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预言与危机_重返_人文精神讨论_

预言与危机_重返_人文精神讨论_

举报
开通vip

预言与危机_重返_人文精神讨论_ 2007年第 1期 No. 1. 2007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Hangzhou Normal Un ivers ity ( Socia l Sciences Edit ion ) 2007年 1月 Jan. 2007 �罗岗博士主持 :专题讨论 当代文学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 � 主持人的话 � 我们的讨论力图从两个方面来显示 当代文学!与 中国人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是讨论当代文学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透过当代文学所涉及的较为广泛的内容...

预言与危机_重返_人文精神讨论_
2007年第 1期 No. 1. 2007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Hangzhou Normal Un ivers ity ( Socia l Sciences Edit ion ) 2007年 1月 Jan. 2007 �罗岗博士主持 :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讨论 当代文学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 � 主持人的话 � 我们的讨论力图从两个方面来显示 当代文学!与 中国人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是讨论当代文学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透过当代文学所涉及的较为广泛的内容, 力图勾勒出一幅 中国人精神生活变迁的丰富图景。虽然只以文学文本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且为了避免枝蔓太多, 也将 文学!基本限定在通常所谓的 严肃文学!的范围内。但我们的目标是透过 文学!来深入探究中国人的精 神生活, 那么就不可能局限于 文学!内部,必须将 文学!文本的内外相勾联, 尝试着运用 文化研究!的方 法, 把跨领域的各种材料相互编织进 文学!和 精神生活!的关系中。正如下面的论文展现出来的, 人文精 神大讨论!、 信仰危机!、 市场意识形态!、 三农问题!和 现代化想象!等这个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 在如何 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上,都会和 文学!问题 接合!起来,从而使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整体性的 视角, 来观察究竟是什么成为了这些年来主导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力量, 也即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主要依靠的是 何种 文化想象!得以成型。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 文化想象!所发挥的就是 新意识形态!的作用,尽管这种 新意识形态!还处于发展和展开的过程中, 但很显然, 对于 现代化!前景的不同想象构成了特别重要的环 节, 文学也在表达和塑造这种 想象!以及质疑和反思这种 想象 !的两方面发挥了相当突出的作用。如果要 想深入把握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不能无视 文学!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得到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中国人 的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的支持,特此说明。 收稿日期: 2006- 12- 18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调查研究 ! ( 03JZD0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 � 岗 ( 1967- ) ,男,广东龙川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已出版∀记忆 的声音 #∀面具背后 #等著作多部。< 预言与危机:重返 人文精神讨论 ! 罗 � 岗 一 � 知识分子的 失语 !与 大拒绝 ! 2003年,正好是 1993年兴起的 人文精神讨 论 !的 整日子!, 上海交通大学以 人文精神讨论 十年祭 !为题, 邀请这次讨论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王晓明发表演讲。 祭 !是一个相当庄严但也意 义明确的词汇,它表示 人文精神讨论 !在经过十 年风雨之后, 可以正式地进入 历史 !了。然而, 王晓明在这个以 祭!为题的演讲中, 却再一次强 调了重提 人文精神讨论!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我今天所以在这里重谈 人文精 神 !