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阿含-涅槃

杂阿含-涅槃

举报
开通vip

杂阿含-涅槃杂阿含-涅槃主题整理稿 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 我们下面一个主题,要谈到涅盘了,我们拿出《佛法概论》来,我们先看导师关于‘涅盘’的讲义,回过头来再来看经文就会更清楚,讲义72页的最下面一段。他的主题就是涅盘,好我们来看讲义。       “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一开始这句话就标明了一切,我们讲生死解脱,我们都要解脱,解脱什么?他这里就讲喔:解脱不是这一生不死,或者是未来能够得永生,到天堂或是到哪里永生不灭,解脱不是在谈这个。一句话就把主题衬托出来,如果你认为这一生可以长命百岁、可以不死,那是不...

杂阿含-涅槃
杂阿含-涅槃主题整理稿 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 我们下面一个主题,要谈到涅盘了,我们拿出《佛法概论》来,我们先看导师关于‘涅盘’的讲义,回过头来再来看经文就会更清楚,讲义72页的最下面一段。他的主题就是涅盘,好我们来看讲义。       “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一开始这句话就标明了一切,我们讲生死解脱,我们都要解脱,解脱什么?他这里就讲喔:解脱不是这一生不死,或者是未来能够得永生,到天堂或是到哪里永生不灭,解脱不是在谈这个。一句话就把主题衬托出来,如果你认为这一生可以长命百岁、可以不死,那是不可能的!未来要得一个永生的地方、永远不灭的地方,我告诉你这个不是佛法要求的解脱。这几句话如果你肯定、明白,你就不会执着、不会被外道的邪见迷惑、不会被不了义牵着走了,主题就会把握得住。       “是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未来’是什么意思?就是还没有来的,下一秒钟都叫未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解脱了,生命当下就不再痛苦烦恼,尽未来际也不会有生死苦迫,在当下解脱的下一秒钟都没有生死的烦恼,没有生死的压力,没有生死的恐惧,这一种苦迫永远没有了。       “于现生的苦迫中得自在。”活着的当下,生命活着的当下,所有的痛苦烦恼没有了,不是死后才解脱喔,活着就不再受苦了,活着就超越了。“这样的解脱当体,即是涅盘。”当体就是生命的当下。这里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已经把主要的内容阐明了。人生的所有痛苦烦恼都已经不能再侵犯你了,不会再被它左右,被它控制了,当下就解脱、当体就解脱,也没有生死的问题,恐惧也没有了,得大自在,这种解脱也就叫作涅盘。       “关于涅盘,从来有有余涅盘,无余涅盘的分别。”我们佛法的术语,大家都知道涅盘有两种,一种叫有余依涅盘,一种叫无余涅盘。“依汉译‘阿含经’说:涅盘的一般意义,应该是不再来这人世间了。”一般的经典来讲,都是这样子:“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死了以后就像灯灭,不会再来人间了 。“如‘杂含’(卷三四‧九五七经) 说:”也就是我们这个13297经“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世尊得彼无余,成为正觉。”什么是有余?就是还要来人间,我们在这个地方命终的时候,“乘意生身 生于余处,”意生身是什么?我们大乘有讲意生身,菩萨还是用意生身才能生生世世再来,       但是这里的意生身,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我们的意识还没有去掉取着,还没有完全的清净、完全的无取着,那么就会随着‘取’去余处受生。“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等于说还有爱、还有取,“世尊得彼无余,成为正觉”但是世尊这一些都已经没有了,所以叫无余成为正觉。这是一种解释。       但是解释很多种,不是只有这一种,我们再看,“《中含》‘善人往经’,对于‘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的,更分为七善人”也就是说在《中阿含》里面,他又有讲到什么叫有余。比如说:还有一点点的慢心,还没有完全清净的,五下分结已经断,贪、瞋、痴、慢、疑都断,这个叫五下分结,但是还有少少的习性还没有断尽,他又把他分为七种层次,叫七善人。我们以前不是讲过吗,还有生般涅盘、中般涅盘、上流般涅盘… …就在讲这个,有的证到三果不再来人间的是往生天上一天一天的成就,到最后才入涅盘的,那个都叫有余依,不是当下一切就断尽啦。“而现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称为无余涅盘。”       “这可见,涅盘有不再来这人世间受生的意义。阿那含与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都不再来人间,所以并称涅盘。但阿那含还有烦恼与身的剩余,阿罗汉才是无余的。”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讲阿罗汉就是无余涅盘,三果以前还是有余的,那这一点来分就明白了。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身体还在,即使证了阿罗汉,因为还没有入灭,还有这个身体,他认为这个身体还在以前都叫有余依涅盘,这个身体死啦灭了叫无余,另外一种解释是这样子,我们都把他了解就好。 涅盘是现生自证的       “涅盘是现生自证的。”这一句话很重要喔,现生自证的,我们这一生就能证的,不是哪一生哪一世喔,也不是死了以后才证的,是现生、活着就能证的。一个人能见法,能依法修行,断了贪、瞋、痴、烦恼,就像佛陀一样,他活着的时候就证涅盘,然后四十几年的弘法,还在人间,他不是死了以后才叫入涅盘,证道了他当下就涅盘,所以不是死后才叫涅盘,这一点一定要明白。所以涅盘是现生自证的。       “自觉人世间生死的解脱,”自己觉悟了、自己体会到了、自己证入了,知道生死已经对他没有困扰了,不再随波逐流。“无论是于人间究竟,或于‘彼处’究竟,”彼处是什么?有的在天上——不还天,阿那含三果都是在彼处究竟的.“生死的究竟解脱,称为般涅盘。得到涅盘,除了\'众苦尽灭\',还可说什么?”这几句话都很重要,我们都把涅盘当作一个境界,还有一个实有的地方,实有的体性,实有的一个本体,都有这样的感觉,其实这里就讲,真正的涅盘要怎么来形容它?一句话:众苦尽灭,你的贪、瞋、痴烦恼都没有了,而且不再起。所以这个不是死后的事,活着就是这样子。       “古德有以为还有身心的,有以为有心而没有身的。”古代的大德有这样解释涅盘的,以为身心还在的,还有的以为没有身体但有心。“依契经说,这些是妄情的戏论!”注意听喔,导师的判断是很决然的,毫不犹豫的,没有模棱两可的,涅盘就是涅盘,不对就是不对,没有什么好像、大概,这个都不允许的。如果认为身体没有了心灵还有,那个叫涅盘吗?只用身心的有没有来判断涅盘吗?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涅磐是在众苦的灭尽,其余的判别方法都是妄情的戏论。       “甚深广大与无量无数,即法性空寂,这是超名相数量以上的。”真正的涅盘没有办法形容他,不得已用言语要表达,只能讲:‘甚深广大无量无数’,你没有办法去称量他,你没有办法用数量来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他,只能讲‘非常非常非常的甚深广大’,只能这样比喻而已,其实这个是在讲什么?就在讲法性空寂,这个空寂性,你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形容他,没有办法用数量去规范他,不可思不可议,所以是超名相、数量,是超越语言的,涅盘是没有办法表达的。       但是不表达大家又不了解,所以不得已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只是相似的,引指指月的指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月,这一定要明白,不要执着在名言文句上、数量上、意念的思惟上来了解涅盘。       “如《杂含》(卷三四‧九六二经)说:”也就是13303经说,“如来法律,离诸枝条柯叶,唯空干坚固独立。”这一经我们也谈过,这样的比喻,也是比喻涅盘的境界,所有的枝条、柯叶,枝枝末末的东西都没有了。所有的枝末的事,所有的烦恼、杂质都没有了,只有空干独立,也就是在比喻法性空寂。“别译作:‘瞿昙亦复如是,已断一切烦恼结缚,四倒邪惑皆悉灭尽,唯有坚固真法身在’。”这个都是形容,一切的烦恼都断了,所有的束缚都没有了,一切的邪见也没有了,迷惑也没有了,只有在真性、法性空寂里面。       “幻化的身心永灭,惟是性空,惟是法身,这即是涅盘。”所以我们要解脱,要证入涅盘,这个知见要先建立。不要以为到某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是多快乐,用快乐两个字或者极乐两个字有意义吗?真正的涅盘哪里是这样讲?要明白那是形容。 不再相续       “有情的所以个体永续,”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会相续,会轮回不断。“所以无限苦迫,”我们有取识的执着,贪、瞋、痴、烦恼没有尽,没有办法解脱,那么这个爱取的业识不断,一定是永远的轮回嘛,‘此蕴灭已余蕴相续’,不是讲这个吗?就是因为这样子,所以他的苦迫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只是迷情为本的诸行,在我执的摄取、住着中,形成和合相续的生命个体。”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就是因为我们以迷情为本嘛,我们执着在世俗的情里面,不了解真相,不了解实相。在无明中起我执,有了我执、我见就执取一切的外在,产生执着,安住、执取,那这个有取识就永远在执取中,所以才形成了这个相续和合的身体,       “这才五蕴炽然,生死不了”这个身体就是五蕴,五蕴就是指这个和合的身心,这五蕴就像火在烧一样,灭了又来、来了又灭,灭了又来、来了又灭,不停地就像在火烧一样的,在火锅上一样的。“如破除我爱,”生死的根本就是我执、我爱,了解了、知道了他的如幻性,那个我执破了,我爱也就不存在,“即割断了生死的连索,” 我们都知道,在十二缘起里,触生受,然后是爱取有,把那个爱的绳索割断了,后面还会相续吗?爱不断,相续就不断,爱断啦、执着断了、贪欲断了后面就不相续。       所以我们都很执着在说:‘我们的业力很多很多,用种子比喻业力;数量来讲业力种子很多很多,一个业力就会产生一生的轮回,那无数的业力怎么能断尽呢?我们总是被那个业力实有感迷惑了,业好像实有的个体,一二三四… …有千百万亿,无量劫以来有无边无量的那么,所以我们去不了、断不了、断不尽。所以我们认为生死轮回怎么可能断呢?       其实错了,任何一个时空,它只是爱取不断的相续而已,是不是这样子?所有的业力都在爱取有里面,好,爱断了它就不相续了,管他是多少?重要啊重要!这个地方要明白,我们就知道原来解脱是可以的、是不难的。       如果把过去到现在业力的轮回,比喻为一条线,不管它多长,也不过是一条线而已,这样知道意思吧,到这里割断了,它就没办法相续了,再多的业力也相续不了,这样知道意思吧。       它为什么会相续?爱不断、取不断、执着不断,它才一直相续。比如说你拿一条绳子,不管它有多长,注意听喔!过去有多长都没关系,你一直再下去的话,他会越来越延伸。好,你不管它多长,你把它割断了,是不是就不相续?前后都不相续?就是这么简单!你不管它前面有多长的线,你只要在这里把它割断,它后面就不相续!这个理论很重要喔。我们才知道,原来人人可以解脱。       为什么要谈这个?这个是知见的问题,鸯掘摩罗为什么能证阿罗汉?注意听喔,就在这里。我们现在都要谈业重,我常常讲你们业再重,也没有鸯掘摩罗当生的重,当生杀了九十九个人,杀业又是最重的,瞋恨心最大的,他为什么能证阿罗汉?他不是造了业吗,他还报了吗?不然他为什么能证阿罗汉呢?注意听!因为他见法,明白了如幻的缘起,轮回就断啦,不再相续、不再执着,所以他证了阿罗汉以后,他受了很多苦他也是很自在。他去托钵被人家打、被人家丢石头,以前他拿刀砍人没有人敢打他的,现在人家打他、丢他,他只有承受。他发最大的愿力:从此后不再杀,就是这个,从此后不再杀的这个愿力就是断的基础,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就是在重点。 听闻正法,身心奉行       我们现在如果有人敢说:‘我从现在起贪、瞋、痴、慢、疑一定要断,当下就断,不再相续。’如果有一个人下这样大的决心,他一样可以断。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明白,解脱是人人有份喔,只要你愿意!有听到正法,愿意实践,愿意身心去奉行,你当下就可以解脱的。没有一个人业力比当生的鸯掘摩罗还重,他为什么能解脱?就在这里。       所以这里就讲,“如破除我爱,即割断了生死的连索,前五蕴灭而后五蕴不再起,”我们这个身心五蕴坏了,它就不会再相续了,但是如果你的爱取不断,爱取执着的造做叫作业力,就会相续了,就会执取新的一个五蕴。如何让它不相续?不就是修行的重点吗?什么不相续?爱染不相续、执着不相续、贪、瞋、痴不相续,就在这里。那如何能这些不相续?只要把那个我破除了就没事,为什么?总是以为有个我,我们都在保护这个我,怕他这样、怕他那样子,总是以为有一个我就对了。       一直在保护自己,一直在争取,想得什么?想得利益、想得名利、想得安全,能安全吗?在火锅上能安全吗?总要被燃烧的啦,总要灭尽的啦,无常法则,哪一个能安全?而不知道破我执的重要。       我发觉弘法最难就是这一点,不管你听多少法,当我拿出了那个无情刀,要砍你那个‘我’的时候,没有一个不颠倒,没有一个不害怕,没有一个不逃避的,就是在这里。一直很深的在保护着那个‘我’。       只要我执不断,其它什么事都免谈,能不执着吗?能不爱取吗?有人很发心,但是面对要杀那个‘我’的时候,没有一个不逃避的,就在这里。很难呢,不是不听法,就是难于把生命投入去实践,知道它是火坑愿意跳进去的,很少有这种人。为什么不解脱?因为不敢嘛!要保护那个我,希望那个我安全,为什么要安全感、要保护?以为里面有我,才需要安全感。       菩萨度人火坑也敢跳,几个人敢?为什么菩萨能往火坑里跳?因为他体证无我故,慈悲自然流露,只要能为一个众生奉献,只要能真正提醒一个众生,能让一个众生觉醒,火坑该跳我就跳,您有这样的心吗?有我就跳不下去,无我才能跳!就在这里。走了九十九步最后一步你就是不敢跳,你还是枉然啊。那个我还是保存着,我执还是没有破啊,就是在这里。修行不容易就是在这里,最后不敢让那个‘我’粉身碎骨。       我们禅宗讲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请问你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是什么现象?