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举报
开通vip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1.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1.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宣慰司。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新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教学过程 感悟与思考 引言,宋太祖与宰相议事坐站跪变化。 提问:同学们想想看,从坐到跪,这中间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实际反映了皇权与相权争夺。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 知识结构:(由学生自己先进行整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皇帝制(完善) 汉初三公制,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隋: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隋唐六部制  唐:  门下省---审议机构,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宰相                  宋朝:二府制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枢密使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财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加强皇权新发展          宣政院(统领宗教与西藏)                              二、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汉初---郡(太守)、国(丞相)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景帝---武帝) 汉武帝后期---分十三州,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形成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 隋文帝时---减郡并州,裁汰冗官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制度 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同 唐太宗时---分十道,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形成道州县三级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路州县三级制 文臣作地方官---使地方节度使徒有虚名 将唐时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元朝:                中书省(直辖三省区)        评价:行省制加强中央 行省制度                                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 家统一,是地方行政制 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度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宣慰司(管边远地区)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总体上,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中央政权中,不断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 4、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理解提示: 从以上知识整理中,我们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本节内容理解主要围绕三个重点。 一、皇帝制度的继续完善发展, 皇权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要把地方权收归中央,中央权力最终集中于一人之手。在整个过程中,产生了皇帝与权臣的权力斗争,产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帝相之争,权归皇帝。 1、减低丞相权威,如起用布衣为相、分中朝、外朝、重用尚书令,皇帝可以总揽大权,(尚书令地位低贱,又是皇帝亲信)。但尚书台权力扩大,如果皇帝本人软弱,权力容易落入尚书台。 2、分散相权,如魏晋形成的三省体制,隋唐时确立的三省六部体制,政事堂设置,北宋实行二府制,增设参知政事、三司,皇权独揽。元朝时加强皇权的新发展。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权归中央。 1、郡国并行制,相互监督,牵制。起因是西汉初统治者错误认识秦灭亡原因,搞分封而产生的问题的补救措施。后果严重,产生大动乱。 2、设置监察区并把监察区发展成行政实体。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后果是州演变成行政实体后,兼有了地方行政权与军权,与中央分权。东汉末年混乱主要原因一是皇权过重后,皇帝昏弱幼小,外戚宦官代行天威,引起动乱。二是州的刺史兼有行政权与军权。唐朝中后期混乱局面的原因有三点,皇权削弱、监察区实体化、藩镇割据。 3、权归中央 北宋加强皇权并把大权从地方收到中央(杯酒释兵权),但采取的方法又造成了三冗现象(兵、官、费,导致积贫积弱。) 4、行省制度 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巨大。 B、教学过程: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提问:在书上找找看具体有哪些表现? 一、继续实行皇帝制度,维护皇权,这一做法也为后来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设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提问:以上两者有没有什么变化? 有所变化。1、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皇位世袭等制度。 【学思之窗】蔡邕《独断》引文。问题:这些规定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历史记载表明,汉代的皇帝制度已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材料中皇帝名号的诸多规定,还包括礼仪、皇位世袭等诸多制度。还可引导学生与秦始皇创立皇帝名号时的情况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2、在中央行政继承秦制设立三公。只是在景帝以后,名称有些变化。中央的三公中,丞相有时改称相国,太尉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或称大司空。[书上注解] [同学们注意]:汉初三公他们的职能和秦朝时是有不同的。不同点在哪? 西汉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丞相与皇帝之间极易产生矛盾。因此,为了加强皇权,便于控制,汉武帝时便启用布衣为相(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任命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原来有贵族做丞相的做法,从而加强了对丞相的控制)。【布衣:老百姓】 追问:汉武帝还采取哪些措施? 汉武帝又在中央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 “中朝”由哪些人组成呢? 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加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而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则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思考:为什么“中朝”决策大大加强了皇权呢? 因为(1)内朝官位很低,不易弄权;(2)内朝官多为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3)内朝官多由出身低微的外戚、宦官充任,皇帝可以随意更换。 讲解: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限被进一步剥夺,尚书台的权力被扩大,使它成为了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这样一来,大权就掌握到了皇帝手中。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政治架构。 过渡:既然汉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相对于秦朝有很大的变化,那么隋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画示意图。 2、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提问:是哪三省呢?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 【历史纵横】唐太宗设政事堂。 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砸实门下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至于政事堂创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 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其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过渡:尽管三省六部制度在隋唐时期是重要的权力机构,但到宋朝时期就不同了,这是什么原因?北宋的中央机构是怎样构成的? 3、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二府”、 【历史纵横】唐玄宗设军镇,后节度使权势膨胀割据一方。唐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安禄山、史思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他与安禄山一道,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反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宋太祖赵匡因就是当时后周一名掌握兵权的大将,他通过发动“陈桥兵变”而建立宋朝,赵当上皇帝后,害怕武将发动兵变夺权,就想办法削夺 课堂引导: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担心宋朝也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就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假如你是赵普,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好办法?