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

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

举报
开通vip

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 浅议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佛冈县水头中学 陈玉宜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生物科学;学习方式;探究学习。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继承我国...

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
浅议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佛冈县水头中学 陈玉宜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一个难点。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生物科学;学习方式;探究学习。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习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1、何为“探究学习” 培根是探究学习理论先驱之一,他在1620年就提出了把科学主要看作是“探究程序或方法”的观念。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项活动。观察、调查和实验,以及资料分析等,都是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学习有多种结构形式,基本上划分为4个阶段:使学生接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情境材料中包含的某个概念或方法上的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诱发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和组织资料、形成结论表达和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2、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与实施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探究包括一系列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作出假设、推断);需要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实验过程(实验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运用逻辑和证据做出答案或解释,需要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的各种科学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对各种不同的评价做出客观的反应等(得出结论并交流)。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 例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有关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问题,但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问题的具体作用,只是作为一个探究活动项目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探索,以找出主要的环境因素及其对鼠妇的影响。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需要学生根据教材要求进行实验设计。但学生若只有书本介绍的知识,而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多个方面尽力获得有关鼠妇的知识,还必须发挥团队精神,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设计出比较科学、完善的实验操作规程。 学生对鼠妇虽然不太了解,但通过课前的预习、查资料、讨论等活动,一般能按教材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流程。下面是某一组同学设计的探究实验。 (1)首先要了解鼠妇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它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根据事先掌握的有关鼠妇的资料,捕捉若干只鼠妇。 (3)通过对捉到鼠妇的生活环境的考察,提出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什么的假设。 (4)经过小组讨论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实验主要材料: 鼠妇若干只,鞋盒3只,干泥沙若干,玻璃板(比鞋盒稍大)3块,墨汁,水等。 实验主要步骤: 用一个鞋盒装入一些干泥沙,然后放入10只鼠妇,上盖一块预先用墨汁涂抹了一半的玻璃,5分钟后观察并统计在盒中明、暗处鼠妇的数量。 同时用另一个鞋盒装入一些泥沙(其中一半为干沙,另一半则稍湿),上盖一块预先用淡墨汁涂抹了的玻璃(为鼠妇提供较暗环境),5分钟后观察并统计在盒中干、湿处鼠妇的数量。 再用一个鞋盒装入一些稍湿泥沙,上盖一块预先用墨汁涂抹了的玻璃,然后用酒精灯在盒子一端的底部加热片刻(盒子加热处垫一块小铁板以防鞋盒着火),使其温度升高,同时注意观察鼠妇活动情况,5分钟后观察并统计在盒中冷、热处鼠妇的数量。 (5)根据实验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得出实验结果。 (6)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对全班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关于光、水、温度等环境因素对鼠妇的影响的结论。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则主要起指导作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进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实验方案的修改、调整以及进一步完善实验。 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必须将实验动物放归大自然。并提出一些相关思考题,为什么要在课后及时将鼠妇放回大自然?本次探究活动中这些影响鼠妇的环境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影响作用一样吗?课后收集资料继续进行探究,总结它们对当地常见生物(如蚯蚓、井栏边草、蟑螂等)的影响。 从上述学生的实验设计及课堂实施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完成这样的实验并不困难,也容易取得比较一致的实验结果,通过分析也不难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关键在于要学会探究方法,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能够进行实验设计,要能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探究活动并不要求进行难、深、繁的实验或其他操作,它其实更注重探究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判断、调查、实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能力,这与传统教学中的重结果而轻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得出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可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充分调动了学生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有效、积极的参与中舒展了灵性,发挥了创造在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推动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言行要适应学生开展探究的特定要求,要善于选择指导他们学习的时机和方法,要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他们思考问题和领会其探究性操作的意义,要以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的做法,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技能性操作做出说明或解释。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工作。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3、在教学中多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也是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在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处处留心皆可探究。 3.1在学生争议最大处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争议最大处,学生往往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而这些问题又不是课堂上一时所能争得清的,再说课堂上时间也不允许。这时候,不妨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性学习。 3.2在教材中有瑕疪处进行探究性学习 “金无足赤”教材中也难免有误。教师需具慧眼与博识,深究教材,及早发现教材的瑕疪,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迷信教村长找教材中的谬误,并探究为什么错,形成探究点,寻找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如省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关于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中,描述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这里所说是片面的。对这些片面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探求、发现,然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参考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此文获05年县优秀论文奖) 体现探究历程,培养探究意识 佛冈县水头中学 陈海娟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改的主要理念之一。生物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探究过程。探究是生物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为此,《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趣”——创设探究情境 单纯的知识传授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的原动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切实感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美好而有趣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资料分析、科学调查等,设置认识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例如,在上七年级第上册《吸收作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把尽可能多的萝卜块放到瓶子里。面对这一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活动。如学习《生物特征》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现的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真菌等,并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特征。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他们积极发言,经过讨论,很快就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二、“探”——体验探究的魅力 生物教学在尝试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进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探究过程中的孩子就是一个小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的不平衡,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生物学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可探究的认识内容。生物学作为实验科学,可以探索多种实验设计方案方式,教师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知识获得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们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的这一番话很好地道出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停留在读科学、背科学,而是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科学、探科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提出假设,查找资料做出推断,制定设计解决方案,得出结论加以解释等多种活动,获得知识,提高了科学的探究的能力。 例如,观察叶片的结构,虽然只是简单地将讲授课后实验改为课前实验,让学生自行开展实验,观察现象加以总结,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得到教学效果更为深刻。又如“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日常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有的学生就提出种子萌发必须有光的假设,就此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放”——拓展探究空间 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资源,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材料与素材,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通过动手活动,采用小课题和长作业等方式,利用图书馆、动植物园、网络等资源进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奇想”,产生试一试的愿望。受课堂时间、空间和教材的限制,必须延伸到课外去解决,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在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后,对太阳光这一条件发生的浓厚的兴趣,学生“突发奇想”,提出用灯光代替太阳光,植物能否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我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探究,并要求学生把这一实验介绍给其他同学。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探究科学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了。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时,我把课堂搬到课室外面,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寻找、触摸大自然,去认识、探究生命世界。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提高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学科进行探究教学的尝试过程中,教师要切忌仅仅满足于探究教学的形式的模仿,机械地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行事,结果只能是学生们积极“无效参与”,而忽略探究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罗伯特·费罗斯特所言“一首诗应始于欢乐,终于智慧”,我们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发展。 班级管理 谈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佛冈县水头中学 彭雄珍 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重视人的情感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个人的才智。为新时期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健词:个性培养、情感态度、个性化、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品德、感情、意志、情绪。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任务;教育部于1998年开始酝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于2001年6月正式颂布;2001年9月,新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至此,新课程改革正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走进新课程丛书》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的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新课程还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可见,新课程要求我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二、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学生个性培养的途径 1、教师必须从了解个性的特点出发,重视人的情感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个人的才智。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感情、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个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主体性,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的主体;⑵独特性,也就是个性的不重复性;⑶创造性,它是基于个性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而发展起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⑷社会性,即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作用与地位。可见,健全的个性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创新教育健全人格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是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新意识、埋没创造性人才。 教师只有在了解了个性的以上特点,才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个人的才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教师要从个性的特点出发,熟悉和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容。 ⑴新课程更多地把人当作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能够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的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就必须尊重人的感情,充分地考虑到教育的对象所具有的情感,从尊重学生的情感出发,培养学生的个性。 ⑵正如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可重复性。教育对象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富有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事实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老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为此,我们要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⑶谁会想到近代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做的第一条小板凳会是三条腿的?但是,当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为你的生活带来无尽的方便时,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吗?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的主体都具有创造性,只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存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的哪怕是极微小的一点具有创新意识的回答和质疑,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⑷新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本身是社会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脱离社会而存在。 因此,发展学生个性必须体现社会性,教育的任务是“把各种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社会规范和人类文明史中所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精神财富,使之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如同平庸蕴涵于标准化之中一样,创造性蕴涵于个性之中。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它是在人与生活环境互相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使其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其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反之,其个性就会收敛,甚至被剪灭。 ⑸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片面的个性发展必然会使教育走上畸形的道路,培养的学生也必然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孤独者。我们这里所强调的个性教育是基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应有发展的基础上所呈现出的发展模式。 3、教育工作者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找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教学途径。 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有着半生不熟的社会经验,有正在成长的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进取,找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个性的途径。 ⑴发展个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要培养的都是安分守已、循规蹈矩的被磨灭了“个性”的群体。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教育的悲哀。近现代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了教育的指挥棒,学生和教师都在围着这根“指挥棒”转,待到精疲力尽时,人的“个性”也就被磨灭殆尽了。因此,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以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为指导,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 ⑵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自我价值。教师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对于一个热爱生活、酷好思考的教师来说,课堂是其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源于他对知识与生活的体验、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生活观念、他的素养,甚至他的经历、爱好都将通过他对善恶美丑的判别、对知识的认同等体现出来。因此,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风格。“个性教育”对传统的以“讲授--接受”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下构建的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并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 ⑶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主导下构建的课堂模式将无法适应“个性教育”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个性”的特点之后,构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和找出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和那条‘含金的脉矿’……我们的任务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角落。”