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翻译与伦理规范

翻译与伦理规范

举报
开通vip

翻译与伦理规范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06 No. 2 [收稿日期 ] 2005212207 [作者简介 ] 吴建国 (1965 - ) ,男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魏清光 (1970 - ) ,男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翻译与伦理规范 吴建国  魏清光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135) [摘要 ] 翻译必然牵涉到伦理规范。中西方伦理规范存在着较大差异 ,若译入语伦理规范强大时 ,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往 往顺应译入语伦理规范而改写原文 ...

翻译与伦理规范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06 No. 2 [收稿日期 ] 2005212207 [作者简介 ] 吴建国 (1965 - ) ,男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魏清光 (1970 - ) ,男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翻译与伦理规范 吴建国  魏清光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135) [摘要 ] 翻译必然牵涉到伦理规范。中西方伦理规范存在着较大差异 ,若译入语伦理规范强大时 ,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往 往顺应译入语伦理规范而改写原文 ;若译入语伦理规范处于弱势 ,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时 ,译者则会引进新的伦理 规范。在全球化伦理话语下 ,翻译是促进伦理融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 翻译 ;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29358 (2006) 0220001206   翻译的文化学转向引发了新理论、新学说的百 花齐放、层出不穷 ,如描写理论、多元系统论、规范 论、操纵论、改写论、后殖民理论、目的论等等。译界 权威杂志《译者》(The Translator)出了名为《回归到伦 理问题》( The Return to Ethics) 的专刊 (2001 年第二 期) ,特邀编辑 Anthony Pym 在导言中明确指出 :“翻 译研究已经回归到了对各种伦理问题的讨论”。Pym 还界定了翻译伦理问题研究的领域 ,即再现的伦理 ———再现原文文本、原文作者 ;服务的伦理 ———完成 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 ;交际的伦理 ———与“他 者”进行交流 ;基于规范的伦理 ———满足特定文化的 期待 ;承诺的伦理 ———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 (Pym ,2001 :129 - 138) 翻译的伦理问题的提出又给 翻译研究增添了一朵奇葩。 一、伦理与翻译 在经过当代翻译理论 ,特别是后殖民理论洗礼 之后 ,人们不会再简单地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翻 译”现象当作是一个中立客观、无涉价值的过程 ,仅 仅是从原作到译文之间的字句流通 ,人们更关注的 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通 过何种渠道 ,采取怎样的方式 ,被不同的文化所认 识、选择、重组和阐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 ,伦理是“风俗沿袭而来的 ,因 此把‘习惯’(ethos) 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 ,就有 了‘伦理’(ethike) 这个名称。”(亚里士多德 ,1992 : 27)通俗地讲 ,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 与行为的秩序规范 ,伦理传统构成一个民族或文明 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最具特征的内容。伦理规范基于 民族历史演化而来 ,它与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 都有一个历史过程 ,而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 因素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人类 社会没有伦理规范 ,则其群体生命必然失去其内在 秩序而趋于崩溃。伦理传统构成一个民族或文明所 蕴含的文化传统最具特征的内容。伦理不仅直接或 间接地体现了共同存在于人的普遍本性 (因而也是 作为任何民族或文明成员的任何人的特殊本性) 中 的理想、激情、理性、甚至利益冲动 ,而且直接或间接 地反映了决定他们生存环境和思想条件的客观要 素。 文学文本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总是 与伦理道德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从而呈示出特 定的伦理精神。文学文本的伦理精神 ,除了取决于 创作主体的伦理态度 ,还取决于文学反映对象的伦 理内涵。“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这一涵蕴极其丰富 的论断精辟地揭示了文学的基本对象 ———人和人的 生活。作为文学反映对象的人 ,决非生物学意义上 的“自然”人 ,也非社会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 ,而是生 活在特定现实关系中的具体的、生气勃勃的人。