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OO五年十一月 前 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 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容。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是唯一的,仅供参...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OO五年十一月 前 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 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容。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贾文丰 2005年11月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 ,字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 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 。[周作人] 3.散文《 》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 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 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离婚]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 》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 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许寿裳] 9.小说《风波》以 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张勋] 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 》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社戏] 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 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鲁] 12. 鲁迅笔下的 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阿Q] 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 》中的陈士成等。[白光] 14.鲁迅自己曾经用“ ”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忧愤深广] 15.鲁迅在《 》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 》有精彩的描写。[药] 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 。[吕纬甫] 18.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改名为《 》。[补天] 19.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 。[《伤逝》] 20.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曾这样说“五四”散文发达的情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 之上。”[诗歌] 21.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 。[“独语体”] 22.鲁迅在《 》一文中:“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京派”与“海派”] 23.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是由8篇历史小说组成的《 》。[故事新编] 24.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伤逝] 2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 》为题在《 》杂志上发表。[旧事重提;莽原] 二、单项选择题 1.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2.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B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3.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C ) A.《野草》 B.《随感录》 C.《热风》 D.《坟》 4.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其中,具有“类散文体”特点的作品是( C ) A.《伤逝》 B.《风波》 C.《故乡》 D.《明天》 5.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 C )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6.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声。这篇小说是( D ) A.《故乡》 B.《孤独者》 C.《祝福》 D.《长明灯》 7.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 C ) A.《理水》 B.《出关》 C.《非攻》 D.《铸剑》 8.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形象出自小说( B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play)。这位提倡者是(D)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三、多项选择题 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有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B C D)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2.鲁迅的前三篇白话小说是(A B D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药》 3.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C B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 B C) A.《孤独者》 B.《伤逝》 C.《在酒楼上》 D.《明天》 5.鲁迅《铸剑》中有“三头相搏”的描写,这三头指的是(A B C) A.眉间尺的头 B.大王的头 C.黑色人 D.王妃的头 四、简答题 1.近十年来,海内外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②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③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④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 [提示:鲁迅对中国文化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对于传统文化,鲁迅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努力地去寻找民族文化新生的出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包含了三个层面,即:批判、继承、转化。我们可以说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整体的否定和局部的继承。是在接受传统文化丰富养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 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来看,从其坚决反对这种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他认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坚决彻底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4.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呐喊》、《彷徨》为什么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 [提示:① “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②“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5.简述阿Q的命运,并指出精神胜利法的特征。 [提示:《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跨越时空的不朽典型。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受愚弄,受压迫,受剥削,他的“恋爱”与“革命”都遭到了打击,而他往往以“精神胜利法”得到自慰。他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最后成为当权者杀一儆百的牺牲品。 精神胜利法的思想根源是宿命论。其特征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 6.简述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的意义。 [提示:小说的细节描写更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说明阿Q对爱情的执著及其不觉悟,同时揭示了他可悲的精神面貌,而吴妈的表现也正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7.《示众》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示众》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景的描绘,也没有主观抒情和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于是男女老少——这些爱看热闹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动作:看。鲁迅先生以他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世间一切的假、丑、恶,以他尖锐的文笔将所有所感真实的或含蓄地藏于他的文章中,以他独有的,对现实丑恶的不满的讽刺手法,将这些丑恶展露于世人之前,警示人们,告诫人们,呼唤着人们乃至整个民族从中得以自省] 五、分析题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提示: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坚决,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提示: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这恐怕是中国近百年来先进知识分子中的唯一。鲁迅一生坎坷,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于胸,大有一吐为快之想。的确,与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相比,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他是对传统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表达了积压多年的对传统的愤懑,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例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直接地表达了鲁迅这种心情,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说出了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痛快淋漓地揭示了旧社会的本质]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一、填空 1.郭沫若,原名 ,号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杜荃等。在文学方面以诗歌和 最为突出。[郭开贞;历史剧]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 。[日本东京] 3.创造社 年以后,文学主张发生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成为“后期创造社”。[1928] 4.《女神》于 年 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1921;8] 5.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 ,第一部个人诗集是的 《尝试集》。[新诗集;胡适] 6.继《尝试集》、《女神》之后,诗坛又出现了 的《冬夜》和康白情的《 》等新诗集。[俞平伯;草儿] 7.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 。[名理分析] 8.郭沫若的名诗《 》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炉中煤] 9.