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考纲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考纲

举报
开通vip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考纲《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的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和解剖学术语。按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二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熟记,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并记住内容提要。 (二)教材:《正常人体学》丁文龙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版 (三)考...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考纲
《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的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和解剖学术语。按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二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熟记,并能脱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并记住内容提要。 (二)教材:《正常人体学》丁文龙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版 (三)考核题型与要求:30个单选题(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10个名词解释(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和5个简答题(掌握的内容)。 (四)各章节内容: 第一章 骨学 1、[考核知识点] (1)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掌握翼点的概念。掌握鼻旁窦名称、位置、开口及临床意义。 (2)熟悉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熟悉躯干骨的组成,熟悉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熟悉胸骨的分部和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熟悉颅骨的组成和名称。熟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的构成。熟悉颅底内面颅前、中和后三窝内的孔裂名称和位置。熟悉上肢骨的组成,腕骨的组成和排列。熟悉下肢骨的组成。 2、[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骨学 (一)总论 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占人体重的20%。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上、下肢骨)三部分。 每块骨都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的能力,并能进行修复、再生和重塑。 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1)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①长骨 呈管状,多分布于四肢,如肱骨和股骨等。长骨两端称为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有关节面,长骨中部为骨干,其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 ②短骨 呈立方体形,多分布于腕部或足部,相互牢固连结,如腕骨或跗骨。 ③扁骨 呈板状,多分布于颅盖、胸、盆部,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如颅盖骨、胸骨、肋骨和髂骨等。 ④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多分布于颅底、面部、躯干,如颞骨、上颌骨和椎骨等。 某些骨内有一个或多个含气的腔隙,称含气骨,如额骨、颞骨、筛骨、蝶骨、上颌骨。在手、足和膝部的肌腱内发生的扁圆形小骨,称籽骨,如髌骨等,在运动时可改变力的方向及减少对肌腱的摩擦。 (2)骨的构造 骨是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构成。 ①骨质 由骨密质和骨松质构成。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层,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性较大,如长骨的骨干和扁骨的内、外板等。骨松质位于骨的内部,呈海绵状,由沿张力和压力曲线排列的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构成,如长骨的两端及其它类型骨的骨松质。颅盖骨的骨松质位于内、外板之间,称板障,其内有板障静脉。 ②骨膜 为覆盖于除关节面以外骨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膜,含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具有再生、修复、营养和感觉等重要功能。 ③骨髓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胎儿及幼儿的骨内,以及成人的椎骨、髂骨内等,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呈黄色,由脂肪组织构成,无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严重贫血时,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二)躯干骨 1、躯干骨的组成 躯干骨是由24块椎骨(即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1块尾骨、12对肋和1块胸骨组成。它们分别参与脊柱、胸廓和骨盆的构成,具有支持、运动和保护作用。 2、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椎骨一般形态 椎骨有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和七个突起。 椎体 为呈短圆柱体,位于椎骨前方,具有负重作用。 椎弓 为椎骨后方呈弓形板状的部分,分为椎弓根、椎弓板及7个突起。椎弓根上、下缘分别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等通过。椎弓上发出7个突起(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1个棘突)。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所有椎骨的椎孔相连形成椎管,内有脊髓等。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①颈椎 横突上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第2~6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状,无椎体、由前弓、后弓及左、右侧块组成。前弓后面有齿突凹。 第2颈椎又称枢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 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摸到,为记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②胸椎 椎体和横突有肋凹;棘突长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③腰椎 椎体粗壮;棘突呈板状,矢状位水平向后。 (3)骶骨的形态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骶骨底的前缘突出称岬,骶骨的外侧部分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骶骨前面有4对骶前孔,有骶神经的前支等通过。骶骨后面有4对骶后孔,有骶神经的后支等通过。棘突融合而成的骶正中嵴,嵴的下方为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为骶角,是临床行骶管麻醉术的定位标志。 (4)尾骨 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3、胸骨的分部和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胸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的突起,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临床计数肋的标志。 (三)颅 1.