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3版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5.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二)

2013版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5.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二)

举报
开通vip

2013版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5.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二)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来源:www.shulihua.net] 考点搜索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③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评价 【基础...

2013版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5.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二)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考试 大纲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语法等级大纲网络小说大纲模版专职安全员生产检查释经讲道讲章大纲 [来源:www.shulihua.net] 考点搜索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③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评价 【基础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原因 (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来源:www.shulihua.net] (2)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3、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4、成效: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三、“斯大林模式”[来源:www.shulihua.net] 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 (1)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来源:www.shulihua.net] 3、评价 (1)积极: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局限: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热点要点全析】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 1.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后者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经济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 【训练】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答案:B 二、“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1.特征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2.影响 (1)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3)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训练】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解析】选D。注意材料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由此可判断D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中止,A错误;B的表述不全面,没涉及到国内情况,C的表述错误。答案为D。 【高考零距离】 1. (2012·福建文综·T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 (万吨) 7 527 7 360 7 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题指南】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苏联农业政策的阶段把握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判断。 【解析】选C。整理表格信息可以发现,苏联粮食产量在表中所列三个历史阶段中是逐次减少的。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从1927年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的方式来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 2、(2012·江苏单科·T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 【解析】选D。“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正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3、(2012·广东文综·T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22年苏联成立,A、B两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其有合理之处,C项正确。 4、(2010·全国Ⅰ)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赤卫队。”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通过题干派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赤卫队。可以判断是1918---1921年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余粮收集制。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前,一战期间。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是在1927年以后。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是在1941年。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面临者内忧外患的局面。 答案:B 5、(2010·重庆高考)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答案:B 6、(2010·江苏高考)(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解析】第⑴问题指向非常明确,依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要求不难回答。答题的关键在于对题目要求弄准确,避免答非所问。此问的审题要点是:“工业化政策”;“ 理论和实践”视角进行评价。新经济政策是一定程度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管理模式。第⑵问第一小问判断的关键在于注意图片下的文字说明。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加以分析判断。苏联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忽视农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比例失调。第二小问,需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能力要求最高。 答案要点:(11分)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考点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回答1~3题。 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废除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农民按固定价格将全部余粮交售给国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③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答案】 A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3.1920年,农民契诃夫在火车站出售一小批粮食,结果应是(  ) A.他受到表彰鼓励 B.他的粮食被没收上缴 C.他被要求到市场出售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限定:1920年,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 【答案】 B 4、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而在1925年,苏联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加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战争募集到足够的粮食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核心是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不具有必然性。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起了巨大作用。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答案】 C 5、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①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来源:www.shulihua.net]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经分析可以归纳为二战前苏联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此题考查的是苏联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④表格中无从体现。 【答案】 A 6、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D.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所致 答案:C 7、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最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D.保证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后剩余的农产品 【解析】:B 提取信息:列宁所说的实际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方面:通过恢复一定的私有制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所以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 8、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问题情境的能力。“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说明当时已经实施了《土地法令》,也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说明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由此判断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材料情景产生的后果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最终列宁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故③错误。材料情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国家制定政策应从生产力水平出发,故④错误。 9、《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体制 B.开展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西方国家封锁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增强了苏联的国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滞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20世纪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根本原因就是斯大林模式。故应选A。 10、(2011·沈阳模拟)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 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如右图), 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他在苏联改 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以农业为突破口,不符合实际 B.批判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C.个人独断专行,急于求成 D.未能突破旧模式,不实事求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评价问题的能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当时困境[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的根本原因,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这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11、列宁是20世纪伟大的社会主义领袖,他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主要表现有①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 ②发表《四月提纲》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实行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B 本题可用排除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也就不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此排除 12、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的主要表现是( ) 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B.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水平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表现,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现,应排除。B、D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现和结果,B是对苏联发展有积极影响的,D是苏联发展进入“死胡同”的表现,故D是正确答案。 13、有人曾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根源[来源:www.shulihua.net]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某大国”是指苏联,苏联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走向僵化。D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罪魁祸首,这是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 、B、 C三项结论符合史实。 14、(2011·嘉兴模拟)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1920年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面临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列宁的话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故B正确。 15、(2011·潍坊模拟)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美国外交代表团访问苏联,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联系材料信息“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说明当时苏联生活日用品供应紧张,工业建设的成就与面包供应紧张两方面对照,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D正确。 16、(2011·肇庆模拟)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切入点是通过时间信息把握苏联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题干提供的数据反映当时苏联的工业获得较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且,在1929~1931年经济危机期间,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故C正确。A、B、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意不相符合。 二、非选择题:[来源:www.shulihua.net]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 (2)结合材料指出,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解析】 首先,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材料二反映了苏联是通过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而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工业化建设完成的结果是使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次,结合问题分析材料,可以得出苏联完成工业化的代价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答案】 (1)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 (2)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14.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 请回答: (1)从两者实施的根本目的来看有何相同点。 (2)从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的角度分析两者有何本质不同。 (3)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地位有何不同。 【解析】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经历了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转变,两者同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却完全不同,需要认真思考把握。同时再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1)把苏俄(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2)新经济政策利用而斯大林模式排斥、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3)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而斯大林模式虽然在战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以后的苏东剧变证明其不是一条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本文档为【2013版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5.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88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