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举报
开通vip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分类号:—— 密级:—— 单位代码: 学 号: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 堕趔塑建塞鲍差鲎童蕉盈当垡童鉴 作者: 杨小旭 指导教师: 壁建垩 专业技术职务: 麴援 学科(专业): 塞苎堂 答辩日期:2007.6.3学位授予日期: 二OO七年六月 中文摘要 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 然而,从我搜集到的材料看,大多侧重于从社会学、伦理学以至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当 我读其诗文,则更多地感受到美的熏陶,于是萌发了从美学角度对他进行一点研...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分类号:—— 密级:—— 单位代码: 学 号: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 堕趔塑建塞鲍差鲎童蕉盈当垡童鉴 作者: 杨小旭 指导教师: 壁建垩 专业技术职务: 麴援 学科(专业): 塞苎堂 答辩日期:2007.6.3学位授予日期: 二OO七年六月 中文摘要 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 然而,从我搜集到的材料看,大多侧重于从社会学、伦理学以至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当 我读其诗文,则更多地感受到美的熏陶,于是萌发了从美学角度对他进行一点研究的愿 望,也找到一些研究陶氏审美风格之类的文章,但大多只是一个方面的切入,很少有大 框架的建构。我就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然毕竟学力不逮,只好从浅处涉及,将陶渊明 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延及其当代意义的思考。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悟,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 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 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涉及方面较多,所以人格(人性)审美 的论述篇幅较长,这也是理解陶氏审美风格的基础;应该说重点在田园审美的探究, 从自然审美的起源、发展到陶氏对田园审美的发现,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形态特征到 创造方式皆有论及;至于社会审美,历来争议不多,故只做简略陈述。 陶渊明是一个用全部生命热情写作的人,一个真诚的人。那些浸透着他灵魂影子 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人格结构的剖析是构建其审美大厦的基石,历来颇有 争议,主要还是其宗儒宗道之辩。这方面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近代亦有名人多有阐述: 如陈寅恪认为他“外儒而内道”,而朱光潜则称他“儒家的倾向大”。在中国知识分子的 人格结构中,大概儒道都有一些,只是偏重各异,如李白,道家成分多;而杜甫,儒家 倾向大。但陶渊明则不然,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对方。儒道表面看来相左,实 际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在陶渊明 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不为物累,逍遥田园,确有仙风道骨;尊亲重友,刚正不阿,彰显 的却是儒者之韵。所以,我把陶渊明的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定为典型的儒道互补型。建立在其儒道互补 基础上的人格审美,亦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他既有对带有道家审美色彩的羲皇上人的欣 赏,也对儒家审美色彩很浓的颜回、荣启期的赞美。由于论者个人的喜好或视角的差异, 偏儒偏道说各有其理,而我将陶氏的人格审美定为儒道互补型并非出于中庸之道,而是 认真辨析后的结论。再说陶氏自然审美观中的田园审美。他的自然审美观固然有传统的 “比德”成分,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自然审美观最大的贡献,则在对田园审美的发现, 这不但扩大了自然审美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创造出美学领域新的审美品类: 冲淡美。诗歌中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如《豳风七月》,但那是民歌,诗中对 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 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儒家的“吾与点也”的理想,对润畅优美景色的偏爱,也 使渊明吟出了“我爱其静”的诗句,“静”,是他观照自然时又一审美发现。正因为虚 静的心态,才使渊明能发现田园所蕴涵的独特之美,而田园诗的典型意象“采菊东篱” 式的闲适飘逸,亦成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在对田园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陶 渊明以“直寻”的方式(即文中所谓创作的随机性),使他的诗佳句天成,町咚成韵, 成为难以模拟的“这一个”;其田园诗的审美形态则属于“优美”,那和谐的人格、和谐 的情志,使他能以心灵去捕捉对象精神之优美,使自己的创造臻于物我泯一的境界。当 然,并非说他没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在平淡的背后,我们隐隐仍能感觉到其豪放的本 性,这些前人皆曾论及,但以田园诗为代表的陶诗总的审美形态应属优美而非壮美则 无疑。总之,其田园审美的独特创造性,使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步千古的人物。 至于他的社会审美观,应以《桃花源诗并记》为最典型的体现。这里所展现的淳朴和谐 的社会审美,没有压迫和战乱,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 有浓郁的小国寡民色彩,折射出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们适彼乐土的愿望。当然, 儒家社会审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也未完全隐去,那长幼有序、和谐安详的人际关系,厚 道淳朴的民风,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吗?其社会审美的和谐淳朴集中显现的桃花源,在丧 真的晋末社会里虽只是一种空想,但仍有其积极意义,桃花源也以其美的意境而沉淀到 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深层。