颅的组成和名称 颅位于脊柱上方,共23块颅骨构成(不包括颞骨内的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脑颅 脑颅骨共8块,围成颅腔,容纳脑,包括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和成对的颞骨、顶。其中额骨、顶骨和枕骨构成颅腔的顶,又称颅盖,呈穹隆形。颅腔的底由位于中部的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 (2)面颅 面颅骨共15块,构成面部的支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容纳视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包括成对的鼻骨、泪骨、上颌骨、颧骨、下鼻甲、腭骨和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舌骨。 2、颅的整体观 (1)颅的上面称颅顶,有三条缝;冠状缝位于额骨与左、右顶骨之间;矢状缝位于左、右顶骨之间;人字缝位于枕骨与左、右顶骨之间。 (2)颅底内面有颅前、中和后三窝,颅前窝有筛孔(通鼻腔)。颅中窝中间部有垂体窝,视神经管,颈动脉沟和破裂孔;两侧部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颅后窝内有枕骨大孔,内耳门,舌下神经管内口和颈静脉孔。 (3)颅的侧面有额骨、顶骨、颞骨、蝶骨会合处所形成的“H”形缝,称翼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该处骨折,易损伤动脉而形成颅内血肿。 (4)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被骨性鼻中膈分成左、右两半,前口为梨状孔,后口为一对鼻后孔,鼻腔外侧壁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在每个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上、中、下鼻道。 (5)鼻旁窦是位于鼻腔周围的含气空腔,借孔裂开口于鼻腔,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4对。额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筛窦为筛骨迷路内呈蜂窝状的腔隙,分为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窦口高于窦底,当窦内有积液时,直立位不易引流。 (四)上肢骨 1、上肢骨的的分部、组成和排列 上肢骨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上肢带骨包括1块锁骨和1块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位于臂部的肱骨、前臂的尺骨(内侧)和桡骨(外侧),手部的8块腕骨、5块掌骨和14块指骨。 腕骨的组成和排列 腕骨8块,排列成两列,8块腕骨相互连结形成向前的凹陷,称腕骨沟。从桡侧至尺侧,近侧列腕骨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腕骨的记忆口诀为:舟月三豆,大小头钩。 (五)下肢骨 1、上肢骨的的分部、组成和排列 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类。下肢带骨为1块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位于大腿的股骨、最大的籽骨髌骨、小腿的胫骨(内侧)和腓骨(外侧)、足部的7块跗骨、5块跖骨、14块趾骨。 第二章 关节学 1、[考核知识点] (1)掌握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临床意义。掌握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掌握肘关节、桡腕关节、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式。 (2)熟悉骨连结的分类和关节的运动。熟悉脊柱的组成的分部;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脊柱四个生理性弯曲。熟悉胸廓的构成和运动。熟悉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熟悉前臂旋前和旋后的概念。熟悉骨盆的组成。 2、[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关节学 (一)总论 骨与骨之间籍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骨连结的方式不同,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 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1)关节的基本构造 ①关节面 即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其表面覆有透明软骨或纤维软骨,称关节软骨,运动时可减少关节面的摩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②关节囊 是由结缔组织膜构成的囊,附于关节面周缘或其附近的骨面,并续于骨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血管和神经。内层为滑膜,由内衬上皮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其边缘附着于关节软骨周缘,并包被除关节软骨、关节盘和关节唇以外的关节内所有结构。滑膜富含血管,能产生滑液,并有吸收功能。 ③关节腔 是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 (2)关节的辅助结构 关节的辅助结构不是每个关节都具备的结构,主要用于加强关节的稳固和灵活,它们包括关节的韧带(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半月板),关节唇和滑膜襞等。 2、关节的运动 (1)屈和伸 通常指关节围绕冠状轴所进行的角度变小或变大运动。屈是指相关节的两骨之间的角度变小的运动;伸是指相关节的两骨之间的角度变大的运动。 (2)收和展 是关节围绕矢状轴所进行的运动。收是指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的运动;展是指骨远离正中矢状面的运动。 (3)旋转 是关节围绕垂直轴所进行的运动。旋内是指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的运动;旋外是指骨的前面转向外侧的运动。 (4)环转 实际是屈、展、伸、收依次的连续运动。 3、关节的类型 关节一般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关节面形态分类。 (1)单轴关节 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围绕此轴作一组运动,包括滑车关节(屈戍关节)和车轴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指间关节,及桡尺近侧关节。 (2)双轴关节 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进行两组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能围绕冠状轴和矢状轴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如桡腕关节、拇腕掌关节。 (3)多轴关节 关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运动轴,可作三组或三组以上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腕骨间关节等。 按参与构成关节的骨数目,可分为单关节和复关节。按运动时参与运动的关节数目,可分为单动关节和联动关节(联合关节)。 (二)脊柱 1、脊柱的组成的分部 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及其骨连结组成,构成人体的中轴。上端承载颅,下端连接肢带骨。可分成颈、胸、腰、骶四个部分。 2、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临床意义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有23个,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构成。椎间盘牢固地连结相邻椎体,坚韧而富有弹性,具有保护脑和脊髓作用,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从后外侧脱出,压迫相邻的脊髓或脊神经根,引起“椎间盘脱出症”。 3、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1)前纵韧带为附着于椎体和椎间盘前面的纵行韧带。上自枕骨大孔前缘,下达第1或第2骶椎椎体,有限制脊柱过度后伸和防止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2)后纵韧带为附着于椎体和椎间盘后面的纵行韧带。上自枢椎,下达第2骶椎,参与构成椎管前壁,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3)黄韧带为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参与构成椎管的后壁,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相邻椎体之间连结包括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参与椎管壁的构成)。 