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是什么给我力量第2册

是什么给我力量第2册

举报
开通vip

是什么给我力量第2册我能承受吗 第二册 人的12种感觉器官 我在这里发表的知识除了我自己研究出的之外,还包括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演讲的内容《Die 12 Sinne des Menschen》。如果把人研究得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人的12种感觉(知觉)器官(物质身体的感觉器官),也就是12种能感觉到世界不同范围的方式。比这12种更多的范围,我们就...

是什么给我力量第2册
我能承受吗 第二册 人的12种感觉器官 我在这里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知识除了我自己研究出的之外,还包括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演讲的内容《Die 12 Sinne des Menschen》。如果把人研究得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人的12种感觉(知觉)器官(物质身体的感觉器官),也就是12种能感觉到世界不同范围的方式。比这12种更多的范围,我们就无法感觉到。在这里我先想介绍它们: 视觉感:眼睛能看见的是环境中事物的表面。这包括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环境中事物的形态是眼睛单独不能看见的。形态是眼睛与动作感合作时才能看见的。当它们合作时,动作感感觉到眼睛在观察形态时所做的动作,然后头脑把这两种感觉的信息联系起来,使我们在头脑的想象工作中才得到所看见的东西的形态。 温度感:如果想了解环境中事物所包含的一些状况,我们可以靠温度感。经过和事物表面的接触,我们可以判断少量的事物内部的状况。我们的温度感存在于身中。 听觉感:如果想了解环境中事物包含的更内部的一些状况,比如物质材料的质量、本质等等,我们可以靠听觉。比如用一块铁来敲另一个固体时,我们能通过发出的声音判断固体内部的情况。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也能让我们知道他内心的状态,比如欲哭时的声音等等。 语言感:比听觉更能感觉到环境中事物所包含状态的是语言感(词感)。听觉只能感觉到声音,不管是同乡、外国人还是动物,得到的印象都差不多。语言感才能感觉到说话人说的词表达什么内容。语言感能感觉到的跟属于民族的精神有联系。民族的精神使得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也使得他们把意思以不同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听觉是在耳朵里面的,可是语言感的感觉器官在身体的另外一个地方。 理解意思感:能进入环境中事物更深的感觉是意思感。有的人以为,这方面的才能是思考能力(结论),可实际上这也是感觉能力。意思感是和语言感分开的一种身体所包括的感觉器官。依靠语言感我们虽然能知道一个人表面上说的,可是不一定能理解他所表达的内容,而以意思感我们就能理解这个人以他有缺陷的话尝试表达出来的想法、思考或者逻辑。 自我意识感:如果想感觉到别人的自我意识,我们就需要最远地离开自己的身体,最深地进入到外界事物的内部。自我意识感是能进入外界事物最深的一种身体所包括的感觉器官。它存在于整个人体中,工作得很像一种认识的过程。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自我,这就不一样,更像是一种意志的过程。 味觉:味觉也是对于环境表面的感觉,可是味觉需要我们的身体和感觉到的东西相接触,让舌头受到影响。所以可以说,眼睛和味觉都感觉到环境中事物的表面,只是方式不一样。 上面介绍的6种感觉器官做的是对外界的感觉,又是保持距离的感觉。现在在下面要介绍的6种感觉器官做的是对自己身体的,又是需要身体和感觉到的东西进行接触的感觉。 嗅觉:和听觉同样级别的感觉是嗅觉。嗅觉也能感觉到比味觉所包含的更深的情况。嗅觉和听觉不同的只是,做嗅觉时需要和感觉到的东西接触,让鼻子受到影响。嗅觉和味觉不仅在鼻子和嘴巴里,其实它们也在除了四肢之外的整个身体里。我们在胃和肠子里也能无意识地去感觉,只是西方人已经失去了这样的感觉能力。 触摸感:如果要靠经过身体接触的感觉来了解环境中事物所包含的更深(内部)的状况,就要靠触摸感。身体的触摸感在全身的表面上。在触摸东西时,我们实际上只在感觉到我们自己的身体,比如我们的皮肤被压、被磨擦等等。然后,我们根据自己身体所受的影响来判断:影响我们身体的这个东西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通过触摸感也感到了自己身体有限的范围、身体内外的分界线,从而使我们感到安全。 平衡感:我们的平衡感比触摸感更是只能感觉到我们自己身体内部的状况,比如我们正在站着、快要摔跤、还是正在躺着,站得斜还是正,等等。我们的身体正在被加速度还是被停下来也是平衡感感觉到的。对眼睛的“盲”就等于对平衡感的“昏迷”。平衡感的位置在耳朵的后边。这个感觉器官由三个不同方向的有液体的管子组成。 对于自己身体的动作感:能进入我们自己身体更深的感觉是动作感。动作感在肌肉内部感觉到肌肉的扩大和缩短,所以它能感觉到我们身体做的动作。比如刚醒来还没有施展身体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腿放得怎么样。这是因为在进行动作的时候才能使用动作感。 生命感:生命感是我们进入自己身体最深的一种感觉器官。它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我们以自己的身体而存在。假如没有生命感,我们就不会感到累,就会一直劳动到我们突然失去觉悟的程度。生命感不仅让我们舒服,在生病的时候,它也提示我们必须养好身体。 可以说,这12种感觉器官的特点主要分为两种方向。上面介绍的6种感觉是往外面(对外)的,一个比一个更能脱离自己的身体并进入到外界事物中。比如眼睛只能看到外界的表面,而自我意识感已经能感觉到别人的内心状况。这些感觉器官的状态比较有意识,可是容易受骗。比如,有时眼睛或听觉就不能区分媒体造的和事实上的。古代人的这些感觉靠近了直觉,可是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这些感觉器官带来的感觉越来越被想象力而代替。 后面介绍的6种感觉器官是往自己内部(对自己身体)发挥感觉的,它们一个比一个更能进入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它们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由于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它们帮我们有意识地站在物质的世界中。它们的健康状态是比较睡眠、没有意识的,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对于自己存在的感受比它们与外界的关系更强。它们能保证一个人健康生活的基础。比如让触摸感消失的话,人就会发疯。这些感觉器官很难受骗。在现代过分强调逻辑的社会中(首先是西方国家),这些感觉器官就得到了主要的角色;我们现代逻辑表面化的思考就是根据这些感觉的范围发挥出来的。 对外界的感觉(知觉): 对自己身体的感觉(知觉): 视觉感 味觉 温度感 嗅觉 听觉感 触摸感 语言感 平衡感 理解意思感 对于自己身体的动作感 自我意识感 生命感 (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也是外界影响自己身体的感觉) 我们也可以把这12种感觉器官分成3种特点的:1、部分脱离自己的身体,但主观、具有认识和意识、靠近想象力的这种感觉器官是:自我意识感、理解意思感、语言感、听觉感。 2、具有情感做梦状态的是:温度感、视觉感、嗅觉、味觉。 3、靠自己的身体(接触)但客观、具有无意识的意志、以自己身体的本能来作出反应的是:平衡感、对于自己身体的动作感、生命感、触摸感。 我们还可以把不同感觉器官的范围和属于它们的形成过程联系到宇宙不同特点的形成过程,可是为了不要过分地要求读者的理解能力,我在本书省略了这方面的内容。在这里要提到的只是感觉器官最基本的形成过程:宇宙的形成过程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它形成的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感觉器官的结构也随着发挥出来了。最后,宇宙中不固定的过程在人体里形成了固定的结构。 感觉的过程怎样进行 为了说明感觉的过程如何进行,我想以耳朵为例:耳朵的鼓膜随着空气的震动而震动。这种跟着的震动是指耳朵受到了影响,又是它的一种模仿能力。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从外界受到影响,它们都模仿外界的某种因素,而且它们模仿的过程对器官也有一种建设作用。耳朵的建设是在听觉中发生的。耳朵根据模仿和仿造的空气震动在建设自己的功能和形态。被耳朵模仿的震动在模仿仿造的过程中会形成耳朵的形态。因为耳朵有能模仿的特点,空气的震动就会影响到耳朵形成的形态。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某种声音,比如是自己的母语没有包括的声音,他的耳朵也没有根据这种声音建设适合的形态。结果,当这个人学外语碰到这种声音时,他就无法听见。而且因为耳朵通过模仿外界来建设自己结构的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萎缩了,所以大人已经没有能力听到在小时候没听过的声音。这才是幼儿要早期 “学”外语的原因。 在我们感觉到某种事物或者现象时,不同人都会得到一些共同的印象(感觉),比如一般人都会觉得,音乐比机器的声音好听。为什么音乐比机器好听?这是耳朵的物理学说明不了的。而且,为什么没有经过训练的耳朵又不能像受过训练的那样去感受、区分和创造有规律并留下好印象的声音呢? 可见,在一个人去感觉时,除了身体物质(化学和物理)上的反应,还有物质说明不了的另外的某种过程发生。实际上,感觉的过程不是一种对印象作出反应的,而是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发生联系的。否则的话我们也要说,电子测量仪器也有感觉能力。 我们物质身体的感觉器官只是另外非物质过程的物质载体。这些非物质的过程就是情感灵心的生活。否则的话,我们怎么能感受到音乐或者颜色的和谐呢?怎么发挥音乐的乐趣?一个没有灵心的眼睛就像一个没有感受和意识的照相机一样。具有意志、情绪和思维的灵心才把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的印象变成个人内心世界中的东西,并把它提供给精神,把它变成永远的才能。可是,灵心本身无法接受和感觉到外界的东西,所以它需要使用我们物质的感觉器官并把它们当作工具。 在每一种感觉器官里都有血和神经。灵心在神经中发生的是转播和反映感觉器官接受(见到)的东西(信息),否则我们的头脑就不会知道感觉器官“抓到”了什么。可是血在感觉器官里又有什么作用呢?感觉器官的神经中发生的是有意识的反射工作,而在感觉器官的血中发生的灵心过程是没有意识的。血中发生的是有意志的工作,就是进入外界并“抓住”外界,“抓住”我们要感觉到的东西。血是意志在物质上的载体。如果某个身体的部分因为被压得很久就没有了血,这个部分也就没有了感觉。 意志和反映之间的情感又是在血(意志)和神经(认识)合作的地方发生的,所以为了让感觉器官给情感带来不同的印象(感觉),感觉器官里需要血和神经的合作。 灵心(意志)在感觉器官的血中去“抓住”要感觉到的东西,这是怎样发生的呢?血中的意志是睡眠状态的,所以我们意识不到这个“抓住”的过程。我们以自己的感受和注意力完全进入到(睡眠在)环境中去。而且进入环境的意志又同情它将要“抓住”的东西,否则它不会去“抓”。在“抓住”时,感觉器官还要受到影响,比如触觉要受到压力,听觉要接受到震动。这时,感觉器官需要睡眠、行动、意志、具有好感还有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点,它才是喜欢进入自己要感觉到的东西,并把这种东西“抓”回来。假如感觉器官要以反感去进入和接受,它不是不如不接受吗? 这样,感觉的过程还没完成,因为以睡眠的好感“抓”回来的印象还不能意识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意识到它呢?