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1、了解一下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 2、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 法进行鉴赏练习。 3、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介绍鉴赏方法,特别强调美术评论的非唯一性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为全册的引言,故设法消除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引导学生用鉴赏方法进行 鉴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鉴赏=欣赏? (引导学生看书) 2、...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1、了解一下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 2、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 法进行鉴赏练习。 3、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介绍鉴赏方法,特别强调美术评论的非唯一性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为全册的引言,故设法消除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引导学生用鉴赏方法进行 鉴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鉴赏=欣赏? (引导学生看书) 2、 美术=艺术? 讲解: 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同一幅作品: 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 (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 “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 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 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 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 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从 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 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 (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1、  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 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 a、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的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造型艺术。 b、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如石膏像、木雕等。) c、绘画: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如油画、国画、素描、水彩等。) d、工艺美术:也叫实用美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如陶瓷、刺绣、编织等) 3、  用“眼高手低”引入美术鉴赏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观展等进行讲解) 4、  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结合课文图例说出作品的年代、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第一幅:《放牧》 艺术形式:雕刻岩画: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所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年代:古代 内容:对动物的各种基本形状和人手掌的描写,表达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 作品描绘了宴请宾客、歌舞声乐、采桑、狩猎、交战(水战、陆战)等场景,请在图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驭龙帛图》(提问三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a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气宇轩昂的男 子、龙舟、鹭鸟、鱼、华盖)b构图上有何特点?(饱满)c根据男子的动作猜测他想 做什么?(手中持一缰绳,牵引着龙,可能是驾龙升天成仙。)d 该帛画用什么造型手 法?(主要是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 第四幅:《奔马》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用笔特点。 5、  简单介绍“六法”理论 (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 气韵生动—即—气质,作品的精神内涵 (作品和作品的形象有生动的气度、具有生命力。) 应物象形—即—形象 (指描绘的形象要形似) 骨法用笔—即—用笔 (指用笔力度) 随类赋彩—即—色彩 (指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对色彩感觉稍作介绍。) 经营位置—即—构图 (作品要注意构图,作品中各物件的安排要合理美观) 传移摹写—即—临摹 (临摹即可学习基本功,也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结合唐高祖临死 前要求《兰亭序》作为陪葬说明。) 三、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 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四、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也不例外,表现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随着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而演变。)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与青铜器艺术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在生活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 “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 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课件制作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1、  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突出玉的天然美。如课文的“大圭不琢”, 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 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  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 时代先民们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质地坚硬,色彩与光泽漂亮,让人看了有一种 愉悦的感觉,然后就把这些石头区分开来,把“石之美者”称为“玉”,起先是把玉作为装 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逐渐超出实用目的,使玉成为“财 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如:东周、西汉时期 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P7 ▲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 解释:“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春秋齐国国相管仲曰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不管是九德、十一德还是五德,主要的精神内涵是“仁、义、 礼、智、信”。 解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意义。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虽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的一套,但对于规范当代社会人伦道德仍然有着重要 的作用。玉在古代就赋予这样的一种重要意义,所以说“君子比德于玉”。 3、  玉的种类P8 玉分为硬玉(硅酸钠铝):专指翡翠和软玉(硅酸钙锰):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的材料。 4、  总结:先民们把玉从石头中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也是人 类对物质材料的体形、质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玉在旧石 器时代已经 产生,P5新石器时代推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夏商周时期与青铜器一样成为权利 和神权的象征。 附:工艺美术图案设计的几条普遍法则: 1、  对称与平衡 2、  稳妥与比例 3、  反复与节奏 4、  对比与调和 5、  统觉与错觉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 了解中国ppt课件背景图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 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 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 新授 板书:陶瓷 1、 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 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陶瓷的区别——陶器与瓷器 区别 材料 温度 釉 声音 硬度 光泽 陶器 黏土 700度-900度 上低温釉 或不上釉 雄浑 质地软、吸水 反光弱 吸收光线 瓷器 高岭土 1200度以上 上高温釉 清脆 质地硬、不吸水 反光强 半透明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 彩陶船型壶 鸟纹彩陶盆 鹳新概念英语鸟石斧彩陶翁 舞蹈纹盘 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 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 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 模板下载 美术教师简历模板下载excel报表模板下载excel表格模板下载公司借款单模板设计变更模板下载 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 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 新授 1、 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 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 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 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 壮丽的紫禁城有个高二数学试卷分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 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 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象讲述。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 (9999.5间) 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嫔PIN妃)为什么? 一、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毕业论文大纲格式术(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初中英语学案(板书)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提示:请同学们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图示)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师总结):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初三物理电学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教师讲解):同学英语论文格式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山市ppt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 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 B、 旋子彩中泰化学股吧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二、赏析天坛和其他建筑: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 (1894年—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天津人,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13年公费派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五年。1921年回国,先在上海中南建筑公司任职,后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5月,国民政府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小班教案陵设计图案,吕彦直的设计获头奖,被聘为中山陵建筑师。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建成 贝聿铭和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 1935年赴美国留学,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8年在纽约成立个人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会金奖、日本帝赏奖。1983年获代表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建筑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贝聿铭建筑设计的特色是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他的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英语词典下载心、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办公楼、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北京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入口玻璃金字塔大厅、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2年—1991年)等。香港中银大厦高70层,岿然耸立于密密麻麻的高楼群之上,楼体结构每13层以斜构件加固,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雨后春笋般的建筑形象,象征着香港美好的前景。 三、小结 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四 、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看云识天气古代建筑如何体现皇权大一统思想?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 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赵州桥教学设计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二、 新课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著名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园家如计成英语教学方法、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予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听橹楼”的欸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怎样学好高中化学 1、 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三、 总结 :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四、 拓展 : 结合文字和图片写篇关于园林的抒情散文。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 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 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是壁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内容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1、 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2、 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3、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④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⑤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⑥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艺术风格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画像砖 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题材与内容  作为一种艺术体裁,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教师归纳总结。