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1年03月14日哲学讲课提纲

2001年03月14日哲学讲课提纲

举报
开通vip

2001年03月14日哲学讲课提纲2001年03月14日哲学讲课提纲 提问:一和多是什么样的关系? 结论:实质上,一和多的关系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爱利亚学派: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学派,主张“一”,反对“多”;主 张“静止”,反对运动。 色诺芬尼(约公元前565~473):批评希腊传统的多神观念,认为神是唯一的,因为如果深有许多,就会分散他的力量,他就不会具有高于一切的力量。因为绅士“全视、全知、全听”的,是无所不能的,所以神用不着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地动来动去,神是不运动的。 巴门尼德(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用“存...

2001年03月14日哲学讲课提纲
2001年03月14日哲学讲课提纲 提问:一和多是什么样的关系? 结论:实质上,一和多的关系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爱利亚学派: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学派,主张“一”,反对“多”;主 张“静止”,反对运动。 色诺芬尼(约公元前565~473):批评希腊传统的多神观念,认为神是唯一的,因为如果深有许多,就会分散他的力量,他就不会具有高于一切的力量。因为绅士“全视、全知、全听”的,是无所不能的,所以神用不着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地动来动去,神是不运动的。 巴门尼德(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用“存在”代替色诺芬尼的“神”。他认为,凡是多,凡是运动,都是“虚妄的意见”,只有“存在”才是真实的。他论证说:“存在不生不灭,它是整体、唯一和不动。”如果说存在是被产生出来的,那么它或者是被存在产生出来的,或者是被非存在产生出来的,二者都是不可能的。存在既然没有产生,当然也就没有消灭。因为存在的各个部分都完全相同,并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是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存在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东西,所以存在是唯一的。它自己包含自己,在它的内部没有运动的余地,所以它永远被固定在一个地方,永远不动。 芝诺(公元前5世纪中叶):用“辩证法”为巴门尼德的思想作论证。 反对“多”的论证:如果承认“多”的存在,那么“多”必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 反对运动的论证:“二分法”,“阿基里斯和龟”,“飞矢”、“运动场”。 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 专题3 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从其体系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 ⑴现代唯物论与科学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现代唯物论是唯物论发展史上的第三种形态;科学辩证法是与朴素辩证法相对而言的。(辩证法三种类型的划分) 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从其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⑴它第一次阐明了科学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形式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⑵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名言:“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它的无产阶级性,它第一次使被压迫阶级阶级有了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把哲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哲学则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发展前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 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在政治上,英法等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英国、法国发生的工人的起义和斗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科学发展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整理材料的科学”。三大发现。自然界普遍联系的清晰画面。 3.理论发展前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首先是时代的需要。就他们个人的条件来说,最主要的有这样一些前提: 1.积极投身政治斗争; 2.深入社会,深入实践; 3.刻苦好学,理论功底深厚。 ⒈从“天国”走向“人间”; 这是就马、恩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从而背离整个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而言的。 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其父亲是当地有名气的律师,是一个怀有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影响下,马克思从少年、青年时代就有了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17岁毕业时,在他的各种试卷当中可以看到,他当时是受到了18世纪启蒙学者思想的强大影响。 1835年10月,马克思去波恩大学攻读法学。那时的马克思强烈喜爱浪漫派文艺和诗歌。他的思想发生较重大的变化,是在一年之后他转学到柏林大学时发生的。促成这个转变的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与燕妮订下了秘密婚约,更重要的是柏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道德上的义务感使他开始以更加勤奋的精神和严肃的态度,在更高的系统性和目的性上去从事学业,而与欢乐、松散的大学生生活永远诀别。这一时期马克思的重大思想转变就是从对文学、诗歌的爱好 转到了对哲学的爱好。 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哲学。1837年夏天,他参加了柏林的“博士俱乐部”,结识了许多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并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参加了那里发生的大规模的思想争论。 1830年7月在法国发生了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其后果冲击到了当时的普鲁士帝国。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当时德国的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这时的德国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在黑格尔派内部,也有一大批民主主义者。由于他们的革命要求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相冲突,所以他们开始试图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束缚,用他们重新解释过的黑格尔哲学为其政治主张服务。于是黑格尔学派就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作为突破口,青年黑格尔派从宗教哲学入手,其标志就是1835年大卫〃施特劳斯出版了《耶稣传》一书。它通过对耶稣这个人的生平的评论,反对把宗教与哲学混为一谈。其政治意图是反对作为封建王国精神支柱的基督教,主张政教分离。后来,青年黑格尔派内部又出现了一个更为激进的人物,他就是布鲁诺〃鲍威尔。如果说施特劳斯是用“实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么鲍威尔就是用“自我意识”代替了施特劳斯的“实体”。鲍威尔在自我意识的掩盖下,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政治要求。马克思在政治上赞同鲍威尔的观点,而在哲学上对其割裂思维和存在持有不同意见。 鲍威尔对马克思非常尊重,一心想与马克思保持合作。在1839-1841年间,他们有许多书信往来。鲍威尔在马克思完成博士论文之后,鼓动他到波恩大学去工作,并在那里和他一起创办一个哲学杂志。马克思也希望在波恩大学获得一个教授的职务。