或者说:我们不能把“抓”到的东西(物质)直接放到头脑里,而只能在头脑里反射出它的象征。这是想象力的贡献。 比如可以想象我们很喜欢的一个人,再想象我们讨厌的一个人。我们对自己讨厌的那些特点才很清楚,才意识到。所以我们的灵心必须发挥反感,它才能意识到我们感觉器官“抓”回来的印象。只有我们厌恶了什么,我们才可能把它反退回去,把它反射出来,而这种反射就是达到意识和认识。这是神经中的工作,而且神经里发生的过程不会是同情地活跃地融入印象,而是反感(反思)地从尽可能远的距离来看刚刚“抓”回来的东西。我们容易发现感觉过程的这个部分,因为它是有意识的。我们在意识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得到的印象“弄死”(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和意识到我们感觉(知觉)到的东西。神经本身也就是死的。假如我们的神经具有自己的活力,它就会影响和改变所抓回来的印象,使得外界的事实无法客观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但神经是死的,所以它不会改变抓进来的印象。假如,头脑像四肢那么有活力,头脑还会晕倒、就会像睡觉时那么不清醒。为了能够认识到我们感觉的东西,得到的感受必须是在神经里被弄死的。 也可以这样来说:如果神经中转递信息的过程没有被断开,信息就会很顺利地,就是说无意识地进入到头脑中去,可如果神经在某个很细节的小地方被断开,信息在断开的地方就需要像无线电一样跳过去,而跳过去的信息是我们的灵心有意识地(在头脑中)感受到的。意识都在神经被断开的地方产生,就像我们现代人已经从自然环境断开了才能发挥意识那样。 感觉的过程首先是一种靠意志从自己的身体出去并“抓住”外界的感受过程,也就是一种以同情的方式把自己交给了外界的过程。然后我们又在内心中反抗、发挥反感、在神经里发生分开(分析)、破坏(毁灭、弄死)和认识。两种状态之间的变换,就是灵心振动的一种节奏比较快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人在外面欣赏了大自然后,回到教室并分析他感觉到的东西一样。这样,在教室里受到破坏(毁灭)的,就是他原来在野外中得到的感受。 在“抓住”和认识的之间,我们要花一点点的去反应的时间。要发挥意识的事情都需要这个反应时间,但是那种自然的、靠本能的反应不需要这个时间,因为它不进入到意识,而是直接从(也做“抓住”工作的)意志来发挥。 欣赏外界的感觉在身体的表面上发生,而有意识的认识在内部中发生。同情地感受和反射的认识,这两步不会是同时,只能是先后发生的。这样,就可以把感觉分成两段过程: 第一段: 第二段: 好感(睡眠) 反感(有意识) 意志(活力、行动) 反映(死、被动) 进入并接触到外界 内部(空间) 接受(感觉) 认识(意识到) 感受 破坏(毁灭) 血(四肢、意志、呼) 神经(头、思考、吸) 融为一体 断开 左边写的特点和才能是每个小孩在出生后很自然就具有的。只要它能参与到环境,就行。可是右边写的是他经过教育才会得到的才能,不是自然产生的。这个唤醒意识的教育过程也就是把在小孩周围环境中睡眠的精神拉进他自己封闭的身体里,成为他与环境独立的中心。如果右边列出的才能不接受好的教育,它们也会发展成错误的。不过,因为我们不可能从后边才要得到的结果开始教育,所以我们的手段不可能是让小孩先有认识所需要的反感,只能是让小孩习惯于见到有道理的事。否则的话,小孩自然具有的才能(左边的)也会萎缩。 在大人的感官里,神经的(右边的)部分比较强。小孩在这方面则有一点像动物。动物的感官血的(左边的)部分比较强。 不同的人去感觉同样东西时,他们得到的印象并不一样。比如两个人听音乐或者看一件衣服时,有可能一个人得到很美好的一种情感,可是另一个人得到的却是他讨厌的一种情感。这会是为什么呢?虽然,感觉工作是感觉器官做到的,可是起来的情感是在灵心中产生的。在感觉器官中发生的过程不是属于我们物质身体(人自己)的。外界通过像海湾一样的感觉器官来进入人的本质。然后,人的灵心在器官里参与到的过程就不是自己身体内部有机的。实际上是外界的过程进入了身体的感觉器官,并在那里继续发生。这种外界在自己的器官里的发生才是灵心会参与的。 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描写了这样的一种情况:人的感觉器官不是属于人的,而是被物质世界(外界)弄到人里去的。虽然,我们感觉器官的位置是在人体内,可是根据它的本质,它是属于环境的。外面世界的事情通过感觉器官进入了人并在人之中继续发生和被感受。人的精神灵心也进入了人并参与这些从外界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去的发生和感受。但人的成长过程则相反:不是人接受了物质的世界,而是人在生活过程中成长的精神灵心慢慢地进入了物质的环境。 记忆力与情感的关系 下面我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很多老师以为,我们给小孩知识,训练他的能力,然后小孩就保存和把握这些再也不变的才能、想象和感觉能力。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给小孩带来一些历史、数学或者地理方面的想象并希望他长久地保留这些,就是说,把它变成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很多人就以为,在小孩已经离开了这种想象中和又记起来之前,这个想象无意识地藏在小孩身体的某一个地方。实际上,这些想象不会根据它本来的样子又出来。在小孩“离开”了一种想象之后,这个想象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在记起来的时候,它也不可能和本来的状况一样。 那么,记起来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记起来和感觉器官的感觉工作是一样的。在我们感觉到外界中的东西并让自己的灵心工作参与到它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根据事实的想象工作。在我们记起来这个想象时,我们也去感觉,只不过不是在外界中去感觉,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感觉(知觉)到跟自己的内心(情感)已经变成了一个的东西。 对于教育家重要的是,在内心中感觉到的、已经跟自身整合成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情感的范围。具有高兴、痛苦、乐趣、烦恼等的情感是“能保存下来并保留”某种想象,这种灵心工作的载体或范围。“记得起来”,这都是去感觉(知觉)某种我们接受过的想象而产生的情感。所以在“记”起来时,它也已经变了。 这样,本来通过感觉器官得到的和后来以记忆力从情感回忆起来的两种印象就是不一样。情感中的东西是最联系到个人因素的。不同人体具有的功能都是一样的,精神上的真理也都是统一的。只有灵心(思考、情感和意志)才是主观的、注重自己的。所以,每个人的灵心在情感中保存的痕迹都不一样。所记忆的感受只能在这个胸腔里的具有节奏的情感范围内保留下来。假如我们的记忆是在有意识去思考的范围中发生的,我们就会记忆前世。假如,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意志中发生的,我们就会“记忆”未来再次的生活。只有情感范围里的记忆才属于现在生活的。 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小孩直观地看和想象,我们给他的记忆力提供的帮助就很少。能帮助记忆力的是,在课堂上、在让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让他们在内心里笑、让他们在内心感受到悲伤等等。这当然要求老师更有意识地开展课堂,他才能让学生使用情感去接受课程。被启发的情感不一定需要直接跟课堂有联系,也可以为了启发情感把课程联系到其他同样道理的事情,把课程的范围扩大。 这样做的话,就可以给学生的记忆工作提供很多的帮助。最好,我们还把课程联系到一些能引起聚精会神和期望的现象,在要找到结果时又引起缓和感。比如在讲液压系统的时候,可以把它联系到天气的一些具有同样道理的现象,使学生感觉到:世界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这又可以启发各种各样的情感。 最好的联系是与人的那种关系。比如讲到热量时,我们可以把课程联系到发烧;讲到弹性球的回返反应时,可以联系到人体中同样道理的呕吐现象;讲到人的本能反映现象时,又可以把它联系到弹性球的回返现象等。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人包括宇宙中一切的现象,使联系到自己的一切,都会留下帮助记忆的情感。 为了更好地使用在这里所介绍的知识,老师们还需要分清楚有创象(创造想象)力和没有创象力的小孩。创象力也差不多等于记忆力。创象力强的小孩在经历或听过一些事情后不仅很难忘记,而且还脱不掉这个事情的象征(想象),有时,这种象征还会控制小孩的思考。创象力强的小孩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记忆的事情在记忆时还是老样子,使孩子重复地思考同样模式的内容。这样的孩子被他们记忆的东西而控制,不如那些容易忘记的小孩,思想很自由。 容易忘记的小孩其实很容易得到帮助,只要让他们念课文时在想象中“观察”所看到的内容就行。如果要帮助脱不掉某种想象的小孩,其实也容易,只要让他练习写字、画画、让他进行动作,就行。容易忘记的小孩需要元音的特点,需要弹乐器和听。脱不掉模式化想象的小孩需要辅音的特点,需要唱歌和身体的活动。学生需要这种听和唱的变化,因为“听”能治疗头对人体的作用,而“唱”能治疗人体对头的作用。 只因为灵心把我们物质的感觉器官接受的印象变成了一种情感灵心上的感受,灵心才会把这些感受到的东西保存和记下来。我们就在灵心情感的范围中保存所记忆的东西,而记忆的又都会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然后,我们又根据记起来而得到的感受去做事,所以这个在情感范围中受到个人因素的感受又影响到我们的环境。这是灵心从我们自己传递给环境的意志。灵心就是负责我们个人内心和外界的交流。 另外,我们的灵心也才能把我们在环境中认识到的结果传递给精神,让这些结果在精神的范围中变成永远的才能: 我们对经历感受和学习过程的印象会慢慢地失去光泽,可是经过学习得到的认识和才能给精神带来了一些结果,又使精神变得丰富起来。我们虽然都会忘记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和认识(意识)到的东西本身,可是从这些感觉和感受来实践的行为和学习会变成永远不消失的才能。在有意识地学习之后,我们需要忘记学习的过程,因为通过忘记,我们才能把本来有意识的学习变成像自然天赋一样的无意识的才能和(好)习惯。如果不敢进入无意识的范围,我们也不可能培养出才能和(好)习惯。 这样,就可以把物质的身体、有情感的灵心和有认识的精神分为三种感觉范围:身体:时间受限制的、在现场才能发生的感觉。灵心:发挥情感、记忆力和意志的感受、保存或者改变环境、把成果交给精神。精神:超越个人生命的、独立的真理(认识)。灵心和精神不一样的是,灵心具有个人的内心世界,具有个人的记忆和想象,也以个人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并影响到环境,所以灵心情感也能以个人的因素影响到我们的感觉。精神像真理一样不是属于个人的,它都同样存在。 那么,这个以个人因素影响到感觉的灵心(情感)是被什么培养出来的?又是被我们的环境和感觉习惯培养出来的。通过重复的练习和行为习惯,我们能把情感带到感觉中来,能让自己的情感进入和联系到我们的环境,使得我们的行为也适应环境。很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是球员练出的球感。 相反的一个例子,是为了小孩什么都愿意做的父母。这样一来的小孩感觉到的是:“我所有的需要都会自动地实现”。这样,小孩的感觉习惯已经变了。在他和别的小孩一起玩时,他也无法意识到自己自私的行为。在他需要靠自己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又是:“这个世界是我的敌人,它在惩罚我”。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灵心中的这种联系(根据习惯去感觉)影响到我们所有的感觉过程和根据感觉的做法,甚至会让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让身体震动等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做过特殊的练习),这种联系都是无意识地发生的。