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举报
开通vip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第一章新闻写作基本知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短、快、活、强是新闻体写作的基本原则。新闻体是一种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究真实、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实的实用类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深度报道等均属于新闻体。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要坚持写真、写新、写短、写快、写活、写强(即思想性强)。一、新闻体的界定与作用(一)新闻体的界定“新闻”一词,早在我国唐朝时就出现了。唐人孙处玄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书》)。据资料记载,西方最早使用“...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章新闻写作基本知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短、快、活、强是新闻体写作的基本原则。新闻体是一种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究真实、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实的实用类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深度报道等均属于新闻体。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要坚持写真、写新、写短、写快、写活、写强(即思想性强)。一、新闻体的界定与作用(一)新闻体的界定“新闻”一词,早在我国唐朝时就出现了。唐人孙处玄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书》)。据资料记载,西方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是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他于1423年旅行回来后对友人说:“我把可喜的新闻带给你。”他首次使用了“News”一词。不过,无论是孙处玄还是詹姆士一世,他们所说的新闻大抵是指新听到的事,与今天的新闻概念还不相同。到南宋《京本通俗小说》中,已把新闻作为“最近消息”解。1622年创刊的英国《每周新闻》则以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字的第一个字母拼成News来解释“新闻”一词,意指四面八方的消息。关于新闻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一位外国记者曾说,有多少个新闻记者,就有多少个新闻定义。因此,中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五花八门,难以尽举。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强调“事实”。如徐宝璜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新闻学》)。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记者工作随想》)。强调“报道”。较典型的是陆定一的看法,他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强调了“报道”、“事实”、“新鲜”三个方面,应该说算是比较全面的概括,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国内许多新闻学教材和写作教材长期沿用了这个定义。强调“传播”。如“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和传播”(1978年《辞海》)。强调“信息”。如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认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以上几种均是较严肃的、较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定义。还有一种对新闻的界定,严格地说不是定义,它只是强调新闻的“反常”、“猎奇”这一面。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博加特,美国《纽约太阳报》采访主任)“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爱德华,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布环球报》主笔)。而曾做过《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的斯坦利·瓦利克尔则认为,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妇女、金钱和私事――基础上的,与性、金钱和犯罪有关的事实的报道。由于本书所涉及的“新闻体”主要指新闻报道体裁,故而我们对“新闻报道”的界定仍采用陆定一的看法,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新闻体的作用在新闻学里,从新闻学研究意义上来说,新闻又是一种信息,它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而这些新闻信息在现代社会里,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递,通过大众传媒而传播的新闻信息就是新闻报道。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新闻报道的作用首先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在信息社会里,新闻的这种作用更加突出了。其次,新闻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可以说,新闻事业一开始就与政治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不过后来披上了商业的面纱而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鼓吹新闻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是有前提的。我们的新闻事业虽也走向了市场,成了信息产业,但同时也是上层建筑,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再次,新闻是新闻媒介的主体内容。如报纸版面内容,是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部件构成的。这是我国《申报》于1872年提出的,至今仍适用。在这四大板块中,新闻在稿件的篇数上,在版次和版位上都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报纸的销量、广告收入的多少以及整个报社的经营效益的好坏都要依靠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二、新闻体的特征和分类(一)新闻体的特征1、事实性新闻报道是以现实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客观事实为对象,是以客观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为内容的,因此客观事实的变动是新闻之母,是新闻的本源,离开了事实,新闻就不复存在。即便是新闻评论,也是来源于新闻事实和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新闻的事实性特征同时要求其内容是具体的,常说的“新闻六要素”便是从“事实”角度着眼,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何果(How),简称“五W-H”。2、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生命和魅力在于向受众反映客观外界变动的真实情况,真实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性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报道传递虚假信息,信息失真、信息误导会给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严重后果;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受众的信任,媒体自身形象和利益会遭损害;新闻失实,还会助长弄虚作假的恶习,污染社会风气和新闻工作作风;新闻真实与否,还涉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从长远来看,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否真实,又关系到对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因此,新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一特征,要注意两点。一是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区别。文学的真实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而新闻的真实则是客观的、具体事实的真实,它既要求所写事实、人物、细节、思想活动必须完全真实,又要求数据、引文、背景资料的准确可靠。二是个别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有些事实就个体而言,孤立地看,它确实是真实的,但若从整体来看,它又是不真实的。如一篇报道说,一个村的农民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解放思想,辛勤劳动,变富了,文章重点写今昔生活对比。这是真的。但关键是作者没有写他们是怎样变富的,原来,这个村的村民为了“致富”,将山林全部砍光、分光,从这一点看,报道又是不真实的。新闻失实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夸大事实、添油加醋、曲解事实等等。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故意失实。即记者(或媒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或其它不良、不纯的动机而蓄意搞虚假报道。二是非故意失实。这种情况或是由于记者采访未能深入、细致所致,或是因为记者认识、辨别、鉴别能力的限制所造成,或是因为记者使用的转手材料失实而造成的。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实录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唯上,不唯风,不唯利,只唯实。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辨别、鉴别能力,提高采访、写作的综合能力。3、新鲜性新闻姓新贵鲜。新鲜性可说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新闻的新鲜性主要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两方面。首先是时间新。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时间新对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记者而言,要求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要求具备积极的“抢新闻”意识,不能只“消极待命;”要求具备熟练的采访写作综合能力等。就记者的“装备”而言,要求具备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条件。就写作而言,要求记者善写短新闻,或根据题材实际搞先简后详的连续报道。此外,简化审稿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新闻媒体内部体制也与新闻报道的“快”密切相关。当然,注重“时间新”又不能只追求“快”而不择手段,不讲纪律,不顾质量。也要注意“抢”与“压”的关系,既要注意“快”,又要注意“适时”。同时,不能一味求快而影响报道质量和效果。我们的很多报纸讲求“时效”,要求“没有遗漏”,但却造成报道作品的粗劣、雷同。其次是内容新。陆机说:“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作品内容的“新”,就是它的“玉”和“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并非凡“新近发生的事实”均可成为新闻,只有内容具有“新鲜性”的才可能成为新闻。(二)新闻体的分类新闻体裁的分类,历来不统一。尤其因电子传播手段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因新闻业务改革的深入和记者创新意识的加强等原因,新闻体裁的分类更是多种多样。从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传统的新闻体裁有的仍保留下来,至今仍适用;有的已被淘汰不用,有的是新出现的样式。一般而言,新闻体(这里仅就新闻报道体裁而言)大体有以下几类:1、消息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篇幅短小,特别讲求时效。消息又有报刊文字消息、广播消息(口播和录音新闻)、电视消息(口播和声像新闻)。从不同的角度分,消息有多种不同的类型。2、通讯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新闻文体。它和消息均是主要的新闻报道形式,是记者的常规武器。通讯也分报刊文字通讯,广播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等。从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通讯也可分成多种类型。3、特写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它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断、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印象。新闻特写有报刊文字特写、广播特写和电视特写。4、深度报道关于深度报道,一般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它是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各种新闻体裁都可作深度报道,几种体裁的溶合往往更适合于作深度报道。第二章消息一、消息的涵义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这样一种新闻文体,即是消息。因其在新闻诸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数量最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故人们常把消息称为新闻。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二、消息的文体特征前文已述及新闻体最基本的特征有三,即事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性。消息作为新闻体之一种,自然也具备这三个特征。但除此三点之外,它还有自己的“个性”:(一)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又是客观报道的形式。事实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只有事实内容是客观的,报道形式客观的,新闻才具有可信性,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消息也是要表达观点和倾向的,消息写作并非没有立场、观点的纯客观的“有闻必录”。