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4、教育工作者要在新程改革环境下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 正确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生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 再来剖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症结,主要问题有:①教学目标唯书、唯分、唯知,忽视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品质的培养;②角色定位上强化了教师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③教学组织上强化了班级集体学习,忽视小组学习的中介、组织功能和学生个体的独立自主学习活动。个性化教学正是从教学模式上使教学具有培养学生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的力量。 美国学者卡罗尔指出:个性化教学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行为方式、概念、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 我认为,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答案,让每位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达到某种完善程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之目的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探索,我们认为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策略一 师生角色:引导.探索──合作伙伴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这要求教师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策略的选择直至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策略二 教学目标:分层.自主──差异发展 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研究中我们对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即要求教师制订目标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例如语文《草船借箭》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根据学生实际,下限目标定为“能查阅工具书知道‘神机妙算’的含义”;发展目标定为“能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出‘神机妙算’的含义”;上限目标定为“在理解‘神机妙算’的基础自己创设情景运用这个词。”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目标分层的基础上再实施分层教学,最终达到差异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班级实施个性化教育 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体。班集体的共同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中介。班主任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处理好三个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关系;学生和集体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让学生喜爱自己的集体,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对集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班集体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发展,是班级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与职能所在。 班级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策略主要有: 策略一 实行自主管理 从研究的目标出发,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独创、自理、自信,必须建立班级的自主管理体系。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研究中,我们建立的自主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主要有: ①班级岗位制。即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设置职务和岗位。例如“文明升旗手”、“环境管理员”、“墙报编委”、“报刊发行员”、“图书管理员”、“知识角主任”、“小小电教员”以及各类兴趣小组组长,使每一位学生既是集体的一员,又是集体的管理者,从组织体制上确立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班干部轮流制。即改变过去班干部每学期或每学年更换一次的做法,实行班干部经常轮换的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尝试管理与被管理的滋味,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③班干部例会制。即在每周五的中午,由中队干部轮流主持,召开每周工作例会,及时总结一周工作,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改进意见,并让班干部在班队课上进行汇报。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 ④民主表决制。即对班级的重大事项,如班干部、三好学生人选、学生存在问题、班级的规章制度等等进行民主表决,从小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小公民”意识。 策略二 开展创造活动 我们要求班主任在班队活动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让学生具有选择需要、兴趣、爱好的权力,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在班队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培植学生的特殊才能。 ①成立特色小队。班主任将班中有相似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编成特色小队,让小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促进队中每一位队员的进步。于是“文学小队”、“器乐小队”、“绘画小队”、“手工小队”、“航模小队”、“编报小队”等应运而生,群体优势充分发挥。 ②开展多种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了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a.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开展“楼道行动”、“假日小队”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b.体艺竞赛活动。班级开展各种小型体艺竞赛活动,营造表现、展示个性特长的气候,及时鼓励学生取得的点点进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不断发展。 c.科技创造活动。班级中通过开展小问号、小设想、小建议、小考察、小制作、小发明等多种科技创造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才干,体验创造乐趣。 策略三 开设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推动促进着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和优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研究中,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 ①开展心理调查。我们利用心理健康调查量表(MHT)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②开展个案研究。对个别特殊儿童进行个案跟踪研究。重点对懒惰、不良习惯等问题行为儿童进行目标强化实验,取得较好效果。 ③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大纲》和“两独两自”的特定要求制定了《心理辅导活动课实验方案》(附件2),提出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心理辅导活动目标及指导要求,设计了多个活动方案供辅导老师在班队活动课选用。活动课采取多种形式,主要有讨论、抢答、辩论、角色扮演、游戏、自测、演讲等。通过活动课,健全了学生人格,改善了班集体人际关系,提高了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自信心,使学生认识了自我的价值。心理辅导活动课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对于新课程,新理念这类抽象的东西,我认为所思考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才有最佳效果,让它们如何存在,才能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如何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1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王湛:《走进新课程丛书》序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王宪初:《浅谈Internet网络学习环境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年第12期。 6、戴朝伟:《从“问题”入手 构建初中历史“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长沙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 期。 语文探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我调控意识的培养 佛冈县水头中学 潘素霞 自我调控是指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自我定向,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自己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调控。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目标,首先就要充分利用预习时间研究教材中的助读要素。语文课本里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指示,每一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另外还有很多相关注解,我们可以了解课文的学习目标,利用推理思维把这些都联系起来还可以说是一篇简要的课文分析,其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重点。若能充分利用,对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课文的学习目的,不仅方便使用,而且省时省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利用课文的助读要素初步了解作者简介、课文的线索、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中心思想等等。而且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潜能。因而,课前预习的布置也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不能拘于形式,要针对不同的层次,提出相应的要求。课前预习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师生共同拟定探究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不同的学习方式。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为例,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种预习方式:第一类,“基础性”,只要学生能读懂课文,探究维纳斯的雕刻、埋没、发现、形象、进馆、复原、现状;第二类,“中层性”,要求学生围绕课后练习学习课文,了解维纳斯美在哪里?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第三类,“高能性”,对自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如课文中比较难懂的“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通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可能很多同学看了后都觉得迷糊,这就可以提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回答,本文的高能性预习还要表现在学生对美的艺术的理解,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学习。所以说好的预习过程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学指导。 其次要利用导入语来调控,导入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行为广泛地运用于上课之始,或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导入语对学生自主意识的调控主要体现在: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功能。如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有老师就是这样导入课文的: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还在于园林之美。苏州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文思想。这种山水画意式的园林:‘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置身其,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及留园,都是园林中的极品。处处体现着中国江南第宅园林的独有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看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学生对苏州园林产生了兴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好奇,好奇心自然地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 (2)唤起学习的动机,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式,圆满地达到上述目的。如在讲《万紫千红的花》一文前可以这样导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是美丽、纯洁和幸福的象征,所以我们人人都爱花。”有一首歌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师还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领略美妙的意境,进而思考、探究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说明花色形成、变化的原因以及花色与昆虫的关系。这样把学生置于新颖、奇异、困惑和冲突的特定情境中,他们认知的内驱力就会被激发起来,一种寻根究底的智慧探索也开始了,自主意识也就调动起来了。 (3)明确学习方向。如从前面两篇课文的导入,学生可以知道学习《苏州园林》,要学习苏州园林的构造,特点,为什么会让人们喜爱?而且这篇课文是说明文,所以还要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而在《万紫千红的花》中我们则要学习作者是怎样说明花色形成、变化的原因以及花色与昆虫的关系…… 总之,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想说、爱说、能说、会说的欲望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我调控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学会求知。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幼儿创造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学习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模式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通论〉〉 北京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教案〉〉高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获07年国家优秀论文二等奖) 浅谈语文教学美的主要因素——情感 佛冈县水头中学  刘荣双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美的重要因素是情感,没有情感便没有教学的美。语言是优良的情感导体。文采的根本是思想感情。有屈原的忠贞,才有“虽九死其犹未悔”之语;有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才有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古往今来,文章都是诗有意境,文有情采,景有神韵,戏有精核。因此,有情才能使语言发出光彩,有情才有美感,才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吸引力、震撼力和感召力。 关健词:情感 语言 真诚 在写作中,素材要经过思想感情的点化,才会有活的灵魂,才会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师在讲课时只有真正注入感情,才会有感动人心的效果。若毫无激情,机械死板,照本宣传,表情冷漠,语言乏味,即使有学问,有功底,也难以打开学生那渴望知识滋润的心扉。 1、 用情意语言传文章情韵 语文教学美的重要因素一是情感,二是语言,而语言又和情感分不开。没有情感便没有教学美。在人际交流中,没有比热情和真诚更具感染力了。热情是真理之神,没有热情,真理也不能制胜。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所传授的知识,很容易会被遗忘。只有强化情感教学,才能产生学生的情感效应。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进入学习的美境界。 教师要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熔铸在课文中,输送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语文课文大都是些情理并茂的作品,蕴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有喜怒哀乐、惧爱恶欲等人类的本能情感,如对英雄的羡慕,对好人的敬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以及爱情、友情、师生情等。教师要深刻体验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把课文的内容、情感和自己的内心体验融为一体,再加以表达。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热心而忠诚的读者,自己要下功夫潜心研读,读懂读透读熟,读得有滋有味,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及被感染,真正领悟,形成独到见解。先自悦,再悦人,通过把课文中最核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使他们的知识库日益丰富。没有下过若功夫,没有正真浸润于课文中,并得到感悟和触动,捕捉不到真切的情感、时代的脉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传达不了或传达不好知识的。 例如读欧阳修的《岳阳楼记》。文章写景言志,抒情真切,悲喜分明,波澜起伏。当“淫雨霏霏”、“阴风怒号”之时,作者登楼而生发“满目萧然”的悲墳感情,老师讲读课文就应该用一种缓慢、低沉、凄楚的语调。而当“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时,作者由明丽妩媚的景色生发出欣喜之情,老师讲读课文的语调当然就是明快、欢乐和悠扬的。在最后部分,作者感慨道,人不能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能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语意丰富,语气恳切,昂扬铿锵,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应配合文意一鸣三叹,以充分显示和传达作者感情波澜的起伏。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用自己的生动语言准确再现作品中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作品中的优美语言、铿锵旋律和深邃的意境,都需要通过老师自然真切的讲读吟咏才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用心体验。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气味、气韵、气脉、气节和气象,才会感受和体悟更深,才会自然地保持一种相对浓厚的学习兴趣。 2、 用教师感情的强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一个口才一般的人,在非常高兴时也可以口若悬河讲出一大串流畅精彩的话语;而有些原本口才颇好的人,当感情淡漠时,说出的话显得呆板单调,令人感到味同嚼蜡。这就说明,情绪处在沸腾状态的人,语言会像火山一样喷出炽热的岩浆,绵绵不绝。 语言有情才有美感,才具有对心灵的吸引力、震撼力和感召力。如果在说话时情不真,或缺少关爱与艺术,有时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有这样一个实例:某医院一位医生,对因头晕头痛前来看病的一位中年妇女说:“哟,你的血压怎么这么高,早晚会得半身不遂。男左女右,你要多注意右半身的情况,可别大意。”患者听后,精神紧张不已,右手右腿稍有不适便以为是半身不遂,直至夜间不敢睡觉,时时握拳屈腰,惟恐睡着后会发生不测。本来,这位医生讲的是真话,但缺乏说话艺术,更主要的是对患者缺乏感情,缺少源于关爱的保护性语言,因而产生不良后果。 学生也是心理较为娇嫩脆弱的一个群体,更需要关爱,需要用保护性、激励性的语言加以呵护。如果教师的情感天地荒芜和粗糙,就很难生出发自肺腑的激情和细腻温和的柔情,从而导致语言的单调和枯燥。记叙也好,抒情也好,歌颂也好,讽刺也好,喜剧也好,悲剧也好,都不能缺情。不投入,不呐喊,不激动,就不能与学生同乐、同喜、同怒、同悲。不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教师与学生情感互动。 教学语言讲求科学文明、准确雅洁、声情并茂,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以情叙语,饱含感情的语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触发、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更多地使用礼貌、保护性和激励性序语言,使学生获得这样一种感觉——你的叙述条理清楚,有板有眼;你的描绘声情并茂,生动感人;你的分析独出心裁,别有见地;你的朗诵有情有味,响亮优美;你的想象奇特不群,美丽动人;你的语言准确纯正,富于磁性;你善于思考,很有创造性……诸如此类,以正面鼓励为主,使学生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与学习热情,教与学互动互益。 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判断和评价,对这个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学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好坏及接受与否,往往会决定他自己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如有一位心理学家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某个班级里,如果老师对一个女同学说她是最漂亮的,那么两个月以后,这个女同学真的会比原来漂亮一些,连言谈、举止都和原来不一样了。外部的评价和判断,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三、用教师的真诚与亲和感染学生 庄子在《杂篇》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一要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肯定和关怀。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爱好、个性、言行举止以至穿着打扮,必须及时表现出积极鼓励的态度,哪怕只是学生们身上点点滴滴的美与善,都应明确地表现出自己的欣赏之情。而对学生们的缺点,则采取真诚、和善的劝说方式,使学生们迅速清除掉和老师之间可能有的心理隔阂。演说家曲啸曾邀到辽宁省营口市一所监狱为年轻的犯人们演讲,可以想像,刚开始时,台上台下,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与情感距离是明显的,连一句开场白都让人颇费思量。一番斟酌后,曲啸以热情的语气说了第一句话:“触犯了国家刑律的青年朋友们,你们好!”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句亲切自然的称呼,充分表现出了曲啸待人的诚意,大大拉近了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感情距离,达到了情感交流互动的目的,有的犯人顿时感动得泪流满面。显然,有了这个好开头,后面演讲的内容就易为那些特殊的听众所接受了。 同样,我们教师也应该要随时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居高临下、责备教训、咄咄逼人的口吻,会对和谐的语言气氛造成破坏。当然,我们对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应给予直接揭露和批判,除此之外,我们应多采取与人为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教师应该时常站在与学生互相平等的地位,交流看法,探讨问题,发表意见,多用“想必”、“可能”、“是否”等探讨式语言,少用或不用强加于人的判断语,如“应当”、“必须”、“一定要”、“非如此不可”等生硬的、指令性的字眼,更不能讽刺、挖苦和谩骂。 总之,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就是情感,情感来自哪里呢?来自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情感本身就是一种美,真诚的情感有多少,美就有多少。如果教师的语言发自肺腑,出自内心,深沉而热情,丰富而适宜,那么所创造的语言气氛就会很和谐,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就能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产生震撼力,产生足够的魅力。 参考文献: 李衍年《教学艺术与写作》广西民族出版2001年9月第一版 (此文获07年县优秀论文奖) 编导“课本剧” 之我见 佛冈县水头中学 黄永宁 课本剧,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变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新颖生动的课本剧。