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举报
开通vip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null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原因 我国原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null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我国原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原因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1、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2、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毛泽东、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业、货币的错误观点 的批判;等。 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提出 1、社会主义排斥市场经济观点的形成 (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社会一旦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商品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消亡,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经济活动。 (2)列宁也曾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十月革命胜利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后实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主张限制、排斥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提出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 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 1980年,邓小平提出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7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过程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的提出与实行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个提法得到了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总体框架不变,但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毕竟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过程 2、“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的提出与实行(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对《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页) ;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1992年以来)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样的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 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制度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区别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区别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附录:市场经济的分类附录:市场经济的分类一、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 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实行或声称在实行市场经济。 每个国家所实行的市场经济,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些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100多个不同国家便有100多种不尽相同的市场经济。然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和经济工具,它是属于中性的并有着基本共同点的东西。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最基本的共同性,特别是根据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而将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划分为发达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市场经济两大类。 发达市场经济,是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不仅产品、劳务和各种生产要素都商品化了,而且连产权也商品化了;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不仅出现了各类市场,而且这些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也极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是属于这类发达的市场经济。一般而言,这些发达的市场经济,此前都有一段相当长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 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是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市场经济。许多该商品化的产品、要素仍未商品化,市场残缺不全和发育程度低下,是这类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那些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国家,它们声称所实行的市场经济就是属于这类市场经济。一般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此前并没有太长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或此前所实行的是跟市场经济对立的计划经济。附录:市场经济的分类附录:市场经济的分类二、发达市场经济的三种模式 (1)自由市场经济。在此一模式的市场经济中,绝大部分的经济资源都由市场进行配置,由政府配置的资源所占份额很小。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虽然也存在国有经济,但比重很小;虽然也有计划,但全局性和连续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比较少;虽然也存在着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但这种干预大都是间接干预且以立法作为主要手段。美国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市场经济,是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因此,此一模式的市场经济,通常又被称为美国式的市场经济。 (2)社会市场经济。在此一模式的市场经济中,由政府配置资源所占的份额,较之自由市场经济为多。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有比重比较大的国有经济,有比较严密和系统的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计划,政府在收入调节方面有着相当强的功能,大力推行涵盖“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的国家福利政策。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包括瑞典、挪威、芬兰)的市场经济,就是属于这种社会市场经济。由于是德国首创社会市场经济,因此,此一模式的市场经济,通常又被称为德国式的市场经济。 (3)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在此一模式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存在着大量的和长时期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日本的市场经济是此一模式市场经济的典型。东亚和东南亚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仿效日本所推行的市场经济,也是属于此一模式的市场经济。因此,此一模式的市场经济又通常被称为日本式的市场经济。 ——资料来源:李金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1页。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 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是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还只是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才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坚持和发展公有制,公有制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或主体地位。 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2)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是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必然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符合“三个有利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四)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却有益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怎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内涵: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指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对其所属生产资料加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 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主体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共同投资而组建的产权多元化法人企业的经济形式。如: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怎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鉴于过去只重视扩大公有资产在数量上的优势,不注意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怎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对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新的表述,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据高。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怎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我们过去在认识上的一个失误就是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总以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怎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5、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1、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2、私营经济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 3、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包括港澳台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 4、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虽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附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附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从1989年到2001年,虽然国有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4632亿元,年均增长11.67%,比GDP年均增长9.3%高出2.3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由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年均增长10.22%;平均每户实现税金从100万元提高到78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115元提高到54772元;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7033亿元提高到39588亿元。 截至2002年7月,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按销售收入计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0%、冶金64.4%、铁路83.1%、兵器99.5%。船舶与航空航天8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的14万户发展到2001年底的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6亿元。私营企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1992年以后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底已达到203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注册资本18212亿元。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3%。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东部沿海省市更高达60%以上。1992年到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2000年全国360万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有250万人在个体、私营企业就业。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日。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2、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为什么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2、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表现: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第二,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那里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现阶段的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他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发展前途。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附录:1989年、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对照表附录:1989年、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对照表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个怎样调整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的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1)改革开放以前,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如果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先富”与“后富”的客观必然性 (1)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3、实现共同富裕应遵循“两个大局”的思想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反复强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因为中国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是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所以到一定程度就要调节分配。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他设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发展结果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4、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在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强调:“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如果果富的越来越富,贫的越来越贫,产生了两极分化,那就走上邪路了。他认为,分配问题上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只有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4、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存在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邓小平晚年十分关注这个问题。1993年在一次谈话中深刻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4、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4、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4)党的十四大以来调整收入分配过于悬殊的政策 党的十四大以来,针对原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中央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4、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的新税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合法又适度的差距,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总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承担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因此,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为什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我国现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现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为重点。确保发放就是要在继续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做到确保社会保险各项待遇的发放,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和权益。扩大覆盖就是要从更多地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认识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意义,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对机关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结构化面试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各岗位职责公文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社会群体作出符合其就业和收入特点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制度就是要深化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增强现行各项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要推进社会保障的多样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这不仅决定了建立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要有国家法定的基本保障,也要有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国家法定的保障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保障,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应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与个人财富的增加,保障范围和标准也将适当调整,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统筹区域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积极扩大就业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我国何以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我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老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大都走的是对外侵略、殖民掠夺、破坏环境、贫富悬殊、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路子。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积极对策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拉大等巨大的代价,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难以为继,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积极对策 2、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积极对策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及带动作用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制造业处于工业的中心地位,是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集约化程度。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必须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1、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2、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署的提出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我国总体上己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本文档为【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783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0-07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