我对陶渊明诗文审美从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 审美三方面的简析,试图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框架,为未来陶氏美学体系的建立,添一砖 半瓦。想到自己的浅薄,内心惶惶然。 对当代意义的分析,则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乃有感于当代急速变幻的世界里一些 人精神家园的缺失而提出的,意在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完善的人格结构,学会以审美的眼 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够享受生活、,热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自在而洒脱的心灵世界。 陶氏美学体系的建构,会随着大家的努力,越来越完善,但愿我的努力能有些许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美学意蕴,当代意义 Ⅱ Abstract WehavestudiedTaoyuanmingforalongtime,butthesedaysmorescholarsare stronglyinterestedinhisworks.Asamatteroffact,mostdocumentsjustemphasizedon sociology,literature,ethics.Nevertheless,Ijustconcernedabouthisaestheticarea,evenif themostresearchhavebeenstudiedonaesthetics,theyareincomplete.So1wanttogeta bird—eyeviewofhisworks.Ofcourse,Imainlydevotedallmyenergytothestudyofhis aestheticexperiences,meaningsanditsinfluenceoncontemporarysociety. Tao'sworksconcernedmainlyaboutpersonalityaesthetics,idyllicaestheticsandsociety aesthetics.Asheissentimentalanddetached,hispersonalityattractsmorepeopletostudyhis works,IhaveputmolewordsintlIjsfieldaswell.Themostimportantpartofmypaper/s abouthisidyllicaesthetics,IbeginthestudyfromtheoriginofChinesenatureaestheticsto thediscoveryofhisidyllicaesthetics,endwithidyllfeatures,formationsandthewaysof thecreation.Comparatively,thesocietyaestheticsisbrie£ Heisanenthusiasticandgenuinewriter.Hispoetryhasagreatvalueofaesthetics.Tao integratedtheTaoismandtheConfucianismtogether.Foronehand,suchas hisdetaching fi。omthefameandwealth,enjoyingthelifeincountryside.Ontheotherhand,wecanalso findthefeatureoftheConfucianism,suchashevaluedthefamilyandfriendship.Whatever hewroteanddidbothindicatehisaestheticconcept.Hispersonalityaestheticsisthe foundationofhispoetry.AttheSametime,hisidyllicaestheticspresentshispersonality aesthetics.Althoughhisnatureaestheticshasthefactorofancienttradition,hisgreat achievementisthediscoveryofruralbeauty.Thediscoverywidenedthesightoftraditional natureaestheticsandenrichedtherangeofaestheticsubjects.Moreoverhecreatedanew themeofChinesepoetryaesthetics:thebeautyofsimplicityandserenity.Itisthefirstwriter whorealappreciatetheruralsceneryandtranquility.Hisappreciationhighlyshowsthe integrationoftheTaoismandConfucianism.Hecoulddiscovertheuniquebeautyoftherural lifebecauseofhistranquility.Forexample,‘‘pickchrysanthemumneartheeasternfence” becomesaillustrationoftheChineseidyll,italsobecomesoneofsymbolsoftheoriental spirit.Someofhiswordsdrewtheinspirationfromnature,thismadehisexcellentworkscall hardlybeimitatedbyotherpoets.Theaestheticsformofhisidyllshouldbethegrace.His ⅡI harmonioussoulandsensemadehimcapturetheessencebeautyofthescenery.Thethoughts inhispoetryarethemixofnatureandmood.OfOOUrSc,behindthelineswemoreorlesscan spyhisgenerosity,Ithinkthisisaminorfeatureofhisaestheticsform.Ashisidyllic aesthetics.hebe锄ethemostdistinguishedpoetintheChineseliteraturehistory.Intheterm ofhissocietyaesthetics,thetypicalexampleishisessayThe“fcInTHEFairylandFullof PeachBlossom.ThesocietywhatTaoappreciatedis simpleandharmonious,wherethere wasnoexploiterandwars,separatingfromtheuglyrealworldathisage,peoplelivea self-sufficiencylife.ThissocietyaestheticsWasdeeplyinfluencedbyLaoziandZhangzi,it reflectsthedesireofthepoorwhowanttolivepeacefullyandpainlessly.AlthouglIitisonly