那个竹竿一百尺,你爬到一百尺了,叫你再进一步到哪里去?放手!知道吗?那个百尺的地方,还要再跳进去,那个是什么?那个是虚空,那不是粉碎了吗?也叫作‘悬崖撒手,’悬崖我攀住一个根,你叫我放手,那怎么可能?我下去就粉身碎命了。就是要你‘粉身碎命!’为什么不敢?就是这里,要破的其实就是那个我执,难啊。       各位,我们修行不是唱高调,内容明白,法明白,如何在生命体证,如何跳进火坑看清楚他,真的啊,我只能这样讲。要真心,那个不是只有理论能解决的,要用生命去体会啊!我告诉你不要怕,错了也没关系,第一炮没有打中,第二炮会接近,第三炮就打中目标,是不是这样?注意听!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谈到这里... ... 超名相数量 不可施设的 我们拿出《佛法概论》,73页第六段,我们看讲义,       “这样,如想象涅盘中的身心如何,或以为小我融于大我,拟想超越的不思议的个体,实在是妄情的测度。”这几句话也是指出我们修学的人要很小心的地方,我们世俗的众生总是在我执、我见的妄想中,总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个体,实在的自性,那么把涅盘的情形总是也用这样的一个思惟模式来拟想。以为涅盘了,我们世俗的所谓小我没有了,融入一个大我了,就像本体论一样的:从那里来回到那里去,这样的一个想象。所以这里的重点是一直在告诉我们,涅盘是不能用名相、不能用数量、不能用大小来形容它的。       那么我们一般很容易就在自性见中,总以为涅盘后总有一个什么实在的吧。在形容涅盘时候,我们用虚空比喻,用甚深广大来比喻,如果我们总是把它落在一个实有什么的那个观念中的话,那就不是真正涅盘的深意。众生总是在实有感里,所以导师这个地方就点出重点,不要把涅盘以为是身心的某一种体会、某一种感觉、某一种验证,以为人进入涅盘就是小我融入大我,或者回到哪里去,回到本体论里面的观念里面去,都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导师这里讲,或者是把它拟想超越的,不可思议的个体,总是以为有一个什么,这里就一句话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这里是妄情的测度,都不是实在的。       “所以从有情趣向于涅盘,可说‘此灭故彼灭’,可说‘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一定要讲涅盘,那么就是灭。什么灭?‘此灭故彼灭’,因为我们从‘此有故彼有’而展现的流转的生灭,生是缘起的‘此有故彼有’,灭是缘起的‘此无而故彼无’。因为前面的条件灭了后面不再相续,所以只能说是‘此灭故彼灭’,就好像我们把那个树根斩断一样的,不会再生长,不会再相续的轮回,只是这样子。       “如直论涅盘,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我们的思惟模式总是落在有无、一异、生灭、断常,我们差不多都会落在这样的思惟模式里面,而真正的涅盘不能用有无来规范它。众生有总是在实有、实无中。“不能想象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这几句话就是说用语言上来形容,只能这样形容啦,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也不能说它生,也不是说叫就叫无生,这是超越名相跟数量的,也不可施设的,你只要用你的语言去表达它都不中。       “所以焰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当时焰摩迦还没有证阿罗汉以前,不是有这个问题吗?他认为阿罗汉死了叫涅盘,那涅盘表示什么?表示什么都没有,就被诃斥,认为这个是邪见,一落有、无,都不是涅盘的真实内容。 生命的体证       “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杂含卷五?一0四经),”也就是172经,“这怎样可想象为无所有呢?”。“住无所得,无所施设,”不是用有无两个字能衡量的,“『本事经』(卷三)也说得极为明白:‘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盘’”我们众生没有涅盘的体验,你怎么去想象他都没有办法想象得到,这个涅盘境界,也可以讲‘唯证方知’,你只要一落入思惟模式,怎么样的思惟都没有办法了解它。       我们很多人都害怕什么?如果我证入涅盘,那我死了,那我到那里去?那我没有怎么办?会起恐惧。其实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自性见在作祟,在实有感里在我执、我见里的想法,怕那个我失掉。其实当你真正证入了无戏论分别的,所谓涅盘的时候,用语言来形容的话,我们常常在阿含经上看到,“清凉寂静永灭,”不是在谈这个吗?那里还会有众生的分别说会起恐怖呢?还有我见呢?根本不会有这个问题。       简单的讲,如果我们一个人学佛到最后,不管你怎么讲,不管你理论讲得多好,体会得多深,他最后还会问你:‘那我死后到底要怎么样?或者我死后到底到那里去?到底是有是无?’只要还问这个问题的人,那表示他的我见根本还在,一个我执、我见破的人,他不会再问这个问题。我有时候跟很多居士谈法,他们听得很欢喜,讲缘起,讲‘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很欢喜,讲无我、无常都能接受,但最后都会问:‘那最后我问师父,那我死了到底要到那里去?’他还会问这个问题,那表示什么?表示还不懂缘起,缘起既然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缘聚的生,缘聚的灭,就表示没有一个常性,没有一个我可得。       这个才是根本问题,我见破了才能体证涅盘,如果还有一丝丝、一毫毫的我见、实有感,那是根本不可能体证涅盘的,所以像这种情形,不是语言来论大家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学了法要,一定要用身心去体证。当我们的执着——我见、我爱、我欲都消失的时候,你的生命中,你的体会会非常如实的,那个时候不用语言来表达,不用语言来表示,你很明白。离开贪瞋痴烦恼,种种的障碍都没有了,执着的心、有所得的心都没有的时候,当下的体证不是很清楚吗?那个并不需要语言的表达。       所以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没有体证过,没有体会过,任何一个人来争论有什么意义呢?真的对、真的不对,说的对、说的不对跟事实都不相干。所以了解很多法义以后,我们真的用身心去证明,当你证入了、你体会到了,你明白了、了然于心。什么叫灭?只要有所体会的人,那他就有住处,他就知道自己安住在什么地方,他明白!       不然的话,很多人都说:‘懂都懂,理论也懂,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是没有真的懂!观念上的明白,学问上的明白,跟生命的体证的明白是两回事。所以我们不要只停留在知见上、理论上的明白,一定要透过生命、生活中的体验,去真正的体验到、证入到的时候,那就知道完全不是用观念能解决的事,你可以很清楚。       这个很重要,那么我们虽然在谈涅盘的问题,观念上先明白,透过观念上的明白,我们在实证的时候,也才能知道我们走的方向对不对,这个也是蛮重要,虽然不是讨论就能解决,但是我们还是先明白一下。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下面是讲 “佛陀的正觉,”那么正觉跟涅盘有什么不同?一般以根本佛法来谈,佛陀的涅盘跟阿罗汉涅盘应该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如果我们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认为佛陀的正觉跟阿罗汉的涅盘,还有一点点小小差异,我们来看讲义。       “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完满开展,究竟圆成;而声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佛与声闻的正觉,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本质上没有差别,那么这个讲程度上是什么?应该讲是深度的问题。我们上面讲到的是“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瞋、无痴”中间那个无瞋有一个括号,那么下面谈的是阿罗汉的正觉重于无贪跟无痴,差在那里?差在一个无瞋。       其实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根本佛法跟大乘佛法的不同,差别重点就在这个地方而已,我们大乘重的是什么?慈悲心、大悲心,这个悲重无瞋;根本佛法重的是贪欲的去除,重点是在无贪。       大乘重的是在无瞋,因为大乘佛法重的是慈悲心。所以大乘佛法的菩萨道是缘苦众生的,是以悲心为主的,最要紧就是大悲心。所以“众生苦不尽,他不证涅盘,”也是根于这一点,重要是在无瞋,这一点大家明白就好。       “但这是说:佛陀的正觉,是智慧中心的,含摄得无贪、无瞋、无痴,从身心净化,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从智慧的无痴说,无漏慧的证法性空,与声闻没有差别,”在法性的体证上来讲是一样的,“毕竟空是没有什么彼此差别的。能实现智证空如,即转凡成圣,转迷成悟。三乘同性的圣人,不是神,只是以智证空寂而得离欲解脱的自由人。”在法性的体证上、空性的体证上,声闻跟佛陀都一样的,体证的毕竟空都一样的,都是从这个地方来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这个地方都一样的。所以这里就讲,三乘的圣人不是神,只是以智慧证入法性空寂来超越,所以这个地方显出了三乘圣者的伟大。这个不是神也就是在说不是‘我’啦。(无我故)       我们跟其它的宗教不同就在这里,其它的宗教是重信仰的:外面有个神、有个主、有个本体,人跟神的关系就像主跟奴的关系、主跟仆的关系,但是这里不是讲这个。我们佛法三乘圣者的解脱,不是靠外在的神,也不是被外在神来控制,本身也不是在讲神的问题,圣人他不是神,他还是人,“只是由智慧来证入真理实相,而超越而解脱的自由人”。不再有束缚了,不再有执着,不再有贪、瞋、痴跟烦恼,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是佛法的特质,不要跟外道的思想混在一起。       “不过,慈悲而偏于消极的不害他,这是声闻;”声闻乘离欲,自己不会去伤害其它的人,只是消极的自利而已。“重于积极的救护他,即是从修菩萨行而成佛。佛在这三乘同一解脱的圣格中,显出他的伟大。”他不是只有自利,也不是自了,也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护生,那么这一点也就显出慈悲心。 同证法性  真俗无碍  悲智相应  荡尽余习       “有情,是身心相依,也是自他互成的,所以佛陀的正觉,不但契合缘起的空性,更能透达缘起的幻有。”这几句话因为框起来,你们就知道很重要,佛陀是由于体证空性而解脱的,那么我们一般都只能体会的就是‘缘起性空’的部分,其实‘性空缘起’更重要,懂得性空缘起,就不会破坏万法,也不会厌离万法,不但了解一切法的空性,也知道因为空性才能缘起万法,但是缘起的万法不是实有而是幻有,如幻的缘生。       “慈悲利他的德行,更能发挥出来,不像声闻那样仅是消极的无诤行。”我们了解一切法如幻非实,就是不执着、不贪欲、不造业、不爱染;但是从慈悲利他的精神来看,更要从缘起的万法中去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消极的避开他、离欲而已。       “人间佛陀的无上正遍觉,应从真俗无碍,悲智相应中去说明与声闻的差别。”佛陀的正觉跟声闻的差别,一般来讲都以为是阿罗汉,都一样,这里就点出来,佛陀他能真俗无碍,修菩萨行也是在这里。世俗的一切万法,它是有生有灭、生生灭灭,我们说它非实,所以就产生了厌离。但是佛陀从非实的一切万法中,了解他的非实以外,也知道人间性的缘起相,也是‘因为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一切法其实当体即空,明白的话,俗即真、真即俗,他是没有障碍的,并不需要厌离的,并不要像毒蛇般的去避开他,这一点差别是不同的。       我们大乘佛法(与小乘)其实差别也在这里,我们以前不是说吗:看到金钱像毒蛇,那么男人看到女人就不能正视,女人看到男人也不能接近,一切万法、真跟俗是相隔阂的,但是这一点不同在哪里?(菩萨)从缘起法体证的是真俗无碍,就没有那一种隔阂,没有那一种厌离、相对。所以说一定要分别声闻跟菩萨的不同在哪里?就是在这个地方下手,在这个地方来分别,       “论到解脱,佛与声闻弟子平等平等。”如果说见法性、离开执着、断烦恼,佛陀跟声闻弟子都一样的,为什么?因同证法性空寂是一样的,这个没有差别的。“如『中含』『瞿默目犍连经』说:‘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中阿含》中这一经里面谈的就是:如来的正觉解脱跟阿罗汉的慧解脱没有什么差别,解脱的内容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较高超,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法性空寂、法法归于灭,体证的这个空性不可能有两个。       “解脱的平等,约解脱能感生死的烦恼及生死说。”我们说解脱性的平等就是在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众生会感生死、会有烦恼,从断生死烦恼说,佛跟声闻是一样,解脱是说这一方面来讲都一样。“如论到烦恼的习气,即彼此不同,如舍利弗还有瞋习,毕陵伽婆蹉有慢习,这是烦恼积久所成的习性。虽然心地清净,没有烦恼,还要在无意间表露于身语意中。”舍利弗是证阿罗汉,但是久远以来的习性还是有,没有完全断尽,只是这种习性已经没有妨碍生死解脱,我们不是有听到一个故事吗?他过恒河,那位恒河的河神是舍利弗过去世的婢女。舍利弗因为证了阿罗汉有神通,他过恒河就看到那个河神,就知道他是自己以前的婢女,就叫他:‘女婢、女婢’。那个河神很生气,就去告诉佛陀说:‘舍利弗常常看到我,都在骂我。’舍利弗就被佛陀指正说:‘你不应该这样子,’那舍利弗其实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以前叫他婢女叫惯了。现在看到河神还以为是以前的婢女,所以叫他婢女。那佛陀这样子讲,舍利弗就去向河神道歉了:‘对不起、对不起,婢女。’嘴巴讲对不起、对不起,又叫他婢女。可见是一种惯性,他不是恶意的、不是故意要找他麻烦或者生气,只是一种惯性,所以这里就谈到虽然证到阿罗汉,还有那么一点习性。