首页 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质

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质

举报
开通vip

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质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质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5.1 耐火度 5.1.1 耐火度定义 定义:耐火材料在无荷重时抵抗高温作用而不熔化的性质称为耐火度。耐火度是个耐火材料高温性质的技术指标,对于耐火材料而言,耐火度表示的意义与熔点不同。 熔点是纯物质的结晶相与其液相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温度,如氧化铝Al2O3熔点为2050?,氧化硅SiO2的熔点为1713?,方镁石MgO的熔点为2800?等。但是,一般耐火材料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固体混合物,并非单相的纯物质,故没有固定的熔点,其熔融是...

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质
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质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5.1 耐火度 5.1.1 耐火度定义 定义:耐火材料在无荷重时抵抗高温作用而不熔化的性质称为耐火度。耐火度是个耐火材料高温性质的技术指标,对于耐火材料而言,耐火度表示的意义与熔点不同。 熔点是纯物质的结晶相与其液相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温度,如氧化铝Al2O3熔点为2050?,氧化硅SiO2的熔点为1713?,方镁石MgO的熔点为2800?等。但是,一般耐火材料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固体混合物,并非单相的纯物质,故没有固定的熔点,其熔融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即只有一个固定的开始熔融温度和一个固定的熔融终了温度,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液相和固相是同时存在的。 5.1.2 耐火度测定 在实际中,耐火度的测定并非采用直接测温的方法,而是通过具有固定弯倒温度的标准锥与被测锥弯倒情况的比较来测定的。 耐火度测定:将-180目的物料加上结合剂,用模具制成截头三角锥,上底边长2mm,下底边长8mm,高30mm,截面成等边三角形。将2只被测锥与4只标准锥用耐火泥交错固定于耐火材料台座上,6个锥锥棱向外成六角形布置,锥棱与垂线夹角为8o。台座转速为2r/min,快速升温至 比估计的耐火度低100?,200?时,升温速度变为2.5?/min。由于被测锥产生液相及自重的作用,锥体逐渐变形弯倒,锥顶弯至与台座接触时的温度,即为被测材料的耐火度(记下2个参考高温标准锥的锥号,例如WZ168,170)。 标准锥称为测温锥,我国测温锥用“WZ”表示锥体弯倒温度的1/10进行标号;前苏联用“ПK”,英国、日本等国用“SK”等标号测温锥。系列锥号及相应温度见教材书后的附表2。 锥体弯倒时的液相含量约为70,80%,其粘度约为10,50Pa.s 。 5.1.3 影响材料耐火度的因素 (1)决定耐火材料耐火度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化学矿物组成及其分布情况。 各种杂质成分特别是具有强熔剂作用的杂质成分,会严重降低制品的耐火度,因此提 1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高耐火材料耐火度的主要途径应是采取措施来保证和提高原料的纯度。 (2)影响耐火材料耐火度的因素: ? 被测物料的粒度:被测物料的粒度过小,也会使耐火度测定值偏小。 ? 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对耐火度的影响:被测锥制备方法、被测锥的形状尺寸及安放方法、台座的转速、升温速度、加热炉气氛和温度分布 情况等,对耐火度测定的数值都有一定的影响。 耐火度与使用温度的区别。耐火度与使用温度的温度差可能很大,其因是耐火材料在使用中要经受荷重、工作介质(熔体、固体、气体)的机械冲击磨损和化学侵蚀、温度的急变等。 耐火度可以作为选用耐火材料时综合评价判断的一个参考数据。原料的耐火度测定可以判断原料的杂质成分与含量。常见耐火原料及耐火制品的耐火度指标为: 表 1-3 各材料的耐火度指标(?) 5.2 高温荷重变形温度 5.2.1 高温荷重变形温度定义 定义:耐火材料在固定荷重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发生规定变形率时的温度。该技术指标表示了耐火材料对温度与荷重同时作用的抗变形能力。耐火材料发生不同变形率的温度区间,反映了耐火材料呈现明显塑性变形的软化温度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材料于使用条件下的结构强度。 