大讨论, 更是因为, 我觉得十年前发 生的人文精神的讨论, 并不仅仅是一个 已经过去了的事情, 它其实依然是我们 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 并 不是说这个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而 是说这个讨论所针对的那些问题, 在这 个十年里,非但没有消失, 我甚至觉得它 们还日长夜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越 来越重要。[ 1] 的确, 假设根据 消解宏大叙述 !的 后现代 !观 点, 人文精神 !本身就是一个可疑的 元叙述 !; 如果按照 各领风骚三五天 !的 商业化 !逻辑, 十 年前的 讨论 !早该扫入 故纸堆 !了; 倘若遵循 知识分工、学科分化 !的 学院化 !原则, 人文精 神讨论 !顶多只能算是 越位逾规 !的 争论 !, 很 难说有多少 学术价值 ! ∃∃然而, 人文精神讨 论 !的可贵之处就在于, 它没有放弃整体上把握 社会状况的努力, 尽管这种努力在当时还显得十 分艰难和稚弱 % % % 这就区别于 后现代 !只能停 留在 微观!层面的 犬儒 !姿态; 它高调地将 人 文精神 !界定为 超越性!的和 普遍性!的: &人 文精神 ∋ , 是对 &人 ∋的 &存在 ∋的思考,是对 &人 ∋ 的价值、&人 ∋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是对人类命运、 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 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 价值。! [ 2]也许今天看来, 这种简单对 人的价 值 !的诉求值得反思 % % % 但在当时却非常明确地 表示出对 利益至上!的 商品经济大潮 !的抵抗。 之所以 人文精神讨论 !具有这种 大拒绝 !的品 格,根本上是因为 讨论!的基调是由 知识分子 ! 的身份而不是后来流行的 专家学者 !的角色决 定的。正如王晓明在 十年祭 !的演讲中说的: 这场讨论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那样一个社会剧烈 动荡、迷茫、痛苦、困惑的阶段之后,开始慢慢地恢 复活力,发出声音的开始。 1980年代知识界非常 热闹, 各种观点很多, 讨论很热烈,但从 1989年夏 天至 1992年,几乎没人说话, 很沉闷, 而 &人文精 神 ∋的讨论可以说是知识界第一次重新大声说 话。正因为是第一次, 所以许多人都会加入, 因 此,客观上就成为一个标志,一个知识界恢复思想 活力的标志。! [ 1 ]可以补充的是, 虽然在 人文精 神讨论 !之前,知识分子也尝试着从巨大的 历史 震惊!中挣脱出来, 恢复自我的身份认同。譬如 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讨论, 就可以被理解为知 识分子力图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寻找位置的一次努 力。( 无论是 学术规范 !还是 岗位意识 !, 它们 代表的是知识分子在历史性溃败之后的 向内 转 !:转向 学者!、 学术 !和 学院 !, 与 社会!的 关系则维系在 学者的人间情怀!上。也就是在 学院!与 社会 !之间重新划分了一条 界限 !, 如果有谁随便跨越这条界限, 轻则斥之为 浮 躁 !,重则被视作不尊重 学术!, 丧失了 学者!安 身立命之本。尽管 学术史与学术规范 !的讨论 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今天回头来看,不能不指 出这种 向内转!在某种程度上为 1990年代中期 之后 知识分子 !迅速 学院化!和 体制化!做了 理论上的准备。而 学院化 !和 体制化 !的结果 就体现在,一方面由于 知识分化!和 学科分工 ! 的不断强化,学院中的 学者 !逐渐失去了整体性 把握社会的能力,由关注公共问题的 知识分子 ! 转化为聚焦专业领域的 专家学者 !; 另一方面与 学院化 !相配套的是教育 产业化 !,大学无时无 刻地需要面对各种 市场 !要求: 项目市场、科研 市场、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等的共同作用,使 得大学的 学术人 !同时也被定位为 市场人 !和 经济人!,并且在 市场经济!中逐渐蜕变为一个 特定的 利益集团 !。 与 学术史与学术规范 !讨论相比较,很容易 看出来, 人文精神 !讨论体现出 大拒绝!的品 格,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它坚持了 知识分子 ! 的立场。尽管这两次在时间上几乎前后相续的讨 论,都可以看作是知识分子重新自我认识、自我定 位的努力,但和 学术史与学术规范 !讨论不同的 是, 人文精神!讨论对 知识分子 !的身份认同不 是建立在 向内转 !的基础上, 尽管很多参与讨论 者都强调了 知识分子 !的 独立性 !,譬如陈思和 指出 人文精神是一种入世态度, 是知识分子对 世界对社会独特的理解方式和介入方式, 是知识 分子的学统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 自我表达机制 !; 而许纪霖则更具体地强调知识 分子工作的 超越性价值!,借以与 政治激情 !或 商业激情 (名利欲望 ) !相对,他认为可以将人文 精神理解为一种新的 道 !, 这种 &道 ∋不再期望 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将学术和政治&统 ∋起来,它只 是在形而上的层次上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合提供 意义系统和沟通规则 !。