相邻椎弓板之间连结有黄韧带(参与椎管壁的构成)。 4、脊柱四个生理性弯曲 脊柱有4个生理性弯曲:颈曲,凸向前,支持抬头;腰曲,凸向前,使身体重心垂线后移,以维持身体的前后平衡,保持稳固的直立姿势;胸曲和骶曲,凹向前,扩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脊柱具有支持、保护及运动(各部运动性质和范围不同,运动灵活区与稳定区交界处易受损伤)的功能。 (三)胸廓 1.胸廓的构成和运动。 胸廓由1块胸骨、12对肋、12块胸椎及其骨连结组成,有支持躯干、保护胸腹腔器官、参与呼吸运动等作用。 胸廓的主要参与呼吸运动。吸气肌收缩时,肋体向外扩展,肋的前部和胸骨上升,加大了胸廓的横径和前后径,使胸腔容积增大,产生吸气运动。呼气肌收缩及重力的作用,肋体向内旋转,肋的前部和胸骨下降,使胸腔容积变小,从而产生呼气运动。 (四)颅骨的连接 1.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其关节面覆有纤维软骨;关节腔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成上下两部;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 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运动时下颌骨作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 (五)上、下肢骨的连接 1、上肢骨的连接 (1)肩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组成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结构特点 肱骨头大、关节盂小。有盂唇加深关节窝,增加了关节的稳定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的上壁、前壁和后壁有韧带和肌纤维经过,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但关节囊的下壁最为薄弱,故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易向前下方脱出。 运动方式 肩关节可作三轴性运动,即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 (2)肘关节组成和运动方式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包括肱尺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肱桡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和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六个关节面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关节囊前后部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肘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3)前臂的旋前和旋后 在前臂,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和前臂骨间膜共同完成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当桡骨下端转至尺骨下端前方,且桡、尺骨交叉,手背向前时,称为旋前;当桡骨转回到尺骨外侧时,称为旋后。 (4)桡腕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由手舟骨、月骨、三角骨作为关节头,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下方的关节盘作为关节窝而构成,是典型的双轴椭圆关节。关节囊松驰,关节囊的前、后、内侧、外侧均有韧带加强。腕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5)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掌骨底组成,属微动关节。但拇指的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运动。 2、下肢骨的连接 (1)骨盆的组成 骨盆由1块骶骨、1块尾骨和左、右髋骨及其骨连结组成(包括骶髂关节,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耻骨联合)。 骨盆借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连成的环线分割成大骨盆和小骨盆(骨盆的分界线)。 骨盆是连结躯干和下肢的桥梁,可承受、传递重力和支持、保护盆腔内器官的作用。 (2)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组成 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 结构特点 股骨头大、髋臼深。髋臼周缘有髋臼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坚韧致密,关节囊前壁包绕股骨颈全长;后壁仅包绕股骨颈内侧2/3,故股骨颈骨折分为囊内骨折、囊外骨折。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髂股韧带可限制髋关节过伸。关节囊内韧带有股骨头韧带和髋臼横韧带。关节囊的后下部相对较薄弱,易发生股骨头后下脱位。 运动方式 髋关节可作三轴性运动,即屈伸、收展、环转和旋转等运动。 (3)膝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组成 由股骨的内、外侧髁与胫骨的内、外侧髁、髌骨构成。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结构特点 囊薄而松弛,囊外韧带有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囊内韧带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前者可限制胫骨前移,后者可限制胫骨后移)。关节内有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关节囊的滑膜层形成髌上囊和翼状襞等。 运动方式 膝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在半屈状态下,可作轻度的旋转运动。 (4)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组成 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 结构特点 关节面前宽后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强(内侧为坚强的三角韧带;外侧为较薄弱的外侧副韧带)。 运动方式 一轴性作背屈(足尖向上)和跖屈(足尖向下)运动。踝关节扭伤多发生于跖屈位,如下山、下楼梯等运动过程。 第三章 肌学 1、[考核知识点] (1)熟悉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和作用。熟悉胸锁乳突肌的功能,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穿行结构。熟悉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功能。熟悉胸大肌的的功能;膈的3个孔裂的名称、位置和穿行结构。熟悉腹肌的组成和腹肌形成物(腹直肌鞘、腹股沟管)。熟悉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作用。熟悉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作用。 2、[重点和难点] 第三章 肌学 肌肉又称骨骼肌或随意肌,约占体重的40%,肉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的辅助装置位于肌肉周围,具有保护肌肉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包括筋膜(浅筋膜和深筋膜)、滑液囊、腱鞘和籽骨 (一)头肌 头肌分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1、面肌(主要)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颅顶肌 由前后两个肌腹及其间的帽状腱膜构成。额腹位于额部皮下,枕腹位于枕部皮下,前者可提眉并使前额皮肤出现皱纹,后者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 眼轮匝肌 位于眶周,闭合眼睑,同时可扩张泪囊,使泪液经鼻泪管→鼻腔。 颊肌 位于面颊深部,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 口轮匝肌 位于口周,闭口。 2、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咀嚼肌共4对,包括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咬肌起自颧弓,向后下止于下颌角外面。颞肌起自颞窝骨面,通过颧弓的内侧,止于下颌骨的冠突。翼内肌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翼外肌起自翼突,止于下颌颈。咬肌、颞肌和翼内肌的作用主要是上提下颌骨。翼内肌和翼外肌两侧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前;单侧收缩可使下颌骨移向对侧。