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_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

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_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

举报
开通vip

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_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是 %’ 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 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一生写了三 部长篇小说:《美国》(原题为《失踪的人》)、《审判》、《城 堡》。他还留下了几十篇短篇小说及约 (’’ 万字的具有很 高文学价值的随笔、书信、日记、札记等。卡夫卡生前默默 无闻,死后却声名大噪,人们认为卡夫卡是“把 (’ 世纪表 现得最好的作家”。当代英国诗人 )·*·奥登说:“如果要 举出一位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 比亚、歌...

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_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是 %’ 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 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一生写了三 部长篇小说:《美国》(原题为《失踪的人》)、《审判》、《城 堡》。他还留下了几十篇短篇小说及约 (’’ 万字的具有很 高文学价值的随笔、书信、日记、札记等。卡夫卡生前默默 无闻,死后却声名大噪,人们认为卡夫卡是“把 (’ 世纪表 现得最好的作家”。当代英国诗人 )·*·奥登说:“如果要 举出一位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 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 的名字⋯⋯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很重要,是因为他的困 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卡夫卡是独特的,他对恐惧的独 特体验与感受影响甚至决定了卡夫卡创作的总体面貌。 一、恐惧、自卑的人格结构 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首都布拉格。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出身卑微,白手起家,后来发财 致富挤入中产阶级阶层。卡夫卡同父母的关系从小就是 扭曲的。父亲赫尔曼性格暴虐专横、言行粗鲁,他所实行 的家长制统治,对卡夫卡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扭曲和 创伤。结果,卡夫卡的一生中,有着许多常人看来不可理 喻之处,换言之,这位作家的人格机制表现得与常人迥 异。他三次订婚又三次毁约,最终孑然一身走完人生旅 程。他视文学创作为生命,为了写作,牺牲了一切生之欢 乐,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却嘱咐他的好友勃罗德在他 死后把他的全部著作,包括书信、日记等予以焚毁。 著名的《致父亲》是卡夫卡 #+岁时写给父亲的信。那 是一封长达 #,’’’字的信,是一篇声讨“父亲”的檄文。读 过它的人,无不为父子间那深深的隔阂和卡夫卡对父亲 的怨恨与冷漠所震撼,同时,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位父 亲对卡夫卡的一生及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 响。 卡夫卡笔下的父亲是一个“专制犹如暴君”的家长, “一个独裁者”的形象: 你坐在你的靠背椅主宰世界。 你什么都骂,到头来,除你以外,就没有一个好人了。 在我看来,你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那种神秘莫测的特 征。 ⋯⋯ 有时我想象一张展开的世界地图,你伸直四肢横卧 在上面。我觉得,仿佛只有你覆盖不着的地方⋯⋯我才有 考虑自己生存的能力。 ⋯⋯ 你卓有成效,至少对我来说从不失灵的教育手段不 外乎是:谩骂、威吓,讽刺、狞笑以及———说来也怪———诉 苦。 ⋯⋯ 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 ———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 陈小曼 (井冈山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江西 吉安 #&#’’$) 摘 要:恐惧和自卑是卡夫卡人格机制的主要特征。对恐惧的独特体验催化了卡夫卡的创作热情,影响甚 至决定了其创作的总体面貌,即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同时,更赋予了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卡夫卡;恐惧;自卑;死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0 文章编号:.’’+1.$2,(%’’&)’31’’&.1’& 收稿日期:%’’&1’&1.% 作者简介:陈小曼(.$+31),女,江西峡江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第 %, 卷 第 3 期 %’’& 年 + 月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456789: 5; 4<8==98=>?98 @57A9: B5::C=CDE?<:5>5F?G 98H I5J<9: IJK L5:/%, @5/3 468/%’’&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 !" 卷第 # 期 你忙于统治,发布命令,对不执行命令的情况大发雷 霆。〔$〕 这位父亲对卡夫卡的伤害与影响是直接、巨大而深 刻的: 你用威胁来加强斥骂的威力,这就对我也直接运用 了,使我感到恐惧的比如有:“我要把你像条鱼一样撕 碎”。 ⋯⋯ 我的心灵之所以感到压抑,是因为你要我遵循的戒 律,你,我至高无上的楷模,你自己却可以不遵循。 ⋯⋯ 这里,我只须提醒你回忆一件事就够了:我在你面前 丧失了自信心,换来的是无穷无尽的负疚感。〔$〕 卡夫卡在信中明确表示“你就这样影响着我”。他清 晰地回忆起童年时期父亲对他心灵的伤害:“我那时已经 有了一种自卑感,它不断地压抑着我”,“给我的打击是致 命的”。由于父亲“渐渐在各个方面都给我带来恐惧”,“我 的勇气、决心、信心以及各种乐趣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甚 至“我把讲话的本领荒疏了⋯⋯我得到的是一种断断续 续结结巴巴的讲话方式”。 卡夫卡在生命的晚年即 $%$! 年 $! 月 ! 日的日记里 总结了他一生的经验: 我最近产生了这么一种想法:我从小就被父亲战胜 了,现在只是出于好胜心而离不开战场。年复一年,始终 如此,尽管我不断地被战胜。〔!〕(&#’#)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童年的历 史,也就是他精神发展的历史。”从《致父亲》中,我们可以 看出,卡夫卡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自卑与恐惧的炼狱之 中,在他那位专制的家庭暴君父亲面前,卡夫卡完全失去 了反抗的意志和能力。父亲在他心目中变成了统治一切 的法庭,一位具有绝对权威的法官。在父亲面前,他感到 自己“既不会思想,也不会说话了”,剩下的只有惶恐和不 安。卡夫卡的自卑感和恐惧感之严重,不仅已构成一种明 显的心理障碍,而且随着后来的进一步发展,恐惧和自卑 构成了卡夫卡人格结构的主要特征。卡夫卡对恐惧的体 验之深刻,常人是无法体会的。 如果说卡夫卡童年生活的经历奠定了他的人格机制 的基础的话,那么,现实环境则对他的人格机制发挥了不 断强化的作用。在历史上,犹太民族一直是一个在漫漫岁 月中无家可归、四处飘荡的不幸的民族,漫长的漂泊和受 难的历史,早已在这个民族的灵魂里孕育出了沉重的苦 难、恐惧与自卑意识。作为犹太作家的卡夫卡,其文化心 理和人格的建构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犹太民族的这种恐 惧自卑意识的烙印。 卡夫卡在他的书信、日记中频繁地谈到恐惧,他的恐 惧感无处不在,而且它的出现常常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场 合。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河上划船时或在雪中漫步时,恐惧 会抚摸他的面颊;正常写作时或在与朋友或情人写信时, 恐惧会与他握手;甚至在与家人欢聚时,恐惧也会朝他微 笑。 卡夫卡在写给情人密伦娜的多封信中多次提到恐 惧: 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密伦娜:我们是那么 的畏怯,每封信几乎都面目全非,⋯⋯这畏怯只有在绝望 中,顶多还有在愤怒中,噢,不要忘了,还有,在恐惧中才 会消逝。〔#〕(&(%) 我所担心着的,瞪大眼睛担心着的,使我莫名其妙地 坠入恐惧深渊之中的(假如我能够像沉入恐惧中那样入 睡,我也许早就死了),仅仅是那种内心深处对我的反叛。 