所以,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做法,必须先培养并改变他的感觉习惯。 培养幼儿的感觉 如果只靠一个感觉器官,我们往往会“受骗”,不能真正地认识到真相。比如镜子里面看到的东西,只有我们用手摸到镜子的后边,才知道所看到的东西其实不在这个地方。可见,我们必须用头脑把不同感觉器官对同样事物的印象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到和判断它的真相。这种联系工作实际上就是判断工作。所有的判断都是这样通过不同印象的连接而做到的。但为了有这种判断的机会,我们的身体首先要以12种感觉器官把我们感觉的范围分成12个领域。也就是说,一个感觉器官虽然能得到印象,可是通过不同感觉器官的合作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身体首先以不同的感觉器官把一个事物的印象分成不同范围的,这就是分析工作。然后我们在身体内再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又是判断工作。 甚至,眼睛自己看见的只是颜色和亮度,形态则是靠对眼睛动作的动作感才能见到的。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靠对眼睛动作的和眼睛本身对亮度的两种感觉、再把形态和亮度两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印象。 这种头脑中要发生的联系,小孩出生时还没有,是在出生后的几年内才要建立的。比如,小孩扔一些东西来看它怎么反应,是不是往下面掉,发出什么声音等。或者小孩看到月亮就想用手抓住它,像他也抓住身边的东西一样,因为他在头脑中还没有把两个眼睛的神经联系起来,还不能看出距离。如果要看出距离,我们需要让两个眼睛的射线互相交叉、合作,而这种交叉合作就会引起意识。 为了培养这种分析合作过程、同时为了让小孩通过感觉器官的合作也建设神经的结构,所有的事物都要同时通过几个感觉器官来接受,最好是包括对外界的和对自己身体的两种类型的感觉(比如视觉和触摸感)。通过把各种印象联系起来的这种工作,小孩不仅能认识和理解到外界,还能建设身体的神经结构。小孩在幼儿园要做的,就是建设和完成他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联系。为了这样的建设工作,小孩需要很多可以得到感觉经验的机会。 7岁以下还不了解物质的小孩特别喜欢使用对自己身体的基础感觉,因为这些感觉比较真实。这样,小孩当然需要用手、舌头等来感受所有的东西。 这些都是为了得到经验,为了调整把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头脑结构。如果我们在幼儿园不给小孩这样的机会,他就无法建设完善自己的神经。或者,如果小孩做神经建设工作时靠的不是真实的、事实的感觉,他建设出来的神经结构也不会有事实根据。比如小孩有一个电子玩具,每次在按压玩具的时候都会听见一种音乐。结果,小孩得到的经验就是:那种材料包含的是音乐。小孩得到那种不真实的经验,结果又是,他的感觉器官在头脑建设的方式是错误的,以后的感觉过程给他带来的信息也是错误的。 关键的是身体与环境物质的接触。小孩的身体需要进入环境的物质,需要接触它和“呼吸”在环境中。但光滑、妨脏、妨水、妨任何影响的物质不让小孩以皮肤的呼吸、以身体的温度等进入到这个物质中去。这样一个光滑的世界对小孩来说是关闭的。 多媒体又怎么样呢?多媒体技术除了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之外,专门给小孩带来很多假造的印象和幻想、又不允许他同时使用多几种感觉器官。屏幕上的图像和音箱发出的声音,不能让7岁以下的小孩知道声音和图像的来源。如果看不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幼龄小孩又无法建设逻辑思考需要的头脑结构。如果在年龄大一点时用电脑学习,电脑虽然已经能够培养逻辑的思考,不过,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是通过电脑培养出的思维,不会是个人自己的、也不能创造新事物。多媒体不仅让我们生活在一种脱离真实生活的幻想中,也非常影响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 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重视感觉的培养。可是在将来,人的感能力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自然出现。将来,如果我们不努力和有意识地去培养感觉能力,很多现在还自然发展的感觉就不会出现。技术的发展很自然就会发生,就像属于现代的小孩很容易就学会使用电脑一样。要担心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萎缩的、本来自然出现的基础才能。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高科技的知识,而是人类慢慢失去的感觉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怎样才能让小孩建设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神经的结构)呢?在山村里,我看到一个老人拿了片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给1岁的小孩,小孩拿着来摸、看、又用舌头来舔,尝它的味道。好像这个老人知道:小孩刚出生不久,在物质的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来尝试物质的样子。出生之前,他只与这些物质在精神范围中的根源接触过,不过这些根源在物质上的实现呢?再后,有另一个人给了他一个塑料的带音乐的名牌玩具,可是小孩却很难受。是不是他认不出来根源(自然规律)在物质上的实现? 他肯定认为,什么都会表现自己真实的本质、有好,就像精神的世界一样。可是塑料没有自然材料具有的那种生命塑造的力量而形成的形状。木头的结构会告诉我们木头中的塑造过程,可是塑料没有我们能观察到的、让它形成的生命力。小孩还不知道,物质世界也包括了假造的和不好的。 他首先需要一个原因和结果都有道理、一个有明显逻辑的环境。为了让小孩了解到不同物质材料的本质,所有在小孩环境中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和表现自己本质的。最好,这些材料的加工方式也只是小孩能感觉到的(不是说能理解的)。如果小孩能在大自然中玩,也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些材料,然后就见到老师怎样把它变成玩具,这样就最有利于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 另外,小孩需要感觉到有生命的(大自然)和有情感的(动物)环境,也需要用自己身体的动作来感觉到自己(平衡感、动作感等等)。这不仅是全身体的运动,有时小孩也需要“安静”的动作,比如说手指细细的小动作或者想象中的动作。最后,小孩还需要给自己的感觉(感受)建设一个小环境,比如用木板和布来做一个小小的“家”。 青少年尝试吸毒一次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想体验和感受到超出物质范围的边。但如果依赖吸食毒品,这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可感受的物质的真实的经历、缺少超出物质范围的感受。根据天性的本质,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深深的、想得到感觉的愿望。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能够正常通过感觉器官去发挥一些给灵心带来经历的感受,他到了青春期就特别弱、特别容易依赖吸毒和其它可以依赖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电子媒体、过分吃东西、赌博等等。但通过吸毒得到的感受不能像真实的感觉那样给灵心带来经历,所以吸毒人的灵心永远是空虚的,得不到满足的。 在一些城市家庭,我看到父母有爱心地、耐心地和有原则地对待自己的小孩,可是他们的关心和原则,都是通过有逻辑的说明、通过智力上的手段去发挥的。如果这些小孩要发现父母对于他的爱,就必须在逻辑上理解父母对他们说的话,如果小孩不理解,就无法感觉到。 其实,幼儿园的小孩无法去理解这些说明,所以经常正在父母最关心他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哭。有的同时还会乱撒尿,因为身体感觉不到遮掩的保护。由于他们年龄天性的特点,这些小孩希望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我在城市看到的通过身体感觉不到关心的小孩甚至还要求自己的父母来打他。他们还不能在父母所说话的逻辑中发现,而只能使用感觉器官从父母的做法来感觉到关心,连打也比逻辑好。所以,只有父母抱着他们(不管他们同时和别人说的话),小孩才会得到满足。 身体作为其他发展的基础 在这我再次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这个世界并慢慢地去参与它的方式,还是跟睡眠状态差不多的。生命开始的几年,小孩面对世界是没有意识的,否则的话,就是太痛苦的。他什么都同情地接受(要),不能区分好和坏。不过,在成长过程中,小孩会越来越有意识,使他的心里世界会适应外界。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不能不抓住一些机会来改变世界,所以他也要学会把世界中的事情联系到自己,也把自己的做法联系到世界。不过,长大前他还保留了很多对一切的“秘密”。 为了培养能改变世界的能力,幼儿首先需要的就是玩,让他在自己的动作中醒来。所有我们跟小孩做的,都需要有对于人类本质的了解,使我们能让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又能让他进入我们的社会和技术世界,使他能改变自己和世界的一部分,也能跟别人和谐相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每一个小孩都要找到的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任务。 小孩要学会的,是自由地使用和控制他的身体,使他能够在世界中做事。不好的情况是,小孩长大了之后,他的做法被他身体的欲望而控制。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他的身体,使得身体能够为精神和理想服务。精神和思想不能直接接受教育,因为精神要自由地使用身体做事。只有我们不影响精神和思想,同时让身体健康地成长,精神才能使用健康的身体在世界上做事。 胎儿首先形成的部分是头,头是接受宇宙力量而形成的象征,不是只靠遗传就能得到的。由于物质的遗传而得到的因素是通过四肢接受的,而且整个身体给头提供的营养才从物质遗传的这一面去影响到头的形成。头不能直接接受物质世界的作用和受孕影响。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知觉)器官都是接受宇宙的力量而形成,然后再跟其他身体部分联系的。 为了培养好身体,把它变成一个精神可利用的工具,我首先想说一些最基础的、可能一下子不太容易理解的身体情况:7岁以下小孩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宇宙的精神在塑造和形成幼儿身体的物质器官。宇宙精神灵心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无形的思考)通过封闭的头部去做这个塑造工作,所以,幼儿身体的发展也是从他的头开始的。小孩封闭的头是他最大,也最完整的一部分。胸腔和四肢是后边才发挥和生长的。这样的塑造和形成工作需要幼儿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中,还不允许他与外界产生有意识的联系,使得他只根据内部的情况看待环境中的事物。但随着长大的过程,他会慢慢地进入外界。这个从头部开始的发展是精神灵心塑造物质结构的一种自然过程。我们不能去影响它。 另一个方面是物质世界的教育因素:从我们在物质世界中能教育小孩的角度来看,小孩的头是最后才醒来的,最先醒过来的是四肢。