这种新 道统!与 学统! 和 政统!的关系是平等的、积极的、生动的。他把 人文价值视为 不亚于钱、权的第三种尊严!。[ 3 ] 但这种 独立性!不是依附于学院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而是要在 学统 !之外找到某种更坚实的内在依据。这一 内在依据如果可以称之为 道统 !的话, 那也不是 一种抽象的 形而上之道 !% % % 尽管 人文精神 ! 倡导者们似乎也没有着重厘清 道统 !究竟是何 含义, 从而被批判者称之为 具有极为强烈的神 话性! % % % 然而, 就像陈思和所说: 人文精神只 能在与时代的对话甚至龃龉中产生 !, [ 3 ]知识分 子 独立性!的 内在依据!重新确立,必然意味着 知识分子!与 社会!、 时代 !之间关系的重建。 具体而言,则是在 1989年至 1992年这一历史巨 大的挫败和转折面前, 知识分子!如何恢复言说 自我、社会和世界的能力问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语 境下生产意义、再造价值的问题, 也即在 1980年 代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知识 共识 !逐渐破灭的 危机时刻,怎样走出 失语!困境的问题。王晓明 在一篇题为 ∀我们能否走出失语的困境 #的文章 中相当生动真切地描绘出这种 危机感!: 79第 1期 罗 � 岗:预言与危机:重返 人文精神讨论 ! (关于 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讨论,可以参见∀90年代思想 文选 #第一卷中所收录的相关文章,罗岗、倪文尖编,南宁:广西人 民出版社, 2000年。 80年代晚期的一系列社会事变, 却 像扑面而来的风沙, 刮得我晕头转向。 仿佛从一个长长得美梦中骤然惊醒, 四 周的一切都那么陌生, 不要说社会、公 众、政府那样的大事物了, 就是我自以为 熟悉的个人,都一个个出乎意料;甚至我 自己,我内心深处的那些隐秘的冲动,也 接连叫我大吃一惊。难道我先前对它们 的认识,都只是一堆幻觉? 难道我牢牢 捧住的新的希望, 也竟是建立在幻觉之 上? 我不敢相信,又不能不信,于是就像 受骗的孩子那样,勃然大怒了。可是,你 怎么会受骗的? 那该杀的骗子又在何方? 我满怀愤激去搜索目标,却发现自己走入 了鲁迅说的 无物之阵!, 并没有哪个单 独的势力能够为这骗局负责,它更像是造 化设下的一个圈套,两百年来中国人遭 逢的种种境遇,整个民族在危机中作出 的种种选择、知识分子对社会命运的种 种理解,甚至你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思想 能力 % % % 倘若这一切都成了那个骗子的 同党,你又向谁去发泄你的忿恨? ! [ 4 ] 因此, 为了克服 失语 !的困境, 知识分子必须将 自我!与 社会 !统一起来, 既要确立自我, 又要 把握社会。于是在 人文精神!讨论中, 我们可以 很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对 自我 !的批判 % % % 最 严厉的说法莫过于 自甘堕落! [ 5 ] % % % 同时也是 对 社会!的批判, 而对 精神!的把握 % % % 不论宣 称 人文精神!早就 失落!或是正被 遮蔽!% % % 无 疑是对 现实!的把握。这也正是不少 人文精神! 倡导者的自我理解和自觉意识,还是王晓明说得清 楚, 人文精神讨论!是 一场针对现实的精神问题 而展开的讨论,它源发于我们具体的生存经验,是 始终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环境中酝酿、 伸展并最终破土而出的。! [ 6] 二 � 以 精神 !把握 现实 ! 那么, 当时他们面对的是怎样一种 现实 ! 呢? 1989年夏天的震惊还未消散, 1992年春天带 动的市场化大潮却又呼啸而至。尽管只有短短的 一年时间,人们还不太清楚这场 大潮 !究竟会怎 样深刻地改变中国社会, 但就知识分子熟悉的 文坛!而言, 1993年已经显得颇不平静:这一年, 各种报刊纷纷扩版和改版, 既是适应信息量倍增 的现实,也是为新兴的广告业提供更多版面。一 批纯文学刊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满足读者需 要,纷纷改版为综合性文化刊物,而同时在中国创 办时间最久、在文坛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学 期刊∀收获 #却在经济上陷入窘境; 这一年, 文人 纷纷 下海!经商, 陆文夫创办 老苏州弘文有限 公司!,张贤亮创办 宁夏艺海实业发展有限公 司 !,谌容一家创办 快乐影视中心!, 笔名 周洪! 的畅销书写作群体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签约, 三年 内,所有署名 周洪 !的书稿, 都只能由中青社出 版, 被新闻媒介称为 周洪卖身 !事件;而在这一 年, 以 朦胧诗人 !著称于世的顾城在新西兰威 赫克岛上用斧头砍死妻子谢烨, 自己自缢身亡, 诗人之死 !引发了文学界、思想界和媒体的激 烈讨论;这一年, 王蒙在 ∀读书 #上发表题为 ∀躲 避崇高 #的文章, 热烈地为被大众喜爱却饱受舆 论批评的作家王朔辩护; 也在这一年, 上海的一 批知识分子在 ∀上海文学 #第六期上发表了长篇 对话录 ∀旷野上的废墟 % % %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 危机 #, 批判的矛头直指文学界和知识分子的精 神溃败,至此拉开了长达两年之久的 人文精神 讨论!的序幕。) 从简单的回顾中不难看出,巨大的社会变化 最初并不是以整体性的方式呈现的,而是作用于 不同人群的经验领域。从 1980年代走来的知识 分子, 他们对 商品化 !