重要的是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较间接地流露出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主要不是讲道理,而是讲事实,显示事实本身的逻辑。因此,作者应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要发议论,只能是必要之处的“点晴”之笔。初学写消息者常忽略这一特征。写作中总是急不可待地站出来直接地对所写人或事发表看法、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对其意义进行明明白白的揭示,造成议论多于事实,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真实性,也难以让受众接受。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方法很多,如以小寓大、对比衬托、不偏不倚、再现场景、细节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等等。下面介绍几种较常见的方法。借口说话。即借他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此法常用引述,故又称引述法。具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假托,即作者假托他人之言,实际上均是记者之语。如西方记者常用“此间观察家”说什么什么,观察家其实就是记者自己。二是实引,即实实在在引用别人的话。话虽是别人的,但却经过记者选择,别人话中的观点也是记者想表达的观点。全面、平衡。即要把构成该消息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都报道。当社会各方面对某一事实(事件)有不同的意见,报道应让各种见解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二)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这一特点亦与“用事实说话”相关。消息通常不对人物事件作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描写;因为“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所以也不用或少用直接的议论和抒情。叙述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三)简明扼要消息一般篇幅均较短,几十字、百把字或几百字,故列宁曾称之为“电报文体”。特别是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希望在最短的阅读时间里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然,短要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长而空固然不行,短而空也不好,空洞无物的短,也是长。很多人认为短新闻写不了大主题,短文因其短小而“困锁才情”。故而一味追求“长”,本来最好写两百字消息的题材,通过对其“信息”层次的“开发挖掘,”硬拉出一篇数千字洋洋洒洒而空空洞洞的通讯。有些作者则片面求短,一件具体生动的事,去其“血肉”,只剩几根“枯骨”。这两种倾向,都是应该注意的。写短是一种艺术。消息写短的方法很多,如一事一报法,浓缩(概括)事实法,取其一角法,化整为零法(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变更体裁法、先简后详搞连续报道等等。此外,消息在新闻体诸体裁中,时效性是最强的,对“时间新”的要求最高,要求争分抢秒,迅速完稿,“立马可待”。三、消息的类型消息的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类型。按新闻所报道事件的性质来分,有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时间性强,如动态消息,特写性消息等。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对,报道的是一个阶段持续发展的事物。如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按报道内容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文艺新闻、社会新闻等。按媒体分,有文字消息(报纸)、广播消息、电视消息、网络消息等。按篇幅分,有长消息(1000字左右)、短消息(500字左右)、简讯(200字以内)等。按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有硬新闻和软新闻。现在国内比较通行的是按写作特点来分类,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典型性报道)、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近几年,新闻写作中又出解释性消息、预测性消息等。下面对常见的几种消息种类略作介绍:(一)动态消息动态消息是同经验性消息(典型报道)等相对而言的,类似西方新闻界的硬新闻。它报道新近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反映新情况、新成就、新问题、新气象等,也包括会议活动在内。它一般以一地一事、一人一事为对象,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有短到几十字,两三句话的,称简讯或简明新闻。概括起来,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即: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主要着眼点;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以客观叙事为基本特征;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主要写作原则;要给人以动感和现场感等。(二)综合消息它是综合反映带全局性的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报道。它涉及的面较广,声势较大,能给人较为完整的印象。要求占有全面、充分、典型的材料,既有面的形势、成就、趋向,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分析,讲求点面结合以及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善于将概貌的介绍与具体事例的叙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概括起来它也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它所涉及到的新闻事实不像动态新闻那样直观易见,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它要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现新闻主题;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面貌;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待;注重分析,但又以客观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尽量不直接出面发议论。(三)经验性消息它是报道典型经验,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的一种消息体裁。它既有概括的观点,又有具体的作法,它偏重于交待情况、叙述做法、反映变化、总结经验。篇幅一般比其他体裁要长,但不宜贪大求全,应注意其针对性。这类消息贵在题材重大、典型,提供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写作时要着眼于政策,避免陷入事物性与技术性之中。(四)述评性消息它是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一种消息。它的特点是既叙述事实,又评论分析;事实材料要丰富、典型,评论、分析要讲究逻辑,言简意赅;叙述和议论要紧密结合,防止有述无评、只评不述、述评脱离,其“评”在此种消息中的地位和目的、文章对时间的要求、文章篇幅等方面均与新闻评论不同,应注意区别。(五)特写性消息它是报道重要新闻事件中人物活动片断和事件场景的消息体裁。它的特点是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人物活动过程和场景,给人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它重描写,要求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但其描写多用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而重在传神。(六)人物消息人物消息是以人物为主的消息,迅速地反映新闻人物的某种行为或某个侧面。它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取新鲜、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叙事单一,内容、主题集中;时效性强,其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现在完成时”,要求快速采写、报道;要求以人帅事、以事显人。人物消息写作中要注意选准新闻人物,也不要贪大求全,不要将人物消息写成人物通讯。(七)解释性消息这是一种以解释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它不但报道事实,且侧重于阐明事实的意义、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趋势等。这种消息多用于我国经济工作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新问题。解释性消息中的解释并非指作者的直接、明白的阐释和分析,通常运用背景材料,引用有关方面的说法等多种方法,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八)预测性消息它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进行预测和展望的一种消息。它要求记者在采访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某项工作或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类消息常用于展望市场、经济工作发展前景等方面,也用于预测体育竞赛的成绩、结果等。四、消息的写作方法(一)采访是消息写作的基础采访不仅是消息写作的基础、也是所有新闻体(尤指新闻报道体裁)写作的前题和基础。要写消息,要写出好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首先要求记者深入细致地采访,占有丰富、典型而真实的材料。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善于获取新闻线索,掌握基本的采访方式、方法,有熟练的采访技巧。要求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天”有路,“入地”有门,巧问详听,勤记细想,在有限的时间地进行成功的采访,为消息写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前者是认识实际的过程,后者是反映实际的过程,而实际上,采访能力强自然有助于写作效率的提高,而写作能力强,则可做到在采访中心中有数、心里有底、针对性强,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二)消息的结构消息的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消息的构成,即一篇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成分,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二是指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已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安排或布局的方式。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倒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置于篇首。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例如: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今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评选结果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公布。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2、时间顺序式结构此结构形式又叫编年体结构。也有的称其为金字塔式结构,其实并不准确。时间顺序式结构通常不一定有单独的导语,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例如: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名叫麦肯罗的孩子,今年只有二岁半。一月十九日,在家里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穿着一身睡衣,只身来到零下二十九度严寒的室外。家里人发觉后把他抱回屋里时,麦肯罗的一部分血液已经‘冻结’,手脚也都僵硬了。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到十五点五度。但是,在经过了包括使用心肺泵等先进设备抢救以后,麦肯罗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像这样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能够死而复生,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就是参加抢救麦肯罗的医生也对此感到惊叹不已。现在,除了他的左手可能会留下由于冻伤后遗症引起的轻度肌肉障碍以外,其它恢复都很正常,估计三、四周内,即可恢复健康。3、对比式结构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如《人民日报》19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就用的这种结构。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两个厂为什么建设一快一慢?权力下放争主动――顺义啤酒厂一年建成投产婆婆太多难办事――青岛啤酒厂扩建扯皮两年然后是对比性的导语,在对比性的导语下,又用了两个对比性的小标题:“顺义厂:地方有主动权,领导重视,各方配合”。“青岛厂:婆婆太多,公文旅行,相互掣肘”。最后,又有一个对比性的结尾:“两个厂情况如此悬殊,发人深省。”4、提要式结构此结构通常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到导语中,然后将多项需并列出示的内容以提要形式,用数字程序一一分列出来。有时也可不用数字标示,而用“――”引出各个要点。5、问答式结构此结构多用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晰。6、积累兴趣式结构此结构通常在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又因其要求设置悬念,故又有人称之为悬念式结构。它尤其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置于消息结尾。如:婚礼唁电新娘寻死觅活春节前夕,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肖建军,收到“父病故速归”加急电报,匆匆赶回山西省临汾老家。跨进门,却见室内张灯结彩,墙上贴着大红“喜”字,小肖一下愣住了。母亲将他拉在一边说:为能使你参加大哥的婚礼,我瞒着家里人发了封假电报,你可要保密。