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2-尼み┮だ珇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2-尼み┮だ珇

举报
开通vip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2-尼み┮だ珇 第二 攝心所分別品(Cetasikaparicchedo) 【五十二心所】(Cetasika) 五十二心所 〈釋義〉 鑑別法 心所 特 相 (lakkhana) 作 用 (rasa味) 現 起 (paccupatthana) 近因(足處) (padatthana) 遍 一 切 心 心 所 觸 接觸目標 目標與識撞擊 1.因依處、目標與識集合生起2.導致受(、想、行)的生起(見M.109.) 出現於諸門之境 受 被感受 體驗目標 身心受樂、苦、平...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2-尼み┮だ珇
第二 攝心所分別品(Cetasikaparicchedo) 【五十二心所】(Cetasika) 五十二心所 〈釋義〉 鑑別法 心所 特 相 (lakkhana) 作 用 (rasa味) 現 起 (paccupatthana) 近因(足處) (padatthana) 遍 一 切 心 心 所 觸 接觸目標 目標與識撞擊 1.因依處、目標與識集合生起2.導致受(、想、行)的生起(見M.109.) 出現於諸門之境 受 被感受 體驗目標 身心受樂、苦、平靜 身根,即身淨色(的接觸) 想 在心裡作標誌或印記,知道目標之間的差別,譬如「褐色」、「金色」等等。 1.通過以前所作的標誌,而認得相同的所緣。 2.對目標作印記,以便再次體會相同目標時能知道「就是這個」。 1.心所注意的記號;根據該記號或相去注意目標。 2.不深入地取目標;不取目標太久。 目標的顯現(如鹿看到用草造成的假人時,會想它為「人」。) 思 催促或發動相應法朝向目標 集合(以便相應法不會紊亂)。 指導 1.依處2.目標3.從觸至作意最為顯著的相應法 一 境 性 1.作為首領。2.穩定於目標,不散亂。3.是相應法對目標不散亂之因。 統一俱生法 1.平靜;寂止。 2.智(果)生起之因。 (多數是)樂受(*:這是指處在禪定狀態) 命根 維持相應名法。 令相應名法能夠從生起至壞滅之間存在 維持相應名法存在,直到壞滅 應受維持的名法 作意 「推動」或指揮相應法朝向目標 把相應法與目標連接起來 面對目標 目標 雜 心 所 尋 把心投向或導向目標 全面地撞擊目標 把心導向目標 目標(或目標+依處+觸) 伺 一再地伺察或專注於所緣。 重覆地把相應名法置於目標 令心繼續(於所緣) 目標(或目標+依處+觸) 勝解 確信或確定 不猶豫 確定或決定 須要抉擇的事 精進 努力或能忍受所面對的任何苦 支持或穩固相應名法 不放棄 1.悚懼智(samvega bana),在《增支部‧一集》,佛陀說:「有悚懼智者能正確地精進。」2.精進事。 喜 喜歡目標 1.令身與心喜悅。2.散播勝心生色至全身。 身與心的喜悅 目標(或目標+依處+觸) 欲 欲作 尋找目標 要目標;需要目標 所希求的目標 遍 一 切 不 善 心 心 所 癡 1.心盲目;無法如實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2.或無智,即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 1.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 2.覆蔽究竟法的真實性。 1.導致錯誤的修行,或沒有正確的修行。 2.令慧眼盲目。 不如理作意,即作意目標(究竟法)為常、樂、我、淨等。 無慚 不厭惡或不恥於惡行 無恥地為惡 不退避於造惡 不尊重自己 無愧 不害怕惡行 無懼地為惡 不退避諸惡 不尊重他人 掉舉 心不平镜(如被風吹起漣漪的水) 心不穩定(如被風吹動的旗) 混亂 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貪 根 心 所 貪 執著目標為「我的」 黏著目標 不能捨棄目標 認為諸結之法有樂味 見 錯誤地作意究竟法為常、樂、我、淨 錯誤地認為究竟法是常、樂、我、淨 錯誤地理解究竟法為常、樂、我、淨 不想見聖者,如佛陀等等 慢 驕傲 高舉自己;「稱讚」、「奉承」相應名法 欲自標榜 與見不相應的貪 瞋 根 心 所 瞋 粗野 1.令自己掙扎與顫動。2.身體的掙扎與顫動。3.怒燒(瞋的)心所依處或身心。 毀壞身心;或毀壞自己與他人的福利。 九或十種瞋怒事。 嫉 嫉羡他人的成就 不喜他人的成就 不能忍受看到他人成就;背向他人的成就。 他人的成就 慳 隱秘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 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1.怨恨與吝嗇(因為不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得。)2.或導致不樂、不喜與痛苦。 自己所得 惡作 追悔 追悔已造的惡,以及沒有實行的善 不斷憶起時感到後悔,或心感到不快。 已造的惡及未行的善 有 行 心 所 昏沈 不努力;不精進 去除精進 心的消沉,或辦事的精進力退減。 對導致怠惰的所緣起不如理作意 睡眠 心所的不適業 閉塞識門,或令相應法沉滯 1.退離目標。 2.昏昏欲睡。 對導致怠惰的所緣起不如理作意 痴 心 所 疑 懷疑三寶、緣起、因果(對八事、*十六事懷疑) (對八事)起動搖 導致(對八事)猶豫不決。 對懷疑八事、十六事起不如理作意 遍 一 切 美 心 心 所 信 對當信之事有信心或信仰。 1.使到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清楚。2.引發自己與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有信心,而不會退減,也不退避。 1.