颞肌后部纤维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后。 (二)颈肌 1、锁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 胸锁乳突肌在颈部两侧,在颈部形成明显的标志。以两个头分别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止于颞骨乳突。作用:一侧收缩使头歪向同侧,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2、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穿行结构 颈深肌群位于颈椎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三者均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的间隙,称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经过。 (三)躯干肌 1、背肌 (1)斜方肌为背上部浅层肌,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从枕外隆凸向下直达第12胸椎,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止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侧端。全肌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提肩胛骨(耸肩),下部肌束收缩降肩胛骨。斜方肌瘫痪出现“塌肩”。 (2)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起自第6胸椎以下的全部椎骨棘突和髂嵴后份,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臂内收、内旋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则可上提躯干(引体向上)。 (3)竖脊肌又称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位于脊柱两侧的沟内。竖脊肌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收缩时使脊柱后伸。 2、胸肌 (1)胸大肌位于胸前壁的浅层。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肌束向外汇集,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可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还可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部,起自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使肩胛骨向前下。 (3)前锯肌贴在胸廓的侧壁,起自上9肋,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使肩胛骨向前。 (4)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提肋(吸气)。 (5)肋间内肌在肋间外肌的深面。降肋(呼气)。 3、膈为分隔胸、腹腔的一块扁肌,呈穹窿状。其周围部分为肌腹,肌纤维走向中央移行为腱膜,称为中心腱。膈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中心腱上,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内有下腔静脉通过。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助吸气;松弛时,助呼气。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则使腹压增加,有协助排便、分娩等功能。 4、腹肌 腹前外侧壁肌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后群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另外还有腹直肌鞘和腹股沟管。 (1)腹直肌 腹直肌位于腹前正中线的两旁,表面被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2)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为一宽阔的扁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起端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根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经过腹直肌的前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最后终于白线。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称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3)腹内斜肌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束呈扇形展开,向内上前方的肌束与腹外斜肌的肌束交叉。下部肌束向内下方,一部分肌束止于髂嵴,大部分肌束行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并分为两层,包绕腹直肌,终于白线。 (4)腹横肌 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位6根肋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1/3,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腱膜的上部经腹直肌后面,下部经腹直肌前面,终于白线。 腹前外侧肌群有保护和支持腹腔器官的作用,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腹协助呼气和咳嗽。可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5)腰方肌位于腰椎两侧,起自髂嵴,止于第12肋。使脊柱侧屈。 (6)腰大肌位于腰方肌的前面,起自腰椎体,止于股骨小转子。使脊柱侧屈。 (7)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是腹前外侧群三块扁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而成的腱膜鞘。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结合构成鞘的前层;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结合构成鞘的后层,但在脐下3~4cm以下,鞘的后层缺如,其下缘游离,称弓状线 (半环线)。弓状线以下,三块扁肌的腱膜全部组成鞘的前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8)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腹前壁扁肌之间潜在的裂隙。内有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两口、四壁: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其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出口。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是腹壁的薄弱区,为疝的好发部位。 (四)上肢肌 1、上肢带肌(主要)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1)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肌束从前、后和外侧三面包围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三角肌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在肩关节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时,出现“方形肩”。 (2)冈上肌位于冈上窝内,外展肩关节。 (3)冈下肌在冈下窝内,外旋肩关节。 (4)小圆肌在冈下肌下方,外旋肩关节。 2、臂肌的分群和作用 臂肌分为前、后两群,前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后群有肱三头肌。 (1)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部浅层,起端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下段合成一个肌腹,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肱二头肌可屈肘关节,并使前臂旋后,其长头可协助屈肩关节。 (2)喙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上半的内侧,使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3)肱肌在肱二头肌下半的深面,可屈肘关节。 (4)肱三头肌位于臂后面,伸肘关节。 