郭沫若《晨安》一诗中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 。[华盛顿] 10. 的《<女神>之地方色彩》最有名的论断,就是指出《女神》缺少“地方色彩”的“欧化”现象。[闻一多] 11.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 。[惠特曼] 12.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在《女神》之后出版的诗歌、散文、戏曲集《 》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星空] 13.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 》和《聂嫈》。[王昭君] 14.在20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 》。[屈原] 15.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 》中。[星空] 16.在20世纪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论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周扬] 17.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阳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楼栖] 18.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 和《武则天》。[《蔡文姬》] 19.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实际上是一篇为历史上的“白脸”形象 所作的“翻案文章”。[曹操] 20.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 ,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深刻的片面”] 21.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 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沈从文] 二、单项选择题 1.郭沫若和鲁迅一样,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的类型属于( A )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B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C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3.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B ) A. 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B.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4.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第一辑收录的诗剧主要有(A B C ) 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 C.《湘累》 D.《凤凰涅槃》 5.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第一辑收录的诗剧主要有(A B C ) 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 C.《湘累》 D.《凤凰涅槃》 6.在1942年和1943年两年里,郭沫若连续写了几部多幕历史剧,除了《屈原》、《虎符》外,还有(A C D ) A.《高渐离》 B.《蔡文姬》 C.《孔雀胆》 D.《南冠草》   四、简答题 1.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提示:①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②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③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2.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提示: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3.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新观点创作的历史剧《武则天》和《蔡文姬》,实际上是为武则天和曹操所作的翻案文章。请问,应该怎样看待郭沫若这一时期的创作? [提示:①在这两部作品中,武则天和曹操都不同于传统舞台上的淫妇、奸雄形象,而是具有雄才大略、志于强国富民、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且富有人情味的君主或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浪漫主义诗歌、寄托小说和“战国史剧”一样,这两部作品也都表现出他对历史史实采取“好恶随心,比削任我”,对主要人物进行理想化塑造的一贯风格。②这两部作品均有明显的借古颂今色彩,是一种间接的对新政权及其领导者的歌颂,是对20世纪50年代“颂歌主旋律”的“趋时”。③《武则天》结构严谨,矛盾集中;《蔡文姬》以《胡笳十八拍》贯穿全剧,构思新巧,充满诗情画意。④“趋时”主要是文人表现] 第三讲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一、填空 1.茅盾,原名 ,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外公认的 主义文学巨匠。[沈德鸿;现实] 2.“茅盾”这个笔名是沈雁冰在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开始使用的,原为“矛盾”,后被 改为“茅盾”。[《幻灭》;叶圣陶] 3.1933年,茅盾的《 》,被看作是左翼文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子夜] 4.泰纳认为,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取决于 、环境和时代三个要素。[种族] 5.“社会剖析小说”是在 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文学研究会] 6.茅盾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 两个形象系列。[时代新女性] 7.《虹》按女主人公 “成都——沪州——上海”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梅行素] 8.《 》以“五四”至“五卅”期间的历史事变为背景表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由个性解放走向集体主义的人生历程。[蚀] 9.《蚀》三部曲中,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应当属《 》。[动摇] 10.《林家铺子》和马拉默德的《 》同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选取了相同的题材和相思的结构。[伙计] 二、单项选择题 1.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是( A ) A.《文学旬刊》 B.《小说月报》 C.《文学周报》 D.《诗》 2.属于“幻灭小说”且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作品是( D ) A.《蚀》 B.《二月》 C.《灭亡》 D.《倪焕之》 3.孙舞阳这一人物形象属于小说( C ) A.《幻灭》 B.《追求》 C.《动摇》 D.《虹》 4.在《幻灭》中,作者最喜爱的人物是( D ) A.抱素 B.惠女士 C.李克 D.静女士 5.茅盾被誉为20世纪的( B ) A.托尔斯泰 B.巴尔扎克 C.左拉 D.莫泊桑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有( B C D ) A.《蚀》 B.《子夜》 C.《林家铺子》 D.《春蚕》 2.20世纪30年代初期,继茅盾的《春蚕》、《秋收》后,反映了“丰收成灾”的畸形社会现象的作品还有(A D ) A.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B.巴金的《灭亡》 C.洪深的《香稻米》 D.叶紫的《丰收》 3.下列作品属于茅盾未按计划完成的有( A C D ) A.《虹》 B.《走上岗位》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锻炼》 4.下列作品属于茅盾为追求功利目硬写而失败的有( B C D ) A.《虹》 B.《第一阶段的故事》 C.《三人行》 D.《清明前后》 5. 下列作品属于茅盾抗战后的“急救章”的有( B C ) A.《路》 B.《腐蚀》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走上岗位》 四、简答题 1.茅盾多部作品未能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客观因素导致茅盾在创作上力不从心;二是茅盾在创作计划上一味追求高大,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力] 2.茅盾的创作心理及作品的得失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茅盾创作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与艺术的矛盾”。其得主要表现在:茅盾的作品,以冷静的社会分析的色彩,巨大的规模和气势,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以特别强烈的政治意味和社会色彩而有别于其他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人物大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又都是所属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标本”,作者通过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他们阶级的属性和共同命运。其失主要表现在:一,“有意为之”。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超越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硬写,因而在艺术上出现了许多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误;二,“半途而废”。茅盾的创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开始总是计划很大,连短篇小说也像是一部被压缩了的中篇或某部长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长篇更是多卷本的系统工程模式和“长河式”格局,而最后又总是不能如愿;三,“理大于情”。其创作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直接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斗争的强烈倾向性,并表现出“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特点,使小说具有了科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和社会百科全书的特点,因此也就很容易被人说成是“社会文献”] 3.以《子夜》为例,谈谈茅盾小说的结构特点。 [提示:《子夜》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的。它通过吴荪甫把互相关联的“三条火线”联合在一起。即,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这三条火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把20世纪30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斗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②《子夜》的艺术结构是严谨的。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任务,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而且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③《子夜》的开头与结尾是作了精心设计的。一、二两章借吴老太爷来到上海及其暴死、发丧,引出众多的人物与线索,以后的十七章各条线索交错发展。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所在。总之,《子夜》的结构作者处理得相当成功,各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众多人物、事件,有机地、完整地、清晰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注意:此题也可以指出其不足之处] 4.作者以“矛盾”为笔名有何特殊意义? [提示:“矛盾”这个笔名是沈雁冰在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暗含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他用“矛盾”作为自身形象的和其处女作主题的定位,以此折射被抛入历史文化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既是极富内省精神的自况,也是对社会现实进行精确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5.