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不迷濛。2.無疑、無不如理作意,以及不猶豫地確定當信之事,或使到對當信之事作出決定。 當信之事 念 1.使相應法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2.全心投入於善行。 去除會令目標消失的放逸;不令目標消失。 1.守護心,或守護禪修目標。2.心面對目標的狀態。 1.強而有力的想。 2.或身念處等等。 慚 對惡行感到厭惡 恥於造惡 退避諸惡 尊重自己 愧 對惡行感到害怕 害怕造惡 退避諸惡 尊重他人 無貪 心不貪求、不染著目標 不執著目標為「我的」或「我的東西」 不執著目標 目標(或依處+目標+ 觸);或如理作意。 無瞋 1.不粗野。2.不對抗。(如事事皆隨順己意的朋友。) 去除怨恨;去除怒火 如滿月般清澈與祥和 目標(或依處+目標+ 觸);或如理作意。 中捨性 中立、旁觀、事不關己 1.防止過多或不足。2.去除偏差。 中捨 相應名法(或依處+目標 +觸);或如理作意。 遍 一 切 美 心 心 所 心所輕安 心所輕安、安息。 *「心所」,是指受.想.行三蘊。 破除心所與心的不安 心所與心的寧靜、輕安、不顫動 心所與心 心輕安 心的輕安、安息。 破除心所與心的不安 心所與心的寧靜、輕安、不顫動 心所與心 心所輕快性 心所(受.想.行)的輕快 破除心所與心的沉重 心所與心不沉重 心所與心 心輕快性 心的輕快 破除心所與心的沉重 心所與心不沉重 心所與心 心所柔軟性 心所(受.想.行)的柔軟 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 心所與心對目標無對抗及無阻礙 心所與心 心柔軟性 心的柔軟 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 心所與心對目標無對抗及無阻礙 心所與心 心所適業性 心所(受.想.行)具堪任性 破除心所與心對善作業的不適應性 心所與心成功於取某所緣為目標 心所與心 心適業性 心具堪任性 破除心所與心對善作業的不適應性 心所與心成功於取某所緣為目標 心所與心 心所練達性 心所(受.想.行)具熟練性 破除心所與心之疾病 心所與心毫無瑕疵 心所與心 心練達性 心具熟練性 破除心所與心之疾病 心所與心毫無瑕疵 心所與心 心所正直性 心所(受.想.行)正直 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 心所與心不狡詐 心所與心 心正直性 心正直 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 心所與心不狡詐 心所與心 離 心 所 正語 遠離、擺脫不正語。 遠離惡語 不造惡語 信、慚、愧、知足等 正業 遠離、擺脫不正業(殺、盜、淫)。 遠離身惡行 不造身惡行 信、慚、愧、知足等 正命 遠離、擺脫不正命(非法營利)的心思。 遠離邪命 不造邪命 信、慚、愧、知足等 無 量 心 所 悲*(憫) 悲憫,拔除*自他之苦。 不忍見*自他之苦 不殘忍,或導致*自他不殘忍 如理作意見受盡苦難的*自他沒有依歸 *(隨)喜 隨喜*自他利益、成就而生喜悅。 不妒嫉*自他的成就 對*自他的成就無厭惡 見到*自他的成就 慧 根心 所 慧 1.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與共相。2.毫無瑕疵地徹知究竟法,如神射手般一箭貫穿目標。 如油燈般照亮目標(意即驅除遮蔽目標的黑暗愚痴。) 對目標無迷惑(如受到好響導指示森林的途徑。) 定。(佛陀說有定者能如實知見諸法。)(此定尤其是觀智的近因。) *上表錄自:帕奧禪師《智慧之光》(第三版)第十四章〈特相.作用.現起.近因〉,並加 ‘ * ’ 作補充 *Dhammasavgani-atthakatha《法集論注釋》(Atthasalini殊勝義):Dhs.A.(CS:pg.106):Lakkhanadisu hi tesam tesam dhammanam sabhavo va samabbam va lakkhanam nama.(各種諸法的諸相共通的自相,稱為‘特相’。)Kiccam va sampatti va raso nama.(作用或達成,稱為‘作用’。)Upatthanakaro va phalam va paccupatthanam nama.(產生現起或果,稱為‘現起’。)Asannakaranam padatthanam nama.(鄰近之因,稱為‘近因’。) 心所與心之關係(一)總表 89(121)心 52心所 54 欲 界 心 15 色 界 心 12 無 色 界 心 8 / 40出 世 間心 總 計 12 不善心 18 無 因 心 24 有因心 善、果報、唯作 善、果報、唯作 道心、果心 貪 根 瞋 根 癡 根 雙五識 領受 推 度 五 門 轉 向 意 門 轉 向 阿 羅 漢 笑 心 大 善 心 大 異 熟 心 大 唯 作 心 初 禪 第二禪 第 三 禪 第四禪 第五禪 空無 邊處 識無 邊處 無 所有邊處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初禪 第二禪 第三禪 第四禪 第五禪 以89 心 分 以 121 心 分 疑 掉舉 8 2 1 1 10 2 3 1 1 1 8 8 8 3 3 3 3 3 3 3 3 3 8 8 8 8 8 13 通 一 切 心 心 所 遍一切心心所7 8 2 1 1 10 2 3 1 1 1 8 8 8 3 3 3 3 3 3 3 3 3 8 8 8 8 8 89 121 6 雜 心 所 尋 8 2 1 1 2 3 1 1 1 8 8 8 3 8 55 伺 8 2 1 1 2 3 1 1 1 8 8 8 3 3 8 8 66 勝解 8 2 1 2 3 1 1 1 8 8 8 3 3 3 3 3 3 3 3 3 8 8 8 8 8 78 110 精進 8 2 1 1 1 1 8 8 8 3 3 3 3 3 3 3 3 3 8 8 8 8 8 73 105 喜 4 1 1 悅4 悅4 悅4 3 3 3 8 8 8 51 欲 8 2 8 8 8 3 3 3 3 3 3 3 3 3 8 8 8 8 8 69 101 