〔#〕(&"") 卡夫卡对他所出生和生活的那座城市,那座欧洲文 化名城布拉格深感恐惧,认为它是一座隐藏危险的城市: 这里的确很可怕,住在市中心,为食品斗争,读报纸 ⋯⋯这城市是美的,只是偶然会有个消息穿过城市来到 这里,会有一种恐惧一直传到我这儿,于是,我就不得不 与之斗争。但布拉格的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那边每天有 多少危险威胁着那些惶恐的心灵!〔#〕(&)%) 卡夫卡对自己的现状显然也是不满的,但是按照他 的愿望来改变这种现状对他来说也是恐惧的: 我在布拉格过的是什么生活啊!我所抱的对人的这 种需求,其本身就正在变成恐惧。〔’〕 卡夫卡的一生视写作如生命,他把文学作为研究生 活、思考人类的手段,作为把他的“庞大的内心世界”“向 外部推进”的工具。然而,写作又恰恰使他产生巨大的恐 惧,一种透着死亡气息的恐惧: 我总是力图传达一些不可传达的东西,解释一些不 可解释的事情,叙述一些藏在我骨子里的东西和仅仅在 这些骨子里所经历过的一切。是的,也许其实并不是别的 什么,就是那些如此频繁地谈及的,但已蔓延到一切方面 的恐惧,对最大事物也对最小事物的恐惧,由于说出一句 话而令人痉挛的恐惧。〔*〕(&+%$) 写东西越来越恐惧了。这可以理解。每句话在精灵们 的手中一转(手的这种敏捷转动是他们的典型动作)就变 成矛,反过来针对着说话的人。〔!〕(&’*,- 说不尽的卡夫卡,说不尽的恐惧。恐惧就是这样全方 位包围着、侵袭着卡夫卡,致使卡夫卡认为:“我的本质就 是:恐惧。”〔*〕(&"*)在看清了自己之后,卡夫卡也就索性承认 了恐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认为恐惧也能带来生的快 乐,并张开双臂拥抱恐惧: ⋯⋯不必去谈论我以后会如何,有一点可以肯 定———在远离你的地方,我只能这么生活:完全承认恐惧 的存在是合理的,比恐惧本身所需要的承认有过之而无 不及,我这么做不是由于任何压力,而是欣喜若狂地将全 部身心向他倾注。〔*〕(&,.) 二、人生体验的回响 卡夫卡童年的经历和他的民族处于孤立的处境使他 ’) 第 ! 期 陈小曼: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 选择了自我封闭作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而他的内心 却充满着巨大无边的恐惧和孤独。在那无边的恐惧和孤 独的煎熬中,卡夫卡选择了写作。他发现写作成了“一种 祈祷的形式”,成了“砸碎我们心中冰海的斧子”,成了他 “内心世界向外部推进”的手段。他感到惟有写作才“是一 种奇妙的解脱和真正的生活”,写作让他感受到“是一种 巨大的幸福”。由于卡夫卡的人格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恐惧和自卑情结,这就决定了卡夫卡的创作注重表现自 我,尤其是注重表现自我主观世界,反映恐惧与自卑的心 理,因此,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他在谈到《审 判》的写作时说:“一切皆出于我表达内心生活的欲望。” 在卡夫卡的一生中,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都可以在他的 作品中找到回响。 卡夫卡同父亲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他 的三篇成名作,即《判决》、《变形记》、《美国》都是他同父 威斗争的产物,它们涉及的都是父子冲突的主题。《判决》 中的父子的冲突居于故事的中心,父亲对儿子的判决,是 儿子长期与父亲的“暴君式”统治进行斗争而始终不能战 胜父亲那“强大阴影”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父子关系对儿 子来说只有死路一条。正如卡夫卡在日记中写的,他生活 的那个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就感到他已经被“判决”了。《变 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上醒来之后发 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后和家人形成的新的关系中, 他和父亲的关系是最关键的。故事的一开始,父亲就表现 出不可遏止的恼怒,他给甲虫形的儿子扔去了一个烂苹 果,不偏不倚,击中他的背部,并且陷了进去,造成了儿子 的致命伤,这实质上也是判了儿子的死刑。《美国》中主人 公因年少失足而被父母永远放逐他乡,实际上也无异于 死刑判决。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都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力 量,“他把《圣经》中令人敬畏的上帝的关系这种传统的形 象投射到父亲身上”,使父亲成了“剥去圣衣的上帝”。