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举报
开通vip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6.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6.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6.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6.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6.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6.5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6.6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6.7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6.8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且据此制...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6.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6.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6.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6.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6.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6.5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6.6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6.7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6.8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且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者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6.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6.1.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广泛性和复杂性 战略性 不确定性 评价时间的超前性 评价方法多样化 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同开发建设项目紧密相关的主要类型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城市旧城区改造等。 6.1.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同一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 战略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6.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和意义 6.2.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目的:通过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为区域开发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筛选提高决策依据; 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问题; 可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 6.2.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 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内容 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内容 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内容 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用度分析内容 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6.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6.3.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设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 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6.3.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相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书编写阶段 为了使区域环境评价工作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和符合实际情况,应当在评价的中间阶段提交中间阶段性报告。 6.3.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按不同环境要素和区域开发建设可能影响的范围来确定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评价范围应体现表6-1所列基本原则,具体数值参照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6.4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环境容量:是指在保持环境不致受损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环境容量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在满足一半目标值的限度内,区域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二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环境容量由两部分组成:基本环境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 6.5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6.5.1 环境容量的概念 环境容量可分为区域环境容量和某环境单元单一要素的环境容量 按照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和生物环境容量 按照污染物性质划分:有机污染物环境容量和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环境容量 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划分:物理扩散环境容量和化学进化环境容量 6.5.2 环境容量的类型 6.5.3.1 水环境容量计算 (1)基本概念 水环境容量:在给定水域范围和水文条件、规定排污方式和水质目标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该水域最大允许纳污量。 按照污染物降解机理,水 环境容量可划分为稀释容量和 自净容量两部分。 6.5.3 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基本特征 资源性 区域性 系统性 影响要素 水域特性 环境功能要求 污染物质 排污方式 确定原则 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维持流域各段水域环境容量的相对平衡 (2)计算步骤 通常情况下,水域的环境容量计算可以按照以下6个步骤进行: 水域概化 基础资料调查与评价 选择控制点 建立水质模型 容量计算分析 环境容量确定 (3)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条件 计算单元的划分——往往采用节点划分法 控制点的设置 水文条件 边界条件 排污方式 (4)利用水质模型计算水环境容量 零维模型 一维模型 二维模型 零维模型 对河流,零维模型常见表现形式为河流稀释模型;对湖库,零维模型主要有箱式模型。 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环境问题可概化为零维问题: 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0-20 不需要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 下面主要介绍三类常见的模型:定常设计条件下的河流稀释混合模型、概率分布设计条件下的河流稀释混合模型和湖库的箱式模型。 定常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模型 单点源排放 多点源排放 非点源方程 Wc—水域允许纳污量 Cs—控制断面水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Qu —上游来水设计水量 Cu —设计水质浓度 Qp —污水设计流量 n —排污口个数 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污染指标耦合模型 上述方程既适合于溶解态、颗粒态的指标,又适合于河流中的总浓度,但要将溶解态和吸附态的污染指标耦合考虑,应加入分配系数的概念。 分配系数的物理意义是在平衡状态下某种物质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比例,即 对于需要区分出溶解态浓度的污染物,可用下式计算: C—溶解态浓度 X —单位质量固体颗粒吸附的污染物质量 Cr—总浓度 SS —悬浮固体浓度 概率分布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概率稀释混合模型与定常稀释混合模型的区别在于:概率稀释混合模型把定常稀释模型中的输入变量设定为独立的随机变量,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其基本表达式为: 通过矩阵近似法或求积法,可以对公式进行求解,得出河水浓度的概率分布图。 湖泊、水库的箱式模型 当以年为时间尺度来研究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时,可以把湖泊看作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如果反应器中只有反应方程,则公式变为: 当所考虑的水质组分在反应器内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而且是衰减反应时,则上式变为: CE—流入湖泊的水量中水质组分浓度 r(c) —水质组分的反应速率 一维模型 满足条件: 宽浅河段; 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能混合均匀; 污染物浓度在断面横向方向变化不大; 在忽略离散作用时,描述河流污染物一维稳态衰减规律的微分方程为: 二维模型 河流二维对流扩散水质模型通常假定污染物浓度在水深方向是均匀的,而在纵向、横向是变化的。 