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ydyxjc肥胖及控制

ydyxjc肥胖及控制

举报
开通vip

ydyxjc肥胖及控制肥胖及控制 肥胖(Obesity)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造成失衡的结果,是一种多因素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 肥胖分类(Obesity classification) 按照产生原因,肥胖可分为先天遗传性肥胖、后天病理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按照体型的不同,肥胖可分为苹果型肥胖、梨型肥胖和均匀性肥胖;按照脂肪细胞的变化,肥胖可分为增殖型肥胖、肥大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通俗的方法是将其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药物...

ydyxjc肥胖及控制
肥胖及控制 肥胖(Obesity)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造成失衡的结果,是一种多因素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 肥胖分类(Obesity classification) 按照产生原因,肥胖可分为先天遗传性肥胖、后天病理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按照体型的不同,肥胖可分为苹果型肥胖、梨型肥胖和均匀性肥胖;按照脂肪细胞的变化,肥胖可分为增殖型肥胖、肥大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通俗的方法是将其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药物引起的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一种近年来国际流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体重测量方法,是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参数。计算公式为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 肥胖度(Fat Index)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百分数为肥胖度,即:肥胖度=[(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obesity)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种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肥胖不仅仅是体态的改变,而且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发病过程非常复杂。目前,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肥胖症,约10亿人超重。据调查,我国目前20岁以上的肥胖病人达2000万人,超重者不低于1.5亿人,在经济发达地区,肥胖的发病率更高。肥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明病,与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医学界把肥胖所伴有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血脂异常症称之为“死亡五重奏”。大量资料表明,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胆石症和某些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医学普遍认为,肥胖是损害健康的先兆,可引起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神经体液调节等一系列变化,严重者甚至影响生命,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之一。肥胖的治疗十分困难,几乎需要终身的时间。但是,肥胖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预防肥胖,有效地控制及降低体脂水平,应该成为人们维护、追求健康的重要举措。 8.1肥胖及其肥胖评价 8.1.1肥胖的定义和分类 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造成失衡的结果,是一种多因素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发病过程非常复杂。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肥胖是一种疾病,它包括了肥胖本身对健康的损害以及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对健康的损害两个方面。肥胖症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含量增多,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脂的分布失调以及局部脂肪沉积,同时多数肥胖患者存在严重的脂代谢紊乱,常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合并存在,并成为其重要的致病原因,称为代谢综合症。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大量的脂肪细胞,按细胞的颜色和结构分为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储存脂肪,棕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产热。与正常人和消瘦者相比,肥胖患者白色脂肪较多而棕色脂肪较少,肥胖者由于棕色脂肪组织量少,致使产热这一有效的调节方式失灵,引起能量过度积蓄,进而转化为脂肪积聚起来。 肥胖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产生原因,肥胖可分为先天遗传性肥胖、后天病理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按照体型的不同,肥胖可分为苹果型肥胖、梨型肥胖和均匀性肥胖;按照脂肪细胞的变化,肥胖可分为增殖型肥胖、肥大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通俗的方法是将其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药物引起的肥胖。   ■ 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这种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度引起的肥胖,称为单纯性肥胖。   ■ 继发性肥胖 是由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病的2%~5%左右。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同时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在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B细胞瘤、性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颅骨内板增生症等多种病变中。治疗时主要治疗原发病,运动及控制饮食的减肥方法均不宜采用。   ■ 药物引起的肥胖 有些药物在有效地治疗某种疾病的同时,还有使患者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去氢考的松等)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哮喘病等,同时也可使患者身体发胖。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的2%左右。一般情况而言,只要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后,肥胖情况可自行改善。遗憾的是,有些患者从此而成为“顽固性肥胖”患者。 8.1.2肥胖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随着对肥胖症研究的深入,认识也不断提高。WHO及亚太地区分别制定了肥胖症的标准,而我们国家专门组成肥胖问题专家组,提出了适合国人的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确定肥胖与否的根本是测定体脂含量,测定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学和其他物理、化学、电子等技术。这里仅就几种常用评价肥胖的方法作一介绍。 ■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这是一种近年来国际流行的标准体重测量方法,是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参数。BMI已用于临床和所有研究。计算公式如下: 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 1998年WHO发布了对成年人的BMI分级标准。1999年针对亚洲人的特点又发布了《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我国肥胖工作组也提出了中国人肥胖症诊断标准的建议。具体标准如下,见表8-1,表8-2。 表8-1:WHO根据BMI对肥胖的分级以及对伴发病危险性的评估 BMI(kg/m2) 分级 适用于西方国家 适用于亚太地区 伴发病的危险性 正常范围 18.5~24.9 18.5~22.9 平均水平 超 重 25.0~29.9 23.0~24.9 上 升 I度肥胖 30.0~34.9 25.0~29.9 中 等 II度肥胖 35.0~39.9 ≥30.0 严 重 III度肥胖 ≥40.0 极为严重 引自李洪梅:肥胖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临床医生》 2003 表8-2:中国肥胖工作组关于肥胖症诊断的建议 分 级 BMI(kg/m2) 共患病危险度 正常范围 18.5~23.9 平均水平 超 重 24.0~27.9 增 高 肥 胖 ≥28.0 严重增高 引自李洪梅:肥胖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临床医生》 2003 利用体重指数(BMI)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其特点是简便、实用,易于掌握,与肥胖有很强的相关性,受身高的影响较小。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情况,此方法对于肌肉特别发达(例如举重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或水肿的人不适用。 ■ 理想体重与肥胖度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或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 ×0.9(男性)或0.85(女性) 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百分数为肥胖度,即: 肥胖度=[(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100% 正常:±10%;超重:≥10%~<20%;肥胖:≥20%; 理想体重与肥胖度的计算已被广泛应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的优点为方法简单,易操作。缺点是精确度不高,不能反映局部体脂分布。 ■ 腰围臀围比(waist hip rate, WHR)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的数量不多,但实际上仍存在脂肪堆积和脂肪分布异常。WHR是区分脂肪分布类型的指标,WHR偏高为中心型肥胖;WHR低则为周围型肥胖。WHO推荐的测量腰围和臀围的方法为:腰围是受试者取站立位,双足分开25~30cm,以使体重均匀分布,在肋骨最下缘和髂骨上缘之间的中点水平,在平稳呼吸时测量。臀围在臀部(骨盆)最突出部测量周经。1998年WHO建议欧洲人男性腰围94cm,女性80cm是较合适的临界值,亚洲人群以男性腰围90cm,女性80cm作为临界值。亚洲男性WHR>0.90为中心型肥胖,女性WHR>0.80为中心型肥胖。腰围作为评估肥胖非常重要,腰围降低即使体重没有变化,也可以显著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该方法的优点为:能很好的反映腹内脂肪的变化。缺点:测量的经验、手法等会影响测量结果。 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等级的亚洲成年人与肥胖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见表8-3。 