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意义的意义

意义的意义

举报
开通vip

意义的意义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an zhou Univ. ( S ocial S ciences) 1999, 27 ( 4) : 100- 104     Vol . 27 No. 4 1999 P100- 104    意义 的 意 义� 杨 充霖 (兰州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系, 甘肃 兰州 730000) 内 容 摘 要: 意义的意义问题是弄清真理意义的前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研究意义与指称、 意义与语形及意义与语用的关系。这三组关系两两相互依赖并且通过社交圈最终扎...

意义的意义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an zhou Univ. ( S ocial S ciences) 1999, 27 ( 4) : 100- 104     Vol . 27 No. 4 1999 P100- 104    意义 的 意 义� 杨 充霖 (兰州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系, 甘肃 兰州 730000) 内 容 摘 要: 意义的意义问题是弄清真理意义的前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研究意义与指称、 意义与语形及意义与语用的关系。这三组关系两两相互依赖并且通过社交圈最终扎根于人类心灵 深处。某种形式的心灵哲学成了解决意义问题的必要条件。 关 键 词: 意义; 指称; 语形; 语用; 社交圈 中图分类号: B02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04( 1999) -0100-05 真理的意义只有在真理与意义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澄清。为了澄清二者的关系 , 必须首先解决意义的意义 问题。 究竟什么是意义? 如何理解意义? 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这类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了一般语义学。除了较早 的从意义与指称的关系中揭示意义的意义这个传统外, 现代哲学还注意到了意义与语言使用、意义与语言符 号两方面的密切关系, 主张从这三种关系中揭示意义的秘密。 一、意义与指称 指称, 素朴地理解, 即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符号所涉及的事物。意义与指称在比较原始的意识形式中是 没有区别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天真的想法: 凡有意义的语言符号总有它的指称。例如: 上帝, 在原始 宗教中往往被当成一个指称, 而用现代哲学的眼光看, 它可能只是一种意义, 而无指称。斯多亚学派、伊壁 鸠鲁及其他一些哲学家区分了意义与指称, 并研究了二者的关系。只是到了本世纪初, 想通过指称来建立意 义理论, 才成了一种影响巨大的思潮,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素朴的想法以有没有指称、有什么样的指称以及 所指如何成为语言的指称来澄清语义。 然而, 这一理想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首先, 指称的假定本身就充满问题。语言符号有没有指称以及有什么样的指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 所表达的意义本身。纯粹思想构成的语言与表达主体感受的语言各有各的意义, 但各自的指称情况却大不相 同。例如: “现在的法国国王”是一个出自纯粹思想领域的语言, 它有意义而无指称。“现在我累了”这类表 达主体感受的语句中, “累了”一词是否有指称难以确定, 就是有指称也很难对它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是和 “现在的法国国王”根本不同的是 , “现在我累了”的确又表达了 “我”、“现在”的一种确实的主体感受或以 100 � 收稿日期: 1998-05-18. 作者简介: 杨充霖 ( 1962-) , 男, 甘肃通渭人, 讲师, 哲学硕士, 从事认识论与科学哲学研究. “累了”为借口的其他心理状态。 其次, 通过指称来建立意义的作法根本就难以行通。按麦农、罗素一派的观点, 无指称就意味着无意义 和只有虚幻的意义。可是语言中大量存在的语句都是像 “现在法国国王”或 “累了”一类的无指称或指称难 以确定但有意义的语句。就是在指称能够确定的那些十分狭小的领域, 意义也不是以指称为基础建立起来 的。例如, 外在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世界是指称理论最可望成功的领域, 但就是在这样的领域内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普通 名词与专有名词的指称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众所周知: 类似于 “这里现在是蓝色”之类的语句中, 像 “蓝 色”这样的意义引起的 “唯名论”和 “实在论”之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就连专名, 这些语言系统的边缘部分, 要建立关于它们的指称理论, 似乎仍然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 本世纪初那场仅想通过指称来澄清意义的运动就发生了转化。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本人用一简 明而有力的口号喊出了这种转化: “意义就是使用!”更多的现代哲学家则研究了这种转化的细节。