它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其原因是: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着千百万颗稚嫩向上的心。在那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年少旺盛的精力得到了正当有益的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课本剧,学生们会觉得受益匪浅。然而,这种课本剧的表现形式应定位到什么样式,则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要真正发挥其作用,我认为编导课本剧应本着以下原则: 一、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 编演课本剧只是活跃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它以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其任务是服务于教学。在编导过程中,首先应严格遵照课文内容的原貌,不宜对课文内容作大的调整和增删,只要求表演者能艺术的展示情节,创造性的再现作品人物,以之替代老师去分析。其次,要突出教学这个中心。课本剧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它无法替代课堂教学。只要能服务于课堂教学,无需苛求其艺术形式的完美。如学生们可根据《扁鹊见蔡桓公》等多篇文言文,排练出精彩的课本剧,在科代表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自己准备服装、道具,课前认真排练,课堂上精彩的表演让大家认识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的后果,从而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表演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不宜超过二十分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总结。 二、突出学生的表现技巧与能力 课本剧能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对课文中人物的再现成功与否,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表演者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编演课本剧应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表达技巧为首要任务,才以其它艺术辅助取胜,只要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展示情节,就已取得了成功。另外,要鼓励学生为突出人物形象,可以发挥想象能力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人物更加生动感人。在教学《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时,我布置学生将其改成课本剧表演。扮演蚊子的同学竟模仿起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配音,惹得全班学生大喊:“老师,我们还想再看一遍,演得太好了!”我想,这样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也激活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学的形成。 三、简单必要的舞台效果 课本剧在编演过程中,不主张过分讲究舞台效果,但也不排除使用必要的道具和背景提示。就其本身来说,如果只是课文内容的分角色解说,没有任何舞台氛围作烘托,不仅同学们很难产生强烈的兴趣,就是表演者也很难“入戏”,这样就不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突出强调学生演技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舞台效果,如服装、简单的布景等。如编演《群鸟学艺》就须设计一幅符合剧情的山水画作为背景,编演《东郭先生和狼》就须设计一幅荒凉的山野图,编演《群鸟学艺》这课的课本剧时,配置符合剧情的轻快优美的音乐和雷声、雨声,制作各种鸟儿的头饰和服装,这样能使课本剧有声有色,吸引观众。  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此文07年12月发表在《南方教师教育》) 数学研究 立足基础 更新观念 帮助提高 佛冈县水头中学 陈厚红 摘要:一些学生之所以能成为学困生,主要是一开始对自己要求不严,遇到运用所学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又不闻不问,做错时也不找原因,不改正,这样久而久之,问题就越积越多,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关键词:转变 尊重 自信心 低起点 多归纳 勤练习 快反馈 情感教育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等),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我们把这些学生称做“学困生”。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生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 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困生,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机会,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困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板演方面,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我为了给学困生更多表现的机会,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教学中我能对学困生从感情上热情关心,学习中细心指导,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随时给予鼓励,逐步促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如在平时布置作业时,我给这些学生单独布置,并给予面批,对于作业中的每一点进步,当面加以表扬鼓励,并在本子上写上“有进步”、“你真棒”、“你真行”、“太好了,下次继续努力”等鼓励的话,对于不懂或做错的地方,我当面加以辅导帮助,直至学生搞懂为止。对于较复杂的计算和综合较强的题目,尽量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分散难点,把综合题解剖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这样做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水平。这样满足了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二、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按教材中引入法为起点。 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二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 从学生已学过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引入教学。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U”。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3)勤练习。由于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这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时间就短的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学习困难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三、注重情感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同时,在生活上,心理上、思想品德上和成长上给予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些许成绩时,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并能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证明,教师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来加强师生的感情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这边缺一点数学概念,那边丢一个定理、公式,从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教育〉〉、 〈〈中学数学研究〉〉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此文获08年县优秀论文三等奖) 分解因式法的课堂实录 佛冈县水头中学 林树猛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下面同学们来做一练习。(出示投影片①) 解下列方程: (1)x2-4=0 (2)x2-5x+6=0 (3)(x+1)2-25=0 (4)2x2-3x+1=0 生:老师,解以上方程可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师:可以呀。 生甲:解方程(1)时,既可以用开平方法解,也可以用公式法来求解,就方程的特点,我采用了开平方法,即 解:x2-4=0 移项,得x2=4 两边同时开平方,得 x=±2 ∴x1=2,x2=–2 生乙:解方程(2)时,既可以用配方法来解,也可以用公式法来解,我采用了公式法,即 解:这里a=1,b=–5,c=6 b2-4ac=(–5)2-4×1×6=1>0 ∴ , 师:乙同学,你在解方程(2)时,为什么选用公式法,而不选配方法呢! 生乙:我觉得配方法不如公式法简便。 师:同学们的意见呢? 生齐声:同意乙同学的意见。 师:很好,继续。 生丙:解方程(3)时,可以把(x+1)当作整体,这时用开平方法简便,即 解:移项,得(x+1)2=25 两边同时开平方,得 x+1=±5 即x+1=5 x+1=–5 ∴x1=4 x2=–6 生丁:解方程(4)时,我用的公式法求解,即 解:这里a=2,b=–3,c=1 b2-4ac=(–3)2-4×2×1=1>0 ∴ , 师:很好,由此我们知道:在已经学习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中,直接开平方法只能解某些特殊形式的方程,配方法不如公式法简便,因此,大家选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有普遍的适用性,即可以解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不过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从而正确地确定a,b,c的值;其次,通常应先计算b2-4ac的值,然后求解。 一元二次方程是不是只有这三种解法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题(出示投影片②) 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师:大家先独立求解,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生甲:解这个题时,先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x2=3x 然后用公式法求解的 解:由方程x2-3x=0 这里a=1,b=–3,c=0 b2-4ac=(–3)2-4×1×0=9>0 所以 即 , 因此这个数是0或3 生乙:我也设这个数为x,同样列出方程x2=3x 解:把方程两边同时约去x,得 x=3 所以这个数应该是3 生丙:乙同学做错了,因为0的平方是0。0的3倍也是0,根据题意可知,这个数也可以是0。 师:对,这说明同学在进行同解变形时,进行的是非同解变形,因此丢掉一个根。大家在解方程时候,需要注意:利用同解原理变形方程时,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数,必须保证它不等于0,否则,变形就会错误。 这个方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 生丁:我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发现这个等式的左边有公因式x,这时可把x提出来,左边即两项的乘积。前面我们知道:两个因式的乘积等于0,则这两个因式为零,这样,就把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方程即可解。 解:x2-3x=0 x(x-3)=0 于是x=0,x-3=0 ∴x1=0 x2=3 因此这个数是0或3。 师:噢,这样也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同学们想一想,行吗? 生齐声:可以。 师:丁同学应用的是:如果a×b=0,那么a=0,b=0,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出示投影片③) a×b=0时,a=0和b=0可同时成立,那么x(x-3)=0时,x=0和x–3=0也能同时成立吗? 生齐声:不行。 师:那该如何表示呢? …… 师:好,这时我们可这样表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这就是说:当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时,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中间用的是“或”,而不用“且”。 所以由x(x-3)=0得到x=0和x-3=0时,中间应写上“或”字,我们再来看丁同学解方程x2=3x的方法,他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0,而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利用a×b=0则a=0或b=0,把一元二次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我们把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称为分解因式法,即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采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因式分解法的理论根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如若(x+2)(x-3)=0,那么x+2=0或x-3=0;反之,若x+2=0或x-3=0,则一定有(x+2)(x-3)=0,这就是说,解方程(x+2)(x-3)=0就相当于解方程x+2=0或x-3=0。 接下面我们看一例题(出示投影片④)。 例题:解下列方程: (1)5x2=4x (2)x-2=x(x-2) 师:同学们能独自做出来吗? 生:能。 师:好,开始。 生甲:解方程(1)时,先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再分解因式求解。 解:原方程可变为 5x2-4x=0 x(5x-4)=0 x=0或5x-4=0 ∴x1=0;x2=4/5 生乙:解方程(2)时,因为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2,所以可把(x-2)看作整体,然后移项,再分解因式求解。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x-2)(1-x)=0 x-2=0或1-x=0 ∴x1=2;x2=1 生丙:老师,解方程(2)时,能否将原方程展开后,再求解呢? 师:能呀,只不过这样的话会复杂一些,不如把(x-2)当作整体简便。下面同学们来想一想,做一做,(出示投影片⑤)。 你能用分解因式法解方程x2-4=0,(x-2)2-25=0吗? 生丁:方程x2-4=0的右边是0,左边x2-4可分解因式,即x2-4=(x+2)(x-2),这样,方程x2-4=0就可以用分解因式法来解,即 解:x2-4=0 (x+2)(x-2)=0 ∴x+2=0或x-2=0 ∴x1=-2;x2=1 生戊:方程(x+1)2-25=0的右边是0,左边(x+1)2-25,可以把(x+1)看作整体,这样左边就是一个平方差,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分解因式,从而求出方程的解,即 解:(x+1)2-25=0 [(x+1)+5][(x+1)-5]=0 ∴(x+1)+5=0或(x+1)-5=0 ∴x1=-6,x2=4 师:好,这两个题实际上我们在刚上课时解过,当时我们用的是开平方法,现在用的是因式分解法,由此可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能有多种,我们在选用时,以简便为主。 好,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课堂练习;课本P62,随堂练习1、2。 1、解下列方程:(1)(x+2)(x-4)=0 (2)4x(2x+1)=3(2x+1) 2、一个数的平方的2倍等于这个数的7倍,求这个数。 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简便方法。 (此文2004年2月发表于《学习方法报》) 地理教学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佛冈县水头中学 邝嘉户 内容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爱好。 关键词:生活衍生性、思维课、大自然的书、自己的课程、素才文本、生成文本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地理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型的传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 一、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的衍生性,引导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衍生性。这种衍生性,为学生提供了质疑、思考的广阔世界。当我们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视野定格在地理学科与生活案例边缘地带的时候,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可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学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气候时,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气候民宅建筑的影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探究气候对房顶设计的影响,学生通过访问住过“人字型”和“平顶型”两种结构的感受,结合亲身体验,得出在我们南方,“人字型”屋顶最顶层夏天比较阴凉,而“平顶型”屋顶最顶层夏天较闷热。二是探究气候对房屋朝向影响,为了验证民间的“座东朝西,热死无人知”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学生们分别调查了居住过不同朝向的居民感受,同时利用温度计对不同朝向的房子进行测定,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朝向不同的房子,温度有明显的差距,座东朝西的房子夏天温度明显高于座北朝南的房子。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依托现有知识,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利用生活素材,拓展学习时空 教学过程的社会化、生活化是知识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厚,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讲到水资源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我县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虽然我县的水资源较为丰富资源,但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爱护资源、保护资源。 三、利用本地教学资源,进行体验性学习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书本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苏霍姆林斯认为,应到社会里去上“思维课”,到大自然里去读“大自然的书”,以便充分利用社会和大自然这个能产生奇效的教育自然。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体验实现课程转化的重要机制,因为体验性教育是知识内化,经验升华的重要方式。如学到中国自然资源时,我们利用我县自然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将学生组成各种类型的小组,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有一组学生了解我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可供开采的有24种。有一组学生了解到我县石墨藏量130多万吨,居全省之冠,还有“花岗岩王国” 之称。有一组学生还了解到我县的矿泉水分布普遍,储量丰富,如汤塘温泉、黄花湖矿泉水、高岗稻草人、清龙源矿泉水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对家乡更加热爱。 四、利用对比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新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透过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再生、再加工、再创造才能内化为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生成多彩的内心文化世界和心智结构。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材料进行理解、改造和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应从“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用新颖生动的真实事例——生活案例组成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学习地理,构建学科体系。 如在学到森林的作用时,我们充分挖掘独王山特殊的环境教育资源,利用对比材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通过展示独王山植树造林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一组对比照片、降水与气温对比图表、经济发展状态的差异等,让学生从间接材料感受森林对我县环境的巨大作用,再引导学生走访50—70年龄段的前辈,通过前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知植树造林前后生态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学生还将访谈的内容整理并自己召开座谈会,交流个人的体会,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达到构建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的目的,而且使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素才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转变地理学习方式需要学科知识向社会、生活延伸,这不仅是重温学科知识的手段,更是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的个性、情感、兴趣、才华等浇灌到学科知识的大厦中,激活学科知识并延伸、深化,使学科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前提。 参考文献:地理教学2004年第一期、第五期 (此文获07年县优秀论文奖) 地理课中的美育教学 佛冈县水头中学 邝嘉户 内容提要:地理美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地理教学在优美艺术气氛中实施的过程。 关键词:地理美育、自然美、人文美、地理规律美、教师语言美、民族文化的艺术美、教学过程的行为美、意志美和高尚的情操美 地理美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地理教学在优美艺术气氛中实施的过程。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 、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在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中温藏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如秀丽山河所具有的自然景观美、人地和谐美等等。学生在地理学习时,对地理事象及其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美的体验,可以称之为美感。对地理的认识是地理美育的起始环节和关键所在。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使得教学枯燥无味.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美育源泉,美化教学活动、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以及组织课外活动等途径,把美育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观、欣赏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有用人才.我认为地理课的美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然美和人文美 1、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 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 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 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在介绍一些独特的地理景观时,教师要注意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 。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 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有的象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原始粗犷的自然美。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为浩瀚的海洋,凡到过海洋的人,无不被那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波涛汹涌似有千钧力,巨流滚滚犹如万重山,它还是巨大的富饶的宝库,美丽的海底世界更是令人神驰。至于占地球面积29%的陆地,尤其多彩多姿。如果你身临其境在幽深的亚马孙河原始森林中,在莽莽的非洲的热带草原上,在峻峭的山岩间或是令人生畏的沼泽地内,听着虎啸猿啼、狮吼狼嚎、马嘶鹿鸣,一定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一个原始而奔放的世界。大自然赋于人类的奇丽美景到处可见:被誉为“大自然宫殿”的阿尔卑斯山,被称为“贝多芬交响曲”的维多利亚大瀑布,还有那奇特的南斯拉夫喀斯特,幽深曲折的挪威峡湾,喜马拉雅山的冰川,维苏威的火山遗迹,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各种巧夺天工的景色,必定使您留恋忘返。     华丽精巧的现代美。