对 于他们来说 ,道德关系无疑是一种最普遍同时也是 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 社会成员的现实行为和心灵世界 ,使之打上鲜明的 伦理烙印。更重要的是道德关系作为人的基本社会 关系 ,与其它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 ,从而使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图景中蕴含着 丰富复杂的伦理内容。因此 ,当作家一旦将笔触伸 向人及人的生活时 ,就不可避免地要展示和描写这 种道德关系以及由此注定的伦理内容 ,从而赋予文 学以特有的伦理精神。英国作家劳伦斯曾经指出 : ·1· “一部长篇小说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鲜明生动的关系 , 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 ,不管它里面包含一些什 么。”(洛奇 ,1987 :239)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论断。 综观中外文学史 ,伦理性题材的作品从来都占有相 当大的比重。例如爱情、婚姻、家庭、父爱、母爱、友 谊、乡情等等 ,无一不是文学常见的反映对象。由于 这类作品直接描写的是人类的伦理生活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人类 的伦常情感 ,而且作家总是要对其作出明确的道德 评价 ,因而它们必然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由于人 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作为完整的、独特的、鲜活的个体生命 ,总是具有 特定的道德情感和伦理品格。在非伦理性题材的作 品中 ,作者仍然不能不描写人物的道德关系与其它 现实关系的联系、依存、矛盾和冲突。非伦理性题材 的作品同样折射出特有的伦理精神 ,作者也必然会 表现人物的道德情感与伦理品格。 翻译是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文化学派认 为 ,“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 ,不是句子 ,甚至不是 篇章 ,而是文化。”“翻译是各种社会力量用来‘操纵’ 特定社会、建设所需文化的主要‘文学手段’。”(潘文 国 ,2002b :36) 如乔治·斯坦纳 ( George Steiner) 所言 : “一种形式的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这种交 流可以是垂直的 ,也可以是水平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 的 ,那就是交流的内容必须是文化意义。”(1975 :45)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伦理自然也和翻译活动息息相 关。不论是作为对文本进行“改写 ( rewriting)” (Lefevere ,1992a)的翻译 ,还是作为“文化交流产物” (王克非 ,1994 :57)的翻译 ,自然会牵涉到伦理规范。 从洪堡的名言 ,”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 观。”(姚小平 ,2002 :72) 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 : 翻译是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 ,译者 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世界观带入 ,并与文本的世界 观相融合。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 译 ,而是伦理符号在两种文化中不断穿梭的运动 ,斯 皮瓦克 (Spivak) 则希望通过翻译建立一种“伦理特 性”(ethical singularity) (Spivak ,1996 :201) 。语际间 的翻译 ,既会涉及对与源语言相关的文化、政治、伦 理、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通达领会 ,也涉及具有颠覆性 的修辞是否符合目标语的社会逻辑、社会伦理和社 会实践的问题。 二、中西伦理规范与译者的操纵 中西伦理道德思想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 源 ,中西方的伦理观念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 往往成为制约译者译介活动的要素。 1. 中西家庭伦理与译者的“改写” 在中国社 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方 式是从家族到国家 ,用“家”涵盖“国”,以血缘关系维 系奴隶制度 ,形成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 和文化传统。中国的国家起源方式是以氏族的血缘 家族关系为基础的 ,家族是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 ,国 家又不断强化家族 ,形成宗法家长制。家族内部家 长制的统治和保持家族的内聚力 ,不但是家族兴旺 的依据 ,也是国家统治的前提。维护宗法家长制的 重要作用 ,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非常重视调节家族 成员关系的家庭伦理 ,置它于社会伦理之上 ,在一定 意义上 ,家庭道德规范成为首要伦理原则。孟子在 “人伦”中把调节家族内部的核心关系 ———父子关系 的道德规范列为首位 ,说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 妻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礼 记》中把人伦演变为“十义”,其中八个道德规范是调 节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大学》提出“家齐而后国 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把家庭伦理的重要性鲜明 地指了出来。