例如 : 杜 麦特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和数学直觉主义的研究, 得出结论说, 构成意义的基础不是指称, 而是可理解性 , 只 是对什么是可理解性的细节上, 和他人产生了争论。奎因则通过证明分析语言与综合语言的不可分性, 彻底 堵塞了把意义还原为指称的企图, 主张词的意义只有放到句子中才能得到理解, 而句子只有放到语言环境中 才能得到理解。柯日布斯基注意到虚假意义、祈使意义等语言使用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主张通过改革语言教 育来铲除 “词的暴政”。英国研究日常语言的哲学家们, 由于过分注重语言使用的细节, 很难得出比较一般 的意义理论, 但他们的研究却比其他哲学家们更多地发现了意义与使用方式、与使用者及使用环境的密切关 联。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有力地表明: 虽然使用不是揭开意义秘密的惟一渠道, 但却是重要渠道之一。 然而, 排除了指称这个可能的外部主题, 如果仅以语言的使用作为澄清语义的出发点, 那么在澄清语义 之前, 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又如何能合法地使用语言呢? 惟一可能的出路是语形规则的研究。 二、意义与语形 语形, 通俗地理解就是表意符号及其相互关系, 它和逻辑的意义是大致相近的。语形学就是关于意义与 表意符号及符号规则二者关系的学问。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弄清符号之间的意义关系, 最高任务是通过这种关 系的研究, 揭开意义问题的秘密, 建立一般的意义理论。 部分不完善的研究表明: 一个形式系统要能够提供最初合法说话的方式, 至少要有两类规则, 即形成规 则和变形规则。形成规则规定着词汇的独立组合以形成初始语句, 变形规则规定着从其他语句获得的语句。 同时, 该系统至少还要满足以下两个性质, 即可定义性和可判定性。可定义性是指该系统的任务元素都可在 本系统内定义, 可判定性是指该系统的任何元素都可根据规则从初始语句中推演出来。如果上述系统要成为 逻辑系统, 除了可定义性和可判定性外, 还要加上无矛盾性和完备性等要求。完备性要求该系统的任何真命 题必须在系统内部是可证的, 无矛盾性要求该系统不能包含矛盾命题。然而,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 哲学家们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振奋人心的消息。本世纪初那场数学危机引起的哲学大论战中, 直 觉主义对排中律本身提出了质疑, 认为排中律可能是不成立的, 因而不必给形式系统加上无矛盾性要求。可 是这样一来如何保证形式系统的元语言功能呢?无论如何, 人们能够合法地说话的起码要求是他们使用的语 言不能自相矛盾。另一方面, 30 年代初哥德尔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告诉我们: 如果形式系统是简单无 矛盾的, 则该系统内必然存在真的但无法在系统内得以证明的命题。如果有命题只能在系统外去证明, 这也 就等于剥夺了该系统的元语言地位, 同时也暗示着超越语言具体使用的纯粹语形学是不存在的。丘奇不可判 定性定理表明, 如果形式算术系统是简单无矛盾的, 则它的判定性问题是不可解的, 即没有一个判定程序来 确定该系统的任一命题是不是可证的。塔尔斯基的研究结果则令人沮丧, 要给出一个用来谈论对象语言的元 语言系统, 用元语言来谈论对象语言, 就是对于纯数学系统来说, 一般地是不可能的。元语言真正丰富于对 象语言, 是得出一般语义学概念之定义的必要条件。同时, 这种元语言的层次是无止境的, 元语言的元语言、 三次、四次乃至高次元语言, 这种可无穷外推和后推的元语言系列和高次元语言真正丰富于低次元语言的要 101 求, 将把我们带往何处呢? 只能是语言从中呈现的过程, 而语言从中显现的过程就是意识过程, 它是由思想 活动、外在经验和内在体验交织而成的意识 “流”和 “域”, 对高次元语言的基础性探求最终只能进入这种意 识流域并可能跨越这个流域进入实在的深处或传统的远处。语言在外在经验中的所指, 难以指称但可表达的 内在体验以及不能指称、难以表达但又在指称和表达中忽隐忽现、扎根于存在和传统深远处的先验形式是这 种探求过程中可能的几个着陆点。 然而, 在这种困难的探索开始以前, 必须要能合法地说话。既然绝对无误的说话法则是找不到的, 就只 能以尽可能减少错误的方式说话, 至少能以识别和避免误解的方式说话。这项工作的重任就落在了普通语形 学的肩上。它也是由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这两部分构成的, 只是降低或放弃了对可定义性、可判定性甚至完 备性和逻辑无矛盾性等等的要求。普通语形学的基本设想是通过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来澄清所有的意义, 把 意义分成不同的逻辑基础, 其中逻辑基础较高的意义和规则可通过逻辑基础较低的意义和规则最终从元语 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但无法克服的两大困难使这种设想最终也化为泡影 , 一是较高层次的意义和规 则必然通过推演规则渗透到低层次的语言中去, 因此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是无意义的, 任何意义都通过直接或 间接的关系联为一体, 并且最终和一定的语言传统甚至文化传统紧密联在一起。二是元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关系最终必然要通过使用者的祈使句或描述句表现出来, 并通过语言使用者和一定的指称发生关系。此 外, 普通语形学中被当作权宜之计或被使用者自觉遵守的语形规则并不是什么从天而降的东西, 而是在具体 的语言使用过程和语言使用环境中形成的, 它们在具体生动的语言使用中发生着灵活机动的变化, 被使用者 用来表达各种思想感受和经验。不是语形规则规定了语言使用过程和现象, 恰恰相反, 正是这类过程和现象 显示了某种语形规则。换句话说, 意义与指称、意义与语形两种关系的澄清最终都依赖于意义与使用的关系。 