我们通过物质手段能教育的精神还是睡眠在小孩的环境中,它还没有进入和形成小孩的内心世界。人通过物质的教育手段只能从四肢的动作来开始。所以首先需要的基础是身体的健康,首先是四肢。最后,小孩的外界环境会形成他自己的具有根据的内心世界。 睡眠状态的,自然去塑造身体物质器官的精神力量通过已经有完整结构的头起作用,可是通过教育将要醒来的精神,是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四肢从环境接受的。 自然发生的是从头开始的,然后到胸,最后到四肢。可是我们能故意起到的作用(教育)只能从四肢(相反的方向)开始。四肢有道理的动作能接受到环境中的精神而影响到器官的形成过程,又能帮助构造生命的力量从头转入到整个身体中去,最后又联系(进入)到世界。通过我们物质的手段,我们也只能去教育身体,培养一个健康的,能为精神服务的身体(物质工具)。我们不要,也不能直接去培养精神(思考)。精神只能是自然形成和醒来的。为了帮助这一点,大人(的自我意识)要控制和教育小孩的身体。这应该是直接地去控制,比如通过动它或者让它模仿的手段,但不能是通过小孩还没有产生的思考和理解。 小孩还是直接接受和行动 屯里人经常对小孩们说,我要把他们带出去,卖给别人。在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时,他们回答:“我让他怕,这样他就会听话。”另一些村民是想锻炼小孩,不让他弱。在小孩哭时,有的还靠打去制止。可是我认为,这样达到的只是把孩子的情感灵心给毁了。如果不能哭,有一种必须往外的情感就会往内心里去,使小孩容易得心理疾病。所以我对屯里人说:“如果经常让他怕,你们会破坏他的心,长大了他就没有了心,就无法关心你们。”有的屯里人就觉得:“是的,原来是这样!因为这样做,才让小孩变成了对什么都没有情感、很无所谓的样子,难怪我们越教越难教育他。” 因为幼儿的感觉很敏感,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影响到身体器官的塑造和形成过程。整个幼儿就像一个感觉(知觉)器官一样。可以说,他整个人好像只是由感觉器官组成的。他不仅以他的感觉器官去接受和感受(感觉),而且是整个身体都在接受(感觉)。 比如小孩感觉到大人发火时,他以整个身体去接受和模仿这种发火,使他成长而靠的生命力和灵心的力量也受到一辈子的影响。因为小孩都很好奇地接受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他就马上无意识地去模仿自己所感觉到的过程。因为他还没有属于个人独立的内心世界、只能从外界得到能所感受的情感,所以他就必须去模仿和接受。所以,小孩所有做出来的事情都是直接从感觉来进行动作,没有经过考虑的。这样,他们也能完全投入到某种感受中去。 因为小孩不仅用感觉器官来接受,而是用整个身体、特别是使用了新陈代谢,所以,他也要用整个身体去反应。而身体经常作出的反应,又会形成反应习惯和身体结构。除了从外界接受的印象之外,他的灵心(心理)感受也进入到整个身体。不管他有什么感受,身体都会接受并免不了作出反应,比如哭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7岁以下小孩有意识的自我还没有进入他的身体,他的感觉主要只有意志(血)的部分,还没有建设好反射(神经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刚出生的小孩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假如刚出生的小孩要有意识地感觉到外界环境来的印象和刺激,他就是受不了而发展成一个麻木的人。所以可以说,他还没有意识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保护。意识只能一步一步跟着小孩的接受还有创造能力来产生。 因为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神经还没有建设完成它们的联系功能,所以,小孩还不能反射他以感觉器官中的意志“抓到”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不能认识和意识到他感觉的东西是什么,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结果,他就以好感的意志直接从感觉来作出反应或者模仿。包括所有的乱动,都是直接从对于感受的好感来发挥的行动。他完全同情地活在行动和感受中,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幼儿就通过自己睡眠的意志进入环境,而他睡眠的意志还是一种受不到控制的力量。也可以说,小孩还没有醒过来,还没有能控制自己做法的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意识,他的自我还是属于环境的,而因为这样,大人(环境)就需要用大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小孩的、来控制小孩的做法。 好感的意志是每个小孩很自然就具有的,他根据天性就发挥了血无意识地去主动的特点。可是反感才会引起的意识和思考,它是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才慢慢培养出来的,那是神经被动、有意识的特点。我们将要把感觉和动作分开,也就是把意志从感受分出去,使感觉到的事情先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后才进行或者不进行动作。这就是教育要达到的成长和变化。如果一个人永远都留在小孩只有好感的这种状态中,如果他都不发挥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感,他就会发展得像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动物一样。把意志的行动从感受分出去并跟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生活的路程中才完成的。7岁之前要完成的神经结构是更基础的、是感觉器官与头脑之间的神经联系。 在下面我想描写小孩整个成长最关键的特点: 7岁以下的小孩认为,所有他感觉(知觉)到的东西都是好的,他用自己的身体以模仿的方式去感觉物质的环境; 7到13岁的小孩认为,一切都是美的,他用自己的灵心以信任权威的方式去感受环境包含的情感因素; 14到20岁的孩子则认为,一切都是有真理的,他们用自己的精神以追求理想的方式去感觉环境包含的思考因素。 经过让感觉跟“善”、“美”和“真”得到联系,小孩才能跟着得到的感受去培养感觉所包括的情感和思考。7岁之前的小孩通过模仿去学习。7到13岁的小孩根据权威去学习,他已经不会模仿所有好的和坏的动作,他会根据权威去区分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14到20岁的孩子则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他们崇拜和要学习的榜样。 意识的转变 人的意识是通过什么而产生的呢?是通过破坏和割裂。比如,环保意识正是通过对环境的破坏而得到发挥的。我的壮族学生所在的社会还没有发挥意识,因为他们的社会和环境还很完美(原始)。壮族人还是完全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传统集体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个人意识的产生。 9岁之前小孩的状态跟这里壮族是一样的:由于他们的情感还属于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他们与环境是一体的。也可以说,这些小孩的精神和自我意识还“沉睡”在环境中。对他们来说,所有事情和自己都是统一的,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好”和“坏”,也没有“我”和“你”的区别。 这个时期的小孩主要以情感去知觉,他们比如能感觉到大人在心里发挥的情感。如果大人心里的情感和他们说的话有矛盾,9岁之前的小孩就会变得不自信。如果不能以情感接受课堂,他们就会怕。小孩如果要去观察,他们需要能分清楚“我”和“你”。不过,这种才能是9岁起才产生的。如果要和9岁之前的小孩做活动,我就不能让他们去观察,而要让他们以好感(情感)来接受。也可以说,这是因为小孩自我的意识还在环境中,它还没有进入个人的范围,所以就起不了作用。 到9岁时(在城市8岁,在农村10岁时),小孩的精神和自我意识会离开环境并进入自己的身体,所以9岁的小孩都会发生一些意识上的变化。表面上能看出来的,是女生开始发育得比男生快,使男生嘲笑身体发达的女生,而女生去打矮小的男生。在内心,小孩与环境自然的直接联系会发生断裂,使他们发现了环境中不理想和不美好的方面。通过所发生的断裂,学生才会营造出个人独立的内心世界,把环境共同的自我意识转到个人内心中去。不过,这个内心世界在青春期之后才能完全出现。9岁时首先发生的是,他们与环境之间的自然联系被破坏(断开)了。 9岁之前的小孩不怕在全班面前做表演,可到了9岁,他们突然再也不敢,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学生的意识从环境的断开也会影响他们的模仿能力,因为他们再也不会这么直接地(不经过思考)接受。同时,还会出现一种说话的障碍。他们再也不那么随便地敢跟老师谈话。由于这些原因,教育外语口语(发音和口语)的部分必须在9岁之前完成。他们开始用反感带来的反射(反映)才能去观察老师,所以老师从这时开始再也不是他们自然信服的权威。 到了9岁的小孩希望通过老师的生活方式感觉到老师作为权威的原因。所以,他会观察老师在生活中站得稳不稳、老师知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等等。在这个时候,所有跟自己不一样的特点开始起作用。起作用的主要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所以,老师也不能隐藏自己的一些事情。对小孩来说,这时发挥的、具有反感的观察才能和意识的出现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就像喝醉后再清醒一样。 为了帮他们度过这种痛苦,我想给他们带来公平、有特点的做法和幽默。我想,如果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不承认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他们发现自己的特点后,就会自己不承认自己,从而消灭自己的灵心。 如果我不理会学生心里的意识转变、只根据每一年都不变的方式继续上课,小孩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变的灵心就会消失。如果不是灵心消失,就是把灵心排除,不让小孩灵心的意识参与课堂,使学生变得很不愿意合作、没有依靠又很被动的样子。只有让上课方式适应小孩的心理转变,所发生的断裂才不会让灵心消失。如果我们的课堂跟着转变,所发生的断裂就不会发展成学生和(再也不属于小孩的)课堂之间的断开,反过来,因为一定的距离会引起意识,所以这种断裂还会引起对一切事物的认识。 为了引导小孩的意识转变,我要帮助他们。这不是说要帮他们破坏本来对环境自然的信任,而是帮助他们在失去和环境统一状态的同时,建立起一种与环境的“对话关系”,从而使他们在发现环境的需要时对它有一种答案,就是自己做法上的答案(对自己做法的改变)。只有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我们才能有个人独立又自由的观察意识。而帮我们独立的,正是观察和做技术发明的那种过程。反过来,我们也靠着发明出来的技术去脱离对环境的依赖。 在青春期(14岁)时,小孩才完全得到自己内心独立的想象世界,而且,这种内心独立的想象工作能完成一些通过观察还无法完成的理解。在9岁时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观察和做研究的能力,使得他们从客观的观察来理解世界。可是假设的做法还不合适,他们的观察还需要本质和敬仰。 下面,我继续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9岁之前的小孩,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不会有特殊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和环境中的事物没什么区别。