这 “父亲 "上帝”形象是卡夫卡终生都郁结在心里的“父亲情 节”的艺术外化。 卡夫卡无处不在的恐惧感充分地表现在他的作品 中,更确切地说是渗透到他的人物中去,成为他作品主人 公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长篇小说《城堡》始终弥漫和笼 罩着恐惧和绝望的气氛。“城堡”体现为恐惧和绝望的外 在根源,而主人公 # 始终无法拂去的恐惧则是看到城堡 “就这样纵容地、消磨他的精力,排除一切冲突的可能性, 把他陷于一种非官方的根本没有得到承认的、狼狈的、异 乡陌路人的处境”。这种恐惧即是对延缓的惩罚或惩罚的 延缓的恐惧。 卡夫卡短篇小说中的《地洞》、《一条狗的研究》、《饥 饿艺术家》和《女歌手约瑟芬》都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恐 惧”。这些作品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一种无名的“恐惧”展开 的。躲在地洞里的一只小动物因为恐惧而不停地挖洞,挖 好了洞它更加恐惧,因为它耳边老是响着一种“与其说是 听到的倒不如说是猜到的‘曲一曲’声”;狗的研究“均针 对着什么令人恐惧的事”,而它也只能“在观察我年轻时 代的恐惧和忍受老年时期的恐惧时获得平静”;绝食艺人 需要观众欣赏他的饥饿艺术,可是又害怕观众怀疑他绝 食的真实性,而且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消除人们的怀疑。当 没有人再对此有所怀疑之时,却也是他的饥饿艺术被人 彻底遗忘之时。正是这种对环境的恐惧与绝望,终于使他 把饥饿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女歌手约瑟芬之所以能成为 歌手,之后成了耗子民族的救星,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对 所遭遇到的生活困境感到恐惧。因为“这个可怜的民族生 存在充满敌意的世界的混乱之中”,每天都有“惊异和忧 虑、希望和恐惧”,若没有她的“歌声”的支撑,谁都无法承 受这一切,尤其在危急时刻,他们就“会比平时更加专心 地倾听约瑟芬的声音⋯⋯即将临头的威胁使我们变得更 加安静、更谦恭,更顺从约瑟芬的指挥”。然而一旦生活恢 复了平静,人们不再感到“恐惧”时,大家便开始怀疑她存 在的价值,并想取消她的艺术家身份,乃至于她最后只好 “躲起来,不再歌唱了”。卡夫卡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深刻社 会洞察力的作家,其作品中表现的人物的惊恐万状,除了 印上了作者自己的身影外,更重要的是,在预示他所处时 代所笼罩的危机。 三、从杀人者的行列中摆脱出来 卡夫卡是个哲人式的作家,勤于思考是他的本色。他 在日记、书信、札记等中表达了他的大量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包括他的死亡观。卡夫卡的死亡观是独树一帜的。他 把生与死作为表示肯定与否定的例证对立起来,他认识 到“思想”是靠死亡得以新陈代谢地维持下去的平衡力 量: 进行否定的力量,即人的不断变化的、新陈代谢的生 命的肌体这种自然表现,我们始终是具备的,但却没有这 种勇气,尽管生命就是否定,即否定就是肯定。 他并没有随着他的正在死去的思想而死去。死只是 内心世界(这个世界即使只是一种思想,也会继续存在下 去的)范围内的一个现象,一个异于任何其它现象的自然 现象,既不令人高兴也不令人悲伤。〔$〕 卡夫卡认为生活常常陷入难以忍受和无法得到这两 种局面之间的较量之中,生活常常促成了死的念头: 初步认识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死亡的愿望。这种生活 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而另一种生活又是可望不可及的。人 们不再感到想死就是一种耻辱。〔%〕 卡夫卡认为:“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而是我们向 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 而是恐惧那种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 在死亡和痛苦之间,卡夫卡选择前者: 死亡我是可以做到的,忍受痛苦却做不到;通过逃避 痛苦的尝试反而明显地增加了痛苦的程度;我可以顺从 于死亡,却不能顺从于痛苦。〔’〕 卡夫卡对作家的理解与众不同。他认为: 在灵魂上死了的作家,已不算是作家;作为普通人, (!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 !" 卷第 # 期 !"#$%&’ () *’%$ %+, -’%./ $%&’ ()*+,*- ($+../0/ 1-0.)23 4/*53)-0 6/7*89,/-9,:)-00*-023*- ’+8,*. $+../0/; :)<*- =>=?@A; $3)-*) 012.