、 市场化 !的第一感觉无 疑来自于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文化领域,但文化领 域的变化却以 时代!的显著 落差 !表现出来: 这 边是, 90年代轰轰烈烈的 下海 !潮, 文人追着赶 着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那边是, 80年代俱成往事, 昔日岁月里风光无限的人事趋向沉沦与没落∃ ∃ 因此, 报刊改版、文人经商、签约写作虽然不足以 概括作商品经济大潮的全貌, 但作为中国式 市 场经济 !的某种表征, 固然显示出在新的社会变 动面前,文化作为商品为满足市场需要而发生的 变异,然而, 尤为关键的是,它比抽象的 市场化 ! 更直接地逼问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安 身立命? 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对自我、社会 和未来的理解还能发挥作用吗? 对敏感的知识分 子而言,尽管他们没有而且当时也认为不必要对 社会变动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 但这没有妨碍知 识分子从 精神!、 意识!和 理想 !的高度来 预 言 !式地把握 现实!和 时代 !。这不是一个简单 的 经济基础 !与 意识形态 !对应的问题, 而是复 80 杭 州 师 范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上述资料参考了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济南:山东 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杂的 精神!与 现实!互动的辩证法。不过,造就 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它直接来自 于 20世纪 80年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和时代的整体 性承担,离开了 80年代这一 理想 !状态,我们根 本不能想象 人文精神讨论 !的动力和洞见从何 而来。就像当时已有论者指出的那样, 人文精 神讨论 !中尽管充满 普遍性 !、 终极关怀!、 超 越 !和 形而上 !等抽象的概念词汇, 但这一问题 的提出,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对于当代现实的思考 和回应,充满了 世俗关怀 !。这种 关怀 !的社会 对应物, 在 90年代的语境中就是商品化、市场化 经济转型的现实。[ 7] 因此,在 人文精神讨论 !中, 对 现实 !状况 的把握几乎毫无障碍地转化为 精神 !困境的表 述。在引发讨论的那篇对话录中, 王晓明等人指 出当下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 文学创作上的媚 俗、自娱、消费性、商品化和想象力贫乏等等,表明 我们目前面临着 深刻的人文精神的危机 !, 对 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在商品经济 大潮冲击下,价值观念大转换, 五千年以来信仰、 信念和信条无一不受到怀疑、嘲弄,却又缺乏真正 的建设性的批评。 今天的文化差不多是一片废 墟 !, [ 8 ]不应该仅仅把这些看起来颇为严厉的批 评看作是知识分子面对市场化大潮的自艾自怜, 而是要从中感受到在这种对 文学 !和 文化 !状 况的哀叹中,是否凝结了这一时代某种未被人道 破的精神创痛, 以及知识分子面对精神困境所应 该承担的责任? 王力雄在一篇当时影响很大的文 章 ∀渴望堕落 #中,将知识分子与社会变动的关系 表达得更为彻底, 他强调知识分子承担着 终极 关怀!的价值系统, 是凝聚社会的粘结剂, 缺少它 便会引起社会紧张和冲突。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 本已百孔千疮,若是唯一担负对其进行重建、更新 和修补之职能的知识分子放弃坚守, 自甘堕落,并 且 反戈一击!,对于未来的危机, 中国知识分子恐 怕难以推卸自身责任。[ 5]今天回头来看,王力雄的 某些说法可谓不幸而言中。社会变了,时代变了, 人的精神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知识分子是 否需要为这个变动的时代创造新的精神形式? 这些迫切的问题至今并未得到满意的答案。 而 人文精神讨论 !却早在变化刚刚开始时直觉 式地预示了变化中的 危机 !, 把这个时代需要怎 样的 精神生活 !和 精神状况 !的问题摆在了人 们面前。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年过去了, 王晓明还 特别愿意指出: &人文精神 ∋讨论毕竟打开了一个 另外的空间,一个讨论生存的意义、价值、伦理和精 神信仰的空间。与对制度性问题的讨论相比,这个 空间好像是虚的, 是无形的。可是, 今天我们回过 头来看,就会发现,制度性的改革并不能够解决一 切,它还需要另一方面的支援或配合, 这所谓另一 个方面,用一句老话来讲, 就是 &人心 ∋ ∃ ∃是 &人 文精神 ∋的讨论, 以那样一种强烈的方式,把这个 精神的问题,这个精神生态的恶化的问题,特别提 到了公众的眼前。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这个讨 论因此具有了特定的生命意义,好像一直还活着, 延续到了今天。! [ 1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人 心 !的问题即精神性问题并不依附于制度性问 题,相反,历史地看,中国作为 后发性 !