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凤哲: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

苏凤哲: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

举报
开通vip

苏凤哲: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 卢世秀苏凤哲 ·专家论坛· 【摘要】路志正教授根据祖国医学关于心悸的理论,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很多,病机各异,但从整体角度看,与中焦失调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心悸多与中焦相关。脾胃虚弱化源不足,中焦失运蕴湿成痰,情志不遂郁怒伤肝以及阳明郁热都是导致心悸的重要病因。提出从中焦论治心悸的观点。指出治心悸者必调中焦,采用的方法有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健脾和胃温胆宁心、清热化痰降浊清心、舒肝解郁化瘀通心以及清泻阳明和胃安心,经临床实践证实有卓越疗效。 【关键词】路志...

苏凤哲: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
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 卢世秀苏凤哲 ·专家论坛· 【摘要】路志正教授根据祖国医学关于心悸的理论,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很多,病机各异,但从整体角度看,与中焦失调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心悸多与中焦相关。脾胃虚弱化源不足,中焦失运蕴湿成痰,情志不遂郁怒伤肝以及阳明郁热都是导致心悸的重要病因。提出从中焦论治心悸的观点。指出治心悸者必调中焦,采用的方法有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健脾和胃温胆宁心、清热化痰降浊清心、舒肝解郁化瘀通心以及清泻阳明和胃安心,经临床实践证实有卓越疗效。 【关键词】路志正;心悸;中焦;论治 心悸之证,形成原因很多,或先天不足,或因虚、因实,还有虚实夹杂者。路志正教授认为中焦失调乃导致心悸的主要原因,因此倡调理中焦治疗心悸之法,临床疗效甚佳。现将路老从中焦论治心悸的学术思想整理如下: 一、中焦失调为心悸之主因 路老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很多,病机各异,但从整体角度看,与中焦失调关系最为紧密。关于中焦与心悸的关系,《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说明了心脏的搏动与中焦“胃”有密切关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到“心下悸”,指出水停心下(中焦)为心悸的重要病机,用半夏麻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治疗。《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组方以炙甘草为君,辅以党参、大枣,意在通过调理中焦,补益中气,畅行气血而疗心悸。仲景之后诸家对心悸的病因病机多有发挥,金·成无己提出“气虚”说,指出:“悸者,心松是也”(《伤寒明理论卷中·悸》)。明·秦景明进一步指出:“心气虚则心无主威, 51~o0失守”(《症因脉治》)。明·张景岳更指出“虚微动 亦微,虚甚动亦甚”(《景岳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惊悸怔忡》)。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各家,则主痰火说,《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清·唐容川亦云:“心中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血证论·怔忡》)。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疗》认为,心悸“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属火,痰饮属水,火为水迫,故作惊悸也”。明·虞抟《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则认为心悸可因郁而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人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见,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 路老认为,心悸多与中焦相关。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可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发为心悸;中焦运化失司,蕴湿成痰,痰湿阻滞经脉,或痰饮上凌于心,或痰浊蕴结,日久化火,痰火扰心,均可致心悸不宁;若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气机逆乱影响及心,亦可导致心悸;路老认为阳明郁热也是导致心悸的重要病因,足阳明之经别“散之脾,上通于心”,若素体阳盛,喜食膏粱厚味,日久生热,阳明郁热,扰动心神则悸动不安。 二、治心悸者必调中焦 基于以上认识,路老强调治疗心悸要从中焦着手,调理中焦治疗心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出“治疗心悸者必调中焦”的学术观点。路老调理脾胃治疗心悸常用以下方法。 1.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证。证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路老常用归脾汤、炙甘草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黄芪、炒白术、茯苓、黄精、丹参、炒柏子仁、炒枣仁、远志、菖蒲、当归、白芍、炙甘草。若气虚及阳,失于温煦,可伴见汗出肢冷,脉结代等,酌加桂枝、制附子、紫石英以温通心阳安神。若血虚日久,进一步损及心阴,伴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者,加南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生地等以 养阴清热宁神。 2.健脾和胃、温胆宁心:用于心胆气虚之证。证见:心悸不安,心烦失眠,善惊易恐,胸闷气短,胁脘胀满,纳差,便溏,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医学入门》云:“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路老常用温胆汤加减化裁,常用药物有炒枳实、竹茹、胆星、半夏、茯苓、太子参、生白术、杏仁、薏苡仁、炒山药、生谷芽、生麦芽。