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

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

举报
开通vip

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 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 2009300290061 譚靜 說明:分目順序參照《爾雅義疏》郝懿行著 民國24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版本 《釋詁》第五: 【經】卒、猷、假、輟,已也。 【注】猷、假,未詳。 【疏】《說文》:“已,已也。”《玉篇》:“止也,畢也。又訖也。畢訖意皆為盡。盡為止。故《經典》‘已’訓為‘止’。”《爾雅·上》云:“已,此也。”此訓止,故已亦止。止已又皆詞語之終也。卒者,上文云“盡也”;下文云“終也”;《釋言》云:“既也。”既,亦已之詞也。《釋名》云:“止也。”止即已之訓也。《一切經音義·...

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
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 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 2009300290061 譚靜 說明:分目順序參照《爾雅義疏》郝懿行著 民國24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版本 《釋詁》第五: 【經】卒、猷、假、輟,已也。 【注】猷、假,未詳。 【疏】《說文》:“已,已也。”《玉篇》:“止也,畢也。又訖也。畢訖意皆為盡。盡為止。故《經典》‘已’訓為‘止’。”《爾雅·上》云:“已,此也。”此訓止,故已亦止。止已又皆詞語之終也。卒者,上文云“盡也”;下文云“終也”;《釋言》云:“既也。”既,亦已之詞也。《釋名》云:“止也。”止即已之訓也。《一切經音義·九》引李巡曰:“卒事之己也。”猶者,《春秋文六年》云:“猶朝於廟。”《公羊傳》:“猶者也,通可以已也。”《谷梁傳》:“猶為之言,可以已也。”《宣八年》云:“壬年猶釋。”《公羊傳》于《文六年》同。《谷梁傳》:“猶者,可以己之辭也。”《左轉僖卅一年》云:“猶三望。”杜預注:“猶者,可止之辭。”是傳注竝以猶為止已之義。猶猷古字通,猶必兼可已二義者。《釋言》云:“猶,可也。猶有疑惑之意,又有遲回之意,竝與止已義近,故凡言猷者,必兼可已二義。猶已聲相轉也。”假者,《曲禮》云:“天王登假。”鄭注:“假,已也,通作瑕。”《詩》:“烈假不瑕。” 箋:“瑕,已也。”《正義》引用《釋詁》文:“假與格古通,用書格與上下。”《說文》引作“假與上下”。假,古音與格相轉,格訓至也。止亦已也,故《小爾雅》以個為止,《爾雅》以假為已,其義正同矣。輟者,《曲禮》云:“輟朝而顧。” 及《論語·微子篇》,鄭注竝云:“輟,止也。”輟所以訓止者,《說文》云:“車小缺復合者。”然則輟有車行中斷之意,故會意為止,止即已矣。 【經】求、酋、在、卒、就,终也。 【注】《詩》曰:“嗣先公爾酋矣,成就亦終也。”其餘未詳。 【疏】此又因已意而廣釋終義也。終亦已也。韋昭注:“終,卒也。”