母亲的一片“苦心”,使小肖只好撒谎骗父亲和家里人说自己出差顺路回家。2月8日哥哥结婚。婚礼程序完毕。亲朋好友正在推杯换盏,频频敬酒时,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小肖父亲接过连忙展开,只见上写:“闻建军父不幸病故,三连全体官兵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其父气得浑身颤抖,遂质问儿子。在坐的新娘弄清原委,“哇”的一声大哭冲出门去,头撞墙寻死,多亏众人相劝事态才未扩大。其母悔恨地说:“都怪我荒唐行事,闯下大祸”。2、散文式结构就是吸收散文在结构和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材料和层次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如郭玲春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即是如此。(三)消息的标题消息的标题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导受。即可吸引受众注意,引导受众获取自己喜爱和需要的信息,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的信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标题受众”越来越多。二是导向。标题往往要选择事实,揭示和评价事实,自然寓有记者(或媒体)的态度和观点。版面中,对标题的设置(如字号、字体、位置等)往往也寓有立场和态度。三是美化和序化。作为版面元素之一,消息标题可使版面美化,亦可使版面内容井然有序。1、消息标题的类型消息的标题有主体类、从属类和整合类。主体类标题。这是消息标题最基本的类型。包括主题、引题和副题。(1)主题又称主标题、正题、母题,它是消息标题的核心部分,通常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达上看,主题可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观点。但在单独使用时,应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如:A、榜上无名脚下有路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B、严于律已三次让房第一个标题中,前为引题,是虚题,后为主题,是实题,虚实结合,受众能清楚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若只取前者为主题,受众则会不知所云。第二个标题是亦虚实结合的,可单独使用。从句子结构看,主题可为单句,也可是复句,通常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从外在形式看,主题可占一行,也可是二行或三行,但以一行为主,一般不宜超过两行。(2)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意义等。引题一般多作虚题。如:彩灯映照笑脸歌声洋溢大厅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小朋友喜庆六·一(3)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副题一般多作实题。如:清扫穷角落同走富裕路无锡县4000多困难户向贫困告别主体类标题按组合不同,又可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单一型标题无引题和副题,只有主题。复合型标题有主、引题组合,主、副题组合和主、引、副组合(又叫完全式标题)。前两种组合前已述及。主、引、副题组合的例子如:第一位在奥运会上破举重世界纪录的中国选手唐灵生堪称举坛金刚力举170公斤“忘情”地挺立10秒钟,赢得满堂掌声消息标题除主体类标题外,又有整合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还有从属类标题,包括提要题和分题,在此就不作详述了。2、消息标题的制作要求消息标题写作的要求做到准确、鲜明、凝炼和生动。(1)准确准确是消息标题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准确概括、反映新闻事实;二是要准确评价事实;三是运用语言要准确。如:A、武汉出现一内脏裸露婴儿此乃产妇孕期与宠狗接触所致B、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我校2000余名新生入学C、不恋“天南海北”主动申请到“新西兰”D、盖俊和女儿结婚不收彩礼以上标题A为事实概括不准确,因有关专家只是推测与孕妇接触宠狗有关,而并未确证。标题B明显对事实意义的揭示太夸大了。标题C中,谁也想不到“天南海北”是指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新西兰”是指新疆、西藏、甘肃。标题D因一字之差而产生了歧义。(2)鲜明鲜明即指标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揭示和评价,表现出来的对事实的态度立场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也包括态度、立场的正确性。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肯定的态度,如歌颂、赞扬、支持、同情等;二是否定的态度,如怒斥、揭露、嘲笑、讥讽等;三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如:A、伊拉克总统说伊朗的进攻被击退伊朗说收复三百多平方公里失地B、壮哉教师于元贞勇斗窃贼身亡悲哉数百围观者竟无一人相助C、竟敢敲诈两会代表一路边店遭严厉惩处D、一位普通工人竟然写出电影剧本以上标题A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立场,是合适的;标题B对事实有肯定有否定,态度鲜明。标题C则态度含糊,不鲜明。(3)凝炼就是要简洁明了地传达出消息的内涵。要用点晴之笔,剔浮词,去空话,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准确的信息。试比较下面两个标题:A、节省处事经费节省时间精力我国礼宾改革已有一定成效国宴规定四菜一汤,仪仗队鸣礼炮使欢迎仪式更隆重B、我国续作礼宾改革国宴实施四菜一汤以上标题A中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信息应是“四菜一汤”,但却被啰嗦的语言冲淡了。而标题B则突出主要信息,要言不烦。(4)生动消息标题要力求以优美的形式吸引读者,故应讲求生动性。方法很多,如运用修辞手法;引用诗词或名言警句、方言民谚等。请看下例:A、一窝“油老鼠”落网B、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C、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市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竟是“分配基本合理”D、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青岛会议知多少请看会议一览表以上标题A、B、C分别用了比喻、回文、对仗方法,D则引用名言,故而生动耐读。但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恰当、贴切。如“中国黑姑娘远嫁阿根廷”这一标题,看了正文才知是指中国煤炭销往阿根廷,实在牵强。“九辆汽车搞死亡之吻”这一标题,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说得如此轻佻,实不可取。(四)消息的导语消息的导语前,往往冠以“本报讯”、“本台消息”、“××社××地×月×日电”的字样,即为消息头。消息头主要有“讯”与“电”两类。“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媒体传递的报道,“电”指通过电报、电传、电话、电脑等传输的报道。消息头是版权所有的标志,也可标明消息的来源,也易与让受众和编辑一下子将消息与其他体裁区别开来。消息头之后紧接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故而,导语有三大使命: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导语可以有多种写法。1、六要素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这是从导语中所含消息要素的多少来分的。六要素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也称全型导语。从导语的发展看,也是第一代导语。如: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袭击了萨莫亚群岛,结果,有6条战舰和其它10条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2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被埋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也称微型导语或第二代导语。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某一要素,组合与之相连的一两个要素。单纯含某一个要素的导语较少。如“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约翰·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死”之类的导语,可说已极简洁,但在突出“何事”的同时,也包含了“何时”或“何人”等要素。2、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讲,导语又有叙述式导语、描写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对比式导语、引语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等。叙述式导语(也称直叙式导语)。它以凝练的语言,扼要而直接地将消息中主要的事实叙述出来,是导语最基本、最常见的写法之一。如: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昨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茶会,与数百位长期默默耕耘,为香港回归和繁荣作出贡献的基层人士共度中秋佳节。描写式导语。它以展示事物的形象和事件的场景为主要特征。写作时常抓取某一生动形象、鲜明的色彩或有特色的细节加以描绘。但描写时应简洁而传神、力避过分雕饰。如:本报讯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会”上栖息。评论式导语。即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评论,揭示其意义。如:中国在体育方面已不再是“东亚病夫”,相反,她正打算在新德里举行的亚运会上取代日本,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体育强国。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有差别的事物相比较,将现在的情景与过去的情景相比,将此地之状况与别处相比等。如:合众国际社伦敦5月20日电24岁的冈萨雷斯去年在马德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现在却在做零工,其中最好的工作是遛狗。引语式导语。即引用新闻人物精彩而生动的语言来揭示消息主题。如:“我现在不是资本家,你最好把我说成是一个商人”,荣毅仁说,“人们称我为资本家是因为我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提问式导语。即将有关问题通过一个尖锐而鲜明的问题提出来,以引起受众的关注。有时是设问,即要求自问自答。如:狠心的年轻父母,你是否想知道被你遗弃的小生命的近况?3、直接性导语和延缓性导语这是以时间的远近点来分的。直接性导语多用于时间性很强的消息,它叙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大多数消息导语均属此类。直接性导语又可细分为单一要素导语,即导语中只表现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多要素导语,即导语中表现多个事实要素;归纳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加以归纳,使其精华集中于导语中。延缓性导语多用于时间性不太强的消息,它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解释、阐述、设置悬念、或场面描写、气氛渲染等引出新闻事实,吊读者的胃口。两种导语之不同,请对比下例:(1)华盛顿2月20日讯――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纽约时报》(2)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他说,“我下了三十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定了决心:辞职。--《时代》杂志从上例可见,直接性导语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延缓性导语则一语不中的,意在引起受众的“读欲”。(五)消息的主体与结尾1、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紧接导语之后,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的作用和功能有二:一是对导语进行解释、深化和具体化。对导语中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背景材料,使其更清楚、明确、具体。二是补充新的事实。导语中未提及而又能表现新闻主题的事实和其他要素,便由主体补充出来。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注意几点:(1)紧扣消息主题取材。主体部分内容较多,故而要重视材料的取舍。应紧扣导语中所确立的主题来选用材料。若与主题无关或无多大关系,即便具体、生动、感人,也应割爱。(2)叙事宜具体、内容应充实。有人因消息是简明扼要的,要求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所以消息写得太概括、太抽象,空空洞洞大而无当的导语之下,是几条干巴巴的“筋”。读完了还不知道这篇消息讲了什么东西。消息虽不似通讯细致、深入地报道事实,但应使受众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完整而真切的了解,应传达出较具体的新闻信息。(3)叙述宜求生动,行文善兴波澜。消息主体内容在要求具体、充实之基础上,还应力求生动。很多人写消息,内容是有,但写得枯燥无味,或是一套死板而难以卒读的“新闻腔”。因而我们应“让新闻笑起来”,写作手法应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消息主体写作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可运用生动形象的描述,灵活多变的手法,和自由灵活的层次、段落安排。请看下例:据新华社巴黎8月31日电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前妻戴安娜本地时间8月31日凌晨在巴黎遭遇严重车祸,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据悉,戴安娜与其男友埃及亿万富翁之子法耶兹于30日下午来到巴黎。当天午夜,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共进晚餐后,乘坐一辆奔驰600型汽车飞速驶向法耶兹在巴黎的一座私邸,一群摄影记者在途中紧追不舍。戴安娜的汽车加大马力急速行驶,试图摆脱摄影记者,不幸在一处公路隧道里与一根立柱碰撞,造成严重车祸。法耶兹和司机当场死亡。戴安娜及其保镖身受重伤。车祸发生后,抢救人员立即将戴安娜等人送到医院。负责抢救戴安娜的医生不久宣布,戴安娜在车祸中手臂骨折,大腿受伤并发生严重脑震荡,在抢救过程中因胸腔大出血,于凌晨4时死亡。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对戴安娜不幸身亡表示震惊。据巴黎警方宣布,车祸发生后,尾随戴安娜的7名摄影记者被带到巴黎警察总署接受调查。这则消息篇幅不长,但层次清楚,起承转合自然,叙述较生动,行文亦波澜起伏。