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

举报
开通vip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第七章 解表药 【学习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其性能特点,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主要性能和功效与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情况。 3.了解其他解表药的分类位置和功效特点。   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
第七章 解表药 【学习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其性能特点,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主要性能和功效与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情况。 3.了解其他解表药的分类位置和功效特点。   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脉浮等症状表现。以感受风邪为主,兼夹寒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为风寒表证;若兼夹热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风热表证。 性能特点:解表作用,发散表邪,都有辛味。在发散风寒药中,有一部分能燥湿,苦能燥,发散风热药中,很多能清热泻火,苦能清泻,故解表药有些兼有苦味。表症都是肺系的病,都归肺经,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表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表证多见肺经症状,又膀胱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主归肺、膀胱经。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寒凉。都偏于升浮;狭义毒性特征,毒性药仅2味,是细辛和苍耳子。根据其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过去叫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发汗作用比较缓和,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 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疗效。 解表,主要来源于中医治法中的治疗八法的理论(汗吐下和)。解表是汗法。严格讲,这一章最好叫祛风药,能祛风、兼止痒、清头目、利咽喉等。 功能与主治:基本功效为解表,基本主治是表症。风寒表症药:恶寒、身痛较明显,口不渴,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紧。兼有功效,止痛、祛风湿。发散风热的药:兼有功效,透疹、清热。 有的药重点祛风,散寒不明显;有的发汗较强,有的发散风热,个性不同。 配伍和应用:根据寒热虚实和病症两个方面来考虑。 体虚外感者,应根据正气衰弱的不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助阳解表以攻补兼施,扶正驱邪。 对于实,有暑、有湿、有燥者,配清暑、祛湿、润燥药。表证夹湿者,宜选用兼有祛风胜湿作用的解表药,并可与化湿药配伍。外感兼食积者,配消食药。 根据表证兼有症状,如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气喘、呕吐、咽喉肿痛、目赤头痛、鼻窍不通等,可分别与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清热利咽、清肝明目、平喘、通鼻窍药配伍。兼有里寒或里热的,配温里、清热药; 使用注意:有三个原则:一是因症选药;有痛止痛,无汗发汗,止咳平喘。二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是中病即止,维持汗出,出点汗即可。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 症候禁忌:自汗、盗汗、淋证、失血、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虽有表证也应当慎用或忌用。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品,易于挥发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汗多者、伤津者不宜再发汗。 解表:就是辛散的药,外散表邪,以解除表症的治疗作用。又称发表、疏表。 1.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的含义: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有时亦称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有时亦称辛凉解表药。 2.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 本章内的所有药物均具有解表功效,都可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无汗或有汗而不畅、脉浮等。根据解表药的性能和功效特点,本章又将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前者均有发散风寒的功效,都可主治风寒表证(感冒风寒),症见发热、恶寒较重、头身疼痛、口不渴、苔白而润、脉浮紧者。后者均具有发散风热的功效,都可主治风热表证(感冒风热)或温热病卫分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口微渴、脉浮数者。发散风寒药还分别兼有平喘止咳、止痛、祛风湿(胜湿)、利尿、通鼻窍、祛风止痒等功效;又可分别主治咳喘、头痛、痹痛、水肿、鼻渊、皮肤瘙痒等证而有风寒外束者。发散风热药还分别兼有利咽喉、清头目、止痒、透疹及清里热的功效;又可分别主治风热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多泪、皮肤瘙痒、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及与清热功效相应的里热证。 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解表:是解表药以其辛散之性,外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治疗作用;又称发表、疏表等。 发散风寒:是性味辛温的解表药对于风寒表证的治疗作用;有时又称辛温解表。 发汗解表:是辛散的解表药,通过发汗使表邪外出,以治疗表证的作用。 祛风解表:是药性较平和,且发汗作用不明显,长于辛散风邪,以治疗表证的作用。 发散风热:是味辛性偏寒凉的解表药,对于风热表证的治疗作用;有时又称辛凉解表,或疏风热等。 4.解表药及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 解表药具有发散作用,根据辛能散的理论,故均有辛味;并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按脏腑辨证则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表证,故皆为温性;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表证,故药性皆偏于寒凉;以升浮为主并多兼沉降的作用趋向。 5.解表药的配伍原则: ①根据邪气的偏盛配伍:兼里热或暑热者,配伍清热药,尤其是卫分证常辅以清热解毒药;兼里寒者,配伍温里药;兼湿邪者,配伍化湿药;兼燥邪者,配伍润燥药。 ②根据正气的虚衰配伍:体虚之人外感表邪,应分别其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不同,配伍相应的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之药。 ③根据表证的主要兼有症状配伍:如兼见咳喘痰多,或气滞胸闷、恶心呕吐者,可酌情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 6.解表药的使用注意: ①注意根据表证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宜的解表药。如风寒表证选用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选用发散风热药;喘咳、头身疼痛较重,或兼湿浊者,选用兼能平喘止咳、止痛及胜湿、化湿的解表药。 ②应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为原则,谨防过汗而伤阴损阳。 ③年老体虚及津血亏耗之人,虽有表证,亦应慎用辛燥发汗或峻烈的解表药。 ④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炎热之时、温燥之地,当用发散风寒药时,用量宜轻;而当用发散风热药时,用量可稍重。 ⑤解表药多为辛香之品,入汤剂一般不可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过分逸散而影响药效。 ⑥用发散风寒药治疗风寒表证时,其汤剂宜于饭后热服,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发汗散寒以解表之力。 一、含义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和功效主治差异,常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两类,有时又有称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者。   二、功效与主治 本章内的所有药物都具有解表功效,可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而不畅,脉浮,或有鼻塞流涕、咽痒、咳喘等 表现者。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除主治风寒表证(感冒风寒)和风热表证(风热感冒)外,风邪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咽痛、皮肤瘙痒等,亦多选用;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止痛及透疹等其他多种功效,因而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这些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将分述于以下两节的概述之中。 三、性能特点 解表药气味大多芳香,性质轻宣疏散,主要用以发散表邪,根据五味中“辛能散”的理论,故一般为辛味;发散风热药因能清泄,又多兼苦味。其作用趋向为升浮,能疏散经肌肤或口鼻内犯的邪气,或开腠发汗,使表邪随汗而外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足太阳膀胱经亦主一身之表。以脏腑辨证而言,则表证在肺;以六经辨证或经络辨证而言,则表证当属膀胱经的证候,故解表药的解表功效归此二经。现代中药学多谓 其归肺经,而古代本草多言其归膀胱经。在药性方面,发散风寒药偏于温性,发散风热药偏于寒凉 四、配伍应用 使用解表药,应区分表证的寒热,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的不同,因证选药并作适当的配伍。如风寒表证宜选用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宜选用发散风热药。温热病邪在卫分,宜用发散风热药,并辅以清热解毒药;表证夹湿,宜以祛风胜湿的 解表药为主,并合用化湿之药。若体虚之人外感,应辨别不同的正气虚衰,分别与益气、助 阳、养血、滋阴药配伍,以扶正解表。此外,还可依据兼有症,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见咳喘 痰多,或气滞胀闷、呕恶者,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同用。 五、使用注意 1.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解表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应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为原则,可使邪气外出,而正气不伤;发汗是使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并从 汗孔出于体表,如发汗太过,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有亡阳的危险。又因津血同源,凡平素表虚不固,自汗盗汗,久患疮疡、淋证、失血及孕妇、产后、年老体虚等各种津血亏耗之人,虽有表证,亦应慎用。 2.解表药的用量,还应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凡寒冷之时或阴凉之地 ,发散风寒药的用量宜稍重,若当用辛凉之药亦宜稍轻;而温暖之时或炎热之地,发散风寒药的用量宜稍轻,若用辛凉之药可稍重。 3.在药材方面,解表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药效降低。 4.此外,发散风寒药之汤剂宜饭后热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其性温味辛,又称辛温解表药。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兼有咳气喘。   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止呕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呕吐等,尤其兼有风寒表证者,更为适宜。 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故又称辛温解表药。其辛能外散风邪,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功效,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不渴、苔白而润,脉浮紧,或兼咳喘,鼻塞流涕者。   部分发散风寒药,还分别兼有止咳、平喘、止痛、祛风湿、利尿、通鼻窍、祛风止痒等不同功效,又可主治咳喘,头痛,风湿痹证,水肿初起,鼻渊及风邪外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证。但仍以兼有风寒表证或属寒证者,最为适宜。   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能开腠发汗,忌用干燥热内盛者;平素阴虚津亏,表虚不固而外感风寒者,亦当慎用。 麻黄 《本经》   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本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或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淡黄色。明代本草学家讲,麻黄如麻,它是草质茎的纤维,与麻类的纤维相似,麻是形容它的纤维。学习时注意以功效为核心。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发汗作用强些叫发汗解表)。主治:风寒表证表实证(表证:恶寒、头身痛、苔薄白、舌质较淡、口不渴、脉浮紧、无汗、有的流涕、鼻塞或咳嗽)。本品发汗作用强,通过发汗以解除表证,故适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患者,并常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 它与其它同类药相比发汗作用最强,所以说它长于开泻腠理,透发毛窍。能和其它发散风寒药配伍,典型配伍:与桂枝相须为用,互相协同增效(前人说,麻黄汤是发汗的峻剂),有汗、伤津者轻用。 2.平喘(宣肺平喘、平喘止咳),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外感容易造成肺的清肃下降功能失调,引起咳嗽,如果表实无汗,兼有咳嗽,则用麻黄,即可发散风寒,又可发汗解表,还可宣散肺气,缓解咳嗽症状,肃降肺气平喘,是最佳应用。所以此功能叫平喘止咳最好。麻黄本品辛散苦泄,外散风寒,内宣肺气,有良好的平喘作用,不论风寒、痰浊、热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喘咳气急者,均可配伍应用。因其能发汗解表,最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常与杏仁配伍,如三拗汤。若肺热咳喘,可与石膏配伍,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若寒饮喘咳,可配伍细辛、干姜,如小青龙汤。 当肺气壅盛或壅遏不宣,就是不能宣肃下降,麻黄能在宣发中有肃降,即能辛散、又能苦降肺气,所以它有辛味(辛能散),还有苦(苦能降泻)。 对肺热壅盛的咳嗽,常常有汗出,再发汗不利,可通过配伍,与清泻肺热的药为伍,降低它的发汗作用,成为清热平喘的方剂,如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麻可配杏仁为臂,杏仁是麻的使药。麻本身无明显的祛痰作用,往往加祛痰药如半夏等。 3.利水(利尿)。利尿消肿(利尿作用不强),主要用于风水肿,水肿兼有表邪时用(这种水肿兼有表证时称风水)。本品宣肺利尿以消肿,并可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 风水,有风邪表证,因为肺能主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当肺宣发功能降低,不通调水道,小便不通畅时,麻黄第一可发散表邪,风寒的可配辛温的紫苏一类,风热的可配辛凉的牛蒡子一类,表证解除了, 再通过宣发和通调水道功能利汗利尿,汗润肌肤,消肿,从毛孔、腠理、毛窍中发汗水湿。 麻还可以风寒郁闭引起的肿痛、皮肤瘙痒、鼻塞不通、流涕不止,用于过敏性皮肤病,用于鼻渊、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麻黄可疏风止痒,通窍,还可用于寒邪凝滞经脉的一些症状。   【用法用量】煎服,2~9g。麻黄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麻黄捣绒后只剩纤维了,作用缓和,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   【使用注意】麻黄发汗之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使用。