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举报
开通vip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一、两栖类: 一、两栖类属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物种, 1、引螈目: 鱼螈科:代表物种: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 2、有尾目: 1)隐鳃鲵亚目: 小鲵科 代表物种:黄斑拟小鲵 隐鳃鲵科:代表物种:大鲵 2)蝾螈亚目: 蝾螈科:代表物种: 3、无尾目: 1)后凹亚目: 盘舌蟾科:代表物种: 火腹蟾蜍 2)变凹型亚目: 锄足蟾科: 1、拟髭蟾亚科: 2、角蟾亚科: 3)前凹型亚目: 蟾蜍科 4、参差形亚目: 蛙科: 蛙亚科:中国林蛙、侧褶蛙、虎纹蛙 湍蛙亚科:四川湍蛙 浮蛙亚科:尖舌浮蛙...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一、两栖类: 一、两栖类属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物种, 1、引螈目: 鱼螈科:代表物种: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 2、有尾目: 1)隐鳃鲵亚目: 小鲵科 代表物种:黄斑拟小鲵 隐鳃鲵科:代表物种:大鲵 2)蝾螈亚目: 蝾螈科:代表物种: 3、无尾目: 1)后凹亚目: 盘舌蟾科:代表物种: 火腹蟾蜍 2)变凹型亚目: 锄足蟾科: 1、拟髭蟾亚科: 2、角蟾亚科: 3)前凹型亚目: 蟾蜍科 4、参差形亚目: 蛙科: 蛙亚科:中国林蛙、侧褶蛙、虎纹蛙 湍蛙亚科:四川湍蛙 浮蛙亚科:尖舌浮蛙 树蛙科:黑掌树蛙、黑蹼树蛙 姬蛙科: 暴蛙亚科:暴蛙 二、无尾两栖类四种锥体类型解释及所属类群 后凹型:各个椎骨的椎体都是前凸后凹的。前凹型:各个椎骨的椎体都是前凹后凸的。蟾蜍科、雨蛙科 变凹型:大部分或全部椎体都是前凹后凸的,间或也有若干个椎体前后是凹的;  荐椎横突宽大;荐椎与尾杆骨完全愈合而无关节,或者具关节而仅有一个尾杆骨髁。锄足蟾 参差形:第1-7枚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形;第8枚椎骨的椎体却为双凹;荐椎的椎体前后都是凸的(即为双凸),其前凸面与第8枚的后凹面相关节,而其后凹面为2个尾杆骨髁与尾杆骨相关节;荐椎横突呈柱状或略宽大。蛙科、树蛙科、姬蛙科 三、无尾两栖类各亚目区别特征 (一)后凹型亚目 皮肤粗糙,具有大小瘰疣或较光滑。舌为盘状,后端无缺刻,周缘与口腔粘膜相连,不能自由伸出。 (二)变凹型亚目 (三)前凹型亚目 蟾蜍科:共34属,400余种,我国有3属21种(亚种)左右 本科动物大小相差很大,20-250mm。大多皮肤粗糙。有或无耳后腺;舌呈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能自由伸出。四肢较短。成体多陆栖或穴居。 (四)参差型亚目 四、两种肩带类型解释及所属类群 弧胸型:主要特征是上喙软骨颇大且呈弧状,其外侧与前喙软骨和喙骨相连,一般是右上喙软骨重叠在左上喙软骨的腹面,肩带可通过上喙软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前胸骨与正胸骨仅部分发达或不发达。 中国产的盘舌蟾科、锄足蟾科、蟾蜍科、雨蛙科均属弧胸形。 固胸型:主要特征是上喙软骨极小,其外侧与前喙软骨和喙骨相连,左右上喙软骨在腹中线紧密连接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合并成1条窄小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蛙科、树蛙科、姬蛙科属固胸型。 