看到过自己也不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变化。9岁起的小孩就不一样。如果他看到自己,他就会产生虚荣和长期的心理变化。 在这时,小孩对所有看到的东西都会产生惊讶(惊奇)的感觉,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样子。9岁的小孩开始在植物和动物环境中去观察和感受,并感觉到自己在环境中的角色。不过,如果不让小孩在环境中做到根据这种感受有道理的动作,这种意识也很难产生。根据标准、而不根据感受的动作不会启发这样的意识。这个年龄的小孩很想惊奇(惊讶)、很想感受美,可是根据标准的做法只会使这种力量和愿望萎缩。 3岁的小孩突然会说“我”,可是这种能说“我”还是做梦状态的。在他上学的时候(7岁起),我们需要给他另一个方向,让他以艺术的手段去学习,使他在9岁时又会遇到3岁时已经碰到过的认识自己的经历。再继续时,他还会再次碰到这个经历,就是在性成熟的时候(青春期)。如果在9岁碰到时让他惊奇和崇拜世界一切的事物、如果发挥他有意识的美感,他在性成熟又碰到时就会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去爱,并发挥一种不只在性方面的爱。 如果我们以直观的教育方式让青春期之前的小孩自己来判断事情的好坏,他们的心以后就无法继续发展,而是永远只根据当时接受的模式去判断。如果在青春期之前让他们遵守权威,到了青春期之后,他们就会转变和脱离过去、脱离权威的判断,并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的意识 城市人利用现代技术和电子媒体取消了很多真实的印象。同时,由于电子媒体等假造出来的印象又让我们生活在幻想中,并给我们的感觉带来一种被动状态。比如广告中能观察到的逻辑关系就完全不是真实的,它没有那种我们在大自然中能观察到的真理。小孩真正能去感觉的机会也没有了。 农村小孩的情况就不一样。他们能去感觉的机会很多,问题只是,他们的感觉是无意识的,所以他们也就无法认识到环境的需要。农村小孩需要的是在感觉中发挥意识,而能让意识进入感觉的手段,是减少感觉器官的数量。如果减少一个感觉器官,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更注意到其他器官的感觉。 所以,在活动发挥感觉的部分中,我不想让学生利用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他器官能工作得更有意识。如果只让学生利用他们少数的感觉器官,这就会提高他们感觉中的意识和注意力,自然也引起了更好的记忆力。 为了让学生获得认识,我想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内让不同的学生只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来观察同样一个东西,尽可能避免用其他方面的感觉器官。利用的比如只是耳朵或者触觉感。不同学生用的感觉器官不一样,可是去感觉和观察的东西都是同样的。去感觉之后,学生在小组内来说出他们从不同方面得到的感觉,使不同学生单一的印象又成为全面的,就像一个利用所有感觉器官的人得到的印象一样。 如果我们这样做,平常自然自动(无意识的)发生的、把不同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过程就会变成有意识的,因为不是一个人的头脑中发生的,而是几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才发生的。就是说,平常自动发生的感觉器官的联系工作就变成了是人有意识地做出的。 其实,亚洲学生不一定需要研究性(观察中)的学习,因为他们具有一种无意识地去背课文的才能。这样,无意识的记忆力就代替了研究的需要。作为西方人,在要背某些内容或逻辑关系时,我必须用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背、必须有意识地去思考和理解这些要背的内容,否则我就背不了。记起来时,我也无法直接想得到事情的定义,而是首先要重复地研究事情所内涵的或者在背的时候被我加到里面去的逻辑(或情感)关系。这样做之后,我才能想得到事情的定义。背单词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有时重新发明或者发现一种道理比直接把它记起来还要容易。所以,最适合西方人的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不过亚洲人不一样。亚洲人在背诵的工作上不需要意识。他们能一边背诵定义,一边思考其他事情。所以他们可以不用研究性的学习。只有他们希望像西方人一样去思考、只有他们想弄清楚自己学的是什么,他们才需要研究性学习。只有他们想让说的话和做的事统一起来,他们才需要学习中的意识。 找到了新的学生 我原来的学生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学会了跟大人喝酒、自己有了摩托车,也已经结婚。只有我还是没有这些。我不愿意和他们一样。我觉得,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们,哪里还有改变的希望?所以我就开始寻找越来越小年纪的朋友和学生。2003年3月至7月,我走访了林广屯附近的3所小学,经常在这些学校里呆上几天。有一天,由于我神经的病越来越严重,我去找一个懂得用草药的医生。为了找到他,我走了5个半小时的路,翻越了一座石头山脉。我发现,在这个山脉的后面原来还存在着一个与坡拉乡不同的世界,这里气候都不一样(更冷),人也不一样,没那么不爽直,而是更野。那边的医生给我开的2元钱的药虽然没有帮我治好病,可是却有另一种帮助:在这个医生所在的板烈村,我发现了一个6年制的小学(每班40多个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勇敢野的样子马上就吸引了我。 后来我经常走这条路,经过一片比较原始的树林从河边走上来,并需要淌水过河12次。虽然车也能到,可是因为车不能翻越我走过去的那座山脉,所以从我们村到学校坐车的路程超过12个小时。其实,我喜欢走路去,河边的那条路对我来说是一种带来生命力的感受。 学生最喜欢玩的是表现功夫和打架,来想象自己很厉害的样子。这里五年级的学生告诉我:这个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用凳子互相把头打伤,原因比如是一个学生不愿意捡他扔的同学的铅笔。有的学生把墨水瓶扔到老师的头上去,而且教室里的电线都已经被偷去了。有的学生多次留级,所以他们的年龄已经远远超过一些同学的年龄。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年龄大的同学只好当老大,而“老大”这种现象已经成了整个班级小社会的主要问题。 老师们告诉我:学生从来不自己考虑问题,大家都无意识地跟着乱说的一个同学喊。这个四年级班的写作能力比三年级还要差,很少写得出能读懂的句子。因为放弃了这个班,过去的老师每一年都在更换。这个班的学生在尝试给我讲故事时,都是放弃的,因为他们无法用普通话来表达。这都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 他们学校有10个老师,其中5个是代课老师(工资150元),放假时他们要去打工挣在学校里要花的钱。学校没有一个上副科的老师。学生虽然买了英语课本,可英语老师上了两个星期课后就走了,学校在今年再也没有找到能上英语课的老师。 我在学生的教室里看见了这样的学生试卷,题目是:用线把上一横跟下一横有关系的图画连接起来。上一横的图画有笔、鱼和花。下一横有蜜蜂、书和猫。听说,这份试卷以一种最直接的逻辑的方式去教育智力,但是我认为,这个做法不可能成效。智力是不能直接教育出来的,智力像意识一样是从精神世界反射得来的,而精神是不能被教育的。能做的只是,以不直接的手段叫醒精神,把精神接到有意识的头脑里来。那种试卷的作用只是在考白痴和检查一个学生能不能根据标准的方式去思考。如果学生还要学会 “深蓝的”一定要跟“天空”联系起来,我们就完全是培养他季节化标准模式的思考,使得未来的学生更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也使得未来的文章失去任何特点。 我想,孩子本来是万能的,不管寻找什么想法、他们的想象力都能把它发挥出来。可是经过这样一种教育,我们先为了标准的思考方式就把根据天性存在、可能超过上一代人才能的天赋给毁掉,然后再慢慢地把它重建,这是多么的浪费。我又不想进行根据标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教育,又不想进行根据我对学生想象而计划的教育,所以我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观察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要。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活动中发挥出学生在心里已经具有的东西。 我发现,不是老师们不想做好,他们也在以认真的心尝试做得尽可能地好,只是根据他们已经进入并固定下来的标准思想,他们无法知道怎么做得更好。进入了思维模式后,他们就无法感觉到自己的教育在学生的灵心中起到的作用。只有先解放他们的思想,他们才可能发现。只是,能帮我们解放思想、能帮我们理解小孩天性的资料,比如说我翻译的《适合人类的教育》,他们哪里有机会看到? 理解人类 在我们思考和想象时,物质的神经里会发生一些电子变化,使得思考和想象有了物质上的载体。在我们发挥某种情感的时候,呼吸节奏中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情感在物质上的载体是呼吸的节奏。在我们发挥意志时,新陈代谢中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新陈代谢是意志在物质上的载体。但只有思考想象是有意识的过程,呼吸节奏的变化是梦状态的,而新陈代谢的变化完全是睡眠中发生的。为了表达得清楚一些,我当时把《适合人类的教育》写成一个表格: 从身体来看: 从灵心来看: 从精神来看: 神经、感官 思考、反映 有意识 节奏系统 情感 做梦状态 新陈代谢、肌肉 意志、行动 睡眠状态 这样写虽然把整个人写成了一个由概念组成的“模式”、容易脱离有活力的生活,可是对一个有观察能力的人来说,这个表格会使得他的理解活跃起来。但是对于不能去观察的人来说,又确实是太抽象和死板的。我认为,老师需要理解人类的最基本的特点,因为在做教育工作时,最影响老师用合适态度对待学生的,是我以前有的那种联系到自己的、让老师对学生发挥欲望、想把他们消费掉的好感和让他发挥讨厌和排斥的反感。而学生也无意识地利用了我对于他们的好感和反感来控制我。如果我们老师隐藏或者控制自己的好感和反感,这也没有用。只要这些情感存在着,它们就会无意识地起作用。 后来我去观察自己的好感和反感,就好像观察一种独立于自己之外的现象一样。如果把自己的好感和反感看成是一种跟人分开的、独立存在的力量,这些力量(好感和反感)也会真的离开自己,结果,它们再也不影响自己对别人的态度。比如,如果我能对一个自私提要求的小孩不发挥反感,也不发挥好感,而好奇地感受它的悲惨,深深地研究和理解这个小孩心中自私的力量,我就能一边严格地对付他心中自私的力量,一边去爱这个得了“自私病”的小孩。这样做的话,他就会获得心理健康。假如我仅仅爱他和同情地满足他的自私性,他将就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假如我仅仅反感地讨厌他自私的样子,他将就会成为一个失去了爱的人。 《适合人类的教育》这本书就帮助我学会了这样的观察方式。我们为了认识需要的是反感,为了行动需要的是好感。通过这样的发现,我就慢慢地学会怎么把好感变成意志,把反感变成认识,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使用好感和反感的过程,使我再也不像原来那么依赖它们,而变得越来越自由。同时我也观察到,学生的思考是从反感得到支持,而他们的行动是从好感得到支持的,使我更好的理解了他们。 甚至好感还能引起身体吸收营养的过程,而反感能引起身体排除物质(尿和屎)的过程。这样,灵心的力量就这样对于物质身体的过程起到作用。通过这样的理解,我不仅能脱离情绪上的依赖,也能脱离个人情感中存在的自私的自己,使得我再也不用把班里的事情联系到自己,能更自由地面对学生。这样,我就能保持不偏不倚,不必影响我和他们的关系。 在这方面最帮助我的,是我也给培训活动的参与者讲的这个内容: 头中发挥的(灵心精神的)力量(或无形的思考)在最早的时期去塑造物质的身体,让身体器官的结构形成。