解表药一般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含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兴奋中枢作用,能加重失眠、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麻黄挥发油能解热发汗,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桂枝 《名医别录》 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嫩枝。于春季割取嫩枝,切片或切段用。产于广西、越南。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散解表,解肌(张仲景把调和营卫叫解肌),用于风寒表实与表虚证。 本品辛甘温煦,可畅旺营血,旺于肌表(汗是营阴,在阴气作用下化生,解于外,为汗提供物质基础),即畅旺营阴作用,能助卫实表,外散风寒。在表实证中,与麻黄相须为用。 在表虚症中(这个虚和八刚中的虚不同,八刚的实,邪气盛者实,所以外感虚实都是实。而这个虚,不是八刚之虚,是指肌表的一种状态,指外感风寒后,肌表开合情况,有汗无汗分虚实),如表虚有汗(病理机理是营卫不和,自汗),可与白芍同用,如桂枝汤(桂枝发散风寒,祛除郁闭在肌表的风寒邪气,因为表虚,营阴不能固守,而加白芍敛阴止汗,调治营卫不和);若表实无汗,可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 2.温经散寒(温通经脉)。主治:主要应用于淤血证和寒痹证中。用于寒凝血淤证。凡是淤血证,兼有寒的均可。寒邪凝滞在血脉中,血脉受寒易凝为淤血,桂枝不能活血化淤,但有助于消散血脉中的寒邪,使血脉流畅,所以常配活血化淤药,治疗寒凝血淤引起的月经失调、通经、跌打损伤等。 还可用于风寒痹证(风寒凝滞在人体的关节、经络部位)。桂枝不是祛风湿药,是通过散寒而增强祛风湿效果。 本品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如胸痹心痛,可与枳实、薤白配伍,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脘腹冷痛,常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妇女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伍附子,如桂枝附子汤。 3.温助阳气(有的称温阳化气)。是一个不典型的温养阳气,作用温和微弱,而相对不如它的干皮(肉桂)温补、温养阳气,桂枝是助阳。凡人体诸阳虚中均可用(肾阳、心阳、脾阳虚等)。本品甘温可助心肾脾之阳气,其温煦功能较肉桂温和。在脾阳虚起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减少、消化不良等就可用桂枝温助脾阳。 温阳化气主要是指用于痰饮、水肿中,这比温助阳气范围小得多。用于心悸、痰饮及蓄水证,常在助阳解表方中。本品辛甘性温,助阳化气,用于心阳不振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可与甘草、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用于脾阳不运所致痰饮眩悸,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桂枝是温性药、发散药,是辛味的,也有甘味(因为助阳属补虚的范畴,甘能补),归肺经(解表)、肝经(寒凝血淤),归五脏(温助阳气)。   【用法用量】煎服,3~10g。因为含芳香性挥发油,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汗多、伤津不宜用。热症免用(温热病阴虚火旺证,血热妄行,不用。因它是入血分的温性很强的药,易动血)。血分有热的不用桂枝。   【现代研究】桂枝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枝煎剂有降温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能抑制结核杆菌,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还有健胃、强心、利尿、止咳作用,桂皮醛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麻黄去节:文献说麻黄去节。其实麻黄哪个草质茎(2~3mm)有节(一般2~3厘米),现代研究,节占麻黄总重<3%,节与节之间的化学成分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含量少一点,所以不用去节。张仲景讲去节,是去根节,草质茎长在地表,根茎长在地下,去掉根茎木质茎应该。 *麻黄煎时去上末,无道理。 *桂枝去皮。本身就是桂树皮,所以是去皮表面粗糙的栓皮,不是桂枝去皮用木质部分。 紫苏 《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茎、叶。阴干,生用。紫色。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作用温和,故临床用于轻证,表邪不盛,用其煎汤或加一点生姜、红塘。本品辛温发散,若感冒兼气喘咳嗽者,每与前胡、杏仁等药同用,如杏苏散。若感冒兼气滞胸闷者,常配香附等药,如香苏散。 2.行气。行气宽中,消胀,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紫苏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并有理气安胎作用。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闷呕吐者,常与藿香等药配伍,如藿香正气散。若胎气上逆,胎动不安者,常与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同用。 如外感发热、恶寒,还兼有气滞的胸脘痞闷或恶心呕吐,通过它发散风寒和行气的同时作用解除。如理气解表的代表方参苏饮。现在胃肠型感冒,感冒全身症状明显,还拌有消化系统的症状(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就可理气解表。 紫苏和它的种子一样,可化痰、止咳、平喘,但较种子缓和,微弱。所以外感风寒,兼有痰、咳、喘时,可用它治疗。 气滞主要涉及脾胃和肝,紫苏行气主要是脾胃,紫苏偏于消除胀满,不是止痛。所以其功能为行气宽中,消除中焦脘腹的胀满。也可用它来行气消胀,它还略有点止呕作用,寒邪凝滞,气机凝阻不畅类可用。可配清热药,治胃热引起的气滞或呕吐。配消食药,除饮食积滞。配化痰药,治痰气互结。也用于孕妇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妊娠恶阻。   此外,本品可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紫苏叶即紫苏;紫苏梗,无发散风寒作用,但有缓和的行气宽中作用,但也不如叶强。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左旋柠檬烯及少量α-蒎烯。水煎剂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分泌,故能发汗而解热。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能健胃和止血。水浸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生姜 《名医别录》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根茎。生用(鲜姜)。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发汗力较弱,轻者用。作为辅助的发散风寒药来使。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或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本品有“呕家圣药”之称,胃寒呕吐,可配伍半夏,如小半夏汤。胃热呕吐,可配伍黄连同用。还可用于炮制其他止呕药,以增强止呕作用。 温中是消除中焦(脾胃)的寒邪。用于胃寒症(脾胃有寒,虚寒的证)。脾主运化,胃主纳受,有寒就出现食欲降低,纳食减少,消化不良,腹泻便溏或恶心呕吐、腹痛、脘腹冷痛,不通则痛,这些都可用。腹泻的,配除湿止泻药;消化不良、食少的,配开胃消食的;胃痛的,配温中止痛的;胃寒的,寒凝气滞,配行气削胀的;虚寒的,配补气的(人参、党参、白术等),既补虚又去寒,另外,中焦有寒,要既温中又行气(砂仁、白豆蔻一类)。 呕吐可能是胃寒引起的胃气上逆,温中止呕就是一个因果关系,通过温中散寒缓解呕吐。但如无寒,它也可止呕,是止呕圣药。 3.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风寒咳嗽,但也是辅助。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尤为适宜。 此外,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生姜汁:可急救昏厥。生姜皮:利水消肿。   【使用注意】本品伤阴助火,故阴虚内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d-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姜辣素能促进胃液分泌和肠管蠕动,而助消化;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心脏,升高血压,并有一定的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及阴道滴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香薷 【其他名称】香薷 香菜 香戎 香茸 紫花香菜 蜜蜂草。