3、前臂肌的分群和作用 前臂肌分为前、后两群。前臂前群肌有九块,分四层;包括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主要参与屈腕、屈指及前臂旋前。前臂后群肌共有十块包括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食指固有伸肌。后群主要参与伸腕、伸指及使前臂旋后。 4、手肌的分群及功能 手肌分为内侧、外侧和中间群。外侧群又称为鱼际,有四块(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指对掌肌及拇收肌),使拇指展、屈、对掌、内收。内侧群又称为小鱼际,作用于小指。中间群包括四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骨间肌分为骨间背侧肌(4块,使第2,4指离开中指)及骨间掌侧肌(3块,使2、4、5指向中指靠扰)。 (五)下肢肌 1、髋肌的分群,髂腰肌和臀大肌的功能 髋肌前、后两群,前群包括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后群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髂腰肌可屈并外旋髋关节。臀大肌可伸髋关节,在维持人体直立。 2、大腿肌的分群及功能 大腿肌可分三群,前群包括缝匠肌和股四头肌。缝匠肌可屈髋、屈膝关节。股四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肌)可伸膝关节(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内侧群包括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均有髋内收作用。后群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股二头肌可伸髋,屈膝,并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伸髋,屈膝, 并使小腿内旋。 3、小腿肌分群和功能 小腿肌分三群,前群包括胫骨前肌、足母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可使踝关节背屈及足内翻。足母长伸肌可伸足母趾,踝关节背屈。趾长伸肌可伸2—5趾,踝关节背屈。外侧群包括腓骨长、短肌。腓骨长、短肌有跖屈踝关节和使足外翻的作用。后群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内、外侧头和比目鱼肌)、腘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足母长屈肌,小腿三头肌是在小腿后方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合称。腓肠肌内、外和比目鱼肌在小腿中部结合,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可使足跖屈,腓肠肌还可屈膝关节。在维持人体直立。趾长屈肌可足跖屈,胫骨后肌可足跖屈并内翻。足母长屈肌可屈足母趾并使足跖屈。腘肌可屈膝关节并使小腿内旋。 4、足肌的分群 足肌包括足背肌足底肌。 第五章 消化系统 1、[考核知识点] (1)掌握三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导管开口。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掌握阑尾的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掌握肝的形态、分叶和位置。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肝外输胆管道的组成和开口部位。 (2)熟悉消化系统的组成。熟悉口腔的分部,咽峡的组成和牙式。熟悉咽的分部。熟悉食管的狭窄和临床意义。熟悉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分部和特征,空肠、回肠的位置和特征。熟悉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熟悉胰的位置和分部。熟悉腹膜腔的概念,小网膜和大网膜的位置及分部。熟悉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重点和难点] 第二篇 内脏学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4个系统。内脏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消化、呼吸两系统的部分器官则位于头颈部,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统的部分器官位于会阴部。各系统在形态结构上都有孔道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它们通过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来完成新陈代谢和繁殖后代的功能。 第五章 消化系统 (一)总论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在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管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并排入消化管内,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包括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是消化管壁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许多小腺体,如唇腺、胃腺和肠腺等。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咽和口腔还参与呼吸和语言的活动。 (二)消化管 1、口腔 (1)口腔的分部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经口裂通体外,经咽峡与咽相通。口腔前壁为上、下唇,两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口腔借上、下牙弓(包括牙槽突和牙列)及牙龈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 (2)腭 腭分隔鼻腔与口腔。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软腭后部斜向后下为腭帆,腭帆后缘游离,其中部有一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自腭帆向两侧各有两条弓形粘膜皱襞,前方为腭舌弓,后方为腭咽弓。两弓间凹陷称为扁桃体窝,容纳腭扁桃体。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3)牙的形态构造和牙式 ①牙的形态构造 牙的形态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3部分。牙冠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根是嵌于牙槽骨内的部分,牙颈是牙冠与牙根之间的部分,被牙龈所包绕。牙的构造分为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牙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覆盖于牙冠的牙质表面,牙骨质包于牙根和牙颈的牙质表面。牙冠内部的腔隙称为牙冠腔,牙根内的细管称牙根管,牙根管开口于牙根尖端的根尖孔。牙冠腔与牙根管合称牙腔或髓腔,其内容纳牙髓。牙髓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牙髓发炎时常可引起剧烈疼痛。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三者组成牙周组织。 ②牙式 人的一生有两组牙(乳牙和恒牙),恒牙数28~32个。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十”记号划分4区表示左、右侧及上、下颌的牙位,并以罗马数字I~V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l~8表示恒牙。如﹢6表示左上颌第1恒磨牙。Ⅴ+表示右下颌第2乳磨牙。 (4)舌 舌被分为舌背(上面)和舌腹(下面),舌背又分为舌根、舌体和舌尖。舌腹和口底可见舌系带、伞襞和舌下阜和舌下襞。舌粘膜可见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有时退化)。乳头(丝状乳头除外)的粘膜上皮中含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舌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部分。舌内肌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收缩时可改变舌的位置,其中颏舌肌的作用为伸舌。 (5)唾液腺 唾液腺可分大、小两种。小唾液腺数目多,如唇腺、颊腺、腭腺和舌腺等。大唾液腺有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①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耳廓的前下方。