这些力量是小孩从精神的范围中通过出生这个过程带来的。四肢中的累是通过身体内的热量不断地想消灭物质而发生的。这种消灭物质和精神化的过程依赖四肢在环境中的活动和新陈代谢从环境接受的营养。 假如封闭特点的头没有(通过四肢)跟外界接触,它就对于它所塑造的物质结构完全满意,它就永远追求不到精神,并在它所造的封闭的世界内变得越来越假(仅仅在思考中存在)。假如我们没有通过四肢在外界中的活动、和新陈代谢从外界接受的营养去联系到外界,那么,头里造的、定型的、完整又假的,就永远不会得到活力(精神化)的力量。 这就是两种对比的因素:头会把我们从精神的世界分离出去,并会塑造形成我们物质身体的结构。这是因为,头和头能塑造的结构在出生之前(的精神中)已经是完整的。人的头想把一切都定型成为物质的结构,可是与头对比的四肢一直都想让定型的物质消灭(消耗营养来实践精神意义的活动),把它变得非物质的活力。这样就平衡了。两种因素之间的,就是成为个人内心世界的节奏系统。 如果头对于节奏系统的作用太大,人就会得肺病,就是肺想重新形成的一种现象。医学中,我们也需要跟头对比的、有消灭作用的四肢的力量。头(思考)都有定型的作用,四肢(活动)都有消灭的作用。头以它单一的特点所造成的病,是四肢以它对比的特点能治疗的。人就是一个需要两方面的整体。 头使得什么都变得固定、变成定型的物质。四肢和新陈代谢则使得什么物质都被消灭、变得精神化。因为这一点,四肢以它们消灭的特点,能治疗头以单一固定的特点引起的病情。 我们需要让小孩以两种方式去参与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这样的理解,而仅仅是被小孩还能发挥的这种活泼有生命力的特点吸引,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一种对于小孩的欲望——从小孩得到生命力的欲望。这样的话,老师就会把小孩给消费掉。 我尝试让我们培训活动的参与者理解到这一点,不过结果是,参与者的一半第二天就不来了。这对他们真的没有价值吗?反而个人的故事有价值吗?我想当一个研究家是不是一个太过分的愿望?我知道,中国人怕思考,觉得不如感受,可是对大人来说,仅仅感受不是太危险吗?在不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所接受的是好的还是坏的。孩子是可以只去感受的,因为孩子还不用判断,可是在弄清楚我做事的道理之前,大人不要盲目地相信我,以免依赖。 我原来以为我的研究是值得关注的,但由于媒体和观众的态度,我慢慢明白了我的想法有多么过分。他们是从大城市来的,大城市做教育研究的人多的很,我这个教育爱好者的研究跟他们的比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我最有价值的就只有我的黄头发。每一个人应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兴趣,我干吗还要说服别人接受他们不想要的东西。但这样我也不想当一个被关注的人物。 我觉得自己很弱,经常怀疑我做法、想法和自己。我不知道做什么才对。可是对别人来说,我这样的特点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力量,一种能承受一切情况(包括失败)的力量。对我来说,自己的做法和未来从来没有肯定和保障的状态是让我感到弱的。下一步会做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我最想做的,是世界上需要有人来做、但是没人做的事。可是这是什么呢?我现在对于这种事的具体想法只能是乱想象的,只能是后边需要放弃的幻想。我怎么会不弱呢? 培养感觉的活动 前几年,我曾在广西农村的3个初中学校做过实验,来尝试在普通课程中能改变一些什么。可是我现在要承认,我当时做的一点也不够,没有任何帮助,也没有任何作用。接下来3年内我观察了我最后一个班的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生骗我的钱几次、一个学生偷我的钱几次、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开始吸毒,另一些学生除了打架之外没有其他的兴趣,在上课时“顶不住”又觉得,背着班主任打架是对不起他的。其实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很好,所以不好意思继续做他的学生,只好退学。我想,以课程内容为主的教育是没有帮助的,批评也没有帮助,能帮助的,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承受,使环境中具有灵心的东西真正地触及他们自己深藏着、不敢显现的心。 我认为,学生的做法都是被感觉(包括情感因素)而引导,所以我只能先改变他们的感觉,这样就自动对做法也起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我想在这先给你们看我和一个失学小学生的对话,就是先玩鸟后帮着救鸟的那个男孩。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我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听说你们村有个男孩前段时间请人来打我们那里的一个同学。”他:“是,这是我。当时我也在,可是因为打不过他,只好让我的朋友出面。”我:“为什么呢?”他:“因为两年前他打过我,我又打不过他,现在就请朋友帮我报仇。”我:“他以前为什么打你?”他:“有一次洗米,他把毛巾的水弄到我的米里,我就骂他。他受不了被年纪小的同学骂。”我:“就因为这一点?那你现在心里满意了吗?”他:“是的。”我:“听说,被你请来打我们家男孩的那个朋友现在必须退学。这样值得吗?”他:“值得。他也不想读,只是他爸让读,跑去说服了老师。如果你们家的那个再打我,我就要打电话给黑帮,我哥哥跟着他们,他们就会把你们家的男孩打成残废。他们不怕打,也不怕死。我不让他死,只是半死。”我:“如果有人打我,这不影响我的面子,因为他们喜欢打架跟我无关。如果我要报仇,我也成了一个打架的人。这才影响我的面子,因为我也变成了一个打架的人。”他:“可是这样心里不舒服。”我:“你是不是觉得,没有打架、没有人受伤,就没有了刺激(感觉),太无聊?”他:“有人哭才好玩。拿你的手,这样,如果我这样搞……”我:“就很痛。不要。”他:“那你搞我的。”我:“我干嘛要让你痛?不痛不好吗?”他:“没有打成痛(没有感觉)的生活没有意思。前几天我又去学校(小学),问老师能不能再读书。不过他说我太调皮,不敢要。我就告诉他,如果他不要我,可能过几天他会出事,会后悔。”我:“以后人家不是更不敢要你吗?”他:“也是。”我:“这样的事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吗?”他:“是的。你能不能在我们村搞活动?我想参加。”我:“你想做什么活动?”他:“你来安排。”我:“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你们不知道需要做什么才好。所以我希望你们自己来决定做什么。”他:“我想设计和做衣服。” 我认为,这个男孩无意识地找的就是感觉、就是超出物质范围的感受,所以他才想伤害自己的物质,可能还想尝试死的味道。只是,因为在他们村里的社会中很难找到,他就想到了打架和痛的手段。 两年前,我们屯喜欢欺负大人的小孩问过我:“你为什么不打架?”他们说,因为我身体高,应该打架。根据对于自己的感受他们就觉得,还手、直接打别人、甚至被别人打,都是很威风的,但其他的因素,他们并没有感觉到。当时过了两个月,他们就放弃了对我的欺负,因为我被他们欺负时都没有反应、没有报仇,好像虽然被欺负了,可心里并不在乎一样。我不去反应是我的自由。现在他们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感受。现在他们已经能感觉到其他的事情,就会用心、完全和谐地投入其他的玩法。是我的自由帮他们改变了自己。 我认为,心里很弱的人才有保护自己的必要,才想得到打架,因为他们受不了别人说他们什么。他们为了心里“平衡”就必须去报仇,而这样可能又会引起对方的报复。心里强的人才能受得了别人任何的对他们的做法,而且由于能够承受,他们不仅不会引起对方的报仇,在对方重复欺负他们之后还能让对方觉得奇怪,“他怎么不被自己的感受而控制呢?”使对方不得不改变他对于心里强的人的看法。通过承受起作用的力量不是个人故意的,而是比个人具有的更大的另一种力量。 我需要怎么做 后来我准备活动不是“策划”的,而是观察学生,感受他们的特点,再考虑他们缺少的是什么。从这些我就想了,搞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来观察和从感觉到的生存规律来找到自己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的灵心(思考、情感和意志)需要接受感觉器官真实的感觉(知觉)。 我当时乱想象的是,首先让学生感觉并感受到环境的需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然后,把学生的感受提高到有意识的程度,让他们根据得到意识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改变自己的环境和做法,从而使他们能够创造和发展。 可以说,我当时想象的活动包括两个部分或两种方向。第一个是接受环境中的道理(活动和感受),然后感觉、表达并意识到环境。这是老师能计划的。第二个是根据找到的道理主动改变环境。这是老师不能计划,而学生要找到并创造的。这也就是一种接受环境和改变(给)环境之间的变换,是从感觉找到做法。 其实,在体验或接受时需要发挥的好感和在意识时需要发挥的反感是呈对比的,所以需要把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在大自然或者社会中与大自然和社会的因素接触,即:以好感融入到环境、体验、接受和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第二是在教室里与环境断开地、封闭的反映和思考,经过比较不同感受过的因素来发现关系,得到认识(意识)并决定自己的做法。这个种思考不是从书本的知识得来,而是拿自己的感受进行比较,这样去认识。第三,是以好感和意志进入行动来实现。 这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每天用自己的身体在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观察),然后脱离环境,只用头脑的想象工作来认识到自己的体验,最后去创造、改造环境和社会(实现)。第一:动作、融入、在动作中感受(知觉)。第二:思考和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和决定根据感觉到的需要怎么做,也就是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决定自己要实现的项目。第三:行动、改造。再可以说是:先有动作,后有感觉,再后有思考,最后去改变。(假如我们没有这里所说的那种排斥外界的反感,在自己与环境之间拉好分线,我们就无法坚持任何一个自己的思考(想法),马上与环境融为一体。在这里所说的好感是那种对某种事物发挥兴趣的,想把它弄到属于自己范围中去的,自己愿意为他献身的,还不是那种高级的,不联系到自己的好感。) 把感觉当作启发点 我们平常很少感觉到某种东西的形成过程,相反,比较容易感觉到的是它被破坏。新闻媒体帮助我们注意到的也是破坏、伤害等等。小孩向媒体模仿的基本上都只是这些破坏的感受。这也不奇怪,因为所有形成过程都是慢慢的,不那么明显。比如说大自然的生长过程,个人的发展过程,机器的研究、发明和塑造过程等,都是很难观察到的。 可是,如果没有这种平常感觉不到的形成过程,我们的生命和人类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普通人认为形成是自然会发生的,不用管它也一样会发生,所以只关心破坏。可是,如果没有感觉到事物形成的过程,我们就得到了一种只懂得消费和提要求的态度,也使得我们看不起事物和别人造事物的劳动。这样的看法不仅使人类的心理不健康,甚至还影响了所有的形成过程。比如在一个感觉不到发明形成的社会中,发明家是很难工作的,发明出来的东西在这样的社会中也很容易被用坏。 所以,我想让学生多感觉到不同的形成过程,比如大自然和建设的形成过程。大自然的一些过程比较合适,因为这些都是包含有真理的,不可能是假造的。通过观察一些形成和萎缩的过程,我们还可以发现物质中非物质的力量(规律和原理),就好像是精神的一种吸和呼的力量;也可以发现发明物中存在的精神,比如发明家的发明精神(思考内容)。发明家实现他的发明就等于把精神中存在的发明转到物质中去。因为是这样的,所有发明物中都有了精神,而如果能思考和理解这个发明,就等于感觉到这种精神。 