5.2.2 高温荷重变形温度的测定 被测试样是在制品上钻取直径d=50mm,h=50mm,中心孔径d孔=12 ~ 13mm的带孔圆柱体(以前是d=36mm,h=50mm的实心圆柱体)。将试样置于试验电炉内,在200Kpa的静压力下,按规定的升温速度分阶段地连续均匀加热(?1000?,5,10?/min;,1000?,4 2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 5?/min),测定试样压缩变形率0.5%(即试样高度压缩0.25mm) 时的温度,即为被测试样的“荷重软化开始温度T0.5”,亦称“荷重软化点”(以前荷重软化点是变形率为0.6%时的温度T0.6)。 高温荷重变形温度还需要测出压缩变形率1.0%、2.0%、5.0%等相对应的变形温度T1.0、T2.0、T5.0等(以前是测出变形率4.0%、40%的T4.0、T40)。将各变形率及变形温度绘制图形,如P21的表1-5和图1-3所示。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的温度范围把材料的结构性能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很明显地表示出来了。 5.2.3 高温荷重变形温度的影响因素 从图表中可见,各种耐火材料因其结构性能的不同,高温荷重变形温度曲线形状也不同。1#、4#、6#曲线为粘土质耐火材料和高铝质耐火材料,由于晶相与液相的比例差异,荷重软化开始温度不一致,但是液相量和液相粘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程度均较小,曲线较平缓。 2#曲线为硅砖,由于鳞石英构成的结晶骨架坚强,材料中的液相量少且粘度大,当温度接近鳞石英的熔点时试样才开始变形,结晶骨架破坏,迅速坍塌。荷重软化开始温度与变形40%的温度只差20?,仅比耐火度低60 ~ 70?。 3#曲线为镁砖,方镁石是被结合物(低熔结晶化合物)胶结,当温度升高至低熔化合物的熔点以后,生成了粘度很小的液相,导致结构体的松垮。荷重软化开始温度与结构溃裂时的温度仅差10 ~ 30?,而与耐火度却相差1000?以上。 综上所述,影响高温荷重变形温度的主要因素是:主晶相的结晶构造及特性,主晶相颗粒间结合状态、结合物的种类等;主晶相与液相的相对 比例,温度升高时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对液相数量、粘度的影响;组织结构中的气孔数量多、尺寸大,高温荷重变形温度低。 5.2.4 高温荷重变形温度的提高途径:与提高材料抗蠕变性的途径相同。 提高高温荷重变形温度的途径,与提高材料抗蠕变性的途径基本相同。 1)纯化原料:提高原料的纯度或对原料进行提纯,尽量减少低熔物和强熔剂等杂质成分(如,粘土砖中的Na2O、硅砖中的Al2O3、镁砖中的SiO2和CaO等)的含量, 从而 3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降低制品中的玻璃相含量(这是提高该性能的首选方法); 2)强化基质:引人增大液相粘度的物质和能形成高熔点化合物的成分,或加入能产生体积膨胀的物质。 3)改进工艺:合理设计配合料的颗粒级配,提高坯体的成型压力,获得高致密度坯体,减少制品中的气孔数量,使制品抗蠕变的有效成分增加;合理制定烧成制度(烧成温、保温时间、加热及冷却速度),使材料中的必要物化反应充分进行,获得需要的物相组成和组织结构。 5.2.5 高温荷重变形温度与使用条件的差异 根据耐火材料的高温荷重变形温度指标,可以判断耐火材料使用过程中在何种条件下失去承载能力以及制品内部的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评价和选用材料的依据。但是,高温荷重变形温度的测定条件与耐火制品的使用情况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制品的使用条件下的荷重比试验时小的多,因此制品使用时的荷重软化开始温度比测定值要高; 测定时材料整体处于同等的受热条件,而使用时大多数情况是沿受热面的垂直方向存在着较大的温度梯度,材料的承载主要是材料的冷端部分; 耐火材料的承受高温荷重的使用时间要比试验测定时多的多;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耐火材料还可能受到弯曲、拉伸、扭转、冲击化学介质和工作气氛的作用影响。 5.3 高温体积稳定性 5.3.1 高温体积稳定性的意义及定义 定义:耐火材料在高温下长期使用时,其外形体积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的性能,称为耐火材料的高温体积稳定性。是评价制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耐火材料在烧成过程中,其间的物理化学变化一般都未达到烧成温度下的平衡状态。当制品长期使用时,一些物理化学反应在高温下会继续进行;此外,耐火材料烧成中因种种原因会有烧结不充分的制品,在制品使用中会产生进一步的烧结。在此方面的过程中, 4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也导致制品会发生不可逆的体积尺寸的变化,即残余膨胀或收缩,也称为重烧膨胀或收缩。重烧体积变化的大小,即表明制品的高温体积稳定性。 