表3: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等级的亚洲成年人与肥胖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 分级 BMI 腰围水平 男<90 女<80 男 ≥90 女≥80 体重过低 <18.5 相关疾病危险性低(但 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处于 其他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平均水平 正常范围 18.5~22.9 相关疾病危险性处于平 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均水平 超 重 ≥23 肥胖前期 23~24.9 相关疾病危险性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性中度增高 I度肥胖 25~29.9 相关疾病危险性中度 相关疾病危险性严重增高 增加 II度肥胖 ≥30 相关疾病危险性严重 相关疾病危险性非常严重 增加 增高 引自 王战建:肥胖症的诊断治疗进展 《临床荟萃》 2002 ■ 密度测定法(Densitometry) 该方法是测量体脂成分的经典办法。目前主要使用间接测量方法,最常用的有水下称重法和皮褶厚度法。两种方法均是测量出身体的密度,再运用Brozek的体脂率推算公式计算体脂率,从而计算出人体的体脂和去脂体重,因此称为身体密度法。 ■ 水下称重法(Hydrodensitometry or Underwater weighting) 水下测量法是一种经典的、基本的、可靠的方法,是测定体脂的“黄金指标”,它主要根据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把人体大致分为脂肪和非脂肪两部分,脂肪的比重较低为0.9g/cm3,非脂肪的比重为1.1g/cm3。依据公式求出人的体积和密度,进而得出体脂含量。 计算公式:人体体积=(陆地体重-水下体重)/水的密度 人体密度=陆地体重/人体体积 体脂百分比=(4.57/人体密度-4.142)×100%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结果准确。缺点是耗时多,所使用仪器不便携带,需要被测对象配合,在老人和儿童中使用困难,不能测量局部体脂量。 ■ 皮褶厚度法(Skinfol-Thickness Measurement) 原理:人体约有2/3的脂肪组织分布在皮下,通过测定皮褶厚度,按公式推算出皮下脂肪、人体脂肪总量和体脂百分率,从而来诊断人体的肥胖症。通常测量的部位是肱二头肌区、肱三头肌区、肩胛下区、腹部、腰部等处。皮褶厚度法是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测量体脂的可靠方法,因为其所用仪器相对便宜和便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但受测者肥胖部位、皮肤松紧度、皮下有无水肿、皮肤厚度及测量者的手法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当男性体脂>25%体重,女性体脂>30%体重,就诊断为肥胖。 还有许多肥胖评价的方法如:同位素释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X线吸收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法(CT)、核磁共振显像法(MRI)、超声检测等等,由于不常用,在此就不在赘述。 8.2肥胖的危害 肥胖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的发生和恶化,它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以及经济负担,肥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重要的是它和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例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中风、睡眠呼吸暂定综合症、血尿酸增高和痛风、骨关节疼痛、生殖器异常、生殖功能下降、某些癌症等等。WHO1998年对肥胖者发生某些健康问题的相对危险性作了报道(表4)。 表4肥胖者发生疾病的危险性(WHO 1998) 高度增加 中度增加 轻度增加 (RR≥3) (RR2~3) (RR1~2)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癌症(子宫内膜癌、大肠 胆囊疾病 高血压 癌及停经后妇女乳腺癌) 血脂异常 骨关节炎(膝和髋关节) 多发性卵巢囊肿综合症 代谢综合症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性激素分泌异常、不育症 呼吸困难 腰背痛 睡眠呼吸暂停 增加麻醉危险性 母亲肥胖引起胎儿缺陷 RR为相对危险度 引自摘自王战建. 肥胖症的诊断治疗进展 临床荟萃. 2002, 8.2.1 肥胖与2型糖尿病 肥胖与2型糖尿病是独立的两种疾病,肥胖患者并不一定都发生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也并不一定都呈肥胖状态,但目前已有众多的证据支持肥胖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首先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正相关,肥胖程度越严重,2型糖尿病的发病概率越高。中度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同年龄正常体重者的4倍,而高度肥胖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21倍,而且2型糖尿病患者90%呈肥胖状态。现已证实体重指数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当体重指数小于30kg/m2,体重指数与2型糖尿病呈一定的线性正相关,而当体重指数大于30kg/m2时,这种相关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这种关系在男、女人群中均存在。体重指数过高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子,随着体重指数的升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概率将以倍数增加,除去年龄因素的影响,体重指数大于35kg/m2的中重度肥胖的女性和男性,其患糖尿病危险性比体重指数小于21kg/m2的同性别人群分别升高93倍和42倍。北京协和医院向红丁教授等于1996年对我国11省市进行的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亦显示,体重指数从19~27kg/m2,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线性升高。