但当1841年马克思到达波恩之后,政治形势更加严峻了。不用说介绍马克思,就连鲍威尔自己在波恩大学的位置也岌岌可危。马克思这时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大学求职,而鲍威尔也于当年9月被当局驱逐出波恩大学,二人创办杂志的打算也无法实现。 1841年11月在莱比锡出版了一本名为《对黑格尔、无神论者和反基督教者末日审判的宣告》的匿名小册子。其中以讽刺的手法对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进行了批判。这个小册子主要是鲍威尔搞的,马克思是他的秘密合作者。本来鲍威尔还想和马克思一起完成和出版小册子的第二部分,但是马克思中途退了出来。这事发生在1842年的2月。 之所以退出这个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是因为马克思在此期间思想上又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促使他思想变化的有两个因素。一是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批判。通过费尔巴哈,马克思开始对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进行反思,启发他彻底放弃了黑格尔的哲学立场;二是马克思已厌恶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空谈,开始从纯粹的哲学领域坚定地走入了政治领域。1842年的1~2月间,马克思写出了第一篇政治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开始与整个黑格尔学派告别,向唯物主义转变。 1842年2月起,马克思成为了《莱茵报》的自由撰稿人后又任该报主编,这使他有机会旁听莱茵省议会的政治辩论,从而接触到了“物质利益”问题。当时莱茵省议会辩论的问题很多,马克思在《莱茵报》上专门写文章评论过的有: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伐案的辩论以及《莱茵报》就摩塞尔葡萄农贫困生活状况与莱茵省总督展开的论战。 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国家观、法律观, 但他已经深切地感觉到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学说与现实生活的尖锐对立,一些新的观点正在形成,他处于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之中。如: 马克思从出版自由的辩论中发现:各等级的代表在辩论中对出版自由提出的思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取决于当事者各自特殊的阶级与等级利益;占统制地位的特殊等级其利益与人民的普遍利益处在尖锐的对立之中;贵族等级敌视和反对新闻出版自由,并不是奠立在“较高”的原则基础上,而实际上是根源于他们在尘世的利益和特权;等等。 马克思从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草案的辩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法律草案反映的是大森林主“自私自利”的物质利益而不是体现人民的意志,这同“违反人民利益的法律都是不合法的”的思想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林木占有者可以操纵作为立法者的议会,从而掌握了国家的法律,这种情况同国家与立法的“理想的本质”陷入绝对的矛盾之中;马克思进一步认识到,这个所谓的“人自由联合的国家”,这个作为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的“实现”的国家,已沦落为林木占有者的奴仆与工具。马克思还探讨了国家与私有制、穷人与富人的对立等问题。当事实同逻辑处于尖锐的矛盾当中时,青年黑格尔派总是认为事实是非本质的;而马克思则认为,事实是本质的东西。 在马克思所写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他已经看到:摩塞尔农民的特别贫困的情况在客观上是由普鲁士占统治的社会政治关系所决定,所以应该到社会的关系与制度中去寻求国家的结构与组织的基础;他批判了那种认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取决于有关当局或官员的管理才能的主观主义的见解。马克思说:“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象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既然已经证明,一定的现象必然由当时存在的关系所引起,那就不难确定,在何种外在条件下这种现象会真正产生,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即使需要它,它也不能产生。这几乎同化学家能够确定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具有亲合力的物质化合成化合物一样,是可以确确实实地确定下来的。”虽然马克思这时还没有具体说明哪一种社会关系是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但这毕竟是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参阅《〈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三自然段,《选读》P61~62) ⒉从纯粹哲学走向政治经济学; 当马克思把研究社会的视角由政治、思想等精神的方面转向经济的、物质的方面之后,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仅凭哲学知识就远远不够了。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在那里他研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许多文献。使他转而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的,正是恩格斯。 与马克思不同,恩格斯没有上过大学,甚至中学也没有毕业,就在1837年被父亲所迫去经商。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了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此间常到柏林大学去听课,并且也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1842年9月他兵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办的企业中工作。在此期间,恩格斯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去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的状 况。1842年11月,当恩格斯动身去英国之前,在《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虽然气氛是冷漠的,但二人的谈话很可能对恩格斯产生了影响。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状况的了解,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他在英国期间一直是《莱茵报》的通讯员,后来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文。这样他和马克思在论文中认识了。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个大纲对马克思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1844-1845年间,马克思重新研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问题,留下了大量手稿。1932年发表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具有了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没有哲学视角的转变,就不会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的批判研究;其次,如果没有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也就不会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对于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马克思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做出的。 ⒊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创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准备,而且必须要有立场的转变,也就是要从一名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者,这样才可能打破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 马、恩的这个转变完成的过程,始于1844年8月。1844年8月底,恩格斯回国途径巴黎,再次与马克思见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伟大的毕生合作。