anillusion,theidealstillhaspositiveeffectinasell蜀g.THEFairylandFullofPeachBlossom becomesonepartofChineseaesthetics.ThrougUanalyzingtheaestheficsof personality,idyllicandsocietyaestheticsoftaos,ItfytobuildasystemofTaosaesthetics.I cherishthehopcofadmittingbyothercolleagues. ConcemedwiththecontemporaryeffectofTao、Saesthetics,Ijustwanttohelpthe peoplewhohaslostthemselvesinthetransitionsociety,helpingthemtoformaharmonious outlookonlife,sothatthey锄enjoylifebyaestheticeyesight,improvingtheir mentality.ThebuildingofTao’Saestheticsystemstillhasalongwaytogo,weshouldwork togethertomakeitperfect. Keyword:Taoyuanming aestheticexperience contemporarysignificance IV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 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 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 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莞笛』幽.L指导教师签名: ∥7年名月哆日 年 月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啦日 一) ,小n7捌砖月J∥一^轹年签7 者 ∥獬唧 文>J诧L止耕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引言 说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稍懂得文学 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是“田园诗人”。的确,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随着阅读 的深入,他在读者眼中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一个把酒看山采菊东篱的隐者,一个睥 睨俗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人,~个言行一致的愤世疾俗者,一个躬耕陇亩一无所求 的诗人,一个与人友善的老者,~个看透人生的父亲,一个无所关心特立独行的隐 士⋯⋯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陶渊明也很难说得尽、道得完。然 而,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或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诗文, 陶渊明诗文美学价值的探讨大都是支离破碎、很不完整。李泽厚虽在《美的历程》中, 把他和阮籍当作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1,但似乎无意构建完整的陶氏美学体系。朱光潜 提出“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2但他们及许多学者 都未系统发掘和建立陶渊明的美学体系。的确,陶渊明从未明确阐述他对于美的见解, 陶集中也几乎不见“美”字。然而,陶渊明的诗文的确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谁 也不可否认的,那些处处浸润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的美文,在他对社会、人生、自然 风物进行观照时,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又何尝须臾离开呢?因而,通过分析他的 作品,了解其审美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而评估其在魏晋美学史的地位以及这种审美理 想对当代人建构和谐社会,完善自我人格,进而自处于这纷纷攘攘的世界,无疑大有 裨益。本人是初入美学之门的人,没有建构陶渊明美学体系的能力,只想对陶渊明诗 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作一点探索,为未来陶渊明美学体系的完整建构添一砖半 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一部分:儒道互补的人格审美 关于陶渊明人格审美、理想的探讨是构建其美学体系的基础。陶渊明的人格审美 模式既非横空出世,更不是随波逐流的产物。他既受到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濡染,还 有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有由于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而逐渐形成的独立特行之 处。人们对他的人格向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其思想为“外儒而内道”。陈寅恪《陶 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2‘朱光潜全集》第三卷,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一文指出:“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淡演变之结果及依 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惟其为主自然说者,故非名教说,并 以自然与名教不相同。但其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 刘伶辈之佯狂任诞。盖主新自然说者不须如主旧自然说者之积极抵触名教也。又新自 然说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或别学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 大自然为一体。因其如此。既无旧自然说形骸物质之滞累,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 说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1⋯⋯” 这段话指出渊明思想中既有老庄(自然)又有周孔(名教),然而又不限于重复 他们的思想,指出其主干仍为道家(内道)。朱自清亦说“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 还是道家”。朱自清曾统计陶诗的用事,以《庄子》最多,《论语》次之,作为渊明思 想以老庄为主的证据,又说陶诗中的“真”“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 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2。 