现代化国 家,几乎在每一个时代转折期, 精神 !、 思想 !和 意志 !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甚至起到了 制度 性变革 !的先导作用。而今天的 危机!某种程度 上却是 精神落后 !的 危机 !,因为近十几年来逐 渐形成的市场社会达成的共识是, 制度性变革 ! 可以在根本上解决 精神性问题 !。譬如在 人文 精神讨论!中, 某些经济学家关于 市场经济 !能 够自发产生 人文精神 !的意见在当时只能算是 一家之言,却在以后成了主流意识形态。∗ 市场 万能!的幻想导致的恶果大家有目共睹。所以, 重返 人文精神讨论 !的必要性来自目前面临的 精神危机!,当然,所谓 重返 !并不意味着可以 照搬当年讨论的内容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而是需 要重温 人文精神讨论 !表现出的 知识分子 !特 有的 整体性 !品格,重建 人文精神讨论!突显出 的 知识分子 !必备的以 精神!把握 现实!的姿 态,重现 人文精神讨论!折射出的 知识分子 !理 想的对 意义 !、 价值 !的追求。只有在这样统一 的视野下,当代的 精神危机 !才不会被理解为仅 仅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危机、人文学科的危机和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危机,而是社会整体性危机的表 征。只有在对当代社会进行整体把握的前提下, 81第 1期 罗 � 岗:预言与危机:重返 人文精神讨论 ! ∗参见∀人文精神:经济学家发言了 #, 载∀中华读书报 #1995 年 11月 5日。其中经济学家盛洪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市 场经济的规则与人文精神、道德理想其实是一致的,自由、平等、 公正、守信这些神圣精神其实都源于最初的经济行为,只有在市 场中人们才可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经济学自由主义传 统的出发点,也是它最真实的人文所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 沦丧、物欲横流问题,应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中找原因,计划经济的物质化 和等级制使整个民族精神物质化,摧毁了存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 本位的道德规范。失去道德规范的中国人带着计划经济时的道 德习惯进入市场经济,势必爆发计划经济培养出来的全部人性 恶,但此种爆发是暂时的,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会发现 一些暂对自己不利的规则其实是有利的,于是会形成道德自律, 这是人文精神的前提。 我们才可能找到解决危机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三 � 重返 文学 !的立场 这就是为什么 人文精神讨论 !特别重视 文 学 !的原因了。甚至可以说 人文精神讨论 !体现 的正是一种 文学 !的立场, 尽管这种立场在今天 已经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就连当年 人文精神讨 论 !的参与者也弃之若敝屣。, 但不可否认的是, 文学!以及围绕着 文学 !的相关机制的确在某 种程度上呈现出社会精神状况的 全息图像 !, 它 以其对人的心灵、欲望和潜意识的敏感,比任何一 门 分科之学 !对 精神生活 !的观察都更全面、生 动、深入和复杂。我们不会忘记拉开 人文精神 讨论!序幕的对话录 ∀旷野上的废墟 #, 有一个醒 目的副标题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他们从 文学杂志纷纷转向,新作品的质量普遍下降, 有 鉴赏力的读者日益减少, 作家和批评家当中发现 自己选错了行当, 于是踊跃 &下海 ∋的人, 倒越来 越多!这种文学市场化的现象, 发现 文学的现 状 !普遍存在着 从&文学应该帮助人强化和发展 对生活的感应能力 ∋后退,从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 在着精神价值 ∋这个立场的后退 !, 进而指出 文 学 !的 后退 !标志着社会精神状况的危机, 即 人 文精神的危机!。 [ 8]很显然, 倘若不拘泥于 人文 精神!究竟有何实质性的含义, 而是把它宽泛地 理解为社会精神状况和精神生活, 那么 文学!在 这儿不仅仅是社会 精神生活!的表达, 同时它也 参与到塑造时代 精神状况 !的历史过程中, 并且 以其特有的感性化品质,成为某种主动性力量。 那么, 今天的 文学 !是否还具有这种力量 呢? 表面上看, 文学的处境与 90年代初期相比 较,似乎显得越来越困难。但是,这种困难不仅仅 来自于 消费社会!的来临, 文学 !逐渐被 边缘 化 !,因为历史地看,现代意义上的 文学 !正是与 消费社会 !相伴而生, 同时又时时刻刻反抗着 消费!的逻辑;也不能完全归因在 景观社会!的 兴起, 影像对阅读的挑战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内 在于文学创作之中了∃ ∃尽管我们承认,由于技 术、媒介和市场关系的变化,文学不得不面临许多 前所未有的难题。譬如在当代中国, 市场化!趋 势导致的不单是 流行读物 !与 文学作品 !争夺 地盘, 更关键的是在现代合理分化的规划下, 文 学 !成为了专业主义的领地, 它可以与 市场 !保 持一段距离,可同时也和道德、政治、历史与社会 不发生直接交涉。 即便如此,只要 语言!