如果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力量的象征,那么印度的泰姬陵可以说是表现出一种美的 旋律。还有许多城市和著名建筑也各具风姿: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艾菲尔铁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泰国曼谷的佛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美国的白宫,历经沧桑的罗马古城堡,我国的万里长城,被称为“水城” 的威尼斯,湖光山色、浑为一体的“世界公园”日内瓦和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大城市纽约、东京等。所有这一切 ,它们都是大地之子——人类的智慧结晶。 中华大地,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是一个“美的大观园”。 祖国环境多姿多采。在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大地上,地形、气候多样,自然景观各异:东北大地,千里冰 封、万里雪飘、山地森林茂密,一派“林海雪原”的景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大江两岸 ,千村万舍,阡陌纵横,园田锦绣,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山青水绿,榔树林立,又 是一番“南国风光”;横断山区,谷底四时如夏,山顶白雪皑皑;西北荒漠地带,虽然沙漠戈壁广布,也并非荒凉世界,那里有绿洲片片,葡萄串串……     祖国山河多姿。辽阔的领土,多采的自然环境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至于数不尽的名山大川,秀 丽多姿的湖河泉瀑,其数量之多,风光之美,景色之幽丽,造化之奥妙为各国所罕见。我国历代许多著名的文 学家、艺术家在浪游四海、寻幽访古后,还为山河、文物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轶闻、题记、佳话,更增 添了山河名胜的光彩。方志敏烈士在敌人牢狱中曾无限深情地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 皆景,自城市至乡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为流连难舍的胜景, 这好象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着令人爱慕之美。”我国是个多山 的国家,许多大山千姿百态。历史相传的五岳:东岳泰山雄,西岳华山险,北岳恒山幽,中岳嵩山峻,南岳衡 山秀。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四川峨嵋、安徽九华、浙江普陀,山间环境清幽,云雾飘渺,古代帝王、佛教信徒在这些山区广建寺庙,更添传奇色彩。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和众多的中小河流。浩浩长江, 始而涓涓,继之湍急,汇众水,纳百川,日夜奔腾,流向大海,它博大、雄伟、富饶、秀丽。滔滔黄河,从昆 仑山下奔向渤海之滨,一泻千里,金涛澎湃。我国还有许多天然大湖,烟波浩渺,水天相连,杭州西湖之美, 早已名扬天下,不知多少游人,为之陶醉。 2、人文美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多少年来,中华儿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神州大地这幅画卷上勾勒出一幅 又一幅动人的宏伟蓝图。 其一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创造的美。祖国的绵绣河山,不仅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更多的是我们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奇特壮观的天坛,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等举世闻名的建筑,其形态之奇、品格之高、力量之强、气势之壮,使人惊叹不又,为之倾倒。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精湛的雕塑艺术,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被誉为“人类艺术的灵宫”的敦煌莫高窟,洞窟四壁绘着金辉煌的彩色画衅,个个造型逼真,姿态自然。壁画中有身披飘拂长带,凌空起舞的飞天;有反弹琵琶,载歌载舞的仙女;有间辛勤耕作收割的农民;也有花天酒地的达官贵人;有从事中外贸易的商人……无不勾起人丰富们的遐想,引起人们欢欣愉悦的感情,无不使人为之绝。苏州园林驰名中外,那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诏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令游览者如在图画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古迹,启迪后人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其二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成就美。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才更加青春焕发,娇艳动人。解放前,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一片衰微的破败的萧条景象。而今,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华景象。滚滚的长江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东奔流而去,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才两岸堤坝高耸,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每当夜幕降临时,大江两岸灯火光芒四射,同星星交相辉映,把整个大江南北照射得更加妩媚动人。 二、地理规律美     地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如天体运行、火山喷发、大地震动、海底扩张、气流运行、风 云变幻……地理事物的演变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如月球一边自转,同时,还绕地球公转,周期都是27天。太阳系里的九大行星一边自转,还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绕太阳公转,旋转的速度和轨道也几乎没有差错。 借助光谱分析还发现许多恒星包括太阳都在自转,连庞大的银河系也在自转。宇宙太空各类天体的运行配合得 如此默契和谐,象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地形的发育,大气的运行,河川的演变等都是有规律可循,有原因可找的。即知“地”,又了解这些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的“理”,会使人不 仅感受到自然美的欢悦,还会使人得到一种更为满足的理性美的享受。     地理事象之间,人地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地理环境系统。地 形影响气候、河流、动植物,还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特点。气候、河流又反过来影响地形的变化,人 类活动也在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动物之间,人和环境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分异。例如,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林木郁郁葱葱,常绿阔叶的热带树下,生长许多灌木,藤本植物缠绕在高大 的乔木上,林中草木丛生,通行极为困难。植物多、飞禽走兽也多,有各种鸟类猿猴类动物,还有大象、河马 、鳄鱼等多种爬行动物。再如,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那里气温终年也很高,但一年分干 湿两季,湿季时,草类、树木茂盛,原野一片葱绿,有许多食草类动物,如羚羊、长颈鹿、斑马等在各处游荡 。干季时草黄叶落,很难见到生物踪影……漫步在各个不同的自然带,会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于人类的那种和 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韵律美。 三、地理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 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 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在介绍一些独特的地理景观时,教师要注意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 。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有的象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用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三峡水流”时说道:“三峡急流汹涌,惊涛拍岸。洪水时期水速可达每秒7米,赶得上汽车的速度呢。”学生听了,情绪高涨,记忆深刻。     总之,一位地理教师,应该象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几十名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随着你听、看、想、做,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 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他们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四、民族文化的艺术美   艺术是美育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曲调流畅、朴实抒情的印度民间歌舞,节奏欢快、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舞,喜庆丰收、矫健豪爽的印第安玉米舞……。舞蹈是人们表达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艺术语言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表现出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这些舞蹈图片给地理教材增添了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民族的风格、民俗风情、民族气质和美的修养,使他们得到艺术美的欣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世界各地民族文化和名胜古迹,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名胜古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强的艺术美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从中得到艺术美术美的享受。    一些国家由突出的地理特征享誉世界,因而在地理学上获得了美称或美誉。如"咖啡王国"、"千岛之国"、"世界公园"、"邮票之国"等等。我国区域地理美称也很多,如"天府之国"、"水果之乡"、"黄金水道"、"天然鱼仓"等等。具有简炼鲜明特点的地理美称和美誉,是地理学的精华,她显示出地理学科的艺术美。教师要正确掌握这些美称、美誉的来历和特点,发挥其地理美的功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地理知识。 艺术美有强大的感染力,艺术形象能打动人的心灵,不同风格的艺术美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民族 的特点,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丰富多彩的艺术美还可以陶冶情操,加深我们对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五、地理教学过程的行为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为 。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 ,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 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 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什么?等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务求教态美、语言美、板书板画美、教具美,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 美,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的教学中,我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填绘主要山脉分布。由于现场作图,学生从惊讶、敬佩到愉悦,情趣高涨。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讲画同步的和谐节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 ,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愉快度过了45分钟,而且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好。 六、意志美和高尚的情操美。     古今中外,曾有过无数天文、地理学的先驱,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美感和激情,力图了解宇宙和大地 的奥秘,由于这些先驱者的努力,才使天文、地理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一种对科学探求 大无畏精神的崇高的思想美,坚强的意志美和高尚的情操美。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几十年的观测实践和研究写成“天体运行论”巨著,创立了著名的“日心说 ”,招致了宗教势力的残酷迫害。积极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近代实验科学的 开创者伽里略,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证据。白发苍苍的学者被召到法庭上,要他保证不再宣传“邪说”, 这位学者平静地说:“我可以不再宣传地动说,可是地球毕竟是在动着。”他被囚禁9年,直至逝世,当今世 界,一些南极、北极探险家、海底探索者、宇宙飞行员的英勇业绩也十分感人。     为了寻探神州大地之谜,炎黄子孙,不畏艰险,跋涉一生。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我国地理学家徐霞客,他一 生不入仕途,不知疲倦地探索祖国山川的奥秘。对岩溶、火山、流水侵蚀许多自然现象作了认真考察。他登山 ,一定要爬到最高峰;考察河流,一定要追索河源;进入岩洞,总要钻到最深处;他所游历的地方,又都是荒 凉偏僻,在当时被称为“蛮烟瘴雨”人烟罕到的边疆区域。他将《徐霞客游记》这份珍贵的遗产,连同他的高 尚品德留给了中华大地的子孙万代。又如,时代的弄潮儿尧茂书,这位大江骄子,怀着对祖国强烈的爱,以大 无畏的拼搏精神,敢为天下险,敢为天下先,首漂长江,英勇献身。他曾在日记中写到:“长江,是中国的长 江,中国人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在全世界第一次飘流。如果中国的长江首先由外国人来漂,这是一个耻辱。”他那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征服险阻的豪怀胆略,艰苦卓绝、扣人心弦的探险生活,使人真切的感受到探索、拼 博、征服的丰富内涵。在那大江的旋律和音韵中,我们定能感受到英雄不灭的灵魂和英雄生命的永恒。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地理课中实施审美教育,在科学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追求美,用科学之美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寓教于乐,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所以说,地理美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善于接受地理最新信息,还要善于应用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使用地图、图片等各种直观教具,把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空间分布、地理成因等教学难点具体形象化,以直接美感来调动学习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之中,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地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2006年地理教学第二期 2006年地理教学第五期 (此文获08年县优秀论文三等奖) 历史新探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佛冈县水头中学 宋学胜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甚或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的三个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二是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三是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关键词:求异思维 历史教学 新探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甚或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这里笔者仅就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谈一点意见抛砖引玉。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 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 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 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 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病灶实施内外科手术,让它恢复活力,健全起来 。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 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 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 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的三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 教学一致性原则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各科教学 或多或少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重视不力,教学方法不得体,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 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只有明确地认识到处理好教 、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 ;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 ,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则相互干扰,一伤俱损。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 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 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 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思维。值得肯定的是,历史教学有自己的特 异之处,它的内涵广博精深,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求异思维的外部环境,即它的语言美感情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信息反馈。 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 语言。缺乏求异思维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再新的信息也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有如一首不能刺激信 息接受者思考的诗,也绝称不上出色的作品。所以说:“完全没有语言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 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不仅需要有生动、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尤其需要学生自我逆向性创造思维的密切协同配合。通过求异思维教学,便能发现这种思维具有凝聚、交融、互补和反馈等多种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 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 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步共振。历史这门 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 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 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 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 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什么高 考文科考生有人面对历史材料分析题、问答题总感到棘手,以至很被动?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中缺乏大胆的创造性、求异性,总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常规性的思维框架里。值得注意是有不少教师虽然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求同思维即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思维功能的 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 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思维,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说:“人的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同水平或多层次综合的产物,只有发散度愈高 ,聚合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 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 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如果教师一反传统型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索求新的人。不到沸点,水怎么会沸腾?不经撞击,燧石怎么会迸发出火花?我们培 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 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抑制的“休眠” 状态,大大妨碍了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人的脑力劳动中最深奥的是创造,而现在因 为我们不了解创造性的过程,只能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也许摸会了,也许摸不会。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有朝一日我们就能懂得创造规律,能叫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那该多好呵”。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 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曹冲称象等就充分说明了求异思维的开拓意义。同样,大胆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学术、教育科研也会获得可喜的成果。笔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 碰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求异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认为只要把知识 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其弱点是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使之变成“不能活动”和“不能进入周转”的积压物质“贮藏在学生的记忆里”。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J].《教育教学论文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 版。  2、[J].《湖南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3、斯大林.[M].《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38~39页。  4、郑日昌.[M].《创造力的测验》,《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年第1期。 5、《列宁全集》第1卷第2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2页。 7、钱学森.[M].《思维科学探索》第221页。  (此文获08年县优秀论文二等奖) 物理学 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 佛冈县水头中学 何社飞 主要内容: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字:趣味性、兴趣、启发式教学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每一个“四化”建设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它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数学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数学老师的夫人是一评弹文艺工作者,而他本人年轻时也是位评弹票友。因此这位老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苏州地方话,尽管这不是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相当不俗。   