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主要成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全草含挥发油约0.7%,油中主含香芹酚约65%,另含香芹酚乙酸酯、麝香草酚、对聚伞花烃、α-侧伯酮、d-芳樟醇、α-丁香烯、l-龙脑及α-侧柏烯等萜类化合物。 【性状】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可见背面凹下的腺点,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茎顶有果穗,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 【炮制】全草入药。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 过去正品是海洲产,现在石香薷为正品。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1、发散风寒。可和其它发散风寒药配伍,它气味浓烈,一般人不适应。 2、化湿和中。有治疗温阻中焦的功效(暑天人们在潮气下乘凉,感风寒,又有湿浊中阻,患暑湿证、阴暑证,用香薷外散风寒,内化暑湿,表里同治,这是香薷的最佳的主治证)。象这样把香薷的这两个功效合起来用最多,分开用较少。 3、利水清肿。用于风水证(通过发散表邪,来解除风水表证,也有利于发汗,通过肌表来通调水道,使水肿由汗排泄一部分,也可使尿增加,由膀胱排除一部分)。 香薷利尿作用比麻黄显著,可用于风水以外的其它水肿(如配白术治水肿,甚至脾虚的水肿,配白术来补虚键胃)。所以治水肿范围比麻黄广。 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以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1、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2、水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3、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4、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用法与用量】内服:3~9g,煎汤或研末。用其发散风寒时,量小些,煎时短一些;但用其利水消肿则相反,量大些,煎长一点,凉服,因气味大。 【不良反应和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宜忌】表虚者忌服。 1 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2 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选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    (《局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    (《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    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    夏取花、叶合用亦佳。    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    (《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    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    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连进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饮。    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 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 《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②《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艺撸擞么艘苑⒃窖羝⑺推ⅰ?br />   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 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 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 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⑦《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 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 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 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 《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 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荆芥 《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黄或炒炭用。芳香的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是最平和的温性解表药。   【功效与应用】 1.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回避风寒二字,因为它无论风寒或风热都广泛应用,甚至温病初起,卫分证时也常用)。本品药性和缓,表寒、表热均可应用。风寒感冒常与防风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每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银翘散。 2.清头目,利咽喉。风热风邪侵犯人体,风性轻扬,易上扰清窍,风邪上扰引起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目痒流泪,缓解这一症状的叫清头目(严格讲是疏风热,清头目或祛风、清头目、利咽喉)。利咽喉(因为风热郁闭(咽喉是肺胃的门户),风热内犯,郁积在咽喉,出现咽喉痒痛、红肿,叫咽喉不利)。荆芥常和其它清热药配伍以清热利咽,治风热引起的咽喉疾病。 3、祛风止痒。风邪郁闭在肌表,出现皮肤瘙痒,瘙痒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都可用荆芥。即可内服,又可外洗、外擦,以祛风止痒。实际这一章的药叫祛风药比解表药好,都有祛风作用。 4、透疹(指透发麻疹)。(麻疹是儿科很重要的一个传染病,是内蕴病毒,外感天行。一开始就是发热、咳嗽、泪眼汪汪,象风热感冒,三四天后,局部出现红色疹点,而后向前胸、后背、到四肢发展,均匀密布全身,色红活,叫顺证,预后好;反之,如果疹点少,色紫黑,是麻疹不透,热毒内盛较重,是逆证,预后不好。这时要透疹,发出来,用清热透疹的药)。用于麻疹不透。对其它一些出疹病,如风疹、风疹瘙痒、皮肤瘙痒等有疹的都可用。 常配伍蝉蜕、薄荷等药,用于小儿麻疹不透,如透疹汤。或配伍苦参、防风等药,治疗风疹瘙痒、湿疹痒痛,如消风散。还可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治疗疮疡初起,如银翘败毒散。 疗疮,疮疡初起。本品能祛风止痒,解毒。 3.炒炭止血(荆芥炒炭后,是止血药,收敛性的。药味苦涩,平性、归肝经)。用于吐衄下血。本品炒炭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证。常与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同用,治疗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或与地榆、黄芩炭等药同用,治疗便血、痔血。或与棕榈炭、血余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同用,治疗妇女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右旋柠檬烯。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的解热、镇静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荆芥炭有止血作用。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有镇痛和抗炎作用。荆芥油有较好的平喘作用。 防风 《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Schischk.