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四、学生观看课件,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六、课堂小结: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七、布置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天地之间──宗教壁画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 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2、 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 欣赏敦煌249窟狩猎图 249窟的狩猎图描写了山林间各种不同的动物──鹿、羊、狼、猴、犀、虎、野猪,表现手法简练,有的只用一两种色傅染,有的还只是单色的线描,用笔虽少,并不影响充分表现物象的效果。画家善于描写出各种动物的真实情态,使它们活跃地出现在壁上。画家还在外来佛教题材里,渗入了本土的神话与传说;在外来的样式里,渐渐换上了自己所塑造的符合于群众审美观点的形象;在题材的处理上,也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汲取了外来的强调表现对象体积感的晕染方法,而把这种方法紧密地与传统的能明确生动地表现对象形态的线条结合起来,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同时,画家适应群众爱好与社会思想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了壁画的题材、创造了新的形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降生为净饭王子后的一生事迹)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单幅构图,表现故事中的一两个场面,佛本生故事画都是以慷慨牺牲,舍己救人为主题。除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种表现佛经经义与故事的壁画,那些画总称为经变。在魏隋之际就出现了少数的法华变与维摩变,到唐代巨大构图的经变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这时不过只是大幅经变的附属部分了。 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净土变很注意利用图画描绘极乐世界,藉以引起信徒向往的热忱。这想象的极乐世界是以现实作借鉴的,以当时人间认为美的东西组成幻觉中的净土。这里不但有楼台伎乐,水树花鸟,琉璃钵饭,百味馨香,而且这冬夏不分、有飞天散花的世界被描述成:“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辨朝昏。”“化生童子舞金田,鼓瑟箫韶半在天。”因此净土变中除了佛、菩萨,画面表现了极其壮丽的楼台亭榭,在画面上部有飞天散花,前有杂鸟莲池以及奏乐跳舞的仙女。这些净土变相,运用来自生活的想象创造了欢乐的景象,透过那些美丽物象的表现,曲折地反映了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赞美与愿望。 2、西方净土变 3、赏析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李 松) 1952年在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发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其建筑、壁画、雕塑,作为设计构思的统一体,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全真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正统地位,以此来巩固已在元代社会成为显贵的全真教派后期掌教人的社会地位。 朝元图规模宏伟,气象庄严,将近三百身超过真人身高的群像组合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是交响乐、颂诗性质的巨构,特别能够体现传统壁画艺术吴道子传派“以气胜”的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朝元图》中的八位主像,有更多的超凡入圣的理想化成分,不仅仅是表现于面相和华贵无比的服饰、坐具、华盖、供具上,更重要的是在群像组合间形成的众星捧月氛围中所突出的一派王者气象。三清殿《朝元图》是一个整体布局完整的宏伟巨构,但各壁的绘画技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西部诸天众。八个主像之中也以绘于北壁西部的勾陈最为成功。八主像皆能表现出帝王之尊,而勾陈一像微微下视的眼神中更流露出帝王之威。其部众的组合,有内在的呼应顾盼关系,在程式化手法中注意到人物一定的性格表现,包括手的男女老少形态差别和动作表情。勾陈前方的传经法师一组和后边的南斗六星等眼神都向勾陈方向凝注,表现出对奏事者和勾陈反应的注意。勾陈左右的玉女和金母身侧的玉女都是《朝元图》中最美的女性形象。 三、小结 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和艺术特色。 四、布置课外思考: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 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级数学试卷 doc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 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高中化学试卷网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1、 狮子;2、 石人石马和马夫;3、 翼兽化学工业出版社电话和北门六马;④ “蕃酋”像;⑤ 华表;⑥ 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 :地上纪念性雕塑高一物理教案、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 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 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英语课件网、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 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 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中学数学教学园地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小学四语文教学论文定的规范性。(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 A 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 C 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 D 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近几年高考数学试卷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E 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三)小结: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化学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传神写照——人物画 教学目的:1、认识中国画及其种类。 2、了解古代中国画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及其代表作,认识古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3、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理论精华。 教学重难点:1、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2、20世纪初期人物画从整体发展上处于衰落时期,到中期以后有新的发展。 许多人接受西方造型基础训练,提高了造型能力,运用传统笔墨技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对中国画的认识有多少?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样式有什么样的特点? 一、概述:在古代中国没有“中国画”的名称,只叫做绘画。到了近代,由于油画、水彩画、版画等外来画种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绘画样式为了区别其他画类才有“中国画”的产生。在现在,中国画也叫国画,但也有人叫水墨画或者彩墨画,其实这样不是很确切,因为水墨画和彩墨画只是中国画里的一种门类。 二、中国画的分类: 1、艺术手法分 (1)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用色层层渲染,总之就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形象。 (2)写意画:用简练的笔墨描绘形象,着重于物体的形与神,这就要求作者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做到落笔准确,笔到意到,以少胜多的意境。 2、艺术分科分 (1)人物画: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传统画科。通过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情(最早成熟) ①人物(历史或现实人物)②道释(仙佛僧道者)③仕女(妇女)④风俗(社会风俗) (2)山水画 (3)花鸟画(山水画与花鸟画在早期只是做为人物画的背景、衬托。)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1、发展阶段——战国(提问:我们欣赏过战国时期哪一幅人物画?)P3《人物驭龙帛画》 特点:以线描为主 2、提高阶段——魏晋南北朝 ①文人画家出现,表现手法更为成熟 ②顾恺之首提“以形写神”的理论 3、成熟时期——唐朝 P41(郭子仪的故事) 注重传神写真(写心) 4、承前启后阶段——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出现一批著名的画家与名作。如P43《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送别五个情节 (1)第一段:听乐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第二段:观舞 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 另外,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缓疾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5、现代人物画 20世纪初处于衰落状态,直到中期才有新的发展,借以西方绘画的造型能力,运用传统的笔墨来表现现实生活。 四、作品欣赏:P41~43 五、课总结 1. 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学目的:①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与其发展的大体脉络和绘画风格演变。 ②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③介绍以《林泉高致》为代表的山水画论。 教学重难点:①结合具体作品选讲《林泉高致》的部分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②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同学们懂得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中国画有几种分法?各分为什么?面对一幅山水画应该如何欣赏? 2、从早期作为背景的山水画里引出目前为止人们公认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游春图》。 3、让学生自己观察《游春图》,与上节课的《幽篁坐啸图》对比——(结合《林泉高致》之“三大”说明),看其有什么区别,同时找出《游春图》画中的各个形象。 二、分析: 工笔画 艺术手法分 写意画 人物 1、 中国画 仕女 人物画 道释 风俗 艺术分科分 山水画 (早期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花鸟画 2、《游春图》是人们公认年代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幅独立山水画。作者展子虔,隋代的作品。可见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是在隋代。 3、《幽篁坐啸图》属于人物画,画面人大于山,以人物作为主体,山水只作人物的衬托、背景;而《游春图》却是一幅独立山水画。——见《林泉高致》之“三大” ▲《游春图》:P44 ①画面描写的是贵族们游春时的情景。近景处两人骑马闲走江堤,他们是要去赏那株最美丽的桃树吗?还是想去划那只靠在桃树下面的小船?或者是想走到有红衣女人站在门口的那个柴舍?红衣女人刚送走了一个男人,男人回头看着她,似有绵绵情意。再转个弯,江堤上还有一个骑马缓行的男人,他正向着一座红桥而去,两位随从步行其后。江面上有一小船,往对岸划去,一位红衣白裙的女郎在侍女的陪伴下怡然而坐。船夫在船后,另有一人向女郎说着什么。对面岸上有着蓝、白衣衫的男人在举目远眺,遥相呼应,极有意境。 ②整个画面由人物、船、村舍、山水、花木、白云组成。 ③该画用勾无皴(P46注释: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用石青石绿染出春色,还带少许金色,所以即是青绿山水派,又带有金碧山水的特点。 魏晋时期——萌芽(人物画此时是提高阶段) 发展过程 {隋代时期——独立 唐宋时期——高峰(人物画此时是成熟阶段) 三、山水画的时代特征 北宋——无我之景(画家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是为自然服务) 表现手法 南宋——注重诗情画意 元代——有我之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注重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大自然为人服务;此时文人画兴起,盛行水墨和浅絳山水——绛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四、山水画的性质与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 主要描写对象:对自然风景的写照。(但它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1)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意境就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与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让观察者能够感觉到身临其景,回味无穷。 (2)从空间处理上——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见后《林泉高致》) 三度空间:近景、中景、远景(从而给人一种很宽阔的空间感)。 (3)给山石水木等景物的质感描写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即对各种物体的描写创造了很多技法) ▲《林泉高致》北宋郭熙与其子郭思合著。 1、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2、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3、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渺。 4、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鱼钓为精神。 五、课后练习: 1、熟悉课文山水画代表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P45认识各朝代的山水画名家。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理解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在欣赏中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欣赏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并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感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感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3.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电教设计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学生的视、听、思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选用《清明上河图》长卷慢放一遍,听解说。再倒放一遍,比较各画段表现民俗风情的不同,重点欣赏“虹桥”一段,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理解“鸟瞰”,并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线播放一段库6网的视频——《麦兜响当当》中的动画片段(鸟瞰、3D版清明上河图) 其他准备:100*25厘米的纸,上汇表格2行,8列,用于总结板书 清明上河图(局部)挂图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明确今天要上一节欣赏课。回忆以前在美术课上欣赏过的作品。 提出问题:根据你几年来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说说你认为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了解哪些有关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将其总结于表格之中。 作品名称 作者 国家 年代 画种 题材 主要技法 艺术价值 (二)看书,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来填表格 多媒体映示课题,请学生根据课前读书上的文字内容解释画题并找出与上表有关的内容。(不知道的地方通过下面的欣赏来完成) 教师总结:介绍《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北宋风俗长卷。传世名作、一级国宝。作者张择端。原画作为线描作品,长5米,宽25厘米。(对比总结用表格,感知作品的大小)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历朝历代都有皇家画师对其临摹。 (三)全卷赏析清乾隆年间临摹版《清明上河图》课件 因为原作年代久远,很多地方已有些模糊,所以今天老师带来的课件是清乾隆年间临摹版的,请大家认真看,仔细听,看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先通过课件整体欣赏一遍,听解说。初步感知。(课件指导:自动播放,到虹桥段右键单击,画面暂停,解说继续,至解说过此段后单击左键画面配合解说继续) 2.倒看,(自动)比较画面中皇宫、内城的不同,(可按S键暂停,继续也按S键)鼓励学生用合适的词来分别形容一下。体会作者对当时风俗人情、交通工具等的表现。 3.单独分析虹桥一段。(暂停)比较与原版的不同。 (单击右键选下一张,再单击右键选下一张到原版画面)每个画面放大,分析近景、中景、远景的刻画。船上、桥上、桥下的人物的表情、动作。主要画面局部再次放大,分析画面中的矛盾冲突,人物表情、动作的描绘对画面起到的作用。 4、(点击画面右下方蓝色长方形链接键)再次整体欣赏一遍,加深体会《清明上河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用线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按S键暂停) 五.