2、结尾结尾亦是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非可有可无。虽然并非任何消息都有单独的结尾部分,但好的结尾,无疑对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对突出和深化主题,均有重要作用。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展望式、补充式、含蓄蕴藉式、卒章见义式等。(六)消息的背景材料狭义的新闻背景,仅指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相关的历史、原因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材料。广义的新闻背景,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也包含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背景材料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主题;可以代替作者的议论而使报道显得客观;可以补充情况、介绍知识、增添情绪。背景材料在消息中位置灵活,可独立成段,也可穿插于导语、主体或结尾之中。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类:1、对比性材料主要通过对比衬托,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阐明某一主题、表明某种观点。通过对比,突出矛盾和差异,显出特点和价值。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纵比,即今昔对比,前后对比。如写农民富裕了,收入增加了,可用如此背景加以突出:“十年动乱时期,这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二三十元。不少农民每天2分只够买一张8分邮票。”其二是横比。如同样写农民收入问题,也可将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进行对比。2、说明性材料它往往是对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政治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思想状况或物质条件等情况作介绍和交待,用以说明事物产生的各种因素,揭示事物发生或变化的意义。如《海欧重返黄埔江》(新华社1983年5月22日)一文,运用了背景材料,回想十多年前由于黄埔江水质污染严重,海欧因缺少食物而远走高飞的情况。3、注释性背景材料它往往对产品(物品)的性能特点、科技成果、技术性问题、名词术语、文史知识、风俗人情等进行注释、介绍,以帮助受众掌握消息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第三章通讯一、通讯的涵义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西方传媒中没有我们所说的“通讯”,它们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近似于我国的通讯。通讯与消息同属新闻体,但有几点区别:从容量上看,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相对较严,消息选材范围宽。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二、通讯的特征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通讯的主要特征有三点:(一)容量大前已提及,较之消息,通讯可以反映更多、更具体的情况,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详尽,篇幅可以稍长。(二)样式多此点可在通讯的类型中详见。(三)写法活写法活具体又表现为结构的灵活多变、表达方式较消息更自由,语言形象生动。应该指出的是,有些教材将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作为通讯的特征,其实并不准确。首先,新闻性固然是通讯所具备的,但这与其它新闻报道体裁并无相异;其次,文学性也非每篇通讯必备之素质;再者,较之消息,通讯固然在表达方式上灵活自由些,议论、抒情的运用略多些,但通讯毕竟仍以叙述、描写为主,很多通讯并非一律要直接体现“报道者”的意志,而应以客观为佳,故评论性也非通讯之特征。三、通讯的类型通讯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一是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一)访问记由记者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的过程为主要线索来结构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较强,而且可以穿插各种背景材料,使通讯有一定深度。(二)专访访问记的一种,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内容集中。专访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要素,突出“专”、“访”二字。专访涉及面一般不宜太宽,不应贪大求全。(三)新闻小故事或称新闻故事、小故事。其要求一是“小”,二是有“故事”,三是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写繁多人物,不必横生庞杂枝节,但求精悍、生动。(四)特写将生活中某个特定的画面予以放大,集中突出地描绘事件和人物的某些片断、细节和部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五)大特写是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有人认为它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六)集纳把表现一个主题的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或片断事实组合起来,“集纳”而成为一篇。集纳中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也可是不同时间的;可以是发生在同一单位、一条战线,也可以不是。(七)侧记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取材自由,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过程,但求抓住特点,扣紧受众的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八)巡礼边走边看,巡游浏览,很自由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受众;讲求动态感、现场感、亲切感;常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有较多议论和抒情。四、通讯的写作方法(一)通讯的主题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两头”指“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列宁在做新闻编辑工作时,很重视选择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这通常被认为是通讯确立主题的准则。“政治上重要的”,即指选择和确定通讯主题时,要抓方向性、决策性的问题。也就是吃透“上头”。“为大众所注意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考虑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急人民所急、想受众所想。即要吃透“下头”。“涉及最迫切问题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回答、提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紧要的问题,要注意其及时性、指导性和有效性。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善于开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要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的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意义和价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通讯主题的提炼不仅要“站到高处,”发掘事实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还要“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宏观分析等于飞机上看北京城,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二)通讯的结构通讯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纵式结构。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二是横式结构。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常见的有:空间并列式。如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今夜是除夕》即属此类。文章开篇之后,分别写了五个地方的人们做着日常工作的情况——在中央电视台:不笑的人们;在长途电话大楼:传递信息和问候;在红十字急救站:救护车紧急出动;在北线阁清洁管理站:“城市美容师”的话;在妇产医院:新的生命诞生了。性质并列式。即按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安排材料。如《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头版头条《浦东,璀璨的“双桥”格局》就是如此。文中三个小标题,分别揭示“双桥”格局的三个侧面:南浦、杨浦两座桥――基础建设由小到大的跨越金桥、外高桥两座桥――城市经济功能由低到高的跨越改革、开放两座桥――城市开发机制由旧到新的跨越群相并列式。即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对比并列式。将正、反的人物或事件并列,从对比中见主题。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三)通讯的表达方式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地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叙述的运用不宜如消息一般概括,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但又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其描写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议论抒情的实在性。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情是真的,而景、物和人、事则不必真,即缘情而发,因情设事者多。而通讯之议论、抒情皆须缘事而发,因事生情、情不离事。而且,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之处作诱导、关节之处作渲染、衔接之处作粘合、结尾之处作点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四)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1、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人物通讯写作有以下几点尤需注意: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的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二忌“有魂无人”。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的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只有“幽灵”而已。三忌“千人一面”。有的作者在写人物时,难以克服雷同之病,或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人物雷同,或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缺乏个性,没有特色。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特别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而应用“水涨船高”的方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五是要写“全人”。主要是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即指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对报道对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摄影”。把新闻人物写成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的“神”的做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写作。把常人写成超人、圣人,把新闻人物写成“高”、“大”“全”的人,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全人”。如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难产亦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了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还说“对不起”;做菜时,也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此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写作前,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便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2)写好事件的高潮没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无味的。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3)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事件又终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写活。(4)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也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是谈工作经验、教训的一种通讯体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工作通讯侧重于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它也要反映新闻事实,往往带有现场活动。这使它区别于一般总结性文章并和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同的方面。它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异处在于:要将事实作经验性的概括,对问题发表议论,对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有一定的评论色彩。