14 不 善 心 心 所 遍善 一心 切心 不所 癡 8 2 1 1 12 無慚 8 2 1 1 12 無愧 8 2 1 1 12 掉舉 8 2 1 1 12 貪 貪 8 8 見 4 4 慢 4 4 瞋 瞋 2 2 嫉 2 2 慳 2 2 惡作 2 2 有 行 昏沈 4 1 5 睡眠 4 1 5 癡 疑 1 1 25 美 心 所 遍一切美心心所19 8 8 8 3 3 3 3 3 3 3 3 3 8 8 8 8 8 59 91 離 心 所 正語 8 8 8 8 8 8 16 48 正業 8 8 8 8 8 8 16 48 正命 8 8 8 8 8 8 16 48 無 量 悲 8 8 3 3 3 3 28 喜 8 8 3 3 3 3 28 慧 慧 智4 智4 智4 3 3 3 3 3 3 3 3 3 8 8 8 8 8 47 79 89心 52心所 54 欲 界 心 12 不 善 心 18 無 因 心 8 大 善 心 8 大 果 報 心 8 大 唯 作 心 8 貪 根 2瞋根 2癡根 7 不善果報心 8善果報心 3唯作心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悅俱邪見 不 相應無行 悅俱邪見 不 相應有行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捨俱邪見 不 相應無行 捨俱邪見 不 相應有行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 憂俱瞋恚相應有行 捨俱疑相應 捨俱掉舉相應 捨俱 眼 識 捨俱 耳 識 捨俱 鼻 識 捨俱 舌 識 苦俱 身 識 捨俱領受 ︵ 意 界 ︶ 捨俱推度 ︵ 意 識 界 ︶ 捨俱 眼 識 捨俱 耳 識 捨俱 鼻 識 捨俱 舌 識 樂俱 身 識 捨俱領受 ︵ 意界 ︶ 悅俱推度 ︵ 意 識 界 ︶ 捨俱推度 ︵ 意 識 界 ︶ 五門轉向︵ 意 界 ︶ 意門轉向︵ 意 識 界 ︶ 阿羅漢笑︵ 意 識 界 ︶ 悅俱智相應無行 悅俱智相應有行 悅俱智 不 相應無行 悅俱智 不 相應有行 捨俱智相應無行 捨俱智相應有行 捨俱智 不 相應無行 捨俱智 不 相應有行 悅俱智相應無行 悅俱智相應有行 悅俱智 不 相應無行 悅俱智 不 相應有行 捨俱智相應無行 捨俱智相應有行 捨俱智 不 相應無行 捨俱智 不 相應有行 悅俱智相應無行 悅俱智相應有行 悅俱智 不 相應無行 悅俱智 不 相應有行 捨俱智相應無行 捨俱智相應有行 捨俱智 不 相應無行 捨俱智 不 相應有行 13 通 一 切 心 心 所 7 遍一切心心所 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境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命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雜心所 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勝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喜 ● ● ● ● ● ● ● ● ● ● ● ● ● ● ● ● ● ● 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不 善 心 心 所 14 遍善一心切心不所 癡 ● ● ● ● ● ● ● ● ● ● ● ● 無慚 ● ● ● ● ● ● ● ● ● ● ● ● 無愧 ● ● ● ● ● ● ● ● ● ● ● ● 掉舉 ● ● ● ● ● ● ● ● ● ● ● ● 貪心所 貪 ● ● ● ● ● ● ● ● 見 ● ● ● ● 慢 ★ ★ ★ ★ 瞋心所 瞋 ● ● 嫉 ★ ★ 慳 ★ ★ 惡作 ★ ★ 有 行 昏沈 ● ● ● ● ● 睡眠 ● ● ● ● ● 癡 疑 ● 25 美 心 所 遍一切美心心所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離心 所 正語 ★ ★ ★ ★ ★ ★ ★ ★ 正業 ★ ★ ★ ★ ★ ★ ★ ★ 正命 ★ ★ ★ ★ ★ ★ ★ ★ 無量 悲 ★ ★ ★ ★ ★ ★ ★ ★ ★ ★ ★ ★ ★ ★ ★ ★ 喜 ★ ★ ★ ★ ★ ★ ★ ★ ★ ★ ★ ★ ★ ★ ★ ★ 慧 慧 ● ● ● ● ● ● ● ● ● ● ● ● 實際生起 19 21 18~19 20~21 18 20 17-18 19~20 17~18 19~20 15 15 7 7 7 7 7 10 10 7 7 7 7 7 10 11 10 10 11 12 33~34 33~34 32~33 32~33 32~33 32~33 31~32 31~32 33 33 32 32 32 32 31 31 33~34 33~34 32~33 32~33 32~33 32~33 31~32 31~32 全部總數 19 21 19 21 18 20 18 20 20 22 15 15 7 7 7 7 7 10 10 7 7 7 7 7 10 11 10 10 11 12 38 38 37 37 37 37 36 36 33 33 32 32 32 32 31 31 35 35 34 34 34 34 33 33 心所與心之關係(二)欲界心    ‘ ★ ’ 表示不生起,或各別生起 心所與心之關係(三)色界心﹑無色界心、出世間心 89心 52心所 15 色 界 心 12 無 色 界 心 8/40 出 世 間 心 善心 果報心 唯作心 善心 果報心 唯作心 4/20道心 4/20果心 初 禪 第二禪 第 三 禪 第四禪 第五禪 初 禪 第二禪 第 三 禪 第四禪 第五禪 初 禪 第二禪 第 三 禪 第四禪 第五禪 空無 邊處 識無 邊處 無 所有邊處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空無 邊處 識無 邊處 無 所有邊處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空無 邊處 識無 邊處 無 