然而,自宋以来,多数人却将渊明归入儒家。沈德潜说:“⋯⋯陶公专用《论语》, 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3。”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 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这几位说得 比较绝对,而另一位认为陶之思想以儒为主者较为中和,朱光潜在《陶渊明》一文中 说:“渊明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他读各 家的书和各人接触,在于无形中受他们的影响,象蜂儿采花酿蜜,把所吸收来的不同 的东西融会成他的整个心灵,在这整个心灵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家的成分,也可发现道 家的成分,不见得有所谓内外之分,尤其不见得渊明有意要做儒家或道家。假如说他 有意要做某一家,我相信他的儒家的倾向比较大4。” 朱光潜的话说得十分圆融、精彩,但是比以上大师们儒家、道家之辨,我认为陶渊 明独特的人格美是建立在“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瞑目细想,很难看出儒道两家在他的 思想中有什么伯仲之分,要举例都可各举上一堆,实难断之。“儒道互补”,这一概念见 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他认为“孔子世界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 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苟子、《易传》 1‘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9页 2‘陶渊明资料扯编·陶诗的深度》,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7页。 3‘古许源》.沈德潜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63年版,第204页 4‘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54页 2 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方面则演化 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 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 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 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中国 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的确,陶渊明的身上有一股虽不张扬却坚 如磐石的傲骨,这是儒者刚正人格美的绝好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他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吾年 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实际上这正是渊明 不因贫贱而移其志的自我表白,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故事正是儒者“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精神的最好注释;“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 心中自然有济世之志,然而他却没有杜甫致君尧舜,再淳风俗那样带有夸张性质的雄心, 当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明哲保身之时,他又不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那样具有“韧” 的精神,而是挥一挥衣袖,作别官场的云彩,坦然回到“草屋八九间”的乡下,顺心之 所欲,回归自然,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朱光潜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渊明是隐士, 却不是一般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像《红楼梦》中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 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 极平常的一面。这是一般人所忽视而本文所要特别要表明的.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 近人情’;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 这段话在我看来,这段话正是说其人格乃儒道互补型。他说渊明能高出一般人弃 官归隐,一任自然却并没有像阮籍那样越名教而任自然。动辄裸体狂饮,让一般人为 之侧目,他显然内心有忠晋的思想,但他的表述却隐隐约约,如<述酒》等,作者只 是托物言志,并没有大喊大叫以示忠烈。率真自任、委运任化地将自己的处世之道定 格于其最高境界——自然!总之。他游弋于儒道之间,在饥寒之苦,躬耕之勤,居常 之念中,经由克勤克已,儒道兼具而至于洒落悠然的境界,他解脱了一切功利、成败、 贫富、穷通乃至生死的束缚,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挂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 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2‘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页 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神释》)”。我国古代 诗人只有他能游于儒道之境而至于一种人生的化境——任真肆志而又固穷守节,洒落 悠然尽性至命,实乃儒道互补的最高境界。正如李泽厚所说:“在陶诗的自然图景中, 展示的是人格和人情。这格高出于当时的政治品格,也并非儒家的那些伦理标准,而 是渗透了庄子理想的人格。这情不同于当时的感伤哀乐,也不是庄子那种无情之情, 而是渗透了儒家的人际关注,人生感受的情。这格与情又恰恰是同一的h。 陶渊明上述儒道互补的思想特征,同样表现在其人格审美方面。探讨陶渊明的人 格审美自然离不开魏晋人物审美新风:“这时的人物品藻已不再象东汉那样着重人物 的经学造诣和道德品行,而是着重于人物的风姿、风采,风韵2。”这种人物品藻风在 ‘世说新语》中很多,如: ’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有人叹王公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柳月”(《容止》) 人格的审美显然不再以道德为主要议题,代之以潇洒的神态,磊落的举止。