《士冠禮》云:“廣終幅。”鄭注:“終,充也。充終聲義近。”《廣雅》云:“終,極也。極與畢竟意竝同矣。”求者,索之終也。求索之索,本作 (山戟切),通作索(又蘇合切),索訓盡也,盡亦終也。故詩《世德》作“求”。遹求厥寧。箋竝云:“求,終也。”《周禮·牛人》云:“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注亦云:“求,終也,通作救。大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注故書求為救。杜子春云:“救當爲求,是求救通。”故《說文》云:“救,止也。止亦已也,已亦終也。聲與究近。究訓盡,亦終矣。”酋者,久之終也。《方言》云:“久熟曰酋。久終義近。酋從酉,酉訓就。然則酉之為言就業。”故范望太玄注:“酋,就也。就亦終。”故《詩卷阿傳》:“酋,終也。”《漢書》敘傳音義引韋昭亦云:“酋,終也,通作遒。”《爾雅·釋文》:“酋俱在由子由二反,亦即遒。”就之音又與傮同。《說文》:“僭,終也。”傮酋就又俱一聲之轉矣。在者,上文云:“察也。”是察之終也。《尚書·大傳》云:“察者,至也。至亦級也,級亦終也。書平在朔易。”《史記·五帝紀》:“作便在伏物。”在亦訓察。按春夏秋皆言平秩,唯冬言平在,冬為歲之終。察之訓終,此亦其證。《左氏·成十六年》傳:“多怨而階亂,何以在位?”《昭十二年》傳:“將何以在?”亦終矣。卒者,《說文》作 ,通作卒。《曲禮》云:“大夫曰卒。”鄭注:“卒,終也。”《詩·日月·七月節·南山蓼莪》箋。竝與曲禮注同。《白虎通》云:“大夫曰卒。精熠終卒。卒之為言終於國也。”《一切經音義·九》引舍人曰:“卒,病之終也。”就者,上文云:“成也,是成之終也。”《廣雅》云:“就,歸也。”又云:“久也,久與酋意近,歸與卒義近也。”《越語》云:“先人就世,不穀即位。”韋昭注:“就世,終也。”《南史·徐陵傳》:“灮宅寺慧雲法,每嗟陵早就,謂之顔回。”是亦以就為終,早就言不壽,故比之顔回。而陵年七十七而終。明慧云之言不驗也。今時俗語亦言就了,或言就巳,斯皆謂終為就。方俗之語,合於雅訓矣。《釋文》:“就,或作 。”《玉篇》云:“ ,千六切, 也。又云 。今作終。又云殏,終也。亦作求。《釋文》:“殏,又作求。 又作終。”今按以上三體,皆極淺俗,所謂近鄙別字,經典斷不可用。 【經】崩、薨、無祿、卒、徂、落、殪,死也。 【注】古者死亡,尊卑同稱耳,故《尚書》堯曰“徂落”,舜曰“陟方乃死”。 【疏】《說文》云:“死,澌也,人所離也。”《檀弓》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鄭注:“死之言澌也,事卒為終,消盡為澌。”按:死終二字,對文則別,散文則通。故《淮南精神篇》云:“生,寄也,死,歸也。是雖君子稱死也。” 《說苑雜言篇》云:“死者,民之終也,是雖小人稱終也。”《周禮·疾醫》注:“少者曰死,老者曰終,此亦對文。若散文則終死亦老少之通稱矣。”崩、薨、無祿、卒者,《曲禮》云:“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大戴禮》及依此次。《爾雅》則以無祿居卒之前,蓋順文無別義也,析言其義。則《穀梁隱三年傳》:“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說文》:“ ,山壞也。薨,公侯 也。大夫死曰 。”《釋名》云:“崩,壞之形也。崩,硼聲也。薨,壞之聲也。不祿,不復食祿也。