依然是 人 !与 人 !、 人!与 世界 !之间最重要的连接之一, 那么 文 学 !的地位就不可能轻易动摇。就像美国哲学家 理查德 −罗蒂 ( R ichard Rorty)所言, 人类休戚与 共感的形成,所依靠的不是一种共同语言,而只是 人人都会有的 痛 !的感觉, 尤其是其他动物所不 可能有的那种 痛!:屈辱。. 但 痛 !是一种非语 言性的存在,如果要让人们感同身受,那就必须用 语言来描述。这一描述不是简单的一次性 反 映 !,而是复杂的 再现 !过程, 它至少涉及到三个 层面: 首先, 将非语言性的 痛 !转化为语言性的 对 痛 !的描述,即使不过多地考虑语言的建构作 用,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对不可表达之物的 表达, 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修辞和技巧才能达到相 应的效果; 其次, 人类对 痛 !的感受范围正日益 扩大。随着对种族、性别、阶级和文化之间界限的 不断跨越, 原来许多不被重视甚至不被承认的 痛!逐渐被纳入到人类经验的版图中, 必然要突 破用来描述 痛 !的固有语言形态。为了让更多 的人感受到这愈益深广的 痛!,不仅是如何运用 新的策略、修辞和技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创造 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语言形态;最后,对于那些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者来说,他们常常处 于 痛 !加诸身而 无言 !的状况中: 一方面由于历 史原因和现实境遇,被压迫者没有学会用 语言 ! 来描述自己经验, 甚至觉得根本就不值得去言说 自我的处境, 所以我们几乎听不到什么来自 底 层 !的 声音 !,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已经痛苦到无 法用旧的语言来表达, 甚至旧的语言构成了理 解被压迫者经验的障碍 ∃∃如何让被压迫者发 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他们不能自己完成, 就需要 别人替他们言说。 代言 !问题在呼唤新的表达 和新的语言的同时, 必然要面对更严峻的言说 伦理和权力关系。 82 杭 州 师 范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 , . 王晓明在∀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 #中从总结 人文精神讨 论 !的经验教训的角度,强调了研究当代中国现实的重要性,甚至 称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我个人认为这是摆在中国知识界或人文 和社会科学界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今天的人文学术 的最大的动力或者活力,就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些问题的回答。!但 有趣的是,他几乎没有提到 文学 !在其中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譬如朱学勤就是 人文精神讨论 !的参与者之一,但他成为 自由主义者 !之后,就常常嘲笑中国知识分子的 文学性 !以及 与此相关的 文化批评 !, 参见朱学勤 ∀在文化的脂肪上瘙痒 #, ∀读书 #1997年 11期, 以及最近的∀鲁迅的思想短板 #, ∀南方周 末 # 2006年 12月 14日。 参见理查德− 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 #中的相关论述,徐 文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以下引用该书,不再另外注明。 无论是一般性的表达, 或是日渐扩大的感受 领域, 还是要求 代言 !的底层经验, 这些共同构 成的 再现!过程,意味着人类的 休戚与共感!需 要透过 语言 !% % % 更确切地说,是对语言极富想 象力的使用 % % % 创造出来:只有把陌生人想象为 和我们境遇相同的人, 只有把他们承受的痛苦转 化为我们的感受,我们才能够建立起 人 !与 人 ! 之间的 想象的共同体 !。把这两个不同的世界 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语言 !, 尤为关键的是人们能 否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达到这个效果。而我们都 知道, 就由经验到语言的化合作用而言, 文学 ! 正是担负这一使命的最佳选择。理查德−罗蒂说 得更加直白: 逐渐把别人视为&我们之一 ∋ ,而不 是 &他们 ∋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详细描述陌生人和 重新描述我们自己的过程。承当这项任务的, 不 是理论∃∃是小说。狄更斯、施赖纳或赖特等作 家的小说,把我们向来没有注意的人们承受的各 种苦难,巨细靡遗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拉克洛、亨 利 −詹姆斯或纳博科夫等作家的小说,把我们自 己所可能犯下的各种残酷,巨细靡遗地告诉我们, 从而让我们进行自我的重新描述。! 尽管理查德 − 罗蒂对 文学 !在社会中位置 的讨论,离不开他所身处的历史语境, 即 富裕的 北大西洋民主社会 !, 其立论的根本也绕不过西 方现代性 公 !与 私 !的内在分裂: 要在理论的 层次上将自我创造和正义统一起来, 是不可能的。 