的根。生用或炒炭用。东北的好。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偏于温燥,甘缓不峻(甘能缓急)。归膀胱(是指经络的膀胱经)、肺经、肝、脾经。   【功效与应用】 1.祛风解表。治风邪有关的病。用于风寒表证,感冒头痛,风疹瘙痒。防风善于祛风,微温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既可用治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又可用治外感风湿,如羌活胜湿汤;配伍薄荷、蝉蜕等辛凉解表药,有时可用于风热表证;配伍散风止痒、活血消瘀药,可治疗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2.祛风湿(胜湿止痛或祛风胜湿。(这来源于取类比象。前人看到,有风的地方,湿的东西干得快,叫风能胜湿。应用到中药学中,把能祛风又能除湿的药叫胜湿))。用于风湿痹痛,即祛风湿又止痛。本品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可用治风寒湿痹,配伍羌活、姜黄等,如蠲痹汤。   3.祛风止痉(制止肌体抽搐,肌肉的痉挛)。肌体的挛动,是肝风内动,多数是热胜生风,因防风性温,热风不宜,基本不用。但它即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对既有内风又有外风的破伤风证,仅此可用。本品可用于风毒内侵,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配伍天麻、白附子,如玉真散。   此外,本品炒用还能止泻,用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类。煎剂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作用。新鲜防风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羌活 《药性论》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及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的根茎及根。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与应用】 1. 祛风散寒。祛风和散寒这两个作用都强,散寒解表,应用广泛、重要,却乱反正之主帅,非时感冒之仙药。驱除外邪、散寒、止痛效果都好。当代,在表证很重、重的风热感冒,在辛凉解表药,即发散风热药和清热药中,加少量辛温的羌活,效果特别好。 配清热药中的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薄荷、牛蒡子等。 用于风寒感冒,头身疼痛。本品发表力较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善治风寒湿邪所致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防风等药配伍,如九味羌活汤;若寒湿偏重,头痛身重者,可配伍独活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 2. 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本品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常与防风、姜黄等药同用,如蠲痹汤。下肢用独活多。 作为止痛,是全身的,但主要在项背。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慎用。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营血耗伤的,热症,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β-谷甾醇、欧芹属素乙、有机酸及生物碱等。羌活注射液有镇痛、解热作用,并对皮肤真菌、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溶性部分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挥发油亦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白芷 《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 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根。生用。芳香,白色。象胡萝卜形状。   【性味归经】辛,温性不强。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 1.解表散风。发散风寒作用不明显,一般不用。有时加白芷是考虑其兼有功效的止痛作用,止痛的部位主要在阳明经(如眉棱骨、前额等),所以,外感兼有阳明头痛的,可在发散风寒方中加白芷。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或风寒湿痹,可配伍羌活、防风等,如九味羌活汤。 2.通窍止痛。用于阳明头痛,牙痛,鼻渊。本品以散阳明经风湿之邪而止头额疼痛见长,且芳香上达,善通鼻窍。治疗阳明头痛(阳明经从鼻两侧上行,经眉棱骨,另外,络属牙龈,所以,牙龈肿痛、鼻病都可用白芷),眉棱骨痛,头风疼痛等症,若属外感风寒,可单用,即都梁丸;或与川芎等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若属外感风热,鼻渊头痛,常与苍耳子、薄荷等药配伍,如苍耳子散。本品还善治牙痛,若属风冷,配伍细辛;若属风热,配伍石膏、黄连。 3.燥湿。用于燥湿止带,带下过多。本品能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若属寒湿带下,可与炮姜、白术等药同用,如白带丸;若属湿热带下,可配伍车前子、黄柏同用。 它辛温,对寒湿证最合适;它是香燥药,除湿邪、湿浊。 4.消肿排脓。它对早期的疮痈,与清热解毒药一起,促进红肿热痛的消散,有一定的活血作用。从整体说,疮痈肿毒是热毒证,温性药不合适。对于痈疽初起,红肿热痛,每与金银花、天花粉配伍,如仙方活命饮。排脓,是疮痈的后期表现,脓液以成,它和扶正药一起,可增效排脓,这与它的燥湿有关。还可与瓜蒌、贝母配伍治疗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白芷含白芷素、白芷醚、白芷毒素等;杭白芷根含6种呋喃香豆精和两种白色结晶物。小量白芷毒素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作用,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能引起强直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白芷能对抗蛇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细辛 马兜铃科,有东北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陕西,次一点)。根入药,有很细须根,辛辣,故名。 它发散风寒的作用和白芷差不多,即解表的作用不强,一般风寒表证不用。以下四种情况常用,但有三种是用其兼有功效: 1、通鼻窍。鼻不通,流涕,通过它可温通鼻窍,用于鼻渊、其它鼻病,煎服,也可散剂小管吹入。 2、止痛。作用很强。头身痛,配细辛。外感风寒头身痛、鼻渊引起的前额或头痛、跌打损伤、牙痛、风湿痹痛等,广泛应用,内服或局部外用(麻醉止痛),虽然它是温性药,但它可与清热药配伍,对牙龈肿痛、疮痈肿痛清热止痛。 3、温肺止咳(以前叫温肺化饮,这来源于张仲景的小青龙汤或苓甘姜辛五味汤,方中有细辛。全方是治疗痰饮的证,但这是复方的作用,不是细辛单药的功效,方中化饮或除湿的是干姜、茯苓、半夏)。外感风寒本身有肺寒,兼咳嗽,用细辛止咳作用强。用于肺热咳嗽,表寒或里寒都可。 4、温散里寒。张仲景有治阳虚感冒的代表方:麻黄附子(温补阳气)细辛汤,细辛增强协同麻黄发散风寒之效,协助附子温里散寒,细辛是表里同治。 5、治昏厥(引起中枢神经兴奋)。鼻腔给药或灌服。 使用注意:有小毒。散剂不宜常服,它内含黄樟醚,致癌,但汤剂可破坏掉。它属于18反,诸参辛芍叛藜芦。 用法:单用散剂吞服不可过半钱匕(1g),超过则气闷塞,不通则死。现在研究,它对呼吸中枢麻醉,造成窒息死亡。汤剂3~6g,有的用10g。 苍耳子 菊科植物,果实入药。 1、有弱发散风寒作用。此功效应用少。 2、通鼻窍(主要功效)。在风寒表证中,如有鼻窍不通,用之兼增其它药发散风寒。它是治鼻科的重要药,和清热药同用。 3、祛风湿和止痛(微弱的)。所以对风湿痹证,风寒感冒引起鼻渊疼痛的有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有小毒,炒用,炒后碾一下(外包有刺,炒碾后可去掉,二是其药用价值是里面的仁,碾后外壳、包皮就破了,里面有效成分就易煎出;三是它有毒的甙类,炒时与蛋白质凝固,煎不渗出而降毒。即增效、减毒、便于配方) 辛夷 木兰科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花蕾,圆锥状,黄色绒毛包起来的花蕾,花开了就不叫辛夷了,就叫玉兰花或木兰花了。 它在发散风寒、通鼻窍方面与苍耳子相似,常配在一起相须相使。 也是鼻病要药。 在止痛方面弱于苍耳子,但它无毒,又不象苍耳子那样燥烈。 用纱布包煎免脱毛。 藁本 伞形科植物,根入药。 功效与羌活完全一样,应用也大同小异,但价格高,作用比羌活稍弱,所以多用羌活。有的说它长于治颠顶头痛(颠顶是足太阳膀胱经经过的地方),归膀胱经。还有说它和川芎相似,可配伍活血化淤。 