发明物和自然植物都是一样的,植物中也有形成(塑造)这个植物的(无形的)思考(精神),只不过不是人把精神弄到物质中去。在观察生长规律时能发现的,就是形成物的精神根据。比如,如果发明家发明一台机器,在他想好了可是还没有制造出来,甚至在他还没有发明的时候,这台机器在精神上的根据(自然规律)已经存在,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可是它在物质中并还没有形成。植物在还没有长成时同样也已经具有了像自然规律一样的精神根据,否则的话,植物不可能形成。如果我们能在思考中模仿植物形成的过程,我们就能感觉到他们在精神中的根据。 通过观察一粒种子,来想象它成为植物和开花的整个过程,或者观察一株正在开花的植物,来想象它萎缩并结果的过程,我们很容易用想象力把这些形成过程继续到未来中去。 为了能感觉和感受到某样东西的形成过程,为了发挥有根据的想象力,小孩需要模仿或仿造它,比如接受它的角色、画它或做它的模型。仿造一个建设项目(做它的模型)时,小孩就能感觉到它的形成过程。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不管看到什么吸引我的东西,我都在家里用纸等材料做它的模型或画它的图,在仿造的过程中去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这个模仿仿造工作过程也会给我带来一种安静的气氛。 但9岁小孩的感觉还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也不是表达意见的,而是具有崇拜特性的。所以,我不能让9岁的小孩去写那种判断感觉的论文。比智力判断更适合他们的,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好感和不良事物的反感。所以,我想让他们用艺术来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个年龄中,对“美”和“丑”的表达也能很好地准备以后在14岁时要独立出现的对“好”和“坏”的判断能力。 很适合让学生更深地感觉到自然环境的手段,是让他们在感受之后和思考之前把他们所感觉到的画出来。画也是一种感受状态中的“思考”、一种有情感的观察方式,而情感比认识更有力量,情感非常容易影响到一个人的做法。画画的表达不仅会支持学生的观察工作,也会帮助他们用情感去观察。对于7到13岁的小孩来说,情感是唯一的一种让他很深地接受某样东西的方式,而艺术创造的感受就能让他们发挥这样的情感。 美术表达的美丽能代替儿童在9岁时已经太表面化的模仿工作。美的感受也能预防以后性成熟时太物质化的本能(性能),因为艺术创造的活动使得我们感受到精神,并把精神通过自己身体的做法转到物质的世界中来。如果让学生直接用有意识地想象去认识一件事,这只会使得他们过早地进入没有活力的抽象概念。活力的有创造特点的是没有意识的。所以,如果希望学生以活力创造的方式去认识,我们只能用艺术的手段。如果希望学生不是抽象地思考精神,而是感受精神,我们也只能用艺术的手段。学生用逻辑还不能说明的本质、力量和情感,在画画的过程中已经能接受、无意识地体会和表达。 人的感觉是不可记忆的。可记忆的仅仅是对于感觉或从感觉来发挥的想象。真正的感觉只能是通过再次进入同样经历重复去感受的。或者我们让还无法想象和记忆的感受直接来进入艺术,用艺术来保存某种感受。为了这一点,学生的艺术活动不能是从想象、不能是从对于某种结果的想象来发挥的,而只能是直接从做和感受来发挥的。 如果让学生一边观察和感受,一边把观察的东西画下来,就可以让还没有意识的感受进入画、得到表达。因为我们以艺术的方式能表达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艺术找到有意识的理解。艺术的作品是在无意识的感受过程中创造的,可是如果观察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意识和认识到本来无法认识的。如果艺术要帮我们做到这一点,艺术就必须是从无意识的感受发挥出来,而不能是根据计划进行的。画画也比较适合让小组向全班答辩他们感觉、观察和研究工作的结果。 另一种用无意识的艺术去认识到事物的手段,是让学生用泥土来仿造正在观察的动物,因为通过不断修改泥土的工作还可以模仿并感受到生长过程。 在需要发挥想象力时可以让学生画图(形态),比如画一个他们观察的地方的平面图,或者用黄泥来做一个立体模型。线条能够一下子就把意图定下来,又能表达意义。亚洲人的文化就是这样的。在需要发挥情感和意志时,可以让学生画出他们所观察东西的颜色,慢慢地发挥自己的感受。这种只能表达一种气氛的画法对亚洲人来说比较困难。形态都是发挥想象力,颜色都是引起情感和意志的。 具有情感的观察 下面,我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翻译之前我还需要警告:不要盲目地相信翻译的内容。我在这里发表它的目的只是一种能解放思想的思考练习。如果没有理解就相信这些内容,这个练习就达不到解放的效果,反而还会让人依赖: 根据现代化学的知识我们知道,一切、包括自己,都是由76个元素组成的。我们对于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是脱离了人的。有了这样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就无法理解小孩的内心世界,使小孩也无法接受我们的世界。这样的思想可以当作理论,让大学生写关于我们留给棺材的这个物质的论文,可是它并不适合真正生活中的教育。 因为现代抽象精神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物质追求相距太远,我们就无法通过它们去了解小孩形成身体结构的精神力量。如果要理解生活中起作用的力量,我们就不要教化学的76个元素,而要理解能引起生命的4种特点的力量或者能代表它们的物质比喻:暖和干燥(火)、暖和湿润(空气)、冷湿润(水)、冷干燥(土)。化学上的76个元素只是属于“土”这一个方面的。 如果能观察到这4种特点互相的和对环境事物的作用,就可以观察到植物世界中造成生长过程的力量,又可以了解到人体中构造生命的力量和过程。这样根据真理的教育不仅对智力,也能对情感和意志起作用。物质主义的看法做不到这一点,它使人只懂得利用环境。 如果不要教育构造生命的力量中的4种特点,我们怎样还能让小孩感受到有生命环境的需求,并发挥适合它的情感和意志呢?怎样还能使他为环境中的生命服务,而不是去破坏呢?这样只是留下了压力的手段。 我们不仅能理解构造生命的力量,还可以理解对心理动力起作用的力量。心理动力接受的和通过身体器官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可以用行星来作为物质比喻的:头脑的前部分(土星)、喉头(火星)、心脏(太阳)、胃(水星)。通过这些真正能代表不同力量的行星,小孩能接受真理,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功能与宇宙中力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宇宙中的力量。“暖和湿润”等世界中的力量对我们人,也对植物的生长起作用。能从内部形成身体器官的、宇宙中的力量对我们人,也对动物起作用,而且,因为不同动物接受的不同力量的成分不一样,它们形成的特点也不一样。 未来的老师还需要了解帮我们建立自我意识的力量和能代表这些力量的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到处都有光,可是没有能反射光的物质,使我们无法看见光。太阳不仅是一个没有物质的地方,它更是一个负的空间,是让所有物质和空间消失的一种地方。这个地方在吸引并反射宇宙中(本来分散)的光。帮助建立我们自我意识的,也就是这种吸引宇宙力量的、非物质的、负的空间。 由于太阳代表的(建立自我意识的)力量,我们能调整行星不同种(引起心理动力的)力量,使我们不必形成像动物那样单一的器官功能和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的力量在人中被调整(被压),人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特点(才能)。由于人在物质上没有形成固定的特点,人就可以在思考想象中自由地发挥它们。这就是人的创造能力。有了这样的对人的理解,我们的情感和意志都能得到与环境的联系和启发,也能变成实际的力量,又能使老师了解学生天性的反应。 创造工作的基础条件 如果一个物理老师好像自己都已经知道了学生要找到的结果或知识,那就没有了能观察的必要,也没有了研究精神。老师像小孩一样需要对现象感到意外和惊讶,比如说:“世界上几万部手机同时通过同一个空气转播的话,怎么不会混在一起呢?”14岁以下的小孩需要这种具有惊讶的研究精神,需要观察和比较现象。14岁以上的才需要物理规律的说明。太早的说明和概念只会让研究精神萎缩。比如“相对论”不是观察,只是说明游戏。 有的人比如在画画时都想判断和知道画的意思。不过“已经知道结果”的话,创造形成的过程或者感受还有什么产生机会呢?为了能感受和创造,就是需要不知道它的意思,也需要不知道(不能保证)它的结果。为了培养这种创造的感受,学生需要专门练习创造和感受一些只有形态或颜色,但没有具体目的的艺术品,并不能判断。 这样做的话,因为包括了灵心各种各样有心理过程的反应,得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心里)的东西。很多课文为了直观去利用大量的形容词。其实,课文上写的,也只能替代和排斥学生自己的感受。 在7到13岁的年龄,小孩虽然需要和希望有一个权威来告诉他们事情是怎样的,否则,他们对于惊奇、崇拜和真理的追求就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成长靠权威,如果找不到,他们在这个年龄要形成的、以后才要发挥的判断的基础就不稳定。所以,他们也想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让老师满意,哪些让他不满意。青春期之后,需要权威的年龄就过去了。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自己选择的榜样,就是朋友(老师应该是他们的朋友)。 但是,他们最需要的是自己去观察,观察整个的、包括各种各样变化的过程,然后把观察到的情况提高到抽象状态,再去比较和认识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道理)。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心里起到的作用不同于从课本上知道的。只有不用课本,我才能把平常发生在课本上的学习过程转到学生的心里来。 学生需要自己去观察、感觉和感受,而不需要课文的判断。被动的学生,如果碰到两种思想或答案时,很容易使他们的思考陷入迷惘和困惑。一个被动的人可能受不了两种思想同时的存在,他不能宽容第二个。可是,一个练习过自己去感觉的人不会受到思考模式的影响。在要坚持两种思想的时候,他会感到丰富。观察中的矛盾不会真正有害于学生,情感中的矛盾还会是一种丰富,但逻辑说明中的矛盾有害。 其实,真正的创造工作很少存在。一般来说,所谓的头里做出的创造只是已经存在的几种事物的新的联合方式。模式化的思考不需要我们睡觉,可是接受创造因素的思考只能在比较多的睡眠后进行。如果要真正创造,我们首先要失去已经具有的对于结果的想象,造船一个没有任何目的的空间。一个耳朵听满歌的人无法创造出真正新的音乐。反而内心中对音乐的“饿”会在内心中引起新的音乐(创造)。 普通的创造工作总都是从睡眠中的意志来发挥的,它只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发生,因为意识总会形成固定的概念。也可以说,只要想象变得无意识,它就具有普通的创造性,就像做梦时那样。所以,真正的创造不是在思考,而是在做(行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创造需要一种空间,需要无律、无计划和目的,也需要活力和自由,使宇宙各种各样特点的力量会进来。规律只能通过无意识的感觉加入到创造中去。创造工作只能通过无意识的感觉接受环境的事实。如果一个创造者不能脱离思考,他也无法创造出与已经存在的概念不同的东西,而只能达到或者达不到已经定下的标准。如何实现的问题是创造后才需要考虑的。也可以说,从11岁起,创造工作是唯一能让孩子接受精神的手段。 高级的创造工作有一个小小的区别:在做高级创造工作时,我们能发挥一种观察性的意识,但这个意识不能是针对目的的。就是说,虽然发挥意识去观察自己的创造行为,但想不到任何的目的。 