自我创造的语汇必然是私人的,他人无法共享的, 而且也不适合于论证;正义的语汇必然是公共的, 大家共享的, 而且是论证交往的一种媒介。!但 是,他对 文学 !在当代世界中的重要性的强调, 不只是有力地回应了媒体时代 文学之死 !的喧 嚣,而且赋予 文学 !某种穿透 公 !与 私 !界限 的可能性:在诗学和政治、心理和社会、自我创造 与追寻正义∃∃之间建立沟通,达到平衡。 因此,文学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就不光来自于 外部社会条件的变化, 而取决于是否具备将变化 的外部条件转化为自我创造的能力。这就是瓦 特 −本雅明 (W a lter Ben jam in)所谓 作为生产者 的作家 !: 一个透彻思考过当代生产条件的作 家 !的工作 不只是生产产品, 而同时也在于生产 的手段 !。他要求作家深刻理解文学的 当代生 产条件 !,却并不是为了成为 熟练!工人,只会生 产 合格 !产品, 而是需要一种创造性的能力, 把 当代的生产条件 !在 产品 !中生产出来, 也就是 要 生产 !出 生产的手段 !。/ 这意味着作家必 须寻找和具备新的技术或技巧, 才可能更深刻地 介入和影响社会。借用理查德 − 罗蒂说法, 在 痛!的经验与对 痛!的描述之间, 起关键作用的 依然是新的语言技术或技巧。 当然,这里突出 技术 !或 技巧 !的重要性, 并不是提倡那种单调乏味的 形式主义 !或漫无 目的的 先锋实验 !。相反,无论是本雅明的 生 产 !还是罗蒂的 痛!% % % 前者带有明显的马克思 主义的痕迹,后者则深深打上了杜威式自由主义 的烙印,分歧是毋庸置疑的,却也有同样毋庸置疑 的共同点: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 !% % % 都将自身视 为形式探索或技巧创新的前提与动力。但对于现 今的绝大多数作家来说, 由于文学史的 自律性 ! 书写和文学经典的 非语境化 !建构, 形式 !和 技巧 !变成了一个从社会历史过程中分化出来 的 独立!领域。特别是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 文学 !与 生活!的关系似乎已经不再成为写作 的核心议题,作家可以在形式和技巧的 独立!领 域进行纯粹的、 无涉功利 !的探索与试验, 由此 造成了文学内部的 公 !与 私 !的分裂: 私文 学 !承受了来自 文学史 !的压力, 影响 !和 创 新 !的焦虑使得作家专注于形式探索,而现代性 合理分化造就的 具有内在深度的自我 !则源源 不断地提供相应的情绪、感觉和幻想, 尽管就 文 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 艺术 !而言, 各种形式探索 和技巧创新可谓成绩斐然,但同时却让 文学!越 来越成为 少数人 !的事情,最终使 文学!变成了 远离 公共性 !、 无法与他人分享 !的 自我创 造 !的最高典范; 相应的, 追寻正义 !的文学 % % % 也即关注现实、介入社会的 公文 公文种类及格式公文写作资料选粹公文的语言应当是常见公文批示用语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学!% % % 就被视 为低一个档次的创作。 这种文学等级制度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强调文学 公共性 !的作家容易产生逆反 心理, 有意规避形式探索, 甚至故意用 反智 !的 姿态来对抗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秩序,那种简单、直 接和粗暴的态度不仅没有弥合 公 !与 私 !的分 裂,反而扩大了两者的距离, 导致了对所谓 纯文 学 !相对狭隘的理解; 另一方面, 对 纯文学 !的狭 隘理解使得热心介入社会的作家产生了对 文 学 !的 原罪 !,一种丢失了 纯文学 !和 自我!的 焦虑挥之不去。为了缓解焦虑, 时时不忘对更高 一个等级的形式探索表示敬意, 于是在他们的作 品中, 就不难发现 媚俗!式地在对现实的描述上 添加种种象征、隐喻或幻觉, 以期达到超越 写 83第 1期 罗 � 岗:预言与危机:重返 人文精神讨论 ! /参见 Walter B en jam in: The Au thor as Produ cer, trans. by Edmund Jephcott, in Reflect ions, H BJ, New York, 1978. 实 !的效果。殊不知, 这种 赎罪 !行为不但没有 将 自我创造 !和 追寻正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 而更深刻地彰显出 文学 !内在的分裂。不论 反 智 !还是 媚俗!, 都以割裂 经验 !与 言说 !的有 机联系为前提, 反智 !姿态以一种本质化的方式 忽略了 言说 !对 经验 !的建构和揭示作用,因为 言说!方式的陈旧和保守, 即使发现了新的 经 验 !,也往往被淹没在俗套和滥调中; 媚俗 !行为 则抽象化地对待各种 言说 !方式, 把它们当作可 以随意嫁接和拼贴的玩具, 完全无视形式创新的 动力来自于 经验 !的压迫和表达的困难,种种技 巧和手法的使用难免沦为游戏和花腔。 遗憾的是,当今的文坛俗套和滥调比比皆是, 游戏与花腔成为时尚, 却几乎没有作家像青年卢 卡奇那样坚定地相信写作 不是在寻求一种新的 文学形式, 而是十分明确地在寻找一个 &新世 界 ∋。!0然而, 任何一个具有 生产性 !的作家都 必须面对来自 新形式 !和 新世界 !的双重挑战, 才可能穿透 文学 !领域中日益深化的 公 !与 私!的界限, 在 生产条件 !和 生产产品的手 段 !之间、在 自我创造 !和 追寻正义 !