我结合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   记得八十年代末期,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有了计算机及其网络,那类似智力竞赛就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们尚须努力,各位教育工作者还得继续学习。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 :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让少年儿童们出神入化,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当然引用时要解决版权问题)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 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初二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一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不是更充足吗?   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因而教学特色是各有千秋。八十年代后期的物理教学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正是得益于当时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应试教育制约着义务制教育的教学发展目标,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地或多或少受到些影响。但愿素质教育的号角能吹来初中物理教学第二个春天,让每个物理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教学,真正地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做到——增长科学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能使我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浅议初中物理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佛冈县水头中学 王艺恩 摘 要:21世纪的社会发展方向必将是大量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关键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哪些能力呢? “大纲”中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学好物理,要重在理解,要切实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基础的一环。这个基础薄弱,其它方面的能力,诸如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也就失去了依据。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对用来表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各个物理量的确切意义,是否已经都弄明白了;对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是否理解,能否在简单情况下应用它们;是否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对同一概念和规律的各种表达形式是否已有清楚的认识,能否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等各种不正确的说法;能否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平时学习物理学时,应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深思熟虑其含义,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要花力量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否则,若在学过物理学后,只是死记住一些定义和公式,则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不能把普遍公式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或者不管条件乱套公式,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大纲”中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其实,上面所说的理解能力,也包括在思维能力中,下面着重说一说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主要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出的物理事实与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或根据已知的规律或理论经过推导论证,得出新形式的定理或推论;或应用必要的数学对问题进行推导,得到新的结论或公式,作出判断。推理和判断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物理学中的推理要以物理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思维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绝不能凭空臆造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透彻了解和熟悉物理学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只有周密的思考,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部分,主要是指: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弄清产生的原因与条件,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不但复杂问题要这样做,简单问题也应这样做。要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独立地、灵活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或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  处理物理问题时,有时可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要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并力求融会贯通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处理物理问题时才会有较大的“自由度”,否则就会思维狭窄,缺乏从不同角度看清其中道理的眼光和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也表现在要求学生会独立地处理不熟悉或者未见过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生已学过的,要求学生能独立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这类问题。这种能力对于优秀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类问题并不一定复杂,有的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涉及的知识内容亦不一定多。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具有比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把它们应用到所涉及的问题中去。    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科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或多或少总要进行数学运算进行推理的,而且处理的问题愈高深,应用的数学也愈多。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表达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述、分析和处理问题。这里的所说数学运算,既包括数字运算,也包括符号运算。既要重视定量计算,也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    在中学学生实验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实验能力主要是指: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学大纲”中所列的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并会控制实验条件,会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地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实验,都要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在物理实验中是离不开观察的。一个观察能力不强的考生,其实验能力也绝不会强。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非常多,如果能培养起学生随时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兴趣,尽管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些他们还可能不完全了解,但仍能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带着问题学物理,那将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观察能力主要是指: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要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物理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中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当然培养这些能力,应该是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共同任务。但应该指出,对于物理学科,这几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这几方面的能力较弱,那么他们也是不可能学好物理的。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与其它学科配合,努力提高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返回页首    上面我们归纳了“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的几方面能力,并简单地对其含义加以阐述。下面着重谈一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    1.贯彻因才施教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要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解不宜过细,老师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心得体会都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灭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消灭这种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管对学习较好的或学习较差的学生都是不可取的。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课会也应该会启发他们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兴趣。如果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或者因为中考不考,便一次又一次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揠苗助长”和“抑制生长”都是教学中的大忌,应努力防止。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物理”课的教学一定要突出一个“理”字,决不能把“物理”教成“无理”。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物理,必须重在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为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独立工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在老师已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做了充分讲解的基础上,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有人说,老师多讲一些例题,学生多做一些习题,可以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及其解法。这样在参加考试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其目的决不能是为了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以便应付考试。老师讲例题,是为了给学生做示范,教给学生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来处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总之,学生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应当要求学生做习题时,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地套用老师讲过的例题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期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以应付各种有关的考验,当然也包括考试的考验。    有人说为了使学生日后能较顺利地应付高考,在平时教学中就要“瞄准高考”,使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这也是某些老师虽明知“应试教育”不正确的,但在教学中又自觉不自觉按它办的理由。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大规模考试,是在学完了全部高中物理课程之后进行的考试,其难度、所考查的能力要求以及试题的综合程度等等方面,与学生初学物理时的考试是不同的,要求要高得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在初学物理时,就瞄准高考,按高考的要求来考查学生,做大量类似于高考试题的题目,反而会使学生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结果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无数事实都说明,过早地在教学过程中瞄准高考,越是瞄得准,偏差反而可能越大。瞄准高考进行教学的结果是,由于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不懂,基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一旦高考的试题有所变化,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便处于无力对待的状态。所以“瞄准高考,一步到位”教学方法是要不得的,因为它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也不是有效的。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历年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考生知识面的。还有相当数量的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并不高,是容易的或中等偏易的试题。这两类试题加起来,按占分比例统计大约占整个试卷的35%左右。此外中等难度和中等偏难的试题大约占整个试卷的45%左右,难的试题只占20%左右。前两类容易或中等偏易的试题,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知识内容,并能在有关的问题识别和运用它们,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对中等难度和中等偏难的试题,如果考生平时学习比较扎实,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得比较深入,又曾经认认真真独立自主地做过一些习题,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做对一半或三分之二应当不成问题。从这个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使这些考生对占20%左右的难题全部没有做,他的物理成绩也完全可能得到70来分。从历年高考物理的答卷中看,非常遗憾,不少考生连一些原本比较容易的考查知识面的试题都没有做对,以致影响整卷成绩。这可能是由于这些考生平时在学习时,没有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上,相反地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做习题上了。所以就从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一角度来看,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效果也应该比“题海”战术好。历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确有少量很难的试题。这类难题即所谓“生题”,一般难就难在比较新颖,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企图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来对付“生题”是不起作用的。    3.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不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较深的内容,做较多较难的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相反学好最基本的内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适合学生程度的习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第一步。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依靠学生平时对课程内容独立的、刻苦的钻研,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也不能靠复习阶段的突击。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成知识的背诵。这样做,学生能力当然是得不到提高的。还有些人认为,在初二阶段应着重掌握知识,待到了初三后,再着重花力气去提高能力。这是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分离的教学思想,也是行不通的。其实,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和提高的。当然,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也可能掌握一些知识,但所掌握的知识是死的知识,不会运用的知识。而且在这种不注意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能养成某些不利于提高能力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如果学生在初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到初三时再想考虑培养能力,则首先必须花大力气去改变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结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落空了。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应从学习最基本的、比较简单的内容抓起。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正是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须的好环境。所以说初中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时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原因是难的习题做得少了。于是便花很大力气去攻难题,解一道难题,记住一种解法。这些学生脑子中虽有许多解难题和复杂题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情景,脑子里的记住的各种题型和解法与不熟悉的物理情景对不上号,仍毫无办法,于是更加认为自己做过的难题还不够多。其实这些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症结所在。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比较简单的习题,都是自己经过仔细分析后独立解答的,如果学生对求解过程中的依据,每一步涉及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基本的物理规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就具备了独立解决较难的问题的基础,再经过解答一定数量复杂问题的锻炼,一般他就可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与习惯,因而在碰到陌生的或者复杂的情景时,首先从心理上就感到畏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可算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来加以培养的。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注意克服目前在某些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对要求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如何真正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中去做一做。所以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决不能用黑板上讲实验或电视里看实验来代替学生做实验。演示实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对演示实验首先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并理解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要求只是最低要求,各地各校都应该切实达到,力求做好。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数目,特别是增加一些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课题。这种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课题虽然不能多,但做一些确实能使学生极大地提高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发挥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教育学生在做实验时要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团结协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培养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素质。对每一个学生实验,应要求学生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 走进化学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佛冈县水头中学 朱玲 [教材分析] 1、新课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新的理念下,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且师生在交流互动的方式下进行,学生从“听化学、读化学”变成“做化学”。 2、本课题是《九年级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本课题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为日后学习化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本节课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是以“学生实验”的形式附在书本之后的,而在新教材中却放在第一单元,以主要课题出现,把学生由教室带入实验室,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野,由此可以看出旧教材知识性、理论性的思想向新教材动手性、实践性、探究性的方向的转变。 [学生情况] 学生知识水平中等,对化学学习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细心引导、启发。独立操作、观察、归纳应为学生探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实验室规则;认识部分常用仪器;了解药品的放置规律。 2、掌握药品取用中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取用药品,观察、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科学品质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养成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训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性、安全性教育。 [教学难点]: 规范的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取药品等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 教师使用启发式、引导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独立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化学实验室、化学药品、仪器、化学家与实验室等 [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观看、思考、讨论 [结论]:实验室是科学家的研究重要场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化学实验室。 