所有邊處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初 禪 第二禪 第 三 禪 第四禪 第五禪 初 禪 第二禪 第 三 禪 第四禪 第五禪 13 通 一 切 心心 所 13 7 遍一切心心所 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境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命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雜心所 尋 ● ● ● ● ● 伺 ● ● ● ● ● ● ● ● ● ● 勝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喜 ● ● ● ● ● ● ● ● ● ● ● ● ● ● ● 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不 善 心心 所 25 美 心 所 遍一切美心心所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離心 所 正語 ● ● ● ● ● ● ● ● ● ● 正業 ● ● ● ● ● ● ● ● ● ● 正命 ● ● ● ● ● ● ● ● ● ● 無量 悲 ★ ★ ★ ★ ★ ★ ★ ★ ★ ★ ★ ★ 喜 ★ ★ ★ ★ ★ ★ ★ ★ ★ ★ ★ ★ 慧 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實際生起 33~34 32~33 31~32 30~31 30 33~34 32~33 31~32 30~31 30 33~34 32~33 31~32 30~31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6 35 34 33 33 36 35 34 33 33 全部總數 35 34 33 32 30 35 34 33 32 30 35 34 33 32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6 35 34 33 33 36 35 34 33 33 ‘ ★ ’表示不生起,或各別生起。 三、心與心所之關係(一)總表 52心所 89╱121心 13 通一切心所 14 不善心所 25 美心所 實 際 生 起 的 心 所 數 目 全 部 的 心 所 總 數 遍一切心心所 尋 伺 勝解 精進 喜 欲 癡. 無慚.無愧.掉舉 貪 見 慢 瞋 嫉.慳.惡作 昏沈. 睡 眠 疑 遍一切美 心 心所 正語.業.命. 離 心 所 悲.喜.無量心所 慧 7 1 1 1 1 1 1 4 1 1 1 1 3 2 1 19 3 2 1 52 52 54 欲 界 心 12 不 善 心 貪 根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19 19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2 21 21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18、19 19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2 20、21 21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4 1 1 18 18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4 1 1 2 20 20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4 1 *1 17、18 1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4 1 *1 2 19、20 20 瞋根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4 1 *3 17、18 20 憂俱.瞋恚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4 1 *3 2 19、20 22 癡 根 捨俱.疑相應 1 7 1 1 1 4 1 15 15 捨俱.掉舉相應 1 7 1 1 1 1 4 15 15 18 無 因 心 雙五識 10 7 7 7 捨俱領受(意界) 2 7 1 1 1 10 10 捨俱推度(意識界) 2 7 1 1 1 10 10 悅俱推度(意識界) 1 7 1 1 1 1 11 11 五門轉向(意界) 1 7 1 1 1 10 10 意門轉向(意識界) 1 7 1 1 1 1 11 11 阿羅漢笑(意識界) 1 7 1 1 1 1 1 12 12 8 善 心 悅俱智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 19 * 5 1 33、34 38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 19 * 5 32、33 37 捨俱智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9 * 5 1 32、33 37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9 * 5 31、32 36 8 果報 心 悅俱智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 19 1 33 33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 19 32 32 捨俱智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9 1 32 32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9 31 31 8 唯作 心 悅俱智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 19 *2 1 33、34 35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 19 *2 32、33 34 捨俱智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9 *2 1 32、33 34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 2 7 1 1 1 1 1 19 *2 31、32 33 15 色 界 心 善 果 報 唯作 初禪 尋.