我们知道大迦叶尊者听到那个紧那罗王的歌声,他还会起手舞足蹈,会起舞的,那个也是过去的习性,但是这些呢都已经跟生死无关,不是会妨碍生死的习性。所以习性有两种,像我们众生来讲贪、瞋、痴未断,这一种习性是跟生死会有关系的、跟解脱有关系的,但是像舍利弗他们都解脱,虽然还有这么一点点余习,但是这个跟生死已经没有关系,他没有贪、瞋、痴的成分在内,不一样。       “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成性的余习。这虽与生死无关,但这到底是烦恼的余习,有碍于究竟清净。”那么我们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认为佛陀跟阿罗汉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同证空性而解脱,但是阿罗汉的习性还没有完全的净尽。而佛陀的习气已经完全的净尽。所以我们大乘佛法一直强调,佛陀是久远劫的菩萨行,已经把所有的、包括微细的习性都荡尽,所以他是究竟清净、究竟圆满。阿罗汉还有那么一点点余习,还不能跟佛陀一样的,完全净尽圆满。一定要讲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古人譬喻说:声闻急于自了,断烦恼不断习气。这如犯人的脚镣,突然打脱,两脚虽得自由,而行走还不方便。”就像犯人脚上被铐个脚镣,现在脚镣拿掉了,但是长远来的习性,总是觉得脚走起路还是怪怪的、不自由、不自在。“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久已渐渐的消除习气;等到成佛,如烦恼与习气一切都断尽了。这如犯人的脚镣,在没有打脱时,已设法使他失去效用;等到将脚镣解去而得到自由时,两脚即毫无不便的感觉。这解脱的同而不同,还是由于声闻的急于为己,菩萨的重于为人。”我们一直强调菩萨道悲心深重,只要还有众生,菩萨不忍众生苦,总是缘苦众生,愿意生生世世来渡众生,所以历劫修行就把他的习性完全净尽,直到成佛为止,所以一旦成佛就是非常清净圆满。       那么一般人认为呢,一证入阿罗汉他这一生就证入涅盘,他不再来了,我们一般一定要勉强去批评,在谈这一个。所以把握重点的人,就知道我们在谈声闻、菩萨的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不是对法有所不同,不是体证的空性有所不同,是悲心不同,只是这个问题而已,大家要明白。 【佛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现实人间的佛陀,如释迦牟尼佛,成立于无贪、无瞋、无痴的均衡扩展,成立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而德行能作到时代的完成。”       “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即是佛。”三乘的圣者同一解脱,在同一法性上、同一空性上解脱,但是佛陀达到真俗无碍,如果真俗无碍就不需要厌离了,也不需要怕,也不需要消极的抵抗,又有悲心又有智慧,悲智更能相应,那么在人间就没有障碍,所以到这样的田地、这样的地步才叫作佛。       “这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三德的平衡开发,是完善的。本着这样彻底而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的体证到真俗无碍,也能悲智相应,那么应该他会在任何一个时空中,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中都能够适应才对,比如说,从佛陀到现在两三千年,经过多么多的时代背景,都不一样,如果以佛陀的智慧生在每一个时代的话,他都会适应那个时代的时空背景,恰到好处的利益众生、渡化众生,而且都会恰到好处,会圆满。       也就是说,体证的空性虽然是同,利益众生的方便善巧还要随着时代背景不同,要有适当的应对,这个叫方便。比如说西方有西方的习俗,我们东方有东方的习俗,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日本人有日本人的文化,那么泰国又不一样,佛法总不能说用一个模式死板板的,非要这样不可的硬塞到每一个时空中,不是这样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佛法都能适应适机的渡化众生,让众生能解脱,能离贪、瞋、痴烦恼为原则,根本的目标是不会变的,但是善巧适应是可以随因缘而转的,这个就是方便。      所以说,如果像佛陀或者是大智慧的菩萨们,了解真俗无碍,他可以入到任何一个世俗的空间,任何一个国度文化里面,他会善巧的融入其中,而去渡化这一些能够适应的众生,不是只修自己个人解脱就好,这边的习俗到那边去不相应,这边的观念到那边又不相容,那这样子怎么样弘法?       比如说我们佛陀的时代,印度的气候,那边的生活习俗,出家人三衣一钵,吃饭的时候托个钵,树下一住也可以,精舍也可以住,到哪里都可以。那如果在我们中国不可行,冬天很多地方是下雪的,如果你只穿那个三衣,不冻死才怪对不对。       还有,有的国度里面,是不流行托钵的,你在那边去托钵,你不饿死才怪,风俗习惯是不一样的,每个国度都不同,所以佛法必须要融入每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去适应他,但是佛法离开贪、瞋、痴、烦恼的根本精神是不会变的,那种解脱、体证空性也不可能会变。但是适应众生的善巧,我们这里讲,“当时、当地、当机”,人的根性都不同,如果有真俗无碍的智慧,那你自然你就懂得如何去适应、去方便。所以说如果佛陀,他再来这个人间的话,任何的时空他一定都会是究竟而圆满的。 悟佛所悟,行佛所行,即人成佛       “大乘法中说: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这虽是慈悲相应的,约智证空性说,与声闻平等,”我们大乘法讲悟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这个八地菩萨从证入空性这一边来讲跟声闻平等,也就是跟阿罗汉是一样,所以我们一般人讲到八地菩萨,就知道是跟阿罗汉同悟空性,无生法忍,也就是证法性空。“即可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成佛了。”到八地菩萨的时候,证到空性,跟佛的体证菩提其实是一样的。       “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实现于人间的佛陀”这几句话也很重要,我们今天一般人把佛当作神一样的看待,好像是超能力的,有特殊功能的,与世俗的众生是不一样的,神格化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导师这几句话讲的真的是太好了,“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是净化人性,”佛是人成的,我们人性中有贪瞋痴、有烦恼,所以我们是凡夫,你把贪瞋痴降伏了、烦恼不再起,可以悲智双运了,真俗无碍了,你就是佛!佛是人来成就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佛为什么不在天上成佛?为什么不在其它的地方成佛?为什么会来人间成佛?我们以人的一个立场来看,我们充满了希望,佛陀为我们作证,他体证了真理,他成就了解脱了,我们也可以的,所以说我们跟佛是平等,平等是在法性上来讲,众生与佛其实是平等,只要我们把我们的人格、人性净化,超越了,不再贪瞋痴烦恼,你也是一样可以体证空性而证入圣人,一样的可以成佛的。       所以这一点我们如果明白了,佛的重点是在即人成佛,实现人间的佛陀不要把他神格化,变成一种理想,变成一种崇拜、等救度,那个观念就不对了。人格的净化而成佛,我们只要把人格净化了,我们一样可以成佛,这一点很重要的,我们才充满了希望,我们有机会,我们不是永远做一个轮回的众生。       只要你愿意,佛陀走过的路,佛陀体会的法,我们遵循着去体会、去实践,我们一样也体证得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一直跟各位建立的观念就在这个地方,因为宇宙的真理法则是不会变的,佛陀的时代是这样子,现在没有佛陀的时代还是这样子,所以叫法。这个宇宙的真理法则的法,它是普遍存在,必然如此的,永远都是这样子的。       有佛的时代是这样,没有佛的时代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只要愿意,跟着佛陀的脚步去实践,我们一样体证得到,这个法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异而变,也就是法性空寂,到哪里都一样,再过个几千万亿年,几千万亿劫还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是充满机会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你只要去体悟到,佛陀所体悟的法性,我们同样可以解脱。所以凭这一点,我才告诉各位,我们人人学佛,人人解脱,我凭这一点而下这样的定论,佛陀他体悟到真理的时候,那个真理法则就是这样,宇宙的真理本来就是这样,现在呢?还是这样!佛陀因为体悟这个真理法则,而悟了而解脱了,我们也只要能体悟到这样的真理法则,我们一样可以悟了、可以解脱。       我们为什么一直要研究正知正见?什么是真正佛陀所悟的?这个要抉择。所有的外道谈的理论跟我们哪里不同?佛陀所悟的跟六师外道跟当时的宗教界、思想界哪里不同?这个要抉择清楚,不然我们落入跟外道一样的思想,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那是跟真理法则不相应的,重要是在这里。       所以我们抉择正知正见,抉择的正确,依循着佛陀所走过的路跟方法,我们一样可以证明,一样可以解脱,这个很重要。 自我本质的客观化       “自释尊入灭在时空的演变中,信众意欲──知识、能力、存在的无限欲求,”佛陀入灭以后,那么随着时空的演变,我们一些佛弟子们,由于内心的一种意欲,对于知识、能力跟存在的那种无限欲求,其实这个无限欲求是什么意思?就是众生的希望永恒存在的自性见,众生内心有这样的欲求。“不能满足于适应当时人间的佛陀,”谈到佛陀是在人间由人而成就的好像不够圆满,不是像天神化那样就不能圆满,“这才想象佛陀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是想象的,“而为任何时代、环境,信众所不能超越的,推尊为圆满的,绝对的。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质的客观化。”导师的评论都是非常中肯的,自我本质的客观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我见、实有感,永恒生存的意欲,内在这个自性见,把它投射到外面去了,希望外面总是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超能力的。所以这个叫自我本质的客观化,也就是我执的投射。       “一般宗敎,幻想此为外在的神;”这里也点到了其它的宗教,他们认为外面有一个神、有一个主宰、有一个上帝、有一个超能力的东西。导师不客气的就一语道出,一般的宗教就是幻想为外在的神。“而正见的佛弟子,即知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欲本质的客观化”外在的神是外道的思想,我们佛弟子呢?他反过头来就知道了,所谓佛不过是内在心灵的成就。这种成就其实是什么?还是讲自我意欲本质的客观化。我们佛弟子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不会落入跟外道一样的感觉:有一个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外在的神,把佛想象成这样子那是不对的。       “我们知道,成佛是智证──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我们说必归于灭的灭性,是法性空寂,也就是三法印的‘涅盘寂灭’。“这是没有彼此而可说绝对的,彻底的,能真俗无碍、悲智相应的。”真正的体会法性空寂的这个寂灭性,这里再也看不出彼此的相对。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离开了相对的这种心态,而达到了真俗无碍。“到达这,即是佛陀,知识、能力、存在,缘起的一切,永远是相对的。”明白了真俗无碍以后,回过头来,人间看到的缘起的一切,永远是相对的。会不会否定这个相对性?缘起的一切法本身就是相对的,你一定要求个绝对吗?       “这并非人间佛陀的缺陷,”缘起的必是相对的,这是法尔如是的,缘起性就是这样子的,这不是佛陀有缺陷喔,不是佛陀有不圆满噢。性空缘起,缘起的万法必是相对的存在,这种相对的缘起性是法尔如是的,不是佛陀的缺陷,这一点一定要明白。“这才是契当真理。”这样才是真正明白真理的人,我们在人间总是厌烦这个、讨厌那个,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这个相对性。       “虽说是相对的,但无论佛陀出现于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的知识、能力、存在,必是适应而到达恰好的。佛陀的绝对性,即在这相对性中完成!”人间是相对的,一切法是相对的,但是如果佛陀活在人间的话,不管在什么时空背景,他的知识、存在跟能力,一定会表现到恰到好处。他的恰到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切的相对性中,可以看出它的绝对性,不离相对而有绝对!注意听,不是离开相对有绝对,相对中就能超越、相对中就能看出它的绝对性,所以他必能圆满的达成,就是在这里。       但是我们众生就没办法了 ,不同时空因缘中,时代背景不同,但是人的贪瞋痴烦恼是共通的、都一样的,执着的对象可能有一点不同,内心的需求方向可能有一点不同,但是内心的烦恼跟贪瞋痴是一致的,那个我见、我执是共同的、是不会变。但是佛陀就在相对中,当下即体会空寂,在一切的俗谛中就体证到真谛,所以才能真俗无碍,表现的才能恰到好处也在这里。 《阿含之空》的这一段比较重于法的部份,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蛮重要的。 【无常为论端之蕴空】       “如来对五蕴法门,曾说道:「观五蕴生灭」。可见佛多半是在生灭无常的观点去观察五蕴性空的。       世间上色等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而佛法的目标,亦即人类的最后归宿,在涅盘解脱。可是常人不知从何去把握涅盘,如来善巧的就五蕴无常为出发来说明它“涅盘是解脱的境界,我们世俗的众生没有办法去把握这个重点,但佛陀以他的体证善巧的藉助我们的五蕴,从五蕴的无常性,来让你明白什么是涅盘。