工作通讯写作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如社会前进过程中新冒出来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起来而未引起注意的问题,长期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是有现实性的问题。二是具体、透彻地阐述问题和经验。三是夹叙夹议,有理有据。或用议论作点晴之笔,点出问题之所在,或是运用背景材料同事实对比,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或是作者直接发表意见。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议论应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是反映社会变化、建设成就、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的一种通讯。风貌通讯题材广泛,有的侧重于写社会风貌,有的侧重于写自然风貌,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其报道对象,既可是一国一省之类的大题材,也可是一村一店之小题材。其形式也灵活多样,报上常见的有“见闻”、“巡礼”、“纪行”、“侧记”等。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1)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风貌通讯重写作者见闻,而这“见闻”又须是新的见闻,能提供新的信息、反映新的变化。因此,着眼于“新”和“变”,写出事物的新情况,揭示事物的新变化,是此类通讯的重要特征。(2)善用对比衬托要写新,要突出“变”,通常运用背景材料,选择事实和数字,作今昔对比,这是较常用的一种手法。有时还可用民谚、故事来衬托事物的变化。(3)丰富知识,增添趣味风貌通讯常运用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但也应注意以扣主题、关联现实、恰到好处、避免冗杂。(4)叙论结合、情景交融风貌通讯可灵活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边叙边议,叙论结合;也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第四章深度报道一、深度报道的涵义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在我国,大致崛起于1987年以后,1987年被称为“深度报道年”。到现在,深度报道发展更趋繁荣和成熟,广泛渗入到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不再为报纸所独有。不过,必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认为,深度报道并非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的方式。二、深度报道的特征(一)重要性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二)完整性其完整性表现在大时间、大空间、宏观的、微观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既回顾过去,又剖析现在,也预测未来。(三)深刻性它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四)综合性前已述及深度报道并非一种独立的体裁,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各种体裁均可作深度报道,多种体裁的融合则更适于作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综合性往往表现为体裁的综合、手法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等。(五)知识性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知识,以满足受众需求。三、深度报道的类型一般分集合型与单一型(或多篇类与单篇类)两大类型。集合型与单一型又可细分为不同形式。(一)单一型此类又可分为综合概括、分析解释、提出问题、典型传播、热点透视、对比揭示等多种类型。提出问题类。只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但又为大众所忽略的问题。文中虽不对问题进行解答,但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综合概括类。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之下的众多事实,加以归纳综合。分析解释类。对某些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或新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揭示其实质、意义,预测其发展趋向等。对比揭示类。通过两方面的性质不同的事实进行对比,揭示主题。典型传播类。对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或教训,进行详细叙述、深入分析。(二)集合型即是由多篇报道组成的深度报道。又可分成以下几种:1、连续报道即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又有二种情况:进行式连续报道。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反应式连续报道。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来。2、系列报道即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运用多种报道体裁和形式反映同一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它不是着眼于时间性和连续性,而是重在深入解剖、深刻透视。3、组合报道即围绕同一主题、同一主线、同一问题,将内容不同、形式和体裁不同、来源不同的新闻稿件编排组合在一起(同一版面上),从而形成强势,使报道深化、立体化。四、深度报道的写作方法(一)选择重大题材,确立重大主题深度报道一般要选择重大的题材,不论单篇式还是集合式,往往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生活的迫切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问题等等。多为“三点”题材,即社会中的热点、工作中的重点、受众关注的焦点。通过重大题材的选择,对新闻事件、人物或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解剖,从而揭示出重大的主题。如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震惊了全国人民。100多名记者冲破重重阻挠,奔赴火灾现场采访,一改过去简单化地将“丧事”当“喜事”办,往往把灾情与错误变成“歌德”报道的做法,对火灾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揭示。《中国青年报》先后发表了《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连续性的报道,从引起火灾的表面原因(“厄尔尼诺”现象与“职工违反操作规程”)到火灾背后的官僚主义弊端,进行了深层次的揭露。(二)全方位的透视,多角度的考察前已述及,深度报道既表现大时间、大空间,又是宏观、微观兼备,还注重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和透视。它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突出的个性。它要求对新闻“六要素”中的“why”和“how”进一步深化,重在“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但在“when”上,既要说明现在,又要追溯过去,还要预测未来;在“where”上,既要报道现场情况,又要兼顾其空间的延伸和波及;在“who”上,既要采访当事人、目击者,又要采访其他直接间接的有关人员;在“what”上,既要撷取典型的,关键性的材料,又要搜集丰富的有关新闻事实的其他细节。因此,深度报道是全面的、完整的、动态的、立体的反映。写作时应忌片面、零碎、静止和平面化。(三)表达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多样深度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不同。它既有直接叙述,又有主观议论,通常夹叙夹议、边述边评,可用思辨性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也可用抒情性的议论发表作者的见解。但也不宜过分地表现主观意识,更不能用议论代替事实。在语言上,深度报道既要求准确、朴实,又追求生动、形象;既可写得庄重严肃,又可写得轻松活泼。语言风格可以多样化。同时,应避免追求庄重严肃而成为“面目可憎”,追求轻松活泼而变得“花里胡哨”。最后,深度报道篇幅一般稍长。但也并非都要写成长篇大论,可大、中、小结合、并举。深度报道之所以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新闻之求新、快、短,有深度、厚度和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多的缘故。短而空不好,但片面追求虚假的“全”和“深”,搞“假、大、空”的深度报道,也是没有必要的。第五章新闻体案例分析一、消息写作案例[A]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人民日报》贝尔格莱德1999年5月8日电记者吕岩松报道:当地时间7日午夜(北京时间8日早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到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当地时间7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晚9时始,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5层楼顶一直穿入地下室,使馆内浓烟滚滚,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当时,我大使馆内约有30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我驻南记者。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据悉,这是外国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爆炸发生后,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许多华侨对使馆给予了极大帮助。潘大使在被炸毁的使馆废墟前,愤怒地指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说:“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北约炸弹是对外交的轰炸。”当地时间8日下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游行,数千南斯拉夫人参加了游行。(原载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简评:这篇动态消息以独有的时效、独有的事实和独有的传播效果,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效性极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1999年5月7日午夜(北京时间5月8日5时45分),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当时作为我使馆内唯一幸存的中国记者吕岩松,从烈火熊熊的事件现场,在事件发生后仅15分钟,第一个向国内(用手机)报回了使馆被袭的消息,随后,又书面撰写了这篇报道。而国内、国际其他媒体则在数小时之后,才有相关报道。故而,它以其独有的新闻时效、独特的新闻事实,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中国在外交上赢得了时间和主动,对激发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起到了难以估价的作用。二是很好地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面对我使馆被炸的惨状,记者是感到震惊、悲愤的。但要写消息,又必须克制情感,坚持实录精神,报道真实、准确的事实。这篇消息做到了这一点。报道事实真实、客观,记者并没有发表直接的议论。另外,也注重了“借口说话”,如引用大使潘占林和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的话。三是文字准确、简洁有力。全文共520字,写清楚了使馆被炸的事实;在全世界驻南记者中第一个明确写出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不幸遇难;记述了华人华侨及南外长等有关方面的反应。文章虽短,但事实具体、要素齐全、立场观点鲜明。[B]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本报讯(记者王泽农)果树结果不多怎么办?猪养不肥怎么办?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很难办的问题到了浚县少年手里就不算什么了――少年技术的课堂上早就讲过其中奥秘。在河南省浚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校同时也是少年技校,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大部分学生在走上社会时都拿到了技校合格证和学历毕业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育同经济建设脱节问题一直存在,除少数“尖子”之外的学生不能学有所长,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以至于有的农民认为毕业回来既不会干农活,又瞧不上干农活的人,全无用处,不如辍学。因此,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在此背景之下,少年技校应运而生。浚县的少年技校是从1991年开始办起来的。为了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他们采取一个学校两块牌子、一个讲台两块基地的形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小学每周两课时,初中每周三课时,由专兼职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有组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加强劳动教育、职业教育,逐步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劳动者。目前该县少年技校总数已达205所,学员总数达42000人。浚县少年技校7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沟通了教育与经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少学生成了农村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像该县小河镇小河村少年技校先后培育出的“中华一号”、“红世界”等四个冬桃和“中华巨梨”等三个冬梨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十多个地市;新镇镇胡岸少年技校试验大棚韭菜成功后,很快带出了一个蔬菜种植基地,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400多元;城关乡后嘴头村技校学员回家后指导家长饲养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种鱼,全村当年净增收入50多万元;善堂镇利用少年技校的人才优势,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了苹果、大枣、蔬菜、西瓜、红薯、花生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首批“明星镇”等事例都是成功进行素质教育的印证。