耐火制品的高温体积稳定性这一指标对于其使用具有指导意义。重烧 膨胀或收缩较大的制品,高温使用时的体积尺寸变化会造成制品的脱落或应力破坏,甚至可能使耐火材料的砌筑体松散,工作介质侵入到砌筑体内部,最后导致砌筑体的损毁。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烧砖因其使用前无需烧成,该指标的测定尤为重要。提高定形制品的高温体积稳定性,可以适当提高烧成温度与保温时间,以使物化反应及烧结充分进行。 制品的高温体积稳定性通常是测定制品的重烧线变化率Lc和重烧体积变化率Vc。 5.3.2 制品重烧线变化Lc和重烧体积变化率Vc的测定 试样尺寸为50mm×50mm×60mm或d=50mm、h=60mm,升温速率为:室温RT,800?,?10?/min;800,1200?,3,5?/min;,1200?,1,3?/min。最高试验温度按材料的使用技术条件确定,一般较使用温度高一些。保温时间为5小时。 重烧线变化率Lc=[(L1-Lo)/Lo]×100% 重烧体积变化率Vc=[(V1-Vo)/Vo]×100% 式中:Lo、L1—重烧前后试样的长度,(mm); Vo、V1—重烧前后试样的体积,(cm3)。 测定结果正值为膨胀,负值为收缩。多数耐火材料重烧时收缩,如粘土砖;少数膨胀,如硅砖等。 5.4 热震稳定性 耐火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环境温度急剧变化的作用,导至制品产生裂纹,剥落甚至崩溃。这种破坏作用限制了窑炉的加热和冷却速度、限制窑炉的强化操作,而且也是制品和窑炉加速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5.4.1热震稳定性的定义及热震破坏类型 (1)定义:耐火材料抵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破坏的性能称为热震稳定性(也称为抗热震性或温度急变抵抗性)。 5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如果某材料抵抗温度急变而不破坏的能力强,则称之为热震稳定性高(或抗热震性好);否则,称之为热震稳定性低(或抗热震性差)。例如:莫来石、堇青石质耐火材料经受温度急变而不易断裂和剥落,则为热震稳定性高(或抗热震性好)的材料;硅砖、镁砖经受温度急变易于断裂和剥落,则为热震稳定性低(或抗热震性差)的材料。 对于像钢包、转炉内衬及陶瓷隧道窑窑车和窑具等,其工作时温度急变程度大,则应选择热震稳定性高的耐火材料。 (2)热震破坏的类型:材料的热震破坏可分为两大类: ? 热震断裂(或称热冲击断裂):经受温度急变时瞬时断裂; ? 热震损伤:在热冲击循环作用下,材料先是开裂、剥落,然后碎裂或变质终至整体损坏。 5.4.2 材料的抗热震性 材料的抗热震能力,是其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对应于各种受热条件的综合表现。材料固有的力学性能参数:强度、断裂韧性参数,表征其对热震破坏的抵抗力;而各种热环境下引起的热应力,以及与之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是热震破坏的动力。对高温材料的抗热震性评价,源于两种观点: (1)基于热弹性理论:以热应力?H 和材料固有强度?f 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热震破坏的判据:ζH?ζ f„„„„„„„„„„„.„„„„„„„„„„„„(4.7) 当材料固有的强度不足以抵制热震温差?T引起的热应力,就导致材料瞬时断裂,即所误谓的“热震断裂”; (2)基于断裂力学理论:以弹性应变能W和材料的断裂能U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热震破坏的判据:W? U„„„„„„„„„„„„„„.„„„„„„„„(4.8) 当热应力导致的储存于材料中的应变能W,足以支付裂纹成核和扩展新生表面所需的能量U时,裂纹就形成和扩展。该理论把材料的抗热震性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联系起来,探讨了材料在受热冲击时出现的开裂、剥落、退化、变质,终至碎裂和损坏的过程,即所谓的热震损伤过程。 6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5.4.3抗热震断裂理论 (1) 热应力 在不受外应力作用的情况下,材料由于温度急变而开裂或断裂,这是热膨胀引起的内应力局部地或整体地超过材料强度的必然结果。例如:一个两端自由、长度为L的各向同性均质圆棒,当其所处的温度从T0升至T1时,就会膨胀伸长ΔL,但这时不会产生热应力,倘若圆棒的两端具有完全刚性的约束,热膨胀则不能实现,这时就产生内应力,这项内应力相 当于欲使棒长(L+ΔL)压缩成L所需的应力: ???E??l/l??E??T1?T0? „„„„„„(4.1) 其中E、α分别为圆棒的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当T1,T0,材料内部产生了压应力,当T1,T0,则产生张应力。这种由于热膨胀或收缩引起的内应力,称为热应力。 热应力不仅在具有机械约束的条件下产生,而且在均质材料中当出现了温度梯度、非均质材料中的各相之间存在热膨胀系数差别,甚至在单相多晶体中存在的热膨胀系数各向异性,都是产生热应力的根源。 