《清明上河图》艺术成就总结(先让学生说,教师总结) 1、《清明上河图》是反映了宋代民情风俗的历史生活画卷。请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理解宋代的生活风情。 2、《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并且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解决了有限的画面空间和内容广阔的矛盾。(播放在线动画《麦兜响当当》前几秒解释“鸟瞰”。) 3、《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而且简练,是中国线描人物画里面代表作品。 五、拓展: 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如此之高,近现代许多的工艺品都以它为题材(点击画面右下方蓝色长方形链接键看在壁画、剪纸、玻璃器、瓷器中的应用)。 甚至有动画片让这幅画动起来了。(播放在线动画《麦兜响当当》清明上河图片段) 作业: 放学后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学校对面海泊河两岸的建筑、设施、人物动作等,搜集资料,下次来绘画《我们的社区》。 移情草木-花鸟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4、感受自然之美,体验花鸟画的乐趣。 内容结构: ①、本课有:“画出荷花多样的美”、“胸有成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部内容,从相同题材和不同题材展示花鸟画画家的作品。 ②、以相同的题材,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寄托对花鸟的情感,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本课以“画出荷花多样的美”为教学重点。 2、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本课的重点。 3、花鸟画的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问题讨论、创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本课以设问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江苏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211400: 一、感知作品 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出水芙蓉》、《映日》、《荷塘》三幅作品。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 播放背景音乐。 ◆ 展示作品: 《出水芙蓉》 《映日》 《荷塘》 二、分析作品 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1、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作品:寻找理解作品的中心要素(作品表现的内容、表现形式、画家的思想)。(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出发,用心去理解作品。) 2、分析作品: 中国画花鸟作品:《出水芙蓉》、《映日》、《荷塘》。 ①、学生对作品中的要素产生问题并分组展开讨论。 ②、讨论分析作品的异同。 ③、分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④、领会作品的内涵与创作理念。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以是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是小组共同的观点。 《出水芙蓉》: 是(南宋)吴炳的册页工笔画。 《映日》、《荷塘》写意花鸟,形象简练概括。笔墨生动有生机,赋予力量之美感。 1、引导学生仔细比较作品: ①、比较作品的题材。 ②、比较作品的表现形式。 ③、比较画家对作品赋予的思想情感。 2、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作品: ①、引导学生注意花鸟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引导学生领会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情感。 ③、了解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识要点: ①、《出水芙蓉》:工笔画,画面构图饱满,形象单纯,但画家表现丰富。笔法精工,设色艳丽。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②、《映日》:写意花鸟,构图奇崛,墨色浓重,线条强劲有力,具有力量美。 ③、《荷塘》:写意花鸟,线条色块交织,刚柔相济,虽是深秋却不显萧瑟,似乎是一首交响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胸有成竹 展示作品,学生分析、感受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北宋)文同《墨竹图》(明朝)徐渭《墨葡萄图》(清朝)郑燮《兰竹图》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学生分析、感受作品。学生分析鉴赏 齐白石《虾》。 三、体验作品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体验作品。体验水墨的乐趣 四、知识拓展:五代、宋、元时期花鸟画的发展特点。 五、学生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总结并进行总体评价。 六、课外延伸:查阅收集齐白石、郑燮的其他花鸟作品。 第七课 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① 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② 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③ 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与第十三课古代山水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② 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看云识天气 学案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③ 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二、新课 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 1、感知作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中泰化学公司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21课件中心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3、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 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9M*5.5M。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初三物理脱。此画巧妙融合2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了解钱松嵒《常熟田》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拓展 借助网络了解张大千艺术经历。 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油画的发展情况,了解著名油画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点与难点: 重点:油画发展史 难点:重要油画作者与作品的介绍 教法选择:图文结合,穿插中国油画史的教学 学法选择:学生看图看文字分析教材内容 教学准备:视频仪 优秀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视频仪放大当代优秀的油画作品。 请学生欣赏,发表个人观点 设问:油画是由欧洲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油画如此精彩,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2.教者讲述中国油画发展史。 3.学生欣赏名家油画作品,谈体会。学生重点欣赏常书鸿《G夫人像》、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金榜学案答案典》、王式廊的《血衣》等。 4.和学生作一起讨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讨论指出:以董希文为代表的许多画家坚持以现实生活内容为主题,描绘具体的有情节的题材,侧重严谨的形体塑造和写实的色彩,作品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较密切关系,形成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的一些画家,侧重吸收欧洲印象主义以后的诸种流派风格,主要通过丰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画面的艺术形式感较强,多呈流畅、轻松的意趣。20世纪40年代留学回国的油画初中音乐教案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画出了吸收民族绘画造型和色彩特点的作品。 5.小结: 6、鉴赏当代其他油画作品。 第八课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 木刻与漫画 教学目的 ① 了解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② 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需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② 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论文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③ 优秀的漫画、木刻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高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毛泽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徐悲鸿《奔马》、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七七”的号角》等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指出: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但在当时,以画笔为利尔化学股份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多的是木刻家和漫画家 二、 新课 1、提出问题讨论:木刻的特点、制作方法?漫画有哪些种类与特点? 讨论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现由鲁迅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木刻创作运动。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这种版画都是刻工复刻画师的原稿,是一种复制木刻。这种木刻大约在14世纪初传到欧洲,到19世纪欧洲产生了创作木刻。创作木刻的特点是不模仿,不复制,刻者自己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完全由初中化学课件刻者自己创作,刻家就是画家 2、作品鉴赏: 木刻:你喜欢哪件作品?请3位同学发言。 生:黄新波的《卖血后》 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教师小结:木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发挥过巨大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漫画:漫画的本义是什么?和我们当今喜欢的漫画有什么不同?漫画有哪些著名艺术家,你喜欢谁的哪件作品? 华君武以漫画创作反对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旧中国流幼儿园教案网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 体验作品:引导学生临摹一件木刻或漫画作品 三、 课堂小结 木刻和漫画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 收集资料了解套色木刻创作方法。 第九课 美在民间—中 国 民 间 美 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初中语文试卷分析种类的介绍:年画、刺绣、风筝 、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 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历史试卷分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教学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 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 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物理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 2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那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3、风筝(4分钟) 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4、玩具。(2分钟) 生:让学生回湖心亭看雪 学案忆儿时有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 、 《布老虎》 、 《泥老虎》。 5、编织(2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 图片《竹编•背篓》、《竹编花瓶》、《三屉提蓝》、《食盒蓝》 6、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放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四小结(1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初二英语试卷分析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畅谈)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亲自尝试制作一下,剪纸,泥塑,刺绣,等手工艺品。 第一课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史前雕刻最著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 这些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最早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创作的原始人来说,其主要价值却并不在其审美属性而在其实用功利属性上。 那么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是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件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巫术。追寻艺术的发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都有一个共同题材——动物:野牛,野猪,鹿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那样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分析史前时代的雕塑,合作探究。 (由司芬克斯之谜引述到古埃美术)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 埃及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来源:学,科,网]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来源:Z.xx.k.Com]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 学生讨论分析: 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 第二课 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希腊和罗马雕塑、建筑的突出成就、重要地位及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2、初步掌握欣赏西方雕塑、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希腊人物雕塑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难点: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审美取向。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来源:Zxxk.Com] 一、导入课题: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视频材料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讨论: ①、希腊的地理环境。②、希腊的气候。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寻找并发现问题。 B、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并讲授希腊的地理环境。 知识要点: ①、三面环海,一面临山。温和的气候条件。为希腊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 ②、大理石的盛产,为希腊雕塑提供了材料的保证。 课件: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学生展开讨论。 (二)历史背景: 1、了解古希腊的历史史实、神话传说。[来源:学科网] 2、阐述自己的观点。[来源:学科网] (1)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希腊的历史实。 (2)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 古希腊人: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事体育运动。[来源:学科网] 播放课件:展示有关的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 (三)感知作品: 1、学生观察分析代表作品: 2、学生讨论作品的特点和造型特色,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理解雕塑的造型美、原始意义,理想与现实结合。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2)形成对作品的感知。 ◆知识要点:建筑与雕塑的融合;理想与写实的结合;美学观念:“和谐的理想美” 。 ◆展示图片:《三女神》、《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四)分析作品:21世纪教育网 1、雕塑作品分析: (1)学生观察分析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来源:学科网] (2)学生分析讨论作品,比较雕塑作品间有何艺术特色。 (3)学生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分析古希腊人的审美取向。 (4)掌握雕塑人神合一、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感悟作品的健美、庄重、和谐。 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典时期的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等。 《拳击者像》: 造型生动,赋予了内在人体的生命。[来源:学科网] 《掷铁饼者》:体育运动在艺术上的体现。迅速变化的运动感。 《维纳斯》: 感受自然与理想的优美与崇高。[来源:学#科#网] B、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作品间进行比较。 知识点: ①、古典时期是造型艺术全盛时期。 ②、美术成就主要是:建筑、雕塑。 ③、艺术风格特点:现实与理想化的结合。纯真而高尚的人体美。建筑与雕塑的融合。[来源:Z#xx#k.Com] 展示图片:《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建筑作品分析: 学生分析作品,感受古希腊人对建筑的严格比例,追求庄重和谐统一的效果。 1、引导学生分析《帕特农神庙》 知识点: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饱满挺拔。 展示作品:《帕特农神庙》 (五)体验作品: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体验活动。 2、学生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体验作品。 体验要求:形式不限,重在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展示作品,播放背景音乐。 (六)知识延伸: 学生认识身边的艺术,发现身边的美。 1、让学生感受身边的雕塑作品。理解身边雕塑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2、展示学生身边的雕塑作品。 3、播放课件了解古罗马建筑的伟大成就。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本课的小结。 2、谈自己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整体感受。 教师总结: 四、课外延伸: 进一步搜寻希腊雕塑的资料,了解希腊雕塑的发展过程。 理解雕塑兴盛的原因。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 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伊斯兰建筑 概述:伊斯兰教的概况。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清真寺。 结合《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从造型上分析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巩固与小结 (四)相关链接 (五)总结 提问:看了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和清真寺,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你是否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肃穆感?如果不把它作为教堂,你认为它可以做什么用? 总结:如果把它作为住宅、办公场所,总觉得它缺少一些人的气息,它给人的感觉太理性、太冷漠了。而这种感觉正是宗教建筑所要传达的,所以说,不同的建筑形式是为不同的功能服务的。www.ks5u.com 第四课 “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的突出成就。 2、了解和研究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艺术风格。 3、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和挖掘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欣赏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美术作品。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 1、学生回答外国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 师:同学们,你平时看过外国哪些美术作品?研究过哪些外国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式的外国美术作品。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外国美术作品可分为:壁画、雕刻、板上油画等多种形式,你最喜欢看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外国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名人名作。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板书]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二、学生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1、达·芬奇(1452年-151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他的两幅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奠定了他在世界美术上的重要地位。 (1)《最后的晚餐》(壁画,484×880cm,1495年-1497年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参见P177页样画) H:\fanwen caiji two\已上传lddoc\2018餐饮领班竞聘演讲稿.doc 这是一幅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酥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宗教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绘画题材。 这幅画以怎样的表现形式?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构图?采用一种什么透视法?你对这幅壁画总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人物姿态各自不同”、“心理反应当然也不同,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爱憎鲜明,犹大与众不同”、“体现多样统一构图原则方法”、“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平行透视法”。 (2)《蒙娜丽莎》(板上油画,53×77cm,1503年-1506年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被称为“神秘的蒙娜丽莎”的世界名画,画中人物画的是谁,说法不一,永远是后人讨论的重要话题,我们无法说清,而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出色运用的透视法则以及表现人文精神绘画手法是我们永远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交换自己赏画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梦幻般的风景”、“成角与平行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她耐人寻味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 教师小结:达·芬奇的作品深沉、含蓄、富于理性,犹如深不可测的大海。 2、米开朗基罗·波那罗帝(1475年-156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巨人。他的雕刻名作《大卫》和《摩西》,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以及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拱顶,体现了他在美术领域中的突出成就。 (1)《大卫》无论是青铜像还是大理石像都是世上一绝,你们喜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作简单介绍) 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他以全新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高度的人体造型技巧,它一直被列为人体造型的范本。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青铜像是先制模再铸造,大理石先选石材,造型,再雕刻成型,工艺非常精巧。 (2)《摩西》(大理石,高225cm,1545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藏) 摩西是基督教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带领犹太人摆脱埃及人奴役的解放者,是犹太人崇敬的最伟大的先知。作者创作的摩西雕像是教皇朱利安二世陵墓中最重要的部分。 “欣赏雕像作品,一是要看雕像的整体造型;二是要看雕像的工艺;三是要看所雕人物的气势。”(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大胆发表自己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艺术品味)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整个雕像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和威严”、“凝视的目光和垂胸的美髯进一步衬托出他大义凛然的气概”“右手紧紧地保护着象征‘摩西十诫’的石板,意味着他对保卫人民的忠诚的信心”、“极其复杂的衣纹和质感的处理,摩西的双臂肌肉和静脉的刻画,使人忘记了这是冰冷的大理石,分明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巧。” (3)《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壁画,13×36m,1508年-1512年,罗马梵蒂冈宫内的西斯廷教堂) 教堂天顶画:面积468平方米,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天顶中部长方形共画了九个场景,按照先后是:光与夜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诺亚祝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画面。长方形画面四周画的是圣经中的先知、女神、祖先等。如此宏大而复杂的画面,与教堂天顶的复杂结构融为一体,这是史无前例的的伟大创造。 画面中所画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源于宗教传说,但这些人物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知、英雄,是对人的创造力的歌颂,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作者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和再造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P182页部分放大作品欣赏、品味,从而挖掘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深刻内涵。 教师小结: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犹如高山峻岭的雄伟。 3、拉斐尔·桑西(1483年-1520年),从多才多艺这一点来讲,拉斐尔不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但从善于吸取名家之长集于一身,创造出清新、宁静而又幽雅秀美的艺术风格来讲,却又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何况他又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拉斐尔创造的一系列圣母像,体现了古典艺术所追求的理想美,成为西方古典美术女性美的典型。他为罗马梵蒂冈宫签字大厅创作的三幅大型装饰壁画,即《小考佩尔圣母》、《椅中圣母》、《雅典学院》,显示了年轻的拉斐尔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这里我提示同学们的是《雅典学院》又称《雅典学派》或《哲学》,画中描绘了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五十多名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以真实写照歌颂人类对智慧的真理和的追求和向往,赞美人的创造力。 教师小结:拉斐尔的作品优雅、秀美,犹如广阔而又明朗的原野。 4、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1390年-1441年),论知名度,扬·凡·埃克显然不如意大利的“三杰”,但谈及欧洲油画发展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扬·凡·埃克,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发明了油画颜料的新配方,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解决画家运笔流畅、色彩更加丰富的问题”、“他的肖像画有重大创新意义不受前人的影响。” 《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木板油画,81.8×59.7cm,1434年伦敦国立美术馆藏) 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这幅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你能说与前面欣赏“三杰”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极其真实的室内景也是罕见的”、“这幅画不仅极其写实,而且充满象征意味,如,新娘的白头巾表示纯洁,小狗象征对爱情的忠诚,红色的帐幔代表性的和谐,室内的吊灯和烛光象征上帝之光,壁上的镜子代表基督教宣扬的天堂等。” 5、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1471年-1528年) 恩格斯把丢勒看作是和达·芬奇一样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说:“阿尔布莱希特是画家、铜牌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 《四使徒》(木板油画,单幅215×75cm,1523年-1526年,德国莱尼黑志绘画馆藏) 师简述:这是丢勒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四使徒”指的是基督教的四个门徒即约翰、彼得、保罗和马可。丢勒将他们也作为“使徒”,显示出他强烈的新教色彩,同时,画中的四使徒,实际上代表了四种性格: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从画面上你们能辨别四种性格的人吗? 三、课堂总结 文艺复兴美术界辈出的名画家很多,如意大利波提切利,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乔尔乔内,代表作《入睡的维纳斯》;提香,代表作《花神》;尼德兰·彼得·勃鲁盖尔,代表作《雪中猎人》等等。这些都是文艺复兴美术界精品之作,是我们欣赏研究的永恒话题。 四、拓展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 二、新授: 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 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 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征?(世俗性) 重点赏析伦勃朗作品。 通过课件了解: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与富商小姐莎斯基亚结婚。自此至1642年他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1642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使他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公会理事》后,他的后妻和他唯一的儿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幅至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课本所选的伦勃朗的《夜巡》一画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绘画风格。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 4、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 A、先通过播放古典和浪漫主义代表音乐来让学生感知流派特征。 指出: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 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有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 B、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a、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b、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c、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结合相关具体作品理解: 建筑: 凡尔赛宫 (1661年—1756年,勒沃、孟莎、勒诺特尔等先后设计) 原是法国王宫,在巴黎西南,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占地300公顷,集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之大成,集中体现了十七八世纪欧洲艺术和技术的成就。凡尔赛宫镜厅(1678年始建) 凡尔赛宫最豪华瑰丽的大厅,又称“镜廊”。由建筑师孟莎设计。整个大厅长73米、宽10米、高13米,室内用乳白和浅紫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柱头和柱础镀金,檐壁和各种花饰都用金色。厅的拱顶是由当时著名画家勒布伦绘制的巨幅油画,表现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功绩。大厅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则是17面落地大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它把对面窗外的蓝天、园景映照在镜子之中,使室内显得更加丰富,“镜厅”之名则由此而来。当年厅内燃烧蜡烛时,几千支烛光经镜面反射,使大厅显得无比辉煌。