葱白、柽柳、胡荽(香菜) 本节总结: 道地药材:北细辛。 性味归经:发散风寒药偏温。荆芥和防风微温,荆芥尤为平和。 药味:辛。其中:藁本、羌活有燥湿作用,兼有苦味;麻黄有平喘兼有苦降作用,有苦味;桂枝温助阳气,有甘味;防风能息风止痉,甘能缓急;白芷有润燥湿,但无苦味。 归经:都归肺经;有的归膀胱经。麻黄利尿,归膀胱经;桂枝温阳,归肾经、心经;紫苏、生姜、香薷能化湿和中、散寒和中、行气和中,疗中焦,归脾胃;都可从功效中推出性味归经。 毒性:细辛、苍耳有小毒。 功效:14味药,150字左右,第一功效都是发散风寒。主治只要中基入门,功效与主治是对应的,难的是桂枝温性散寒,对的是寒凝血淤证、风寒痹证,在主要功效里要记的是个性特征,麻黄发汗强,宜于表实证,兼有止咳平喘,宜外感风寒兼咳喘,桂枝温和,外感风寒表实、表虚都可用。紫苏兼能行气,化痰止咳平喘,宜外感风寒气滞、胸皖满闷或兼有咳喘痰多;生姜缓和;香薷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宜外感风寒兼有湿浊的;荆芥最为平和,风寒风热都广泛使用;防风也是微温,风寒为主,风热有时可配伍使用,兼有疼痛的表证可用;羌活是治疗风寒感冒的重要药,为主帅,有很好止痛作用,用于外感风寒兼有疼痛或表寒夹湿的。 特殊配伍的:麻黄配桂枝相须;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 用法:麻黄涉及炮制品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苍耳子炒的意义;细辛注意用量。 使用注意:麻黄对高血压、失眠患者慎用。桂枝长于入血分;辛夷包煎;苍耳子和细辛有毒性。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的主要功效是发散风热,又叫疏散风热。疏比发要平和一点。风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较轻、咽干痒痛、口微渴、舌淡红(尤其舌尖)、舌苔薄黄、脉浮数为主要表现。 用于外感风热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 典型的发散风热药可用于风热感冒,还可用于温热病的卫分证,这两类证,临床表现相似。通过发散风热,还可收到清头目、利咽喉、止痒的效果。都可用于风热上扰引起的头昏、头痛、目赤痒痛、咽喉疼痛这样一些头目不清爽、咽喉不清利的病症。它们本身就是清热药,兼有不同的清热作用,又分别能治疗相应的里热症。 透疹(麻疹是温热症,要发散风热,要透疹)。有此类功效的多集中在发散风热药里。这类药性能特点偏于寒凉,一般寒性不强,薄荷、葛根认为是凉性。 部分药物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清咽喉、散风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并常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应用。 性味:辛。兼有苦味(苦能清泻),又称辛凉解表药。无清热作用的无苦味。 归经:肺经。另外看兼有功效。   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或称辛凉解表药。其实,辛凉解表主要指本类药物对风热表证的治疗作用;而发散风热还包括对风热头晕头痛、风热目疾、风热咽痛、风热皮肤瘙痒等证的治疗作用,故称发散风热药更为允当。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祛风,苦寒则清热;其作用趋向升浮为主,多兼苦寒沉降。其发散之力较为缓和。   本类药物主治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兼口渴咽干、头昏身痛、流涕及咳嗽等。其发散风热之功,除主治风热感冒等表证外,还有利咽喉,清头目及止痒等多方面的效果,故还常用于风热上犯清窍及郁闭肌表所致的咽喉痒痛、头痛头昏,目赤多泪或皮肤瘙痒。   部分发散风热药还兼有透疹作用,适用于麻疹等出疹性疾病初起,因风热外束而疹出不畅之证。   一般的风热表证病情较轻,变化较小,病程较短,易于治愈;而温热病热毒较重,易伤津液,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变化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故多配伍清热解毒药和生津止渴之品。   多数发散风热药除解表外,又为清热之品,同时具有清热药的性能特点及功效,还可主治相应的里热证。 薄荷 《新修本草》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茎叶。地上部分入药,鲜用或干后切段使用。全国都产,江苏的地道。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与前面的荆芥对照,易记功能主治,二者常常在一起用,薄荷在发散风热药中又是发汗解表作用最强的一种药,所以它不但用于风热表证、温热病的卫分证,在很多风寒表证中,也用。它们在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透疹方面都相似,只是荆芥微温,薄荷偏凉(但不清热,它的重点在解表),在功效中,荆芥炒炭有止血作用,而薄荷还有疏肝和化湿的作用,能疏肝理气,对肠胃的气滞,脘腹胀满也有效,如饮料里加薄荷。它还有芳香化湿的作用,对暑天脾胃有湿浊引起舌苔厚、恶心、呕吐、腹泻有效。   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为疏散风热的常用之品,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等同用,如银翘散。   2.清利头目,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善长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对风热所致的头痛目赤和咽喉肿痛均可配伍使用。   3.利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可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如透疹汤。还可与苦参等药配伍,治疗风疹瘙痒。   4.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入肝经,常与柴胡、白芍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此外,还可用治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6g,芳香,不宜久煎,宜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脑,其次为薄荷酮,还含有乙酸薄荷酯、茨烯、柠檬烯、蒎烯等。有发汗、解热、消炎、健胃、利胆及抑制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作用,并能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 牛蒡子 《名医别录》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成熟果实。大米粒大小,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 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清肺利咽之效,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常配伍银花、连翘等,如银翘散。若热毒较盛,可与大黄、薄荷等同用,如牛蒡汤;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常与荆芥、桔梗等同用。但疏散作用不强,不如薄荷。 2.利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本品能清热解毒,通过透泄热毒而促使疹点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伍薄荷、蝉衣等,如透疹汤。 由于风热常引起热毒郁结于咽喉,肺胃热盛,门户不利,咽喉痒痛、红肿,而它能利咽喉、疏风热、解热毒,所以它即能升浮,又能苦寒清降。 3.解毒散肿,用于热毒证。如疮痈肿痛、痄腮(腮腺炎)、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热毒,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栀子等同用。如肝郁化火,胃热壅络之乳痈之证,可配伍瓜蒌同用,如瓜蒌牛蒡汤。本品配伍玄参、黄芩等同用,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 种子类的药都含有脂肪油,可润肠,对虚寒性的便溏腹泻不宜使用;热毒炽盛或上焦风热壅盛、伤津、大便不通时,它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炒用寒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牛蒡子苷、生物碱、脂肪油等。有消炎、解热、利尿、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蝉蜕 《名医别录》 为蝉科昆虫黑蚱(知了)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羽化后的蜕壳(羽化皮壳)。又叫退、蝉衣、蝉壳。黄色,很薄很轻,生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是典型的疏散风热药,即解毒又清热,但疏发作用不强。