非常善巧的引导我们去体会。       “如『杂阿含』二六0经说:”就是我们讲的43经说,“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有解释“一切法,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灭的过程中前进;一切法的本性,都是归于灭,都在向着这个灭的大目标前进。”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无常,不管是有情界或者是器世间都好,没有一法不是向灭的过程在迈进,那么这个是什么?这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你想灭不想灭,都一样要灭,你相信不相信,它都在灭。你承认不承认,知道不知道,它都是必归于灭。这叫做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子的。跟你信仰没关系,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不管你相信不相信,都一样的必然如此。       “我们只要使它灭而不起,就是涅盘。”这几句话最重要,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无始以来相续不断,我们现在体会到真理了,了解真相了,不再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永灭了、断了、不再相续的那个身心状态,就叫做涅盘。       我们生死的相续是什么原因?我们上面这一经就讲“阴是本行所作”阴就是我们的五蕴,我们这个身心,五蕴的身心哪里来的?“本所思愿,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我们过去的造作、行为来完成的;也是我们过去的思欲、过去的执着、有取识的思欲而来完成的。过去的业力的造作,过去心灵的执着,而产生今天这个蕴五蕴,那么这个五蕴是无常的、是磨灭的、必归于灭的。当这些都止息、都消灭的时候就叫做灭。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相续?因为造作没有停止,造业没有停止,执取没有停止,思欲没有停止,当然相续。如果你跟真理相应了、跟法相应了,明白了、超越了,不再造业、不再执取,思愿断了,造作也不再起了,那么灭后就不会再起了。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在断一切的贪瞋痴烦恼的相续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不明白,不知道这个重点,每天求要活得好一点、身体健康一点、钱财多一点、子女孝顺一点,那个是什么?那个是执取,是根源于爱欲的。这样我执怎么能破呢?希望永恒存在的我欲如何断呢?甚至于有的修行人,不知道必归于灭、不知道解脱是解脱什么。(而是)希望境界高一点:我有超能力、我有神通,那个不过是坚强我执,那个我更大而已。这个修行的方向一定要明白,这里点点滴滴都在告诉我们。       所以我们要明白,“灭而不起,就是涅盘。”不是我死了要到哪里去永生,永生是什么?谁永生?我到某一个地方去享乐、自在,谁享乐?谁自在?什么是享乐?什么是自在?那不过是永恒的我执的一种投射而已,要明白。 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盘       “涅盘 译曰寂灭;不扰动,不生起,” 不扰动就是定,不生起就是无生,内在扰动的条件因素没有了,才能不扰动喔。我们的贪瞋痴、烦恼不起了,才能不扰动喔。不是我来修一个内功气功,然后进入一种空的感觉,进入那种不动的境界,那个是定力哦,那个不是真正内在的条件都消失了。那个定力消失的时候,贪瞋痴烦恼还是在喔,那是不能寂灭的。而是内在扰动的因缘,比如说贪瞋痴、烦恼这些条件都消除了,内在没有扰动的因缘了,那个才是真正的不动而寂静,我们佛法讲的如如不动,就是讲这个定,而不是在讲修禅定的定,不是指四禅八定的定,要注意。       所以这里就谈,“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盘。”本性灭是什么意思?是法性本来就灭,法性本来就空寂,不是修来的!这样知道意思吧。我们不知道本来法性的空寂是什么样。所以颠倒、执着、爱取、造业,透过佛法的正见熏习,我们去观察、去了解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什么?就是法性空寂,本来就寂灭,当你体证到本性的寂灭那个灭的时候,他不是修来的,是本性灭。空性是修来的吗?空性是法性的本来如此,本来的寂灭性叫空性。       所以以前我常常点大家,生灭的灭跟法性空寂的寂灭有什么不同?同样讲灭,一个指东西消灭了是生灭的灭,有了变没有了叫灭,消失了,那是从生而显灭。另外一个是指法性本来空寂的灭,注意听哦!这个叫法性空寂的寂灭是本来如此的,不是指因为生才有灭的灭。       比如说,我们人现在活着,还没有死啊,如果是生灭的灭,那死后才能看到灭喔。不必要,人还活着就能体证法性空寂的灭,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一定要生灭的后面的那个灭,所以这个才叫真俗无碍,俗谛的万法缘起相对中,就能看出它的灭性,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指到一切法消灭了才知道灭,如果一切法消灭了才知道灭,那个是生灭的灭,那不是本性寂灭的灭,不是法性空寂的灭,这个地方要注意。       佛陀悟道了,弘法49年才入涅盘,那个是叫般涅盘,肉体不见了、坏了。但是他不是那个时候才证涅盘,他悟道的时候就证涅盘,所以不是死后才灭,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东西有坏掉了的灭,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真正谈毕竟空是 ‘当体即空’,不是一切现象消失了、没有了叫空,不是!一切法的当下就是空,为什么?缘起故。一切法都是因缘条件组合的,没有自性、没有实性,当下就知道,生的非实、有的非实,如幻的有,当下就知道法性空寂。这里讲的法性空,或者本性空、本性寂灭,意思是一样的。       “涅盘寂灭,是不扰动,不生起,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盘。”佛陀他证涅盘了,他悟道了,他还会起心动念的,痛苦、烦恼、贪瞋痴吗?不会的,不会再扰动,不会再生起,不会再生死相续,这个就是涅盘。       所以各位,这里点点滴滴都是重点,这个法义一定要明白、要抉择的很清楚,不然我们以为修禅定,入定不动了叫不扰动,不是啊。在一切法中,你不会随着万法而颠倒执着,不会再起贪瞋痴、烦恼、造作、爱染,这个就是不动。不是在于心灵的都不动。       比如说,说法的人他还要讲话,起心动念都要的,这种是行为外在的色法,在这样的中间难道就是动吗?如果是颠倒、是执着、是无明才叫扰动,如果是跟法相应的,他还是如如不动,于一切万法中还是不动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所以修行要体证的就是这个涅盘,这个如如不动,不扰动不再生起;而不是离开万法,不是厌弃万法噢,不是要万法灭了才叫不动,这一定要明白。 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       “上面是无常生灭与涅盘寂灭的两句,如『杂阿含』二七0经”即53经上“加上‘无我’,就成为三句,”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从大用流行的变化,就知道一切法必归于灭,能体会无常,能安住在无常的知见的人,就知道没有一个常性,没有一个我性,没有一个永恒性,没有一个不变性。就能建立无我想,从无常就能体会无我。       好、圣弟子肯定了、明白了确实是我不可得,能住无我想的话,那么心中就能离我慢,那个我执、我慢就消失了,我不可得啊!我、我慢、我执都不可得,就离欲了,就不会再执着了,不会再执取了,顺着这样就能得涅盘。       “从无常出发,以无常为因,成立无我之宗;以无我而达到涅盘。众生之所以永在无常生灭中而不涅盘,佛说:问题在执我。”这里就点出更重要的地方,众生为什么会永远在无常的生灭中不涅盘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执不断。       “佛经说的生死因,如我见、我所见、我爱、我慢、我欲、我使等,都加个\'我\'字。如能断了我见,就可证须陀洹果,能将我慢等(修所断惑)断除得一乾二净,就能证得阿罗汉的涅盘果。”我见破了即是须陀洹果、初果,把贪欲——就是我慢的部份,把它断了就是阿罗汉果,那不管是须陀洹、阿罗汉,根本就是断我见,那么染着很深的部分就是我慢,见就是见惑,后面修所断的是属于我慢的部份、习性的部份也就是思惑,所以破见惑就证初果,破思惑就证阿罗汉果,这个要明白。       “所以这无常到无我、无我到涅盘的三法印,不但是三种真理(法印),而且是修行的三种过程。”好、我们现在讲义的部份就讲到这里,我们重点明白什么是涅盘。我们就知道了,我执不破、我见不断那不可能证涅盘的,重点就是在断我执、我慢。那么唯有从现实的现象、万法——不管是人还是器世间,从它的无常性,去了解它的非实,你才知道真是无我,从这个地方去破我见,大家重点就要把握住了。       不是离开万法喔,不是离开一切现象喔,就在万法现象中发觉它的迁流变化、生灭不停,了解他的无常性、了解它的无我、了解它的非实,你就知道那个永恒不变的我是不可得的,从这里去明白真相,也就是从现象去了解真相,从俗谛去了解真谛,这一点很重要噢。       不是坐在那里幻想,我就想到什么,我证到什么,不是喔!我有什么特殊境界,我得到什么超能力,都不是在搞这个喔!从一切万法现象,从它的迁流、变化的生灭无常,去体证到它的实性不可得、永恒性不可得、不变性不可得,那个我就消失了。一切法如果是无常的、是变异的,你爱染、执着有用吗?(明白了真相)当然你就不执着了,不但是内在的我不可得,执着的我不可得,执着的法——一切外在的条件也不可得,内在的我非实,外在的一切万法也非实,这样子还会执着吗? 注意啊!破我执也好、破我慢也好,都不离开从现象的无常中去体证它的真相,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修行就是在我们的身心跟万法的接触中去明白,而不是厌离万法、离开万法,自已逃避是不能体会真理的。       我们在贪瞋痴的时候,如果能了解贪瞋痴的实性,你就不会再贪瞋痴了。你在爱染外在的条件的时候,知道外在条件的非实,知道它的无常性、它的变化你还会执着吗?天下从古以来,哪一法不变?哪一法是永恒存在的?你执着有用吗?执着也是短暂的让你拥有,一剎那就过去了。什么地方能够永恒?什么东西能够安住而不变?这个必须要从现象中、万法中去明白。       众生的立场来讲,我执最深的是这个五蕴,从五蕴中更要去体会,我们在保护它、我们在爱染、我们在执取,我们自以为清高,我们自以为境界高,那是什么东西?那是我执的产物啊。       大乘佛法的菩萨知道一切法性空,不染着万法,也不染着里面有一个可得的我,他才能随缘教化众生,想尽办法让众生得到真实利益,他自己是无所谓,为什么?因为无我啊,他不是为名为利、不是为了贪欲,如果这些根本都不懂,如何能成为菩萨呢?       这是根本的东西,如果我们今天连这个本位都不明白喔,我想得到身体健康,我想经济好一点,我想人际关系好一点,我的事业好一点,那个都在我上下功夫,那个我执怎么能断、怎么能破?只是在坚固我执,在满足我欲,那个跟修行解脱是不相应的,要明白!       有时候对居士讲,要讲的深刻,让你们明白,很多人就会误解了,那好像我们什么都不要了,“那这个人间,如果每个人像你这样,这个人间还像人间吗?”我反问哪:“如果每个人像我一样,这个人间不像人间吗?每一个人都远离了贪瞋痴跟烦恼,这个人间真的不像人间吗?那个不是我们每天求的极乐世界吗?”       而极乐世界要在哪里完成?就在破我执,离开我执、我慢,人间和乐,大家都息息相关,人间再也没有斗争、没有残杀,每个人都破我执,只有关怀跟慈悲跟爱,哪里有斗争,哪里有烦恼?这个不是极乐是什么?所以我们每天想要去极乐世界,而不知道极乐世界如何创造,就在这里。 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我们现在来看经文,涅盘的主题,好,我们看经文第3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盘,云何比丘得见法涅盘’?”什么是见法涅盘?这里直接就问法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盘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佛陀的开示,还是从五蕴直接切入,以五蕴的色蕴为例。“生厌,”我已讲过了‘厌’是厌离贪欲而不是厌离万法,因为了解五蕴的无常性,知道非实而不再起执着贪欲才叫离欲。所以下功夫处,不是离开我们的身心,就在我们身心中去观察。色,你知道它的无常、变化、非实,你就能离开贪欲。好,一离开就是灭尽,“不起诸漏,”就不会起烦恼执着了,心就得解脱了,这样叫做见法涅盘。       见什么法?大家就知道了,于世俗的万法中见到它的无常性,见到它必归于灭,看到它的灭性,这个叫见法。跟无常相应的,跟无我相应的,跟寂灭相应的,这个叫法性,见法就是见法性啊。见到法性空寂就心得解脱了,这个叫见法涅盘。       什么法?五蕴法,五蕴法是无常法,无常法是磨灭法,是寂灭法。后面就是,“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讲色以后一定会讲受想行识,其实就是五蕴。       这一经很简短,直接就问什么是见法涅盘。见什么法?我们已经讲过,佛陀的开示不离五蕴、六处。从我们的身心,五蕴的和合,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我们众生最执着的就是这个身心,所以直接从身心去了解,最容易超越。       这经很简短,就告诉我们要见法、要涅盘,不要离开我们的五蕴身心。如果明白这个了,你们修行还会往外面去转吗?外面去求吗?要在哪里下手?怎么见法、怎么解脱?能离开我们的生命吗?离开我们的生活感受你能体会得到吗?这样子跟假想观、想象的就不一样了,是如实的,生命的如实中去体会的。 我们再看下一经,58经第95页,我们几乎都是重复的在点出重点,经过前面的那么多的解释,回过头来再来温习,就很亲切,就会愈来愈明白,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什么是色受蕴?地水火风四大及四大所造作的都叫色。“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进一步指出了:只要是色,只要是物质的都是“无常、苦、变易之法”。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只要把这个色欲的执着断除了,“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盘。”