材料受热冲击产生热应力的大小、作用形式(压、张、剪),除了材料与环境的温度差ΔT、材料的E、α有关外,还与材料的导热系数λ、材料表面的传热系数h(材料表面与环境介质在单位温度差下、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以及材料的形状大小因子b(球或圆柱的半径,板的半厚度)等因素有关,即取决于β ? bh/λ值(此值称为比奥数,无因次数)。 比奥数β值小,材料受热程度小、内部温度均匀程度高,材料受热震的程度也小。一般认为,β > 50(或认为β > 20)时的受热条件为急剧受热或冷却,β < 0.5(或认为β < 5)时的受热条件为缓慢受热或冷却。若β值不大不小,即处于0.5 < β < 50时,若欲进行热应力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则必须考虑到试样内部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即温度变化速率。 ? 急剧受热或冷却条件下产生的热应力 一块从高温T1炉里取出并立即抛入低温T0水中的高温材料,在初始瞬间其表面层的收缩率为?(T0?T1),然而此时尚保持原有温度T1的里层并 未收缩,于是表面层受到一个 7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来自里层的张力,而里层受到一个来自外层的压力,这个由于急剧冷却而产生于材料表面的张应力为: ?H??E?(T0?T1)„„„„„„„„„„„.(4.2) 1?v 式(4.2)中泊松比项(1-ν)的引入,是由于考虑到多向应变导致了多向热应力的结果,随后材料的温度由表及里逐步下降,表面层的热应力亦相应减少。 ? 缓慢受热或冷却条件下产生的热应力 对于一个无限大平板,在两侧均匀受热(或冷却)的过程中,其内部任意一点的温度T,是受热(或冷却)时间t和该点至平板的中和面的距离x的函数: T?f(t、x)„„„„„„„„„„„(4.3) 愈接近外层则受热(或冷却)速率愈快,中和面层的温度变化速率最小。在某一瞬间,板内任一点的应力?H取决于该点温度与此时板的平均温度Ta之差,进一步考虑到几何因素和热传导性的影响,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板内某点应力表达式: ?H?E??(Ta?T)„„„„..„„„„.(4.4) n(1?v) n为与试样几何形状有关的常数,无限平板的n=3。 ? 怛速受热或冷却条件下产生的热应力 当构件表面以恒定速率进行加热或冷却时,其平均温度处于中心和表 面温度之间,而且随着表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其表面热应力表达式为: E?Vb2 ?H?……………………………(4.6) 1?vna 表中a??/?c称为导温系数,它表征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材料内部各点的温度趋于均匀的能力,?为材料密度,c为比热容,?为热传导率。 (2)抗热震断裂分析 8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在受热或冷却过程中,于高温材料中所形成的温度梯度和产生的最大热应力,随受热或冷却条件而不同。可以认为,这种最大热应力?max 是多种参数的函数: ?max?f(m)?φ(H)??(S)?P(T)„„„„„„„.(4.9) 其中m为材料的特性参数,诸如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参数;H为热处理条件,诸如气、液等环境介质;S为试样几何因子,T为与温度有关的参数,诸如温差、升温速率等。 在试样的几何形状和热处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φ(H)和?(S)可视为常数,则: ?max?f(m)?P(T)„„„„„„„„„„.(4.10) 当高温材料中产生的最大热应力?max,随着温度函数P(T)的增大而提高到相当于材料本身的固有强度?f的临界热应力值?c时:即?c??f,称此时 的温度函数称为临界温度函数P(T)c。由式中(4.10)得到: P(T)c=1?f或 P(T)c=F(m)?f„„„„„„.(4.12) f(m) 式中的F(m)是f(m)的倒数。 可见,临界温度函数P(T)c,是高温材料抗热震断裂的量度,称之为抗热震参数,用R表示。它可借助于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参数来加以描述。 ? 急剧受热或次冷却时的抗热震参数, 对于急剧受热或次冷却时的高温材料,其临界温度函数P(T)c就是引起临界热应力?c的临界温差?Tc,从式(4.2)得到急剧受热或次冷却时的抗热震参数R1为: R1=?Tc=1?v?f„„„„„„„„„„„„„..(4.13) E? ? 缓慢受热或冷却时的抗热震参数 同理,从式(4.4)得到缓慢受热或冷却时的抗热震参数R2为: R2? ?(1?v)?f??R1„„„„„„„„„„„.(4.14) E?9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 材料能承受的最大温度急变速率 从耐火工艺学的观点出发,人们往往关心的是材料所能容忍的最大升温或冷却速成率dT/dt,从式4.6可得临界变温速率表达式: (1?v)n()a?f……„.„„„„„„.„„..