在巴黎,他们合作完成了《神圣家族》一书,其中重点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845年,他们又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而阐明了许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本著作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创建的基地。而标志他们从思想到阶级立场都彻底完成了转变,形成了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著作,就是1848年1月他们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完善、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学说。 (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 1.什么是实事求是? ⑴“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景十三王传》,其中说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这里的“实事”即是指“事实”,“是”即是指“真”。(颜师古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⑵毛泽东对这句古语给予了新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改造我们的学习》) ⑶“实事求是”这一命题,表明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实事”指的是客体,“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也就是说,毛泽东所说的实事,是我们人所面对着的客观世界,是一切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而“求是”则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思维过程。 ⑷“实事”和“是”都是客观的东西,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实事——实际存在的各种事物,是以“个别性”的形式存在着;而“是”——客观规律,则 是以“一般性”的形式存在着。个别性的东西虽然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但它只是客观世界的外部表现;规律性的东西虽然是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但它却并不直接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必须经过我们头脑的抽象概括过程(即经过“求是”的过程)才能为我们所认识。所以,在“实事”和“是”之间,片面地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最真实的只有“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⑴“实事”是运动、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实事求是就是要以这样的物质世界为第一性的东西。 ⑵“求是”的过程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实事求是就是要把认识过程建立在客观的实际过程之上,就是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⑶“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们不断实践的过程。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改造世界来认识世界,又通过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 ⑷“实事求是”要求必须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毛泽东讲,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人的自觉能动性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 3.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 ⑴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分析具体情况,就是要分析人所具体面临的、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客观实际,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 ⑵毛泽东曾把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学说,称之为“矛盾问题的精髓”,他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论》)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学说,一切事物都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实事求是就表明了这一点。“是”是普遍性、共性,但它就在“实事”这一特殊性、个性之中。正因如此,人们才可以从“实事”中“求是”。 ⑶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把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抓住了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坚持了实事求是,就是把握住了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这样的哲学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理论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4.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⑴实事求是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马克思主义最讲实际,马克思主义也最讲理论。它反对空谈理论,不迷信任何“权威”、“名人”的学说,只相信从实际中得出的理论;它反对狭隘的经验论,反对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主张人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都要有理论的指导,都应在认识了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总之,它要求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有科学的实际精神。与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相对立的就是主观主义,其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它或者表现为经验主义,或者表现为教条主义。 ⑵中国共产党人在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了自己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里包括几个要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就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也就是“实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原则或主观的愿望出发; ②理论联系实际。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通过理论去把握的,因而理论是最有用的东西。但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成了最没用的东西,甚至还会成为有害的东西; 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人们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真理是一个过程。科学永远要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者永远要坚持真理,而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已有的认识并得出新的认识,才是真正地坚持真理。 ④坚持以上要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本文档为【2001年03月14日哲学讲课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9-02-04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