这里就在讲重点,如果我们在对五蕴的观察中,知道它是无常的、知道它是变易的、没有永恒性的、是无我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个色受蕴的执取、爱染就会断,而且是永断,       它这里讲“究竟舍”,一个变坏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等到它烂了、臭了你才会讨厌、不喜欢吗?我们看到很多烂掉的东西,甚至我们吃了后上厕所拉出来的东西,你们哪一个人敢看、敢听、敢闻?那一个人会喜欢?万法它是必归于灭、必归于坏的,是一样的。所以真的明白的舍是究竟舍,就像我们看到垃圾、看到粪便不可能再去爱染一样。那是究竟的舍、究竟的离,这种究竟的舍跟离就是灭而不起,真正的离欲就会寂静、没——不再起。       如果能达到这样子,“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五蕴中,能清净明白体证到他的无常、苦、变易,真正的舍离了,当这个五蕴坏了以后,你就不会再去执取另外一个五蕴了,“更不相续”就在谈这个。如果我们对这个五蕴还执着、还有实有感,那它真的坏掉不得已,希望来生再更好一点,那个执取力就一直存在就会相续。这里就讲了解它的真相是非实、是无常、是磨灭之法,你才能够“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能够这样子的时候,“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盘。… …”我们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这些刚开始在谈的最根本的东西就很亲切了,刚开始我们听了不太明白,到这个时候回过头来就明白多了,这个就是涅盘。       所以涅盘呢就是舍离了一切对万法、对自身五蕴的执着、舍离了实有感。你知道它的非实、它的如幻性、它是磨灭法,就不再执着了,不再贪欲,而且从根本上彻底的明白!不是我暂时的不喜欢,等一下又执着了,而是彻底的!是永不复起,这个才叫涅盘。对这个涅盘的重点,这一经也是提示到了, 附 经文后半部分: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盘。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盘。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盘。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盘。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好,我们再看下一经,151经146页,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佛陀先用这个种子比喻我们的五蕴。比如说我们有种子,但是种子它要依靠水跟地,我们必须要有土地来播种,还要加上水滋润营养它就会生长,如果这个种子有地没有水它也不能生长,有水没有地也不能生长。他的意思是让我们明白,种子还要因缘来促生,要有水、有地、种子又很坚实、没有坏掉,那么它们的和合就会产生生长的功能。       后面就说明了,“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这种五种子是比喻我们这个蕴,就是包括意识在内的五蕴。“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意思是说,我们五蕴就像这个种子一样。水界就是比喻意识的执取,地界比喻所攀缘的四识住。       “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其实意识的识、色受想行识的识执取前面的四蕴——色受想行,那个意识会去执取前面的四受蕴,比如说意识去执取色的时候,这里就讲“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就像那个水在滋润一样,我们意识去执着形形色色的色:物质也好、身体的色也好就产生了喜欢,那个喜欢就像水的滋润一样,它就会增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都一样,起了贪喜才会生长增广。       “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意思是说我们众生的执着,都不离开识对色受想行的执着,都在这里起执着!如果有人说五受蕴以外,还有一个能来来去去的、实在的,有一个安住在这样子里面能够执着的、能够来来去去的。你问他的实际内容,他是没有办法回答你的。“问已不知,”他根本就毫无根据,只是想象的!        所以讲这样话的人,你真正进一步问他:“好、离开我们五蕴的执着以外,另外还有一个能执着的是什么东西?”他就回答不出来。这个在表示什么?我们佛法讲的众生的执着是有条件的,就是我们五蕴的执着,色、受、想、行、识的识,去执取前面的色受想行,这样知道意思吧,都不离开我们五蕴的作用。所以在这个中间你感觉好像有来去,“若来若去,”是不是?好像有来去、好像有住、好像有生,其实是五蕴的执着产生的作用。       离开这个五蕴的执著作用以外,如果有人告诉你离开这个以外还有一个若来若去的,那是什么东西?外道讲的灵魂!这样知道意思吧。或者执着实有的有一个我,或者叫小我,或者叫真性,这个就是外道的我见,这个要注意。如果有这样讲的人,你问他,他就回答不出来了,“问已不知,”他根本不知道他讲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外道,你问他灵魂是什么?他没有办法回答你,他认为有一个小我将来回到大我去,小我是什么东西,他回答不出来,他以为就是那个意识,把意识当作我,所以叫做,“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根本就不是他实际了解的境界,他只是想象的而已,好,我们休息一下。 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       好,我们再继续看经文,“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就是说我们从观察中,从意识观察到前面的四蕴的色蕴,知道它的无常、苦、空、非我,你就离开那个执着、贪欲,一旦离开那个贪欲,我们对色起的意念所生的束缚就跟着断了,我们过去把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当作实在的,产生执着、产生贪爱,意念起了束缚,当你知道色的无常、非实,就离欲——贪爱就断了,贪爱断了,异生身所生出来的束缚也随它断了,注意听,这个很重要。       我们今天没有透过如实的观察,不知道缘起的如幻,总是执为实有,一旦透过观察了解它的真相,确实是非常的、确实无我的、确实无实性的,好,明白了的话染着也就没有了,染着没有了过去由于意念生起的束缚就随着这份明白、了解而断除,这里就在讲这个。       “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这个过去执着的,被绑住的这个观念断了以后呢,你就不再攀缘,这个攀缘心就断了,“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好,我们这个意识本来是执着色、受、想、行,现在知道所执着的对象的如幻非实,不再贪取断了、不再执着了,那么这个意识就没有地方可以安住了,这样知道意思了吧。这意识住在哪里?住在色、住在受、住在想、住在行,现在知道色受想行都是无常、苦、无我、非实如幻,那就不再贪取了,不再贪取的话这个意识就无所住了,这样知道意思了吧,就不会住在色受想行了。       “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这个识没有了安住的地方,就不会像那个种子继续长大了,不会再增长了,从前面的种子的比喻,你们就知道这个识,它会随着因缘执取而增长,那个贪爱就像水,会使我们的意识执着在色、受、想、行,然后越来越厉害增长,意念越来越扩充、我就越来越大,贪爱心就越来越强,到一百岁了你还是在执取。       你看过人间几个人不执取的?不见法,没有一个不执取的!总是执为一切法是实在的,最深最重的是这个身体的五蕴,总是以为他是永恒的,你看我们整个人类在求什么?健康快乐,健康就是不要生病,活得长一点;快乐就是满足我们的欲望?而不知道我们所求的这个对象跟境界其实是如幻非实,都看不清楚啊!有人听了会很难过,但是我请问你你执着在贪欲中不满足产生的痛苦烦恼,难道是很好吗?永无止境的意欲不能满足的时候,那个痛苦是永恒存在的!因为你的执取心不断,它的贪欲就不断,痛苦就不断,烦恼就不断。       所以当我们说法告诉你们,一切法的如幻非实,是缘起如幻的,包括能执取的那个我也是如幻的,我们不相信,听了讨厌、不喜欢,难道随着欲望的成长、贪欲的成长痛苦烦恼的不能止息真的好吗?这一生即使都满足你的欲望,死后有取识不断、生死轮回不断你知道有多苦吗?       大家不了解阿,总是在人间的得失中在计较,而不知道还有生死大患,如果我们不在根本上下手,断除了我们生死根、欲望之根、我执之根,这个不断,身体健康又如何能活多久?财产再多又如何?带得去吗?你今天的快乐、今天的感受真的能永恒吗?我们活在那种受的满足里面,而不知道意识执取前面的色受想行,这个受也是如幻,重点就是那个受!       我一直强调这个受,我们都活在那个感受里面,以为是真的,我喜欢、我快乐就好,满足我的喜欢就好,而不知道那个我的喜欢是什么?我们被骗了!在那个受中迷惑了,生生世世就在那边搞不出来。满足感、成就感都是受。注意听!所以这里就谈,我们只要识无住处,不再执取了,就不会增长,好,不增长就不攀缘,攀缘一断,识就没有住处,识就不再执取了。 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缚断,于行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不生长故”你不会再让贪欲发展了,“不作行”不会再造作、不会再造业的意思,“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就安住了、就满足了、不会再有意欲了。“知足已解脱”。当下就解脱。       “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 对于一个解脱的人,世间的万法都像过眼烟云,不会以为任何一法是实在的而去执着、贪取。“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盘:”无所著无所取,那不就是贪瞋痴、烦恼都不再起了吗?就进入涅盘,这个时候就可以讲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它还会相续吗?所有的执取都断了,执取力也没有了,有取识也断了,这个意识也不会执着在任何一法了。       “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个时候的意识,离开了一切的执着跟执取,如果你能体会到这样进入涅盘的话,你的意识还会执着要到东边去、南边去、西边去、北边吗?四维上下吗?还会执着在十方的任何一个方向吗?不会!“无所至趣,”没有一个地方是你要去的地方。       “唯见法,”法是什么?一切万法缘起的现象,生生灭灭的缘起象,只有见到法:五蕴的这些功能、而没有实在性。见到一切法的生灭相,而不见它的永恒性。       法是什么?法就是迁流,法就是生命,法就是无常,法就是寂灭,见到的只是这个,所以,“旦见于法、不见于我,”就在谈这个,舍利弗见法的时候就是这样讲的。       这个时候圣者的眼光看到人间,只有迁流变化的一切无常法,没有一个永恒性,没有一个不变性,所以见到只有缘起的生灭法,而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的我。       “欲入涅盘、寂灭、清凉、清净、真实。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涅盘界相对于众生染着的贪欲界,名为真实,因为众生在缘起如幻中执着实有,其实它是如幻的、非实的,而涅盘针对如幻性来说,那它就是真实的。为什么?涅盘是寂灭、是清凉、是寂静、是永灭,它不会再启动,所以名为真实,是针对有为法来讲,就是这样子。 入门与根本       这一经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涅盘,重要的意识对前四识的执取不断,那么你就相续不断,好,断了对一切法的执着,你还会到十方世界去吗?你死的时候还会求到那里去吗?有一个我要到哪里去吗?意识还会执着在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吗?这句话很讽刺,我们现在不是求西方就求东方是不是?       我们要明什么叫方便法,对众生的安慰是一种方便法,对那些恐惧无我的,恐惧真相的,执着外道思想很强烈的,为了度这些人,我们说方便法,这样知道意思了吧。但是方便接引进来以后,还是要开演这个如实道、究竟法,还是要让他解脱涅盘。       方便法,要知道它是方便,究竟法,要知道它是究竟。这样子我们就不执着,方便法可不可以?可以!如果没有方便法,一下子就谈究竟,可能有人就没有办法接受,为什么?众生根性不一。就像我们学习一样,我们从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到博士,你不能一下子就教博士吧?有没有人需要幼儿园?需要!有没有人需要小学?需要。有没有人需要中学、大学?都需要。那是过程。我们不能把幼儿园跟小学当作究竟,以为学那个就是了,不是,那个是过程是跳板。       我们从法的分别里面知道,有究竟有不究竟,有了义有不了义。那我们要根据什么?根据佛法的根本,根本法是什么?我们今天上课要大家明白的就在这里,不然我们没有办法抉择,听到幼儿园的法、小学的法、中学的法也很好,对啊,它也很好,我没有说它不好,只是不究竟,但是能到硕士博士不是更好吗?就在这里,所以这个根本的东西如果不明白,我们就没有择法眼。       所以过去我告诉各位,黄河的流水经过几十省,你如果在入海口的地方,看到的黄河水跟源头的黄河水,是差别很大的。今天没有看过源头的人,他永远以为黄河水都是出口那个地方看到的样子,他不知道那个已经经过几十省了,加进了很多东西,尤其是经过黄土高原水色都变黄了,变成混浊了,那不是本来。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研究缘起法?为什么要到《杂阿含》来看?你才清楚这个是根源,让大家知道根源是什么,真相是什么!我们回过头来看,整条黄河的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我们就不会迷惑了,知道吗?我们知道根源是什么水性、颜色是什么,我们都很清楚,我们看到了黄河流水,就知道这个是经过那一省加入什么,才变成这个颜色,我们就知道了,不会迷惑在以为黄河的水就是黄的,这样知道意思了吧?