五、小鲵科与蝾螈科异同特征 小鲵科(Hynobiidae):体形小,一般不超过265mm,躯干圆柱状或略扁;尾侧扁。皮肤光滑无疣粒;体侧有肋沟。亚洲特有科, 蝾螈科(Salamandridae):全长<230mm,头略扁平,皮肤光滑或有瘰疣;肋沟不明显,陆栖种类的尾略呈圆柱状或略侧扁,有肺。 爬行类 1、爬行类属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物种 1、龟鳖目: 鳖科:鼋、斑鳖、鳖、斯毛鳖 楞皮龟科: 楞皮龟 海龟科: 龟 、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 平胸龟科:平胸龟 龟科:乌龟、云南闭壳龟 2、蜥蜴目: 鬣蜥科:鬣蜥 壁虎科:壁虎 石龙子科:蓝尾石龙子 蜥蜴科:蜥蜴 蛇蜥科:蛇蜥 鳄蜥科:鳄蜥 巨蜥科:巨蜥 3、蛇目 盲蛇科:巨盲蛇 蟒科:黄金蟒 盾尾蛇科:红尾筒蛇 闪鳞蛇科:闪鳞蛇、海南闪鳞蛇 瘰鳞蛇科:象鼻蛇瘰鳞蛇 游蛇科 闪皮蛇亚科:脊蛇 钝头蛇亚科: 钝头蛇 游蛇亚科:林蛇、瘦蛇、金花蛇、划条蛇、紫砂蛇 水游蛇亚科:水蛇 眼睛蛇科: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 海蛇科: 蝰科:白头蝰 蝮科:短尾蝮、尖吻蝮 4、鳄目:中国仅1种,扬子鳄 二、龟鳖目各科异同特征 1、鳖科:体表覆以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两颚被肉质软唇,吻端形成管状吻突;颈长,头与颈能缩入甲内。背腹甲以结缔组织相连,边缘结缔组织厚实,通常称为裙边。 2、楞皮龟科:体大,体表覆以光滑的革质皮肤。体背有7行纵棱;头、颈、四肢均不能缩入壳内。四肢桨状,前肢约为后肢长的2-3倍。尾短。本科仅1种,海生楞皮龟属 3、海龟科:海生,体形宽扁,近心形。头大,颈短,头和四肢不能缩入甲内。四肢呈桨状,具1-2爪。尾短。背甲与腹甲之间以韧带相连,具下缘盾。生活于暖水性海洋中。以鱼、虾、头足类动物及海藻等为食。卵生,卵产于岸边沙滩自掘的穴中。壳白色,球形,革质。 4、平胸龟科:背甲扁平,通过下缘盾以韧带与腹甲相连。头大,尾长,均不能缩入壳内。头背覆以完整的角质盾片。颚呈强钩曲状。颞部完全为骨片覆盖,眶周仅围以上颚骨及眶后骨。本科单属、单种。 5、龟科:头背覆以皮肤,或在枕部具细鳞。背甲略隆起。背腹甲通过缘盾以骨缝或韧带相连,无下缘盾。头、颈、四肢及尾能完全缩入壳中。多为水栖、半水栖生活。 6、陆龟科:背甲隆起高,头顶具对称大鳞,头骨较短,四肢粗壮、圆柱形,具爪,无蹼。 三、蜥蜴目各科异同特征 本目动物可明显区分为头、颈、躯干和尾部。大多数种类四肢发达,具5指(趾),末端有爪。体细长,被以覆瓦状角质鳞(来源于表皮)。 1、鬣蜥科:体中等或小型。头背无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表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且起棱,部分种类具有鬣鳞,眼小而眼睑发达,舌短而厚,舌尖完整,或略有缺刻或分叉。尾长但不易断。 2、壁虎科:体大多平扁,皮肤柔弱,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无眼睑(睑虎除外),瞳孔大多垂直,少数圆型。许多种类指、趾扩展,腹面有攀瓣,上具微毛垫,可吸在光滑的表面上。尾易断裂,亦可再生。除少住种类外,均为卵生 3、石龙子科:体形一般中等大小。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通身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鳞片下方均承以来源于真皮的骨板。眼较小,多数有活动眼睑;瞳孔圆型,尾较粗,横切面圆形;易断,断后能再生。四肢发达或退化或缺,随着四肢的退化,身体相应延长。多食昆虫或其幼虫。卵生或卵胎生, 4、蜥蜴科:体细长。眼睑发达,瞳孔圆形;舌长而薄,先端缺刻深。