(4.15) E?b2 (1?v)a?f= aR1„„„„(4.16) 则得到最大温度急变的抗热震参数R3: R3?E? n临界变温速率与抗热震参数R3关系为:Vc?2R3„„„„„„„„„..(4.17) b Vc? 可见,随构件几何尺寸的增大,其临界变温速率减小。如何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对于不同的热处理条件和不同的影响因素,用以表征材料抗热震性的参数不尽相同。各抗热震动参数Rn的共同点是,Rn随着材料强度ζf和热导率λ的提高而增大,随着弹性模量E和热膨胀系数α的增大而减小。 以上的讨论是从热弹性力学的观点出发,以高温陶瓷材料的热应力和材料固有的强度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判据,分析出材料在变温过程中所能容忍的最大温差和最高变温速率。相应探讨了在各种热震条件下,用以表征高温陶瓷材料抗热震断裂能力的各种抗热震参数。 5.4.4 抗热震损伤理论 从断裂力学的观点出发,分析材料在温度变化条件下的裂纹成核、扩展及抑制过程,以弹性应变能和断裂能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热震损坏的判据,是抗热震损伤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材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大或小、数量不等的微裂纹;而且在热震环境中出现的裂纹核,亦不总是立即导致材料的断裂。例如,气孔率为10 ~ 20%的非致密性材料中的热震裂纹核,往往受到气孔的抑制。这里,气孔的存在不仅起着钝化裂纹尖端、减少应力集中的作用,而且促使热导率下降而起隔热作用。 设有一个半径为r的受热球体,当球中心的热应力达到相当于材料的 断裂强度?f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球体中所蕴藏的总弹性应变能是: W? 4πr3?f(1?v)3nE10 2„„„„„„„„„„(4.18)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其中n为几何因子。 若该能量,因球体产生了新生面积为2A的N条裂纹而消耗殒尽,则新生裂纹所需支付的总表面能量为: U?2AN?f„„„„„„„„„„„„„(4.19) 此时 W?U ? 2AN?f? 24πr3?f2(1?v)3nE 2(1?v)?fAr?()„„„„„„„„„„(4.20) 于是得到: 3nE?fNπr2 式中?f为断裂能。从式中(4.20)右项可见:球体愈大,则相对裂纹面积A愈大;2πr 产生的热应力裂纹数量愈多,则相对裂纹面积愈小。裂纹面积是构件损伤程度的一种量度,A愈小,则构件的抗热震损伤能力愈强。将式4.20中与试样形状有关的几何因素除外,πr2 其倒数可视为材料的一种抗热震损伤参数,于是得到抗热震损伤参数R4的表示式: R4?E?f (1?v)?f2„„„„„„„„„„„„.(4.21) 对于断裂能?f相当的构件而言,?f可视为常数,于是从式中(4.21) 得出抗热震损伤参数R4′: ??R4E(1?v)?f2„„„„„„„„„„„„.(4.22) ?实际上与弹性应变能成反比,即弹性应对比式(4.18)和式(4.22),可以看出,R4 变能是材料热震损伤的动力。从式(4.21)还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分析: 根据断裂力学理论:?f?? R4?C?N 式中C为裂纹的半长度 即,若热震过程中产生了N条裂纹,则弹性应变能必需支付N倍的裂纹扩展新生表 11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面所需的表面能量。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抗热震损伤性能好的材料应变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E和较低的强度ζf;提高其断裂能、改善其断裂韧性以及适量微裂纹的引入,将有利于抗热震损伤性能的提高。致密高强度的陶瓷材料容易热震炸裂,而多孔陶瓷则更适应于热起伏的环境中,就是这个缘故。抗热震损伤理论,适合于多孔材料的热震分析。 5.4.5 裂纹的动态扩展及热震裂纹的稳定性 抗热震断裂理论,所注意到是裂纹成核问题;抗热震损伤理论,所关心的是裂纹扩展问题。Hasselman从断裂力学的观点出发,提出:“裂纹扩展的动力是弹性应变能,裂纹扩展过程就是弹性应变能逐步释放并支付表面能增量的过程,一旦全部弹性应变能向表面能转化殆尽,裂纹的扩展就终止了。”。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于某一给定的临界温度差,有两种不稳定的临界裂纹长度(短裂纹Lo和长裂纹L1),其扩展过程以及相应热震 强度衰减的变化规律如右图所示。 5.4.5.1 含有短裂纹模型体的裂纹扩展 对于短裂纹Lo来说,当到达了临界温度差 ΔTc时,应变能释放率超过了裂纹成核的表面能 增量,于是多余的能量转为裂纹扩展的动能,驱 使裂纹核继续动态扩展。当应变能释放殆尽时,裂纹就终止于长度L1,此时裂纹是在ΔT=ΔTc的条件下处于亚临界状态。欲使其重新转为失稳态向前扩展,则需要一个温度差增量,当温度差增大到ΔTc′时,裂纹就随着温度差的继续增大而逐步扩展,并受裂纹稳定性参数Rst所控制。 