可以 想象,陶渊明的人格审美态度不会不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也不会不受到他儒道兼且 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让我们从文本出发,对其人格审美作初步探究。 ‘五柳先生传》为作者自况,是其独特人格审美的生动写照。文中的五柳先生, 家里贫穷却安贫乐道,不幕荣利,简直是当代的颜回;他爱好读书,却不像腐儒那样 死抠字眼,没有丝毫的学究气;他常常写文章,仅仅是为了“自娱”,鄙视功名一如 庄子;到亲友家里喝酒,总是一去就喝醉。喝醉就离去,性情爽快,胸怀磊落,使人 想起“我醉欲眠,卿可去”(萧统《陶渊明传》)的不拘礼节,洒脱自任的魏晋风度。 作者赞扬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修身清节的人物,是淳厚朴实的上古时代的人物,宛如 出自小国民时代的古代明治盛世的贤人。洒落自任而又固穷守节,真是亦儒亦道、风 神俊逸,简直是《世说新语》中出来的名士。 再看《晋故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文,此乃其为外祖父盂嘉作的传记,是探究 渊明如何理解当时人格之美的极好的材料。孟嘉的风度,很象魏晋名士,他是时代审 美的产物。此文先写孟嘉“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色和而正”,稍加发掘,即 可知陶渊明是如何理解当时人格之美好材料。所谓“冲默”即闲静、淡泊,“远量” 1《走我自己的路》,李泽厚著,三联书店,1986年,第354页 2‘中国美学史 大纲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语法等级大纲网络小说大纲模版专职安全员生产检查释经讲道讲章大纲 》,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86页, 4 即度量大,寄心玄远。 “温雅”即温文尔雅,有度量,喜愠不形于迹,也是魏晋时 品藻人物常用之语,如王羲之坦腹东床,远胜王家诸郎的矜持,被择为婿的故事,充 分说明时人对大度从容、不拘形迹人物的欣赏。桓温赏识孟嘉“色和而正,”就是赏 识其温雅平和的性情。 此文接着写孟嘉风神洒脱,不拘形迹:“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 迳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心有所欲便超然命驾,任情肆志,超然绝世俗之 规矩礼法,率直之态简直就王子猷雪夜访友的翻版。 孟嘉的超然命驾,酣饮美景与王徽之的兴尽而返,其超凡脱俗的人格审美如出一 辙,如同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指出的那样“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 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 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 类,尊重个性价值。”2他们对待生活,毫无尘俗之气,一股任性自然之气啸然而出, 以审美的心灵对待人生和自然。 袁行霈在‘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和陶诗的自然美》一文中指出:“陶渊明思想 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形影神序》说:‘神辨自然 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1。陶渊明对外祖父崇尚自 然有共鸣。亦明示了其审美方向。 如果说在‘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等作品中反映了一种新的人格审美态度, 这种以道家审美理想为主的风格在文中多有显现,而在‘感士不遇赋》、《咏贫士》及 《闲情赋》中所展示的人格审美则更具传统儒家的人格审美形态。也就是说,陶渊明 固然十分欣赏神情萧散、任真自放,寄心玄远的人格之美,但他对儒家传统中贫贱不 移、威武不屈、正道直行也十分赞赏,下面举例略作分析。 《咏贫士》七首是探索陶渊明所推崇的传统儒家人格典范的作品,这些作品,既 有对自己安贫乐道之志的寄托,也反映出他的审美追求。 其所咏皆“贫士”,荣启期已九十岁了,一根绳子捆着一把鹿皮当衣服穿在身上, 但他仍悠然自得地弹琴唱歌。“重华去我久”,显然在叹息生不逢盛世而难有所作为。 虽然“弊襟不掩肘”,但荣启期并不羡慕非正当途径来的不义之财,使人想起孔子的 1《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8页 2‘天光云影》,宗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l页 5 名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 语述而》)荣启期不但不为贫而惭愧,而且知道这样做的乐趣,故能欣然弹琴,的确 是一种可亲可敬的贤士,一种典型的儒家理想审美人格。而咏黔娄一首,更是赞美了 其中傲然伟岸的人格,以“朝闻道,久死可矣”的精神,恪守仁义道德,虽终身贫困, 却无怨无悔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在忧患之中,没有丧失人格尊严,儒家 安贫乐道、人穷志坚、至大至刚品格美不正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么?这些贫士无不具有 “天寒而知后凋”的品格美,他们和魏晋风度中推崇的那种飘逸潇洒、任性放达的人 格美不属同一类型。 以上论证可说明,魏晋人格审美虽崇尚玄远、任情,然而传统的人格美并没有失 去市场。作为儒道兼具的陶渊明,其人格审美自然亦呈儒道互补的特征,所以不管潇 洒通达的孟嘉还是安贫守贱的荣启期之类的古贤,皆为其所钦慕,就没有什么可奇怪 的了。陶渊明的人格审美通过以上论述已大概有一个轮廓,而其人格审美特点是如何 体现在自己的人格的具体表现上,则是下一部分议论的重点,亦即其人格审美如何统 一在其作品中,即人格与风格的统一. 一、 美在深情——醇厚之美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 深情b我每次看到“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日:‘木犹 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泫然流泪”一则,辄心越千载而与古人通,感其对人生 的执着,感其情致之深,意味之凄美。陶渊明身处那个特定的时代,其情之深广,可 谓空前绝后。 我们读其诗文,较之以同时代“隐者”的影像,便立刻能觉到他“出”(蔑视名 利、礼法)与“入”(关怀人生、结庐人境)的独特之处。在魏晋诗人所写的那些希 冀隐逸的诗文中,隐逸常被人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高不可及的行为,这 ● 些高人们“乘风高游,远登灵丘,托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太华,夕宿神州”2,阮 籍笔下的那位“大人先生”更是神仙般的人物,他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隐 逸简直成了游仙,这些由作家虚构出来的隐逸形象,虽反映了其对现实的不满,却无 1‘天光云影》,宗白华著,北京大学出敝社,2005年版,第53页 2‘稽康集校注’,戴明扬著。