头顶有对称大鳞;背鳞形状不一;腹鳞大,多为方形或矩形,纵横排列成行。尾长,易断,可再生。 5、双足蜥科:体小蚯蚓状,头顶大鳞少,周身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眼隐于眼磷下,无耳孔;舌短,前端尖而完整。尾短而钝。没有前肢。雄性具有一对鳍状后肢,嵌在肛侧的凹沟内。营穴居生活。 6、蛇蜥科:体形似蛇,四肢消失或退化,体侧有纵沟;中国所产种类仅有肢带残余,无四肢。眼较小,能活动;舌长,先端分叉或有深缺刻,驱赶和尾被以覆瓦状圆鳞,鳞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长,易断,能再生。许多种类日伏洞穴中,夜晚出来活动;食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卵生或卵胎生。 7、鳄蜥科:体中等,驱赶粗壮,尾长而侧扁,较头体长为长。眼睑发达,瞳孔圆形;舌短而先端分叉;体被覆粒鳞,大小不等,杂有起棱大鳞,形成几条断续纵行,后延伸至尾背侧为2行显著的棱脊,鳞承以真皮骨板。生活于水域附近,食昆虫、蝌蚪。 8、巨蜥科:体很大,全长1-4m。舌细长,先端深分叉;头顶无对称大鳞;背鳞粒状,腹鳞四边形,排成横行;鳞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长不易断。广食性。卵生。 四、蛇目各科特征和彼此区别的主要特征 1、盲蛇科:为小型蛇类,形状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眼睑下;背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为大小一致的圆鳞。穴居土中,食昆虫、虫卵和幼虫,亦食蚯蚓和多足类。卵生,少数卵胎生。 2、蟒科:无毒,是较原始的低等类群。通身背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腔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树栖或水栖生活,小型种类栖沙土中。卵生或卵胎生。产卵后母蛇有蜷伏卵上的习性。 3、盾尾蛇科:为较原始的穴居蛇类。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圆;尾极短。 4、闪鳞蛇科:由于蛇体鳞片在太阳下能闪耀彩色光泽,因此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较小,尾短,眼小。背面鳞片光滑,腹鳞较发达。 5、瘰鳞蛇科:头盾圆,眼小,体粗壮,尾短且侧扁。头背面被小鳞,通身被小粒鳞,无腹鳞,腹中线有1个皮肤纵褶。终生在河口地带生活,不能在陆地正常活动。食鱼;卵胎生, 6、游蛇科:是蛇目中种数最多的一科,包括2/3现在生活着的蛇类。本科蛇类,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少数种类(后沟牙类)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牙,称沟牙,这种蛇称后沟牙类毒蛇。 7、眼睛蛇科:上颌骨前端有沟牙,陆栖,均为毒蛇。眼镜蛇科上颌骨前端有前沟牙类型毒牙,头椭圆形,瞳孔圆形,身体修长,粗细均匀。背部黑色或黑褐色,有的具黑白或黑黄色的横纹,或者棕褐或棕红色的黑斑和纵线。 8、海蛇科:终生生活于海中,均为毒蛇,亦属前沟牙类。因长期适应水生的结果,体后部及尾侧扁,便于游水;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腹鳞退化或消失,栖息于沿岸近海,食鱼。绝大多数卵胎生。 9、蝰科: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上颌前端有1对较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及几对后备毒牙,鼻眼之间无颊窝。 