黄河的水本来是黄的吗?不是,我们看不到本来,今天抉择正见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佛法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来,有时空变化,社会背景不同,有时代的变化,每个环境,每个国家,每个文化,它都有掺杂跟很多不得已的适应,这样久了,真面目都不见。我们在方便中,不知道它是方便,以为它是究竟,我们为什么几千年来都在诤论?佛法本来是一味的,经过几千年的源远流长,变成几十家的理论不同,每个人都在诤,我讲的是对、你讲的不对,我的是究竟、你的不究竟。       那我们芸芸众生怎么去抉择?我们总不能押宝吧?我遇到这位师父,我好运,遇到这位师父是我喜欢的,我就跟他学就对了,他就是究竟,那个师父我看了就讨厌,那个师父讲的话我就不喜欢,那我就不要听他的法,我们根据什么来抉择法?如果我们今天上这个课,把根本的正见建立了,源头清楚了,我们用这个根本正见来厘清所有的佛法的话,你就有择法眼。原来都是佛法没有错,但是有方便、有究竟,有了义、有不了义,我们就会抉择清楚。好,这一经就讲到这里。 坏法、不坏法 再看下一经,163(51)经,一百六十四页,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盘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盘是不坏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常常描述因缘法、缘起法是会坏的、是磨灭的,那么这里告诉你涅盘是不坏法,因为涅盘没有生灭,涅盘不再造作、不再造业、不再生起了,是不生法,所以说它是不坏法。       那么我们就要明白,这个地方为什么拿出来谈?我们把有为法跟无为法分成截然不同的二法,有为法必坏,无为法不坏。好,有为法是生生灭灭,无为法是不生不灭。那我们就会误会了:把坏法跟不坏法、有为法跟无为法,把他分成截然不同的两边。简单的讲,如果是这样子,你就会执着在有一个东西是不坏的,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那个叫自性,或者是叫作本性,或者叫作我,或者叫灵魂。       这里讲的坏法是从现象的上面来说它是生灭的,现象的生灭是缘起无实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切有为中,知道有为的非实、无常,也就是说从无常了解到常性不可得,当你离开了那个执着、爱染的时候名为无为,不是离开有为另外有一个无为的东西,无为是从有为而有的,体征有为的不住、有为的不生名为无为,无常法是生灭法,了解无常法,就知道常不可得,常不可得我执消失了、爱染消失了名为常、名为涅盘,就是不坏法。       也就是说,离开有为没有无为,离开坏法没有不坏法,从坏法中去体会它的无常性而不执着,名为不坏、名为无为,所以离有为没有无为,这样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真俗无碍,不是离开有为法另外有一个无为法,不是离开生灭法另外有一个不生灭法,而是生灭法的不可得名为不生灭法,这样知道意思了吧。       也就是说,从世俗的万法中,知道生灭的如幻性,就知道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生灭不可得,叫不生不灭,这样知道意思了吧,不是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注意听,这个很重要,不然我们最后又会落入一个实有法的不坏法、无为法、涅盘法,都以为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这个很重要。不然就不能达到真俗不二。       如果有为法是有为法,无为法是无为法,那么有为法跟无为法是两边、不相干,那么我们现在万法都是在有为法,众生都是有为法,那么你如何到无为?有为跟无为如果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本体主体,有为永远是有为,无为永远是无为,有为不会变无为,这样知道意思吧?如果我们现在是有为生灭法,你如何证入涅盘,因为涅盘是无为法,涅盘是不生灭法,那我们是有为法,有为法怎么证也证不到无为那边去啊!这个就是隔阂成两边、断见就是在这里,这是不能成立的!       也就是因为我们众生在有为的生灭中,知道有为生灭的不可得,生亦非实、灭亦非实,生不可得、灭亦不可得,叫不生不灭,这样知道意思了吧,不生不灭名为无为。       所以这里谈坏法、谈不坏法,也就是谈有为法跟无为法,我们体证即俗即真、真俗不二,才能真正明白有为法跟无为法。这个很重要,不然很容易落入外道思想:我们要证入涅盘,涅盘是无为法,无为法好像有一个真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那和灵魂、真我又有什么不同?       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今天大乘佛法会诤论的都在这里,大乘三系从中观、唯识、到真常系的如来藏思想,都在诤论这个,每一家都认为自己是究竟,这根本法明白了,你才有能力抉择大乘三系,哪一个是究竟,哪一个是了义,不然你分不清的。 修行与人间合乐       如果我们众生只是在情见上,在我们惯性的意识染着中,不管怎么选择都会选择有一个我的才对,怎么选择都会选择一个有真实不变的我才安心。这样情执的选择,难怪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要信上帝,都要有自性。       讲到空义、讲到究竟毕竟空,没有一个喜欢的,也就是整个世界到今天为什么斗争不已,永远没有慈悲跟爱的存在就在这里,只要我见不消除、自性见不消除,斗争就一定存在,人间哪里来的真正的慈悲跟和平?       我们说要极乐世界,怎么个极乐法?只要有我、有自性见就有利害冲突,有我就有你、就有相对,有我就有我的、我所,我所就要占有、就要保护、就要扩展,人间不是就这样在斗争吗?你们看从你们有知识以来世间什么时候没有斗争过?我们现在国际上哪一天不在斗?哪一天不在争?为的是什么东西?真的都为百姓吗,真的每一个人都无私、为公吗?如果那个私拿掉了,真的为公,根本就不会争、不会斗,谁来斗、谁来争?有我就有私,有私就有利益的占有,人间什么时候能和平?       所以我常常讲不只是个人解脱,即使要社会大同、人间真的合乐,也非破除这个我见不可。那我们现在看整个人类,有几个宗教是真正宣扬宣扬无我的理念的?只有佛教!其它的都有我,佛教几千年来的演变,现在实在还奉行无我的宗派是少中又少了!大部份都变成有我了,这样一来人类会越来越堕落呢,还是会越来越真正的清净自在解脱?可想而知!       不但为我们个人的利益解脱,为一切众生,为整个世界、和乐的社会,我们非宣扬这个正见不可,这个正见除了个人的解脱以外,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地球的人类,整个有情众生要和乐,没有这样的正见永远都不可得,很重要!       所以我常常呼吁有心的人、真正为法为众生的人,我们非把这个法学好、明白、真正的证入去体验,我们才心有余力宣扬这个法来利益众生,不然表面上是宗教是修行,如果在我欲、我执、我慢中,不管你怎么修只是在坚强我执,提升自己的境界还是在我执中,哪一个能真解脱?如果不能解脱又如何能利益众生呢?用什么来利益?       我每次谈到这个重点,我都很感概,我会强调,为什么?因为看到人间真的很苦,我们经济再好、科技再发展,人心是苦闷的,越来越苦,你们如果从调查的数据你就知道,现在西方社会自杀的越来越多,为什么?文明没有进步,只有科技进步,只有物质发展,人类的思想没有超越、跟不上,最后怎么样?苦啊!只有走上末路、自杀,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真正的要使一个人真正的究竟解脱,非有正见正法不可,而现在整个社会要听到这样的法很难、很少,真的希望大家发心,把这个法看清楚、体会清楚,我们自己才能受用,也才能利益别人, 因缘生受,彼亦无常 好,我们再看下一经,二八六经,两百六十八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涅盘道迹,云何为涅盘道迹?谓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涅乐道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一经简单扼要,我们前面几经讲的是从五蕴下手,这一经讲的是从六处下手,根本的法义是一样的,“涅盘道迹”:通往涅盘的路,哪一条路可以走?从六处下手,进入涅盘不外从五蕴、六处下手。       这里就讲,“观察眼无常”,我们的眼睛,就从我们六根的作用来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好,眼根是不是无常的?我们眼睛本身是不是无常的?是不是会老化、会坏掉?这个是直接观察眼睛。再来就是眼根看到外面的色——形形象象一切万法,好,根尘触产生了眼识,好,根尘触产生眼识,就产生受,喜欢的就是乐受,不喜欢的就是苦受,中性的就不苦不乐受。       佛陀就告诉我们,眼睛是无常的,根是无常的,色也是无常的,根尘触产生的识是不是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的识是不是有常?我们这样来体会就知道,根无常、色无常,产生的眼识也是无常!既然根尘触产生的识都是无常,那么从无常中产生的感受有乐受、苦受,这个乐受、苦受是常吗?进一步去体会,你就知道了。       我一直强调这个受的重要性,因为这个受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时时刻刻可以体验到的,时时刻刻可以证明的,我们活在人间,哪一天不六根触六尘,那一个时间不六根触六尘,那一个时间没有受?所以最切身的、最能证明的、最能考验的,最能观察的就是这个地方(受)。       我们今天一个喜欢的情境、一个快乐的感觉,我们是不是希望永远保持?希望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永远的获得它?让你不舒服的、讨厌的感觉的,那个所谓的苦受,是不是你的怨恨、讨厌、瞋恨心就出来了?你看喜欢的产生贪,不喜欢的产生瞋,中性的没有感觉的产生痴、无明相应。想想看如果我们今天不学法、不见法,我们的生命的活动中,时时刻刻在制造的是什么?贪、瞋、痴、烦恼!因为六根六尘从来没有停止过接触,是不是这样子?这个地方下手处的重要性你就知道!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眼是不是无常?外面的色是不是无常?根尘触产生的意识是不是无常?根、尘、识如果都是无常,产生的感受是不是无常?那个快乐的感觉其实是一剎那就过去了,那个痛苦烦恼的感觉也是一剎那过去,但是我们没有发觉真相!我们把它留在印象中、记忆中,以为那个快乐是永恒的,那个痛苦是永恒的,那个讨厌是永恒的,然后每天就生活在那个惯性里、记忆中!为那个喜欢的,每天在波奔劳命,为那个不喜欢的每天在生瞋恨讨厌,生命不过是在无明中这样的相应而已,意义在哪里?       造业啊!贪也是造业,瞋也是造业,无明相应那更永远堕落不能解脱,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痛苦烦恼?我们为什么生死不断?不就因无明而堕在身心的现象中而产生的执着吗?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我们今天说法就是要让你明白,明白了、观察到了确实是如此,你就不再执着、不再颠倒,就这么简单而已!跟无明相应我们身心行为制造的就是贪瞋痴,跟明相应、跟般若相应、跟法相应,就是不贪、不瞋、不痴,时时刻刻如如不动,清净、解脱、涅盘!而且是永远不会再相续。但是如果不跟明相应,你永远跟无明相应,贪瞋痴造业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很多众生就谈:“吃什么素?修什么行?我们只要不偷,不盗、不杀人就好了。”不杀、不偷、不盗,还有一个痴呢!没有明、没有正见,还是跟愚痴相应,愚痴相应永远是黑暗的,怎么能解脱呢?最要紧就是要听法、要正见,我们从生命中去体会真相而整个的觉醒,才能真正的远离造业贪、瞋、痴。       明白这个的时候,你就知道佛陀开示为什么这么简单扼要,为什么他的弟子都解脱我们现在不能!我们现在没有在寻根探源,我们在幻相中、在理想中,在理想的佛陀观中——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在寄托、信仰、依赖里面,怎么能解脱呢?什么是迷信、什么是正见要分清,佛法没有一点点的迷惑,佛法没有叫你崇拜,佛法从来没有叫你迷信,佛法给众生的就是正见,每一个人只要你愿意学,只要你愿意依法去体验、去考验自己,没有一个不解脱的!这个就是佛法的伟大跟特质。我们现在没有谈这个,都在谈信仰、谈依赖、谈将来到哪里去,跟法的根本都背离了。什么时候正见能够真正让人间来受用?就是在这里!       我们越谈现在大家听久了应该会更明白,佛陀的时代为什么弟子们都解脱,我们现在不能?因为背离了这个正见,要明白,明白了这个,你就知道正见何其重要。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一切造作,都由于我们的无知、邪见而来的、知道吗?我们跟无明相应,所以我们造业不自知。       我们现在明白了,我们就有下手处,就有寻根探源的能力,加上观照能够发觉真相,我们很快就超越过去的无明、执着!人人生活中,人人现生的当下,每一个都能跟法相应的,那个时候,你们就知道了,这个跟求没关系、跟在那边持咒、拜没关系,是要智慧,智慧是从正见来的,不是崇拜来的、不是迷信来的、不是求他力来的,要明白!       我每一次谈到这里都要大声的呼吁,为什么?看到我们佛法变成这样子,看到众生的苦没有办法超越,我很难过、我不忍,我要讲,我一定要讲!就要讲这个。也许去跟人家有矛盾、有冲突我还是要讲,不讲的话没有人有机会可以听,如果我也用方便,那众生什么时候可以听到真正的正见,这一点,大家要谅解要明白,       如果你们是有心人,真的不忍众生苦,真的不忍圣教衰,你们还会走那一条方便的路?我不相信!除非你没有听过正见,除非你没有见法,如果你今天听到正见,又能见法的话,你会跟我一样,我就会有伴了! 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好,我们再看下一经,四七四经,这个是中册25页,我们这些经差不多都讲过但是主题还是要讲,因为每一个主题,一次一次的扣紧、重复三次五次都没关系,我们把法的内容进一步彰显出来,大家的体会就更深了。我们看经文,四七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佛陀为比丘开示直接了当,他告诉这些比丘们:“我不再疑惑了。”一个见法,见真理的人,见到真相的人,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是狮子吼,是大肯定,他敢自知自作证,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我们现在很多修行的人也是一样,他真的见法,他真的解脱,他绝对敢作证,为什么不敢作证?