人民文学出版杜,1962年版,第18页 6 法真正落到实处,他们没有找到理想与现实的联结点,所以超凡脱俗之志反变成了弃 绝人世,可望而不可及。还有一些隐士居深山、栖岩洞,无非是想表明自己富贵浮云 之意,然而其目的大可怀疑,如果真正蔑视功名利禄,大可不必如此走极端,完全可 以居于平平常常的村镇,过平平凡凡的生活,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家墙,自然远离了 名利,而跑到深山老林,反倒易引起世人注意。“终南捷径”也许是他们的真意吧? 我们不得不这样怀疑,其实俗语说得好:“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而以逃离人世 示其清高,以惊世骇俗炫其不凡,恰恰是以对人问情爱的冷漠来掩饰其对世俗名利的 渴望。 · 与高人奇士的归隐不同陶渊明能以极大的勇气摆脱功名尘世和牵累,却无法割舍 对生命、亲情、乡情、友情的挚爱,他没有选择屠山泽远人地,却回到了凡尘之中, 过起了平凡的生活,《和刘柴桑》写道: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友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契杖还西 庐。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事中,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 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对高官厚禄无一系累的陶渊明为什么不肯和他们一样,离群索居,作者写道:“直 为亲友故”,说明渊明虽受道家思想很深,追求个人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但并没 有像庄子那样和亲友们“相忘于江湖”,而是十分珍惜那相濡以沫的挚爱与温情,不 去深山结社而到人境村舍结庐,弃官归隐于人间,少了一份超然却多了一份默默之温 情。遗弃仕途却关心农事,独赏田园之景,“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拿起农县, 耕作南野刚垦过的带着泥土香味的新田,春寒料峭时斟几杯“春醪”消渴解乏,田野 归来与妻儿友邻一块嬉游聚谈,诗人对这种生活感到由衷地满足,人生如此自可乐, 何必去索居?这儿照旧能远离尘嚣,淡漠毁誉,而且可享天伦之乐,既把隐居从游仙 的光环中解脱出来,又超越了儒家不事稼穑、看不起种田的老传统,显示出一种平实 的人格风采。 以上通过史实和诗歌的分析,给我们一个陶渊明留恋人间、重视亲友的大致影像, 下面我们分析其“深情”的几个具体方面,如尊亲、爱予、睦邻、笃友等。 先看尊亲,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到今天还能被普通认可的莫过于“孝”,孝决定 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这点毋庸再述,陶渊明诗文中所显现的对父母的深情,到今 7 天依然感人,甚至使我们这些整天哼着“常回家看看”而实际上几乎不回家的现代人 汗颜。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写自己宦游在外而“久游恋所生”, 诗人一踏上回家之路就“计日望旧居”,将归心似箭之情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回家是为了什么呢?“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原是为了盼望早日回去侍候父母 及和兄弟在一起叙天伦之乐,路上为风所阻,自然难免触目生怨,“高莽眇无界,夏 木独森疏”“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在谢灵运之类的山水诗人眼中无限美景,竟 为作者所苦,可见其念母思兄之情的深切,而这一情怀又与作者的归隐之情相互映发,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作者简直有点急不可待了,“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总之,这两首诗所展现的是对人间温情的留恋与向往,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冗是也”,朱熹的解释是“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子敬,丽敬 莫先于从兄。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1这里,很显然, 孟子将人格美建立于“仁”的基础上,而仁最基本的就是不忘事亲、从兄,我们探讨 陶渊明的人格美,也许对父母的这份孝心,这份至爱正是其整个人格美的基础吧? 再看亲子之情,陶渊明对子女的慈爱也和一般的隐士大相异趣,甚至李白诗中我 们也很难发现其对父母子女的牵挂。陶渊明从儿子呱呱落地,便“温恭朝夕,念兹在 兹”而其望子成龙则和我们大家一样。“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入亦有言,斯情无假”。(‘命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子女 的爱实际上超出了当代人,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如不如意,往往威逼利诱,有的 甚至毒打致残,此类报道时常见诸报刊,而陶渊明在‘责子》诗中却写道: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A,懒惰故 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 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中,渊明以自嘲的口吻写出了儿子们不争气,但语气间并没有见儿子不成 器而焦虑不安,倒多了一份通达,多了一些尊重,通达是因其委运任化的人生观,亦 即老庄顺其自然思想的影响;尊重是其对个体生命不同价值的尊重,儿子们虽不尽人 意,然而他们各有其独特的人格尊严,若一味象当代许多人那样,将自己的没有实现 的理想抱负,强行让儿子代替自己实旌,倒有点强人历难,多少个孩子就是在父母的 殷切盼望中,严厉的责骂中成长,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匆忙奔走于各种学习班的身 1‘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7页 8 影,启示我们该学学陶渊明的达观。他的达观不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不是建 立在“哀莫大于心死”的冷漠里,而是建立于对人间至情的深爱里,渊明对儿子的爱 在诗中还多有表露:。春秋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 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薄二首》之一)。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 葵,大欢止稚子”(<止酒》)。在作者看来,生命的“真乐”是“弱子戏我侧”,而不 是。华簪”所代表的爵禄富贵,我们又一次看到诗人珍视人间天伦真情和鄙视名利爵 禄之问的深刻联系。