而后的董仲舒制定的政治纲领和伦理 纲领的“三纲”中 ,其中两纲属于家庭伦理。因此 ,中 国传统伦理中“孝”这一德目被抬高到“天经地义”的 高度 ,视为“至德要道”,以“孝亲”作为“忠君”的前 提。“孝”成为缩小了的“忠”,“忠”成为扩大了的 “孝”,恰好适应了中国的宗法家长制和君主专制制 度相结合的社会。 西方自古以城邦为国家基础 ,城邦是团体组织 国家通过城市来组织居民和实施统治 ,而家庭关系 则比较松散。从古希腊开始 ,私有制就比较发达 ,法 律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 ,个人权力不受侵犯。因此 西方人私有观念强。进入中世纪后 ,由于政教合一 , 教堂、教区把每个教民组织起来过宗教生活 ,在上帝 面前人人平等。个人通过教会组织同国家发生关 系 ,因此很少有家庭、宗族观念 ,形成了一个以个人 主义为本位的社会 ,每个人的权利、价值通过个人的 努力来实现。西方的伦理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类必然高于万物 ,古希腊人骄傲地把自己称作“自 由人”,再通过后来的启蒙运动 ,“不自由 ,毋宁死”的 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故西方传统伦理的根本原则 , 就是体现个人主义的平等自由。 中国近代很多从事外国文学译介活动的知识分 子根源于当时时代伦理特征 ,而且也为中西伦理的 差异性所制约。在当时的很多翻译作品中 ,译者囿 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陈旧的思想 ,往往把正常的 ·2· 亲子之爱和人类情感附会成“忠”、“孝”,并和中国传 统的封建伦理观念联系起来。甚至译作中的称谓也 明显地中国化了。比如玄奘将佛经里的“妻子”之所 以译成“妻妾”,就是受中国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影 响。(张南峰 , 1998 : 33) 陈景韩译莫泊桑的《义勇 军》,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法国少妇玲多娘竟对交战 中的普鲁士士兵称妾 :“少妇指大桌子之两侧交并之 木椅 ,语普兵云 :‘请少坐 ,妾为汝等烧肉汁 ,医汝等 饥饿。’”又如林纾把《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美国作 家奥尔登著 ,林纾误为英国人) 、《英孝子火山报仇 录》(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 的千里 寻亲和为母报仇都归结为“孝”的力量 ,说《英孝子火 山报仇录》中的“一烈一节 ,在吾国烈女传中 ,犹铮铮 然”。(郭延礼 ,1998 :297) 这一切都表明 ,林纾文化 意识中历史积淀的重负 ,使他在译西方小说时总是 千方百计地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结合起来 ,由此产 生对原作的“改写”(rewriting)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 究忠孝仁义 ,“孝”是为人之基本道德准则。朱生豪 在译《李尔王》时 ,多次用到“孝”这一儒家伦理观念 来取代文中表现本性和亲子关系的 nature 和 love。 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 ,对其中提到的哈姆雷 特 ,恐国人不解 ,处理为“罕木勒特 ,孝子也 ⋯⋯”。 各民族伦理规范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译者将作 品中人物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联系起来 ,就是为 了顺应当时的主导伦理思想 ,以避免和当时的主流 伦理道德规范相冲突。 2. 理欲论与译者的“操纵” 理欲论是道德的 核心 ,在人性道德倾向方面 ,中国人是精神快乐论 者 ,西方人更注重物质欲望的满足。 中国始终坚持以理治欲。中国古代精神唯上的 理论极其丰富。《尚书》提出“响用五福”,指长寿、富 足、康乐、德性、善终。儒家讲究“君子忧道不忧贫”,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孔子 的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朱熹则更 走向禁欲主义 ,说人应“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语 类》卷 13)道家对世俗的声色犬马、追名逐利而带来 的快乐持鄙视态度。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发展为 “存天理 ,灭人欲”。 西方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是人性论 (中世纪是 神性论) ,近代的人性论发展为人道主义。主张人性 趋乐避苦、自爱自保 ,即使主张理性是人的本性的思 想家 ,也承认人的理性之所以重要 ,在于它能够指导 人合理地满足欲望 ,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使个人 在追求私利时不损害他人利益。西方偏重肉体幸 福 ,突出人的感情和谐和物质欲望满足 ,以及其他非 理性对幸福的作用。费尔巴哈的“我欲故我在”,认 为人来自于自然 ,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 ,人天生趋乐 避苦、自保自爱。人的感性欲望、利己心理本身是合 理的 ,无所谓善恶。人的感性欲望或需要就是道德 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道德是实现人性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笛卡 儿的“我思故我在”,认为人之本性在人的理性 ,理性 使人具有无限的价值 ,使人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种理论强调人在理性指导下的行为都是善的 ,道 德是理性指导人的欲望满足的结果。