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观、认识实验室及有关实验室的常识 教师讲解、指导 [播放课件]: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 [展示]:一批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品及其图标,如酒精、浓硫酸、白磷等。 [参观]:学生参观“三室”——仪器药品保管室、实验准备室、实验室,观看仪器药品的存放,认识常见化学仪器,并阅读“实验规则”。 观看课件,交流与讨论 观看、思考、讨论 使学生认识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 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初步了解部分代表性有毒、易燃、有腐蚀性的药品;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知识点1: 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粉末 [提问] 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 2、如何将Na2CO3 粉末放入试管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教师观看学生分组实验,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并与学生交流分析 [演示操作]:教师演示刚才学生的错误操作 观察 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 1、 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回试管架。 2、 取少量和Na2CO3 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回试管架。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 认真观看、讨论 问题激疑,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巩固知识 知识点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一瓶稀盐酸 [提问]:回忆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中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同样是液体,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中而不滴洒呢? 教师观看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思考]: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而要朝向手心处?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观察 思考、讨论,并结合教材P15页液体的倾倒,得出取用少量液体的方法。 [实验探究]:取少量的稀盐酸。 思考、讨论。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3:量筒、滴管的使用 [提问]: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应使用什么仪器?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对量筒的认识?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滴管的使用,并介绍滴管使用的注意事项。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补充解释。 思考、回答。 思考 观察,学习。 [实验探究]:1、用50 ml量筒量取40 ml的水,并且观察一下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对读数有什么影响? 2、实验1-3 [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从学生已知知识入手,进行新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发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课堂评价 [展示]:动画课件、练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代表,以竞争抢答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课后练习 (作业) 布置 课后完成 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理解、应用。 附: [课堂评价] 巩固练习: 1、 找错误。(教师展示一些相关错误操作的动画及图片,学生代表举手抢答) 2、 选择题。(以卡片形式逐题展于题目) (1)下列四种规格的量筒,欲量取24 ml  的液体,最好选用( B )规格的量筒。 A、5ml       B 、25ml          C 、50ml      D、100 ml      (2)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是因为(  B   ) A、防止标签脱落              B、防止渗出药品腐蚀标签 C、便于观察                   D、防止药品腐蚀手心 (3)现有用品:①量筒、②酒精灯、③药题、④滴管、⑤玻璃棒、⑥纸槽。取碳酸钠粉末并装入小试管中应先用的是( C ) A、①②        B 、③④        C 、③⑥ D、④⑤ (4)现有用品:①量筒、②酒精灯、③药题、④滴管、⑤玻璃棒、⑥纸槽。量取25 ml的液体,应该选用的是( D ) A、①②        B 、④⑤        C 、①③ D、①④ (5)在实验室里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该按最少量取,一般固体应取( B ),液体药品应取( C ) A、1—2g B、盖满试管底部 C、1—2 ml D、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E、可取任意量 (6)向试管装入一种药品的操作方法是:试管横放,药品放在试管口,将试管慢慢立起,试管中装入的药品是( B ) A、固体粉末 B、块状固体 C、可能是块状固体或粉末状固体 D、液体 (7)下列对于化学实验剩余的药品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C ) A、带回家中 B、随便倾倒到水槽中 C、倒到指定的容器中 D、倒回到原试剂瓶 (8)某学生欲量取10ml的水,把水倒入量筒后,仰视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是10ml,则实际量取的水是(  A   )。 A、大于10ml      B 、等于10ml     C 、小于10ml D、无法估计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 B ) A、 把块状固体直接投入直立的试管中 B、 倾倒液体时手拿细口瓶时,标签应向着手心 C、 未用完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 D、 实验产生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课后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同学们回家后利用杯子、瓶子、筷子、汤匙,以及食盐、冰糖、水等物质,进行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倾倒等操作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课时) 一、药品的取用 状态 使用仪器 操作要点 块状固体 药匙或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 粉末状固体 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 量筒、胶头滴管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滴管:“垂直悬空四不要” 信息技术 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点思考 佛冈县水头中学 黄国亮 摘 要:近年来,广东省实行教育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浮出水面,各门课程都响应新课标的教学精神,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注重应用的新兴学科也不例外,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广为信息技术教师所采用,怎样才能发挥出“任务驱动”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一直探索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任务驱动 任务管理 任务评价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学科,其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知识运用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检验其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我县现行的信息技术课本是使用广东教学教材研究室编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教材,这套教材的编排自始至终都是以“任务驱动”这种思想贯穿这书,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但是信息技术的教学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这门课程不列入考试科目,导致不少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理解和认识不足,甚至学校一旦有了紧急任务,就临时宣布“信息技术课暂停”。现在初中阶段的教材在许多知识点上都多次重复出现,教学内容难以准确把握,难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仍然以上机为轻松娱乐,造成了课堂教学不够规范的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也就是要突出“在‘任务驱动’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学习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下面是我对“任务驱动”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如何设计“任务” 很多教师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来考虑,完成任务的过程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需要,同时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具体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从“让我学”的思想转变成“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或几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例如,在第一册第四章“图文处理”中的教学中,我会在第一节课就展示一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给学生们看,并告诉学生他们一样可以做到这样的手抄报,也许做得比这还要好,以此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手抄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 Word 基本概念 ,建立、编辑文档,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Word中文本框的使用,Word的图形功能。把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几个小任务中,每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当完成最后一个小任务时,也就是制作出一张手抄报。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实际上,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任务”贴近生活,让学生知道这个知识有什么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把知识牢牢地掌握。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的合理性是重中之重。好的“任务”是成功的一半。 又如下面我的一个教学案例:“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成幻灯片”。 ⑴创设情景——教师准备工作:播放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成精美作品,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怎样获得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在哪里?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制作出比这更完美的作品。用时:2分钟。 ⑵点拔中心——简单讲解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工具,收搜你想查找的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图片等),如何下载保存到自己计算机上。用时:4分钟。 ⑶提出任务——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及完成要求,收集学生自己感兴趣资料,当学生遇到他感兴趣的东西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所以强调不要指定收集一样的题目资料,如果你非要学生按你指定的题目收集资料,而一定会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你所选的题目,那样会打消他们的操作兴趣(尤其是基础不错的同学),但也一定会有一些同学有点盲然不知道搜索什么,这时你再给这部分同学指定收集题目,并制作成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作品。用时:3分钟。 ⑷自主探索——学生操作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网络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刚学会搜索资料的同学,一定会有很多疑问,要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耐心解答(切忌说:不是本节课的内容,问什么问?)。用时:25分钟。 ⑸交流指导——同学生自主探索同时进行,关注学生操作情况,针对基础弱的同学、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同时对完成教师的任务的学生进行检查点评。用时:25分钟。 ⑹展示作品——挑选学生操作时,做的比较精美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用时:3分钟。 ⑺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用时:3分钟。 二、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就是通过任务驱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用“任务”来控制课堂教学的程序,用“任务”来管理教学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1、管理好授课内容:课堂上的一切活动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中心而展开,不枝不蔓,环环相扣。 2、管理好授课时间:科学而又灵活地管理好课堂45分钟。既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整体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统筹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的全局观念,不可在枝节问题上,甚至突发事件上过多地纠缠。 3、管理好学生活动:树立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观念,教师的一切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理解、接受、掌握并会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管理好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这是“任务管理”这一环节的难点,也是重点。要使学生能愉快接受、进而乐意执行教师的教学安排,最终能自主学习并有所创新,那么,管理好学生的活动就是重中之重。这里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从教材的角度上看:“任务”内容是否科学具体?是否紧扣教学大纲?是否难易适度而便于操作?是否适应大多数同学的水平? (2)从学生的角度上看:“任务”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能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事可做?是否有利于后进生的进步提高和优秀生的拓潜发展? (3)从管理的方法上看:“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动脑,还是教师越俎代庖?这里既有教学观念的转变,又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 4、管理好课堂上的突出事件: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同时,就已尽可能多地考虑到课堂上可发生有利情景和不利事件,有备无患。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既要善于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短暂的闪光点,使这星星之火在大多数学生中间燃烧起来;还要善于化解已经暴露或可能爆发的不利事件。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还包含着教师的师德修养、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等因素。 5、管理好教学设施: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地方。管理教学设施设备,是课堂教学能圆满完成的硬件条件。这里既有日常的维护保养,还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设施设备曾经出现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清晰的了解,准备随时应急措施,保证课堂教学。 三、任务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工作,既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启迪与规划。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要科学: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我认为的评价原则应该是: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 2、评价的主体不能单一化:评价要多元化,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单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方式。例如:评价者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有领导参与。 3、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而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诸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振奋其拼搏精神;而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因素。多引导,多激励,使之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科学灵活的“任务评价”,是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环节。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先进。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所采用,这也足以说明“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任务驱动”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作者:赵凯 2、《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作者:谢凌鹏 3、《“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贵清 4、《什么是“任务驱动”》作者:吕品 (此文获05年市教学论文二等奖)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法 佛冈县水头中学 郑妙界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来说是新兴的课程,它不同于其它科目的独特的知识特点引起了教育界对其教学法的极高的探索热情,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使用更适合于该学科特点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伙伴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它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初中阶段,每周学生仅一课时的学习时间,那么这一课时的安排,侧重面应主要在于使用,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机房上课要求我们的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很多老师,特别是山区乡镇的教师,在刚开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最经常遇到的恐怕是讲了一节课下来学生还不知所云,不知为何要学这些东西,特别一些操作性的东西如:鼠标的操作,键盘各键的用法等等。我最记得刚开设这门课时,学生们很兴奋,他们想不到这些东西竟然能摸到它们,还一下子看见这么多,刚开始不敢动,这么贵的东西,弄坏了可赔不起。当我告诉他们,只要按我的要求来做是不会弄坏的,他们兴致很高,但当我按书本一步一步教下来时,他们终于觉得索然无味,渐渐的他们不再听课,我广播控制了他们的电脑演示操作时,他们就在搞小动作。我当时很恼,我原来在假期教培训班时那些学生可不是这样的,后来我想通了,培训班的学生是带有目的的,他们为了谋生,而这些学生不同,他们需要的是引导,不同的内容要使用不同的教法去引导他们学习, 以下我以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的《信息技术》初中版为例,跟大家分享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和心得。我教学使用的是“粤龙门信息技术课教学系统”。 一、兴趣引导,游戏教学,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的学生,电脑是多么神秘的事物,要他们去学,首先是让他们知道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最好是有趣味性。第一课非常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一课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如果老师照书平铺直叙,就会出现: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的情景。所以在上课时我首先展示了他们常见的课程表、成绩表,告诉他们这是我们老师用电脑做出来的,跟着我放了一段用FLASH制作的MTV,美丽的动画和动人的旋律让他们如痴如醉,跟着我提问一位学生想知道些什么知识或娱乐信息,并根据该学生所提的知识在网上找到相关的网站,(“粤龙门信息技术课教学系统”可以将教师机广播给学生机)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跟着我当场演示做一个简单动画和漂亮的海报,这些演示一下子折倒了他们,当然别忘了告诉他们,跟着学他们一样能做到。这个做法提起他们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求知欲。 鼠标使用的教学是较为闷的,那五种操作不但单调乏味,而且学生不知学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带有惰性的学生难以掌握。我们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纸牌游戏来教学,在娱乐驱动下学生当然不再偷懒,认真求学了。当然在这一课中别忘了教他们寻求“帮助”来获得游戏的玩法。这种做法是让学生带着趣味性的、直观的任务去探索知识,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全部都能掌握。还有指法练习这一课也是“艰辛”沉闷的,我们可以安装一个金山打字通,里面都是以游戏的方式来练习的,因为游戏除了趣味性外还有挑战性,大大激发学生的超越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千万别认为游戏是玩物丧志,只要不沉迷,合理地玩玩游戏可以提高信息技术的水平。 二、“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我们不能不承认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且一般学校都不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安排课下辅导。要解决学生个别的差异,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我们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以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是很少的,主要的重点是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的教学,单用口描述,学生肯定难以掌握,采取班级教学形式下又不能兼顾所有人。如在键盘操作中的组合键操作、指法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有些老师就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笨,说:我教我儿子这么小都十分钟不到就学会自己练习了。其实该教师忽略了动手操作的知识你讲一百次还不如当面做给他看一次。就象做中华结,我拼命地跟你说如何做如何做,恐怕讲多少次你都一无所获,而我拿着绳子一步一步地教你一次你就明白了,道理一样。该老师没有考虑到他在教他儿子时是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当然容易接受,而面对几十位学生不可能每一位都手把手教,这就要使用到“伙伴教学法”了。所以在键盘操作和指法这课中,我把学生分成十组,每组指派一位同学共十位同学,我再把他们分成两组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让他们回去教他们的组员,他们教会一个便增加一个“老师”,很快便全部学生都掌握了。除此课例外,在其他较为复杂的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让接受能力好,较快完成练习任务的同学来做“助手”、“小老师”,指导其他同学,达到共同进步。