腮腺管自腮腺前缘发出,于颧弓下方一横指处横越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处斜穿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②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内侧,其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③舌下腺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有一条主大腺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腺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2、咽 咽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的前方,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下缘平面移行于食管。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别经鼻后孔、咽鼓管咽口、咽峡、喉口和向下与鼻腔、鼓室、口腔、喉腔和食管相通。咽腔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3、食管 (1)食管的形态和位置 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器官,全长约25cm。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接,沿脊柱前面下降,经胸廓上口入胸腔,通过膈食管裂孔经入腹腔,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3部。 (2)食管的狭窄部位和临床意义 食管全长有3个生理性狭窄。第1个狭窄在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2个狭窄为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3个狭窄为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为异物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量约1500ml。胃除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和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1)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的形状可受胃的充盈状态、体型、体位、年龄和性别等影响而不同。胃可分为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和上、下两口。上缘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处可见—弯折称角切迹,它是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下缘大部分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胃的上口称贲门,连接食管。胃的下口称幽门,续接十二指肠。 通常将胃分为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位于贲门附近的部分称贲门部;位于贲门平面向左上方凸出的部分称胃底,临床有时称胃穹窿;胃的中间大部分称胃体;位于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幽门部在胃大弯侧有一不太明显的浅沟称中间沟,此沟将幽门部分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 (2)位置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5、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部分,并具有某些内分泌功能。上端起自幽门,下端续接盲肠,在成人全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1)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紧贴腹后壁,呈“C”形包绕胰头,按其位置不同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上部又称为十二指肠球,其肠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无环状襞,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降部垂直下行于第l~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在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有一突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距上颌中切牙75cm。水平部向左横行达第3腰椎左侧移行于升部。升部最短,斜向左上方,达第2腰椎左侧转向前下移行于空肠。升部与空肠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2)空肠和回肠 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下端接盲肠,空肠和回肠全部被肠系膜悬系于腹后壁。空肠与回肠二者间无明显界限,近侧的2/5为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部,空肠管径较粗,肠壁较厚,血管较多,呈粉红色。远侧3/5为回肠,常位于腹腔右下部,回肠管径较细,肠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淡。空肠粘膜面环状皱襞高而密,有孤立淋巴滤泡。回肠粘膜面环状皱襞低而疏,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有集合淋巴滤泡。 6、大肠 (1)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大肠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全长约1.5m,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大肠除直肠、肛管与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3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结肠带有3条,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沿大肠的纵轴排列,3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肠管形成许多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脂肪突起。 (2)盲肠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上接升结肠,下端为盲端,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回盲口处有回盲瓣,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3)阑尾 阑尾形似蚯蚓,其根部较固定,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为游离的盲端,位置不固定。阑尾全部被腹膜包裹。3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结肠带是手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明显的压痛,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4)结肠 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 (5)直肠 直肠位于骨盆内,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直肠骶曲凸向后;直肠会阴曲凸向前。临床上进行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男性直肠的前方有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女性直肠的前方有子宫及阴道等,直肠指诊可触到这些器官。 直肠下段肠腔膨大部分称为直肠壶腹。直肠内面常有上、中、下3个直肠横襞。其中最大而且恒定的一个直肠横襞位于直肠右侧壁上,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五)肛管 肛管上接直肠,末端终于肛门。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为肛柱,肛柱下端之间有半月状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隐窝称肛窦,此处感染会引起肛窦炎。 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齿状线以上肛管内面为粘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在临床上具有实际意义。在齿状线的下方有一宽约1cm环形带称为肛梳。肛梳下缘可触一环行浅沟称白线,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三)消化腺 人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外,还有肝和胰。 