卒,言卒竟也。”是《釋名》本《爾雅》為序,亦以無祿居卒之前矣。《白虎通》云:“崩之為言, 然伏僵。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卒之為言,終於國也。祿之言,消也,身消名彰。”《曲禮》注:“異死名者,為人慶其無知,若猶不同然也。自上顯壞曰崩。薨顛壞之聲,卒終也。不祿,不終其祿。”《公羊·隱三年》注:“不祿,無祿也,然則諸家之說,大意相同。無祿俱作不祿,其義同也。然不祿之言,俱屬之士。故言不終其祿。或言‘不復食祿'。此皆望文生義。”古說又復不同。按:《通典八十三》引《漢石渠議》:“聞人通漢問云:‘’記曰:君赴於佗國之君曰不祿,夫人曰寡,小君不祿,大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聖對曰:君死未葬曰不祿。既葬曰薨。”此則諸侯亦稱不祿矣。故《晉語》云:“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祿。”韋昭注:“士死曰不祿,大夫訃於他國曰‘寡軍不祿’,謙也。”韋昭注記石渠議所據,皆禮雜難記之文也。又大夫亦稱不祿,故雜記云:“大夫訃於同國適者曰某部祿,訃於士曰某不祿,又庶人亦曰不祿。”故《曲禮》云:“壽考曰卒,斷折曰不祿。”鄭注:“祿謂有德行任為大夫士而不為者也。老而死從大夫之稱,然則不祿之言,通於上下。今考其義,不祿猶言不祥,祥祿皆訓善。”《廣雅》云:“祿,善也。不祿,即不善,謂遭凶禍也。祿又福也,無祿猶言無福,亦謂遭死喪也。”詩民今之無祿。《左氏·昭七年傳》:“今無祿早世,其義竝同。不祿又即不淑。”上文云:“淑善也。”不淑即不善,故雜記云:“寡君使某問君如何不淑。”又云:“寡君使某如何不淑。”是皆弔問凶喪之詞也。王照《圓葩經小記》:“說君子偕老云,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詩意當與雜記同。箋以不淑為不善之行。《中谷有蓷》雲:“遇人之不淑。”亦當謂良人遭死亡之禍,而箋以為君子於已不善也。夫溫柔敦厚,詩人之教,而二詩直露刺譏,似傷忠厚之意,疑皆說者失其義耳。卒者, 之叚借也,《經典》通作卒,而訓終。終殁義亦為死也。故《通典》引石渠議云:“孝子諱死曰卒。”又引許慎《五經通義》云:“卒之為言,終於國也。”《曲禮》云:“壽考曰卒。”三說互異,蓋卒亦上下之通稱,義與無祿同矣。徂者,殂之叚借也。徂落者,《說文》云:“殂,往死也。”引《虞書》曰:“放勛乃殂落,通作徂。”《舜典正義》引李巡云:“徂落,堯死之稱。”郭此注,又引舜“陟方乃死”之文。《白虎通》兩釋之云:“書言殂落死者,各有見義。”堯見憯痛之舜見終各一也。《釋名》云:“徂落。”徂,祚也,福祚隕落也。徂亦往也,言往去落也。孟子注本《爾雅》云:“徂落,死也。今按梅書《舜典》作帝乃殂落。”孟子引《堯典》作放勳乃徂落。《說文》引書與孟子同。書之真古文也。《釋文》:“殂,音徂,本又作徂。 ,音落,本又作落。今從宋本作徂落。”與孟子合,此古本矣。 者,《說文》云:“死也。”《釋名》云:“ ,醫也,就隱醫也。” 按: 亦死之通稱。故《晉書》云:“擊人盡 。”《左氏·隱九年》傳:“衷戎師前後擊之盡 。”是皆以人死為 也。《楚辭·國殤篇》云:“左骖殪兮右刃伤。”《晉語》云:“射兕徒林, 以為大甲。”是又以物死為 矣。 《釋器》六條 木豆謂之豆。豆,禮器也。竹豆謂之籩。籩亦禮器。瓦豆謂之登。即膏登也。 豆者,《說文》云:“古食肉器也。”