此做法既可以加快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当然,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而且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不能放任,并从旁协助“小老师”,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容易误入电脑培训的形式,翻开课本,按照课本知识点的安排,从上至下边讲边演示,讲完一节,然后学生自由练习。这是不可取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任务,让学习的真实任务剌激他们去挑战。下面我就《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节《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为例谈谈“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这课中我设计了四个任务:1、为自己买个盒子。(创建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2、把自己的东西放进自己的盒子。(移动、复制文件或文件夹)让他们把初一学习WORD时自己保存的文件放进文件夹。3、把装好东西的盒子放进书包。(发送文件或文件夹到我的文档或自己准备的软盘)4、删除与恢复文件或文件夹。在这一课中,如果老师按课本的安排设计任务的话就无法体现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如“选择文件和文件夹”和“创建新文件夹”作为单独任务时学生会不明白目的是什么。我把“创建新文件夹”与“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合为一个任务“创建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并把它放在首位,这个任务的目的就明了很多了,因为这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管理文件。同样道理,我把“选择文件和文件夹”与“移动、复制文件或文件夹”作为一个任务,其实“选择”的目的是为了“移动、复制”它们是一个操作的过程。设计好这些任务后,每一个任务演示讲解完马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完成任务,有些任务可以用多种方法操作的,要放手给学生去探索。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另外,任务设计不宜太大,要具有可操作性,大的任务要分割成小的任务,一方面老师的演示讲解时间较短,能及时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实践、巩固,一方面让学生得到及时的成就感的鼓励。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法和对我们熟知的一些教学法的使用心得,当然好的教法还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探索,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的特点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但教法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三点:1、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2、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高,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3、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贵清 《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作者:黄爱东 (此文获05年市教学论文一等奖)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佛冈县水头中学 郑妙界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4.信息道德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快乐体育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及注意问题 佛冈县水头中学 黄铁军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现在倍受重视,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使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作用做具体的阐述,并提出在游戏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在发扬寓教于乐思想的同时,体育教学能取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作用;注意问题 前言 长期以来,人类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对游戏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以各自角度得出不同结论,但大多数认为:“游戏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说游戏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话题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教育年轻一代的特殊教育形式,它的趣味性、竞争性对中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体育课的游戏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增强身心健康,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的明确目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竞争因素,因此体育课游戏教学成为开发中学生智力、体力和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手段,游戏教学的好坏,是关系到体育课的质量,不是单纯规范化、传统化教学所能比拟的。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有的放矢地进行游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体育游戏教学进行简要的论述。 1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特点 我们要了解体育游戏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体育游戏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简单易行,便于普及和开展。 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的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2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2.1.1 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兴奋性的作用 学习一个动作,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需要多次重复,而并不是练习一两次就能掌握。正是由于这种必然的掌握动作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下降,最后影响了整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最终达不到预定要求。此时如果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把一些运动技术寓于游戏中,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通过体育游戏,刺激了学生的神经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既避免了学生厌倦情绪的出现,同时又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既然有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2.1.2 诱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比较难的动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感到比较吃力或者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动作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安排一些练习形式或练习方法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接近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动作在大脑中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这对于新动作的掌握是十分有益的,它起到了诱导练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较难动作的恐惧心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高涨,对于新的动作跃跃欲试,当时教师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较易掌握所学的动作。 2.1.3 热身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在准备部分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慢跑几圈,做一套准备操。虽然这种模式确实有热身作用,但是学生对于固定的模式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我们在准备部分就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很快就活跃起来,此时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4 放松作用 众所周知,笑是一种特殊的全身运动,它具有缓解和消除疲劳的作用,使人心情愉快,在一节课的放松部分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发笑,运动量又小一点的游戏,笑声使学生全身肌肉放松,消除了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有利于下一次体育课的开展。 2.1.5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表现能力的作用 初中学生很喜欢在同学或异性面前自我表现,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学生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也使同学们在体育课中培养了胆量和表现力。体育课中游戏不同于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在做游戏过程中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来达到优胜劣汰的结果。所以,学生为了不想自己在游戏过程中被淘汰,往往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活动开。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很多,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一些具有实效性和教育性的游戏。在游戏教学时,始终坚持针对性原则,把基本内容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先寓于游戏中,最终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 2.2 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 2.2.1 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什么游戏,都必须具备学生、场地、器材、规则等条件,其中规则尤其重要,但无论哪种规则,都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为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谁都不愿因自己的行为失误或行动迟缓,而破坏全队的成绩或名次,更不愿因自己违反规则而令全队受处罚或取消资格。对于个别平时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集体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行为,久而久之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2.2 体育游戏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智力,改善器官系统的有效方法 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培养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而且能有效促进器官系统的健康发展。因为体育游戏有胜负之分,活动中它不仅是体力的竞争也是智力的竞赛。体育游戏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比”中促进,在“比”中提高,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较好地在愉快气氛下发展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呼吸系统、心肺系统以及运动器官功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2.3 体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体育训练中,体育游戏可以起到调节和提高学生兴趣。例如:在以往50米跑教学中,学生对50米跑感到枯燥无味。练习中表现出百般无奈,感觉十分疲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采用了“人球比赛”的游戏后,效果就不同了。用球作为学生的比赛对象,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容易培养兴趣并能持久。 2.2.4 体育游戏是提高教学训练质量的有利条件 根据青少年的注意力不易持久而造成练习效果不好的特点。把运动技术和战术配合为素材编成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2.2.5 体育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疲劳 在常规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采用放松性游戏,可以减轻疲劳或消除因疲劳引起的不愉快感。应选择一些小负荷的游戏,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做到轻松、活泼、幽默,使学生愉快而轻松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2.3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寓教于乐之中,融趣味、能力、锻炼三者于一体,具有趣味性、刺激性、竞争性、娱乐性、知识性、智能性等特点,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集体意识,提高了竞争意识,既体验了体育教学的乐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使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主动性、勇敢等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 2.3.1 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学生情感体验强烈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积极的增加情感和消极的减少情感,对人的行动、生活、学习等都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它可直接影响着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影响着其他非智力因素。体育游戏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与锻炼,内心是愉快的。兴趣引起动机,使学生思想开阔,条理清楚。兴趣的扩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另外,在带有趣味与娱乐的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气质和个性的发展,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相应发展现代人所应具有的文化素质。 2.3.2 刺激性和竞争性富有现代气息 体育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也表现了刺激性与竞争性。从现代社会发展看,信息、新事物、竞争意识的培养,包括重视智力因素以及时间观念的培养,对新事物感兴趣,对事物有分析态度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体育游戏教学,是在规则要求下,通过学生自我或群体的身体锻炼过程达到教学目的,表现了相当的刺激性和竞争性。通过引导,进一步把游戏的内容引申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技术和社会发展信息变化的关注与探索,这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游戏教学,强化了学生时间观念,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竞争意识加强。 2.3.3 知识性与智能性的结合使能力得到发展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 为了取胜,在规则范围内学生表现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智力因素发展,而且智力因素的发展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游戏的知识性、智能性使学生产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自我鼓励、自我命令的过程中完成各种练习,这对意志品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3 上好体育游戏课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体育游戏课上得生动活泼,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除了有针对性的游戏内容和严密组织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要强调组织性、纪律性   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串)于游戏的全过程。要强调组织纪律性,运用游戏方法时,要强调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如分队、分组后,要迅速将队伍排列整齐,按指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游戏。特别是跑动中进行的游戏和投掷项目,如不依次或不按规则进行,就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或造成混乱局面。 3.2 要掌握和提高学生在游戏中的情绪 学生在游戏中情绪如何,是衡量游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成功的游戏,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要提高学生在游戏中情绪,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游戏项目。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体力情况并及时调整比赛各方的力量,使双方维持平衡,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教师还必须注意课的密度、负荷,训练情况,学习气氛,及时给予肯定或指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及变换方法、手段。如游戏“两传一抢”,教师注意观察两位同学传球情况,又要注意抢新球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暗示或指出崐一些隐蔽动作,以便使传球传得准,接球接稳,抢断积极,位置合理。 3.3 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任何游戏都必须防止伤害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一般都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或组织不严密、或思想上不重视而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思想高度上重视并相应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如:使用的场地要平坦、器材要牢固,发现问题要立即停止使用。游戏的难度要根据年龄、性别等特点来确定,不能超越对象的体质、素质、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在从事活动性较大和运动负荷大的游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发生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游戏中要注意观察学生体力的变化情况。当他们对游戏感到心满意足,并且不感到疲劳时,就是停止游戏的最好时机。 3.4 游戏教学后要及时给予小结评议 除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练习,掌握适宜的运动量,游戏结束时,还应给予准确的评议:评出胜负,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及改正意见措施,这些工作也可由学生整体评议,但不管如何,应做到准确,公正崐客观、全面,这些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情绪和游戏教学的效果。 3.5 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特别关心体质较差或有残疾的学生,让他们进行简单易行、力所能及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体质上得到锻炼,在精神上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平等的待遇。 4 小结 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具有目的性、娱乐休闲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我们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体育课要根据游戏的特征,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并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因为体育过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而体育游戏恰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变,更具有锻炼身体富于娱乐,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特点。体育游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体育游戏达到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目的,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游戏的作用,把游戏教学教好、教活。充分发挥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使游戏教学在课堂上生动活泼,适应学生的身体、心理、情感等需求,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险峰,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J] ,思茅师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月第15卷第4期) [2]杨玉霞,试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周口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1年3月第18卷第2期) [3]韩景丽,在体育游戏中发展素质[J],科学之友,2001年第8期 [4]齐慧侠,试析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 [5]周春华,体育游戏寓教于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月 (此文获07年县优秀论文奖) 浅谈新教材之快乐体育 佛冈县水头中学 严志伟 摘要:“快乐体育”说到底最多也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有些人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属于施教的形式范畴。这种施教形式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既受影响于施教的方式,也受影响于施教的内容。当教学方式创设的精神与教学内容所描述的情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关键词:教学、快乐、主体、兴趣 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   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其基本内涵有下面五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是从。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儿童、少年都是成人化;成人化动作,成人化理论,成人化思想。这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国内少年和国外少年竞技能力相差无几,或过之,一旦再发展,国内少年成长速度就不如国外了。快乐体育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快乐体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孩子们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掌握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构的教育思想中,快乐教学更富有教育哲学的深刻内涵,更能体现多元化文化时代的教育精神,同时也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认识传统体育保健的养生文化理解,快乐教学更多了游戏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民间娱乐性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从学校教育的文化层次讲,快乐教学与掌握支持的艺术性处理与教学安排,不仅仅是增强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其“快乐”的文化层次提升与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步提高,无疑是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体现,是体育教学真正立足于学校教育和终生体育的体现。