ΔTc?Rst= 由上图可见,含有短裂纹Lo的模型体一旦受到临界温度差ΔTc的作用,强度就从原始 12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ζo的突然下降到ζa,随后是一个相当于亚临界状态的强度恒定阶段,温度差达ΔTc′后强度重新又随着裂纹的逐步扩展而相应地继续下降。 4.3.2 含有长裂纹模型体的裂纹扩展 对于长裂纹L1而言,当到达了临界温度差ΔTc后,长裂纹L1的扩展是准静态的。这里既没有多余应变能的驱动作用,也不存在处于亚临界状态的裂纹。 随着热震温度差的逐步增大,裂纹相应地继续扩展并由裂纹稳定性参 数Rst控制。显然,在到达临界温度差ΔTc之后,随着温度差的继续增大,其强度的下降表现出“连续而缓和”。 5.4 耐火材料的选材要求 5.4.1 由裂纹成核方面考虑 上述对耐火材料抗热震性评价的两种理论,对处于热震环境之中的耐火材料制品的选材、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了防止裂纹核的形成,要求材料具有较高的原始强度ζo、热导率λ、热扩散导温系数a,以及较低的热膨胀系数α、弹性模量E。 5.4.2 由裂纹扩展方面考虑 Hasselman从陶瓷棒热震裂纹成核后弹性应变能和断裂表面能之间的平衡出发,求出热震前强度ζo和热震后强度ζa的关系式: ζa/ζo?ζo-3/2 可见,材料的原始强度愈高,其热震后强度的衰减愈大。 由上式和R4可知,选择耐火材料的依据应是尽量减少热震裂纹的扩展程度。为此,材料应具有较高的断裂表面能γf和弹性模量E、较低的原始强度ζo、适当的裂纹密度,这将使终止裂纹的长度L1较小,热震后残存强度ζa相应增大。 5.4.3综合热震断裂和热震损伤两个方面考虑 综合热震断裂和热震损伤两个方面,抗热震性良好的耐火材料的物性因素可以这样选择确定:较低的热膨胀系数α;较高的热导率λ、导温系数a和断裂表面能γf。 13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 与性质 弹性模量E和强度ζf的大小选择,在热震断裂和热震损伤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实际上弹性模量E和强度ζf之间具有相关性,二者之比E/ζf一般为1000左右,考虑R4与强度ζf的方次关系,较小的强度ζf对于R4贡献更大,且对R1基本没有影响(二者方次相同)。 5.4.4 提高耐火制品抗热震性的工艺措施 (1)选用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α及较高的热导率λ的材料为原料; (2)增大晶粒尺寸或配料颗粒度,以便扩大原始裂纹长度,是提高抗热震性的有效措施; 人为地在材料中引入适量的第二相材料(在制品烧成时产生体积膨胀或收缩的微粉),造成复相材料在温度急变过程中易于形成微裂纹或微细孔隙,由此可使裂纹作准静态连续稳定扩展,并起到钝化扩展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作用。 (3)调节配合料颗粒级配及成型压力,使材料中保持一定的气孔率;调整烧成制度使制品烧成时轻度欠烧或轻烧,可使颗粒间存有微小空隙。 (4)在允许的情况下,改变制品的形状和尺寸等。 5.4.5 抗热震性试验方法 制品的抗热震性试验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制品热震后的端面损失循环次数法,是冶金部1976年颁布的YB 376-75检验标准;另一种是制品试样热震后的残余强度法,是冶金部1991年批准,国家行业标准YB 4018-91。 制品端面损失循环次数法,是将耐火制品一端加热至1100?,保温 20min后,将热端浸入10,30?的流动水中50mm深,3min后取出于空气中自然干燥5 ~ 10min。再将其重复操作,直至制品的试验端面破损50%的循环次数,即为制品的抗热震性能。 试样热震残余强度法,是将试样加热1000?保温30min后,取出室内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测定试样的1次热震残余抗折强度。根据需要,可以测定加热冷却循环n(n=1、2、 3、„)次后的热震残余抗折强度。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材料的各次热震残余强度的大小,常用残余强度与原始强度的相对保持率K=[,n/,o]×100%,给出试样的抗热震性能。 此外,国内外还有其它的测试方法,如镶板法等,各有千秋。 5.6 抗渣性 14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5.6.1 抗渣性定义 定义:耐火材料在高温抵抗熔渣侵蚀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抗渣性。这里的熔渣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概了高温下与耐火材料相接触的固体、液体、气体三个状态的物质。例如,冶金炉料、燃料灰分、飞尘、水泥熟料、煅烧的石灰、炉体中比邻的化学性质差异大的耐火材料、固态金属物质、焦碳等;金属熔体、冶金熔渣、玻璃液等;煤气、一氧化碳,氟、硫、锌、碱等蒸气 。 熔渣侵蚀是耐火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损坏形式,如炼钢炉 衬、钢包衬、高炉炉腰炉缸内衬、有色冶金炉衬、玻璃池窑的池壁池底、水泥回转窑内衬等材料的损坏,基本上是熔渣侵蚀的结果。