他到晚年还因自己的归隐致使儿子们“幼而饥寒”而“良独内愧”, 在“自恐大分将有限”的时刻,牵挂其心的仍是儿子们以后的生活: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 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 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与子俨等疏》) 这些话语反映了一位父亲对自己死后对儿子们的牵挂,虽然有些唠唠叨叨,但内 心炽热的情怀只能是出于一位慈父殷殷拳拳的爱心。 除了对母亲孝一tb,对儿子们的爱心,陶渊明对妹妹弟弟的爱也非常感人。在<祭 程氏妹文》中,当作者听到其妹病逝后,“感惟崩号,”而且说自己的兄妹之情较之常 人之间更是深百倍。所以“兴言泣血”便并非夸张之辞了。其感情之真挚,语言之朴 实,实乃祭文之精华也。 再说说他们兄弟之情,陶渊明与堂弟敬远感情十分投合,在<祭从弟敬远文》中, 作者哭vl:“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情侧侧以催心,泪憨愍而盈眼。乃以园 果时醪,祖其将行。呜呼哀哉!”其悲伤之情不言而喻,二人志同道合,“相将以道, 相开以颜”,茫茫人世,知己难觅,而从弟一去,岂能不哀!在‘悲从弟仲德》中, 对堂弟仲德的死十分伤心,以至踏进旧宅,禁不住涕泪涟涟,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 一踏进亡弟的旧宅,禁不住悲从中来,零落其泪,面对幼子、老母,枯草飞尘,作者 的哀悼之情散漫于1日宅的角角落落,虽然老弟乘化而去,面对园林,依然感受到那永 远散不去的“馀情”,这是多么深厚的兄弟之情,联想到今天人们之间感情冷漠,兄 弟之间情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陶渊明的兄弟之情又多了一份让当代人感触的因素。 面对尊亲、爱子之情,我们不难理解,毕竟血浓于水,但陶渊明的笃友之情,也 十分令人感动。渊明虽然是个隐士,但丝毫没有一般隐者孤傲之情。对朋友不论是知 己还是普通关系。都十分厚道。《停云》诗中写道: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 9 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翩翩飞鸟,息我诞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诗序说:“停云, 思亲友也”,很明确地表达了诗的主题是思念亲友。艺术上并没有太多创新之外。题 材更是一般,因为古诗中怀念朋友者比比皆是。但从回环往复的节奏和质朴无华的语 言中,读者却感受到一种浸漫心灵的真情之美。渊明最感人之处是对朋友的“真”, 少了一些浮华虚伪的客套,却多了一份促膝谈心的真诚!《停云》诗越过数百年的时 空,在辛弃疾的词里找到了知音,《贺新fllll词小序云:“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 亲友之意云。”1辛弃疾晚年住在铅山县游息之所修。停云堂”。可见,在弃弃疾眼里, “停云”已成思亲友之情的代名词,一酋朴素四言小诗,竟有如此魅力,不能不说是 渊明真诚人格的魅力。陶渊明对知己如庞参军之问友谊深厚,甚至到了“一日不见, 如何不恩”(《答庞参军》),他们之间相处时间虽短而情趣却十分相投,临别时诗人反 复叮嘱对方“敬兹良辰,以保尔躬”(《答庞参军》),不难想象他们临别牵手时的那份 依依惜惜别之意。 陶渊明不但充满深情爱着父母、兄妹、朋友,而且以自己博大仁爱的胸怀实践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古训,前面引文曾提到的要儿子们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意“(《与子俨等疏》),在诗歌中也强调入间博爱的精神: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 亲!”(<杂诗十二首之一》) 在封建社会,一位隐士,从人出生的偶然性出发,认识到人生飘零无定,耿耿于 生死,计较于亲疏根本没有必要。他做彭泽令时。不以家累自随”,只给家中找了一 位仆役,并写信嘱咐其子日:“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传》,萧统)由此 可见,渊明对人间的深情绝不限于骨肉亲,他有~种博大醇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这些 情愫,即使到了今天,在以自由平等博爱自称的现代社会里,想想农民工在城市所遭 之“白眼”,便可知陶渊明博爱精神之伟大。 1‘宋词选》,胡云翼主编,上海古籍出版年lO月第2版,第300页 10 二、美在超越一旷达之美 真正的人际关怀、人间深情恰恰是建立在对人际超越的基础上,现代人(特别是 都市人)只所以人情冷漠,恰恰是因为缺少对“人际”的超越,他们的处事方式以功 利为目的,深陷“人事”的功利泥淖之中无法自拨,连功名利禄都无法超越之人,想 要达到生命的真正超越,想要优游人间作逍遥之游,恐怕只能是痴人说梦,然而我们 在陶渊明的身上,却看到了二者(关怀人际与超越人际)和谐统一所构成其独特的人 格之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自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 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五首》之二) “野外”非官场也,这儿没有汲汲于名利的算计,没有迎来送往的虚伪的笑容, 。穷巷”白且听不到高官大员的吆喝声,没有华丽马车的炫耀,有的只是朴实淳真的 “素心人”,作者与他们“披草共来往”,牵挂的土地的开垦和庄稼的荣枯,自然人不 会萦怀于官场的沉浮和世俗的穷达。 那么,陶渊明的超越人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如果说他人格中的深情之 美是建立在以儒家尊亲爱子的家庭伦理观上,那么他的超越旷达,则是从庄子那里汲 取了营养。庄子对生命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庄子·知北游》日; 舜闯乎丞目:“道可得而有乎?”日:“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日: “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日:“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 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17”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正是苏轼后来在《临江仙》词里表达的“此身非我有”之意, 表明了人在世间实际上只是天地所委付的形体而已,自已的生命都非自己所有,更不 用说子孙、名利了,这些身外之物又何劳人生呢?庄子对生命的短暂表现出深切的悲 剧意识:“入生天地之阃,若自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在茫茫宇宙 中,个体生命是多么渺小和短暂。因此庄子倡导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境界。庄子 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不论“神入”、“圣人”还是“真人”都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旷达态 1‘庄子今注今泽'。