除了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了肥胖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外,减轻体重也有利于防止肥胖患者发生糖尿病。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人,降低其体重将明显改善血糖、血脂的控制水平,及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肥胖与2型糖尿病有内在关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体重指数外,脂肪组织分布不同,也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按其脂肪分布状态的不同可分为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近年来明确提出中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相关更为密切。1998年Lean的研究结果认为,即使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腰围大于102cm,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将提高3.5倍,更进一步提示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发病率影响重大。 肥胖发展为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经证实由于体脂的堆积,造成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肌肉和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发展为糖耐量异常;同时脂毒性和糖毒性也可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造成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为糖尿病。另外游离脂肪酸(FFA)摄取及氧化的增加,也是肥胖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8.2.2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肥胖对心血管危害的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大于30kg/m2和体重指数25~30kg/m2的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37%和21%,而体重指数小于25kg/m2的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仅为10%。肥胖不仅能直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而且通过诱发和伴随心血管疾病的其它一系列重要危险因素,协同和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特别是中心型肥胖患者和青少年期开始肥胖的患者。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肥胖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左心室肥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心律失常、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直接造成对心血管的危害;②肥胖加重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诱发心血管疾病症状;③肥胖可产生与心血管疾病类似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和心绞痛等;④肥胖伴随和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其它重要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脂蛋白异常、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等)协同和加强冠心病的危险性,造成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长期(10年以上)重度和病理性肥胖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广泛性改变加之肺功能的损害,可出现临床上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的肥胖性心肌病,其主要致死原因是恶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然而,肥胖性心肌病是一种可逆性心肌病。几乎所有的临床症状和大部分异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经适当的药物和减肥治疗后可消失或改善。渐进、持续和确切性的减肥措施是治疗的关键。 肥胖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资料表明收缩压和舒张压随着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增加而增加,呈完全线性关系,女性血压随着肥胖升高的趋势更为明显,其中腰围是衡量内脏肥胖的临床指标。研究显示,男性体重指数每增加1.7kg/m2或腰围增加4.5cm;女性体重指数每增加1.25kg/m2或腰围增加2.5cm,对应收缩压升高1mmHg。也有文献报道体内脂肪增加10%,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增加6mmHg和4mmHg。在肥胖中腹型肥胖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女性腰围>88cm,男性>102cm,高血压发生率增加1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50%的肥胖患者伴有高血压。大量的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血压正常的人,体重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且体重减轻血压随之下降。