在耐火材料的实际使用中,有50%是由于熔渣侵蚀而损坏。 5.6.2 熔渣侵蚀的形式 上述熔渣物质在高温下一般形成液相物质与耐火材料接触,即固体物质、气体物质在高温下与耐火材料反应后,最终也会形成液相。 所以,熔渣侵蚀的实质是液相熔渣的侵蚀过程,即主要是耐火材料在熔渣中的溶解过程和熔渣向耐火材料内部的侵入渗透过程。熔渣侵蚀的形式可分为: (1)单纯溶解:耐火材料与液相熔渣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物理溶解过程。 (2)反应溶解:耐火材料与液相熔渣在其界面处发生化学反应,耐火材料的工作面部分地转变为低熔化合物物而溶入渣中,熔渣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改变。 (3)侵入变质溶解:高温液相熔渣通过气孔侵入耐火材料的内部深处,向耐火材料中的液相或固相进行扩散,使耐火制品的组成与结构发生质的改变,使耐火材料易于溶入熔渣中。 5.6.3 熔渣对耐火材料的单纯溶解 熔渣对耐火材料的溶解过程,存在着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两个 因素。溶解度是耐火材料与熔渣在某一个温度下处于相平衡状态 时,耐火材料在熔渣中的溶解程度,即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 可由杠杆规则求出,如右图所示。F为耐火材料组成点,S为熔渣 15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组成点,饱和溶解度Co =SL/FS×100%。 实际的溶解过程并非是相平衡状态,在溶解过程中,饱和溶解度Co只是处于耐火材料与熔渣的接触面部位,距接触面一定距离以外,是耐火材料溶入熔渣的实际浓度Cx,如右图所示。耐火材料的溶解速度dC/dt为: (dC/dt)=D(Co-Cx)S/δ 式中:D—耐火材料通过扩散层的扩散系数; S—熔渣与耐火材料的接触面积; δ—扩散层厚度。 温度改变,熔渣的粘度和扩散层厚度变化,物质在熔渣扩散层中的扩散速度发生变化,溶解速度也发生变化。 熔渣的流动程度对溶解速度影响很大。熔渣高速流动使扩散层变薄,溶解速度加大。 5.6.4 熔渣对耐火材料的反应溶解 耐火材料在熔渣中的溶解多是反应溶解过程,反应溶解过程的速度取决于:熔渣中反应物离子通过熔体及扩散层扩散到熔渣与耐火材料接触的相界面上的扩散速度、界面上的二者的反应速度、反应产物溶入熔渣并扩散离开界面的速度。并且主要地为三者中速度最慢的过程所控制。 耐火材料与非金属的液相熔渣作用引起的熔蚀,一般认为是由扩散传质所控制;而与熔融金属等作用时,则是由界面反应速度控制。 耐火材料与液相熔渣的反应速度快,低熔反应产物大量生成。若反应 物或熔渣的粘度低时,反应物易于从反应界面处移走,材料表面又与新的熔渣层接触发生反应。由此,耐火材料将被液相熔渣快速熔蚀。 耐火材料与液相熔渣的反应速度慢,低熔反应产物极少量生成。耐火材料难于被熔渣熔蚀。一般情况下,化学反应的酸碱性原则也适用于耐火材料与液相熔渣的反应程度。酸性耐火材料抗酸性渣能力强,碱性耐火材料抗碱性渣能力强。 液相熔渣对耐火材料的熔蚀溶解速度,代表性的关系式为: 16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Δd=A(T/η)1/2t1/2 式中:Δd—耐火材料的蚀损量; A—常数; T熔渣温度;,—熔渣粘度;t—反应时间。 熔渣的温度高、粘度小,耐火材料与熔渣易于反应,反应产物易于从接触界面上移走,耐火材料的熔蚀程度相应就大。 5.6.5 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入变质溶解 具有较大尺寸开口气孔的耐火材料,液相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不仅在接触界面上进行,还能够经气孔侵入渗透至材料的内部进行。其侵入速度要比通过液相侵入或固相扩散都要大的多。由此,反应溶解的深度和面积扩大,使液相熔渣侵入区域内的材料组成与结构发生变质,形成溶解度高的变质层,加速了材料的熔蚀。此外,变质层与材料本体的化学矿物组成、结构等不同,高温及力学性能也不同,若有温度急变发生,变质层极 易从材料上剥离下来,材料的新表面再与液相熔渣接触,又可能重复液相熔渣的侵入与变质层的剥离,加剧了材料的蚀损。此种情况是钢包包衬的使用寿命低的主要原因。 耐火材料中的开口气孔,可视为毛细管。根据镁砖与C-A-S系液相熔渣作用确定的侵入速度关系式为:(熔渣侵入量公式) Vt=A(ε2r/2)1/2*(ζCosθ)/η+1/2(t)1/2 式中:Vt—熔渣侵入量;A—接触面积;ε—开口气孔率;r—气孔半径; ,—液相熔渣表面张力;~—液相熔渣与耐火材料的接触角; ,—液相熔渣的粘度;t—时间。 各因素对熔渣侵蚀的影响可分析如下: (1)气孔率和气孔尺寸对熔渣侵蚀的影响 耐火材料开口气孔率愈高,液相熔渣的侵入速度愈快,液相熔渣的侵入速度大致与气孔率成正比。当耐火材料的气孔率一定时,气孔的形状、直径、长度、分布等情况不相同,则液相熔渣的侵入速度可能变化很大。 气孔直径尺寸大,液相熔渣顺利通过较大气孔侵入,基质部分容易被熔蚀掉,而使大颗粒裸露突出,颗粒与液相熔渣的接触面积加大,颗粒的溶解与反应程度加大,颗粒还容 17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易被液相熔渣从制品上熔涮下来。