为什么说《子夜》及《林家铺子》等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派小说的最高成就? [提示:茅盾的《子夜》及《林家铺子》等“社会剖析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种“社会剖析小说”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小说的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其特点有三: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由此可知,“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也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说,他的《子夜》及《林家铺子》等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正代表着这一派小说的最高成就] 6.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表现哪里? [提示:其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具体表现在:①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他强调,文学作品反映的不应当是社会的一角,而应当是“社会全般”。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切忌孤立,而应当写出其上下左右的广阔联系。 ②以社会斗争为故事轴心,以历史代言者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作者自觉充当中国现代革命的书记和传记作者,从而使他的作品带有极其鲜明的时事性、传记性的特征。他总是把自己的艺术注意力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 7.茅盾小说的结构和心理刻画对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茅盾小说的结构宏大而严谨。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从《子夜》开始,茅盾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然后来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小说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很有节奏,多种矛盾的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某种一致性。而在此之前,中国早期的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结构都比较简单。在《子夜》之后,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对后来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影响很大。 茅盾在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独具匠心。他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行家,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的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他的艺术创造中,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他又十分注意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地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茅盾的这种创作实践,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子夜》在茅盾创作历程中有何重要地位? [提示:在茅盾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一段距离。尤其是《子夜》的语言,不仅是个性化的,也是时代的。就此而讲,可以说,《子夜》一书奠定了茅盾作为语言大师的历史地位] 9.《子夜》的创作受到了哪些外国作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茅盾受外国作家的影响很大,如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各位大师。他的《子夜》则明显地受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影响。茅盾受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的影响,正如他盛赞托尔斯泰作品得那样:“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了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一直写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他虽然注意减弱自己小说的欧化成分,但也只是更将法国、俄国的小说形式与中国固有的世态伦理小说相结合而已。他始终坚持“中国文艺形式一定也得遵循世界文艺形式发展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第四讲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一、填空 1.老舍,原名 ,字舍予,以长篇小说和 著称于世。[舒庆春;戏剧] 2.《 》是最初显示出老舍幽默讽刺才能的作品。[赵子曰] 3.标志着老舍幽默风格成熟的小说是 。[《离婚》] 4.老舍在1929年离英返国途中在新加坡逗留时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小坡的生日》] 5.在老舍早期的理想市民形象中,赵景纯出自作品 。[《赵子曰》] 6.小说《骆驼祥子》正式出版于 。[1939年] 7.虎妞的变态情欲, 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二强子] 8.《四世同堂》主要描写了祁、钱、冠三家人。其中,冠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和 。[冠晓荷;大赤包] 9.《 》是老舍表现北平人民被征服的痛史、恨史、愤史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0.老舍在科幻小说的外表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的作品是 。[《猫城记》] 11.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 》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厄运。[猫城记] 12.牛天赐是老舍以 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人物。[中国民族商业] 13.沙子龙是小说《 》中的人物。[断魂枪] 14.老舍的处女作是 。[《小铃儿》] 15.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即: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 。[老派市民] 16.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和 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 》中的张大哥。[祁天佑;离婚] 17.《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也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 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大赤包] 18.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是最具活力的现代作家,这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正红旗下] 19.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 、 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茅盾、巴金] 2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 。[《我这一辈子》] 21.从《 》开始,老舍署用笔名,直至晚年。[老张的哲学] 22. 的《北京: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赵园] 二、单项选择题 1.《骆驼祥子》的结构主线是( C ) A.祥子与虎妞婚姻纠纷 B.祥子与刘四的矛盾 C.祥子买车三起三落 D.祥子与小福子的爱情悲剧 2.被老舍看作“作职业写家第一炮”,“是我的重头戏”的作品是( C ) A.《离婚》 B.《二马》 C.《骆驼祥子》 D.《小铃儿》 3.短篇小说《断魂枪》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是( A ) A.晚清时代 B.民国初年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4.下列作品属于童话体形式的是( B ) A.《猫城记》 B.《小坡的生日》 C.《小铃儿》 D.《微神》 5.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考、总结,终于为他的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 1.属于老舍1926年至1929年在英国完成的作品有(B C D) A.《小铃儿》 B.《老张的哲学》 C.《赵子曰》 D.《二马》 2.小说《四世同堂》包括(A C D) A.《惶惑》 B.《幻灭》 C.《偷生》 D.《饥荒》 3.下列人物属于《骆驼祥子》的有(A B C) A.二强子 B.刘四 C.小福子 D.曹先生 4.下列人物属于《四世同堂》的有(A B C) A.钱默吟 B.祁瑞宣 C.冠晓荷 D.方宝庆 5.下列作品属于老舍短篇小说的是(B D) A.《鼓书艺人》 B.《微神》 C.《我这一辈子》 D.《断魂枪》 四、简答题 1.简述老舍的创作特色和贡献。 [提示:老舍的创作特色和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有深切的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并获得了巨大成功。②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事态,有着真实而又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③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作品的“北京味”、幽默风,以及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所取得的巨大贡献] 2.简述老舍的创作轨迹。 [提示: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926—1929年:在英国期间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老张的哲学》写中国的政治腐败,《赵子曰》写一位阿Q式的北京新式大学生,《二马》写“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父子两代在伦敦经商和求学的故事。老舍1931—1932年回国初在小说上的新尝试,均遭失败。《小坡的生日》写新加坡华侨儿童小坡的生活,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而《猫城记》则是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寓言式作品。1933-1934年“求救于北平”的幽默回归。《离婚》是老舍重返京味小说的重要作品,《牛天赐传》在艺术手法与《离婚》相似,但艺术成就稍差。 1936年以后,老舍的创作走向成熟。《骆驼祥子》写人力车夫的痛苦和不幸。《月牙儿》写社会底层的一个少女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我这一辈子》写一个旧时代巡警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四世同堂》以北平沦陷为背景,描写了祁家四代人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1957年发表的讽刺喜剧《茶馆》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完美地引向了极致。《正红旗下》写于1961至1962年,是一次集中而深入的旗人文化省察] 3.简述老舍与京味小说的关系。 [提示: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4.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提示: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老舍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几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而构筑起这个市民世界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老舍在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同时,始终在做着“挖根”的工作,无论是早期的《二马》和《离婚》,还是后来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他都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文化批判,而这种批判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的“人文景观”,即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实现的。