此厅之所以如此豪华,因为这是宫廷举行大型招待会和国王接见外国高级使团的场所,相当于中国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绘画: 达维特《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330×425厘米,178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达维特(1748年—1825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古罗马历史题材的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有力地歌颂了古罗马人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勇敢地去格斗的英雄主义精神。 油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原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订件,但达维特并没有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去画,而是赋予这一古罗马历史故事(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以鲜明的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画面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这两种矛盾情感的冲突。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画面右下角的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哀伤,笼罩在一片忧虑和悲哀的气氛中。她们的行为反衬出三兄弟出征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画的主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安格尔《浴女》(油画,146×97.5厘米,1808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安格尔(1780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线条工整,轮廓准确,色彩明快,构图严谨,具有一种典雅的美。他一生画了大量作品,其中以肖像画、女性人体画和素描最为突出。 这是安格尔早期的代表作,但它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安格尔的艺术追求。安格尔年轻时就非常崇拜古典艺术。十五岁时他看到一张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印刷品,激动得热泪盈眶。以后他就决心要创造一种符合古典原则的理想美。这件女性人体作品便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具体体现。画家以准确的线条、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尤其强调女性人体背部的圆润与柔美。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单纯的形体美的欣赏。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安格尔坚实的素描功底,简洁、流畅的线条所包含的韵律和音乐感。 C、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想主义”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鉴赏: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油画,489×718厘米,1819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 席里柯(1791年—1824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者。他的《梅杜萨之筏》是一幅使当时画坛引起强烈争议的作品。席里柯以幸存者的叙述作为他创作的素材,并对尸体、重危病人等画中要描绘的场景画了许多写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一作品。描写筏上的幸存者突然见到远处一艘轮船时,挣扎着起来呼救的一刹那。席里柯通过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激起观众的种种联想。加上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当时许多习惯于旧传统的美术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当然,不久就证明,这幅作品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戈雅《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西班牙)(油画,266×345厘米,1814年作,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重点: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油画,260×325厘米,18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他的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把绘画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的创作是以人民争取自由的题材、对于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为主要特征的。他的《自由引导人民》一画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德拉克洛瓦在这幅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自由的女性,她那强壮的手臂毫不费力地持着装有刺刀的步枪和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开胸部,但毫无温柔或淫荡之嫌。她那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只有她头上的那顶弗吉利亚帽(摹仿古罗马时期解放了的奴隶所戴的帽子,法国第一共和国时期曾以此作为自由的象征)和几乎是一种古典风格的人物造型,体现了她的寓意象征。她是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精神的化身,正是她引导人民走向胜利。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群众性。她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手持滑膛枪。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过是以波旁宗族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即将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一位战士目视着自由的化身。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有力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 吕德《马赛曲》(大理石,1270×600厘米,1833年—1836年作,巴黎大凯旋门) 吕德(1784年—1855年)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最著名的雕刻家。安放在巴黎大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是他不朽的杰作。这一作品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当时这支义勇军是高唱着一支斗志昂扬的军歌雄赳赳地开赴巴黎的。巴黎的市民们称这首军歌为《马赛曲》,1795年这首歌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吕德的这一浮雕也简称为《马赛曲》。这是一件结构严谨统一、人物情绪激昂奔放、运动感急速有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高浮雕。整个浮雕分为两层:上层是右手执剑、左手振臂高呼象征法兰西和民主自由的女神,下层的各种人物与上面的自由女神相呼应,并且突出男女老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的主题思想。它充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它与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总结: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 四、拓展: 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这一时期自己喜欢的画家或音乐家 第六课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2.内容结构 本课按照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3.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课的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2、 教学资料 3、 1.关键词语解释 现实主义  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课文里是指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或称“写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也有译成“写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于1856年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艺术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种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便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特征。这一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 巡回展览画派  又称“巡回画派”。它的产生要追溯到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发生的“14人抗议事件”,即14个非贵族出身的学生,为了抗议院方规定题目进行创作,要求自由选择题材,毅然离开了美术学院,自己组织“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他们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所描写的“公社”的原则生活进行创作。他们的中心人物就是著名油画家克拉姆斯柯依(1837年—1887年)。 1870年11月2日,以克拉姆斯柯依为代表的彼得堡的进步美术家,与莫斯科的进步美术家,如彼罗夫(1833年—1882年)等人,正式发起成立“巡回展览艺术协会”,并制订了协会的章程。明确地规定了通过巡回展览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自己的艺术,对人民进行社会教育。他们把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作为自己进行美术创作的指导原则,广泛团结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进步美术家,成为俄罗斯艺术活动最主要的中心之一。 1871年10月28日,他们举行了第一届巡回画派展览会,以后几乎平均每年举行一次,一直延续到1923年,共举行展览48次。这一画派成员之多(先后吸收了六十多个成员),活动时间之长,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画派的成员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列宾、苏里柯夫、希施金、列维坦、谢洛夫等。 2.美术作品 库尔贝《画室》  (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库尔贝《奥南的葬礼》  (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库尔贝(1819年—1877年)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式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他被选为公社委员并任艺术家协会主席。公社失败后被捕,以后流亡瑞士,最后贫病交迫客死异国。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当时墨守陈规的学院派绘画,也反对浪漫主义画派的异国情调的幻想,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他的艺术中描绘的人物是普通老百姓,以表明他相信真诚和真情只能存在于劳动人民之中。《奥南的葬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库尔贝《打石工》  (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 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康斯太布尔《干草车》  (油画,129.5×185.5厘米,1821年作,伦敦国家画廊藏) 康斯太布尔(1776年—1837年)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 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  (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让·巴蒂斯特·柯罗(1796年—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终生热爱自然,终生坚持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艺术主张。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的风景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实亲切而又富有诗意,微妙而又含蓄,色彩比较柔和,善于运用透明的银灰色调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茂特芳丹的回忆》一画,是柯罗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茂特芳丹是巴黎以北桑利斯镇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柯罗曾经在那里写生。那里的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促使他创作了这一风景画。它描写茂特芳丹花园晨雾初散、清风和煦的早晨的优美景色。整个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是柯罗最精致的田园画之一。这种来自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既真实,又比实际的更美。它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  (油画,142×197.5厘米,1849年—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米勒《拾穗》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米勒(1814年—1875年)又译作“米莱”,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18岁开始学画。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它证实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一画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当时的《费加罗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当然,米勒本人并不理解当时最先进的政治理论,但由于他具有朴素的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思想情感,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如当时占法国人口75%的农民的极度贫困和繁重的劳动,因而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超越他本人所能意识到的范围,甚至因而使站在与他相反立场上的人感到害怕! 米勒《晚钟》  (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米勒定居在巴比松村后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劳动了一天,当暮色降临大地的时候,突然远方传来了教堂里晚钟的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全画充满了肃穆的气氛,使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米勒之所以创作这一作品,既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为了宣扬一种宗教情绪,也不是为了表现农民安于天命的思想,他只是想描绘生活的真实。而《晚钟》中所描绘的这对质朴、勤劳、善良的青年农民夫妇及其劳动生活,便是他亲眼目睹并且亲自体验过的。他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精心地描绘长期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不值得表现的卑贱的农民,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创举。 莱尔米特《收割的报酬》  (油画,215×272厘米,1882年作,法国蒂埃里堡市政大厅藏) 莱尔米特(1844年—1925年)是19世纪法国另一位以画农民生活见长的画家。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米勒的影响。他经常到农村搜集有关农民生活的题材,风格近似米勒。《收割的报酬》(原文直译应为《雇农的梦想》)是他的成名作品。此画曾于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中展出,给我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油画《收割的报酬》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之一。从1882年初次展出起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此画除了用近乎摄影那样逼真的手法描绘农民劳动的工具外,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法国农民生活的贫困和沉重的劳动。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发人深思,和米勒《拾穗》一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丹《加莱义民》  (青铜,高230厘米,1884年—1886年作,法国加莱市里席尔广场)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幼时家境贫寒,14岁时考入非正规的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学习。19岁起靠制作装饰用的石雕维持生活。后来给一个雕刻家当助手。1875年的意大利之行,扩大了罗丹的艺术视野,以后又在法国北部旅行,研究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和雕刻。所有这些,使他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进步,奠定了他以后雕塑创作的基础。