三、意义与语用 语用即语言的具体使用, 它主要包括被使用的语言, 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的使用环境等几个方面。语用 学就是对意义与语用关系的研究, 具体地说, 就是研究意义与语言史、意义与使用者、意义与使用过程、意 义与使用环境、意义与心灵等关系。语用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意义与语用二者关系的研究, 澄清意义与语 用之间的某些关系。它的最高任务是通过这项研究揭示意义的秘密, 为建立一般的语义理论创造条件。 语用学的核心任务是揭示语言使用与语言意义二者的关系。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成了语用学的直接研 究对象。语言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们用特定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使用者、被使用的语言在具体的语言 交流过程中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以符号为媒体的意义生产、流通、交换和融合过程。严格地说, 这一过程 构成了不可再分的连续过程, 任何意义都直接地由这一过程所决定, 如果把过程再分成要素, 那么就要引起 意义变化。所以, 大量现代语言哲学家, 如英国的牛津学派都主张从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寻找其意义, 而对语 言使用不作更深的解析, 如他们的行为真理论就是这种研究的结果。 然而, 如果不对语用过程作进一步分析, 就很难通过语用过程来揭示意义的秘密。我们完全可以先对语 用过程深入分析, 然后再在具体的意义分析中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这种解析不仅不影响具体的意义分析, 而且还对具体的意义分析有很大帮助。进行解析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作意义分析。它的另一个重大目标是 通过语用过程的解析化研究, 寻找意义产生的根源、它的本质及意义的转化方式, 建立比较一般的意义理论。 具体分析起来, 语言使用过程其实仅仅是语言使用者们在一定的社交圈中使用特定语言交流各自的心 灵。心灵, 即广义的心理状态, 包括 ( 1) 主观思想过程, 如反思、怀疑、批判、逻辑思维等。( 2) 主体感受 状态, 如情绪、欲望、意志等。( 3) 外在经验过程, 如感觉、知觉、表象、常识等。( 4) 直觉及弗洛伊德—— 荣格意义上的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通常是这四大类相互之间、以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纠缠在 一起很难严格分离。我们之所以没有用哲学史上常用的意识, 而是用心灵来表征它们, 是因为语言使用中交 换的意义除了传统的主观思想和外在经验等习惯于用意识这一概念表征的成分外, 还包括主体感受和无意 识等难以划归到意识名下的成分。但是, 无论如何, 心灵是意识的延伸并始终以意识为核心。语言使用者的 102 心灵也不是从来如此, 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心理进化史后才发展成这个状态, 这个进化过程可一直追溯到 有机体的刺激——感应阶段, 而且进化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个过程越往前推 , 分化程度就越低, 直至没 有任何分化的原始无意识状态。社交圈广义地说, 包括人的一切社会交往活动, 如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 但这儿的社交圈仅指语言交往及其相关活动, 这个活动至少包括: ( 1) 文字交往活动。( 2) 口语交往活动。 ( 3) 非文字非口语的前语言交往过程, 如图像的、音乐的、舞蹈的和体态的, 等等。语言交往的分化也是在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这个过程也可追溯到生物的刺激——感应阶段与心灵进化过程的原始交汇 处。而且越往前推, 语言社交的分化程度也就越低。文字语言来自口语, 口语来自前语言的意义交往符号, 最后消融于体态语言中。直至今天, 体态语言仍然是最基本的意义交往方式。东方哲学一直在强调这一点。 心理学过程和社会学过程构成了语用学的两个方面。 语言的心理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有何关系, 这取决于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论题, 即私人语言论题, 其实 质是私人语言的含义与存在性问题。如果暂时把私人语言不太精确地理解成只能进行自我交流而不能进行 相互交流的那种语言, 那么, 私人语言的存在必然意味着语言的心理学方面比社会学方面更为基本。反之, 如果像维持根斯坦那样主张语言基本上是社会性的, 那么语言的社会学方面则更基本一些。然而, 对私人语 言论证史的研究表明, 如何主张语言的私人性或社会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语言以及把什么作为 研究的重点。比方说, 如果仅仅把文字语言和口语这些成熟的语言形态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重点又集中在语 言交往和对白方面, 那么语言的社会化依赖程度就高一些。相反, 如果把音乐、美术和体态等符号所表达的 意义作为研究对象, 而研究重点又集中在内省和独白现象, 那么语言的私人化程度可能高一些。公有语言论 证的倡导者倾向于认为图像、声音和体态不是语言, 而私人语言的倡导者则坚持文字和口语是从这些前语言 交流形式中进化而来的, 因此, 前语言符号是比文字和口语更基本的表意符号, 所以, 私人语言与公有语言 争论的实质其实是一个语言的进化和层次问题。私人语言看来是更基本更原始的语言形式。不过, 我要主张 的是, 心理学方面是语言更为基本的方面。除了上述原因之外, 主要是因为心理过程包含着对语言来说 , 更 为基本的关系, 即语言与指称的关系, 莫汉蒂所谓 “对实在者的身体把握 ( bodily apprehension)”就通过心 态表现出来。