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讲__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实践

第十讲__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实践

举报
开通vip

第十讲__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实践第十講 儒學的現代轉型及實踐:戊戌變法 10.1 儒家意識形態的現代轉型 為什麼甲午戰敗後革命烏托邦只是暗流,甚至在最激進的知識分子言論中都沒有表現出來?研究思想變化除了注意內在邏輯外,還必須考慮到思想者的社會地位,即他們是否掌握權力。政治思想作為權力正當性基礎,對於權力擁有者和不擁有者,變化遵尋不盡相同的模式。 A, 中國政治思想的兩個層面和兩個主體。 文化主體:文化傳程者。 權力主體:權力擁有者。 在中國傳统社會,官僚來自儒生階層,土紳和族長均是儒生。故權力主體屬於文化主體。一個包含另一個,在某種意...

第十讲__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实践
第十講 儒學的現代轉型及實踐:戊戌變法 10.1 儒家意識形態的現代轉型 為什麼甲午戰敗後革命烏托邦只是暗流,甚至在最激進的知識分子言論中都沒有表現出來?研究思想變化除了注意內在邏輯外,還必須考慮到思想者的社會地位,即他們是否掌握權力。政治思想作為權力正當性基礎,對於權力擁有者和不擁有者,變化遵尋不盡相同的模式。 A, 中國政治思想的兩個層面和兩個主體。 文化主體:文化傳程者。 權力主體:權力擁有者。 在中國傳统社會,官僚來自儒生階層,土紳和族長均是儒生。故權力主體屬於文化主體。一個包含另一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重合。 在文化現化轉型過程中,兩者不再重合。 B,支配文化轉型的另一種機制:權力主體對意識形態的再詮釋 圖10.1 B, 儒家意識形態再詮釋的傳統──今文經學的精神。 今文經學的要點有兩個:第一,尊重孔子作為道德創始人的絕對權威;並將這種權威投射到政治上,以孔子為素王。第二,強調微言大義,即對經典進行創造性地解釋,以適應新的情況,甚至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惜將「六經」都視作孔子「為漢立法」之所作。眾所周知,今文經學的微言大義,主要精神在公羊《春秋》。為甚麼幾乎所有大一統理論均出自於公羊《春秋》而不是其它經典﹖這需要鳥瞰一下群經的結構。儒家經典有十三部,人稱十三經。它是從漢代五部經典發展增加而成。先秦本有六經,這就是《詩》、《書》、《禮》、《樂》、《易》和《春秋》。漢以後,《樂經》失傳,只剩下五經。西漢經學立五經博士,後將《論語》和《孝經》增為官學。《春秋》三家之學各有成書,分為三傳,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禮》中又分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這就是十三經的全部。對於這十三經中之《春秋》,不但《孟子》中有「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明確說法,而且也最容易作創造性解釋,而其它經典微言大義的結果卻不能和社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變化直接拉上關係。例如《周易》是講價值運算邏輯,《尚書》講三代之事,《詩經》是詩歌,《禮經》講道德禮儀,重點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等級秩序,無論將它們作如何的再解釋都不能推出新政治制度,所以五經中唯一具有再解釋的餘地的是《春秋》。《春秋》本是魯國編年史,對歷史的重構可能造成對理想社會的想像。由於《春秋》過於簡略,對它的詳細解說形成了《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三傳。三傳中《左傳》以歷史事實為主,是最忠於原來歷史記載的。《公羊傳》和《穀梁傳》則以解釋為主,它屬於今文經學。但《穀梁傳》重點在宣揚儒家宗法倫理,重禮治、禮教,故和國家制度關係不大。這樣,唯一可發揮微言的就是《公羊傳》了。事實上,自漢代起《公羊傳》一直以強調大一統和拔亂反正而著名。換言之,《公羊傳》和《穀梁傳》兩者雖都是今文經學,但兩者的歷史地位並不相同。《穀梁傳》不言妖妄,只傳大義,《公羊》則以主觀推測和微言為主。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春秋》載:魯成公五年,「梁山崩」。本來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之記載,和政治無關,但梁山是晉國境內的大山,《公羊傳》說「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這是大一統的表現。《公羊傳》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是對「春王正月」的解說。當時有殷曆、夏曆和周曆。魯國用周曆,故「春王正月」本意為「周曆春天正月」。而《公羊傳》則解釋為:「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也?大一統也。」這樣,歷法記載居然成為孔子主張大一統的根據。另一個例子更離奇,春秋末篇有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之說,微言的結果是「拔亂反正」。大意是,麟是仁獸,它的出沒總是與仁政有關。孔子聞麟至而哭泣,感慨仁政何在,由此帶出「拔亂世,反諸正」。 在中國近代思想的發生機制中,包含著今文經學的復興。清代的考證思潮自我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今文經學大放異彩。為甚麼考證思潮會指向今文經呢?因為考證的目標是尋找儒家經典真正的含義,它的預設假定就是越接近孔子年代的經典詮釋則越可靠。而今文經比古文經出現得早,如果古文經被視為假的,那麼最接近孔子思想的就是今文經學。