有研究表明中心型肥胖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周型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常有脂质代谢和脂蛋白水平异常,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患者。肥胖对脂蛋白水平有明显的影响。虽然体重指数与总胆固醇水平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但是体重指数是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重要决定因子。体重指数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TG和LDL-C水平呈的正相关,而与有保护作用的HDL-C水平呈负相关,且这些关系在女性和中心型肥胖患者中表现更为密切。研究表明,TG浓度与腰臀围比呈正相关,HDL-C则与腰臀围比呈负相关;体重增加时TG和LDL-C水平升高,而HDL-C水平降低;体重减轻时TG和LDL-C水平降低,而HDL-C水平升高,尤其是女性中心型肥胖患者。同时发现体重减轻可使异常脂蛋白明显改善,且比外周型肥胖患者更为显著。脂肪组织的含量和分布与脂肪分解和脂蛋白代谢有关。肥胖可通过多方面影响脂质代谢,但肥胖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来实现。 总之,肥胖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多方面和多途径的。肥胖可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长期重度和病理性肥胖患者,可出现临床上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即肥胖性心肌病。肥胖,特别是中心型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常伴随和(或)诱发其它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和加强冠心病的危险性、加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8.2.3肥胖与脂肪肝 各种原因致使肝脏脂肪代谢障碍,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肝细胞内储积,当肝组织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的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1/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时,即称之为脂肪肝或肝脂肪浸润。肥胖与脂肪肝关系密切,肥胖人群发生脂肪肝的概率较一般人群高出4.6倍,其中内脏脂肪性肥胖与皮下脂肪性肥胖相比发生脂肪肝的危险性更大。 肥胖患者容易发生脂肪肝是因为肥胖患者的脂肪溶解作用被加强,使得游离脂肪酸增加,从而使甘油三脂的合成增加,并且很容易在肝脏存积而形成脂肪肝。有研究表明,脂肪肝是肥胖患者尤其是严重腹型肥胖患者肝脏最常见的病理改变,这可能由于腹内脂肪分解形成的游离脂肪酸(FFA)更容易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脏作为底物合成甘油三脂,形成脂肪肝。在严重肥胖的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生率可高达70%~80%,其中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可能与这类患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和脂肪代谢障碍有关。正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主要为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脂,当脂肪肝时肝中的脂肪含量可高达肝重的50%,这种增加的脂肪几乎全为甘油三脂,肝中甘油三脂的堆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及载脂蛋白合成的不平衡,造成肝细胞中脂肪酸转运合成障碍和脂肪酸释放增加而形成脂肪肝。 8.2.4肥胖与恶性肿瘤 肥胖者并发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的是乳腺癌、子宫体癌、卵巢癌、大肠癌、胆囊癌、前列腺癌等。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肥胖并发乳腺癌最多见,特别是老年者较易羁患。有人认为,乳腺癌和子宫体癌的发生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在脂肪组织中,变构酶活性升高以及血中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降低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大肠癌的发病率,一直以来欧美各国均高于日本和我国。其可能原因是由于脂肪摄取过多及膳食纤维摄取过低所致。肥胖者由于脂肪摄入量较一般人高,大肠癌发生率也较正常人高。可以预估大部分亚洲国家,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大肠癌的发生将有增无减。 肥胖者并发胆石症较多,由于胆结石对胆囊的物理性刺激及长期持续的慢性炎症,故胆囊癌的发病较多。另外,据流行病学调查,肥胖者并发前列腺癌并不少见,原因不明。 肥胖造成某些癌症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与胰岛素有关。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代谢改变可能增加发生癌症的机会。胰岛素可以调节能量的代谢,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刺激其合成,减少结合蛋白。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合成信号可以通过凋亡、刺激细胞的增生而起到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肥胖患者往往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长期的胰岛素血症也可能是发生肿瘤的原因。 