可用在风热表证和瘟病初起,但不多,应用时往往考虑它利咽喉的功效,前面牛蒡子也利咽喉(通过疏风热或解热毒治肿痛、利咽消肿),但蝉蜕是在外邪犯肺,肺气不宣,肺主声音,出现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它能利咽喉,利咽开音。所以在表证中,兼有声音嘶哑,发音困难都加蝉蜕。 透疹。和薄荷一样,但没那么强的发散作用。 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的障翳(目赤肿痛,肝热目疾。翳就是遮挡了,障就是隔住了),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治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包括破伤风,尤其是小儿惊风。 说明:长期以来,它治小儿夜啼,认为是治肝风作用,现在发现,这是它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宁心安神。 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本品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开音,常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证,对于风热郁肺,发热咽痛,声音嘶哑症也可配伍使用。 2.透疹止痒,用治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及风疹瘙痒。本品既能疏风,又能止痒,适宜于风疹瘙痒。常与荆芥、防风等同用,如消风散。   3.明目退翳,用于翳膜遮睛证。本品长于疏散肝经风热,适宜于风热上攻,目赤肿痛,或生翳膜,常配菊花等同用,如蝉花散。   4.祛风止痉,用于小儿惊痫、破伤风。本品既能祛散外风,又能平息内风,故可用于惊风抽搐,或破伤风证,每与清热解毒、息风止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用量宜大。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角蛋白、氨基酸、有机酸等。有抗惊厥、镇静及解热作用。抗惊厥作用蝉蜕头、足不及蝉蜕身,而解热作用则头、足部较身为强。 桑叶 《本经》 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Morus alba L.的叶。生用或蜜炙用。秋末冬初采桑叶,青绿色。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是典型的发散风热药,解表又清热,即疏散风热。辛散、苦降。发散作用不强。外感风热和瘟病初起都可使用(用的是清肺润燥功效。表证兼有肺热或燥热咳嗽时才用)。但如表邪重,全身症状明显时,不常用,作用不明显。 二功效是 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与菊花配伍,如桑菊饮。 2.清肝明目,平肝明目,。用于肝热目疾,目赤肿痛。本品苦寒,兼入肝经,对肝肾还有点滋养作用,所以善能明目,能治疗眼科疾病,对肝肾亏虚、肝肾阴虚、肝肾精血亏虚引起的视物昏花、视力下降可用,可配芝麻、枸杞子、菟丝子。所以,它补肝肾经血不足的目昏花、视物不清,眩晕,甘润益阴,这是它有甘味的原因。 现在有人提出,它可平肝阳,对高血压,治疗头昏头痛有效,有的可能是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所致头痛眩晕、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均可配伍使用。可配菊花、石决明平肝。 它辛是能发散;苦是清泻;甘是滋养肝肾。所以,它可代茶饮用或长期服用,令人耳目聪明,养生保健。现代研究,它能对许多老年病起到预防保健效果。   3.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本品有清肺热、润肺燥之功,多用于燥热伤肺之咳嗽咽干。常与杏仁配伍使用,如桑杏汤。【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蜜制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还可凉血止血(微弱的止血作用)。对血热妄行,可清。肺热咳嗽、有痰并带血,可在清肺润肺止咳的同时,缓解咳及痰带血症状。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脱皮固酮、牛膝固酮、β-谷甾醇、芸香苷、东莨菪素、胆碱、叶酸、绿原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杀作用。桑叶和脱皮固酮有降血糖作用,脱皮激素还能降低血脂。 常用蜂蜜炮制,叫灸桑叶,润肺作用更好。 菊花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它在疏散风热、清肝热、清肝明目方面与桑叶相似,在治疗外感风热,尤其是兼肺热咳嗽,瘟病初起或肝热目疾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或肝肾阴虚引起的视物昏花、视力下降、肝虚目疾,这些方面不但相似,切常相须为用。如瘟病初起兼肺热咳嗽,用桑菊饮。不同的是:桑叶有润肺作用,菊花无。对肺燥或燥热咳嗽,常用桑叶,不用菊花。另外桑叶有凉血止血作用,菊花无。但菊花有清热解毒作用,桑叶无。可用于热毒疮痈肿痛,但菊花与野菊花相比,清热解毒功效要差。 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发热。本品长于疏散风热,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如桑菊饮。 2.平肝明目,用于目暗、目眩,目赤肿痛。本品养肝、平肝、清肝,为明目要药。每与枸杞同用以养肝明目,如杞菊地黄丸。或与羚羊角等药同用,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如羚角钩藤汤。常与桑叶、决明子等同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4、根据古代文献,它还可通利血脉,治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菊花也是保健品。也认为其对肝肾有滋养作用(微弱),它对肝虚目疾有效,也是其甘味的原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清热解毒多用野菊花。疏风散热宜用黄菊花,清肝平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菊苷、黄酮类、挥发油、胆碱、香豆精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等。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状态,并能降低血压,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还有一定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种致病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流感病毒PR8及钩端螺旋体也能抑制。 注意:中药的功效注记都是不完全的,都是主要功效,有些还有新发现的功效,没发现的功效。 前面都是典型的发散风热药,说典型是因为都与发散风热表证、温热病卫分证对应;二是都兼有清热作用,又是清热药;后面的就不典型了,在临床上治表证风热用,有的可能风寒用的更多,风寒也用,但瘟病卫分证用的就不多了,区别在此或它没有很强的清热作用,不专于风热表证,风寒表证也多用,但药性还是偏于寒凉的。 柴胡 《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 和狭叶柴胡(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根或全草。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与应用】 1.和解退热,用于寒热往来,外感发热。本品尤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如小柴胡汤。疟邪不离少阳,本品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痛,常与防风、陈皮、生姜同用,如《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胸胁胀满。本品善入肝经,疏肝调经,治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常与当归、白芍同用,如逍遥散。或与香附、川芎等药配伍,如柴胡疏肝散。   3.升阳举陷,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本品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治疗气虚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症,常与黄芪、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   【使用注意】柴胡性升散,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柴胡皂苷、柴胡醇、挥发油、芸香苷、生物碱等。