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和史话习作08 城建史话 桂林城池的演变

散文和史话习作08 城建史话 桂林城池的演变

举报
开通vip

散文和史话习作08 城建史话 桂林城池的演变 城建史话 桂林城池的演变 李子信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今之桂林成为始安县治和郡治所在地,由普通居民点形成城镇后,桂林的城池历代屡有修葺。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桂州总管李靖以独秀峰南(今解放东路与正阳路交叉处)为中心营建桂州城,城长3里余,正方形,高1.2丈,筑有四门,称“子城”;大中年间(847~859年),蔡袭增筑“外城”,西沿今中山路,北至独秀峰北,南至杉湖,城高3.2丈,围30里,有八座城门;光启年间(885~887年),都督陈环在子城...

散文和史话习作08   城建史话   桂林城池的演变
城建史话 桂林城池的演变 李子信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今之桂林成为始安县治和郡治所在地,由普通居民点形成城镇后,桂林的城池历代屡有修葺。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桂州总管李靖以独秀峰南(今解放东路与正阳路交叉处)为中心营建桂州城,城长3里余,正方形,高1.2丈,筑有四门,称“子城”;大中年间(847~859年),蔡袭增筑“外城”,西沿今中山路,北至独秀峰北,南至杉湖,城高3.2丈,围30里,有八座城门;光启年间(885~887年),都督陈环在子城西北增筑“夹城”,周长6~7里,由独秀峰北至叠彩山,东北到伏波山。经三次修建,桂州城由宝积山南麓沿中山路南达杉湖北岸,东转漓江西岸,沿江北经伏波山至叠彩山南麓。唐代桂林城有四门:东曰东江门,南叫南门,西称顺庆门,北曰北罗门;护城河东濒漓江,南临榕湖和杉湖,江湖相通。还开发了西湖与阳江(今桃花江)和榕湖、杉湖相连,可以通舟。 宋代,至和元年(1054年),安抚使余靖将唐代的外城和夹城以瓦石易土扩宽加固;乾道至绍熙年间(1165~1194年),李浩、詹仪之和朱晞颜相继修城;宝祐六年至咸淳八年(1258~1274年),李曾伯、朱禩孙、赵与霖和胡颖四任经略使又相继修建。宋代桂林城较唐代扩大许多,范围东临漓江,西至濠塘,南达榕湖和杉湖,北至铁封山、鹦鹉山。宋代城墙规模宏大,它北起铁封山,沿宝积山向南至今翊武路南端,折而向东至漓江边,转伏波山、叠彩山,再转铁封山,全长6000多米,高6~9米。宋末大修桂州城时,将西湖东连城壕;从杉湖沿城西至鹦鹉山的护城壕挖宽挖深,开凿城北新濠塘,这就是如今的桂湖。又从城北虞山下开掘一条“朝宗渠”,经回龙山脚流入濠塘,形成了东濒漓江,南临榕湖和杉湖,西抵濠塘,北至朝宗渠,“一水抱城流”的护城河。还从伏波山南开凿了一条渠道,经独秀峰前通达西濠塘。 元代,桂林城池没有扩大,但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镇守桂林的元将乜儿吉尼历时4年自北而南,由东至西,“凡城内外,自顶至踵,皆甃以大石”,改为料石城墙,将城墙加固加高。城门十四,城门上都建有楼阁。城门楼阁,以行春门上的逍遥楼最为宏伟。 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增筑南城,往南扩至宁远桥(今南门桥),城门十二。在宁远桥东筑西坝(虹桥),往东沿城挖城壕抵象山北麓,引阳江水入漓江。原护城河榕湖和杉湖变成内湖。洪武五年至二十六年(1372~1393年),靖江王朱守谦在独秀峰山麓建城中之城——王城,又叫皇城。 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巡抚李绂修筑东南西北四城,高二丈五尺至三丈,城形狭长,其城池东为漓江,南为阳江,西为濠塘,北无池;乾隆四年至四十八年(1739~1783年),知县刘克一、杨廷榕、汪桓、桂林府同知刘成章和巡抚孙士毅各重修;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围攻桂林,城廓被严重破坏;光绪三十年(1904年)编纂的《临桂县志》记载:城门存十一,东为东江门,南为宁远门,西为丽泽门,北为安定门,其余为东镇门、就日门、癸水门、行春门、文昌门、武胜门和西清门。 民国时期,1933年以前,桂林城池基本完好,城墙东濒漓江,南临阳江,西沿翊武路,北达鹦鹉山和铁封山(镇南峰)。1933年,扩修永宁桥(今南门桥)至阳桥的马路,拆除宁远门和阳桥鼓楼,还拆掉榕树门(今古南门)附近的城墙;1935年,扩修丽君路、环湖北路、榕荫路、杉湖路、叠彩路及西华门至北门接桂全(桂林至全州县)公路,拆掉城隍庙、抚台衙门及鹦鹉山与铁封山之间的安定门和城墙;1942年,修定桂门漓江河堤和码头,拆除水东门至定桂门城墙;1946年,重建永宁桥,拆除永宁桥至西门桥城墙;后又拆除今人民医院东至解放桥北及伏波山至木龙洞的城墙。 1938年,武汉沦陷,桂林变成抗日大后方。1940年1月1日,桂林设市后,人口曾发展到50余万人。城区范围:东至建干路、汇通街,西至甲山、五仙桥,南至将军桥、今齿轮厂,北至火车北站。 