梓人云:“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是豆為肉器。此文豆當作梪。《說文》云:“木豆謂之梪。”《釋文》云:“豆,本又作梪,是也。”其形則《三體圖》云:“口圓,徑尺,墨漆,飾朱,中大夫以上畫以雲氣,諸侯以象,天子以玉,皆謂飾其口也。其質則皆用木,其高通蓋一尺,其受實,則旊人注云:‘豆實四升是也,其中柄謂之校,其足跗謂之鐙。’”《祭統》云:“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鄭注:“校豆中央直者也。鐙,豆下跗也。”其飾則《明堂位》云:“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鄭注:“楬,無異物之飾也。獻,疏刻之。”按:《周禮·外宗》云:“佐王后薦玉豆,是則周亦玉豆也。”籩者,《說文》云:“竹豆也。”籩人注云:“籩竹器如豆者,其實皆四升。”按:籩口有緣,故士喪禮云:“ 豆兩兩籩無滕。”鄭注:“滕,緣也。”《士虞禮記》注:“豆不楬。”籩有滕,是則豆籩之用。吉凶異施也。籩豆同類,用不單行,故單言豆即可統籩。詩《楚茨》云:“為豆孔庶是也。”其單言籩者,亦可概豆。《周語》云:“品其百籩是也。”登者,叚借字也,俗作登。《說文》作 ,或云無是字。經典俱作登,通作鐙,故《釋文》云:“登本又作鐙。”《公食大夫禮》云:“大羹湆不和實于鐙。”鄭注:“瓦豆謂之鐙。”是即《爾雅》作鐙之本也。詩《生民》傳:“木曰豆,瓦曰登,薦菹醴也。”登,大羹也。《正義》曰:“太古之羹以質,故以瓦器盛之。”郭云:“即膏登也者。”蓋特舉類以曉人,非禮器之登。即然膏之登也,今北方瓦。登猶存禮器遺象。登之容實亦與豆同。豆是大名,分別言之為木竹瓦,總統言之俱曰豆。 盎謂之缶。盆也。甌瓿謂之瓵。瓵數小罌。長沙謂之瓵。康瓠謂之甈。瓠,壺也。賈誼曰:“寶康瓠是也。” 缶者,詩宛 正義引孫炎曰:“缶,瓦器。”《說文》云:“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按:缶,盛酒者,易樽酒簋貳用,缶是也。以節謌者,易不鼓缶而歌。詩“坎其擊缶”是也。《左氏·襄九年·宋災傳》云:“具綆缶,備水器。是缶又汲水之器也。”其受實則《禮器》云:“五獻之尊門外缶。”鄭注:“缶大小未聞。”韋昭《魯語》注云:“缶,庾也。”按:陶人云:“庾實二穀(穀即斛),是缶為二斛。”賈疏引《聘禮記》云:“十六斗曰薮。”注云:“今文薮為逾。逾即庾也。是缶又為十六斗。”《小爾雅》云:“藪二有半謂之缶。”宋咸注:“缶四斛葉。是又為四十斗。然則缶之大小,迄無定論。故鄭云未問矣。”盎者,《說文》云:“盆也。”盆,盎也。《急就篇》以缶盆盎竝稱,實一物。其形則《急就篇》注:“大副而斂口。”按:缶象篆文,缶之形,口微斂而腹大,正如今之汲水罐也。《左氏·襄九年正義》引《爾雅》作甖,謂之缶。《說文》:“甖,缶也。”是《爾雅》盎一作甖。疑許君所見即作甖矣。甌瓿者,《說文》云:“甌,小盆也。瓿,甂也。甂似小 。罃甈謂之盎。其小者謂之升 。”《說文》云:“ ,小缶也。”《玉篇》云:“ ,亦作瓿。”是瓿 同。甌瓿盆盎聲俱相轉,故古通名矣。瓵者,《說文》云:“甌瓿謂之瓵。”本《爾雅·玉篇》云:“瓵,小甖也。”本郭注,其瓵之大小,則《史記·貨殖傳》集解引孫叔然云:“瓵,瓦器,受斗六升。甈者,《說文》云:“康瓠破甖。”許知為破甖者,《廣雅》云:“甈,裂也。”