10、蝮科:头大,三角形,略扁,颈明显,鼻眼间有颊窝;上颌短而略高,前端着生1对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和几对后备毒牙,张口时能竖立,闭口时倒卧于口腔背部。尾短。 鸟类: 鸟类各科及科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物种 平胸总目各目特征和分布 (一)鸵鸟目:为现存最大的鸟类,体重可达135kg,体高2.5m。适应与奔走生活,后肢粗壮有力,足仅具2趾;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无羽区、裸区之分),不具羽小枝(因而不构成羽片);雄鸟具交配器。生活于沙漠草原地带,集群活动,一雄多雌。雏鸟早成性。分布于非洲。雌雄异色 (二)美洲鸵鸟目:主要特征及外形均似鸵鸟科,但体较小,代表种美洲鸵鸟体重达25kg,为美洲最大的鸟类。足具有三趾,后趾缺失。栖息于中美、南美洲的荒漠草原地带,成小群活动。一雄多雌, (三)鹤鸵目:为大型走禽,翅退化、后肢强大等特征均似鸵鸟目,但足具前3趾,分布限于澳洲区。包括2科 (四)无翼目:本目只有1科,既无翼科,为平胸总目中体形最小的一群。除具有类似平胸总目的基本特征外,最显著的特征是翅高度退化,全隐于体羽之下,外观不可见;所有体育均呈毛状;腿短而有力,具4趾;喙长而下弯,鼻孔位于喙尖以利于夜间觅食蚯蚓。代表种类几维鸟,分布于新西兰。几维鸟的左右生殖系统均发育,所产卵重占体重的1/4。 (五)共鸟形目:本目只含一科,即共鸟科。从形态结构看有许多特征似鸵形目及美洲国鸟目,但胸骨有不发达的龙骨突,翅短而圆,可作短距离飞翔。体形似鹑,体羽有羽区、裸区之分;有飞羽但尾羽退化;具尾综骨,锁骨左右愈合为叉骨。分布于中、南美洲,有46种。在繁殖习性上为雄鸟负责孵化及育雏,仅雄鸟具孵卵斑,而且雌鸟比雄鸟大。这种雌雄外形及繁殖行为的倒转现象在鸟类中较少见,仅见于三趾鹑等少数鸟类。雏鸟早成性。 游禽各目的异同特征 1、潜鸟目:只有1科,即潜鸟科,前三趾具蹼,后趾退化;翅小而尖,多贴水边飞行;裂腭型头骨。雏鸟早成性; 2、  目:本目仅1科,即  科。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趾具瓣蹼,眼先多具一窄条裸区,颈较后者细长。繁殖期雌雄均有求偶炫耀,雄鸟常有特殊婚饰。雌雄共同孵化;雏鸟早成,尚需亲鸟照料。 3、鹱形目:又称管鼻类,均为海洋性鸟。喙粗壮而侧扁,由多块角质片所覆盖,末端具钩,鼻孔开口于角质管内。后趾退化或缺失;翅细长而尖,善在海面翱翔;多集群繁殖;两性孵;雏鸟破壳后被绒羽,但尚需亲鸟反吐抚育数周 4、鹈形目:大型游禽。翅长而尖;喙长而末端具钩,适于啄捕鱼类;大多数具喉囊;4趾间具一完整的蹼膜;索腭型头骨。多在树上筑巢,少数在岩崖地面筑巢;雏鸟晚成。 5、雁形目:游禽。喙扁平似鸭,先端有“嘴甲”,喙缘具栉板以滤食(叫鸭例外,喙形似鸡);前3趾间具蹼,后趾退化、较前趾位高(叫鸭例外,前趾间有微蹼,后趾长而与前趾平位);翅部有绿、紫或白色翼镜;索腭型头骨;雄鸟具交配器官;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有膨大的骨质囊,为发声的共鸣器。雌雄同色或异色,雄鸟在秋季多一次换羽,呈现暗色,称蚀羽,此期飞羽脱落,失去飞翔能力。雏鸟早成性。 鹭科与鹤科鸟类特征、区别及代表动物 1鹭科  小型至大型涉禽。喙较细长而直,末端尖细;中趾长超过跗跖之半,爪具栉缘,中趾与外侧趾间基部具微蹼;粉冉羽发达,背羽细长下披,称蓑羽。广布于温、热带。 2鹤科  体形似鹭,但后趾小而高位,不能栖树握枝。喙长而直,头部常有裸皮。涉水觅食,在地面以枯枝、草茎编巢,每窝产卵2-3枚;雏鸟早成。除南美外,广布于各个大陆。鹤为世界著名的湿地鸟类,全世界15种中有9种在我国有分布。 隼形目、鸮形目、鹦形目异同特征 1隼形目 昼行性猛禽。