要让众生肯定,让众生有信心,如果我们说话都是模棱两可的,好像这样、也好像那样,这样也可以,那样也不错,那听的人怎么修学?       佛陀的回答就是直接的,“我已度疑,”我内心中是没有疑惑的,没有犹疑的,对法就是这么肯定。“拔邪见刺”,众生在邪见中就像背刺刺着一样,我已经把它拔掉了,没有这个邪见了,“不复退转”,也不会再退转,那是肯定的。“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意识的识,那个心识,于十方上下一切万法都不执着了,那什么是我呢?什么地方有一个我呢?这个几句话简单明了!       今天为这些比丘说法,说什么法?“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这里就指明,佛陀所悟的就是缘起法,跟空相应的缘起法,因为他体会的就是空相应缘起法,所以他用这个法来开示所有的佛弟子们。什么是缘起法呢,他就讲,“所谓有是故是事有,”因为有某个因缘、某个条件,所以才会产生这个法,一切的法生起一定有它的条件,“是事有故是事起,”此有故彼有就对了,这几句话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谈缘起法,缘起法的内容它后面就讲了,“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一步一步的,十二缘起的因缘就这样环环相扣,由于我们的无知、我们跟无明相应而有种种的造作,业力由造作来产生,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它是环环相扣的,识就是有取识,爱取爱染的意识不断,就会“此蕴灭已余蕴相续,”就会执着在名色,名色就是五蕴,它就会执着新的名色;名色有了,慢慢的六根就成长就有六入处,有六入处就有触了、有受了、就产生爱了、取了,后有就产生了,未来的生死相续了。       佛陀告诉我们的环环相扣的缘起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法住智,先让你明白,这样的因缘而有,这样的因缘而生,它不是没有条件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他力主宰的,只是因缘合和,环环相扣,最后产生的就是“纯大苦聚集。”就是众生的生死轮回不断。 人人可学;人人可知,人人可证       这个开示让我们明白缘起法,我们不了解缘起法,以为一切都是真实的,有我,或是上帝主宰的、他力主宰的,靠这个靠那个,而不知道缺少一个条件都不成。比如我们想做律师,做律师要有律师的条件,缺少一个条件你就不能成为律师,你想做律师?你没有学历,你又不用功,你又没有实际的律师经验,考试也不通过,又没有资格,你怎么能成为律师?只有想、只有求、只有拜,你会变成律师吗?不可能的!你必须具备那个条件,你才能变成律师。       所以我们修行不是活在幻想中,是要见法,什么法?缘起法!任何一个人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必须要具备那个条件。如果你没有那个条件,只有妄想,只有贪求,那是永远不可得啊。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喔!了解缘起法,解脱、涅盘、人人可得,这一点要明白,要做总统很难,你要做律师可能很难,但是我告诉你,你要解脱?不难!学缘起法,知道真相,从根本下手,人人可知,人人可见,为什么?“法尔如是,” 这个法不是谁有的,不是谁没有的,谁能见、谁不能见,不是!一律平等,所以这个法是最平等、最公道的;       只要你愿意学法,愿意去实践,人人可知,人人可证,所以这个法是最公平,是法尔如是的,那么学这个缘起法就很重要了,所以佛陀他开示的就是“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我们今天学的缘起法就是这个!       了解缘起就了解真相,了解真相就有下手处,我们的病根、我们的病源就能够找到。最要紧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解脱呢,因为连病都是虚幻的,如果病是真的就治不好。我们的法性都是空寂、都是究竟清净,注意听!如果我们的病、我们的无明是永恒的那你就没救了!为什么肯定人人可解脱?法性本来就空寂!我们上几经不是讲过吗,那个空寂不是谁制造的,而是法尔如是!是不是这样子?       那人人既然有本性法尔的空寂,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见性?只是你不懂,没有人指导而已,人家告诉你、你知道了,你照那个方向去走,你就找得到了,所以叫古仙人道,不是这样子吗?古仙人走过的,我叫你照这个方法去走,你也走进去了,你也可以体证,这个法,是人人学人人解脱,这个是与众不同的,大家要有信心!律师作不成没关系,总统作不成没关系,王永庆作不成没关系,大明星作不成没关系,能解脱能作佛陀作得成,这样知道了吧。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次继续。 缘起甚深 第四七四经,中册第二十六页,我们上次说到“纯大苦聚集”,我们继续看经文。       “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佛陀开示的“空相应缘起法,”非常的深刻,也非常的重要,开示的这个缘起法,有些弟子还是听不懂,不是马上就能听得懂,所以还是不能解开疑惑、犹豫,为什么呢?因为缘起甚深,表面上听起来“此有故彼有、无明缘行、行缘识… … ”这个好像很容易了解,其实真正的了解就解脱了,所以虽然听佛陀这样的开示,并不是马上就没有犹豫、不再疑惑,马上都解决了,不是这样子。为什么呢?因为缘起甚深的关系,缘起是很深奥的。过去还没有所得、也没有所获、也没有所证,现在虽然听了还是一样的不能解决内心的犹豫!佛陀为什么讲这个?讲这个就是要让你明白,缘起是甚深的。         我们今天也是一样,我们大家上课,主要就是要建立缘起正见,缘起的正见如果真的能明白呦,很快你就能受用解脱,能够度犹豫了,一般人不会重视缘起法,是因为不知道它的奥妙,甚至听了缘起法也不见得受用的原因是什么?根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所付出的心力不够!所以虽然听但是没有懂。       我们为什么要安排这么长的课?而且往往一经重点重复的一再的讲,讲了很多次,原因是什么?就是要让大家一直熏习,一次听不懂、两次印象深一点,继续听下去越听就越明白,缘起法听起来太简单了,谁都会背、会讲、朗朗上口,但是要深入于心达到真正的受用不容易。不只是我们现在这样,佛陀的时代也是这样,这个经文都讲得很清楚。       “今闻法已,心生忧苦,”今天听到佛陀开示缘起法,不能受用、不能度狐疑,心中反而起“忧苦 悔恨 朦没 障碍,”我们从这一经就明白,不是现在的人才有的听不懂、有的不喜欢听,而是佛陀的时代就是这样子,大智慧如佛陀的开示,还是有弟子是这样子。你们就知道这个缘起法的甚深,我们今天能学是很难得的,能把握的话,我们修行就会受用,非常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懂不懂缘起法,这个很重要!         那么“此有故彼有”的缘生的流转这一边,已经是很难了解了。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为什么会造业而轮回?就是流转的这一边。我们要明白它,这个叫法住智。如果不先明白这一边的法住智,你就不知道我们生死的根源,我们痛苦、烦恼、造业的根源,那找不到根源,你怎么下手去把它治好?怎么去修行?从什么地方修?要修什么?所以非“先得法住智”不可的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了因为无明才造作,才有有取识的执着,才会生死造业爱、取、有。我们明白根源在哪里,病在爱取有。爱取有的前头是什么?因为我们的无明、无知才造成的,也就是错误的知见造成我们错误的行为、造业,这个相续就不断,因为有取识的执着力没有消失以前,它的执着就不断,生死的相续就不断,就在这里。       所以缘起很重要,不知道缘起,我们就找不到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看到整个宗教界,包括我们佛弟子,为什么修行一直在摸索了几十年不解脱?因为不知道根本,就在这里, 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流转的一边已经是甚深了,“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还灭的这一边,更难了解了,我们今天修行,找到根源、找到因缘,如果有善知识的指导,我们很快的能够超越它,那个时候“取离”取就是爱取、取着,再来是“爱尽”,取着的爱,都已经离开了、都已经尽了、没有欲望,这个时候所体证的就是寂静涅盘,这一方面是比前面的流转门更难了解,所以叫倍复甚深难见。       我们现在很多人也是一样,听到缘起法,“我知道了,我们的生死根本我了解,”但是知道了为什么作不到?“倍复甚深难见”,就在讲这个,观念上的明白,到生命的体证,还有一个距离,所以这一边——还灭、寂灭涅盘的这一边,是倍复甚深难见,就在讲这个。所以涅盘怎么讨论?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涅盘不是可以讨论的,是唯证方知!好,但是不讲、不比喻,大家走错了方向怎么办?用错了方法怎么办?还是要讲,所以这一边是最难讲、也最难了解、也最难体证的,所以才叫倍复甚深难见。       缘起的相生留转和还灭,这样就是“如此二法”,流转的一边,还灭的一边这样叫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我们讲有为法,也就是讲生、住、异、灭,每一法的生起到它灭,这个过程叫生、住、异、灭,只要是能生又能灭的,生生灭灭都叫有为法,“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真正涅盘就是无为法,不再有生、住、异、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盘: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我们缘起法的重点,就是这几句话,一切法的生起都有它的条件、就是因,所以“因集故苦集”因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苦就集起,“因灭故苦灭,”造成苦的因缘条件消失的时候,我们的痛苦烦恼就跟着消失。       “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这几句话很重要,这几句话划起来,苦是因为有因, 好,这个因如果灭了,苦就灭了,那么这个因灭苦就灭了,就叫作断诸径路,我们痛苦、烦恼、轮回造业的这一条路就截断了,缘起的相续是环环相扣,只要一环断了,它后面就不相续。       各位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修行只要把缘起的观念搞清楚了,就不会认为:“解脱很困难,解脱不是我们能做到,”,为什么?譬如说,我们现在生命的当下,我们是不是在因缘相续中?过去的因缘到现在,现在的因缘到未来,如果我们这个中间不断的话,是不是一直在相续?我们断要断在什么地方?注意听! 很重要,每一个当下都是因缘相续中的因缘,每一个当下能见法、能跟法相应、能当下证入清净涅盘、不复起,真正的明白的话,那后面还会不会相续?后面就不再相续! 因缘的相续中       我们总是在理论,好像在平面上写那个相续一样,而不知道生命当下在相续,我们现在是不是在缘起中?因缘的相续中?当下能明白,离开取、爱的染着,当下是不是清净?当下能见法、当下能见寂灭法性,后面就不再相续。       所以大家注意,不要以为修行很难:“还要修什么法,要练什么神功,还要练到金刚不坏,”不是的,我们当下就活在相续的缘起中,任何一个修行方法都要回到当下来,你不回到当下来就变成只有观念、理念、知见,而不是生命。当下不爱取很难吗?       所以“因灭故苦灭,断诸路径,”这个路径就是相续、就是轮回,所以讲“相续灭是名苦边,”只要你不再相续了,痛苦、烦恼的边际就到了,也就是不再有了,就是真正的解脱了。       “比丘!彼何所灭?”灭什么?“谓有余苦。”我们灭的是什么 ?苦啊、痛苦、烦恼,所以我们修行、讲解脱,其实是很现实的,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痛苦、烦恼、忧悲苦恼。不了解缘起、不了解因缘、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落入这么痛苦,所以我们才痛苦!了解了缘起,因缘不再相续,你就超越痛苦。       所以修行,我们讲解脱之道,其实就是灭苦之道,不是为了灭苦吗?什么最苦?生死相续不断最苦,所以真正的灭苦,不是我这一生过得好一点,长远的相续轮回才是最苦,那么灭苦也就是解脱,也就是断生死,我走到哪里都讲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灭什么苦?生死大苦,大家要明白。       “彼若灭、止、清凉、息、没,”当我们爱取断的时候,苦就灭了,这个时候就叫做止,就是清凉、就是息、就是没,也就是经上所说“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盘”我们认为‘爱取灭’很难,那个所谓的寂灭、清凉好像很难,真的很难吗?没有痛苦就是清凉,没有恼热就是清凉,没有贪瞋痴就是寂灭。       那我现在问各位,你们现在有很痛苦吗?听法的当下,你们现在有没有在忧悲苦恼中?你们现在有没有在很烦热之中?你们现在身心有没有在贪、瞋、痴的炽盛火之中?一定会说“现在没有!”,那现在没有是什么?没有痛苦烦恼,没有贪瞋痴,没有忧悲苦恼,你们有没有体会到什么叫清凉?有没有体会到寂灭?这个时候有没有‘止’?有没有‘没’?       那我再进一步问:“我们修行只是护持在这样子难不难?”“不难!”修行只是这样子,生命只有当下,当下只是这样子,这样就叫修行,难不难?这个不一定要念经,不一定要礼拜,不一定要在那边跪、在那边求。       不要落入时间性,“要多久?我中间还会起?”生命只有当下,我已经讲了几百次了,修行只是这个当下不颠倒、不执着、不爱取,只要你活着、发觉的时候,都是不爱取、不颠倒、不执着,都是在清凉寂静。好,我们,这一经就讲到这里。 不爱乐染著者...得见法般涅盘 我们看下一经,二百八十六页,我们看经文三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有长者,名郁瞿娄,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见法般涅盘?何故比丘不得见法般涅盘」?”这位郁瞿娄的问题很直接,为什么有的比丘能够见法般涅盘,为什么另外的就不得见法般涅盘?