伺.喜.樂.一心 3 7 1 1 1 1 1 1 19 *2 1 33、34 35 第二禪 伺.喜.樂.一心 3 7 1 1 1 1 1 19 *2 1 32、33 34 第三禪 喜.樂.一心 3 7 1 1 1 1 19 *2 1 31、32 33 第四禪 樂.一心 3 7 1 1 1 19 *2 1 30、31 32 第五禪 捨.一心 3 7 1 1 1 19 1 30 30 12 無 色 界 心 善 果 報 唯 作 空無邊處 3 7 1 1 1 19 1 30 30 識無邊處 3 7 1 1 1 19 1 30 30 無所有處 3 7 1 1 1 19 1 30 30 非想非非想處 3 7 1 1 1 19 1 30 30 40 出 世間 心 道心‧ 果心 初禪 尋.伺.喜.樂.一心 8 7 1 1 1 1 1 1 19 3 1 36 36 第二禪 伺.喜.樂.一心 8 7 1 1 1 1 1 19 3 1 35 35 第三禪 喜.樂.一心 8 7 1 1 1 1 19 3 1 34 34 第四禪 樂.一心 8 7 1 1 1 19 3 1 33 33 第五禪 捨.一心 8 7 1 1 1 19 3 1 33 33 89(或*121)心總計 89 * 55 * 66 78 73 * 51 69 12 8 4 4 2 2 5 1 59 16 28 47 標示 * 的心所有時不生起,或各別相應生起。 心與心所之關係(二)欲界心 52心所 89╱121心 13 通一切心所 14 不善心所 25 美心所 實 際 總 數 遍一切心心所 尋 伺 勝解 精進 喜 欲 癡. 無慚. 無愧. 掉 舉 貪 見 慢 瞋. 嫉. 慳.惡作 昏沈. 睡 眠 疑 遍一切美 心 心所 正語.業.命. 離 心 所 悲.喜.無量心所 慧 7 1 1 1 1 1 1 4 1 1 1 1 3 2 1 19 3 2 1 52 54 欲 界 心 12 不善 心 貪 根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19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2 21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18、19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4 1 1 2 20、21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4 1 1 18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4 1 1 2 20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4 1 1 17、1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4 1 1 2 19、20 瞋根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4 1 *3 17、18 憂俱瞋恚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4 1 *3 2 19、20 癡 根 捨俱疑相應 1 7 1 1 1 4 1 15 捨俱掉舉相應 1 7 1 1 1 1 4 15 18 無因心 不 善果報心 捨俱眼識 1 7 7 捨俱耳識 1 7 7 捨俱鼻識 1 7 7 捨俱舌識 1 7 7 苦俱身識 1 7 7 捨俱領受心(意界) 1 7 1 1 1 10 捨俱推度心(意識界) 1 7 1 1 1 10 善果報心 捨俱眼識 1 7 7 捨俱耳識 1 7 7 捨俱鼻識 1 7 7 捨俱舌識 1 7 7 樂俱身識 1 7 7 捨俱領受心(意界) 1 7 1 1 1 10 悅俱推度心(意識界) 1 7 1 1 1 1 11 捨俱推度心(意識界) 1 7 1 1 1 10 唯作 心 五門轉向心(意界) 1 7 1 1 1 10 意門轉向心(意識界) 1 7 1 1 1 1 11 阿羅漢笑心(意識界) 1 7 1 1 1 1 1 12 8 善 心 悅俱智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19 *5 1 33-34 悅俱智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19 *5 1 33-34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19 *5 32-33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19 *5 32-33 捨俱智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9 *5 1 32-33 捨俱智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9 *5 1 32-33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9 *5 