我想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前边观察而了解到的需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尽可能舒适,把环境变成自己的家。这种安排包括一些能让生活变得舒服和方便的发明。学生要做一些很复杂又费时间的发明,以便让生活变得简单、容易,就像城里人一样。 让学生决定我们要实现的项目之前,他们要在小组内画出自己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把每天的结果向全班介绍。所有小组答辩了方案之后,作出决定所需要的基础才够丰富。为了不要把可发现的才能压抑下去,我在答辩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能针对结果,而应该针对态度,以避免形成不同学生不同才能之间的、不公平的“淘汰赛”。为了让学生互相承认每个人不同的才能,我们也不要做评价。为了避免消费的思想、为了避免排斥和互相瞧不起的现象,作为老师,我需要特别爱护学生做出的东西,特别是那种最破烂的、残缺的。 学生个人的思想需要自由而丰富,可是管理大家合作方式的规定则需要像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一样定下来。我希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做法,以后也能成为改造外界社会的萌芽。 节奏是孩子的活力 7到13岁的小孩无意识地存在着一种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节奏的愿望。这是因为,7岁之前通过头部塑造器官的力量已经转入到了胸腔的节奏系统(呼吸和血流动)中去了。在鲁道夫史代纳写的一本书《Die geistig seelischen Grundkraefte der Erziehungskunst》上,我看到了节奏在这个年龄与人体发育的关系: 从7岁开始,在整个身体里发挥并影响到所有其他过程的是节奏系统。给换牙后至性成熟前(7至13岁)小孩上的课,主要应该是引导(或者影响)节奏系统的。所有不能培养和引导节奏系统的手段在这个年龄都是错误的。那么,什么能引导节奏系统呢?那就是艺术的活动。 比如说,音乐离不开节奏。音乐就是节奏,所以音乐在人体的节奏系统中继续起作用。整个人的内部自己会变成乐器,就是说,整个节奏系统都会发挥不同种乐器的特点。此外,不仅音乐有这样的作用,雕塑和绘画也有。美术的颜色和不同颜色的和谐融会,也能在身体的节奏系统中造成或者引起根据颜色和谐的节奏过程。如果要成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师,我们就需要以艺术的手段介绍所有的课程内容(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所有课程(包括所有门课),都要让小孩自由地与和谐地发挥他的节奏系统。 如果7至13岁的小孩在课堂上累了,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节奏系统,而是对另一系统起了作用。节奏系统不会让我们累,我们的心脏跳动一辈子都不累。让我们累的,是思考、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和动作。 另外,我继续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可以说,所有课程都能分成两种,而这两种特点完全相反的课程能互相帮助。如果只给学生上发挥想象和反思特点的课,因为他们觉得接受过的认识已经太多了,他们就会变得很表面化。只发挥意识的课培养出来的人不愿意真正地去意识到外界中的一些关系。可是,如果在上这种课之前用过身体来培养才能,学生才会有足够的去认识的愿望。反之,在发挥意识的第二种课之后,学生也更有手工、音乐、体育等课程需要的愿望。 在需要反思的课堂上,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意识联系到老师接受的一些事情,可能也要作出判断。也许,老师很重视让学生自己动脑,可是这种不包括身体活动的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睡觉”状态,因为学生的精神(有意识的思考)和灵心(情感)部分离开了身体。就是说,学生的精神灵心在老师介绍的事情中,而不在自己的身体内,就像睡眠状态一样(在做梦的状态中)。在这种课堂上和在睡觉时,都是人体把营养从下面排到头脑里去的一种过程。 在我们不睡觉的时候,人体中的病被有意识的高级器官限制和压下去了。在睡觉时,人体中的病才能真正去发挥它的作用。在让学生只动头脑的课堂上,他们人体中的病也一样发挥作用。在让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去学习时,比如弹奏乐器、体育、手工、写字等,学生的身体就完全醒了过来。结果,这些课程能够限制人体中的病,也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心理和身体健康。 有的人过分地强调抽象精神(智力)的学习,有的则过分地强调物质身体的学习。其实,只有把这两方面联系起来并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小孩。如果我们了解“悲伤”能阻碍肠子的工作,“笑”能发挥肠子的工作,我们在物质的研究中就能发现精神的作用。了解的话,我们也能让学生去思考他们的身体根据所包含的道理“想”思考的东西,使学生能获得健康。 如果我们用整节课的时间不断给学生讲知识,而不发挥他们的创象(创造想象)力,学生在胃酸里就会过多地产生的一种物质(Pepsin)。如果后边接着上音乐课,这种物质就会得到它的用途,就是造出唱歌时需要的一种刺痒。可是,如果在造成这种因素时没有发挥学生创象力的话,这种物质就卡住在胃的褶痕之间,使它无法转流、无法造成刺痒。而没有了这种刺痒,学生就会懒得唱歌,什么都做不出来。 如果像一种方法或者模式一样接受这些,我们不可能达到任何效果,可如果每个老师都意识到这样的不同门课之间的关系,使同班不同门课的老师互相帮助,效果就会出现。…… 最能带来活力节奏的一种变换,是在外面和环境融为一体并改造它的感受(意志)和教室里的反思并认识已经定型的东西(想象)之间的变换。在外面,自己的灵心和我们要观察感受的对象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好感),而在教室里,自己的灵心跟我们要认识的对象应该是分开的(反感)。四肢在外面的行动和新陈代谢的工作是呼吸的一种“呼”,而神经感官系统在教室里的思考是呼吸的一种“吸”。主动的“呼”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影响和改变外界,而被动的“吸”是让外界影响到和改变自己。两种工作之间的变换才是“呼吸”,而这种有节奏的变换才能给小孩带来活力。 人就需要这两种特点。一是让我们行动创造的意志力。它需要我们以睡眠和好感的特点融入到环境或者要做的事情中,也需要学生加入集体。最适合的地方是在外面有生命里的自然环境。实现自己创造的东西不仅是改变环境,也是一个想象力能适应和接受事实的机会。 另一个要发挥的特点,是有意识的思考状态。这个状态需要我们安静、不动各自封闭的、对外有反感地去反思的才能。这样才可能接受和认识一些规律。最合适的地方是人造的环境,因为人造的、死的建筑材料没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命力量,使它不会影响思考。死的物质环境和死的神经物质中都是让精神透过、都是能发生反射(反思)的地方。所以我也理解,农村美丽的泥土教室为什么必须换成灰色又丑的水泥砖房。 这两种特点是呈对比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发挥。如果老师了解这两种状态,就可以利用它们来帮助学生进入适合活动的不同状态。 感受只能在小组内发挥,因为感受是与自己分不开的。为了安排小组的记录工作,我想改动学生的桌子,把他们分为6个小组。有共同规律的意识则不一样。它都同样存在,不需要与个人的联系。所以,需要发挥意识的工作肯定只能让大家一起在封闭的教室里开展。在自然环境中,意识是发挥不了的,也很难在小组内做到。 思考和意志之间是有变换节奏的情感范围。因为9岁小孩的情感还依靠榜样,所以他们需要有机会利用班里的活动来培养自己的情感。情感、气氛等灵心的感受都通过时间和时间的变化得到发挥。物质上的东西和物质世界中发挥的意志,我们通过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和空间来感受,可是智慧、情感气氛等的灵心感受,则是我们通过形成和萎缩等时间变化才能得到的。为了培养情感,学生需要时间中的变化。 人体最有变换节奏的范围,比如呼吸、心跳等节奏,也就是发挥情感的范围。不仅情感能影响到节奏(比如在害怕时加快),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呼吸的节奏去调整学生的情感。人的灵心需要这种独立意识和集体情感群体之间的强烈气氛变换,才能存活以及使心理健康发挥。这种变换也就像一个人需要呼吸——需要呼和吸两方面一样。学生需要全体来营造悲伤、快乐、失望、成功、安静和活跃兴奋、快和慢等气氛的变换,使他们的灵心和情感萌生起来。如果学生能这样感受到不同特点的变换,他们就不容易感到累。最让他们感到累的,是总是只去增加知识。 比如在让学生观察植物、动物、历史发展或者某种文化时,如果让他们通过理解和知识来接受,他们得到的就不多。反之,如果让他们通过各自特殊的气氛感受不同的历史阶段,能接受的就很多。对小孩来说,情感能给他们带来的比知识要多得多。我能不能给他们带来有规律的变化呢?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学习很多。 能帮助调整心理的,是音乐能营造的气氛,因为音乐的特点,就是让大家融合起来、成为一个灵心和情感方面的群体。在大家想合作或集体行动时,音乐也会帮助把全班的力量团结起来。让学生营造并感受气氛的最佳时间,可能是在认识之后和实现之前,因为实现需要大家团结的力量。 壮族山歌只包括五种声音。这种属于古代的五声音乐不包括快乐、悲伤等不同气氛的可能,而且壮族学生往往也唱不出超过五声、超过没有气氛变化的歌曲。不过我认为,一个现代人不仅需要扩大意识,也应该在灵心情感方面扩大它的感受范围,所以我想把学生的音乐感扩大到12种声音。我想,最适合的手段是有大调和小调气氛的三声合唱,让学生自己用风琴来尝试、营造和感受美的音乐气氛和节奏。另外,还可以做一些击节奏的、让学生感受集体感的练习。 我们活动的节奏当然要是天天按照同样固定规律进行的,否则的话就是失去了依靠。这也还有另一个道理:无意识的、进行习惯的重复(节奏)能培养学生的、引导做法的情感,而有意识的具有任务感的重复(节奏)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坚持力。做广告的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利用“重复”这个因素去影响到人们无意识的欲望(意志的一种)和行动。 过程安排: 1. 午休结束在教室里分配任务后,小组到外面去感受和观察环境(第一个星期比较多)。 2. 小组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和画出来,成为一份资料(在外面或在教室里做都可以)。 3. 小组在教室里向全班同学答辩他们记录的东西。 4. 大家在教室里把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一些关系和道理并决定自己的做法或下面的项目。 5. 感受各种各样的气氛(音乐)。 6. 去外面实现自己决定的事情或项目(第二个星期比较多)。 7. 在第二个星期再答辩自己项目的实现过程或成果。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以下想法:1、进入和接受环境的本质;3、从环境中分离,4、意识到它的需要并作出决定;6、让自己的决定充满活力,主动改造环境。我在这里写的背景想法当然不要告诉小孩。如果不想让小孩的灵心(思考、情感和意志)萎缩,我们就不要让小孩理解我们心里的理论,而要让他们去感受。我就这样用了8个月的时间备好了活动,主要是进入适合小孩天性的心情状态。具体的内容,我并不需要定下来。 PAGE 23
本文档为【是什么给我力量第2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72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5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