他早期的作品,如著名的《青铜时代》(1876)等,已表现了他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摆脱了官方学院派的脱离实际的虚假的程式,树立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铜时代》、《思》、《地狱之门》、《思想者》、《美丽的欧米哀尔》(旧译“老妓女”)、《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因此,他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亚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被誉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师。他们的作品标志着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高峰。 雕塑《加莱义民》(又译作“加莱市民”),这是1884年罗丹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为纪念在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为了避免被英军屠城,六位加莱市民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纪念碑雕刻。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真实而又崇高的历史事件,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选择了一个如实地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即六位加莱市民根据当时英军提出的苛刻条件,光头、赤脚,以绳子锁颈,并带上加莱城门的钥匙,走出城去任凭英军处死。罗丹在创作中,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入的刻画。由罗丹口述、葛赛尔记录的《罗丹艺术论》一书中,葛赛尔曾经当面对罗丹谈了他对雕塑《加莱义民》中六个人物不同的心理刻画,罗丹当时完全肯定了葛赛尔的看法。这些记录是我们欣赏和理解这一作品最好的解释。 葛赛尔说:“你的群像,位置在中间的那一个,最先引人注意;用不着怀疑,这位就是欧斯达施·德·圣彼埃尔。他低下头,须发长长的,严肃而可敬;他毫不迟疑,毫无恐惧。他从容前进,眼睛转向自己身内的灵魂;如果他有些蹒跚,那是因在长期的围城中他受到种种困难和饥饿。是他鼓舞了其他的人──他第一个挺身而出,甘愿牺牲,作为六义士之一。按照战胜者的媾和条件,这六个人的死可以避免屠城。 “在他旁边的那一位也同样勇敢,虽然他不为自己伤心,但全城的降服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手里拿着将要交给英国人的城门钥匙,挺直身子,想找到一些力量来忍受这不可避免的屈服。 “和他们并列在一起的,靠左边的那个人,比较缺少勇气;因为他走路过于匆忙,好像下了决心以后,但求尽可能地缩短那分隔自己的生存与死亡的时间。 “在他们后面,有一个义民双手紧捧着脑盖,沉溺在极端的失望中;也许他想着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亲友──将要遗留在无依靠的生活中的那些人。 “第五个义民用手遮眼,好像要驱散一个可怕的噩梦。他东倒西斜,因为死亡使他如此的恐惧。 “最后,第六个义民比其他几个都年轻,他似乎还犹豫不决。他愁眉苦脸,无限忧伤,是不是念念不忘情人的倩影呢……但是他的同伴往前走,他在后面跟随着,好像向那‘命运’斧子伸长颈项。 “此外,虽然这三位加莱义民不如前三位那样勇敢,他们应该同样受人尊敬;因为他们的牺牲越大,他们的爱国热忱越显得有价值。 “所以,通过你的《义民》,可以看到他们由于欧斯达施·德·圣彼埃尔的威严和榜样,随着各人不同的气质而产生的或快或慢的动作;可以看到他们逐渐受到他的影响,一个个决心前往。 “无可置辩的,这是最好的证据,来说明你对艺术的戏剧性的那种见解。” 罗丹说:“亲爱的葛赛尔,如果你对我的作品的好意并不过分的话,我会承认你完全识破我的用心。” “尤其是你根据他们勇敢、义愤的程度,很好地指出我的《义民》的安排。从前我为了更加强这种效果,想把这些雕像──你一定知道这件事──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安置在加莱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好像一连串苦难和牺牲的活念珠。” “这样,我的人像似乎从市政府走向爱德华三世的军营;而今日的加莱市民,几乎要和他们摩肩接踵,也许更能感觉到这些英雄烈士的优秀传统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我相信,这样必然会使人常常感动。然而我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不被采纳,定要我加上一块石座,既不好看,又是多余。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引自《罗丹艺术论》中译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三、教学建议 1.现实主义是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它的特点鲜明,并创造了许多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对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存在。因此,教材所展示的经典作品,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观摩,并掌握它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及实践,对社会及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 2.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成为美术文化的主流。直至今日还有较大的影响。许多优秀作品在我国广泛流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搜集教材以外的作品图片、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有可能,组织学生讨论,作一个探究性学习专栏,介绍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3.教学中可与浪漫主义比较,区别其艺术特点,在比较中了解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现象、作品、风格。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 ②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 ③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能加以分辨。 2.内容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针对有些美术史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不确切解释,特地将本课分成“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先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后印象派实际上是反对印象派的主要美术主张和艺术追求的。另外,本课也设有“相关链接”,使学生了解其他一些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及其作品。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印象派  又称“印象主义”。这个名词,原是巴黎一家报刊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对1874年4月在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道35号举行独立画展的一批青年画家的作品十分不满,便从其中莫奈的一幅标题《印象·日出》杜撰出“印象派”这个名词。当时这批对保守的学院派绘画强烈不满、迫切要求创新的青年画家,觉得“印象派”这个名词正好标明他们的艺术是与众不同的,便采用了这个名称。其画派从1874年至1886年,先后举办了八次画展。 印象派  绘画的产生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一画派的作品,多取材于画家亲身感受的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他们强调要描绘视觉的真实印象,特别是大自然的光色变化。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在室外对景写生而成,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习惯。为了更好地描绘物象在阳光下的真实而微妙的光色变化。他们在油画技法上改进了某些色彩单调的传统画法,而采用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色彩并列法”,即将原来应当调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列起来,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色彩的明度,使色彩显得更加灿烂。他们的艺术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物体的色彩并不是“固有的”,它受着光线和环境的影响,这就是色彩应用中的“条件色”的基本原理。但是,印象主义绘画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分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以致将光和色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目的,表现出一种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这对后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印象派绘画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开端。 后印象派又称后印象主义,过去曾误译为“后期印象主义”。这是英国美术批评家对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新的艺术倾向的称呼。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塞尚和高更,以及荷兰画家凡·高。这三位画家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塞尚还参加过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但是,他们共同的艺术倾向是反印象派的。印象画派是以光线来客观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正由于这样,所以,这三位画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他们的这种创作倾向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真正的开端。故有人将塞尚称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之父”。 2.美术作品 莫奈《印象·日出》  (油画,48×63厘米,1872年作,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莫奈(1840年—1926年),他是最典型的印象派画家,而且是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人称“印象派之父”。他蔑视各种陈规旧习,重视对现实的观察研究,追求表现瞬间的视觉印象,根据画家的视觉感受作画。为此,他经常到各地旅行写生,观察大自然景色的变化,捕捉阳光、空气在物体上的微妙变化。他的一生精力主要用在外光的探索上。他描绘不同时间阳光照射下景物所反映的色泽,使画家对色彩的观察理解大大地深入了一步。在彩色照相尚未发明之前,像莫奈这样对自然色调的如此观察入微是很令人叹服的。 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既与“印象主义”这一名称的由来直接相关,又是体现印象主义绘画特色的代表作。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的一幅风景画。画面上一片朦胧的水上风光,云雾中涌出一轮光彩夺目的红日。这一作品的画法与传统的画法相比,是近乎速写式的,甚至显得有些草率,但是,它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准确地描绘了莫奈对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印象。而印象主义画派所追求的正是要准确地捕捉这种瞬间的光色变化。然而,西方人长期看惯了传统的画法精细的油画,乍一看这种粗放的近乎速写式的油画,自然要感到吃惊和很不理解。所以,有的人就挖苦和嘲讽这些作品,并且借用莫奈这幅作品的题目,称这些作品为印象主义绘画。 马奈《费里—贝舍尔酒吧间》  (画布油画,96×130厘米,1881年—1882年作,伦敦拓得美术研究所藏) 马奈(1832年—1883年),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他的两幅著名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和《奥林匹亚》(1864年),曾引起激烈的争议,表现了他敢于冲破陈规旧习的勇气。《费里—贝舍尔酒吧间》,又名《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是马奈逝世前一年完成的一幅重要作品。不仅构图很有气魄,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光色效果真实地表现了巴黎这一著名酒吧间的气氛。作为这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站在柜台后面正在接待顾客的女招待。马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青年妇女青春的肤色和圆润的手臂,以及她面前质地各不相同的各种瓶子,鲜美的水果和芬芳的花卉。有意思的是,马奈利用女招待身后的一面大镜子,将女招待与顾客在谈话,以及坐在餐桌上的许多顾客,都朦朦胧胧地表现了出来,使有限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酒吧间的开阔场景和灯光闪耀、人声嘈杂的气氛。也正是这种富有整体感的气氛,把广阔的场面和繁杂的细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气概不凡的构图。 雷诺阿《红磨坊街的舞会》  (油画,131×175厘米,1876年作,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 雷诺阿(1841年—1919年)是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题材比较广泛,以画人物特别是青年妇女和儿童著名,尤其喜欢画女性人体。他的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着重表现生活的欢乐气氛,且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红磨坊街的舞会》突出地表现了雷诺阿艺术的这些特色。此画描写法国巴黎蒙马特区露天舞会的情景。当时,蒙马特还未成为闹市区,山上到处有空地。舞厅便利用这些空地举行露天舞会。雷诺阿经常和朋友们到这里来描绘舞会的情景。这一作品就是实地写生完成的。画中描绘的人物多是画家的亲朋故旧。雷诺阿以他对光与色的敏锐感觉,将阳光透过树叶丛的空隙投射到人们的脸上、身上、桌上和地面上所产生的光色闪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巴黎蒙马特区民间露天舞会上洋溢着的节日般的欢乐气氛。 德加《舞台上的舞女》  (色粉笔画,42×58厘米,1878年作,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 德加(1834年—1917年),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但他的艺术与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有所不同,他只是在色彩上很像印象派,却并不喜欢像莫奈那样在外光下作画。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自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他受古典艺术的影响较深,有坚实的素描基础;他的绘画以表现人物动态、尤其是芭蕾舞女的活动见长,也长于画室内群像。在注重色彩的同时,很重视构图,受当时摄影术的影响较大。此外也很注重人物造型。德加除擅长油画外,也长于色粉笔画,还创作雕塑作品,只是不公诸于世。 《舞台上的舞女》是德加描绘芭蕾舞女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幅。它不仅以新颖的构图和艳丽明快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德加过硬的写实能力。众所周知,舞蹈之美在于动作。这动作又在飞逝之中。如何及时而又准确地把握住并描绘出这种飞逝中的美,这是需要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的。而德加则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用“静”给我们留下了“动”的美。加上灿烂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构图,使这一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修拉《大碗岛:初夏星期天的一个下午》  (油画,207×308厘米,1884年作,芝加哥美术研究所藏) 修拉(1859年—1891年)是19世纪末法国“新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印象派绘画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只凭实践经验,还不够科学。他根据色彩三原色的原理,反对在调色板上调和色彩,主张用色彩分割,即用不同的纯色以点或块并列地排列在画布上,来代替印象派使用的杂乱无章的笔触,以取得更好的光色效果。这就是被称为“色彩分割法”的新印象派。这幅《大碗岛》就是实践这种画法的代表作。它描写巴黎人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度假休息的情景。为了画好这幅作品,修拉画了三十多幅习作和色彩稿。据说修拉为了在这幅作品中点小圆点,花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尽管这幅作品在表现初夏下午的阳光的感觉十分真实,但由于修拉机械地搬用科学方法,把艺术与科学完全等同起来,结果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显得机械呆板。所以有的批评家批评修拉的这套做法,过于机械。 塞尚《玩纸牌的人》  (油画,45×57厘米,1890年—1895年作,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 塞尚(1839年—1906年)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他的作品在19世纪几乎无人知晓。直到他逝世一年后,人们才在巴黎为他举办了回顾展。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他对西方现代美术的重要贡献,被人尊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一反传统绘画模仿外在世界呈现在人们眼中的三度空间的透视幻像,而重新寻求一种从自然的秩序中引出的形式结构,这就是塞尚所称的“造型的本质”。 《玩纸牌的人》这一名称的作品,塞尚一共画了五幅。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玩牌者的人数和道具不一样。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描绘同一对象,主要是为了研究玩牌者的形体结构。为此,他常常要求他所画的对象保持静止不动,如同这一作品中两个玩牌者所摆出的姿态和动作。