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

举报
开通vip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四年级校本课程暨古诗文阅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展示我校课改实验的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结合我校小语工作计划的安排,将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比赛,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
四年级校本课程暨古诗文阅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展示我校课改实验的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结合我校小语工作计划的安排,将开展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古诗文诵读比赛,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诵读习惯。 2、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实施措施 1、营造“书香班级”。在这学期开设的“才艺台”的栏目中,指导学生用古诗文的各种形式来展现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 4、在校本和班队课上,结合诵读古诗文,开展各类古诗文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和技巧。 5、分阶段性评比“诵读大王”。 四、诵读内容: 四年级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古诗文阅读 五、教学计划 周次内容安排 第一周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第二周 <<夜雨寄北>> 第三周《送沈子福归江东》 第四周《山中留客》 第五周《元日>> 第六周国庆假期 第七周《山中送别》 第八周《过故人庄》 第九周《望洞庭》 第十周《宿石邑山中》 第十一周《渔歌子》 第十二周《洛桥望晚》 第十三周《于易水送人》 第十四周《断句》 第十五周《古朗月行》 第十六周《少年行》 第十七周《乡村四月》 第十八周《出塞》 第十九周元旦假期 第二十周《独坐敬亭山》 第二十一周 <<四时田园杂兴>> 第二十二周 <<夏日绝句>> 四年级校本课程暨古诗文阅读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二、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三、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夜雨寄北 李商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2两道题。 六、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2、B类:熟练默写三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345和三,两道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古诗简析:《送沈子福归江东》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江边渡头,杨柳依依。诗的最后两句,历来备受人们称赏。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了解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光荡漾,芳草萋萋,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送沈子福归江东》。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①],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赏析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擅长草书,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长于七绝,写景尤佳。 诗人的朋友来访。因为天气转阴而打算归去,诗人热情地挽留。此即这首七绝的内容。留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诗人写得别有情趣。他没有用一般的客套话来挽留来客,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山中气候的特点,挽留客人,打消客人的去意。 客人到山中来,自然很希望饱览山林美景,所以诗人第一句话便说:“山光物态弄春晖”。严冬过尽,万象更新,阳光和煦,山色格外明媚,万物在春光中显得生机勃勃、光采焕发。诗人着一“弄”字,写出了万物活跃的情态。这是概括地写山林之景。在这里,诗人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大空间:这里有青翠欲滴的新枝嫩叶,有潺潺而流的山泉,有歌喉宛转的百鸟,有白云缭绕的山径……。诗人从整体描绘入手。比一泉一石的刻画更能表现春山的意境,春山的生机。如此山光物态,尚未尽情浏览就要归去,岂不遗憾得很!所以诗人第二句说:“莫为轻阴便拟归”。你不要因为天边飘来一片薄薄的阴云就打算下山啊,山中的万般景致你还没来得及观赏哩! 接下去,诗人捉摸客人不是不想欣赏春山美景,面是担心下雨淋湿了衣衫,于是他以退为进,说道:“纵使晴明无兩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空山幽谷,云封雾锁,水气朦胧,花叶露浓,即使是天气晴朗,你走入深山,也不免沾衣欲湿。言外之意。“入:云深处”景色愈佳,为了一览佳景,怎能顾惜“沾衣”呢?即使下点雨,淋湿了衣衫又何妨呢?。这是用委婉的方式,劝说客人留下。 全诗写得朴素自然,如同与友人娓娓相语,具有语近情深,委婉动人的特点。 [①]山光:山色。物态:生物的姿态。弄春晖:随着春天的阳光忽隐忽现而不断变化。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又何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呢?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主要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元日王安石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自己说——指名说 6、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爆的最后一笔换的撇不要写出头曈的左边是日重点指导“爆”.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 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1、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望洞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望洞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背诵《宿石邑山中》。 2、学生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二、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他为“诗豪”。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三、感悟诗境。 1、出示三、四句古诗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思考:诗中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的? 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课堂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3.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4.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这里指湖中的君山。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宿石邑山中》,掌握诗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宿石邑山中》,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宿石邑山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体现石邑山风景的图片以及诗人韩翃的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宿石邑山中》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题,注意“邑”字的读音。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2、简介作者。 诗人韩翃(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3、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邑、韩、霭、锡”。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浮云不共此山齐”,写仰望所见,诗句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 “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暂”“飞”的妙用。 3、体会诗情。 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4、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随诗人一同走进夜色中幽深神秘的石邑山。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古诗 四、作业 1、默写古诗。 2、搜集整理韩翃的其他诗篇,自学欣赏。 五、板书设计: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hóng)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 渔歌子 张志和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师画出版画。 5、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6、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洛桥晚望 孟郊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榆”、“萧”。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故事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孟郊的诗《洛桥晚望》。孟郊是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他的诗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 二、教学古诗: 1. 