因痰湿阻遏,胸阳不振,症见胸闷憋气,甚则胸中窒痛者,路老常用宽胸涤痰,宣痹通阳之法,方取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若痰阻清窍,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耳鸣耳聋等,则用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酌加半夏、白术、天麻、钩藤、菖蒲、郁金等。 3.清热化痰、降浊清心:用于痰热扰心之证。证见心慌心悸,胸闷不舒,夜寐不安,脘闷纳呆,恶心口苦,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化痰,降浊宁心。路老常用黄芩、茵陈、青蒿、黄连、竹半夏、竹茹、杏仁、薏苡仁、茯苓等。若热伤阴血,兼有阴血不足,证见心悸而烦,失眠健忘,口燥咽干,面色不华、手足心热者,路老常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沙参、山萸肉、生地、炒柏子仁、炒枣仁、知母、丹参等。 4.舒肝解郁、化瘀通心:用于痰瘀阻滞之证。证见心悸怔忡,胁肋胀痛,情绪低落,睡眠多梦,舌黯红,苔白,脉弦等。路老常以疏肝解郁,化瘀宁心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素馨花、郁金、远志、川楝子、元胡、生麦芽、生谷芽等。若木郁乘土,土虚不运,兼见胃脘胀满,纳食不馨,或吐酸嘈杂者,伍以健脾和胃之法,方合六君子汤、逍遥散加减。如肝气郁久化火,上扰心神,证见心悸心烦,睡眠不安者,常加入凉肝泻火之品,如黄芩、黄连、栀子、青蒿等。 5.清泻阳明、和胃安心:用于阳明郁热之证。证见心悸不宁,口干口臭,消谷善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以清泻阳明郁热。药用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栀子、芦根、杷叶、竹茹、竹沥等。若腑气不通,兼见脘腹胀满,大便干燥等,在上方基础上加人通腑泻热之品,如大黄、枳实等。 二、验案举例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1:任某,女,49岁,汉族,已婚,北京市通州区人。2003年7月15日初诊。主诉:心悸气短3 W。患者3 W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多梦易醒,纳食欠佳,有时食后腹胀,二便调,月经基本正常,舌体瘦,舌尖边红,苔薄腻,脉左寸沉滑,关尺细弱沉涩。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早。超声心动:心脏结构正常。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胆气不宁,心神失养。治以益气健脾,温胆宁心。药用太子参12 g,生黄芪15 g,黄精10 g,炒柏子仁12 g,丹参12 g,远志8 g,菖蒲1Og,郁金10 g,炒白术12 g,茯苓18 g,佛手10 g,白芍12 g,炙甘草6 g,生牡蛎20 g(先煎),14剂水煎服。7月29日二诊,心慌气短诸症明显减轻,仍有时入睡难,睡眠不实,二便调,舌质暗,尖边红,脉细弱而沉涩。既见效机,继以上方化裁。上方太子参改西洋参6 g(先煎),去佛手、生牡蛎加南沙参12 g,木香10 g(后下),生龙牡各30 g(先煎),药后心悸气短等症基本消失,继如法调理14剂而愈。 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心悸气短伴见心烦易怒,纳食不香,食后腹胀,乃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气血 生化无源,胆气不舒,心失所养而致。方以太子参、生黄芪、黄精、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佛手理气调中;白芍、丹参养血;炒柏子仁、郁金、菖蒲、远志温胆养心安神;炙甘草和中以平悸;生龙牡镇惊安神。诸药健脾益气以培本,温胆和胃以安神,故药后心悸得以缓解。 案例2:李某,男,17岁,汉族,未婚,河北廊坊大厂县人,2007年4月14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悸3年,加重2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左胸前疼痛,发作约几分钟,自行缓解,发作无规律,有时1天数次,有时数月一次。2年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阵发性心悸伴胸前区疼痛,2~3 d 发作一次,寐安,二便正常,多食后腹胀不舒。24 h心电图示: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有胃下垂病史5年,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结涩。治以益气养血,理气和胃,养心安神。处方:太子参12 g,西洋参10 g(先煎),小麦30 g,炒柏子仁15 g,素馨花12 g,当归12 g,川芎10 g,炒白芍12 g,茯苓30 g,半夏12 g,厚朴花12 g,炒枳实15 g,甘草8 g,八月札12 g。药后2 w心悸发作一次,持续约5 min,胸前区疼痛未作,药后偶有恶心,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动态心电图示:偶发室早。既见效机,以前方出入:上方去小麦、八月札,加藿苏梗各10 g(后下),郁金10 g。另以丹七片,每日3次,每次3片。药后未出现恶心,偶发一次心悸。上方续进,少为变更,用药月余,心悸消失。 本案患者素有胃下垂病史,胃失和降,影响于心而发心悸,故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升降。盖脾胃升降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路老主张调升降必调肝,故方取太子参、西洋参、茯苓健脾益气升清;半夏、厚朴花、炒枳实和胃降逆;素馨花、八月札疏肝理气以助升降之力;当归、川芎、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小麦、炒柏子仁、甘草养心安神。诸药疏肝调脾胃升降以宁心,切中病机,故取得桴鼓之效。 四、结语 路老认为,心悸之症,病因虽多,病机各异,但总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胃病变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中焦失运,蕴湿成痰;或郁怒伤肝,肝气犯脾,气机逆乱;或阳明郁热内扰;或痰火扰心,均可导致心悸不宁。临证路老常以健脾益气养心法,和胃温胆宁心法,化痰降浊清心法,舒肝化瘀通心法,清泻阳明安心法,调理中州,畅达气机以养心、宁心、清心、通心、安心,达到消除心悸的目的。
本文档为【苏凤哲: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7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2-17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