31-32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9 *5 31-32 8 果報 心 悅俱智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19 1 33 悅俱智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19 1 33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19 32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19 32 捨俱智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9 1 32 捨俱智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9 1 32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9 31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9 31 8 唯作 心 悅俱智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19 *2 1 33~34 悅俱智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19 *2 1 33~34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 19 *2 32~33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 19 *2 32~33 捨俱智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9 *2 1 32~33 捨俱智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9 *2 1 32~33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1 7 1 1 1 1 1 19 *2 31~32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1 7 1 1 1 1 1 19 *2 31~32 ‧「實際總數」欄為實際生起的心所數目(而非全部心所總數)。   ‧標示 * 的心所不能同時生起,只能各別相應生起。 心與心所之關係(三) 色界心、無色界心、出世間心 52心所 89╱121心 13 通一切心所 14 不善心所 25 美心所 實 際 總 數 遍一切心心所 尋 伺 勝解 精進 喜 欲 癡. 無 慚. 無 愧. 掉 舉. 貪 見 慢 瞋. 嫉. 慳. 惡作 昏沈. 睡 眠 疑 遍一切美 心 心所 正語 正 業 正 命 離 心 所 悲、喜無量心所 慧 7 1 1 1 1 1 1 4 1 1 1 4 2 1 19 3 2 1 52 15 色 界 心 5 善 心 初禪 尋.伺.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 1 19 *2 1 33~34 第二禪 伺.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 19 *2 1 32~33 第三禪 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9 *2 1 31~32 第四禪 樂.一心 1 7 1 1 1 19 *2 1 30~31 第五禪 捨.一心 1 7 1 1 1 19 1 30 5 果報 心 初禪 尋.伺.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 1 19 *2 1 33~34 第二禪 伺.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 19 *2 1 32~33 第三禪 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9 *2 1 31~32 第四禪 樂.一心 1 7 1 1 1 19 *2 1 30~31 第五禪 捨.一心 1 7 1 1 1 19 1 30 5 唯 作 心 初禪 尋.伺.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 1 19 *2 1 33~34 第二禪 伺.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 19 *2 1 32~33 第三禪 喜.樂.一心 1 7 1 1 1 1 19 *2 1 31~32 第四禪 樂.一心 1 7 1 1 1 19 *2 1 30~31 第五禪 捨.一心 1 7 1 1 1 19 1 30 12 無 色 界 心 4 善 心 空無邊處 1 7 1 1 1 19 1 30 識無邊處 1 7 1 1 1 19 1 30 無所有處 1 7 1 1 1 19 1 30 非想非非想處 1 7 1 1 1 19 1 30 4 果報 心 空無邊處 1 7 1 1 1 19 1 30 識無邊處 1 7 1 1 1 19 1 30 無所有處 1 7 1 1 1 19 1 30 非想非非想處 1 7 1 1 1 19 1 30 4 唯 作 心 空無邊處 1 7 1 1 1 19 1 30 識無邊處 1 7 1 1 1 19 1 30 無所有處 1 7 1 1 1 19 1 30 非想非非想處 1 7 1 1 1 19 1 30 40 出 世 間 心 20 道 心 初禪 尋.伺.喜.樂.一心 4 7 1 1 1 1 1 1 19 3 1 36 第二禪 伺.喜.樂.一心 4 7 1 1 1 1 1 19 3 1 35 第三禪 喜.樂.一心 4 7 1 1 1 1 19 3 1 34 第四禪 樂.一心 4 7 1 1 1 19 3 1 33 第五禪 捨.