原国家教委领导视察了浚县少年技校后盛赞其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据有关人士介绍,尤其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少年技校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全县设有少年技校的学校文化课教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载1998年6月1日《农民日报》)简评:这是一篇写教育题材的经验性消息。教育新闻难写,弄不好就容易写得空泛、干巴。但此文却生动具体,很有可读性,曾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高分低能”现象如何解决?此文用浚县的事实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如文中第二段用背景材料说明了课堂教育同实际脱节的问题,然后在第三、四段介绍了浚县的具体事实、典型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二是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文章第一段是导语,写得颇有特色。一开始以提问而设悬念,以提问式导语引人注意。如果将导语写成“浚县少年在少年技校的课堂上学会了怎样使果树结果,怎样将猪养肥的技能。”这样一来,平淡无奇,毫无吸引力。此文导语生动、具体地勾画出了浚县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写法灵活,使人读了如临其境,有“积累兴趣式”导语的效果。导语之后,第二段介绍背景、指出问题,第三、四、五段介绍具体做法、典型经验、成效等。全文层次井然、结构紧凑。三是善抓线索,贵在敏感。据介绍,记者到浚县采访本有其他任务,但偶尔听说当地素质教育搞了7年,效果很好,记者立即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意识到这一事实所含的新闻价值,故而进行了深入采访。7天内走访了十几所学校,召开了4次师生、家长座谈会。成稿后,《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摘播,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关注。二、通讯写作案例[A]王崇伦抓豆腐陈坚发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崇伦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市地图。图是用文字标明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分布在全市的所有豆腐生产车间。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崇伦是去年8月到哈尔滨兼任市委副书记的。市委分工他负责全市的财贸工作。他就把“抓豆腐”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十几年来,哈尔滨市群众爱吃豆腐一直供应短缺。有关部门每年收到许多批评信,而“吃豆腐难”的问题却仍然年复一年地得不到解决。王崇伦一上任,市委第一书记文敏生在向他介绍情况时就建议他先抓好豆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王崇伦听了介绍,心里激动起来:怎么能让生活在“大豆之乡”的人吃豆腐那么困难!第二天,他就一步跨进了豆腐坊。整整两个多月,王崇伦清早起来走访豆腐供应站,夜晚出入在各个豆腐生产车间。他一边调查,一边解决豆腐生产和供应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豆腐生产能力太小,是“吃豆腐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市29个豆腐生产车间中,有13个车间的锅炉“老掉了牙”,严重影响生产;有一个车间安装着一条效率很低、浪费大豆严重的“豆腐生产自动线”;有的豆腐车间厂房太旧,也影响生产。王崇伦一一调查清楚后,立即向市委汇报。在市委的支持下,更新了8台旧锅炉,翻修车间厂房的领导小组也在他的过问下成立了起来。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自动线”。还把一个别的车间改造成生产豆腐的车间。豆腐的产量上去了。为了提高豆腐质量,王崇伦又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到车间摸索泡豆、磨浆、过箩、煮浆、点脑、压型等六个生产环节的“优选法”,总结推广了在这方面搞得比较好的南岗豆制品厂的经验,建立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检查制度,还组织职工选举出18名生产经验丰富的车间主任,做到每个车间都有两名主任轮流值班,严格把住了质量关。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和供应网点少,是造成豆腐供应紧张的另一个原因。王崇伦与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一起,走街串巷,帮助开办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豆腐供应点。今年一月下旬,在市委大楼的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会。十几名从未迈进过市委大楼的“豆腐匠”,接受王崇伦的邀请,前来座谈豆腐生产的发展前景。王崇伦泡满一杯杯清茶,热情地招待他们。短短几个月里,王崇伦在雾气腾腾、又湿又热的豆腐生产车间里,已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交上了朋友。这些做豆腐的师傅在会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后来逐步得到落实。全市豆腐行业还提拔了一批豆腐技师。现在,哈尔滨市平均每人每月吃豆腐量,已居全国各大城市之冠。(选自《中国优秀通讯选》,新华出版社1985年5月版)简评:这是一条出色的人物通讯,报道后,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表扬了王崇伦的实干精神,“王崇伦抓豆腐”一时传为佳话。它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针对性强。这篇稿件是发表在这样一个时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另一方面,在转变干部作风,扭转社会风气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群众对现实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此文抓住了这方面的问题,通过王崇伦抓豆腐这件事,通过王崇伦这一典型人物来提倡实干精神,针对性极强。二是缘事显人、主题集中。文章没有面面俱到地写王崇伦担任市委书记后的全面工作,而只集中写他的一件事,即怎样抓全市的豆腐生产,改善哈尔滨市的豆腐供应。通过这一件事来显示人物,是一种典型的“缘事显人”的写法。王崇伦曾是劳动模范,当时是全总副主席,他到哈尔滨兼任市委副书记,主管财贸工作,要写他,自然有很多的事可写。但作者没有把面铺得那么开,克服了有些人物通讯贪多求广、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动则洋洋数千言的弊病,只通过一个典型事件来表现典型人物,展示人物的某个侧面。材料集中、主题集中,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三是用事实说话,没有什么议论,使报道内容显得客观、真实、可信。四是语言简明、准确、朴实、清新。[B]夜宿车马店新华社记者刘云山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二成;油料总产比去年增长七成多。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梁)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干。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到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一万斤粮食,八千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一万斤,进钱三千五百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服务员丁大叔“揭底”了。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店,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三千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高兴宽倒实在,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都是时兴货。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坑似乎也烧得分外热,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选自198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简评:这是一篇写得很好的风貌通讯。它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一共七段,除了第二、七两段,几乎段段有对比。首先,导语一开始就是对比:“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二成;油料总产比去年增长七成多。”第三段中通过老炊事员周二旦的话,作概括对比。“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拿的是红(高梁)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第四、五段通过贾满贵的自夸和丁大叔的“揭短”,从“吃”的方面作具体对比。第六段通过青年高兴宽的话,从“穿”和“用”方面对比。过去队里不分红,兜里空空,进城也只是“眼馋”而已,没钱买东西,而现在却可以买大包的“时兴货”。通过这些对比,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村的深刻变化,而且,在对比中,现实的情况叙写较多,而过去背景的介绍少而精,更好地、更有力地突出了“新”和“变”。二是运用了朴实、自然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如“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眉头上挽着疙瘩”,“个个脸上膘得放光”,“那场面才叫美气哩!”“肚圆了、兜鼓了”,等等。这种语言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加强了通讯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三是直接而强烈的现场感受和印象。风貌通讯的写作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必须有记者的实地观察和真见真闻,二是必须有作者的直接感受和现场印象。此文可见出作者的深入实际的采访,文中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交代和空洞的叙述,多是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直接的现场感受和强烈的现场印象。三、深度报道写作案例当今孩子最缺少什么?(1993年1月4日,新华社记者朱玉。下摘每段提要)第1段:一位外国教育家看到中国孩子在秋天就穿上比爷爷奶奶的衣服更厚的衣服,深为中国的未来担心。第2段:他的忧虑不无道理。第3段:在内蒙古举办的为锻炼野外生存能力的中日少年夏令营,日本孩子名额爆满,中国孩子一个没有。第4段:不少大学新生由家长护送到校。第5段:某香港歌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时,孩子在室内欢乐,父母在寒风中等候。第6段:现实生活中,父母遮挡风雨,孩子过了18岁生日还在双亲羽翼下饭来张口的现象比比皆是。第7段:可敬的父母,你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么?第8段:不妨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第9段:北京10所重点中学60%的学生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第10段:北京教育学研究会对1722名青少年调查发现,1/3的中小学生、42.5%的大学生回答说,他们遇到失败打击时承受力“一般”或者“顶不住”。第11段:这是过于优裕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一旦孩子在社会上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心情压抑。杭州市一项调查表明,13.76%的初中学生、18.79%的高中学生和25.39%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第12段: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认为,知识水平、驾驭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家长应关心子女的意志品质。第13段:要牢记古人关于逆境成才的告诫。第14段:一批事业有成的知识青年得益于当年的艰苦磨练。第15段:苦难既能埋葬人,也能使人新生,就看如何对待。第16段: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边荣唐自幼历尽艰辛但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第17段:他的不幸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厚赐?第18段:这里强调的是苦难潜藏的“磨刀石效应”。第19段:日本阳光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在园中一年四季只穿短裤。第20段:北京一位母亲在公共汽车上谢绝别人为她的五岁女儿让座。第21段: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是一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共同的传统。八旗子弟破落的教训可为前车之鉴。第22段:当中国置身于世界的大舞台时,时代迫使我们在培养人的素质和精神上未雨绸缪。简评:这篇深度报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题材的重要性。这篇报道涉及的是当今孩子的成长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成败与兴衰的重大问题,题材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二是主题的深刻性。记者对所写的题材开掘得相当深刻,对各种现象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采访的面相当广泛,写作中,又善于通过纵横联系对比、引用确切数据与权威论证对主题作透辟的分析,剖析深刻,材料翔实,论证有力。三是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导语部分用归纳的方法,列举几个各有特色但本质上互有关联的具体事例,用轻松而带有描写性的笔法,勾勒出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在第六段中,又对上述事实加以概括,然后提出关键性问题:当今的孩子最缺少什么?使文章内容向主题――当今中国的青少年缺乏意志上的磨练――过渡。文章接着引述了北京教育研究会的调查结果、杭州的调查结果、心理学家的论证、古圣先贤的告诫、下乡知青的回忆、十佳少年的经历等反复说明生活上的艰苦、意志上的锻炼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然后又用“日本阳光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在园中一年四季只穿短裤”和“北京一位母亲在公共汽车上谢绝别人为她的五岁女儿让座”这两个事例,来证明做父母的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当然此文也有不足之处。