當然,清代今文經學思潮繁榮的另一個內在動力是微言大義解釋儒家經典以應付外來挑戰。實際上清代最早經世致用的人物都是今文經學的愛好者,像包世臣、魏源、龔自珍等等。由此我們就會明白為甚麼甲午以後康有為的變法理論異軍突起,成為中國現代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資源。 C, 廖平和康有為。 1888年,康有為第一次上書沒有成功,回到廣州時,晤見了廖平,知道廖平寫的兩本書──《知聖篇》和《闢劉篇》的基本內容。看完以後,康有為大受刺激。他曾經寫過一封萬言書給廖平,說這兩本書太危險,勸廖平將它們焚毀。但後來經過廖平的解說後,康有為完全信服,並根據廖平這兩本書完成了《新學偽經考》(和《闢劉篇》相對應)和《孔子改制考》(和《知聖篇》相對應)這兩本重要著作。由於廖平的書是內在發生機制變化的產物,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廖平著作和康有為著作的差異就可以看出內在機制與新的外來觀念是如何結合的。 我們先來比較《新學偽經考》和《闢劉篇》的差別。這兩本書其實很相近,差別主要有兩點:其一,康有為將廖平的學說絕對化,使它能為政治服務,如將《禮運篇》當作今文經等;其二,廖平沒有講秦始皇燒書時沒有把儒家經典燒掉,而康有為為了自圓其說,指出秦始皇燒書的時候根本沒有把儒家經典燒掉,因為秦始皇知道儒家經典對老百姓無用,但對他自己卻有用。因此,後來發現的古文經是偽造的。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寫於甲午戰敗之前。甲午戰爭後,《新學偽經考》盛極一時,康有為用它直接為變法提供意識形態根據。戊戌變法在即,康有為寫了第二本書──《孔子改制考》,變法理論正式登場。比較《孔子改制考》和《知聖篇》的差別,可以看出康有為是如何將西方制度融入廖平的體系之中的。《知聖篇》共有四個觀點:第一,古代的制度比較簡陋;第二,孔子因此受命改制;第三,六經是孔子為了改制而作;第四,孔子為了改制,故意託古。《孔子改制考》完全接受上面四點,又為了引進西方的思想,創造了如下四點:第一,康有為認為不僅孔子,甚是春秋諸子都在創教;第二,六經所有內容皆是孔子為了改制而作;第三,加入進化論和「張三世」。何謂「張三世」?這是公羊家對《公羊傳》文「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所作的解釋,是公羊學的「三科」「九旨」之一,它認為孔子作《春秋》時,把魯國的十二世分為三個時期,即遠古的所傳聞時期、孔子所聞時期及孔子所見時期(即孔子生活的時期)。康有為如此論說三世: 孔子之為《春秋》,張為三世:據亂世則內其國而外諸夏,升平世則內諸夏外夷狄,太平世則遠近大小若一。蓋推進化之理而為之。孔子生當據亂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歐美大變,蓋進至升平之世矣。異日大地大小遠近如一,國土既盡,種類不分,風化齊同,則如一而太平矣。 他是用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來解說這三個時期,並把它們看成是一個進化的過程。除此之外,康平有還加入了他自己對民主制度的理解。他認為:「孔子撥亂反正,託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注意太平,託堯舜以行民主之太平」。這樣,他認為就已找到一個儒學現代轉型的辦法。 E,康有為變法理論的內在矛盾。 10.2 戊戌變法的失敗及其後果 A,百日維新為甚麼失敗? 戊戌變法的過程和失敗原因向來為學術界所關注,當中很多問題還沒有弄清楚。就以戊戌政變過程而言,1990年代已出現很多新看法。原來對戊戌政變過程的一般講法是由於戊戌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后黨及舊官僚的利益,令光緒皇帝處境危險,所以1898年9月18日,譚嗣同在法華寺拜見袁世凱,籌劃殺榮祿,兵圍頤和園,以救光緒。 9月20日袁世凱在光緒召見後赴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又馬上跑去向慈禧告密。9月21日凌晨慈禧從頤和園回宮,發動政變。然而,最近的研究卻發現這種說法有疑點。因為根據當時許多史料,慈禧回宮時間是9月19日,比舊說提前兩天。在9月19日清廷已頒佈訓政召書,裏面只提到捉拿康有為、康廣仁兄弟,但未下令拿譚嗣同。如果是袁世凱告的密,譚嗣同是肯定要抓的。因此,由袁世凱告密而導致戊戌政變之說法似乎很難成立。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把歷史看成一個個環環相扣的故事,以個別的偶然因素解釋歷史這種方法的危險性。根據這種史觀,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如果袁世凱沒有告密,歷史就會改寫,但事實上,即使沒有上述的故事,戊戌維新一樣會失敗。道理很顯淺,近年來找到關於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起碼有兩條:第一是變法理論的錯誤。正如上面的分析,康有為的理論本來就很怪異,《孔子改制考》引起大臣的反彈。翁同龢看了以後,視之為野狐禪,認為康有為「居心叵測」。另一個重要的大臣孫家鼐原來也支持康有為,但讀《孔子改制考》後認為:「人人有改制之心,人人謂素王可作,是學堂之設,本以教育人才,而以蠱惑民志,是導天下亂也」。所以康有為的理論在當時帶來反效果。雖然當時今文經學很時髦,可能成為改革的基礎,但在康有為的理論裏不僅無法找到改革的根據,還瓦解了改革支持者的隊伍。 B,權力主體道德合法性喪失──海外革命思潮的興起。 C,權力主體非理性化的排外──義和拳興起的原因 政治制度 意識形態 權力主體
本文档为【第十讲__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实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092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4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