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第567--568页 度。陶渊明对庄予笔下的旷达人格非常神往。加上生平和性格的融合,形成了色彩独 特旷达悠远的审美风格。所不同的是,庄子所描绘的是幻想世界的旷达人格,而陶渊 明诗文的旷达美则是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但两者的审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旷达 属于精神的范畴。陶渊明以宇宙意识冷静地看待此生。顺应自然规律而“乐夫天命复 奚疑”(‘旧去来今辞》),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慕荣利,忘怀得失,参透 生死。他的生命意识集中反映在《形影神》诗中。 在‘形赠影》诗中,“形”从物质意义上认识生命的全部价值,在于它的物质存 在于这种生命观,慨叹天道悠久,草木亦能枯而复荣,只有作为天地精华的人类,却 只有短暂的人生。死后一切化为虚有。“腾化术”中神仙升天,长生不老之类的神话。 其实很难令人信服。因此,剩下可傲的只有享乐生前事物了,这样,才能求得生命物 质价值的最大程度的表现。“形”实际表达了物质主义生命观。 在《影答形》中,“影”并不简单否定“形”的求生本能,但认为长生是不可得 的,游仙更是幻想,为此,追求生命的伦理价值,“立善”于后世,立德于人间,方可 垂各后世。陶渊明在此首诗中,表达的是一种儒家味道浓郁的伦理价值生命观。 在‘神释》,陶渊明表达了生命的最高境界——自然主义生命观。其“神”是参 照了庄子的生命理想而建立的,陶渊明认为“神”不是对生命的放弃,而是指生命理 性地解决了其在。形”、“影”上产生的矛盾,使生命立于自足的境界。因此,。神” 是一种归宿,是使生命达到和谐的反省,它使陶渊明超越功名的羁绊越世人长生不老 的幻想,从而达到“纵浪大化”、“不喜不惧”的旷达境界,达到了一种“渐近自然” 之境,既不必忧虑生命的骤然灭亡,也不必汲于名利的索取,认为个体生命是“大化” 的一部分,追求个人生命的不朽枉然无益,只会使自已把生命看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应当将个体融迸广阔的生命洪流,天地大化的生生不息就是个人生命的永恒,其境 界何其高远,其胸襟多么博大!这种胸襟是他能逃离生命的樊篱——官场,而融入田 园的渊源。有了这种审美的艺术的生命意识。作者即使面对死亡,也淡淡地说“有生 必有死,早终非命短”、“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他把短暂的 人生看作旅程中的客舍,而把死亡看成永恒的归宿,“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 宅”(《自祭文》>面对死亡,他没有哀怨,没有忧伤,只有对死亡旅程的客观描写和 视死如归的坦然旷达。 陶渊明越名利,越生死,其人格旷达之美,确是留给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 神良药。 第二部分清新自然的田园审美 一、自然审美在魏晋的变化 自从人类从动物分化出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审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 鱼虫等自然美无不时刻伴随着人类。我国对自然美的欣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致用, 比德和畅神。“致用”指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新 石器时代的彩陶中,人面鱼纹盆尤其引人注目,它透出某种程度的对鱼的原始崇拜。 同时也含有对鱼之美的欣赏。这种欣赏是基于鱼和生存的密切联系。朱光潜先生曾指 出“在起源阶段,美与用总是统一的1。”。随着人类的进步,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比 德”的自然审美观。比德即将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象征、比附人的道德情操。儒家 将其核心思想如“仁政”、。礼教”的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在《论语·雍也》中,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为何乐水,仁者为何乐山呢?孔子倒没有明说, 后来朱熹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 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2”很明显,孔子对山水的欣赏其出发点是道德。与其说是 欣赏自然,不如说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了对某种道德品质的联想。而自然景物与人道 德的相似性,使欣赏者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国人无处不在的“比德”审美习惯。 陶渊明作品中对孤松、野菊的欣赏,也应属此类。然而,人与自然的“比德”审美观, 毕竟不是将自然视作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畅神”的审美 观念。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 , 正是“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东晋王微《叙画》)“畅神”和“比德” 最明显的不同是它专注自然景物本身,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它是一种 新的自然审美观。朱光潜在分析魏晋士人们风气时说:“这时候佛教刚传到中国不久, 就盛行起来,士大夫阶级整天地清谈佛老,把这看作一件风雅事。他们认为尘世是腐 浊,‘出世’才是‘清高’,出世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清淡佛老,另一条是‘纵情山 水’这多少也还是受到佛老二家的影响,佛老都讲清静无为,名山都由他们占住3。” 1‘朱光潜全集》第lO卷.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2‘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朱光潜全集》第lO卷,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230页 由此可以看出,新的自然审美观的出现一是由于庄园经济的发展,使他们有了纵情山 水的物质条件,二是魏晋玄学思想的流行。这时候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深情去接近自然, 欣赏自然。《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
本文档为【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65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17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