如文章起始部分所用的几个事例,尚欠典型。实际生活中,部分青少年由于娇生惯养、缺乏锻炼,而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受到的挫折,要比这几个例子严重得多;又如文中提及下乡知识青年的部分也不太具体、不太典型,应选择更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例子,来论述逆境成长的道理。还有,文章采用散文笔法,表达上可以较自由,可以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但有些部分,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议论,像最后的结尾,如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表现,效果可能会更好。四、新闻体的思考、讨论与练习(一)新闻写作有哪些基本要求?(二)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你怎样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如何杜绝失实报道?(三)怎样理解新闻的“用事实说话”?怎样做到“用事实说话”?(四)从报刊上找几篇典型的消息,分析其结构形式。(五)通讯和消息有哪些区别?(六)从报刊上找几篇典型的通讯,分析其写作上的特点。(七)下列标题都存在某些问题,请试作修改。1、一个在奥运会上夺标使用的签满女排名字的排球成为历史文物2、人口教育进入中学课堂我省四所中学开设人口教育课3、泄密受贿罪恶严重国法不容张常胜被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叶之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4、中国代表前不久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议上指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对民族自决权的最大威胁(八)修改以下导语:1、在山沟工作36年的沈阳军区后勤某仓库主任胡玉臣,不慕功名,不图享受,一心扑在事业上,多次立功受奖,被沈阳军区后勤部树为“老基层标兵”。考虑他身体状况和长期与妻子分居两地,上级多次要将他调往城市部队和机关,他都婉言谢绝。许多人不解地问:“都50多岁的人了,图个啥?”他深情地说:“我什么也不图。我所以要这样,一是恋这座库,二是恋这群人,三是恋这片山。”……2、本报讯昨天一场少见的大雾,使上海的主要公共交通陷于困顿达四五个小时。探亲访友的,赶去节日加班的,急病送医的......无数人被“锁”在途中;然而,在迷雾期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伤亡事故!至今日凌晨零时三十分,本市两个隧道口的近10万人得到疏通,上千辆次汽车、上万辆自行车安全通过,公交、轮渡恢复正常。凌晨一时,在延安东路隧道口忙了好一会儿的倪天增副市长望着公交车有秩序地将乘客一批批送过江,对记者说:“要感谢上海的公安干警、武警、解放军指战员和公交隧道管理所的职工!”……3、本报讯欢声笑语之中,一位少先队员向陈沂同志献上一束鲜花。而他,随即把花献给了上海纺织轴承一厂工程师朱巧根。这位利用业余时间为社队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工程师,昨天(11日)和18位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及科技人员一起,受聘担任了罗南公社工业总公司董事。在郊区成立工业总公司董事会,宝山县罗南公社是第一家。……(九)采写消息、通讯各一篇附录1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性新闻摄影的形象特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它的纪实性,二是它的瞬间性。纪实性是摄影术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基础。新闻摄影就是利用了摄影术能逼真记录事物外形的能力,对具有报道价值的事实进行客观忠实的反唤。研究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常常要从它的纪实特性入手。而瞬间性,则是新闻摄影形象的基本特征,它是我们研究新闻摄影形象规律的最主要内容。瞬间,指的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极其短促的一霎那时间或一霎那状态。瞬间形象是从事物运动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瞬间图像,它是对时间的冻结,对状态的凝固。在造型艺术中,绘画、雕塑都具有形象的瞬间特征。而摄影的瞬间形象,则受其科学纪实性的制约,必须直接从生活素材中记录,即从实际存在的有形的事物中去抽取。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性,就是指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记录的只是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霎那情景。这种瞬间形象性,来自于照相机记录事物特殊方式。照相机是通过相机快门开启闭合来捕捉影像的,在快门开合的瞬间时间里,外界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通过光学镜头投射到焦平面位置上的感光片上,从而使胶片上的感光乳剂产生光化反应,形成潜影一一所摄形象就这样基本固定下来了。因此,在相机快门开启闭合的几十分之一秒甚至几百分之一秒、几千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处在相机镜头视域中的事物所呈现的外部形态,即成为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瞬间形象是所有形象新闻中新闻摄影所特有的。因为,在新闻传播领域,电视新闻与新闻记录电影虽然也是形象新闻,但它们的形象是以持续运动的形象画面,来展示新闻事实的运动与发展的具体过程或过程片断,它是流动的,而不是凝固的。一个表现瞬间状态,一个则表现持续过程,这就是新闻摄影形象与电视新闻、新闻记录电影形象之间的根本不同。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不能反映事物的连续过程,不能完整地传达新闻事实的全貌及背景,而只能通过瞬间状态的记录来揭示新闻事实的某个状态及其意义,并以此来传播新闻信息,这是它的特殊个性,而不能单纯地以不足来论之。实际上,我们正可以从此入手,探寻新闻摄影的特殊规律,因为,作为特殊个性,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性具有独特的、其它新闻传播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瞬间形象是从事物运动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它截取的是事物运动过程长河中的一个横断面,其形象情景虽然只是短促的一瞬间,但这一瞬间往往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形成对瞬间形象的自然回顾与自然延伸,起到承上启下的提示与概括作用。所以,它是以另一种方式与方法、以另一种角度来揭示事物运动过程的。其次,瞬间形象是一种静止的、凝固的形象,它能够将读者的视觉注目力高度集中起来,对画面形象进行仔细、长久地观赏与品味,并有足够的时间调动起对形象内容、涵义的思考与分析。而面对电视、电影的流动画面,读者的视觉总是被一个接一个的连续形象所充满,而来不及细细品味与思考。瞬间形象对事物运动过程的分离,实际上可以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一一强调、突出该瞬间的内涵意义。再次,除了摄影,还没有另外一种手段能令流动的生活情景猛然停止、定格,以一种凝固的形象呈现出来。除了摄影的瞬间形象,我们还能通过何种途径欣赏到生活中真实人物动作姿势的瞬间造型?或真实人物瞬间出现的极度喜悦、悲伤、愤怒及其它难于言状的复杂表情?这是摄影瞬间形象独具的、无可比拟的表现力量,也是它的形象魅力所在。至于电视、电影中定格画面,则是电视、电影模仿、借鉴、引用摄影瞬间形象造型的一种手段,它以瞬间定格的形式来进行强调和突出,以起到意味深长的效果。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性,在新闻传播中还有另一个优势,它将现实生活图景浓缩在一个两维的平面上使用于印刷媒介,其展开式的呈现方式,给读者以一目了然的阅读方便。印刷媒介上的图片,能够永久地保存,具有良好的收藏性。而电影、电视的流动画面,需要依靠一定的传播设施与接收设施,它们在流动播出的媒介中与观众见面,观众没有自主选择性,且这些图象一经播出,很快就流逝,收藏性较差。瞬间形象的种种优势,使新闻摄影顶住了电视强有力挑战,新闻摄影也因此得以独立于新闻传播领域。在认识到瞬间形象的特殊优势的同时,我们对瞬间形象的自身规律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与把握。只有科学地把握这些规律,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优势。首先,我们必须从时间的流动性上去把握瞬间规律。世界上的事物莫不处在运动当中,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是由无数个接连不断的瞬间组成的一个流动的过程,这时间过程中的一个个瞬间,一旦从过程中分离出来变为独立的凝固形态,则它们对事物过程内容、意义的揭示,以及它所呈现的视觉形式和造型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当中,有的瞬间能够有效地揭示甚至强调、突出整个事物的内涵与意义,有的瞬间则会限制、掩盖事物的内涵与意义,甚至与事物本质产生严重的变异、对抗和歪曲。这是因为组成事物过程的众多瞬间中,充斥着大量的过渡性瞬间,这些过渡性瞬间是事物运动过程整体的组成部分,但一旦从过程整体中分离割裂出来,便会失去独立的意义,因而无法揭示出事物的内涵与意义来。其次,还必须注意从空间的运动与变化中去把握瞬间规律。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当中的。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围绕着该事物,总有着无数个视点,而每一个视点却只能看到该事物的一个面。所以事物运动时间流程中的每一个瞬间,又与这无数个空间视点直接相关联。从这些不同的视点观察事物,可以观察到事物各不相同的形态和面貌,其中有的视点可以清楚、明确地观察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而有的视点,则只能看到其含糊的一面,有的视点则看到片面、虚假的一面。观察角度不同,不仅事物所呈现的形态面貌不同,而且其内涵与意义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这个空间视点与时间流上的瞬间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一张照片,既是时间流上的一个点,又是空间场上的一个面。瞬间形象,就是从时间流与空间场的无数个点、无数个面的无数种组合中提取出来的。这样,摄影记者就必然面临着复杂的选择与提炼任务。第三,瞬间具有转瞬即逝性。运动,意味着变化,事物的运动就是由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无数连续变化的瞬间组成的,所以每一个瞬间形态,都具有转瞬即逝的特性。“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道理,在这里最为适用,——瞬间一去不再来,摄影也就是与不断消逝的东西打交道。转瞬即逝的瞬间需要眼捷手快地“捕捉”,所以摄影记者又面临着“捕捉”的任务。瞬间的时间流与空间场交错组合特点,以及它的转瞬即逝性,是瞬间形象的摄影客体方面的规律。第四,新闻传播规律对瞬间形象的选择制约性。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手段的一种,所以它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的新闻性、真实性是它的根本属性。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前提,我们可以这样说,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首先是一种新闻形象,传达新闻信息是它的首要目的。而其它造型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中的瞬间形象,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象,它传达的是一种审美意识。虽然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也具有审美功能,但这种审美功能是其传达新闻信息外的一种延伸功能。新闻传播规律对瞬间形象选择的制约体现在:首先,摄影记者必须客观公正地记录客观事物,不虚构,不捏造,不摆布;其次,所选择的瞬间,应该是能够真实、明确此反映出新闻事实的中心内容,能揭示出事实的内涵与价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形象表现力的瞬间。第五,拍摄主体对瞬间形象的主观选择与把握。在新闻摄影活动中,被摄对象(新闻事实)、拍摄工具(器材、附件)与拍摄主体(摄影记者)为三大组成要素。在这三要素中,拍摄主体对整个新闻摄影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瞬间形象的最后选择或决定,就是由拍摄主体来完成的。摄影记者在拍摄活动中,总是有着积极的主观参与,他要把深刻的理性思考、敏锐的直觉活动和丰富的感情因素,融入到观察与拍摄当中去,以积极地寻找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碰撞。每一张照片的瞬间形象,都是摄影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选择与技巧运用的结果,它既是摄影记者新闻敏感、形象敏感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必然融合着摄影记者对政治、社会、现实、人生诸方面的理解与思考。种种主观因素,影响并决定着对瞬间形象时间点与空间面的选择,所以也决定着对瞬间形象内容和形式的最终把握。由此可以看出,照片的瞬间形象是主客观因素的交融与结晶。所以,摄影记者必须从瞬间形象的这些规律出发,在瞬间形象的选择上,既不作唯美的形式主义的描绘,也不作机械的自然主义的记录。摄影记者的任务,就是要排除事物运动过程中的那些偶然的、琐碎的过渡性瞬间,调动各种主观因素,观察、判断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瞬间的不同内涵与不同的外部形态,通过拍摄点的选择与拍摄时机的选择,把正在进行的新闻事实最具有意义的瞬间记录下来。这个瞬间,应该是能够真实、明确地反映出新闻事实的中心内容,能够揭示出事实价值、意义的瞬间。这就是基于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性而提出的“决定性瞬间”要求。“决定性瞬间”,又称为“典型瞬间”、“瞬间精华”。其创立人布勒松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这个时候来临,环境中的诸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因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结合我们对瞬间规律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阐述“决定性的瞬间”:摄影者在拍摄活动中,运用自己深刻的理性思考、敏锐的直觉活动和丰富的感情因素,以不干涉的拍摄手段,把眼前正在进行的事件的形式和内容处于平衡、并且与摄影者内在世界相吻合的一瞬间抓住。这个能揭示事件意义、能反映摄影者主观感受与思考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瞬间。布勒松将决定性瞬间视为摄影的生命。他说:“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你就会本能地赋予画面以栩栩如生的生命。