在重金钱的资 本主义社会 ,人们追求感官刺激与物质满足 ,直接导 致了伦理道德的物化。 “发乎情止乎礼”是传统社会中处理男女两性关 系的基本准则 ,它要求男女之间的感情要符合一定 的道德规范 ,不能以人的感情为转移。比如老舍一 方面肯定男女自由恋爱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又认为 爱情属于个人的私事 ,不能以私害公 ,因而人就必须 以理智压抑自己的情感。《骆驼祥子》中 ,祥子虽然 把小福子看作自己理想的情人 ,对方也对他颇有好 感 ,但他们之间并未有任何苟且之事 ,从心所欲不逾 矩。但是 Evan King 在翻译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时 ,顺应西方人的私欲幸福观 ,改写了原作的结局 , 原来的悲剧结尾变成了祥子与小福子结合了。 再比如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一直等待罗密 欧来幽会的朱丽叶站在软梯前 ,有一句独白 :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 But I ,a maid ,die maiden2widowed. 他要借你作牵引相思的桥梁 , 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转引自谢天振 ,2000 :627) 在朱生豪所处的四十年代 ,中国人谈性色变 ,对 一个叨念“他本要借你作捷径 ,登上我的床”和害怕 “守活寡 ,到死是处女”思春女子 ,当时的社会伦理不 可能有很高的评价。朱生豪对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这一句改写成了“他要借你作牵引 相思的桥梁”;对 But I ,a maid ,die maiden2widowed. 这 句 ,他有意避免了“处女”、“守活寡”、“到死是处女” 这类与传统伦理冲突的字眼 ,而译成了一句“可是我 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的深闺幽叹。 任何伦理规范都有其保守的一面 ,对外来伦理 具有某种抗拒性。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往往自觉或不 自觉地动用自己的力量 ,将原文的伦理规范向译入 语的伦理规范靠拢。 3. 内省、科学伦理对译者的翻译决策作用影响 ·3·  中国伦理文化历来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孔孟认 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大学》) 。方法包括“具不贤而内省”的内省、“内不欺 己 ,外不欺人 ,上不欺天”的慎独、“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的养气等。至宋明时期 ,程朱又提出修养“功夫 惟在居敬穷理二事”(《朱子语类》卷九) ,陆王进而强 调向内用功夫的“致良知”等。因此 ,中国伦理传统 文化一贯偏重只要通过内在的修养功夫 ,便能形成 和达到“修己以安人”的“圣人”或“醇儒”的最高道德 境界。 西方无论是经验主义论者德谟克利特、伊壁鸠 鲁派、培根 ,还是理性主义论者苏格拉底、斯宾诺莎 等 ,都认为知识就是美德 ,一切美德来源于智慧 ,人 依赖智慧就可以获得幸福 ,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培 根既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又同时宣称知识就是道德 , 而获得知识的途径 ,就是观察和实验。斯宾诺莎也 同样认为要把知识同道德、真和善统一起来 ,只有正 确认识自然 ,才是唯一正确的达到道德的途径。因 而西方伦理文化一贯站在人和自然的主客分离的立 场 ,倚重观察、调查、实验的外在求知求实的手段去 认识自然与征服自然来获取知识 ,“科学”和“民主” 成了西方伦理文化的两大支柱。 严复选择翻译《天演论》的根本原因即是他的忧 国忧民的科学伦理意识 :“意欲本之格致新理 ,溯源 竟委 ,发明富强之事。”(王 ,1986 :514) 赫胥黎的原 作《进化与伦理》既使他看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无情进化规律而为之震撼 ,又让他看到“与天争 胜”、“自强保种”的希望而为之激奋。正是西方的这 种科学伦理思想切合了严复的忧患意识 ,因此严复 选择《天演论》,即是要以西方的科学伦理思想从根 本上探讨国家富强之因。出于这样的目的 ,严复在 翻译《天演论》时一半通过翻译 ,一半通过按语 ,将他 认为必需的达尔文基本原理、斯宾塞普遍进化观和 赫胥黎以人持天、自强保种之新观点一一摄取 ,连同 他自己的伦理思想 ,综而统之 ,注入书中。这自然不 是“忠实”的翻译观所能解决的。明确了严复翻译 《天演论》的动机 ,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吕俊 (2002 :42)称之为“地地道道的改写 ,一种为明确目 的的再创作 ,是原作在译入语环境下的一种变形和 改造”了。这实际上是译者的伦理判断对译介行为 的操纵。 鲁迅带着自觉的伦理意识翻译了法国小说家凡 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他在《月 界旅行·辨言》中说 :“我国说部 ,若言情、谈故、刺时、 志怪者 ,架栋汗牛 ,而独于科学小说 ,乃如鳞角。智 识荒隘 ,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 ,导中 国人群以进行 ,必自科学小说始。”(转引自郭延礼 , 1998 :175)可见鲁迅是带着开启民智、提倡科学的目 的翻译这两部小说的。当然 ,鲁迅也为了“适应中国 读者的欣赏习惯 ,采用了章回体 , ⋯⋯全书的译文也 多有损益。”(郭延礼 ,1998 :175) 鲁迅自己后来也承 认 ,“虽说译 ,其实乃是改作。”(转引自郭延礼 ,1998 : 176) 伦理规范是进化着的 ,各民族伦理文化在相互 接触和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一种伦理文化的 某些因素被译者通过改写 ,使之为译入语读者所接 受 ,从而最终融入译入语文化中。