另外有人提出,熔渣不侵入气孔尺寸小于5μm的气孔。 (2)液相熔渣与耐火材料的润湿程度对熔渣侵蚀的影响 液相熔渣对耐火材料的润湿作用程度,是液相熔渣对耐火材料溶解、反应、侵入等过程进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若液相熔渣不润湿耐火材料,则耐火材料就不易于液相熔渣所溶解或与其反应。 特别是当开口气孔为直径小的毛细管时,液相熔渣与耐火材料的润湿程度就尤为重要,表面张力导致的弯曲液面上的附加压力的作用方向,是自液面指向弯曲液面的曲率中心的,是背离凹液面指向的。若液相熔渣不润湿或润湿不良时,其润湿接触角~,90o,液相熔渣进入气孔中的弯曲液面附加压力的方向是指向液相熔渣的。液面 附加压力的作用可以阻止液相熔渣向气孔中的推入。熔渣对耐火 材料表面的润湿性取决于润湿角~,只有当润湿角~,90?时,熔 渣向砖内气孔侵入(渗透)才有可能。 不同物质之间的润湿情况如右图和P32表1-6所示,据此可对 确定的液相熔渣选用相应的适宜材料。 例如,碳砖不为熔渣所润湿,因此实际上也不被熔渣所侵蚀;再如,氧化锆是难于熔渣润湿的材料,这是连铸水口砖选用氧化锆的理由之一。此外,炼钢转炉用碱性砖以焦油为结合剂、以及某些制品需浸渍焦油或沥青后使用,其作用均起着润湿不良的效果。 (3)液相熔渣的粘度对熔渣侵蚀的影响 液相熔渣的粘度小,物质通过液相的扩散及溶解度加大,液相熔渣易于流动,加剧了溶解、反应溶解、熔渣侵入等。但是,某些耐火材料溶入熔渣后,液相熔渣的粘度增大,浓度很大的液相熔渣会在耐火材料的表面 处形成“覆盖保护层”,使耐火材料免遭液相熔渣的溶解、反应、侵入。如硅砖、叶蜡石耐火材料较好地应用于冶金炉衬和钢包内衬上即是缘由于此。 (4)高温环境气氛对熔渣侵蚀的影响 这里讲到的环境气氛指的是气体的氧含量的多少。某些氧化还原变价元素极其化合物, 18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中元素的变化对耐火材料抗侵蚀性的影响不可忽视。如Al2O3-SiO2质耐火制品中的Fe2O3,还原气氛时以FeO形式存在,其与耐火材料的主成分在较低温度1205?产生液相,氧化气氛时以Fe2O3形式存在时,产生液相的温度则为1380?以上。这样,Al2O3-SiO2质耐火制品在还原气氛下的抗侵蚀性就差。 5.6.6 提高耐火材料抗侵蚀性的途径 (1)纯化原料及强化基质 该方法是提高耐火材料许多性能的有效方法,同样地也可以改善耐火材料的抗侵蚀性。选用纯度高的原料,减少原料中的杂质含量,制品中高耐火性能主晶相的含量多,液相及低耐火性能的次晶相的含量低。 配料中加入某种物质,使其与基质中的成分作用生成高耐火性能的晶相,或提高液相基质的粘度。如Al2O3-SiO2质耐火制品中引入氧化铝细粉、锆英石细粉、或叶蜡石细粉,石英细粉等. (2)选择适宜的生产工艺方法 调节配料的颗粒级配,使制品易于形成最紧密堆积,减小气孔率,提高致密度。改进成型设备及工艺操作,增加成型压力和次数,先轻后重,第一次的加压和抬起速度要慢,制品坯体的裂纹少、气孔率低、致密度高。 烧成制度合理,减少制品的欠烧和过烧,减少制品烧成中产生的相变裂纹、快烧及快冷裂纹。 6.7 耐火材料抗渣性测定方法 耐火材料抗渣性测定方法有熔锥法、坩埚法、浸渍法、撒渣法等为静态测试法;转动浸渍法(旋棒法)、回转坩埚法、回转渣蚀法等为动态测试法。静态法适合比较不同物料的抗渣性,或比较不同熔渣的侵蚀性。动态法较接近耐火材料的实际使用条件,较真实反应材料的抗侵蚀性。测定方法可见GB8931-88。 5.7 耐火材料的耐真空性 耐火材料常压下的蒸气压很低,较稳定不易挥发。而在高温时的真空条件下(如冶金 19 耐火材料工艺原理 第一章 耐火材料的组成与性质 真空熔炼炉、或钢水真空脱气处理等),耐火材料的挥发量加大,使其使用寿命或性能降低。 某些元素的化合物或其缺氧化合物,在高温真空条件下易于挥发。如SiO2、Cr2O3等化合物及制品,其高温真空耗损大。而Al2O3、CaO、ZrO2等化合物及其制品耐高温真空性较好。 耐火材料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因真空所致,耐火材料的质量、密度、气孔率、化学矿物组成、以及其力学性能、高温性能等均容易发生变化,性能降低导致材料损坏。 ?1-6 耐火材料形状的正确性及尺寸的准确性 耐火材料形状的正确性及尺寸的准确性。即指耐火材料的形状和尺寸要符合用户的要求。形状尺寸不合格的耐火材料使用时,会导致炉窑砌筑体的整体性差、强度低、气密性差。降低炉体的使用寿命,特别是降低炉体的抗渣性、高温强度、抗热震性等。 影响耐火材料形状尺寸不合格的因素很多,有试验设计方面(制品的缩放尺)、原料变动更换、配料准确性、颗粒级配、配合料的水分、坯体干燥与烧成制度等。此外,坯体的装窑位置、砖垛的稳固平整程度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技术,生产形状尺寸合格的制品,即生产出尺寸公差小于规定值的制品。对于使用期长、工程投资大、质量要求严格的窑炉,耐火材料使用前甚至还需要使用金刚石工具进行切割、磨抛等机械加工。 耐火材料的外观检查项目和规定要求,各种耐火制品有专门的标准。 20
本文档为【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92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