《法言·先知片》云:“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坯。”是甄為破裂之名。《周禮》牧人注:“故書毀為甈。”杜子春云:“甈當為毀,皆《說文》所本也。”《釋文》云:“康埠蒼作 ,《字林》作 。口灮反。李本作灮。”按:灮猶廣也,大也。李巡蓋以灮瓠為大瓠,故《史記》索引李巡云:“康謂大瓠也。”《文選》弔屈原文注,引李巡曰:“大瓠,瓢也。”郭云:“瓠壺與李義異。”故注《方言》遂云《爾雅》甈康壺。而《方言》以為盆未詳也。《爾雅》此文,皆言瓦器。李巡以康瓠謂之大瓠,失之,當以郭義為長。 斪斸謂之定。鋤屬。斫謂之 。钁也。 謂之疀。皆古鍬鍤字。 《說文》云:“斪斸,斫也。”又云:“擉,斫也。”齊謂之鎡,其車人注引《爾雅》作句擉謂之定。是句 即斪斸矣。定者,《釋文》引李巡云:“斪斸,鋤也。鋤別名。”《御覽八百廿三》引舍人注同。《釋名》云:“鋤,助也。去歲助苗長也。齊人謂其柄曰橿。橿然正直也。頭曰鶴,似 頭也。”又云:“槈柄尺,此其廣也。其槈似鋤傴薅禾也。”鏄,亦鋤田器也。鏄,迫也。迫地去草也。然則鏄槈者皆鋤之異名,故呂覽任地篇云:“槈柄尺,此其廣也。其槈六寸,所以開稼也。”高誘注:“槈,所以芸苗也,刀廣六寸,所以入苗閒也。”《廣雅》云:“定謂之 。”斫者,與斸聲轉。其義則同。 者,櫡之或體也。《說文》本《爾雅》作斫謂之櫡,又作 ,云:“斫也。”《釋文》:“ 字又作櫡。”郭云:“钁也者。”《淮南精神篇》注:“钁,斫也,音矍。”《廣雅》云:“櫡謂之钁。”《說文》云:“钁,大鉏也。”鉏,立薅所用也。然則櫡定與定皆鉏名,但定傴薅所用,故其柄短。立薅所用其柄長,故云钁大鉏矣。 者,《說文》云:“利也。”引《爾雅》曰:“ 謂之疀,古田器也。”又云:“疀, 也,”郭云:“皆古鍬鍤字。”可知鍬鍤今字。《文選·祭古冢文》注:“引《爾雅》作鍬謂之鍤矣。”鍬蓋俗字,鍤亦借聲,故《釋名》云:“鍤,插也,插地起土也。”或曰:“銷,削也。能有所穿削也。”按:銷即鍬之聲轉,叚借字也。鍤當做臿,故《方言》云:“臿,燕之東北朝鮮冽水之閒謂之 ,然則 疀本雙聲字。”郭注《方言》:“疀,湯料反,非矣,今燕齊閒以插 起土者為鐵鍬,與《方言》合。”登萊閒謂之钁頭,蓋古今異名耳。又按有司徹注:“挑謂之歃,疾 疀之異文,而義又別。” 鳥罟謂之羅。謂羅絡之。兔罟謂之罝。置猶遮也,見詩。麋罟謂之罞。冒其頭也。彘罟謂之羉。羉,幕也。之罿罿罬罬謂之罦覆車也。今之翻車業,有兩轅中施 以捕鳥,展轉相解,廣異語。 《說文》云:“罟,网也。羅以絲罟鳥也。古者芒氏初作羅。”詩《兔爰傳》:“鳥網為羅。”《正義》引李巡曰:“鳥飛張網以羅之。”按《方言》云:“羅謂之離,離謂之羅。”是羅離聲轉義同。故詩《魚網之設》:“鴻則離之。”離即羅矣。罝者,《說文》云:“兔网也。”詩《兔罝》正義引李巡曰:“兔自作徑路,張罝捕之也。”按:罝之言阻也,兔性狡而善逸,張者必于要路阻之也。《說文》:“ ,兔 也。”是罝又名 。 省作罘。月令注:“獸 曰罝罘是也。”顧氏炎武《日知錄》云:“得兔忘蹏。”蹏古 字通(《玉篇》:“ ,徒 切,兔罔。”)兔罝也。然則 又罝之異名矣。罞者,冒也。郭云冒其頭,蓋網麋者必罝其角也。《御覽八百卅二》引舍人曰:“麋有難制,張罞也。”《釋文》:“罞,本或作茅,又音蒙,叚借蒙聲轉也。”羅者,郭云“幕也”,謂幕絡之。《釋文》:“羅,又莫潘反。”此音是也。羅幕一聲之轉,《釋文》又云:“羅本或作 ,亡巾反。” 羅亦聲轉業。網彘者必罝其足,孟子云:“又從而招之。”趙歧注:“招罝也,亦謂罝其足也。”