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举报
开通vip

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期中考试高二文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如图为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事实基本符合的是 A.四方诸侯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C.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必须严格履行 D.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权利之间的纽带 2.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

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期中考试高二文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如图为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事实基本符合的是 A.四方诸侯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形成 B.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C.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必须严格履行 D.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权利之间的纽带 2.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3.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 ) A.华夷观念淡化 B.武力征伐影响 C.儒家思想主张 D.文化心理认同 4.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1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5. 据《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的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正逐渐被打破 6.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8.伯利克里说:“我可以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 ) A.全体男子 B.全体成年男子 C.所有本邦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9.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2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 10.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公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 ?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A.???? B.?? C.??? D.?? 11.1689年“民会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 )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12.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 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D.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13.法国学者托尔维克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当时对联邦政府的职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宣布凡规定中没有包括的事项均属州政府的职权。结果,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 3 制定普通法为例外。这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 ( ) A.推动了美国疆域不断向西发展 B.规定联邦政府从宏观上把握美国全局 C.对各州的权力进行极大地削弱 D.强调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存在制衡机制 14.下表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部分内容的比较。 下列对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说明正确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 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 的是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议会限制 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 ) A.法国最早实践了分权政治 B.德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 C.都是民主政治影响的产物 D.都体现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15.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两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 ) A.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B.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C.领导者的腐朽享乐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7. 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壶)。其政治寓意是( ) 4 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8.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不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 的是( ) ?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 A.??? B.??? C.??? D.??? 19.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纪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的思想 A.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20.11、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在于( ) 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 21.1930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文提出:“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始终坚持“城市中心论” B.主张工农联盟的革命作用 C.彻底否定农村革命道路 D.关于中国革命模式分歧严重 22. 历史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5 图一: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图二: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A.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B.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C.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D.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由东南到西北 23.下图所示的歌曲选段最早应该传唱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八年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1945年8月28日,《大公报》记者子冈在报道中说:“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以下各项 6 中,与报道中的“喜讯”关系最密切的是 A.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B.毛泽东抵达重庆参加谈判 C.国共两党达成了和平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D.中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 25.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它们的共同主题是( ) 图1 1937—1945年 图2 1949年 A.反抗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 C.完成民主革命 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作用,(6分) 7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8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19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27. 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8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3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2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9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分) 28.(15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10 材料一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7分) 11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6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2分) 12 桐城中学期中考试高二文历史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C 3.D 4.B 5.B 6.B 7.C 8.D 9.B 10.D 11.C 12.D 13.B 14.C 15.A 16.D 17.C 18.B 19.A 20.A 21.D 22.D 23.B 24.B 25.C 26.(1)特点:三省分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2分) 作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4分) (2)公民大会、抽签选举。(2分)) 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抽签选举体现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保证了公平、 公正,避免腐败。(6分) (3)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2分) 27. (1)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4分) (2)原因: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进程缓慢。(3分) 指: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2分) 因素: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3)原因:宪法创立的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谈判妥协修正。(2分) 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3分) (4)“大妥协”是种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只有观点,没有理由说明不给分;观点和理由匹配的就给满分)(3分) 28. (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1分,答到一点即可)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2分)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4分,每点2分)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 13 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2分,每点1分)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2分) 【解析】 1. 根据所学,根据分封制的特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周王未能实现权力的集中,故排除AB项;在分封制下,各诸侯要严格履行对周天子的义务,故C项符合;西周时期维护统治者之间的纽带是血缘关系,而不是品行,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可找到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着重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百姓一词含义在东周前后的变化;东周以前,百姓多指贵族、帝族;东周后,百姓多指平民布衣。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宗法制的逐渐瓦解,C符合事实和题意,正确;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BD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3. 本题考查秦的统一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武力的征伐”和“‘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 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文化心理的认同,故选D;材料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征伐不排除华夏蛮夷的地理界限,但没有说华夷观念淡化 ,排除A;武力征伐是秦统一的军事条件,排除B;儒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况且儒家思想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C。故选D。 4.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天下的共主,是贵族们的集体统治,而秦汉以后的皇帝则是独主,是皇帝一个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 故 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 故 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 故 D错误。故选B。 5. 本题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宋仁宗认识到君主专制的过度强化易产生决策失误,不易更改,行政事务交给宰相处理,检察官可以直言其失, 14 容易更改。这体现了其政治理性化色彩,B项符合题意,故选B。AC两项说法错误,故排除;贵族政治在宋朝以前被打破,D项错误,故排除。故选B。 6. 本题主要考查对行省制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等,可以看出材料的核心信息,即行省制下地方权力大。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具有片面性,不是对材料内容的最准确理解;CD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7.