因此,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5.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系列及内涵。 [提示:在老舍笔下塑造了老派、新派、正派和“贫民”等市民人物形象。“老派市民”形象主要有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牛老四(《牛天赐传》)、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新派市民”形象主要有张天真(《离婚》)、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四世同堂》)等。“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主要有赵四(《老张的哲学》)、赵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丁二爷(《离婚》)等。“城市贫民”形象主要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骆驼祥子》)、老巡警(《我这一辈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四世同堂》)、艺人方宝庆(《鼓书艺人》)等。所谓其“内涵”,则是作者描写这些人物的用意。在作者的笔下,老派市民虽然可笑,但大多值得同情,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并没有力量,最多也只是一种幽默。然而,对于,新派市民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早期的张天真(《离婚》),还是后来的祁瑞丰(《四世同堂》),几乎都是采用的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虽然其批判也常常是无力的,但作者宁可作“漫画式”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毫不保留地溢于言表。而老舍笔下的正派市民形象,其内涵则在于他们寄托着老舍的一种理想,是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的图景时,在对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后,仍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的结果,他希望这些“侠客兼实干家”的正派市民能为社会锄害,从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启发意义。当然,这也正说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平庸和幼稚。而贫民形象的内涵,一方面贯穿着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以来时兴的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的主题,另一方面更是从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这一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认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6.简述老舍在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提示:老舍对传统文明的态度从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带有批判性的,但他的态度与鲁迅的猛烈甚至偏激完全不同,不但温和,而且在批判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失落感”。在作品中,无论是早期的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还是后来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祖孙三代(《四世同堂》),这些老派市民虽然可笑,但大多值得同情,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并没有力量,最多也只是一种幽默。然而,对于他笔下的新派市民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早期的张天真(《离婚》),还是后来的祁瑞丰(《四世同堂》),几乎都是采用的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虽然其批判也常常是无力的,但作者宁可作“漫画式”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毫不保留地溢于言表。而老舍之所以在批判传统文明时,常常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究其原因,又在于对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老舍对代表着“乡土中国”精神的老派市民的态度,表明他对传统文明的惋惜之情,而他对一味逐追新式的洋派的生活的新派市民的态度,则表明了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感。老舍是旗人的后代,对传统文明的衰落自然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但老舍也有着在英国的生活经历,对西方文明的弊病也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他与许多“西洋派”文人不同,宁可表现出美化带有封建宗法社会的东方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也不愿对洋派青年手下留情] 7.简述老舍创作的艺术视点。 [提示: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一视点既决定着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对于前者,我们从老舍研究的历史状况可以看出,由于老舍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描写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走的是“俗文化”的路子,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因此,虽然拥有大量的读者,但仍然不能得到当时主流派文学阅读时尚的欢迎,主流评论界也自然不会给他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对于后者,也正因为他的“俗”,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经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使他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同时,也正因为他重视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也决定了他的批判不同别人的批判。比如,他通过对自己最擅长的人物——骨子里仍然是农民的老派市民的批判,来实现自己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的批判] 8.简述老舍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提示:老舍的创作在三四十年代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老舍在1938年主持“文协”工作之前一直游离于文学主潮之外有关。当时,虽然有人已经认识到他的作品的幽默性特点,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作品与北京文化的血缘关系。即使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老舍因《龙须沟》和《茶馆》等戏剧作品名声大振后,其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研究。而樊骏和赵园等对于老舍研究则对于我们认识老舍富有启发性。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祥子被剥夺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写出了“精神上的毁灭”,祥子的悲剧,“主要是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一文中指出,“老舍式的幽默”出于异禀,但不免有“《笑林广记》的气味”,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作家,往往“敏感于极琐细的生活矛盾、人性矛盾,由其中领略生活与人性现象中的喜剧意味以这种发现丰富着关于人生、人性的理解,和因深切理解而来的宽容体谅,并造成文字间的暖意,柔和、温煦的人间气息”。他还指出,老舍的小说结构和当时的主流文学不同,并不注重以阶级特征与阶级关系作为艺术结构的参照,而是多以人物命运为线索,或依呈现世相、人生相的要求而进行结构,作品讲究行当齐全,着眼常在人物的个性和文化差异] 五、论述题 1.与鲁迅的解剖“国民性”相比,老舍小说的文化反思有什么样的开拓? [提示: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有新的开拓:①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沉痛反思,其中重要的一个侧面是对市民生活的表现,显示了文化批判的个人特色。如《四世同堂》,通过对祁家——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几代人的描写,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其文化反思的主要内涵在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解剖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和民族劣根性。②《二马》等作品把文化批判、反思的视野扩大到中西文化的对比框架中,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具体内容适当展开论述] 2.试述《骆驼祥子》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提示:《骆驼祥子》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而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又正是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就是那个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的人的灵魂,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从“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探讨。作者对城市中“欲”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反感,都是出于这种道德的审视。人们从《骆驼祥子》阴暗龌龊图景中,能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在20世纪30年代,像《骆驼祥子》这样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试图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内容适当阐述] 3.试述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提示: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其次,“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三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注意:此题还应围绕要点结合作品内容适当阐述] 第五讲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的成熟 一、填空 1.戏剧家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 。[《北京人》] 2.《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 、银行家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 以及洋奴张乔治。[陈白露;胡四] 3.曹禺是 戏的观众, 剧的业余演员, 影响下的剧作家。[文明戏;爱美剧;左翼戏剧运动] 4.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是 的《 》,它是话剧这种外来形式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曹禺;雷雨] 5.曹禺一生共创作了 个话剧剧本(包括合著)。[14] 6.《雷雨》、《日出》、《原野》、《 》和《 》被称为曹禺的“五大杰作”。[北京人;家] 7.从《雷雨》到《 》是曹禺创作的第一阶段;从《 》到《桥》是曹禺创作的第二阶段;从《明朗的天》到《 》是曹禺创作的第三阶段。[原野;全民总动员;王昭君] 8.1935年8月刘西渭(李健吾)在《大公报》上发表评《雷雨》,首先提出了“ 观”,认为《雷雨》既写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写到了命运对人的支配,而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物的性格。