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广西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广西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举报
开通vip

【语文】广西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

【语文】广西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 中考 中考数学全套课件中考心理辅导讲座中考语文病句辨析修改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中考单选题精选 试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夺不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序:依次序整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B.①夫谁与王敌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①南辱于楚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D.①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3分)( )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4分)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9--10题。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翥,zhù,飞。③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9.有人认为颔联中“随”字用得最好,请加以赏析。(4分) 10.此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1.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4)乐民之乐者, 。忧民之忧者, 。(《孟子·梁惠王下》 (5)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雪中芭蕉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鋐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 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传说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 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 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 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略有改动) 12.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 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 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 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 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 13.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只取远神,不拘细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画山水,意在笔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8分) (1)这个角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 (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喟(kuì)然长叹 举一返三 暴虎冯(pínɡ)河 祸起萧墙 B.屏(pínɡ)气凝神 发奋忘食 箪食(sì)瓢饮 循循善诱 C.粢盛(chéng)既洁 礼崩乐坏 斐(fěi)然成章 文质彬彬 D.色厉内荏(rěn) 耰而不辍 曲肱(hónɡ)而枕 杀身成仁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二战期间的日本法西斯暴行令人发指,二战结束后,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以德报怨,对日本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厚与友善。 B.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委员指出,科研评价、项目评审等活动本应当由专业的学术团体来承担,但目前政府部门则往往越俎代庖。 C.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他又以高山景行的人品,为这个世界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D.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了评选结果,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周大新、麦家当仁不让地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19.下列各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①是鲁孔丘与 ②使子路反见之 B.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 ②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C. ①如日月之食焉 ②王之好乐甚 D. ①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②愿闻其指 20.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②博我以文 ③子路从而后 ④刑于寡妻 ⑤己欲立而立人 ⑥贤者亦乐此乎 ⑦贤贤易色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 ⑨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⑩乐民之乐 A.①②\⑤⑥⑦\③④⑧\⑨⑩ B.①⑦\②⑥\③④⑧⑨\⑤⑩ C.①\②③⑦\④⑤⑧\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④⑧⑨\⑥⑩ 2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贤哉,回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2.下列句组正确合理的语序应是 (填写序号)(5分) ①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 ②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③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 ④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⑤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⑥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面包师一直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突然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三英磅重的黄油好像不够份量。于是,他开始定期地称一称黄油,却发现每回份量都不足。一气之下把邻居告上了法庭。   “你没有天平吗?”法官问农民。   “有哇,法官先生。”农民回答道。   “砝码准吗?”   “用不着砝码,法官先生。”   “那你怎么称黄油呢?”   “这好办,”农民回答说,“在他买我黄油的日子里我也在买他同样分量的面包。这些面包就是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的话,我想不应该是我的错。”   于是,法官判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但没得到赔偿,还要承担诉讼费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答案:C 解析: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答案:B 解析: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4.答案:B(悌:敬爱兄长) 5.答案:D(乃:副词,相当于“却”“竟”。A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语气助词,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吧”。B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连词,连接并列成分,相当于“和”。C于:介词,被/介词,在) 6.答案:C(①说明私利的后果。③说明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⑥说明孟子与弟子著书立说) 7.答案:B(并未直接地批评) 8.(1)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2)在家用仁心对待父母兄弟,在外用仁心对待长辈、君王,就可让他们利用木棍来战胜秦国、楚国人的坚固铠甲和锐利兵器了。 9.答案:魂随南飞的鸟儿而去,顿感前途渺远。一个“随”字写出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 10.答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表现)自己心情的变化。颈联写山雨欲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在这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 11.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3)君子无终食之间为仁 (4)民亦乐其乐 民亦忧其忧 (5)有礼者敬人 12.答案:A、C 13.答案:(1)目的在于指出王维的艺术创作“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一切出于自然;(2)批评后代的人看到王维的创作,却没有那样自然,一定要在雪里有没有芭蕉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的作法。(意思对即可) 14.答案:(1)表现画家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精神风貌,并不拘泥于现实世界。(2)画家的山水之画,重要的是“寄意”,运笔之前,“意境”已在心中。(意思对即可) 15.答案:第1问:(3分)(这个角度)指伟大的心灵能够突破自然樊笼,改变造化循环,这是艺术创作最可贵之处。(意思对即可)第2问:(5分)言之成理即可。 16.答案:C  A项“返”应为“反”;B项“屏”音bǐng;D项“肱”音ɡōnɡ。 17.答案:D 当仁不让,现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这是评奖,不存在作家支争奖,因此语境不合。可改为“众望所归”或“不负众望”。 18.答案:B A、语义重复,去掉“愈发”; C项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加上“提供”。 D项,句子杂糅。“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中,去掉“应着力于”或“就要抓紧抓好”。 19.答案:C “王之好乐甚”没有通假字。 20.答案:D ①⑦是形容词作动词用,②⑤是使动有法,③④⑧⑨是名作动词用,⑥⑩是意动用法。 21.答案:D 例句和D项都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A项是主谓倒装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 22.答案:③⑤⑥②①④ 23.可供选择的立意角度: (1)为人应讲诚信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欺人终会自欺 (5)另让天平的砝码失衡 1
本文档为【【语文】广西桂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9-20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