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置,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合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C项符合题意,故选C。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 选C。 8. 本题主要考查对雅典公民的认识,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制度的民主范围非常有限,只有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能享有公民资格;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D项正确,故选D。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D。 9.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贵族因为特殊地位而拥有相当多的财产,其社会政治地位自然比较高,这对贵族有利;同时,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原来的出身等级制度,平民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而积累较多的财产,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虽然财产等级制仍然不平等,但是达到了梭伦的目的:既提高平民地位,又保证贵族利益,B正确。ACD均与题干主旨不相符,排除。故选B。 10.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的掌握,考查学生也能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D正确;《民法大全》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着罗马法已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罗马法是古罗马时期法律的总称,故ABC错误。故选D。 11.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1689年”、“民会国会”、“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5 材料所揭示的历史事件是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开始确立,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D三项仅提及了材料的某一方面,不够C项全面和准确,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C。 12.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议院与首相的关系是,如果首相与议会意见不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首相率内阁辞职,一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支持首相,则首相得以继续,如果新议会对首相不支持,则首相会辞职。材料中的这个事件正是内阁与首相相互制约的典型事件,D项符合题意,故选D。议会对首相是相互制约的,A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在这种制度下,内阁辞职只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不是“即应辞职”,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这种分权与制衡的方法不是制度漏洞,C项错误,故排除。故选D。 13. 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当时对联邦政府的职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宣布凡规定中没有包括的事项均属州政府的职权”可知B正确,D错误。题干与美国疆域无关,排除A;依据“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可知C错误。 。 故选B 14. 本题考查法德两国代议制政体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早实践分权政治的是英国,A错误;德国宪法虽体现了专制色彩,但德国宪法规定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B错误;材料中的两国宪法都有“议会”说明都不同程度地确立了代议制,因而都是民主政治影响的产物,只不过德国的民主性较弱而法国的较强,C正确;德国宪法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产物,因而体现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而法国宪法则是民主革命的产物,体现不了维护国家的统一,D错误。故选C。 15.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分析题干,其中“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实际指的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司法主权,即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法,由外国政府按其法律处理,中国无权干涉。这一特权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约中规定的,所以答案为A,排除BCD。故选A。 16.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AB项C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 17. 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1907年” 16 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维护的是列强在华利益,C项符合题意,正确;漫画信息看不出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排除A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带来的影响,这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C。 18. 本题考查对《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掌握,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故?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文化教育上没有涉及设立新式学堂,《资政新篇》在社会生活方面没有提倡“自由”、“平等”的主张,故??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得出B正确;两者经济上都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故?与题意不符,排除含?的ACD。故选B。 19.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影响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说明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使国人对民族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引起教材内容的变化,A项正确;BC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 20. 本题考查的是国民革命运动与辛亥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都采取的是武装斗争的形式,A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正确;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大革命深刻广泛的发动了工农群众,主要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会党、新军,据此排除B;第二、大革命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辛亥革命则是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据此排除C;第三、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而辛亥革命则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D。故选A。 21. 本题考查对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930年随着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已出现了“星火燎原”之势,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所发表的观点反映了在当时党内有很多人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并不赞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反映中共在革命的道路上存有分歧,故D正确;AC表述过于绝对化,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 22.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旨在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两幅地图反映了国共两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对抗到走向合作抗日,ABC都正确;敌后抗日根 17 据地分布范围广泛,不仅仅在西北地区,还包括华北、华中、华南、东南、西北等广大地区,故D项分析错误,故选D。 23.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局部抗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由”红军“可知当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因此排除ACD。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4 日本投降时间为8月15日,A错误;C属于《双十协定》的内容,时间不对;D更与材料中的“民主自由”关系不大;根据重庆谈判的时间与材料的时间信息吻合,且符合国人对民族自由的向往,与报道中的“喜讯”相符,B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25.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正确知识迁移的能力。从图片内容和下面的时间提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一是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图片二是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6月内战爆发到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1949年4月23日终于解放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这一切得益于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努力争取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A项只符合图一;B项只符合图二;D项不符合图片内容。故选C。 26.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古代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第(1)问归纳三省体制的特点,结合课本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回答其意义;第(2)问考查雅典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和积极作用,提炼材料中信息“辩论”、“抽签”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第(3)问着眼于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本质区别,从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点评: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体制下,如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内阁制和清朝设立军机处都使皇权不断地加强,与此同时,中央集权都在不断地加强;西方古代雅典实行是民主制,其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与现代民主不同,有很大的弊端,但是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2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民主依赖妥协”所反映 18 的本质问题是在英国完成政治变革的过程中是最为典型的特点。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然后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从而通过妥协的方式把国王的权力成功的装进了笼子。 (2)法国有三级会议的历史传统,三个等级之间界限、等级森严,所以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另外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进程缓慢,不采取暴力的革命方式是无法完成革命的,所以,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而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指的则是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在不断的增强。 (3)“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所以,美国的宪法就是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其实是在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的构成。 (4)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是正面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评价,大妥协的积极意义也是挺多多的,例如,大妥协能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而传统上则认为这场“大妥协“根本不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代议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28.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要依据图片中右下角的图例回答,同时要结合历史地图的具体内容。结合第一小问回答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国共合作,进行北伐。对于结局,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问题。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共合作进行抗战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低估„„中国民众„„的力量„„民族凝聚力”、“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作答;第二小问结合两党关系及两党在抗战上的态度分析回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合则对国家有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及目前的现实状况解答。对于第二小问要从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 19 济等跟方面综合分析解答。 考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当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抗日;祖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
本文档为【安徽省桐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2-1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