如果不能把握这个瞬间,你的照片既没有内容,也没有形式,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可见瞬间选择是摄影的灵魂,也是摄影创造力的集中体现。那么,在新闻摄影中,摄制记者如何把握瞬间形象的规律去抓取“决定性瞬间”呢?“决定性瞬间”的内涵表明,这个瞬间是内外世界(主客观世界)相互碰撞的结果。要碰撞,首先就要寻找一一寻找碰撞的机会、寻找碰撞点。新闻采访中的“看、问、查、听、记、想”,落实在摄影采访中,“看”成了重点环节。在摄影采访中,“想”与“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用“摄影观察”这个术语来概括。摄影观察,就是摄影记者在摄影采访中用新闻摄影的特质规定,去洞察新闻事物的本质及其新闻形象的运动规律。将新闻现场中的事物拍成具体可观的照片,是摄影采访的目的,故“看”总是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形象认识与把握,是摄影记者在摄影采访过程中,将自己的调查研究、理性思考及对形象的联想和想象,最终与客观外界形成“撞击”的机会的寻找。故而,“看”也就是“找”,是摄影记者依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去寻找内外世界碰撞的契机。“看”(或“找”),是带着主观参与的一种积极的观察,它伴随着不断的联想、预测、判断,而使摄影记者主抽象思维的左脑与主形象思维的右脑同时兴奋。摄影记者在观察时,意识警觉,精神紧张。这种状态能随时激发直觉与灵感,从而迅速洞察事物的本质,领悟事物的真谛。总之,摄影观察是瞬间特性所必需的瞬间思维的一种关联手段或环节。“看”,是一种主动的寻找,又是一种耐心的等待。由于新闻传播规定的不干涉原则,摄影记者在观察与拍摄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不以记者的意志为转移,摄影记者内在世界与眼前客观现实的碰撞,常常不是如期而至,摄影记者举起相机却又迟迟按不下快门;有时,这种碰撞却是突如其来,又转瞬即逝,摄影记者甚至都来不及举起相机。对于前一种情况,摄影记者必须不懈地寻找、挖掘,并且还应当有等待的耐心;而后一种情况,则需要摄制记者凭着直觉作出反应,要如同接住突然飞来的一把刀子一样,迅速准确地将目标抓住。因此,摄影记者的“看”,是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他必须在现场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用思索探究的眼光搜寻一遍又一遍,以向眼前的各个时空点展开“碰撞”的触角。摄影记者所作的摄影观察,是要在现场观察、寻找、判断出合适的拍摄时机(时间点的判断),寻找出合适的拍摄角度(空间位置确定)。于是,摄影记者有时需在空间上拉开距离,从较开阔的视野上去观察;有时则需要贴近被摄对象,进入到事件的中心地带或核心环节,去观察、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时现场环境、现场情势会给记者制造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障碍,记者须灵活改变观察角度与拍摄角度。摄影的瞬间形象特性,使摄影记者面临着找不到或者错过最佳瞬间这样的压力。解决的途径只有一条,即努力深入与保持警惕。“深入”,即深入观察与研究被摄事物的运行、发展规律,以寻找更多的碰撞机会;“警惕”,即时刻保持意识的敏锐与反应的迅速,把握住突然出现的碰撞,以不使任何机会从眼前溜走。“决定性瞬间”不仅要“看到”、“想到”,更重要的还是要“抓到”。瞬间的转瞬即逝性,要求摄影记者在“看到”的同一时刻,运用一定的技术技巧把眼前这一“决定性的瞬间”以潜影的方式凝结在感光片上。在这一环节上,摄影记者必须求“准”、求“快”。所谓“准”,既是指对瞬间时机的确切把握,又是指准确地选择拍摄的空间位置一一只有在某一个具体的空间位置里,才能最充分有效地把握住这个瞬间,并且将它明确地表观出来。瞬间的时空同一性,意味着空间位置没把握好那么最佳瞬间也就失去了一一拍摄时机与拍摄位置是如此严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快”,指的是摄取形象的动作要迅速快捷,并且要求是在“准”的基础上求“快”,即看得快、想得快、判断得快,到达拍摄位置要快,捕捉瞬间动作要快。一旦眼睛看准了,抢位与相机操作就要迅速跟上。摄影记者如果意识稍有迟疑或者动作稍有迟缓,“决定性的瞬间”也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可以发现,瞬间不仅是新闻摄影形象的基本特征,而且它还直接制约着摄影采访的基本规律。故而研究瞬间形象性,对进一步探索并掌握新闻摄影基本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附录2企业新闻宣传的价值和趋势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新闻宣传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新闻宣传的媒体也由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台向网络化发展,由传统意义的新闻宣传向现代信息传播方向发展,由着重内宣向“内外兼重”转变。企业新闻宣传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有何价值?又向何处去?企业新闻宣传出生产力企业新闻宣传是一个企业的喉舌和窗口,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新闻宣传必须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往往没有作用就没有地位,甚至于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保障维护企业及员工利益,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是企业新闻宣传的社会价值所在。企业新闻宣传既有新闻宣传的共性功能,如教育、娱乐、劝服、导向功能,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区别于一般社会新闻宣传的独特功能,这是由其“企业”个性决定的:企业新闻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观念也是生产力,观念也是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企业尽管各有各的个性,但其灵魂则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创新思维,它渗透到企业的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企业新闻宣传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达到“人企合一”的最高境界。新闻宣传铸魂,培育理念“人企合一”。通过企业新闻宣传,形成企业员工的共识,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员工的认同,被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新闻宣传着力于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新闻宣传,使企业的文化理念、核心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新闻宣传聚力,目标同向激发斗志。围绕企业各个阶段的目标,用新闻宣传的力量去挖掘员工潜能,使之凝聚在一个共同目标上,用目标唤起员工的自强力,用方向激发员工的自强力。企业新闻宣传把握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工作中心,努力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擂鼓助威,为企业的总目标、总任务、经营活动服务,起到了凝心聚力作用。新闻宣传导行,规范员工队伍。企业新闻宣传主要是通过典型引路,树立标杆,通过典型教育,形成对人才成长的导向力。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的选树,使广大员工群众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从而激发创业激情,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企业新闻宣传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人们总结出企业竞争力取胜“三要点”:一是找准企业经济行为的立足点即战略方向上正确,二是抓住治理企业内部的侧重点,三是夺取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科技制高点。而围绕这三个重点强化企业新闻宣传必然加速企业科学发展的步伐,从而使企业新闻宣传成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企业新闻宣传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战略实施的助推器。企业粗放型发展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只有实施战略调整,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走科学发展之路,才会有竞争力,而企业新闻宣传可以在这方面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新闻宣传积极围绕这些重点组织系列报道,或重点战役性报道,积极报道在企业战略结构调整中的新生事物,必然会推进并加快企业战略性调整的步伐。企业新闻宣传是加速企业改革的助推器。企业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新闻宣传的重点,企业新闻宣传充分利用广播、厂报、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企业学习、吸收、推广应用改革举措,大胆试验,锐意进取的创举,必然对企业的改革产生极大推动力。企业新闻宣传是推进企业创新的助推器。创新在企业包括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方方面面,往往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这些都是企业新闻宣传的“新生事物”、主要内容,对企业创新的新闻宣传必然起到典型引路的导向、示范、推动作用。企业新闻宣传是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润滑剂企业新闻宣传特点:“专”和“近”。专就是具有行业和企业特色内容;近就是“三贴近”:即贴近企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企业新闻宣传为企业与职工的沟通提供了渠道,为“和谐企业”建设创造了条件。群众参与,便于反映一线职工呼声。从事企业新闻宣传的通讯员、编辑往往都是本公司、本企业的一线员工,他们对公司的情况最了解,可以零距离沟通,能够反映一线员工的呼声和疾苦。群众参与,便于及时报道新闻。由于企业新闻一般发生在企业范围内,时效性较高,上午发生的事中午便在厂广播台播出。群众参与,企业大政方针容易为职工群众理解。企业新闻宣传的内容贴近职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生活,员工比较关心的企业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工厂的大政方针,只要宣传到位,就容易为员工群众理解、接受。新闻宣传是企业形象建设的催化剂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把塑造优美的企业形象当作整体和长远来考虑。企业品牌形象的衡量标准可以用三个度来评估。一是文明度,二是知名度,三是美誉度。企业品牌的形象力也是企业的营销力。宣传员工队伍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形象。领导者形象是指企业领导层,特别是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能力、素质、魅力、作风和业绩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形象,其核心是人格形象。员工形象主要是指员工的技术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精神风貌等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整体形象。员工形象直接决定产品形象,进而决定企业形象。为此,通过新闻宣传员工的形象,就会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宣传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最集中最直接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竞争,通过新闻宣传塑造一流产品形象,直接提升企业产品的品牌营销力。宣传企业整体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以往的产品、服务、人才等竞争,逐步发展到企业整体形象的竞争。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无形的财富和潜在资源,具有招揽顾客与用户、吸引人才、凝聚员工的魅力。通过企业的整体形象宣传,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新闻宣传发展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信息网络化、电子化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新闻宣传呈现如下几大变化趋势:网络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为企业新闻宣传双向交流创造出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宽带互联网使得信息双向即时传播成为可能。企业新闻传播与互联网相结合已是一种大势所趋。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体没有的特殊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多媒体优势、数字化优势、实时性优势和交互式传播优势。网络新闻传播彻底改变了大众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它把信息的获知权和传播权向大众开放,使传播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传播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水平。国际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越来越困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的明智选择,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向“国际市场”推荐自己。国内不少企业的网站都有中英文两个版本,通过英文版新闻媒体平台来为企业走向国际打基础。企业对外新闻宣传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对此给予更多重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资源管理的范畴。信息化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企业新闻宣传从一定意义上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当前的企业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出发传播有关企业产品、服务、广告等商业信息,企业及企业家往往大力支持围绕经济方面的对内对外新闻宣传。所以,企业新闻宣传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有向信息化传播方向发展的趋势。
本文档为【新闻写作基本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79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9-12-12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