同一维模型相比,二维模型控制偏严,适合于饮用水水源地河段的纳污能力计算。 实际应用中,水面平均宽度超过200m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计算。 6.5.3.1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 (1)技术流程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的技术流程包括: 污染因子的确定 大气污染源数据收集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数据收集 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 模型选取 环境容量测算 报送环保总局 (2)预测内容和方法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污染因子 测算基准年 大气污染源数据收集及分析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数据收集 城市类型划分 模型选取 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 颗粒物源解析 环境容量测算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报告编制 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容许负荷,并依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污染源容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方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指令控制下的总量控制;二是环境容量控制下的总量控制。 6.6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6.6.1 概念和分类 区域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总量控制,资源问题应作为分析研究的首要问题。 重点:从资源利用的宏观全过程分析中,探讨通过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提高科技水平、调整发展因子、提高资源利用率等途径降低资源需求量、减少流失量、减轻环境压力,并针对各类资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实现宏观总量控制。 6.6.2 技术路线 6.6.3.1 资源预测方法 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主要有:人均资源消耗法、分部分资源预测法、时间序列法、投入产出法和弹性系数法等。这里我们只介绍弹性系数法 所谓弹性系数是指经济增长率和资源指标增长率之比,即 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的资源主要是能源和水资源,对于这两种资源的分析主要采用生态功能流的方法 6.6.3 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 6.6.3.2 能流分析 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源包括自然能和辅助能两大部分。按照现状用能的实际情况,将最终用能按部门划分并采用网络图的方法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宏观能流平衡网络图。 在能流平衡网络中能流可以分为四个节段:能源的输入、能源的集中转换与加工、能源的输送与分配、能源的最终使用。 现状能源流分析主要是计算各节段内能源流之间的比例关系和随着能源流产生或者将要产生的污染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6.6.3.3 水流分析 水流系统从资源开采到向受纳水体排污的全过程,可以分为:水资源开采、水的使用、污水产生和排放、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向受纳水体排放与回用等阶段。 在水资源开采阶段,重点分析水资源开发极限和水资源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在水的使用阶段,重点分析各方面的用水系数。 6.6.4.1 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 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目前有12项:大气污染物3项、水污染物8项、工业固体废物1项。 需要预测的污染物指标主要有二氧化碳、烟尘和COD,可以根据前节介绍的能流和水流分析,计算能流和水流中所携带的污染物量,并考虑各环节的污染物衰减,得到这些污染物的最后排放量。 6.6.4 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6.6.4.2 总量合理分配分析 为了确定一个合理的分担率,可以采用等比例分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6.6.4.3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 技术经济分析包括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主要看技术上是否可行,贷款回收年限、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否可以接受,环境效益是否显著。 6.6.4.4 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者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够承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护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着恶化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够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6.7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6.7.1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1)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对象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研究目的:把上面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量化手段标准表征两方面的协调程度。 (2)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三类: 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 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 污染承受能力的指标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环境系统本底性质 人类能动调节与控制 人类科技创新与进步 环境系统相互协调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按照指标类别表征: 人类发展标准指标 环境资源总量指标 环境收入关系方程 环境灾害损失总量 资源创收总量方程 环境承载人口总量 6.7.2.1 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 主要内容:自然环境对各种土地利用的潜力和限制、人类开发行为同环境保护目标是否相符、资源的空间分配是否最佳。 分析过程: 首先,要确定环境敏感区 其次,确定土地利用类型 然后,进行环境潜能分析 再进行环境限制分析 最后,进行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 6.7.2 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6.7.2.2 生态适宜度分析 生态适宜度分析的内容: 选择生态因子 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 进行生态适宜度分析 (1)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析程序 识别主要开发活动或土地利用; 选择与开发活动相关的自然、社会与环境因素,并根据其对开发活动的影响程度分级绘制在相关地图上; 综合评价。 (2)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 地图重叠法 因子加权评分法 生态因子组合法 6.7.2.3 区域开发方案合理性分析 主要分析下列内容: 区域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分析 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6.8.1.1 明确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6.8.1.2 环境管理机构与监测站的人员、仪器配备 6.8.1.3 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 确定监测范围 选择监测方法 概算、筹集和分摊监测经费 建立定期审核制度 明确监测实施机构 6.8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6.8.1 机构设立与监控系统的设立 6.8.2.1 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规范化原则 适应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6.8.2.2 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类型 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结构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间接指标包括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及区域城市建设指标等。 6.8.2 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投资角度分析 从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论述目标的可达性 从污染负荷消减的可行性论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6.8.3 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本章小结 学习要点: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类型、内容及工作程序; 2.环境容量的概念、类型及计算方法; 3.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析内容; 4.区域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重点
本文档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8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26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