[命运] 9.1942年,《北京人》几乎同时在重庆和延安两个不同政治气候的地方上演,有关评论也铺天盖地,有人甚至称这一年是《北京人》的 年。[评论] 10.曹禺戏剧的象征性意象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呈现:即,以场景道具的方式,以 的方式,以 的方式。[人物性格;作品命名] 11.在曹禺的《日出》中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影响,但真正另辟蹊径,去探索“契诃夫式”的创作方法的作品,则是《北京人》和《 》。[家] 二、单项选择题 1.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 A )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2.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 A )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蜕变》 3.曹禺的《北京人》创作于( C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4.影响曹禺整个40年代创作的外国作家是( C )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 C.契诃夫 D.易卜生 三、多单项选择题 1.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下列人物属于他们的是( B C D ) A.曾文清 B.仇虎 C.陈白露 D.侍萍 2.曹禺《雷雨》的创作,受到了西方(A B C )的影响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人物悲剧” 3.在艺术上完全可以与世界名剧相媲美的曹禺剧作有( A B D)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4.下类作品属于曹禺四幕剧的有( A B D)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四、简答题 1.简析《雷雨》的人物语言。 [提示:《雷雨》的语言是简洁易懂的,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明白真切。它避免了外国话剧中的那种长篇台词、也绝少欧化语法。它从日常普通的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句子短,简洁而有韵味。《雷雨》的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不同的人物、其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分寸,每一句话都打上了人物性格的烙印。如周朴园,他虽说话不多,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简短的语言,刻画了他的妄自尊大,专制冷漠的性格和心理。《雷雨》的语言显露出曹禺长于准确地把子和表现人物心理的天才。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人物丰富的心理内涵。如第一幕中蘩漪与周萍初见的场面。蘩漪正与周冲谈到周萍,周萍出场了。一心想离开蘩漪的周萍、当然不想见到蘩漪。蘩漪意味深长地叫了一声:“萍!”这声呼唤包含了蘩漪的爱与怨、苦闷与疑虑的多重心理。单纯的周冲留住周萍:“你不知道母亲病了么?”蘩漪立刻接过话:“你哥哥怎么会把我的病放在心上?”这句话同样潜藏着蘩漪丰富的心理内容,它既表达了蘩漪对周萍负情的哀怨,又含有一种愤懑的指责。正是这句话所表现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发了下一段蘩漪有意提起昔日闹鬼和责怪周萍胆小的对白。在这里,蘩漪与周萍的语言都非常个性化,又含有复杂丰富的心理内容,这种富有心灵动作的语言,标志着曹禺语言艺术的杰出成就]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 3.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请梳理《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这话的内涵。 [提示:《雷雨》的蘩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文弱、明慧,爱好诗文,但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她是周朴园的续弦,如果算上侍萍,她实际上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妻子。蘩漪来到周家18年,不但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摧残。她知道丈夫年轻时的荒唐事,知道周萍是丈夫与女佣的女儿生的“私生子”,也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为纪念这个儿子的生母所保留的房间。而丈夫对她,则仅仅是看作一个儿子们的榜样。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和不平等的待遇,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她怀着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怀着对周家的报复,疯狂地缠着大少爷周萍。而当她发现周萍喜新厌旧,想摆脱她转而去追求四凤时,她更不惜追到鲁家,在鲁大海将要发现周萍的关键时刻,关上窗户,断了周萍的后路,把他暴露在鲁大海面前,想借鲁大海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导致了四凤触电身亡,周萍也开枪自杀。   蘩漪形象的成功,主要就在于作者深刻地表现了她矛盾复杂的“雷雨式”的性格。她对周朴园表面上是屈从的,但内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和反抗。她追求周萍,不惜陷入“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可悲境地,这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蘩漪是作者认为“值得赞美”的人物,所以在创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境的窒息”而做出的一次“困兽的搏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悲剧《雷雨》中蘩漪这一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正恰恰验证了恩格斯此言的正确性] 4.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提示:曹禺一直认为,《雷雨》的演出应当加进去序幕和尾声。因为,一个好的开头,会立刻把观众带入某一个特定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结尾可以使观众情绪复平。但是,1935年暑期,“南开新剧团”的四大导演之一吕仰平决心把《雷雨》搬上舞台,多次与正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担任外国文学教授的曹禺切磋,曹禺先生谈了自己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他说:“根据演出条件,为了突出舞台效果,可与原著有变化,可以把原剧本序幕和结尾两部分删掉,重点演正剧。” 注意:此题可谈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则可] 五、论述题 1.分析蘩漪的性格内涵。 [提示:①蘩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人,“她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你烧毁”。②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时,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③她是一个艳丽的女人,性格上有自私、阴鸷的一面。她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原始的野性。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更像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④她不是什么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 注意:此题应围绕要点,结合作品内容适当进行论述] 2.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①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从而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②出于作者自身的生存欠缺。曹禺早年生活经历不幸,生下来三天,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法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及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作者从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以求得心理平衡,这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 注意:此题的第一要点,须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论述。另外此题也可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分析] 第六讲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一、填空 1.沈从文,原名 ,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行伍之家。[沈岳焕] 2.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7),作家大致分为三派,即:“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最接近读书市场的“ ”。[海派] 3.京派的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 》,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编辑的《 》文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 》月刊等。[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 4.“京派”与“海派”的论争起于沈从文1934年1月发表的《 》一文。[论“海派”] 5.《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 同时爱上了翠翠。[傩送] 6.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并不完全具有湘西社会的现实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沈从文关于湘西的“ ”。[希腊小庙] 7.“生活形式”与“ ”是沈从文对“人生”层次的划分,其中后者是较高级的人生境界。[生命形式] 8.沈从文生长在湘西 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身上有着苗族的血统。[沅水] 9.《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其中,“这个人”是指 。[傩送] 10.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 ”。[生命的明悟] 二、单项选择题 1.沈从文《边城》的体裁是( A ) A.中篇小说 B.短篇小说 C.长篇小说 D.散文 2.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的是( B )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3.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 D )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4.“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段文字出自( D ) A.郁达夫的《感伤的旅行》B.沈从文的《湘西》 C.郁达夫的《屯溪夜泊记》D.沈从文的《边城》 三、多项选择题 1.1928年以后,沈从文的创作进入成熟时期。代表他后期短篇小说成就的作品有( A B C) A.《柏子》 B.《牛》 C.《菜园》 D.《鸭子》 2.沈从文根据民间和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主要有( A B C) A.《神巫之爱》 B.《媚金·豹子·与那羊》 C.《月下小景》 D.《八骏图》 3.“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 A D) A.《文学杂志》 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4.下列作品属于沈从文描写都市题材的有( A C D) A.《八骏图》 B.《月下小景》 C.《大小阮》 D.《绅士的太太》 5.下列作品属于沈从文中篇小说的有( B C) A.《都市一妇人》 B.《阿黑小史》 C.《泥涂》 D.《绅士的太太》 四、简答题 1.“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主要成员和刊物有哪些? [提示:“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作家各自的写作路线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相对的一致性。