嘴、脚强健并具利钩,适应于抓捕及撕食猎物。喙基具蜡膜;翅强而有力,善疾飞及翱翔;索腭型头骨;体羽大多灰、褐或黑色。除繁殖期外大多单独活动,许多种类的雌鸟比雄鸟大;孵化由两性负责; 2鹦形目 小型至中等攀禽。喙短钝,先端具利钩,适于剥食种子硬壳并衔枝攀援;上颌与头骨间有可动关节,当下喙张开时,通过一系列骨骼间的杠杆作用而上抬上颌,此点不仅在鸟类,而且在脊椎动物中均甚为罕见;腿短,对趾形足,爪强健具钩;舌多为肌质,在鸟类中少有。为典型林栖鸟类,树栖性强,很少落地;体羽雌雄相似,色彩丰富。树洞或岩洞中筑巢,两性孵化;雏鸟晚成性。 3鸮形目 夜行性猛禽,小至大型攀禽。具钩嘴、利爪以抓捕、撕食猎物;嘴基具蜡膜;眼大,适于夜视;双眼向前,眼周多具面盘,耳孔特大且常左右不对称,有助于夜间对声音的感知;足为转趾型,脚、腿健壮,常被羽;体羽柔软,飞时无声,多以褐色为主,以适应昼间隐蔽。大多数为森林鸟类,以昆虫、鼠、小鸟为主食;在树洞或岩洞内筑巢;由雌鸟孵化,雄鸟衔食喂雌;雏鸟晚成。 沙鸡科与鸠鸽科异同特征 (1)沙鸡科:内部形态看属鸽形目,但在很多方面与大多数鸠鸽不同。为栖息于荒漠、半荒漠的类群,体羽以沙黄色为主,适于隐蔽;喙短而强,形似鸡喙,适于啄食草籽,嘴基不具蜡膜;翅尖长,飞行迅捷;中央尾羽特长;腿短,趾粗壮,基部连并,适于奔跑,跗跖及趾被羽,后趾缺失。 地面扒穴为巢,无巢材或垫以稀树草茎。雏鸟造成。长结成大群远距离飞行以寻觅水源,并有不规律的爆发式迁徙现象。 (2)鸠鸽科:体形大多似家鸽,喙基部柔软,先端有膨大的坚硬部;鼻孔为蜡膜所覆盖;4趾,与前趾同等发育,适于在地面奔走和树栖;翅中等发育,尾圆形或楔形;在树上或岩缝内以细枝筑巢,为简陋的板状;雏鸟晚成,须亲鸟哺育。生活在热带的种类羽色鲜艳并多具闪光。大多以植物种子为食,少数热带种类以野果为食。 雉科和松鸡科区别特征 1松鸡科  中、大型鸡类。喙较短,鼻孔被羽;跗跖全部或局部被羽,雄鸟无距;两性多异型,雄鸟求偶期有复杂的炫耀,大多一雄多雌。遍布于古北界的高纬度地带。 2稚科  小到大型鸡类。喙粗而强,鼻孔不被羽;跗跖多不被羽,雄鸟多具距;两性多异型及异色,雄羽华丽,多一雄多雌。世界性分布。 有巢寄生现象的目、科 杜鹃科(Cuculidae) 大杜鹃是人们熟知的巢寄生者,据统计,它能把卵寄生在125种其他鸟的巢中。 文鸟科(Ploceidae) 非洲的维达雀亚科全是巢寄生者,每一种的寄主相对稳定,主要是梅花雀科的鸟类。 拟鹂科(Icteridae) 南美洲分布的拟鹂科鸟多是巢寄生者,其中褐头牛鹂能在206种鸟的窝中产卵。 鸭科(Anatidae) 黑头鸭是这一科中唯一的巢寄生者,寄主有其它鸭科、秧鸡、鹮类、鹭类的鸟  响蜜鴷科 这一科的鸟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及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全部为巢寄生鸟。 犀鸟科与鵎鵼科特征及区别 犀鸟科  栖息于热带森林中,以果实及小动物为食;在树洞中筑巢,雄鸟以泥土将雌鸟封堵于洞穴内,仅留小孔接受雄鸟饲喂;雏期约4-8周,直至雏鸟快飞出时,才“破门而出”。 鵎鵼科  中型攀禽。外形颇似犀鸟。喙巨大,有锯缘,多具鲜艳彩色花饰;对趾型(与犀鸟不同);体色多样。成小群活动,杂食性;在树洞内产2—4枚白色卵,两性孵化,在小型种类为16天;雏鸟留巢40~50天。分布于南美热带雨林内。代表种类鵎鵼(Ramphastos cuvieri)。 雀形目特征及我国产各科代表物种(记住3种以上) 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离趾型足;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 鸟类各生态类群的特征及所属目(科) 1.游禽 主要特征脚趾间具蹼(蹼有多种),善于游泳和潜水。尾脂发达,能分泌大量油脂涂抹于全身羽毛,以保护羽衣不被水浸湿。嘴形或扁或尖,适于在水中滤食或啄鱼。代表种类有绿头鸭、鸊鷉和潜鸟等。 