人类历史发展的 过程 ,就是各种伦理规范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 程。 4. 价值取向与译者的伦理判断  中国文化生 长过程中 ,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的存在必须极大 程度地依赖自然。但是 ,中国人却努力地要寻求人 与自然的统一 ,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既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必定共同受制于自然界的普遍 规律 ,那么文化所关注的不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 ,而是在天人合一前提之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的自我修养为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 合乎“天道”———固有尊卑、各行其道、和谐有序、修 身归天。同时 ,个人还应该加强自我品德的修养 ,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不难看 出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着重强调人的主体方面 ,表面 上强调个人内在的能动性与个人绝对服从群体相矛 盾 ,事实上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有力手段。个体不 具备独立性和自由发展的条件 ,其价值只能体现在 家族或封建共同体上 ,这就注定了中国所形成的必 将是一种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则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由于人是世 界万物之一 ,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 ,人就是自然的存 在和进化的产物 ,始终处于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过 程之中。人要生存、发展和完善 ,必须同自然万物进 行竞争 ,因而西方文化关注天人分离前提下人与自 然的关系。人天生具有平等的权利 ,人类社会要遵 循理性规律 ,保证人对自然占有、分配、利用的合理 实现。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 :“人是万物的尺度”,近 代资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系统地转化为个 人主义 ,将个人视为他人的目的 ,将他人看作自己的 手段。由于个人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根植于资本主 义商品经济结构之中 ,便出现了以对物的依赖为基 ·4· 础的个人独立性。资本主义世界是异化的世界 ,人 受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的统治 ,商品法则、物的规律 占了上风。因此 ,西方文化形成的是一种基于自然 法则而建立的社会契约伦理。 在西方伦理思想的冲击之下 ,中国传统的价值 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学 翻译活动正是引进西方现代文化与文明观念的最便 捷的途径 ,在翻译文学的推动下 ,资产阶级的民权平 等思想愈来愈深入人心 ,纲常伦理的教化观念发生 了动摇 ;人们逐渐认识到西方之“器”不再是“形而下 者”,科举取士不再是唯一的升迁捷径 (张立文、王俊 义 ,1987 :321) ;很多人开始建立了以西方文化为价 值取向标准的思维方式 ,甚至在道德、宗教、社会习 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都受到西方文明的影 响。譬如当时存在的所谓“豪杰译”,译者为了思想 启蒙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把作品中的主题、结构、人 物都进行了一番改造 ,这样的译作虽不能说面目全 非 ,但肯定也是大异其貌。比如法国小说家儒勒·凡 尔纳的小说《十五小豪杰》(原名《两年的假日》) ,英 国人由法文译成英文时 ,在英译自序中云 :“用英人 体裁 ,译意不译词 ,惟自信于原文物豪厘之误。”日本 人森田思轩由英文译日文时又说 :“易以日本格调 , 然丝毫不失原意。”梁启超再由日文译成中文时则又 谓 :“今吾此译 ,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之 ,然自信不 负森田。果尔 ,则此编虽另焦士威尔奴 (即儒勒·凡 尔纳不准确音译)复读之 ,当不谓其唐突西子耶 ?”这 样 ,凡尔纳这部经过多次“豪杰译”的小说 ,其作品中 的“小豪杰”也就变成译者各自心目中礼赞的“小英 雄”。(郭延礼 ,1998 :222) 由于各种因素 ,不同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存在着 差异。各民族伦理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并不 平衡 ,往往有强势和弱势之分 ;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 中的先进分子往往通过译介其他强势民族的伦理文 化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伦理文化 ,即“他山之石 , 可以攻玉”。伦理思想往往决定译者的伦理思想架 构 (conceptual grid) ,而译者的思想架构和伦理价值 取向往往决定了译者阐释文本的方式。译者就是在 此影响下对原文进行改写以符合某种特定伦理思想 或展示“他者”(others) 文化中的某些伦理思想的。 这样 ,翻译实现了由文字到精神到行动的转化 ,在这 个过程中 ,翻译的策略变成了伦理策略 ,语言的表达 成了引进外来伦理思想途径。 