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共性:①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题材。②从容的古典审美趋向。③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李健吾、朱光潜等。其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骆驼草》,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编辑的《水星》文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月刊等] 2.“京派”和“海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京派”的作家群文学旨趣相互接近,其写作心态一般都比较雍容、恬静,在文化取向上较少商业的或党派的味道,比较守成和稳健。“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海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使用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京派”与“京派”比较起来,显得开放、求新、多变,但商业色彩比较浓。 鲁迅在《“京派”与“海派”》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鲁迅似乎在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人“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 3.沈从文笔下的城乡为什么会出现二元对立模式? [提示:沈从文笔下的城乡呈现着鲜明的二元对立模式,眷恋赞美乡村,厌倦批判都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认为,繁华在都会,人性在乡村;物质在城市,精神在乡村等。他们无意于具体的城市生活特色,只关注这种生活中的人性变异,进而展示其生存困境。他们对城乡对立的“生存困境”的感知,又是以纯粹的精神体验的方式存在,来自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社会人生的审美介入。作者欲从“湘西世界”与“城市世界”的对照中,显示改造民族性格的必要性] 4.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文学史上主要有什么意义? [提示:沈从文通过湘西世界的建构,形成对“现代世界”的对抗与否定。“湘西世界”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的现实关系的图景,而在于它以现代小说的形式,为我们这个负累极重的“文明古国”,提供了一个精神上回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源,以此希望人们回复“童心”,以重新焕发种民族的青春活力] 5.沈从文在小说的文体形态上有什么追求?结果如何? [提示:沈从文在小说的文体形态上追求多样化,他笔下的文体形态概括起来有三种模式:一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牛》、《菜园》等;二是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三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如《绅士太太》、《八骏图》等。 写实故事所采用的是温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表现纯粹的人性,有时融合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显示出含蓄沉静的风格。浪漫传奇喜用浪漫主义的奇想与荒诞,创造神化与主观理想化的故事及其氛围,表现出奇幻优美的风格。讽刺小说是用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抓住被揭露的对象的精神病态以及由精神病态而生成的悖理行径,辛辣地进行冷嘲热讽] 五、论述题 1.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提示: “牧歌”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文(pastoralis),是古希腊一种描写牧人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抒情短诗,后来泛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诗,特别是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因此,又译为“田园诗”。在我国,“田园诗”主要是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的。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我国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在中外诗歌理论中,“田园诗”最主要的特征,并不是主观理想,而是对现实的回避态度,是因为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对古代单纯简朴生活的幻想。而在艺术上,牧歌或“田园诗”则强调抒情性手法的运用,具有悠长、舒缓、优美的特点。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其中洋溢着牧歌气息,不仅有陶渊明的闲适冲淡,而且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边城》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样式和意蕴。 注意:此题可根据自己的看法论述,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2.沈从文与左翼作家、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的主要作品有哪些?他们的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有《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他是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常用讥讽的调侃来刻写城市的各色人等,这些人又是作为他憧憬的“湘西世界”的对立面出现的。 ②左翼文学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有茅盾的《子夜》等,其作品也带有批判性和揭露性,但更偏重于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 ③新感觉派以都市题材为特色,主要作品有施蛰存的《阳春》,或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其作品的“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都市,用一种新的现代的形式来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 注意:此题还应围绕沈从文、左翼作家、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各自的特点,结合其具体作品内容适当论述] 第七讲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一、填空 1.张爱玲,原名 ,祖籍河北丰润。[张瑛] 2.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 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形成高潮。[1995] 3.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是小说集《传奇》,而《传奇》的代表作品则是《 》,这也是她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最丰厚的作品。[金锁记] 4.葛薇龙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沉香屑:第一炉香] 5.小说《金锁记》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姜公馆的二奶奶 的一天,将一个女人的婚姻及生存状态通过对话、事件交代出来。[曹七巧] 6.小说《金锁记》的主体是后一部分,描写七巧带着一双儿女分家单过后的生活。她给儿子 娶了亲却千方百计地霸住他,引诱他讲述夫妻间的隐私,在以此羞辱、折磨儿媳。[长白] 7.张爱玲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或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新、旧、雅、俗。其中,她的市井色彩或通俗倾向更多地保留在她的更个人化的散文集《 》中。[流言] 8.《 》中的烟鹂对丈夫振保在外嫖妓“绝对不疑心到”,因为“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之人中指定了这一个认识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9.张爱玲最中意的意象应该说是 和镜子,这是两个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包含着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月亮] 10.《 》中的玉清比较顺利地出了嫁,但事实上她对自己的婚姻仍然是茫然无措。[鸿鸾禧] 11.“张爱玲热”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 年代,另一次是20世纪 年代。[90;40] 12.《倾城之恋》是关于 与 双城间的故事。[上海;香港] 13.张爱玲写女性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女性”不同,她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 。 [旧女性] 14.张爱玲《传奇》的风格基调是 。[苍凉] 15.对张爱玲创作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除了《红楼梦》外,还有《 》和《 》。[金瓶梅;海上花] 16.张爱玲作为职业作家是从英文起步的,她早期的散文 、 ,都是英文写成。[《更衣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17.在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的时候,作者傅雷的化名是 。[迅雨] 18. 为了怀念张爱玲写了《遥寄张爱玲》,几乎同时发表在 和 上。[柯灵;《读书》(1984年第4期)和《收获》(1985年第3期)] 19.《 》是张爱玲小说中几乎陷入“俗套滥调”的作品。[连环套] 20.20世纪40年代中期,张爱玲在文坛一出现,即有人将她目为“ ”。[新鸳鸯蝴蝶派] 21.《 》是张爱玲第一篇关于女性命运及出路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初出茅庐的张爱玲积淀了女性命运的两种轨迹:一为由妾而寡;一为由良而娼。[沉香屑 第一炉香] 二、单项选择题 1.张爱玲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 B ) A.世俗生活的传奇 B.衰落中的文化 C.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D.上海与香港的双城故事 2.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描写上海与香港双城的故事是( C ) A.《茉莉香片》 B.《沉香屑:第一炉香》 C.《倾城之恋》 D.《红玫瑰与白玫瑰》 3.苏童在“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评选中,选中张爱玲的一篇小说是( D ) A.《茉莉香片》 B.《金锁记》 C.《倾城之恋》 D.《红鸾禧》 4.张爱玲最初创作的几篇小说属于( A ) A.“香港传奇系列” B.“上海传奇系列” C.上海与香港双城故事 D.上海与北京间的双城故事 三、多项选择题 1.张爱玲的哀歌的主旨是( B D ) A.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 B.在迷茫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的精神不安 C.探讨如何改造世界 D.在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2.写列作品属于张爱玲“上海传奇系列”的有(B C D ) A.《茉莉香片》 B.《花凋》 C.《封锁》 D.《金锁记》 3.张爱玲小说《茉莉香片》的主要人物有( A B C ) A.聂传庆 B.言子夜 C.丹珠 D.富孀梁太太 4.张爱玲的《传奇》中的女性基本上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千方百计地要成为“太太”(甚至包括姨太太和情妇),一种是成为“太太”之后。下列人物成为太太的有( C D) A.《封锁》中的吴翠远 B.《倾城之恋》的白流苏 C.《鸿鸾禧》中的玉清 D.《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 5.受张爱玲影响较大的当代作家主要有( A C D) A.余华 B.叶兆言 C.苏童 D.