《文選·吳都賦》云:“ 蹏連網。”劉達注:“ ,麋網。”《廣雅》云:“ ,兔 。”《說文》又云:“ ,鈞也。”其不同如此。張協七命云:“布飛羉,張修 。”李善注引《爾雅》云:“羉或作罠。”又云:“羉或為羅。”按:羉音力端反。則羉羅聲轉。《御覽》引舍人曰:“彘剛惡龁人,故張網而羅之也,然則舍人本羉蓋作羅矣。”罛者,《魯語》云:“講罛罶。”《說文》云:“魚 也。”詩《碩人·正義》引李巡曰:“魚 ,捕魚具也。郭云最大 者。”以上總 是其小者,此 最大。故別言之。 者,《說文》用《爾雅》又云:“罿,罬也。罬,捕鳥覆車也。”俱本《爾雅》,罿罬讀若衝拙,亦聲相轉也。詩《兔愛》《釋文》引韓詩云:“施羅於車上曰罿,罦者。”《說文》作罦,云覆車業。引詩《雉離于 》。詩正義引孫炎曰:“覆車網可以掩兔者也。一物五名。”《方言》異也。郭云:“今翻車有兩轅,中施罥者。《月令·正義》引孫炎云:“覆車是兩轅網。” 絇謂之救。救絲以為絇或曰亦罥名。 絇者,《說文》云:“纑繩,絇也,讀若鳩。”《玉篇》云:“又音衢,;履頭飾也。”《周禮·屨人青句注》云:“絇謂之拘,著 屨之頭以為行戒。”《士冠禮青絇注》云:“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然則鄭本《爾雅》作:“絇,謂之拘,拘留聲轉。”郭本作絇謂之救。救,救蓋借聲,救之言糾也。糾繚斂聚之意。《谷梁傳·襄廿七年轉》云:“織絇邯鄲。”是絇織絲為之也。《爾雅·釋文》:“絇苦侯其俱二音,郭蓋苦侯反,與救相韻。”絇拘竝从句聲,古讀句苦鉤,此皆以聲為義也。郭引或說亦罥名,蓋舊注之文。 律謂之分。律管可以分氣。 王氏紹蘭為余言:“律謂之分。”此與上句皆罥名也。律乃率之借音,分蓋紛之省文。律率古字通。《說文》云:“率,捕鳥畢也。”分與粉其音同。《羽獵賦·青雲》為粉,內則云,左佩紛帨,是則粉亦通名。率謂之紛,蓋省文作分耳。郭注望文生訓,其義非也。 大版謂之業。築墻版也。繩之謂之縮之。縮者,約束之。詩曰:“縮版以載。” 《說文》云:“版,判也。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鐘鼓。”捷業如鋸齒,以白畫之,象其鉏鋙相承也。《釋名》云:“筍上之板。”曰:“業,刻為牙,捷也如鋸齒也。”詩《靈臺及有瞽》傳:“竝云業。” 大版也。正業引孫炎曰:“業所以飾栒。”刻版捷業如鋸齒也。明堂位注:“簨以大版為之,謂之業。”是鄭許孫劉諸家俱本《毛傳》,以《爾雅》之業為樂縣。築牆版經典皆無業名,郭以下句相連,定為築墻版,失其義矣。繩者,《說文》云:“索也。”縮者,《釋詁》云:“貉縮綸也。”是綸即繩。繩即縮也。詩緜正義引孫炎曰:“繩束築版謂之縮。”《檀弓》注:“斬版,謂斷其縮也。”引詩縮版以載。蓋斬斷其束版之繩,故曰斷其縮也。詩緜傳用《爾雅》作乘謂之縮。(鄭箋:乘當作縮。)正義引作繩,謂之縮,是《爾雅》古本蓋如此。今本兩之字衍,宜據以訂正。汪氏中知新祀云:“注訓縮為約。”束,非也。古人謂縮為直,禮祀古者冠縮縫。《孟子》書自反而縮是也。繩所以為直,故謂之縮。
本文档为【中國古典語言學訓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0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0-10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