一心 4 7 1 1 1 19 3 1 33 20 果 心 初禪 尋.伺.喜.樂.一心 4 7 1 1 1 1 1 1 19 3 1 36 第二禪 伺.喜.樂.一心 4 7 1 1 1 1 1 19 3 1 35 第三禪 喜.樂.一心 4 7 1 1 1 1 19 3 1 34 第四禪 樂.一心 4 7 1 1 1 19 3 1 33 第五禪 捨.一心 4 7 1 1 1 19 3 1 33 ◎ 「總計」欄所標示的心所為實際生起的心所數目。 標示 * 的心所不能同時生起,只能各別相應生起。 ◎ 善心:造善業之心(在此表中特指禪定之善心);果報心:造善業成熟的果報(在此表中特指禪定之果報心); 唯作心:阿羅漢造作任何身口意,皆無未來果報之稱。道心(magga):四向之一。果心(phala):四果之一。 ◎ 體證涅槃時,心(1個)與心所(33~36個)存在是主(觀);所緣的目標(涅槃)是客(觀),不是任何名法或色法。 〈2.攝心所分別品〉問題思考 ( ) 1. 與「不善眼識」共存的「受心所」是:1.善 2.不善 3.無記 ( ) 2. 美心所不會是:1.善 2.不善 3.果報 4.唯作 ( ) 3. 跟「掉舉」同時生起的心所是:1.不信 2.疑 3.癡 4.不正念 ( ) 4.「初禪心」中較顯著的心所:1.尋 2.輕安 3.一境性 4.禪相(nimitta) ( ) 5.「慈」心所歸類在哪一個心所之中:1.悲 2.無瞋 3. 心柔軟性 4.正念 ( ) 6.「三離心所」:1.只出現於八大善心與八出世間心 2.生起於欲界時,一次只生起一個 3.生起於出世間心時,一次必然同時出現三個 4.以上皆是 ( ) 7.「道心」與「廣大心」的心所之比較,包括:1.「道心」有三離心所,「廣大心」沒有 2.「道心」有無量心所,「廣大心」沒有 3.以上皆是 ( ) 8. 佛陀與阿羅漢的心是否有「思」心所:1.有 2.無 3.有時有,有時無 ( ) 9. 能與「不善眼識」相應的心所包括:1.想 2.痴 3.瞋 4.以上皆有可能 ( ) 10.與「貪心」不相應的心所包括:1.一境性 2.掉舉 3.貪 4.惡作 ( ) 11.與「念」心所不相應的心包括:1.悅俱大果報心 2.捨俱初禪心3.善果報領受心4.果心 ( ) 12.與「無慚」心所不相應的心包括:1.疑心 2.瞋心 3.掉舉心 4.不善推度心 ( ) 13.與「精進」心所相應的心包括:1.五門轉向心2.意門轉向心3.悅俱推度心4.善耳識 ( ) 14.「無量心所」可出現於:1.色界心 2.出世間心 3.無色界心 4.以上皆是 ( ) 15.關於「慢」的正確描述:1.只出現於四種與邪見不相應的貪心2.每個邪見不相應貪心必然有慢 3.以上皆是 4.以上皆非 ( ) 16.「正命」最佳的定義是:1.正當的生活方式 2.不殺生 3.離邪命 4.尊重生命 ( ) 17.與「大善果報心」相應的「思心所」是:1.善 2.不善 3.無記 ( ) 18.視「無常」為「常」是:1.掉舉心所 2.疑心所 3.見心所 4.慧心所 ( ) 19.阿羅漢的唯作心:1.有離心所 2.一定有慧心所 3.一定有欲心所 4.以上皆非 ( ) 20.「廣大心」的心所必須包括:1.慧心所 2.三離心所 3.無量心所 4.以上皆是 ◆◆◆ ◆◆◆ ◆◆◆ 1. 不善心出現時,同時具有幾個不善心所? 2. 正語、正業、正命出現於何時? 3. 下幾個心所,歸類在哪些心所之中:*諂、撒嬌、*憍、*恐懼(怖)、痛心、*恨、諷刺、*懶惰、不正知、不害、*不放逸、*不信、*心亂(散亂)? (打‘ * ’為其他派系分類為心所。) 4. 哪一個「心所」帶領輪迴的力量? 5. 阿羅漢有「欲」心所嗎? 6. 貪愛(tanha)與慈心(metta)的差別? 7. 為什麼只有身樂受、身苦受,沒有身不樂不苦受(身捨受)? 8. 喜(piti)與樂(sukha)的差別如何? 9.「慳」與「貪」能否同時存在? 110.十波羅蜜(1布施、2持戒、3出離(nekkhamma出離欲望)、 4智慧、5精進、6忍耐、7真實(sacca) 、8決意(adhitthana不動搖己意)、9慈(metta增益眾生安樂)、10捨(upekkha旁觀)各具有什麼心所? ( 本品導讀 -- 重點整理 25美心所� � 19 遍 一 切 美 心 心 所� (1)信� � � (2)念� � � (3)慚� � � (4)愧� � � (5)無貪� � � (6)無瞋� � � (7)中捨性� � � (8)心所輕安� � � (9)心輕安� � � (10)心所輕快性� � � (11)心輕快性� � � (12)心所柔軟性� � � (13)心柔軟性� � � (14)心所適應性� � � (15)心適應性� � � (16)心所練達性� � � (17)心練達性� � � (18)心所正直性� � � (19)心正直性� � 3 離 心 所� (1)正語� � � (2)正業� � � (3)正命� � 2 無量 心所� (1)悲憫� � � (2)隨喜� � 1 無痴 心所� (1)慧根� � *(14)心所適應性=心所適業性 *(15)心適應性=心適業性 13通一切心所� � 7 遍 一 切 心 心 所� (1)觸� � � (2)受� � � (3)想� � � (4)思� � � (5)一境性� � � (6)名命根� � � (7)作意� � 6 雜 心 所� (1)尋� � � (2)伺� � � (3)勝解� � � (4)精進� � � (5)喜� � � (6)欲� � 14不善心所� � 4 遍 一 切 不 善 心 心 所� (1)痴� � � (2)無慚� � � (3)無愧� � � (4)掉舉� � 3 貪 根� (1)貪� � � (2)邪見� � � (3)慢� � 4 瞋 根� (1)瞋� � � (2)嫉� � � (3)慳� � � (4)惡作� � 1 痴 根� (1)疑� � 2 有 行� (1)昏沉� � � (2)睡眠� � 1 痴 根 心 所 依「本性」分,心所可分為三類: 【通一切心所】通一切不善、善與無記的心所 此類心所的「本性」是由共存(即:同一「名聚」內同時存在)的心所與心決定,尤其是相應的「因」;與美心共存則為美心所,與不善心共存則為不善心所,與無記心共存則變成無記心所。