汪曾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在沦陷区,张爱玲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市民文化的“明星”? [提示: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出现,虽然被目为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大家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她与20世纪40年代前期上海沦陷区的环境相适应,没有也不愿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宣传,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在表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称独步,因而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 2.傅雷对张爱玲的小说评价很高,为什么独独不喜欢《倾城之恋》? [提示:《倾城之恋》是一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技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3.张爱玲与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有什么不同? [提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的“新”主要指她们受过新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与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不同,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因此,她们的“旧”主要就是指她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道路] 4.为什么说《倾城之恋》的故事具有传奇性? [提示:之所以说其具有传奇性,这是因为,此篇小说写了一对本不会见面的男女阴差阳错见了面,又由于男女双方呕心沥血地做着恋爱游戏,一个是工于心计要嫁,一个是绞尽脑汁要玩;本不该成就的姻缘最后确因着战争与硝烟炸碎了双方的浮浅,撮合了患难与共的真情,成就了一段偶合的姻缘。这其中的姻缘关系的因与果就像拉胡琴,没有内在的必然,只落在偶然。不会见的,见了;不会成的,成了] 5.《金锁记》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禁锢故事”? [提示:小说不仅写了人的命运和无奈:曹七巧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后扶正),过着压抑情欲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无奈中形成的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成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丈夫的残疾,情欲的缺失,使得曹七巧折杀了情欲,风靡了物欲。小叔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在亲情上的实用主义,在经历了情欲为物欲冶炼的过程后,使曹七巧最终成了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贪婪物欲的魔妇] 五、论述题 1.张爱玲的作品在艺术上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新、旧、雅、俗。请举例说明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雅和俗。 [提示:张爱玲作品雅俗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她小说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明显的表现,又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则被看作是“现代《葬花词》”,不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来源于《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郑川嫦也被直言不讳地称作“现代林黛玉”。在他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市井小说的色彩”,主要是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世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这种倾向和理想表现得更为鲜明。她作品中的通俗化特点,与她的生活环境和她自己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对她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亦步亦趋的上海的翻版。所以在张爱玲的《金锁记》、《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中多有表现这种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俗的特点。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适当论述] 2.以曹七巧为例,说明张爱玲笔下的新女性形象的特点。 [提示:曹七巧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后扶正),过着压抑情欲的生活。丈夫的残疾,情欲的缺失,使得曹七巧折杀了情欲,风靡了物欲。小叔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在亲情上的实用主义,在经历了情欲为物欲冶炼的过程后,使曹七巧最终成了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贪婪物欲的魔妇。作者通过曹七巧,表现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无奈中形成的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成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多是这种时代夹缝中的没落淑女。她们往往出身败落的大家庭,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旧式的妻道“训练”,但惟独没有自立于这个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与本领,在时代浪潮的涤荡之下,每个人都在努力抓住一个看似可靠的婚姻,“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反而在写“旧女性”,尤其是新女性“表象之下的旧女性。这些“旧女性”依然在辛苦地走着“旧式”的婚姻路这些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 注意:此题不妨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3. 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两次“张爱玲热”有什么不同特点? [提示: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张爱玲热”,其特点是张爱玲一出现就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虽然被归入了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于大家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因而,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二次“张爱玲热”,与上次不同的是,张爱玲被重新“挖掘”出来时有一个“预热”的过程,而且先是受到“专业阅读”的重视,然后再进入商业炒作范畴。1981年张葆辛的《张爱玲传奇》的出现,应该说只是“文革”结束后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文坛忆旧”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对第二次“张爱玲热”出现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对张爱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陆文学界的重视。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张爱玲写入文学史,成为张爱玲研究全面展开的一个标志。可以说,从此以后,第二次“张爱玲热”才正式形成] 4.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常常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就象征着一个人物的一生,或一篇小说的全部意义。请就《茉莉香片》中的“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一意象为例,说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命运。 [提示:在《茉莉香片》中有一个鸟的意象,“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锦云朵里的一只白色的小鸟。年深日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子蛀了,死也还得死在屏风上。”这是传庆母亲冯碧落命运的象征。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张爱玲笔下整个时代女性命运的象征,或者更可以扩展到人在世界上无所逃遁的命运的象征,“这与其说是一个飞翔与逃遁的意象,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死亡与囚禁的意象”。 注意:此题应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相关女性的命运] 第八讲 穆旦与九叶诗派 一、填空 1.穆旦,原名 ,曾用名梁真,现代诗人。[查良铮] 2.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 的《 》,被看作现代中国最早出现的“白话诗”。[胡适;白话诗八首] 3.20世纪40年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除了九叶诗派,还有一个以胡风为首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 4.1919年10月,胡适的《 》发表后,被朱自清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论新诗] 5.穆旦的第一部诗集是1945年1月由昆明文聚出版社出版的《 》,主要收入他1937年至1941年的诗歌。[探险队] 6.20世纪30年代,以“雨巷诗人” 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出现。[戴望舒] 7.1922年8月,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诗集《 》出版,这是现代第一部爱情诗集,因其在表现爱情上的大胆而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蕙的风] 8.1926年5月,闻一多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了《 》一文,提出著名的诗歌“三美”主张,也即 、绘画美和 。[建筑美;音乐美] 9.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的代表李金发被称为“诗怪”,他出版的三部现代主义诗集分别是:《 》、《 》和《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10.1948年,由上海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创办的《 》月刊,联合从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后由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以后这个流派又被称为 。[中国新诗;“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 1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穆旦诗歌常见主题之一。这句诗出自穆旦的命诗《 》。[赞美]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信诗集是( A ) A.胡适《尝试集》 B.康白情《草儿》 C.郭沫若《女神》 D.周作人《小河》 2.1948年出版的《现代诗钞》选入穆旦的11首诗,数量仅次于( C ) A.朱自清 B.何其芳 C.徐志摩 D.卞之琳 3.在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里,被视为现代派诗歌起点的一首诗是( A ) A.《雨巷》 B.《我的记忆》 C.《我用残损的手掌》 D.《望舒草》 4.1925年11月,在周作人的支持下,李金发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 A ) A.《微雨》 B.《弃妇》 C.《异国情调》 D.《为幸福而歌》 5.穆旦有首诗歌,一反无数诗人浪漫化地处理爱情主题的传统,用一种客观化的冷处理方式,探索了爱情的火热情迷,更从理性思辨的高度探索了爱情的隔膜实质。这首诗歌是( C ) A.《我》 B.《从空虚到充实》 C.《防空洞里的抒情》 D.《诗八首》 三、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进入了一个深化期,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趋向。这三个趋向是( A C D ) A.历史意识的浮现 B.诗歌戏剧化 C.诗歌散文美的追求 D.新诗现代性的拓展 2.穆旦诗歌的三个主题“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及“残缺的我”,分别出自他的(A D B) A.