朗读古诗: (1)想要学好古诗,必须先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 顺。 (2)点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理解古诗: 一二句“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天津桥下的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陌上:大道。 三四句“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在静明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萧疏:形容树木叶落。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三、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记生词,背诵古诗。 板书: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于易水送人 教学目标: 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 教学准备:古诗录音,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1.揭题《于易水送人》 2.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听录音。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易水:河流名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二、教学古诗: 1. 朗读古诗: (1)想要学好古诗,必须先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点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三四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⑤水:指易水之水。 三、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记生词,背诵古诗。 五、板书: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断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边塞绝域的荒凉穷僻。身处绝域,四顾皆山,诗人发出“故乡几千里”的悲声。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断句》刘昶.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二、教学古诗: 1. 朗读古诗: (1)想要学好古诗,必须先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点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理解古诗: 诗的前两句写边关之景。白云之“来”,黄沙之“起”,充满了动感,既传写出边关特有的风云之气,也造出一种紧迫压抑的情绪,透露出逃亡者的惊恐心理。后两句转为抒情。“四面绝”的“绝”字不仅写出关山高入云天之势, 而且也写出了边塞绝域的荒凉穷僻。身处绝域,四顾皆山,怎不令诗人发出“故乡几千里”的悲声! 此诗风格高迈,笔力凌健,颇有沉雄之韵。且对仗工整,仿佛唐人五绝的格局。 三、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记生词,背诵古诗。 板书:白云满障来 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 故乡几千里教学目标 古朗月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碧”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 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 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 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4.相机出示生字: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 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 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四、识记生字字形。 1.自学生字。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扩展: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少年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及对劳动者不辞辛苦的赞美。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少年行》。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二、教学古诗: 1. 朗读古诗: (1)想要学好古诗,必须先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点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理解古诗: 一二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的美酒一斗值十千钱,咸阳游历四方的少年游历很多年。①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是出产美酒的地方。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②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游侠(xiá):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三四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与君相遇意见如故,愿与君喝一杯。将马栓在酒楼边上的柳树下。③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④系(xì)马:拴马。 三、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记生词,背诵古诗。 五、板书: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理解“蚕桑,山原,白满川,子规,才了”等词。 (2)通过诵读,解读,感悟诗文,了解内容,体会诗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能默写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先自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 (2)引导学生朗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学习诗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由诗入手,激发兴趣 1.你知道哪些写风景的古诗?生答:(《春晓》《咏柳》《游山西村》《鹿柴》) 2.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3.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一生没有作官,布衣终身。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4.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5.出示挂图,观察感受。 二.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提倡自主学习,形成能力) 1.看光盘听范读,画出节奏。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强调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学生自由练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4.小组内学生进行轮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学生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三.针对疑难,互教互学教师引导理解和欣赏(提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2)教师引导欣赏 ①.这句话写了哪些景物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②.作者所描绘的是一副什么景色图呢?(江南水乡的初夏美景图) ③.小结:是呀!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学生汇报诗意: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殃了。 (2)教师引导欣赏: ①你从哪儿看出农民农活繁忙呢?(“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 ②、这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四、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诗歌以朗读吟咏为主,但要进行引导,将理解巧妙地化解在朗读中,促进学生读出情感,与作者形成共鸣。)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配乐。注重整合,提倡大语文观,诗文画结合。)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积累语言 六、总结课文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出塞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词大意,能有感情朗诵诗词,背诵诗词。 3、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背景。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二、赏析《夏日绝句》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三、诵读古诗。 1、小组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 2、全班交流。 3、知道朗读。 4、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四、背诵古诗 看看你用了多长时间背下这首古诗。 五、教师小结。
本文档为【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阅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0KB
软件:Word
页数:61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2-16
浏览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