1、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分泌胆汁、参与代谢、贮存糖原、解毒、吞噬、防御等功能。 (1)肝的形态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的上面又称膈面,有镰状韧带将肝分为左、右叶。肝的下面凹凸不平又称为脏面,其中部有“H”形的沟;左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是胎儿时期脐静脉闭锁后的遗迹;左纵沟的后部有静脉韧带,是胎儿时期静脉导管的遗迹。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右纵沟的后部为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经过。在腔静脉沟的上端,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临床上常称此沟上端为第2肝门。横沟即为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肝蒂。肝的脏面借“H”形沟分为右叶、左叶、方叶和尾状叶。 (2)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在右侧锁骨中线平第5肋。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在右侧与右肋弓一致,中部超出剑突下约3cm。婴幼儿的肝相对大。 2、肝外胆道 肝外胆道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 (1)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可分为底、体、颈、管4部分。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当胆囊病变时,此处可有压痛。 (2)输胆管道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内的管道。肝内的胆小管汇入小叶间胆管,再逐步汇合成左、右肝管走出肝门,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肝胰壶腹(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周围环绕有增厚的环行平滑肌称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氏括约肌)。平时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储存和浓缩。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引起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使胆囊内的胆汁通过胆囊管、胆总管经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参与消化食物。 3、胰 胰是人体第二大腺体,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胰位于腹后壁,平对第l-2腰椎体。可分头、颈、体、尾4部分,各部之间无明显界限。胰头被十二指肠环绕。胰头后面有胆总管、肝门静脉经过。胰颈是位于胰头与胰体之间的狭窄部分。胰体位于胰颈与胰尾之间。胰尾为伸向左上方触及脾门。脾切除术应注意勿伤及胰尾。 胰管位于胰的实质内,贯穿胰的全长,其走行与胰的长轴一致,它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将胰液输送到十二指肠腔内。在胰头内胰管上方常有一条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第六章 呼吸系统 1、[考核知识点] (1)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掌握胸膜和胸膜腔(肋膈隐窝)的概念。 (2)熟悉呼吸系统的组成。熟悉喉软骨的名称和特征;喉腔的分部和主要形态结构特点。熟悉左、右支气管的区别和临床意义。熟悉胸膜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熟悉纵隔的概念。 2、[重点和难点] 第六章 呼吸系统 (一)总论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临床上通常将鼻、咽、喉合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合称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构成,实质组织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间质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肺还具有内分泌功能,鼻有嗅觉功能,喉有发音功能。 (二)呼吸道 1.鼻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 2.喉 喉以软骨为基础,借关节、韧带和肌肉连结而成。喉既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喉位于颈前正中部,成年人的喉在第3~6颈椎之间。喉上方借韧带和肌连于舌骨,下方借环气管韧带连气管。喉可随吞咽或发音而上下移动。 (1)喉软骨 喉软骨支架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构成。 ①甲状软骨构成喉的前外侧壁,由两侧甲状软骨板在前角相连,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为喉结,在成年男子尤为明显。 ②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向下接气管。是喉软骨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对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有重要作用。前部低窄的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后部高阔的环状软骨板。 ③会厌软骨位于舌根和舌骨体后上方,被覆粘膜构成会厌,吞咽时,会厌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误入喉腔。 ④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的上方,左右各一,分为一尖、一底和二突。其底近邻环状软骨板;由底向前伸出的突起称为声带突;底向外侧伸出的突起称为肌突。 (2)喉腔 喉腔是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喉粘膜等围成的管腔。向上经喉口通喉咽,向下通气管。 喉腔的侧壁上、下分别有一对突入腔内的粘膜皱襞,上方一对粘膜皱襞称前庭襞,左右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下方一对粘膜皱襞称声襞,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喉腔借两对皱襞分为三部分:①喉前庭位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②喉中间腔为前庭襞与声门襞之间的部分,向两侧经前庭襞和声襞间突出的裂隙称喉室。③声门下腔声门裂至环状软骨下缘的部分,此区粘膜下组织比较疏松,炎症时易引起喉水肿。婴幼儿喉腔较窄小,常因喉水肿引起喉阻塞,可导致呼吸困难。 3.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上端起于环状软骨下缘,下端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分叉处称气管杈。 支气管是由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由气管分出的一级支气管,即左、右主支气管,它们经肺门入肺,再分出肺叶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平均长4~5cm,左主支气管走行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粗而短,平均长约2cm,右主支气管走行较陡直。临床上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 (三)肺 1.肺的位置和形态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呈圆锥形,可分为一尖、一底、二面和三缘。 肺尖钝圆,经胸廓上口突至颈根部,在锁骨内侧1/3段向上突至锁骨上方达2.5cm。肺底位于膈上面,又称膈面。肋面邻接肋和肋间肌。内侧面邻近纵隔,又称纵隔面,此面中央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之处。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构成肺根。肺的后缘圆钝,前缘和下缘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迹,下方的突起称为左肺小舌。 2.肺的分叶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二叶。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和下三叶。 3.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肺的下缘均沿第6肋软骨下缘斜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在脊柱旁平第10胸椎棘突。 (四)胸膜 1.胸膜的概念 胸膜是覆盖在胸壁内面、膈上面和肺表面的一层浆膜。被覆于胸腔各壁内面的浆膜称为壁胸膜,覆在肺表面的浆膜称为脏胸膜。 2.胸膜腔的概念 胸膜腔是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处移行,形成左、右两个封闭的间隙。腔内呈负压,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 3.壁胸膜的分部 壁胸膜依贴附部位不同可分为4部分:①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②肋胸膜衬覆于肋骨与肋间肌内面。③纵隔胸膜衬覆于纵隔两侧面。④胸膜顶是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突出胸廓上口,伸向颈根部,覆盖于肺尖上方,在锁骨中、内1/3上方可高出锁骨2.5cm。 4.胸膜隐窝(肋膈隐窝) 在壁胸膜各部相互移行转折处称为胸膜隐窝。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形成的隐窝称为肋膈隐窝,此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5.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胸膜下界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处,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两侧均斜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在脊柱旁平第12胸椎棘突高度。 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肺下界 胸膜下界 锁骨中线 第6肋 第8肋 腋中线 第8肋 第10肋 肩胛线 第10肋 第11肋 后正中线 第10胸椎 第12胸椎 (五)纵隔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与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后纵隔和中纵隔。 第七章 泌尿系统 1、[考核知识点]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和被膜。掌握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膀胱三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熟悉泌尿系统的组成。熟悉输尿管的分部和特征;输尿管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女性尿道的形态特征及开口部位。 2、[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 泌尿系统 (一)总论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废物、多余的无机盐和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电解质的平衡。 (二)肾 1.肾的形态 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肾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和内、外两缘。肾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肾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部位。出入肾门的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血管、淋巴管、神经、肾大盏、肾小盏、肾盂及脂肪组织等。 2.肾的位置 肾位于脊柱两侧,右肾较左肾低。左肾在T11-L2;右肾在T12-L3。第12肋斜越左肾后面的中部、右肾后面的上部。左右两肾上端相距较近,下端相距较远。肾门约平第l腰椎平面。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处,称为肾区 (肋脊角)。在肾疾病患者,叩击或触压该区时常可引起疼痛。 3.肾的被膜 肾由内至外有三层被膜,即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三)输尿管 1.输尿管的形态和位置 输尿管是肌性管道,起于肾盂,终于膀胱。输尿管全长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输尿管腹段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至小骨盆上口处,左、右输尿管分别跨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和右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面,进入盆腔移行于输尿管盆段。输尿管盆段沿盆腔侧壁行向前下(女性经子宫动脉后下方)达膀胱底。输尿管壁内段为输尿管斜穿膀胱壁的部分,以输尿管口开口于膀胱内面。 2.输尿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输尿管全长有三处生理性狭窄:①上狭窄,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②中狭窄,位于与髂血管交叉处;③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段。这些狭窄处是输尿管结石的滞留部位。 (四)膀胱 1.膀胱的形态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均随尿液的充盈程度、年龄、性别不同而异。一般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为350~500ml。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可分为尖、底、体、颈四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膀胱底朝向后下方,呈倒置的三角形。膀胱尖与膀胱底之间的部分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与前列腺底(男性)或与盆膈(女性)相邻。膀胱各部之间无明显界限。 2.膀胱的位置 膀胱位于盆腔的前部。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与男性的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以及女性的子宫和阴道相毗邻。空虚时膀胱全部位于盆腔内。充盈时,膀胱尖上升至耻骨联合以上,此时膀胱腹膜返折线可上移至耻骨联合上方,使膀胱的前下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此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行膀胱穿刺术,可避免损伤腹膜和污染腹膜腔。 3.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膀胱内面被覆粘膜,空虚时粘膜由于肌层的收缩而形成许多皱襞,当膀胱充盈时,皱襞可全部消失。但在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称膀胱三角。此处膀胱壁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粘膜均保持平滑不形成皱襞。膀胱三角是膀胱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五)女性尿道 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短、宽而较直,长约3~5cm,仅有排尿功能。尿道内口起于膀胱,经阴道前方行向前下,穿过尿生殖膈,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尿道外口位于阴道口的前上方。 第八章 生殖系统 1、[考核知识点] (1)掌握男尿道的分部、狭窄、弯曲及临床意义。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姿势)和固定装置。 (2)熟悉男性生殖器的组成。熟悉睾丸和附睾的位置;输精管的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部位;精索的组成。熟悉精囊、前列腺的形态和位置。熟悉女性生殖器的组成。熟悉卵巢的位置。熟悉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熟悉阴道穹的构成及临床意义。熟悉阴道口和尿道口的位置。熟悉会阴的境界和组成。 2、[重点和难点] 第八章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男、女性生殖器都可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生殖系统主要功能是繁
本文档为【《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考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29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4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15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