8.2.5肥胖与性功能异常 肥胖还会引起性功能障碍,国外学者对可能影响性功能的各项因素包括年龄、体重、吸烟、泌尿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疾病、肺部疾病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肥胖、泌尿系统症状与男性性功能障碍最为密切,可能与男性患者雄激素水平较低有关,同时肥胖可能是通过引起血管损害而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女性肥胖患者性功能障碍与胰岛素抵抗及其高胰岛素血症有关。过高的胰岛素与卵巢中的受体结合,促进雄激素的合成。因此,高胰岛素血症导致的高雄激素水平是女性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8.2.6肥胖与其它疾病 肥胖会使胆结石的发生率增高,这种相对危险性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除了BMI外,腹型肥胖患者随着W/H的增加,胆结石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肥胖还会损害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肥胖的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功能下降。肥胖相关的低通气综合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肥胖病患者中非常常见。研究表明,肥胖的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率将增加4倍。肥胖患者还容易发生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疾病,并伴有一些内分泌的异常。 8.2.7肥胖与死亡率 肥胖会引起病死率提高。美国统计证实,如果按标准死亡率为100%,如超重25%者的死亡率为128%,超重35%~40%者的死亡率为150%。大量证据说明,体重增加程度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的关系。在上述肥胖病伴发致死性疾病人群中肥胖者的死亡率明显增加。一项涉及75万人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发现,肥胖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总死亡率升高。在体重超出平均水平40%人群中,死亡危险性增加了1.9倍。在美国肥胖病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位致死原因,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肥胖相关疾病。 8.3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原因很多,其中绝大多数肥胖者属于单纯性肥胖,极少数属于特殊病理性肥胖。对于肥胖的成因,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假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学说能较完善地解释肥胖的成因,但普遍认为,肥胖是多因素作用引起的综合症,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8.3.1遗传 不同的个体,有时他们的饮食和劳动强度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体重可能完全不同,这与个人家族成员中的体型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父母与祖父母的体型对子代和孙辈影响很大。一般双亲肥胖者,其子代肥胖的发病率高达70%~80%;单亲肥胖者,其子女的肥胖发生率约为40%~50%。这种家族聚集性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因为父母的饮食、生活习惯将对其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归纳如下:①遗传因素影响体重指数、皮下脂肪厚度及内脏脂肪,且对内脏脂肪的影响尤为突出。②遗传不仅影响肥胖的程度,并且对脂肪分布类型也有很大的影响。③过度饮食后的体重增加敏感性是由遗传决定的。④遗传可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和运动的热效应,即能量的支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能量支出的差异可达40%以上。⑤个人体力活动的多少也显著受到遗传的影响,家庭中父母喜欢运动者,其子女长大后也喜欢经常运动。 8.3.2 神经内分泌因素 人的下丘脑有两个调节摄食活动的神经核,一是腹内侧核,称饱腹中枢,另一是腹外侧核,称饥饿中枢,如果饱腹中枢受到损伤,引起摄食过量,容易发生肥胖;此外,情绪对人类的进食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当精神过度紧张、忧虑或悲伤时食欲就被抑制,而当脱离紧张状态,心情舒畅时,食欲则增加,也容易导致肥胖的发生。 8.3.3饮食因素 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对肥胖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这已被动物和人体研究所证实。可以肯定地说肥胖者均有进食过多,但无绝对的数量标准。正常成年人能量的摄人和支出长期维持平衡,使机体脂肪量维持恒定,保持体重不变;但如果进食过多,使摄人的能量超过机体的消耗量,则多余的能量可转化为脂肪,使体重增加。 8.3.4行为因素 ■ 运动不足 运动不足不仅使能量消耗减少,促使肥胖的发生,且在肌肉组织由于胰岛素抵抗增大而直接诱发糖耐量降低,更增加了肥胖的易感性。目前盛行采用运动疗法和饮食控制来减轻体重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运动不足是肥胖发生的一大危险因素。 ■ 生活方式 在美国,目前人们每日用来看电视所消耗的时间比从事其它任何活动所需的时间都多,有一调查表明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的妇女较之每天看l小时以下的妇女(成年男性和儿童也相似)其肥胖流行的倾向大两倍,其主要原因是看电视多的妇女趋向于少锻炼。不良生活习惯 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比如,偏食或食谱过窄,会招致与脂肪分解有关的若干营养素缺乏(主要是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造成脂肪化解为热量而消化掉的生化过程受到限制,致使体内脂肪堆积而发胖。长期嗜酒也是肥胖的“催化剂”。 ■ 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 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教育水平的高低明显影响个体的许多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发达国家,低收入阶层饮食摄入量大,所以出现经济地位越低,肥胖的发生率越高的现象;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则不同,如中国,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了,在这部分先富裕的人群中,大量摄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食品,认为这就是增加营养,以至肥胖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在儿童青少年略表现更为明显。 8.4肥胖的防治 肥胖症的治疗总目标是减轻体重,长期保持降低的体重,预防体重的进一步增加,减少各种肥胖相关的并发症。肥胖症的治疗原则是强调以个人行为治疗为主导,坚持饮食和运动疗法这两种最主要基本治疗措施,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以及万不得已的手术疗法。当然防治的重点是全社会的重视和预防超体重。 8.4.1肥胖的治疗 ■ 行为干预 专家、家庭成员与肥胖者需要配合,要制定食物摄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要使肥胖者虽吃少一些,但感觉良好,能多活动而不懒散,有信心坚持治疗。 ■ 合理的膳食 当消耗热量高于摄入量时,才能减轻体重,主要是体脂的减少,使体内不再积聚脂肪,并除去过多的脂肪沉积。低热量的计算:理想体重(身高cm-105)kg ×10~20KcaI/kg。目前也有根据患者的代谢率算出24h的热量,再扣除600Kcal/d,使得每周体重下降0.5~1kg。肥胖者膳食要求为:每日摄入蛋白质1g/kg·d-1,要有足够的维生素和电解质等其它营养素,也可用瓜菜充饥,以满足饱腹感,应避免吃快餐、方便食品、糖食等高热量食品,但热量也不能过低,否则会有身体衰弱、抑郁感、脱发等不良反应。轻度肥胖而无症状者,应根据其体重、年龄、活动强度、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确定总热量。总热量的50%~60%应为碳水化合物,10%~20%为蛋白质,20%~30%为油脂,要摄取多种食物,不挑食,不偏食,主食要粗细粮搭配,副食要荤素搭配,少吃甜食,每餐不能全饱,以70%~80%为度。食亢者,采用少吃多餐,口味宜清淡,以降低食欲,多吃低热量高容积食品,使有饱腹感。使体重保持不变或有下降趋势,体重下降每周不超过400g。 ■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应与饮食配合,并长期坚持,否则体重不易下降,或下降后又反弹。运动前要体检,排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疾病,注意足关节部位等的健康,选择项目要适合于年龄、兴趣。老年患者最好选择集体活动,可互相照顾,保证安全。运动时间宜选择空腹或餐后1~3h,以有氧运动为宜。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递增,运动可每周2~3次渐增至每天一次,总之运动要坚持。坚持运动是治疗和预防肥胖最有效方法之一。中等强度运动持续30 min,可使游离脂肪酸的氧化供能占能量消耗的50%,快速步行30min,速度90~100 m/min,2次/d,可以达到每周减重400 g的目标。停歇4~5d,则积累的运动效果将会消失。运动前做热身准备,运动后进行放松。减肥降体重不以体重恢复正常为目标,要逐渐减轻到初始体重的10%,并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 药物治疗 理想的药物要能减轻体重,改善体脂分布异常和肥胖相关的危险因子和并发症状,药物治疗仅在饮食、运动治疗未能奏效时,作为短期内的辅助治疗。 药物适应范围:①肥胖伴代谢综合症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用基础治疗降低体重不能收效;②肥胖有呼吸睡眠暂停症,严重骨关节病变时;③BMI>30,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④饮食和运动不能降低体重。 ■ 外科治疗 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一倍或超过标准体重的45kg,BMI>40kg/m2,可用外科治疗,手术方式有吸脂、切脂或减少食物吸收的手术,如小肠旁路术、胃分隔术、胃空肠分流术等,应慎重权衡其适应症和严格选择手术方式。 8.4.2肥胖的预防 肥胖症一旦发生,治疗比较困难,故重点在于预防。应采用三级预防制,即:①普遍性预防:针对总体人口,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提倡适当体力活动及减少吸烟和饮酒等,改变生活方式,最终减少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②选择性预防:对肥胖高危人群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高危因素,并主动尽可能减少高危因索的影响,以阻止此类人群发展为肥胖。③针对性预防:主要对象是已有肥胖相关疾病高危因素的个体。 预防肥胖的发生,每日摄入合理营养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为重要。建议成年人每日膳食安排如下:每日饮用6~8杯白开水;喝一杯牛奶或脱脂奶或酸奶;早晨吃一个水煮蛋或荷包蛋;每天吃50~100 g的鱼或贝壳类;隔天吃50 g的瘦肉,最好是牛肉或鸡肉(去皮);每天至少吃500 g的蔬菜,其中有250 g是绿叶菜;每天吃100 g的水果点心;每日主食量为200~400 g;晚餐只吃八分饱;尽量少用糖作为调味品;尽量少吃或不吃零食;晚上8点以后不再进食任何食物等等。 总之,肥胖症是一常见的内科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的肥胖患病率成倍增加,由于肥胖造成的各种疾病及死亡率也成倍的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活质量及寿命,同时增加了国家和个人的医疗开支和生活费用,因此加强对肥胖病的预防及相关知识的传授,对全民保持正常体重,降低肥胖和超重所引发的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档为【ydyxjc肥胖及控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754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09-05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