$%&.3 43/ 53*8*59/8)29)52 +B C*BC*/2DE/<2 7/82+-*.)9F ,/53*-)2, G*2 B/*8 *-H 2/.BI*J*2/,/-9K %)2 E-)DE/ /L7/8)/-5/ +B B/*8; G3)53 /M+C/H 3)2 7*22)+- B+8 G8)9)-0; 3*H -+9 +-.F )-B.E/-5/H *-H /M/- H/9/8,)-/H 3)2 0/-/8*. B/*9E8/2 +B G8)9)-0 JE9 *.2+ M/29/H 3)2 G+8C2 G)93 H//7 2+5)*. 2)0-)B)N 5*-5/K 4’5 6($,23 O*BC*/2DE/P B/*8P 2/.BI*J*2/,/-9P H/*93 他还活着。而对卡夫卡而言,倘若作为普通人活着,那就 意味着死亡;倘若不能写作,不能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中 活着,那同样也意味着死亡。〔A〕 写作带来的奇特的、充满奥秘的、也许是危险的、也 许是解救性的慰藉:从杀人者行列中摆脱出来,进行实地 观察。实地观察,由于它所进行的是一种较为高级方式的 观察,所以是一种更高级的但不是更敏锐的观察,而且它 越是站得高,越是从‘杀人者行列’所不及的高度出发,它 越是独立自主,它的道路也就越能遵循自己的运动规律, 越是不可捉摸,越是快乐,越是步步高升。〔Q〕(R"S=) 卡夫卡以为在这种“从杀人者行列中摆脱出来”中存 在着“进行较高级方式观察”的可能性,能够引导出“自己 的运动规律来”。然而,他还是发现“每一句话,在精灵们 的手中一转就变成矛,反过来针对着说话的人”。他认识 到,要想“从杀人者行动中摆脱出来”只有通过死亡才有 可能,也就是说死亡就是摆脱,死亡就是愉快,死亡就是 复生。 卡夫卡的死亡观被灌注到他的作品中。他的许多作 品中的主人公之死都是命中注定,他们心甘情愿地有时 甚至带着一种快感去忍受折磨,拥抱死亡,在死中找到了 生始终不能给予的慰藉。《判决》中的主人公格奥尔格在 被父亲判处死刑后,他毫无抗议,毫无犹豫,他急忙冲下 楼梯⋯⋯他快步跃出大门,跨过马路,向河边跑去,他已 经像饿极了的人抓住食物一样紧紧地抓住了桥上的栏 杆,像个优秀运动员似地悬空吊着。等到一辆公共汽车驶 来,它的噪声足以掩盖他的落水声时,“他就松手让自己 落下水去”。《审判》也是如此。它的主人公被控告后,开始 慷慨激昂,抗议法庭的无道,并竭尽全力进行申诉,但当 一切努力都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无济于事之后,当最后两名刽子手半夜 里突然把他逮出去处决时,他却无动于衷,而在行刑时, 他还帮刽子手的忙,以便让他们干得更利索、更漂亮些。 这两部作品都写出了主人公经受了足够的死的恐惧的折 磨之后,已经战胜了这种恐惧,反而视死为解脱了。《变形 记》中格里高尔之死把全家从由他所带来的耻辱中解放 了出来,带来了关于未来、青春和婚姻的想法,带来了万 象更新。他死的那天恰好是新春来临的第一天。《在流放 地》中那位军官对自己安排和监督行刑感到欢欣鼓舞,他 妒忌受害者似乎得到了福音,能够有机会“试验一种优美 的死亡方式”,因而他自己迫不急待地躺在行刑机器上, 来品尝他自以为能得到的幸福,即死亡的幸福。卡夫卡所 处的时代是动荡、“荒诞”、“异化”的时代,其作品中表现 出的死亡观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对人类生命进程的深刻思 考,是“荒诞”社会的合理结局,同时更是他自己恐惧、孤 独人生的最后升华。 总之,卡天卡的全部创作始终围绕着恐惧展开,通过 体验恐惧,战胜恐惧,死亡成了最后的“涅 ”。卡夫卡对 恐惧的独特的心理体验,催化了他的创作热情,更赋予了 他作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 考 文 献: 〔T〕卡夫卡K致父亲〔&〕K世界文学〔$〕,TAUT,(!)K 〔!〕卡夫卡日记〔&〕K孙龙生译K卡夫卡全集(S)〔V〕K合肥:河 北教育出版社,TAASK 〔=〕卡夫卡K致密伦娜书简〔V〕K费歇尔袖珍出版社,TAUQK 〔>〕叶廷芳,等译K卡夫卡书信日记选〔V〕K百花文艺出版社, TAATK =TAK 〔"〕费·卡夫卡K一场战斗纪实·短篇小说·速写·格言〔V〕K 法兰克福,TA>SK QAUK 〔S〕卡夫卡K乡村婚事及其他遗作〔&〕K孙龙生译,载叶廷芳 编 K卡夫卡全集(S)〔$〕K合肥:河北教育出版社,TAASK "QSK 〔W〕卡夫卡K箴言〔&〕载叶廷芳选编K卡夫卡集〔$〕K上海:上 海远东出版社,Q@@QKA"K 〔U〕卡夫卡K杂感〔&〕载叶廷芳选编K卡夫卡集〔$〕K上海:上 海远东出版社,Q@@QK UAK 〔A〕阎嘉 K卡夫卡:反抗人格〔V〕K长江文艺出版社,TAASK >W=K 般 木 >>
本文档为【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_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0-08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