通一切心所可再分兩類: 1. 遍一切心心所(7個):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 這七個心所必然伴隨每個心;換言之,每一個心必然有這7個相應心所。 雙五識是最基本的心,就只有這7個心所。 2. 雜心所(6個):只發生於某些心。 【 尋 】不出現於:雙五識及第二禪以上的心。 【 伺 】不出現於:雙五識及第三禪以上的心。 【勝解】不出現於:雙五識及疑心。 【精進】不出現於:15無因果報心及1無因五門轉向心。 【 欲 】不出現於:雙五識及疑心、掉舉心。 【 喜 】出 現 於:悅俱的心,但悅俱的第四禪心沒有喜。 【不善心所】只與「不善心」相應的心所(14個): 1.【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個):痴、無慚、無愧、掉舉。 這4個心所必然伴隨每個不善心。 2.【貪根組心所】(3個):貪、邪見、我慢。 「貪」心所必然出現於8個貪心。「邪見」必然出現於4個邪見相應貪心;「慢」只能出現於4個邪見不相應貪心,且視情況可出現或不出現。 3.【瞋根組心所】(4個):瞋、嫉、慳、惡作。 瞋心所必然出現於兩個瞋心;嫉、慳、惡作則視情況可出現或不出現,且不能同時出現,嫉是不悅於別人的成就,慳不願與人分享自己的事物,惡作是追悔已造之惡或未造之善。 4.【癡根組心所】(1個):疑。只出現於疑心。 5.【有行心所】(2個):昏沉、睡眠。只出現於4個有行貪心與1個有行瞋心。 【美心所】只與「美心」相應的心所(25個),可分為四組: 1.【遍一切美心心所】(19個)。 這19個心所必然伴隨每個美心,換言之,59個美心必然有這19個心所。 2.【三離心所】(3個):正語、正業、正命。 只出現於欲界八大善心,及八出世間心。八出世間心必然同時生起三離心所,而欲界善心則視情況生起且一次只能生起其中一個。離有三種:自然離(有機會造惡而不造惡)、持戒離(由於持戒而不造惡)、正斷離(出世間心)。 3.【無量心所】(2個):悲無量心所與喜無量心所。 視情況出現,可出現於28種心,即:欲界8大善心、8大唯作心及12(初禪至四禪)禪心。 4.【無痴心所】(1個):慧。出現於欲界12智相應心、一切色界心、無色界心與出世間心。 3 離 心 所 19遍一切美心心所 4 瞋 根 心 所 2 有 行 心 所 3 貪 根 心 所 4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7遍一切心心所 6雜 心 所 14不善心所 1 無 痴 心 所 25 美心所 2 無 量 心 所 13通一切心所 52心所 (  本品導讀 ◙ 「心所」(cetasika)是分類心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心的重要依據;因此,本品專文解說第二種究竟法--「心所」。本品首先從四個角度(鑑別究竟法的四種方式,即:特相、作用、現起與近因),逐項分析與定義每一個心所。然後再從兩個角度分析心所與心的關係:一、心所相應理(cetasikasampayoganaya):以「心所」作為分析的重點,探討每一個心所能與哪幾種心相應;二、心所攝理(cetasikasavgahanaya):以「心」作為分析的重點,探討每一種心能有哪些相應心所。 「心所」從屬於心,是心的伴隨者、附屬物,或心的因子、成份� XE "caitasika-dharma" �� XE "dhamma" �。心是不會單獨生起的,必定有相應的心所伴隨;心與心所的關係,如同國王與大臣,國王出現必定有大臣伴隨。每個心識刹那都會有一組「心與心所」生起,該組「心與心所」必定: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此稱為「名聚」(心與心所的相應組合)。 ◙ 本品【表解】將每個「心所」與每個「心」之間的交叉組合關係,分別以「心所為縱軸、心為橫軸」(相應理),及以「心為縱軸、心所為橫軸」(攝理),詳細列表標明,方便一一點算與理解。 關於心所與心之間的複雜關係,讀者不須要死記;若能以「經常查閱」表解的方式,於日常生活中隨時檢視自己起心動念的品質,反而能經由「理解」的方式去體會:心是基於心所的不同組合,而有不同層次的品質與分類方式。 《彌蘭陀王問經》:長老說:「大王,世尊曾行難行之事。」 「尊者龍軍,世尊曾行何種難行之事?」 「大王,此為世尊曾行難行之事:他揭示於此非色的心、心所法現行之分析乃基於一種所緣。又說:此是觸、此是受、此是想、此是思、此是心( ‘ayam phasso, ayam vedana, ayam sabba, ayam cetana, idam cittan’”ti. )。」 「請給一譬喻。」 「大王,若有人乘船赴海以掌掬水,以舌嘗之。大王,是否他能知孰為恆河水,孰為雅姆那河水,孰為阿奇羅瓦提河水,孰為薩羅補河水及摩希河水?」 「尊者,難知。」 「大王,世尊曾行比此更難行之事,他示於此非色的心、心所法現行之分析乃基於一種所緣。又說此是觸、此是受、此是想、此是思、此是心。」 「善哉,尊者,國王甚為欣喜。」(Milin.2-7-16. rupadhammavavatthana-dukkarapabho, PTS.p.87;CS:p.94;巴宙漢譯;在Papabcasudani,II,p.344,《殊勝義》Atthasalini,p.142.;Vism.438。 ) 世尊作難行之事 初學者對「心與心所的關係」,最好能採「理解」的方式,而不要死記。有些人讀到〈第二品〉的複雜關係,即覺得無聊而因此將阿毘達摩束之高閣,因此建議讀者在回答本品「問題思考」時,訓練自己善於「查閱」表解,如此透過一再地思考問題,將能大幅提升學習興趣。 ch.2-2 ch.2-1
本文档为【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2-尼み┮だ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28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5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