在这幅作品中,塞尚极力保持构图的平衡对称,他把两个玩牌者中间的瓶子作为全画的中心轴。一般说来,塞尚在人物画中对人的神态不大感兴趣,主要是画人的形体结构。但在这一作品中有些例外。他还画出了这两个玩牌者的不同的个性:左边那个叼着烟斗的玩牌者,显然是一个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的玩牌老手;右边的那个则显得比较紧张。 高更《海边》  (油画,68×92厘米,1892年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高更(1848年—1903年),法国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当过海员,做过证券经纪人,业余从事绘画。以后抛弃证券经纪人的职业,成为职业画家,过着很不安定的生活。之后又与家庭决裂,到法国古老的农村生活和创作。1891年,又远渡重洋到南太平洋的法属塔希提岛生活和创作,过着土著人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具有孩子和原始人的气质,追求原始艺术的质朴、天真和神秘感。他的《海边》一画,就反映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和浓厚的装饰风格。 凡·高  (1853年—1890年)是19世纪后印象主义画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荷兰农村一个穷苦的牧师家庭。十六岁起在巴黎画商于荷兰海牙开设的画店当学徒,因不善经商,23岁离开画店在贫民区当小学教师,不久又在矿区当传教士。他后来专心自学绘画。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当画商的弟弟的帮助来到巴黎,并通过弟弟的关系认识了雷诺阿等印象主义画家,开始与他们密切往来,画风深受影响,画面的色彩越来越明亮。一年半后,凡·高离开巴黎迁到终年充满阳光的法国南部小城市阿尔居住。新的环境,使他的绘画很快形成了鲜明而又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运用对比强烈而又响亮的色块,以粗犷的笔触,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他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在用色上突出表现了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 凡·高的作品在他生前始终不被人理解,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由于穷困,由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冲突,加上每天顶着烈日无休止地作画,终于使这位一心要走自己的路的艺术家精神失常,最后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时他才37岁。 凡·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真正的艺术生涯只不过十几年,但却留下了800幅油画和800幅素描。他的艺术对后来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很大。 促使西方美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两个客观因素: ① 摄影术的发明。1839年,法国官方公布了由法国舞台美术设计家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所产生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这一事件引起了法国美术家的巨大震动。官方学院派画家代表人物德拉罗什听到这一消息后,懊丧地说:“绘画完蛋了!”一群以给人画肖像为生的职业肖像画家,更感到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而向法院起诉,控告达盖尔侵犯了他们画肖像的“专利”。 ② 具有鲜明的东方绘画特色的日本市民绘画──浮世绘,随着世界博览会在英、法等国的举行,传入欧洲,并且很快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的浮世绘热。这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如马奈、莫奈、凡·高等的作品中均有突出表现。这种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不讲究画面的三度空间,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的东方绘画,与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给法国画家、尤其是后印象派画家以极大的启示。 三、教学建议 1.印象派美术的作品在我国有很大影响,尤其在近二十年。但学生中真正了解“印象派”美术的人并不多。教材在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编排了内容,分三个专题介绍。教学中,只要按教材的内容逻辑进行,学生会有兴趣去阅读观摩。但要注意把重点放在经典作品的欣赏上。 2.欣赏经典作品时,要紧紧抓住印象派的艺术主张与追求,从外光条件下的创作上去理解。还要注意东方绘画对其的影响。 3.后期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启端,要从它们的作品中,体会变革的精神,可发动学生搜集他所知道的现代艺术的作品,寻找后期印象主义对其的影响,启迪美术不断变革、发展的思考。 第八课 新的探索──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 或称“西方现代派美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并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因为它内容庞杂,情况复杂,大家的认识很不一致。但是,有一点应当明确: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并非西方现代美术的同义语。西方现代美术的含义更广,它包括现代主义美术在内的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美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则是西方现代美术的一部分,尽管这一部分在整个西方现代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于什么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一般来说,它是指二十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以强调表现作者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各种美术流派的总称。它的基本的创作倾向,是反对西方传统美术的如实描绘,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在造型和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观成分很浓;对作品的题材内容不大注意以至完全忽视,只是强调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所以,千方百计地在艺术形式(造型、线条、色彩以至物质材料等)上探索,以至标新立异。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这种创作倾向,我们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在克服传统美术的一些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如实描绘,忽视表现作者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忽视对艺术形式的探索等,丰富西方美术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是有贡献的。然而,由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过分强调主观表现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很容易把美术变成一种脱离生活,完全成为作者自我表现的手段,使艺术走上脱离生活、脱离广大群众的歧路。总之,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论是对每一个流派,还是每一位美术家的作品,都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以一概肯定,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 2.美术作品 马蒂斯《马蒂斯夫人像》 (油画,41×32厘米,1905年作,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藏) 马蒂斯(1869年—1954年)是法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版画家,野兽派绘画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法国诺尔省卡德市的粮商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后因病开始学习绘画,走上艺术的道路。1895年到巴黎,进入国立美术学校著名画家莫罗的画室,当时同一画室的有些画家后来成为野兽派画家的重要成员。他的作品除具有野兽派的风格特征外,追求形体的单纯化、色调的平面化,强调艺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其中虽然含有唯美主义的倾向,但总的基调是健康明朗的,给人以愉悦感。《马蒂斯夫人像》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自由地运用色彩,并在人物形象的造型上进行了大胆的简化,是典型的野兽派风格的作品。 蒙克《呐喊》 (油画,73.5×92厘米,1893年作,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藏) 爱德华·蒙克(1863年—1944年)是挪威现代著名画家,表现主义美术的先驱者。父亲是平民医师,蒙克很早就目睹和经历了许多人间的不幸,特别是死神对人的折磨。他5岁丧母,不久姐姐又被死神夺去了生命。这些经历对蒙克以后的美术创作有很大影响。1889年他来到了新美术思潮最为活跃的巴黎,见到了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凡·高等人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成为擅长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著名画家。这幅《呐喊》就是以他自己对现实的切身体验为基础而创作出来的。他自己在谈到这幅作品时曾说过:“我和两位友人一起走在路上,太阳将要落山了。这时天空被染成了鲜血般的红色。我感到风刮得很厉害。忽然我像死了一样的疲倦不堪,一动不动地停了下来。蓝色的海湾和小镇上空的血的炎舌在蔓延。友人们先走了,就留下我一个人。这时我突然感到了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听到了自然的喧嚣声。” 蒙克所谈到的由于客观环境所引起的内心的极度恐惧,突出地表现在《呐喊》一画中。在蒙克以前,很多画家表现过自然给予人的感受,但欧洲还没有一个画家像他那样表现自然给予人的强烈不安和恐怖感。这是蒙克内心世界的反映。但说到底,则是当时世纪末的不安在画家心灵中的反映。 达利《记忆的永恒》 (油画,26×37厘米,1931年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1988年)是当代西班牙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超现实主义美术受弗洛依德关于潜意识的学说的影响,主张表现人的潜意识和梦幻,提倡描写“事物的巧合”。以达利为代表的一部分超现实主义美术家的作品,就是以写实的手法创造荒诞的情景为其主要特点。《记忆的永恒》一画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画面上的各种景物都是以极其写实的手法描绘出来的,但是,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则是荒诞而又充满神秘感。 它不是现实的世界, 而是奇异的梦境。 正如达利自己所说的:“我毫无选择地, 尽可能准确地记录下我们的潜意识, ……表达弗洛伊德所打开的这一黑暗世界。” 劳申伯格《组字画》 (多种材料,121.9×182.9×182.9厘米,1959年作) 这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流行于英、美等国的“波普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波普艺术是英语“Pop Art”的音译,意为“流行艺术”或“大众艺术”。这是由于盛极一时的抽象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些美术家受杜尚的“现成取材法”的影响,从抽象转向以现实生活各种常见的实物为题材,或直接以这些实物构成艺术品。美国画家劳申伯格(1925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件著名的《组字画》,是用一些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山羊标本与破轮胎等拼凑而成的。乍一看,似觉荒唐。但在画家本人来讲,则另有含义。因为他记得童年时曾对父亲杀死一只山羊表示惋惜。理由是动物是来自人堕落之前的伊甸园的幸存者。所以,这幅作品实际上也表示画家的一种观念和回忆。尽管波普艺术在抽象艺术流行之时,重新肯定了具象与写实艺术的价值,但它本身也包含着对艺术的否定,应当深入研究其得失与功过。 波洛克《薰衣草之雾》 (油画,221×300厘米,1950年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杰克逊·波洛克(1912年—1956年)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在画布上滴溅颜料的方式作画而著名。他的作品以及这种作画方式,对当时及以后的美国抽象派绘画影响极大。波洛克的这种抽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是:抽象性和主观随意性相结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我开始作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待我画完后才知道我是画了什么。”课本中所选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创作方法”的产物。如同其他许多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一样,《薰衣草之雾》这个题目是画完后随便起的。它与作品本身并无必然的联系。正如比利时当代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拉奥在回答中国记者时所说的:“画的名字是给看的人取的,使他们知道看的是哪一幅画,而不是为我或为画本身取的。所以,所有的画名都是在作品完成后才加上去的。” 扎特金《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 (青铜,高600厘米,1951年—1953年作,荷兰鹿特丹市) 奥西普·扎特金(1890年—1967年)是俄国血统的法国雕塑家。他出生在俄国斯摩棱斯克市,16岁时渡海到英国,在伦敦等地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与雕塑。1909年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先是崇拜罗丹的雕塑艺术,后被非洲的黑人雕刻所吸引,继而结识了法国正流行的立体主义的美术家,开始尝试把立体主义画家分解、组合形体的新手法引进雕塑创作中去,终于成为立体主义雕塑家中以结构和抒情性相结合为特色的著名雕塑家。 《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又译作《无心脏的城市》。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最大港口城市鹿特丹市重建被德国法西斯彻底破坏的城市,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曾经发生过的这场战争灾难,而兴建的一座城市纪念碑。扎特金从构思到完成,花了3年的时间。作者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强烈控诉,运用了夸张而概括的艺术手法,加大加长了人物的双臂,在保持人体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的前提下,使人体大幅度地变形,许多地方摆脱了人体解剖与细节的真实,运用立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形体做了重新的组合,其目的,正如作者自己所指出的,“此乃针对非人性的禽兽行为所作的、充满憎恨的呼喊”,即对德国法西斯的最强烈的控诉。由此可见,作者对这一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特殊处理,达到了对形式感的追求与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艺术效果,不愧是西方现代派雕刻中的杰作。 不拘一格的现代雕塑 现代工业设计 (德国)威廉·华根菲尔德设计《WG24台灯》 (1924年作) 威廉·华根菲尔德是德国现代著名设计师,“包豪斯”学派的重要成员,尤以设计金工产品、玻璃制品与瓷器见长。他1900年生于德国不来梅,早年曾于当地一银器工厂当学徒,后进入不来梅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23年进入“包豪斯”深造,师从著名设计家与设计教育家莫霍利·纳吉,主攻金工产品设计。WG24台灯设计于1924年,由华根菲尔德与同学容克合作,它是华根菲尔德前期设计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又代表着“包豪斯”在灯具设计领域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此外,它还是“包豪斯”设计中少数几件投入生产的优秀作品之一。该台灯由不锈钢管与乳白色玻璃组成,造型简洁明快、结构单纯明晰,一扫此前灯具设计中纤巧繁琐之风,具有鲜明的时代美感。不仅如此,该设计充分发挥了各种新型材料的性能,各部分设计结构逻辑明确,非常重视产品的实用性与功能性。从他早年的设计开始,华根菲尔德就坚持与工业大生产合作,通过与一些大公司的合作来了解、参与生产的整个流程,从而在设计中加强工业化、标准化的特征。他以自己的设计实践为“包豪斯”校训“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作了生动的说明,他由此成为设计与批量大生产方式紧密结合的先驱之一。正由于以上原因,他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很多设计在完成后的几十年中仍为各厂家大量生产,例如,该灯具就在1980年由不来梅的泰克诺鲁门公司重新投入生产。 (德国)马塞尔·布鲁尔设计《瓦西里钢管椅》 (1925年作) 马塞尔·布鲁尔(公元1902年—1981年)是“包豪斯”学派中著名的设计师。作为钢管家具的首创者,他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家具设计师之一。他生于匈牙利,1920年进入“包豪斯”学习,并很快在家具设计领域显露出过人的天赋,1925年起接任“包豪斯”家具车间的主管。其早期家具设计深受荷兰“风格派”设计师里特维尔德的影响,多采用简单的几何形木结构,辅以帆布坐面与靠背。1925年布鲁尔受自行车把手的启发而发明了钢管家具,从而揭开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新一页。“瓦西里钢管椅”是他设计的第一把钢管椅,因纪念他与老师、著名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友谊而命名。布鲁尔擅长以镀镍钢管、皮革、布面与玻璃等新型材料来设计整套家具,其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紧凑,功能性极为突出,显示出标准化的设计特征。布鲁尔不仅成功地将钢管这种新材料、新形式带入日常家居生活,而且他将新材料的性能与椅子的功能性要求、生产的标准化原则还有新时代的审美风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充分发挥钢管材料特性的同时,对结构关系作了大胆的简化,对造型作了迥异于传统家具的崭新探索,他的这些设计思想、设计风格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他的启发下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众多设计师相继完成了他们的钢管家具设计。