有明显的解热、镇静、镇痛、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作用;柴胡及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柴胡皂苷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挥发油还有抗感冒病毒作用。 蔓荆子 果实入药。豌豆大小,黑色很轻。 疏散风热(强度一般)止痛(在此类药中,有明显止痛效果的药就此一味)。(在发散风寒药中兼有止痛效果的有羌活、防风、细辛、白芷、藁本、苍耳子等,所以,止痛是发散风寒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兼有功效。)它不但用于风热表证,也用于风寒表证的头身疼痛。因为头身疼痛主要见于寒性凝滞收引疼痛的风寒表证。它的止痛作用还可用于风湿痹证疼痛、月经痛。 一般要捣破,或炒一下,易破,煎时出药效果好一些。 葛根 《本经》 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根。生用或煨用。是很长的藤本植物,根入药,切片,白色。含较多的淀粉,所以又叫纷葛,有淡淡的甘味,所以又叫甘葛。 【性味归经】性味苦、寒凉,甘、辛。归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 解表退热效果好。为什么不说疏散风热,因为无论风热或风寒都可使用,所以笼统叫解表。它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能治疗项强(项部不灵活,不能自由转动)(过去认为这是邪气痹阻,经气不通,失于濡养,现在药理研究发现,认为项强是项部的浅表的毛细动脉痉挛)。近年来,常用于高血压引起的项强,它能扩张血管,解除痉挛。 以前常把它的解表退热称为退热解肌,认为感冒分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感冒2~3天后),表邪入里化热,从表皮入肌肉,此时用葛根最佳。 透疹作用。用于麻疹初起, 生津止渴。口渴就是胃的津液不足,不能上乘,润养口腔,可能是热邪伤津,要健脾补气,生发脾气,使津液更好上乘,可用它生津止渴。 清阳明胃热。本身寒凉,故常用除热邪,清热生津,阴虚的配补阳药;脾虚的配补气的黄芪、人参、党参以补气生津,即用于热病口渴。 还用于消渴(以糖尿病为主的口渴多饮)。常常是重要的辅助药。但要分清是气虚、阴虚、胃热,还要看它在胃肺、在肾、在脾胃而用药不同。所以它有甘味(生津是补虚的范畴)。 生阳作用(生举脾阳清气)。脾主升清,脾不升清,脾气下陷。脏器下坠和脾虚其它症状、腹泻、不能运化水湿。葛根主要用于脾虚清阳不升的久泻不止(与白术、人参同用)。缓解泄泻不是直接收敛,而是生发作用清阳之气,增强运化水湿的功能,达到缓解泄泻的。它治的是脾虚久泻,不是表证兼泻利。 它在与黄连、黄芩配伍后,不是生阳止泻,是用葛根来解表退热,治太阳病的邪气。 可治痹证(包括淤血闭阻引起的)。能破淤血,常治跌打损伤, 有很多活血化淤的相关的药效。抗心机缺血、增加冠状动脉或脑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常用煨葛根(煨后升阳作用更强)。 1.解肌退热,用于外感表证。若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常与柴胡配伍,如柴葛解肌汤;若症见恶寒无汗,项背强直,可与麻黄配伍,如葛根汤。   2.透发麻疹,用于麻疹不透。常用于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可与升麻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本品甘凉,能生津止渴,常配伍天花粉,用治热病津伤口渴及内热消渴。   4.升阳止泻,用于热泻热痢,脾虚泄泻。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长而奏止泻止痢之效。治湿热下利,与黄芩、黄连同用,如葛根芩连汤。治脾虚泄泻,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如七味白术散。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黄酮类物质,包括大豆苷、大豆素及葛根素等。葛根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葛根总黄酮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压;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葛根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明显的解热作用,并有轻微降血糖作用。 柴胡 主要是柴胡(产于北方,根入药)和狭叶柴胡(南方,地上部分入药,叶象竹叶,又叫竹叶柴胡)。地上部分明显含一些挥发油,根里没有;但根含皂甙很多,而地上部分少。功能是否一样?现在一般没有考虑区别。 解表退热。对外感发热有很好退热作用。当代常用于退烧,也同时用于风寒表证。张仲景分辛温解表(温散)、辛凉解表(凉散)、辛平解表(平散),即用于风热、风寒、寒热不明显的感冒。药性偏寒,长于外透半表半里邪气,即少阳邪气,寒热往来。小柴胡汤能和解少阳(柴胡与黄芩)。 疏肝解郁理气。用于肝郁气滞、郁结(肝主疏泻,正常时全身气机通畅,月经正常,心主情志,但肝的正常疏泻,使情志正常,就是不要过分亢奋、易怒、烦躁、低落、抑郁等)。如肝的疏泻功能失常,就会肝气不舒,肝郁气滞,出现胁肋气机阻滞,胀满疼痛,也可出现情志异常,抑郁、月经不调、痛经等,用它理气解郁疏肝。如逍遥散。 生阳(生脾清阳之气)。叫生阳举陷。对中气下陷、下坠感,小腹的下坠,脏器下垂很常用。常与补气药(如黄芪)共同升举脾的清阳之气。注意,柴胡的升阳是多用于脏器下垂(子宫、胃、脱肛等),而葛根的升阳,多用于脾虚泄泻。 用法:干了切片、段入药,主要是解表退热,用量可10g或以上;醋来灸,用于疏肝、解郁、止痛;酒拌炒,用于升举脾清阳之气。后面两个功效用量少,3~6g。 升麻 毛莨科植物,根茎入药,偏于寒凉。 解表退热。前人称它为阳明伤风之药,就是感冒2~3天之后,解肌。 透疹。疹发不畅,即疏表邪,又直接透疹。 清热解毒。主要清阳明的热毒(热入营血后,出现热毒发斑),清热解毒消斑。还治咽红肿痛、痄腮、牙龈肿痛等热毒证。 它能升能散,但不典型。 升举脾阳之气。治脾虚气陷,常作为柴胡的辅药。在中药中,升阳的这一功效,只有葛根、柴胡、升麻、黄芪) 淡豆豉 用大豆或黑豆,加工炮制,发酵,先用其它药,如麻黄、紫苏煎汤后,侵泡大豆,蒸熟后在发酵。 微弱的解表作用。风热风寒、瘟病初起,都可用。作为辅助药。因为煎煮的辅助药不同而有偏寒偏温的不同,但可不分。 除烦。(心烦原因,常是心有热,热邪郁积,热扰心神;再就是淤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血虚、心阳虚)因为张仲景的杞子豉汤中有它,这个方可除烦,是把方的功效混为药的功效,实际应理解为和的作用,它在方中降低苦寒性,免伤胃,还解毒。 部分解表药简表 分类  药名  性味  归经  功效与应用  用法  用量 发散风寒药 香薷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用于阴暑证,水肿脚气。3~10g 藁本 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表证,风寒湿痹,风寒、风湿头痛。3~10g 苍耳子 辛、苦,温。归肺经。散风除湿,通窍止痛。用于鼻渊头痛,风寒头痛及风湿痹痛。3~10g 辛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头痛。3~9g 葱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用于风寒感冒,阴寒腹痛。3~10g 胡荽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透疹,开胃消食。用于麻疹不透。3~6g 柽柳 辛,平。归肺、胃、心经。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用于麻疹不透,风湿痹痛。3~10g 发散风热药 蔓荆子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头风,目赤肿痛。5~10g 浮萍 辛,寒。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用于风热表证,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小便不利。3~10g 淡豆豉 辛、甘、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用于感冒头痛,胸中烦闷,虚烦不眠。10~15g 升麻 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久泻脱肛,崩漏下血。3~10g 【复习思索题】 *1. 试述二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与应用。 *2. 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麻黄与香薷功效与应用之异同。 3. 麻黄配伍桂枝、杏仁、石膏,各有什么意义? 4. 解表药中,哪些药物具有祛风湿、透疹、利咽、明目、升阳、止咳、通鼻窍的功效?
本文档为【张廷模中药学讲稿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03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M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09-06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