相比较而言, 社会学方面仅仅通过语言交流来澄清、交换意义, 而不包括意义与指称的现实关 系。 事实上, 就是语言的纯粹社会学研究, 最终必然要求心理学方面作为其前提。维特根斯坦把语言还原成 了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游戏 , 语形规则便是这种游戏的规则, 它们在漫长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主要以约定的 方式发展而来的。但是, 他同时又发现语言中无论单个符号, 还是符号规则, 都存在大量的 “家族相似”现 象, 这类家族相似说到底只有借助于心理现象才能得到解释。比方说, “心理流”已经成了现代语言分析的 一个重要范畴, 此外, 语言游戏作为游戏, 只有在时间中展开它所表达的东西才会清晰起来, 而语言交流中 很多场合却一下子可以捕捉到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更为基本的是语言交流中的误解和阻塞现象事实上直接 表明私人语言的存在和心理状态的难以社会化。最后, 不可言说的语用现象的存在, 使我们直接体验到人的 心灵以及以心灵为媒介的外在世界的存在性及复杂性。维特根斯坦本人也无可奈何地提出了这样的箴言: “对于不能够说的, 就保持沉默。”这一切都意味着语言的心理学方面是比社会学方面间接、但却更为深刻和 重要的方面。 到此为止, 语用学已经黔驴技穷了。它本来想通过语言的意义与语言使用二者关系的研究建立一种意义 理论, 但最后却不得不掉入人类心灵这个也许是更深的陷阱中去。对于这个领域, 我们现在还不能说什么。 我们只知道它是意义的语用学极限, 越过这个极限, 才有可能使意义的意义问题有所进展。同时, 心灵又是 意义从中显现的场所, 通过这个场所, 实在才有可能通过意义显现自身。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说, 语言和实 在的关系问题, 亦即语义学的基本问题, 只有通过对心灵的研究才有希望获得解决。 意义的意义问题, 亦即究竟什么是意义这个问题是语义学的核心, 也是语义学的主线。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 必须以意义与指称的关系问题为起点。然而稍加深入的研究却表明, 意义不是一个仅可从它与指称的关 系中就能澄清的问题。为了弄清意义的意义, 还必须考虑意义与语形、意义与使用的关系。但是, 由于任何 103 语形规则都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和使用环境中产生的, 因而它最终离不开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 由于语形 规则离不开它起码的初始意义 , 而这些初始意义只有参照起码的指称才可能澄清 , 因而语形规则最终又依赖 于一定的指称。最后, 语言的使用过程必须遵守起码的语形规则, 具备起码的初始意义, 否则语言交流就无 法进行, 而这则意味着语用过程也依赖于指称与语形两者, 于是指称研究、语形学和语用学三者两两相互依 赖并按意义这条主线回归到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上, 终于勾勒出了语义学的全貌, 它的目的是解 开意义的秘密, 它是由两两相互关联而又以意义问题为核心的指称理论、语形学和语用学构成的关联体, 它 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心灵, 读懂心灵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 1] 金岳霖. 知识论 [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 2] 车铭洲编. 西方现代语言哲学 [ M ]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 [ 3] 杨充霖, 贾敏仁. 真理的意义 [ J] .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 2) : 82- 87. The Meaning of Meaning Yang Chonglin ( Depar tment o 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L anzhou U niver sity , L anzhou, 730000, China ) Abstract: A solut ion in the pr oblem of the meaning o f meaning is a prer equisite fo r 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t ruth. To solve this problem , we must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mean- ing and referent , betw een meaning and usage and betw een meaning and gr ammar. T hese thr ee relat ionships depend on one ano ther and f innally root in the mind of human body thr ough social sphere. A philosophy of mind becomes the pr erequisite for so lving the prob- lem o f meaning. Key words : meaing ; refer ent ; usage; g rammar; so cial sphere (责任编辑: 晓 石) 104
本文档为【意义的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18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0-12
浏览量: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