三、全球伦理下的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强势推进 ,文化全球化似乎 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一种当代全球伦 理的可能模式 ,德国神学家孔汉思 ( Hans Küng) 于 1990 年提出普世伦理 (the universal ethics) (又称全球 伦理或普遍伦理)的概念。1993 年 9 月 4 日 ,世界宗 教议会大会通过了由孔汉思起草的《全球伦理 —世 界宗教议会宣言》,全球伦理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关 注。在各方的努力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7 年 还建立了“普遍伦理计划”。 我们并不因为全球伦理的建立而否认各种伦理 观之间实际存在的价值差异。中西伦理实践方面的 确存在着诸如“中土伦理与政治结合 ,远西伦理与宗 教结合”、“中土道德以家庭为本位 ,远西道德以个人 为本位”、“中土道德主义务平等 ,远西道德主权利平 等”、“中土重私德 ,远西重公德”、“中土家庭尚尊敬 , 远西家庭尚亲爱”等差异。(黄建中 ,1998 :83 - 90) 对全球伦理的理解 ,正如孔汉思所说 :“我们所说的 全球伦理 ,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 ,也不是指 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我们 所说的全球伦理 ,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的价值观 ,一 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基本共识。没有这 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 ,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 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 ,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 望。”(孔汉思 ,1997 :12) 事物是相互差别而存在的。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 同的树叶。”因此 ,伦理的“全球化”是相对的 ,而伦 理的“多元化”是绝对的。当然 ,不同伦理要得以长 存 ,最重要的条件是它是否能在人类伦理规范发展 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而有益于其他伦理规 范。如果一种民族的伦理规范以封闭求生存 ,不注 重将自身独特的伦理规范开发为当今世界伦理规范 发展的有益资源 ,从而参与未来世界伦理规范的建 设 ,就难免被世界所遗忘。 世界伦理规范交流的过程必然是 :接近、交流、 碰撞、冲突和融合 ,人类伦理规范在交流过程中既相 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反对 ,又相互吸引、相互促 进、相互融合。人类的伦理规范就是在这种相互冲 突和融合中前进发展 ,如果伦理文化没有相互激荡、 争鸣和碰撞 ,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世界伦 理发展的趋势不是一种伦理被另一种伦理溶化 ,而 是各种伦理的融合。在此背景下 ,翻译作为跨文化 交流的媒介和桥梁 ,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要。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有交流 ,文化交流离不 开翻译。凭借翻译 ,人类的精神得以沟通 ,文化得以 ·5· 交流 ,伦理规范得以重建。翻译与文化有着血肉联 系。季羡林先生认为 :“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 ,如 果有往来 ,有交流的需要 ,就会需要翻译。否则 ,思 想就无法沟通 ,文化就难以交流 ,人类社会就难以前 进。”(季羡林、许钧 ,1998 :211) 翻译就是伦理融合的 桥梁之一。 结语 翻译不是对源语文本字当句对的临摹 ,而是一 定情景、一定伦理文化的组成部分。译介过程中 ,译 入语的伦理规范力量往往强大 ,译文要“茁壮成长” 则须顺应译入语伦理规范。为顺应译入语伦理规范 译者须对原文进行改写 ,正如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 菲弗尔 (Andre Lefevere)所说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 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改写 ,那么它可能在出版后的数 年甚至数月后便埋葬在历史的烟尘中。”(Lefevere , 1992b :14)同时 ,如果译入语伦理规范无法满足新时 期的文化消费需求 ,不能服务于某种新的意识形态 时 ,就要借助源语的伦理规范。总之 ,在译介过程 中 ,不管是“改写”也好、“操纵”也好 ,翻译的目的就 是为了满足社会及读者大众的伦理需求 ,为了促进 本民族伦理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升华。 