2.涉禽 外形具有“三长”特征,即喙(嘴)长、颈长、后肢(腿和脚)长,适于涉水生活,因为腿长可以在较深水处捕食和活动。它们趾间的蹼膜往往退化,因此不会游水。典型的代表种类是鹤和鹭。还有体形较小的鸻类和鹬类。 3.陆禽 后肢强壮适于地面行走,翅短圆退化,喙强壮且多为弓型,适于啄食。代表种类有雉鸡、鹌鹑等。斑鸠和鸽虽然善飞翔,但取食主要在地面,因此也被归于陆禽。 4.猛禽 嘴、爪锐利带钩,视觉器官发达,飞翔能力强,多具有捕杀动物为食的习性。羽色较暗淡。常以灰色、褐色、黑色、棕色为主要体色。代表种类有日行性的金雕、红隼、雀鹰和夜行性的雕鸮等。 5.攀禽 足(脚)趾发生多种变化,适于在岩壁、石壁、土壁、树干等处攀缘生活的鸟类。如两趾向前,两趾朝后的啄木鸟、鹦鹉、杜鹃,四趾朝前的雨燕,三、四趾基部并连的戴胜、翠鸟等均属于攀禽。 6.鸣禽 种类繁多,鸣叫器官(鸣肌和鸣管)发达的鸟类。它们善于鸣叫,巧于营巢,繁殖时有复杂多变的行为,个儿为中、小型,雏鸟在巢中得到亲鸟的哺育才能正常发育。代表种类有乌鸦、麻雀、百灵、画眉、山雀等。 早成雏鸟类群 平胸总目,企鹅总目;潜鸟目;  目;雁形目;鸡形目;沙鸡科;鹤形目;鸻形目 兽类 兽类各科及科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动物 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的特征及区别、分布特点   原兽亚纲 后兽亚纲 真兽亚纲 牙齿 无 有 有 乳头 无 在育儿袋内 有 泄殖腔 有 有遗迹 无 生育 卵生 胎生 胎生 胎盘 无 无 有 育儿袋 无 有 无 子宫于阴道 左右分离 左右分离,阴道前部合并 阴道左右合并,子宫左右有不同程度合并         原兽亚纲 卵生,肩带类似爬行类,有泄殖腔,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无完善体温调节能力 后兽亚纲 胎生,但无真正胎盘,肩带有高等哺乳动物特征,有乳腺,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异型齿,体温更接近于高等动物 真兽亚纲 有真正胎盘,无泄殖腔,肩带为单一肩胛骨构成,乳腺发达,有乳头,大脑皮层发达,有胼胝体,异型齿,良好的体温调节能力     食虫目、啮齿目、兔形目区别及头骨特征 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门齿仅唇面覆以光滑而坚硬的珐琅质,磨损后始终呈锐利的凿状;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均无犬齿,门齿与颊齿间有很大的齿隙。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雌性具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 食虫目 原始有胎盘类,个体小,吻部长,有爪,善掘土,体被毛或硬刺,大多夜行性 3133/2123(刺猬) 啮齿目 上下颌只有一对门齿,唇面有珐琅质,无根齿,终生生长,无犬齿,有齿隙,咬肌发达,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 臼齿常为3/3 兔形目 上颌有两对前后着生的门齿(重齿类),门齿前后缘均有珐琅质,无犬齿,有齿隙,上唇有裂唇, 2032-3/1023       皮翼目、翼手目特征及异同特征 皮翼目 宽而被毛的皮膜从耳后部一直伸到前肢指端,经体侧伸至后足指端再伸展到尾端,只能滑行。结构和功能与翼手类完全不同。 四肢及尾较长而纤细,足、掌宽大,均有5指(趾),末端有尖而弯曲的爪。
本文档为【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05-13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