桂林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相继拆除南门桥至人民医院东、解放桥北至伏波山、宝积山北麓至桂林机床厂西门、宝积山西麓沿翊武路、西城脚至西门桥的城墙。 桂林古代的城池,如今仅存: 靖江王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独秀峰山麓始建王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增筑王城,辟东南西北四门,名为:体仁、端礼、遵羲、广智。城墙周长1783米,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高7.92米,厚5.5米,城垣内外甃以方石,内充片石浇灰浆,至今保存尚好。城墙城门完好。清顺治七年(1650年),孔有德改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年),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定南王孔有德将王府焚毁自殁。现仅存门、殿、宫的台基遗址及石阶玉陛。1963年,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南门:在榕湖北岸。相传为唐代始建,但据南宋末年鹦鹉山摩崖的《静江府城图》石刻记载,它是宋代修筑的静江府城的威德门。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元将乜儿吉尼建城楼;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南端增筑登道,延长城门券拱;万历年间(1573~1619年),都督王世科复修城楼;抗日战争期间,楼尽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解放后所恢复,城门城楼完好,方石砌筑,南面地表至墙顶高5.3米,厚19.4米,残长39.4米。1966年,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镇门:位于铁封山与叠彩山之间的宋代城墙中部,方石砌筑,门呈券顶式,高6.8米,东端宽2.95米,西端宽2.3米,深16.32米,门东为漓江。现东镇门城拱完好,门枢仍留,城楼建筑虽废,但瓮石如故。1984年,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积山镇南峰鹦鹉山及翊武路城墙:这些城墙均建于南宋时期。从宋乾道到淳祐年间(1165~1241年),桂州城作了4次较大的修筑。其中南宋李曾伯的筑城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最为浩大。这些城墙,目前己残缺不全,宝积山仅存100余米,镇南峰仅存70余米,鹦鹉山和翊武路的城墙虽分别尚存200~300米,但断断续续,且墙上墙边都建有住房。1987年,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枫树台古城墙:位于七星公园内,是唐代桂州城外围防御用的军用设施。根据历史记载,唐代桂州城都是土筑,但古城区土城均被毁,只有这段城外土墙幸存至今,且大部分保存完好。2005年,被桂林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虹桥:位于南门桥东南侧约20米,巨石平铺,东西走向,长99.5米,宽22米,高1米,高出桃花江(阳江)常水位0.5米,是横亘在宁远河上分流桃花江流水的滚水坝,起分流消洪作用。明洪武九年(1376年),“塞西坝,开城壕,导阳江经新城西门外通宁远桥分二派:一南注合雉山旧江;一东注经马王阁出漓山(象山)与漓江合。”虹桥,就是“塞西坝”的坝。该坝岁久倾圮,从明万历(1573年)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维修重建。1983年,桂林市人民政府又拨款整修。1987年,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波山元代驳堤:位于伏波山与叠彩山之间的漓江西岸。据《临桂县志》元危素《静江路新城记》载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居此的廉访使乜儿吉尼,以旧城“久颓圮殆尽,惧无以防卫”为由,再次整修桂城。乜儿吉尼既督工茸城,同时遣工作划,对伏波山北面驳堤进行了扎实整修。现所见元代驳堤南北长15.2米,高2.3米,总面积约350平方米。驳岸处有块碑刻写道:“至正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创建。”碑刻两端还分别浮雕一尊佛像,刻工细腻,技艺精湛。1987年,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此文刊载于1995年6月1日的《桂林建设》报第四版。 PAGE 3
本文档为【散文和史话习作08 城建史话 桂林城池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623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