《赞美》 B.《我》 C.《五月》 D.《出发》 3.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在中国文坛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诞生。除“诗怪”李金发外,其代表诗人还有(A C D) A.穆木天 B.戴望舒 C.冯乃超 D.王独清 4.穆旦诗歌艺术一个创新之处是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 C D) A.诗歌素材的现代化 B.追求诗歌的“张力之美” C.“非诗意化”的语言 D.使用欧化句法 5.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九叶诗派,主要接受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从而形成更为成熟的现代诗风。影响他们的外国诗人主要有(A B C D) A.叶芝 B.艾略特 C.里尔克 D.奥登 四、简答题 1.中国现代文学30年中,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经历了20年代的象征诗派,30年代的现代诗派和40年代的九叶诗派几个阶段,试简要说明这三个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20世纪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主要模仿19世纪末期以波特莱尔、魏尔伦、马拉美、蓝波为代表的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拒绝描绘客观现实,忌讳直抒胸臆,而热衷于使用种种怪诞的意象,试图通过象征、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绪,形成诗歌整体上的晦涩难懂和神秘感,渲染了一种颓废、迷惘的情绪。 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主要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影响,强调“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强调通过大量象征意象的隐喻、暗示来表现主观情绪。由于这一时期的现代派诗人大都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并融会传统文学的已经营造、气氛渲染的手法,再加以优美的语言,创作出了一批中西合璧、纯诗化的现代派诗歌。这些是李金发等人在创作中随意组合意象,导致整体上支离破碎、怪异隐晦的诗风所不及的。 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的出现意味着新诗现代化探索的深化。诗人们在艾略特、叶芝等欧美诗人影响下,用强劲的生命力和主体意识连接起现实人生和诗歌艺术,逼近历史现实而又深入自我心灵;在艺术表达上注重用知识思辨来表现感性认识,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 中国现代白话新诗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欧美诗歌的烙印,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派等各种流派的融合。在这三个阶段中,逐渐由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完全模仿、移植到逐步民族化、本土化并最终成熟,实现完全中国化的过程。同时,后阶段的诗歌对前者的诗歌都有一定的借鉴,如“九叶诗派”是对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的延伸,也是其拓展和深化] 2.怎样理解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提示: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在:他以时代良心的代表和知识分子的代言人身份,以独具的玄学气质、独特的生存体验、痛切深邃的情感和自觉的诗心、“血液的激荡”去感受世界,去深掘历史和现实背后的“阴谋”与“黑暗”,以强烈的怀疑精神避视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展开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揭示出一个长期的文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下已僵化朽烂、失去生命强力的社会,对个体灵魂的扭曲变态,对“残缺的我”的精神戕害。他将个体置身于社会与自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圆满与残缺、历史与现实、创造与毁灭、诞生与谋杀、丰富与无有等等多重对立冲突中,进行冷静自省,抛弃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观,在众多意象、观念的彼此渗透、转化中形成诗歌内涵的强劲张力] 五、论述题 1.试以《诗八首》一诗为例,分析说明穆旦诗歌“用身体思想”的艺术特色。 [提示:穆旦诗中的思想含量很大,很多诗句甚至类似于抽象的思维,但这样的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甚至感到生理上的不安,其原因在于诗人常常将心灵的活动转化成身体的感受,将观念化为具体的身体感知或生理意象。如《诗八首》,“你我手的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的固执,我的惊喜”,“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这些诗句无不充满了大胆的奇想,内心的波动和抽象的观念都成为可以触摸、感受的现实,“身体”是这些诗句的中心,围绕它诗人似乎打破了灵与肉、自我与世界,物资与精神间的界限。这些诗句总给人一点肉体的感觉,这感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诗人不仅用头脑思想,他还“用身体思想”] 2.九叶诗人中,穆旦的诗歌创作突出地体现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层探索。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说明作者所进行的艺术创新。 [提示:穆旦诗歌的艺术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戏剧张力的构造。穆旦诗中的个人风格十分显著,构成了一种迥异他人的“张力之美”。这种“张力”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体式上。诗人的诗体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抒情短诗,诗意凝练紧凑,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辨;一类则是戏剧体长诗,如《防空洞里的抒情》、《从空虚到充实》、《神魔之争》等。另一种“张力”模式在穆旦诗中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如《五月》一诗就是这样。②“用身体来思想”。(见上题)③对传统诗意的反动。在新诗诗人中,穆旦是受中国传统诗词影响最少的一个,这是他自觉选择的结果。他反对诗歌书写那些所谓诗意的“风花雪月”,主张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他是力图通过追求“非诗意”来达到新鲜的独特诗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思与境偕”的审美理想在穆旦的诗中,遭到了自觉的抵制,读者在他的诗中很少看到风花雪月的“诗化”境界,更多的是物化的、异质性的现代经验。他早期采用现代手法写成的《还原作用》一诗,就出现了“污泥里的猪”等丑的字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了‘非诗意’词句写成诗。”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极大地疏远了古典诗境的醇美取向。对古典诗境的反动,不仅表现在诗歌素材的现代化上,更显示为诗歌审美的生成上。在语言上,穆旦也表现出一种“非诗意”的反叛姿态,将新诗从封闭的“诗歌语言”的狭隘中解放出来。他不仅将大量现代生活词汇引入诗中,而且常常采用逻辑关联词和欧化句法,作为诗歌的主干,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如《鼠穴》一诗的句子就是如此。 注意:此题可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根据自己的感受,展开适当的论述] 第九讲 现代散文五家 一、填空 1.周作人对于文艺问题评论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自己的园地》、《谈龙集》和《 》等集子中。[谈虎集] 2.1921年,周作人发表《 》一文,认为新散文应是“记叙性的”、“艺术性的”。[美文] 3.周作人的散文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 ”和“ ”两种。[浮躁凌厉;冲淡平和] 4.“我们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此语出自 。[《北京的茶食》] 5.在20世纪20年代,娴熟地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并取得极高成就的散文家是 。[朱自清] 6.《笑》、《画梦录》的作者分别是 和 。[冰心(谢婉莹);何其芳] 7.散文集《屐痕处处》的作者是 。[郁达夫] 8.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写 类散文。[游记] 9.1936年,何其芳的散文集《 》,因其独特的文体成就,被《 》授予文艺奖金。[画梦录;大公报] 10.1918年4月,《新青年》从第4卷第4号起,率先设立“随感录”专栏,并发表 的《随感录一》。[陈独秀]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谈论新文化运动之初散文的成就时,鲁迅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此语出自( B ) A.《杂谈小品文》 B.《小品文的危机》 C.《论语一年》 D.《关于小品文》 2.研究者将现代散文划分为“闲话”和“独语”,这种划分所依据的角度是( D ) A.社团流派 B.作家作品 C.整体分类 D.文体特征 3.被看作是“闲话”散文第一家的作者是( A ) A.周作人 B.冰心 C.朱自清 D.郁达夫 4.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地科学地探讨散文要求的文章是( B ) A.《杂谈小品文》 B.《美文》 C.《自己的园地》 D.《关于小品文》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现代散文史上,以周作人为领袖的“言志派”的主要作家有( A C) A.冰心、朱自清 B.茅盾、叶圣陶 C.林语堂、废名 D.何其芳、沈从文 2.下列作品属于周作人的是(A B C D) A.《故乡的野菜》 B.《两个鬼》 C.《门前遇马队记》 D.《雨天的书》 3.现代散文繁荣的原因主要有( A B C D) A.现代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涉足这一领域创作的作家多 B.散文主张抒写自我性灵的要求与五四精神相一致,易为人们所接受 C.新文学的各种形式中,散文是“化传统”化得最好的,符合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 D.报刊业的逐渐发达,促使散文的生产、传播和发展 四、简答题 1.“闲话体”与“独语体”散文有什么不同? [提示:所谓“闲话体”与“独语体”,不仅是指现代散文的内容,更是指与内容相联系的话语方式、结构方式及文体风格。“闲话体”追求一种日常交流的语境,以聊天、闲谈的方式结构文章,通常有种开放的格局,风格上讲求娓娓而谈,“信口信腕”。“独语体”散文则与“闲话体”散文相对,是一种内敛式的话语方式,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独立、孤独的生命体验,风格上比较偏向奇崛与沉思] 2.“冰心体”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 [提示:“冰心体”散文的特点就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这种文体一方面显示了白话文也能作“美文”的功绩,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一种刻意雕饰和夸张的痕迹以及单调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所谓“新文艺腔”] 3.周作人和郁达夫都属于学者型的散文家,在创作风格上,他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提示:周作人的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缓,“平和冲淡”。而郁达夫的散文不受章法限制,不讲究语言的雕琢,才气横溢,性情恣肆,洒脱坦荡,收放自如] 4.简要比较冰心和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异同。 [提示:冰心和朱自清都是“闲话体”的抒情散文家。二人的散文同样文字优美,风格清丽。但相对来说,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则精于描写。在具体创作上,冰心更着意文体的创造,而朱自清则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并且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 PAGE 8
本文档为【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04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5KB
软件:Word
页数:7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5
浏览量: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