其实他问的就是如何才能见法、涅盘就对了。       “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着;以爱、念、染着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盘。”我们现在是不是越讲越清楚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见法?为什么不能般涅盘?其实还是回到我们的身心来,如果我们眼识于色,起了爱、念、染着,见到你喜欢的就爱着、就取着、就起了贪念,就是因为我们起了爱、念、染着,这样的原因,“常依于识”,我们就依止在我们的意识里面,被这个“意识所缚”,被它绑住了,在这里取着了,就是这样的原因而不见涅盘,那这样是不是很清楚很明白?佛陀在开示涅盘法门,不是讲那些神奇鬼怪,都是回到我们的身心中来。       “耳……,鼻……,舌……,身……,意识(于)法,亦复如是。”从六处讲法是一样的,不但眼见色,耳闻声等也是一样,只要你对一切法,认为它是实有的、是实在的,不懂它的缘起性,不知道它的无常性。总是认为实有的,起了那个受,被那个受迷惑了,就爱、取、有,过程都是这样,你只要落入这样的现象,你就不能见法、般涅盘,就是这么简单而已,所以修行没有办法离开我们生命身心的观照,就在这里。       “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盘。”那么重点就在这里了,我们如何不依识?注意听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一直强调思惟模式,什么是思惟模式?就是意识把过去的经验累积下来的印象,我们现在的思惟模式都依靠我们的识,就是意识,我们过去的经验、体验、常识、认知、感受,累积下来的经验,都在这个意识里面,所以我们依的都是这个识。那我们的问题来了!我们常常讲“你有分别心”其实讲这个分别心,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是说依据意识分别的那个思惟模式,都不能见法。       如何能离开我们意识的牵引?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累积了很多的知识、观念,这一些让我们一直在执取、造作的观念,如何能够不依它?这个是重点噢!但这个意识的深层的这些作用,当我们能够不受它影响的时候,我们才能见法,也就是体证空性。简单的讲,当我们的意识停止的时候,我讲的是分别意识,不是意识功能,才能体会空性,只要我们落在过去的意识里面,你不可能见法,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超越意识的牵引       讲到后面,我会分析很重要的法义,要注意听!我现在再点出来:我们在禅修中,为什么教你如实观照?为什么用一个看字?注意听,很重要!如何超越我们意识的牵引?注意听!意识是我们过去经验、学识、种种的累积,它是错误的,它不是真相的,它是随习性而转的东西,我们如何不受它牵引、不落入意识的作用里面去? 如果我们有因缘,禅修中为什么要起观照?       第一,你们会发觉意识如猿猴般的造作、攀缘,你要先发现它,恐怖啊,我们平常没有发觉。为什么一打坐就意念纷飞?其实不是平常没有意念纷飞,是平常没有办法看到、发觉它。我们这个意识从来没有一秒钟停止过,只是平常你没有办法发觉它,所以唯识学就讲“阿赖耶识如瀑流,”瀑流是什么?像瀑布的水不停的。我们平常没有发觉,一静坐下来,发觉自己的意念纷飞,所以很多人说:“我没静坐没关系,为什么静坐越乱?”不是没静坐没关系,不是静坐越乱?是静坐才能发觉,平常没有发觉,意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随着意识的作用就落入想,想东想西。其实‘想’是什么?就是意识里面的经验累积在发作、在发动。       (第二)为什么用一个‘看’字,还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那是在做什么?慢慢你们就会知道这个奥妙!如何不随意识转?你只要随意识转,意念随着它转,你就落入相续不断!为什么只用个‘看’字,就一切不见了?一看之下,妄念也停止了,一看之下,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我不是点了很多次吗,很多人告诉我:“师父,你教这个方法,我怎么看都看不到什么,怎么看都没有。”我请问你,为什么一看之下会没有?这个才是奥妙,如果每一下看都有,那还要看它干什么?看电影?不是!就是每一看都没有,为什么会没有,那个没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不相续?        注意听!我讲的都是心要,都是很重要的,你们要见法要解脱不难,但是一定要看到真相,就在讲这个。我教各位修行的方法,不是书上看来跟你们随便乱讲,它真的跟法是息息相关,是人人学人人能解脱、能受用,要明白!       我们今天讲这些经,利用这个机会来分析,你们才会知道如实观照的奥妙、如实观照的重要!没有第二条路,注意听! 真的,这不是打妄语,只要你们能真正的依法去体会,真的明白那一天,跟经文讲的是完全一样,真的是烦恼不起,真的是贪瞋痴永灭,可不可以?真的可以! 了生死 好、,我们再看下一经,今天天气很热,冷气又不太足,大家很辛苦,我们看五一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见法般涅盘,云何如来说见法般涅盘」?"因为我们这个主题是谈涅盘,所以把跟涅盘有关系的经,尽量提出来,那么世尊问比丘们"什么是见法般涅盘"?还是谈到这个主题。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为说见法般涅盘!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盘」。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这答案和上面几经是一样的,简单的讲,我们刚刚不是讲要了生死吗?能够于老、病、死,厌、离欲,我们能超越老、病、死,那就是见法般涅盘。这是在讲重点。       也就是说我们谈的主题:解脱、涅盘就在度生、老、病、死而已,这个就是佛法的重点。尤其是我们世俗的人,如果不是在这个重点上把握,那我们就是会求庇佑、求身心健康、求财运亨通,是不是都在求这些?怕困难、怕逆境,这个我们上一次讲过了,那样目标就错了,真正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涅盘!涅盘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度生、老、病、死,这个就是主题。       我们虽然是一个居士,但是不要以为居士就不行,不要有这种观念,人人平等人人解脱,在家、出家都可以解脱,解脱的目的就是度生、老、病、死,这个观念也要明白。好 ,这一经比较简单。 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 再看下一经,我们看经文一四七八经,我们看经文。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涅盘者,云何为涅盘」?舍利弗言:「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我们讲解脱涅盘,其实就是贪瞋痴的永尽,烦恼的永灭,这几句话就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答案。我们修行就是以这个为目标,千万不要练神功、练气功、练外功、练什么功,越练那个‘我’越大、执着越深、神话色彩越重,那就不是我们学佛的目标。       就是不管你学什么都好,只要贪瞋痴能永尽,烦恼能永灭,那都对!同样的,不管学了什么法,贪瞋痴没有改变,烦恼没有改变,那个都不是佛法要的!就是这么简单。       一个人学问很好、很有地位、很有身份,问题是贪瞋痴如果不灭,烦恼如果不断,那跟世俗还是一样。即使我们今天没有身份、没有钱,但是我们的贪瞋痴降伏了、烦恼断了,你是圣者。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把握住这个重点,就不会被外道迷惑了。 我们整个社会的形态,大家都看清楚了,我们参加任何一个修行团体,修行哪一个宗教,哪一个法门,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大家要明白,(他们)用什么来推广?用什么来吸引人心?都是满足你的贪瞋痴。注意听! 佛法不是满足你的贪瞋痴!佛法是破除你的贪瞋痴。       所以我以前常常比喻说,如果现在有某某一个团体说:“你们来练什么功,身体会健康没病,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可以赚很多钱。”我们每一个一定要去,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你来这边学佛法,三年一定开悟、一定见性,一定解脱、一定会断生死,但是第四年就会死了”。没有人要来,这个就是什么?我们活在欲望贪瞋痴中,我们不是为了断贪瞋痴、不是为了解脱。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子?是不是连目标都没有看清楚?内心是在坚固那个我执,还是真的要破那个我执?大家要明白,我们受用跟不受用的关键在这里。       有人发心很猛,猛到什么环境都可以修行、猛到什么条件都可以修行,但是那一天伤了他的心,他说:“不学可不可以?”大家都知道,那个自尊不能伤害,一伤害,那个我就受伤了,“不学可不可以”?这个就是目标没有看清楚。目标看清楚了,一个善知识在破你那个我,在杀你那个‘我’的时候,你会感激、你会感动,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师父在破的时候、在骂、在喝的时候受不了!没有一个受得了!我的经验就是这样,还有人跟师父讲:“好,你放马过来,”师父一出手他就吓死了。       我体会很深,这个我见的深刻,要破真的不容易,如果我们的观念、方向都没有肯定,不知道生死轮回之苦、之惨,那我们的修行根本就不会受用啊。 正见为导八正道        我们再看经文,“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盘耶」?”我们知道是可以般涅盘、可以解脱,但是他要问有没有方法、有没有路可以走,有没有方向趋向涅盘?“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实践涅盘,有没有方法?有!这个就是古仙人道,这一条路就是解脱的路,什么路?什么方法?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第一讲正见!我们今天上课就是在实践这个第一步:建立正见。正见不建立就不可能有正思惟,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惟模式,都落在过去的经历累积里面,那是跟习性相应、跟我执相应的。但是有了正见以后,我们就根据这个正见来思惟,不根据过去的习性来思惟。       所以没有正见的人,思惟模式就不会变,后面的行为就变不了。所以我常常比喻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像软件程序,我们现在里面的就是过去的知识累积的一套软件,那个是跟习性相应的,跟我执相应的。我们现在上课,一直讲一直讲,错误的,让你们了解那是错误的,正确的,让你们知道那是正确的。真的明白、真的能了然于心,慢慢的你的思惟模式会跟着正见而走,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你会根据这个正见来思惟的时候,你的行为自然转化,不用刻意去压制的。       所以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重点,每天在那边求啊、拜啊、念啊,而那个模式——里面的程序没有转换,贪瞋痴一样、我执一样强烈:我想怎么样、我想得什么,那个都在我执、我欲里面,怎么能解脱呢?怎么能离贪欲呢?所以修行阿,知见一定要正确,要体证缘起法,要知道无我,我是非实的,看清楚它,不再受它左右,念念跟法相应,念念跟正见相应,念念跟明相应,你的行为还会有过错吗?所以八正道,就是通达涅盘的一条路。       所以你们想想看,我们上课那么多年一直讲,也不过在建立正见而已,因为有正见就会有正思惟。好、有正思惟,语言、生命的行为都会端正,我们起心动念的念,也就会跟正见相应,也就是正念。好、我们的知见正确了,语言也正确,行为也正确了,念念都跟正见相应了,那里面还有没有扰动份子?还有没有烦恼的因素?没有了、清净了。那是不是定?那个才是真定,真定是内在不定的动机跟条件都没有了,自然就定。所以这个定不是修来的,我们如果是修四禅八定,把意识停止下来,伏、但是不断 ,为什么?知见没有修正。这样慢慢讲,大家会更清楚,我们不重禅定、重正见。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监狱把犯人抓进去,让他不自由,他没有机会跟外界接触,他不能再去造业,不管关他十年、二十年,他出来后里面程序有没有转换?没有。他出来他还是凡夫一个,有的人在被关的时候无聊,利用这个时间打坐、修禅定、他们也练气功、练内功,练到出来那天身体很棒、定力很好,但是那个定跟我们讲的正定是不一样。为什么?他的程序没有转化。他学到了更多东西,出来更会兴风作浪,而且是更厉害、更高超。       我们学佛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没有正见,没有修正我们的软件程序,身心行为内在的那个不安、扰动、不正确的条件没有消除以前,你压抑它、控制它,我们制心一处,如何能制?压着它,伏而不断就在讲这个。所以我们在禅修中,一直告诉各位,我们不是为了修定、不是对治,而是在看清真相。看清什么真相?看清我们身心意识的真相,我们的思惟模式,还有在一看之下产生什么现象?产生的那个奥妙更重要。看清真相,真相就是实相,一了解真相,不再迷惑了。       我本来看到一个影,以为是鬼,我每天很痛苦、很麻烦、很恐惧。好,我哪天看清真相,原来是一个布条在那边晃、不是鬼,那我明天起还会恐惧吗?不会!看清真相就不再恐惧、不再颠倒、不再执着,因为它如幻的,不是真的。我了解了,就不再恐惧了,这样就知道看清真相有多重要!所以我们修行,这个条件、内容一一都要很清楚,就在这里,所以八正道涵盖戒定慧,当然这条路就是解脱路,就是证涅盘的路!好,我们休息一下。 PAGE 20 杂阿含经-涅槃主题整理稿
本文档为【杂阿含-涅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829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8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6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