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了吗?。又达到了什么效果? (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相互牵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布兵的原则;削实权:削弱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实权,中央设二府三司,分管行政权、军政权、财权。地方上设通判和实行文官制。有效的解决了地方和中央分权的斗争,使地方再没有能力威胁中央。以后中央集权的突出问题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宋代二府三司的设置,也使宰相变得可有可无了) 宋初,赵认为影响专制皇权的是相权,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提问:具体措施是怎样的?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则是最高军政机构,二者合称“二府”。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宰相的权力被削弱,皇帝总揽大权。 教师总结: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使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但事实上有利也有弊, 提问:有什么弊端?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弊:三冗,造成宋朝的贫弱局面。 4、元朝中央政治制度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元世祖采行汉法,首先健全中央官制。在中央设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元朝在加强皇权上的新措施使封建王朝的中央组织建置得以基本完成。 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自元代以来已在中国施行七百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民众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元代入主中原,面临着极其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如此众多而又发展水平远高于其自身发展的异族民众。它承袭宋金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种既为中央首脑机关,又兼管地方政务的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仅有的。最高长官设有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对西藏、台湾管辖,使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两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汉朝的地方建制与秦时有所不同。汉朝在继承秦制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封国制来源于楚汉战争,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继项羽分封18王之后也陆续进行了分封。刘邦称帝后,共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注意:西汉时期的封国制与西周时的分封制有本质上的不同] 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分别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有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注意注解] 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刺史”改为“州牧”,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练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2、州县两级制 因为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而唐朝中后期,由于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的灭亡。[安史之乱] 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这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总结: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宋朝时,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先后设平级四个机构,分掌军政、财政、司法和市场等事。它们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官独揽大权,因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课堂拓展: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自元代以来已在中国施行七百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民众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元代入主中原,面临着极其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如此众多而又发展水平远高于其自身发展的异族民众。 它承袭宋金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种既为中央首脑机关,又兼管地方政务的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仅有的。最高长官设有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如取陕西后攻四川,故设秦蜀行省;征高丽前设征东行省。行省管辖区域多与行军路线有关,如秦蜀、湖广、江西三省明显体现了元军南下灭宋的三条路线。由于行省制度的临时性和军事性,终元一代,行省旋设旋废,变动极大。元代地方政区为四级区划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州、县一般根据辖区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元史·地理志》载,元代时有路185,府33,州359,县1127。在中央还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即今青藏地区和川西地区。中书省是元代的中央行政总署,“行中书省”则在地方代行中书省的职权。由此而演化出“行省”这一地方最高政府,行省区则成为地方最大的行政区。 元对西藏地区与中央的统辖关系同内地有所不同,西藏不设行省,也不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在西部乌思藏、纳里、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东部设吐蕃等路宣慰司,其下又设万户府;还置若干驿站、军站,派遣军队,征收赋税,维护治安等等。元朝一代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课堂讲解:《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 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长官称为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元对西藏地区与中央的统辖关系同内地有所不同,西藏不设行省,也不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 作用和评价: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对西藏、台湾管辖,使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学思之窗】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一职? 元朝设置这一官职,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 学习延伸 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课堂总结: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最后一段(略) 本课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正是我国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其中实行的各项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学习总结】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3、试从唐朝吏部选官考试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提示:① 这一问题应进行开放式讨论,答案没有固定模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讨论中达成一些共识,形成一些结论,认可一些标准。 ② 就材料本身谈是一个层次,由材料中的选官考试标准谈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而分析评价,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辩证统一是又一个层次。还可以选官制度为一专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归纳和总结,这也是一个思路。 ③ 科举考试可以取得做官的资格,吏部选官考试再通过就可以为官,对于这种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应肯定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而如何选官,如何用人,又影响着唐朝及各朝代历史的兴衰。 【综合运用】 1、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本文档为【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9-02-21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