布鲁尔的钢管家具由柏林标准家具厂和维也纳托纳特家具厂大批量生产,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 (美国)艾罗·沙里宁设计《郁金香椅系列》 (1956年作) 艾罗·沙里宁(公元1910年—)是美国战后最重要的建筑师与家具设计师之一,是美国有机家具设计的重要代表。他生于芬兰,13岁移民美国,父亲是著名建筑师、纽约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院长。小沙里宁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后在从事建筑设计的同时兼顾家具设计。1941年,他与依姆斯合作的双向曲面胶合板椅荣获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有机设计展一等奖,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家具有机设计中的领导地位。小沙里宁的家具设计强调设计思想、材料、结构还有功能之间的高度统一。在强调材料、工艺与使用功能的合理性外,小沙里宁更注重以现代艺术语汇创造与环境协调一致并且自身保持整体统一的新型家具。1946年设计的“胎式椅”,以玻璃纤维板作主要材料,被称为世界上最舒适的椅子之一。此后,他进一步探索椅身、椅腿整合一致的更好的有机形式。1956年设计的郁金香椅(一称花托式椅)就是其意图的完美体现。该组家具包括扶手椅、无扶手椅、凳子与桌子,铸铝基座外包塑料外壳,椅身、桌面采用预应力模压玻璃纤维板,上覆以红色软泡沫坐垫。该家具功能卓越,由于注重人体工学的研究 ,椅面就坐舒适,圆足的造型也不会压伤地面。不仅如此,整个设计造型优雅流畅、色彩纯净明快,形式上具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性与协调感。该系列家具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经美国最大的家具生产集团诺尔公司生产后畅销世界。 (美国)米歇尔·格雷夫斯设计《“鸣唱”水壶》 (1985年,美国阿莱西公司制造) “微建筑风格”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分支,该流派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结构、造型与细节移用于日用工业产品的设计之中,一方面强调后现代古典主义的建筑造型,主张以全新的方式运用于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与结构;另一方面又提倡后现代的装饰主义,偏爱几何风格的图案造型与艳丽通俗的色彩。大多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都设计过该风格的产品,如美国的格雷夫斯、文图里,意大利的罗西,德国的公司格斯和日本的矾崎新等。美国的阿莱西公司以生产厨房用具见长,80年代该公司邀请众多驰名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为其设计产品,这些产品成为微建筑风格的最佳范例,其中由美国设计师米歇尔·格雷夫斯设计的“鸣唱”水壶就是其最经典、最成功的作品。格雷夫斯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后现代古典主义设计的杰出代表。他很早就开始试图改革国际现代主义过于沉重、单调、冷漠的建筑风格,而代之以丰富的装饰、华丽的色彩和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其设计的波特兰公共服务中心是后现代主义最经典的作品。在为阿莱西公司设计的水壶中,他沿用了其建筑设计的理论与风格。水壶不锈钢的壶体采用现代主义风格的圆锥形,壶盖则是罗马式穹顶的简化,壶嘴设计上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一只逼真的塑料鸟形汽笛,从而成功地将古典与现代的审美趣味融为一体,创造出亦庄亦谐、亦古亦今的独特形象。该水壶一经推出便颇受市场欢迎,一年中销出了四万余把。 三、教学建议 1.现代艺术是离我们最近的艺术现象,但真正了解与理解现代艺术的人并不多。本课提供了了解现代艺术的最好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生动的讨论,阐述他所知道的现代艺术。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艺术,尤其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的产生背景、代表作品、艺术主张与艺术实践。 2.现代艺术的一个特点是广泛影响于社会文艺的各个领域。在美术中,它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建筑、工艺设计中,尤其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审美特征,来理解现代主义。 3.教学中,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因为现代艺术是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在现代艺术中,各流派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倾向,有的差异很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加速,现代艺术的分化与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很难简单地归纳。只要大体了解它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就可以了。 4.在讨论与学习现代艺术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艺术现象的意识和能力。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当然,也要帮助学生辨别美丑,提高对美的判断能力。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建筑类型  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  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  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钢的极高的抗拉能力而成,它可以较大幅度地节省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并加大结构的跨度。因而在现代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如大型体育馆的屋顶结构。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  各国对高层建筑的概念并不一致,过去一般是指七层以上的建筑。根据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的规定,按照建筑的层数分成四类:9~16层为第一类,最高的高度是50米;17~25层是第二类,最高的高度是75米;26~40层是第三类,最高的高度是100米;40层以上是第四类,称为“超高层建筑”,最高的高度在100米以上。 “包豪斯”德语的音译,由德语中的“Hausbau”(房屋建造)倒置而成,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市成立的“国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这个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奠基人格罗皮乌斯。其目标在于团结建筑师、设计师与艺术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1925年该校迁至德国工业城市德绍,建立著名的新校舍。1933年被德国纳粹关闭。“包豪斯”的教师和毕业生流亡到英、美等国,使“包豪斯”所开创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2.美术作品 德绍的包豪斯校舍(德国)  (1926年建,格罗皮乌斯设计) 格罗皮乌斯(1883年—1969年)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创办人,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奠基者。他原籍德国,早年就读于慕尼黑和柏林的工业大学。以后在柏林著名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先驱者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不久又自己开设建筑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设计。1915年开始在德国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材的学校,即国立包豪斯学校。1928年同法国现代最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学系教授、主任。他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影响很大。 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了这座新校舍。它之所以成为西方现代建筑史上重要的作品,主要在于它成功地体现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思想,即建筑形式服从建筑功能。这一建筑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便于联系。建筑的结构形式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而定,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外形。例如实验工厂为钢筋混凝土挑梁楼板,外墙为贯通三层的玻璃幕墙,目的是便于采光,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室的结构与实验工厂相仿,采用水平带状长窗;宿舍需要安静,因此用较小的窗和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与砖的混合结构,简洁、实用。 赖特设计《流水别墅》  (美国)(1936年—1937年建) 赖特(1869年—1959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流水别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有机建筑”理论的集中表现。现已被确定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流水别墅》是赖特1935年为美国的匹兹堡市百货公司老板考夫曼设计的一幢私人住宅。当时考夫曼买下了一片很大的风景优美的地产,聘请赖特为他设计一座别墅。赖特选中一处地形起伏、林木茂盛的风景点。在那里,一条溪水从岩石上跌落下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赖特就巧妙地利用这个自然环境,把别墅建在这个小瀑布的上方。使这个别墅就像从这个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一样,完全符合赖特提出的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就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从它所在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有机建筑”理论。此外,这一别墅的造型也很新颖别致。它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挑能力,别墅的每一层楼板向外悬伸出来。它们与那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一个横竖交错、极富变化的构图,加上光影的变化,使这座建筑的形体既富有变化而又生动活泼。 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美国)  (1946年—1959年建,赖特设计) 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是供美国大资本家古根汉姆收藏并陈列西方现代美术作品而设计并建造的。它位于纽约第五街一块仅50×70米的地段上。赖特以他独特的艺术构思设计了这座螺旋形的建筑。它像一朵神奇的大蘑菇从这条街的建筑森林中冒出地面。整个美术馆的主体建筑是四层的办公楼和六层的陈列大厅。其中以圆形陈列大厅最为重要。这个直径为30.5米的圆形大厅,上面各层实际上是连续相通的长431米螺旋形坡道展览廊。螺旋坡道环绕大厅而上,底层坡道宽5米,直径约28米,以上逐渐向外加大直径,到顶层直径达39米,坡道宽约10米,从而形成一个下小上大的圆筒形空间。整个大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参观。人们进入大厅乘半圆形的电梯直登顶层,然后沿螺旋形坡道向下参观,不像一般展览厅要受到楼层和隔断的空间的限制。而且参观者还可以从各种高度随时看到室内许多奇异的景观。 柯布西耶设计《朗香教堂》  (1950年—1953年建) 勒·柯布西耶(1887年—1965年)是法国现代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本世纪西方现代建筑师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朗香教堂是他设计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座教堂规模很小(里边连站带坐只能容纳二百多人)。它的主要成就是没有受传统的教堂建筑形式的束缚,也没有去搞一个“现代化”的教堂,他设计了一个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非常奇怪的形体。按照柯布西耶的解释,他是把这个教堂当作“听觉器官”来设计的。因为,按基督教徒的说法,教堂乃是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地方。所以这一建筑的造型充满了象征的意味。例如,南墙东端陡然挺拔上升的趋势,有如指向上帝居住的苍天;沉重的屋顶和封闭的外墙,表示它是上帝提供的一座安全的庇护所,东面的空廊向外敞开,表示对朝圣者的欢迎,倾斜的墙体,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窗子,室内暗淡的光线,是为了加强教徒们“唯神忘我”的感觉。这都说明柯布西耶完全是从这一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出发的,使它成为一座现代最别致而又最吸引人的宗教建筑。 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  (1957年—1973年建) 伍重(1918年—)丹麦建筑师。这座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大桥附近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上。它造型奇特,外观不凡,似群帆泊港,又如白鹤惊飞,极富诗意。但是,建成这一建筑也实在不易。1956年澳大利亚总理凯希尔决定筹建这一建筑时,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30个参加国送来223个方案。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等人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沙里宁因故来迟,初评工作已告一段落。沙里宁看过评出的10个方案均不满意,他从被淘汰的213个方案中挑出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方案。但这一方案不过是一个即兴式的草图,其最大特点是造型奇特,堂皇出众,富有诗意,沙里宁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非凡的建筑。他最终说服了其他评委采纳了这一方案。当把这一方案付诸实施时,却接连遇到了许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当初伍重设计的这一建筑,仅仅是一幅即兴的素描风景,并不是由工程计算出来的图纸,即这一设计仅考虑艺术效果,未能考虑技术、经济的因素。以后又因凯希尔总理突然去世,经费发生严重困难,后经双方努力,历时十七年,始告成功。耗费的投资超过原估价的14倍。但是,这座建筑终于如沙里宁所预料的,它已成为当今伟大不凡的建筑。 (荷兰)乌德勒支市施劳德住宅  (1924年建,格里特·里特维尔德设计) 格里特·里特维尔德(1888年—1965年)是荷兰“风格派”建筑师。生平不详。但他设计的乌德勒支市施劳德住宅,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造型十分简洁而又非常精致小巧的住宅建筑。整个建筑是由一个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板片、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组成。它的结构形式,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同是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所以,这一住宅实际上是“风格派”的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中的集中表现。 [意]皮阿诺、[英]罗杰斯设计《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1977年建成) 这是法国巴黎著名的现代建筑,是法国总统蓬皮杜为纪念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而倡议修建的。这一建筑落成时,正好蓬皮杜总统逝世,当时的德斯坦总统就将它命名为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四层。它包括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乐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等。从外表上看,与其说是文化艺术中心,倒不如说更像一个现代化的化工厂。因为整个建筑都被为这一建筑服务的纵横交错的涂以各种鲜艳色彩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而这也正是设计者有意识标新立异的地方,并以此与周围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此人们的褒贬不一。这一建筑的两位设计师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和设备,为了改变这一陈旧观念,他们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并利用这些来作为建筑装饰。建筑师的目的是达到了。不可否认,这一建筑在某些方面确实突破了旧的建筑观念。但是,对这一建筑究竟如何评价,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三、教学建议 1.在社会上,在学生中,对现代建筑的理解有不少“误区”。本课较好地介绍了现代建筑。对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建筑,了解建筑艺术的功能价值,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 2.在教学中,可联系本地区、本社区建筑的现状,结合教材的学习,让学生思考、判断,并进行评述。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建筑。更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与环境建设,提高对环境与建筑的审美能力。 www.ks5u.com
本文档为【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2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7
浏览量: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