之间建立 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意味着作家对世界体验越 深,他的发现就越多, 而要把这些新发现表达出 来,就不可能仅仅使用现成的形式或技巧,必须有 所创新,才可能将新感受表述为一种公共的经验, 从而在新的层次上产生 休戚与共感 !, 所以在这 个意义上,一个作家苦苦追寻的是 形式化 !了的 经验!,倘若他没有找到可以把 体验!表达出来 的 形式 !,那么人们就会觉得这种 体验 !根本就 不存在; 同样的, 作家的创新欲望也可以来自于 形式!的焦虑, 因为在他动笔写作之前, 文学史 和文学经典已经累积下无数的手法、技巧和形式。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吧,在 19世纪末文学现代主义 兴起之后, 所有号称回归 写实主义!的创作, 其 实都已经把 现代主义 !当作了 缺席的在场者 !。 面对这种 层累!的写作秩序, 如果一个作家没有 在形式上创新的自信, 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动笔。 但是这种自信不可能完全来自于自我的独特性, 而应该植根于个人对世界的深刻介入和体验。所 以在这个意义上, 一个作家苦苦追寻的是 有意 味 !的 形式 !。离开了背后宽广深邃的 世界 !, 单纯的 形式 !只能被理解为语言的 游戏 !。 形 式 !与 世界 !之间这种往复回旋的关系, 正如卢 卡奇所说, 一切艺术形式都是由生活中的超验 的不和谐规定的,这种形式将生活接受下来并组 织成为自身完美的总体的基础 !。假使不过分拘 泥于这段话的黑格尔色彩,那么 形式 !、 生活 !、 组织 !和 总体! ∃ ∃这一系列古典概念所蕴含 的意旨,依然是当代文学不容回避的使命。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愿意强调, 重返 人文精 神讨论 !,就是重建更加宽广开放的 文学!立场。 特别是今天的人们 精神状况 !既面临着旧的控 制,又遭遇了新的奴役,其表现形式往往以市场社 会对人的主体性进行更深入的 操控 !为特征, 因 此特别重视对人的 意识 !、 欲望 !和 精神 !的 开掘。相应地,如果要应对这种新的危机,那么就 必须在一个人如何转变成为一个主体的过程, 也 即所谓 主体化!的过程中展开斗争和争夺,只有 通过斗争,将权力控制的过程转变为力量争夺的 空间, 主体才不会朝向现成的或静态的目标,而是 开放为某个目标之主观努力的自我塑造过程。1 很显然,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 文学 !可以发挥 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清楚地看到, 与 人 文精神讨论 !结合在一起的 文学 !作为一种回应 整体性危机 !的 想象方式 !, 曾经争取到 批 判 !的位置, 那么, 在新的危机时刻来临之际, 同 样应该寄希望于一种经过反思的 文学!立场, 可 以重新激发起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 1]王晓明. 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 % % %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 讲 [ EB /OL] . http: / /www. cu l�stud ies. com /commun ity/w angxi� aom ing /200505 /1939. htm .l [ 2]高瑞泉,袁 � 进,张汝伦, 李天纲. 人文精神寻踪 [ J] . 读书, 1994, ( 4) . [ 3]许纪霖,陈思和,蔡 � 翔, 郜元宝.道统、学统与正统 [ J] .读 书, 1994, ( 5) . [ 4]王晓明.我们能否走出失语的困境 [ C ] . / /罗岗,倪文尖. 90 年代思想文选: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 5]王力雄.渴望堕落 % % % 谈知识分子的痞子化倾向 [ J] .东方, 1994, ( 11) . [ 6]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 [M ]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0. [ 7]刘 � 康. 对中国当代文化思潮的几点思考 [ J] . 文艺争鸣, 1994, ( 6) . [ 8]王晓明,张 � 宏,徐 � 麟,张 � 柠, 崔宜明.旷野上的废墟% % %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 J].上海文学, 1993, ( 6) . 84 杭 州 师 范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0 1 参见卢卡奇在∀小说理论 #中的相关论述,载∀卢卡奇早期 文选 #,张亮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以下引用该文不再 另外注明。 关于 文学 !在人的 主体化 !过程中发挥 反抗 !作用的论 述,可以参看我为拙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 #所写的 后记 !,南 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本文档为【预言与危机_重返_人文精神讨论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287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13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