参考文献 : [ 1 ]  Lefevere , AndrΥ. Translation , Rewriting &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M ]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1992a. [ 2 ]  Lefevere , AndrΥ. Translating Literature :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M] . New York :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 1992b. [ 3 ]  Pym , Anthony (ed. ) . The Return to Ethics , Special issue of The Translator 7 ( 2 ) [ C ] . Manchester : St. Jerome Publishing , 2001. [ 4 ]  Spivak , Gayatri C. “Translator’s Preface and Afterword to Mahasweta Devi , Imaginary Maps ,”in Donna Landry & Gerald Macllean(eds. ) , The Spivak Reader : Selected Works of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Routledge , 1996. [ 5 ]  Steiner , George. After Babel : Aspect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 6 ]  郭延礼.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M] . 武汉 :湖北教 育出版社 ,1998. [ 7 ]  黄建中. 比较伦理学[M]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 8 ]  季羡林 ,许  钧.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J ] . 译林. 1998 , (4) . [ 9 ]  孔汉斯 , 库舍尔. 全球伦理 ———世界宗教议会宣言 [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10 ]  吕  俊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J ] . 外语 与外语教学 ,2002 , (3) . [11 ]  洛  奇. 二十世纪文学评论 (上册) [M] . 上海译文出 版社 ,1987. [12 ]  潘文国 a.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兼谈“翻译学” 的学科性问题[J ] . 中国翻译 ,2002 , (1) :31234. [13 ]  潘文国 b.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兼谈“翻译学” 的学科性问题[J ] . 中国翻译 ,2002 , (2) :34237. [14 ]  潘文国 c.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兼谈“翻译学” 的学科性问题[J ] . 中国翻译 ,2002 , (3) :18222. [15 ]  王克非. 论翻译文化史研究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4 , (4) :57261. [16 ]  王 . 严复集[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7 ]  谢天振. 译介学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0. [18 ]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 (8 卷) [ C] .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1992. [19 ]  W. V. 洪堡. 姚小平译.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 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 M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2. [20 ]  张立文 , 王俊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M] .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1 ]  张南峰. 以“忠实”为目标的应用翻译学 [J ] . 翻译学 报 ,1998 , (2) . Translation and Ethical Norms WU Jian2guo  WEI Qing2gua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135 , China) [Abstract ] Ethics has some connections with both literary texts and non - literary texts , and ethical norms are bound to be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Since there exist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ethical norms ,the translator will rewrite the source text to adapt to the TT ethical norms when the TT ethical norms are powerful and the translator will introduce the ST ethical norms when the TT ethical norm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T readers. Translation definitely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al ethics. [ Key words] translation ; ethical norms ·6·
本文档为【翻译与伦理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18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0-12
浏览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