这也应当成为体育教师评价自己教学能力、自觉努力的方向。 相关资料摘自:体育教学网 《体育教学》2002第(1)期 英语学习 浅谈初中英语多种表达法分类与教学 佛冈县水头中学 李发娥 主要内容:要使学生提高多种表达法的能力,掌握各种句型的基本变换规律,有助于提高他们口、笔、头言语的实践表达能力,巩固学生对多种表达法的应变能力,在教学中还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并进行目标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做好查漏补缺。 关键字:多种表达法、技能、技巧、归纳、查漏补缺。 中学英语新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其目的在于指导语言实践,培养听、说、读、写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几年来初中升学考试的英语试题,加强了运用语言能力的测试,其中“多种表达法”就体现了教学大纲对中学英语教学和要求,以多种表达法这一手段考查学生言语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从分析我省每年升学试的试题可以知道,多种表达法是考查的要点之一,也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之一。我连续几年参加毕业班英语教学工作,反复研究,在教学中总结出:学生得分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差。针对这些状况,我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调动学生和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多种表达运用能力,可以提高升中试的得分率。 (一)分析题意,弄清定义 要使学生提高多种表达法的能力,首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多种表达法的含义。简单地说多种表达法即地句型转换,就是保留句子愿意而把句子的某些成分或整个句子结构加以变换。 (二)归纳分类,灵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各种句型的基本变换规律,有助于提高他们口、笔、头言语的实践表达能力。我综观了初中英语教材,并把能够进行多种表达的句子分为两大类型:即句型内部变换和句型之间的变换。例如: 句型内部变换: the cinema I will go to see a film this evening. the theatre for a film (我今晚去看电影。) 句型之间变换: I am free, I will go skating. When I am free, I will go skating. I will go skating if I am free. I am free, and I will go skating. (我有空,我就去滑冰。) 一、句型内部变换 句型内部的变换是运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改变某些句子成份,其意思仍然基本相同或相近,而未改原来句子结构。 如:Mike promised that he would come. Mike made a promise that he would come. (迈克答应来。) 句型内部的变换又可以分为:(1)简单句内部的变换。(2)并列句内部变换。(3)复合句内部变换。 (1)简单句内部的变换又有词类的变换、语态的变换、词语或短语的变换。如: He said sorry to Miss Mary. He apologized to Miss Mary. (词类的变换) He made an apology to Miss Mary. We like our English teachers. Our English teachers are liked by us. (语态的变换) plenty of time. There is a lot of time (词语的变换) much time a great deal of time (2)并列句内部的变换有并列连词(连接副词)的变换。并列连接词语的变换。如: 并列连词的变换: an artist, too. He is not only a professor, but he is also an artist. an artist 并列词语的变换: Sometimes she sang, sometimes she danced. (3)复合句内部的变换也可分为:名词性从句内部的变换、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内部的变换和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内部的变换。如: 名词性从句内部变换 who This is want to meet you. the man who 形容词性从句内变换: the day They’ll never forget they went to the museum. When 副词性从句内部变换 When While the students were doing their exercises , the teacher knocked at the door. As 二、句型之间的变换 句型之间的变换就是一个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型结构来表达,其意思仍然基本相同或相近,而并不发生大的变化。例如: You must do your lessons. It’s necessary for you to do your lessons. 句型之间的变换可分为简单句之间、复合句之间的变换和多种句型之间的变换。 简单句之间的变换就是一个简单句变换为另一个简单句,使之与原句意思基本相同。初中阶段学习了许多相互交换的词、词语、短语。如: has (have) has (have) got has (have) there be (1)I have a new watch. I have got a new watch. (2)I have a knife in my handbag. There’s a knife in my handbag. 复合句之间的变换,主要体现在初三阶段学习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变换。 For example: He asked me,“When will you go to Foshan?” He asked me when I would go to Foshan. 它的种类有直接陈述句和间接陈述句的变换、直接疑问句和间接疑问句的变换、直接祈使句和间接祈使句的变换等。 通过以上的分类,学生对多种表达法的理解有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灵运施教,注意转换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类,结合施教班的特点,我灵活地教会学生注意转换方法。主要是采用以下的辨别法: 1、注意变换句式。在做多种表达法的习题时考虑清楚所转换的句子是否是句型内部变换。若是内部变换,是简单句内部的变换还是复合内部的变换?若是句型之间的变换,那么,是简单句之间的变换还是复合句之间的变换?这些,要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然后他们就能准确地判断了,如有一个多种表达法转换题: He said to me,“Don’t take off your coat.” He told me coat. 很清楚这是一个复合句之间的变换——直接引语是祈使句变为间接祈使句。判断清楚了转换起来就容易得多了。上句可以转换为:“He told me not to take off my coat.” 2、注意衔接方式。多种表达法中,把两个句子连接成一个句型时,衔接的方法方式甚多。可用并列连接,从属连接等方式。如: She is very young. She can’t join the army.这两个简单句可以连接成: She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 She is so young that she can’t join the army. She is very young, and she can’t join the army. She is very young, so she can’t join the army. She can’t join the army because she is very young. 3、注意比较异同点多种表达转换时要注意转换后的句子与原句有什么异同点。如: The boy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in three minutes. The boys answer the question in three minutes. 这一句型转换的相同点是主语和谓语,状语无变换。实际上要变换的不同点是情态动词。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能与“can”意思相同的短语是“be able to”,所以可把句子变为:“The boy is abl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in there minutes.” 4、注意变换规则。多种表达转换有它的规律规则,方法可用“替代”“删节”“添加”“衔接”“移动”等。如:A girl found the wallet. The girl is Kate.若要把这两个句子变成一个句型时便是:Kate is the girl who found the wallet.当两个句子结合时,运用删节法消除了重复部分“a girl”,用添加法加上了“who”,用移动法把“Kate”移到句首作主语。这个句子就产生了。还有复合句之间的变换时更要注意“间接引语”中的代词、状语、人称代词等变换与原句“直接引语”的不同等等。 由于坚持把多种表达法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克服了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变怕为爱,从而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 (三)复习测试,查漏补缺,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 为更好地巩固学生对多种表达法的应变能力,在教学中还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并进行目标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顾全大局,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均有收获。对程度中等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复习的落脚点放基础知识上,按照大纲和考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复习,把学生忘记了和陌生的词语在练习、测试中反复出现,并加以贯通和运用。对基础知识扎实、头脑灵活、成绩优良的同学,适当加大复习和测试的浓度难度,进行强化训练。 由于着重加强了对他们进行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升学试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此文获市教学论文二等奖)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佛冈县水头中学 李发娥 九年义务教育的英语教材,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阅读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得到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启示,接触大量生动真实的语言材料,深化对所学课文的认识。有了阅读能力,才能独自阅读文章,逐步扩大词汇量,不断丰富语言知识。而在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才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见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事作用。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理解实质上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不断推理、分析、综合,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理解,来获取信息的过程。 如何去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简单地交待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一些关键性生词,或出示一些直观画面,以辅助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对关键性的生词及词组可以作适当提示,并计算时间,限时阅读,以保持学生神经思维的积极、兴奋。以初二英语94课《The Man Upstairs》为例,教师可以用挂图介绍故事背景:There were two Russians in the picture. One was upstairs He was lying in bed, but he couldn’t get to sleep .接着提出主旨问题:"Why couldn’t the man downstairs get to sleep?"然后要求学生:Finish reading the story in three minutes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挂图上所显示的两个人不同的姿态上,必然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略读文章故事,渴望用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阅读时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略读 略读就是快速整体阅读,获得总体认识。可以分成以下几点:1、记住文章标题;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往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事件背景;3、扫视全文各段,并注意找以下几方面信息:(1)每段大意较重要的事实;(2)一些关键词语,如人名、时间、地点、数字等;(3)阅读结束寻找概括性、结论性的语句。 如课文第一段开头为:A man lived in a tall building in the city of Moscow 。He liked living there. It was usually very quiet ,and he could see the park from his window 。短短的两、三句话就交代了故事的人物、地点、居住环境,并从动词lived 可推断故事的时间是过去。而此段的末句:There was only one problem ;The man upstairs。则再次点明主题,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句。它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印象。同时使学生产生悬念:What was the matter with men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这时,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更浓厚,迫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又如第二段的中心句:Every night the man upstairs came back late 。He always took off his shoes and threw them on the floor 则点明了楼下的人睡不着的原因。而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为末。I was waiting for the sound of the other shoe !I can’t get to sleep 文章每段的中心句都回答了楼下的人睡不着觉的原因。只要学生抓住每段大意所提供的信息,就基本正确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二、寻读 寻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及答案。 寻读前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语或短语。如:upstairs: come back late ,take off ,throw ,noise, sorry ,quietly ,Russians;downstairs:difficult to get to sleep ,be angry with ,go upstairs,knock at,talk to,wait for ,can’t get to sleep 学生可通过这些关键性词语来连贯上下文,理解文章大意,从中获取信息。接着,提出下列问题,有目的地去进行寻读。 (1)Where did the man live ? (2)What did the man upstairs always do when he came home every night? (3)Was the man downstairs happy when he heard the noise?Why? (4)Why did he ask the man upstairs not to drop his shoes again? (5)Was he happy because the man upstairs didn’t throw his second shoe ?Why not ? 这时,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在文章中找了答案。读时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从上下文中获取信息或猜测生词的意思,使学生达到正确地、完整地理解全文的目的。 三、检查性阅读 答题之后应重读一次文章以检查所需信息是否正确。这次应注意所获的信息中是否有语法上或习惯用法上的错误,推理和判断是否正确等。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活动,阅读时要注意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才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要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去推断、理解,决不能脱离原文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答题,否则往往会背离文章原旨而造成答题错误。 阅读训练时应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活动中心,教师可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读前准备活动,如谈论有关知识背景,复习有关词汇,教一些关键性的生词及短语,提出明确要求和控制阅读时间,并对阅读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指导带着目的进行独立性的阅读和理解文章,在阅读训练中分析、综合、判断及推理等思维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文章后的选择题或填空完成短文等理解练习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迅速了解自己的阅读准确率,及时得到反馈,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只要训练得当,最能培养和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佛冈县水头中学 黄晓旋 摘要:“有信心未必会赢,没信心就必定会输”。这句真理性的名言能确却地说明了自信心在各行各业成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信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那些充满自信,勇与实践的学习者往往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而那些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的学习者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所以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是自信心。我认为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学生本身的因素;其次是教师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学生的发展靠的是我们老师的关爱。我也很感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恩师们的教导和关爱,让我自信地走上讲台。 关键词:鼓励、关注情感、合作、评价。 正文: 一 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前进 1、教师应该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保持住敏感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施行鼓励教育,让学生时常具有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细微的进步,及时而适度的表扬往往是促进后进生转变、前进的催压剂。 2、提问时教师因该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持责备和威胁的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有种压迫感,造成恐惧心理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尽量用些“Would you please tell……”Would you like to….”“May I …..?”等和悦,有善的语气。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别忘了为给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和热情鼓励,对于回答不出来的答不正确的,也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同时也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以此激发学生之间的情感和思维碰撞。教师此时给学生鼓励的微笑和给予适当鼓励亲切的目光,让他放松心情。 3、学生有进步,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学生的成功和成绩。 在教学期间,我通过单元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我把他们第一次测验和第二次测验作对比。每个学生即使进步了一分不管是否过班的平均分我也把他的名字和进步分数读出来,并进行表扬,同时也鼓励没进步的学生,下次如果再努力一点就会榜上有名了,这样能增加学生成就感和后进生的自信心,果然,在期中考试时,进步的人多了近半成。 学生的成功和成绩,是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极大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基础,而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则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添油机”。 二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的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用感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学生觉得你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畅所欲谈,无话不说,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亲近,最笃情的朋友,也要建立合作互动师生关系。教师不要以教育者自居,动不动就对学生强制训斥、羞辱,还有向家长告状等强迫学生服从他的意愿,这样会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压抑他们个性的发展。所以现在提出“任务型教学”,即使提倡师生合作、互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这样他们的努力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也会有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也大大增强了。 2、教师感情的投入。在师生关系中,感情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通常情况下学生最尊重的教师是富有教学激情,因为他们最喜欢在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环境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最能在这里成为舞台,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它是外国人的文化,教师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开放性教学,使其面向世界。 3、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由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因为学生每次做出来的成绩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赢得教师的支持,这就所谓“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所以有人说教师的激励是“启动机”,是信心的“推动器”,是学生进步的“加速器”。激励是一种外在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艺术,点燃其发动之火,他自会飞奔快跑。 4、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它不仅要写,还要的是与人口头交流,不去操练又怎么能掌握运用这门语言呢?但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不多,这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的差异,胆怯。还有对英语掌握程度,所以教师一定要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信地说起英语来,例如,可以在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先开个free talk活动,开展听说交际活动,学生通过Daily report; say you .say me的话题,让学生乐于听,乐于说。 很多学生就是怕出丑,缺乏信心,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发言时声音要响亮,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思维,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使他们敢说敢读,也要给能大胆说英语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自信心。 三.学习中的合作性 有的学生,他自己一个人做事情就会显得自信心不足,过低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以合作学习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 ,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1、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以不同的性别或能力以4—5个人编成若干组,在同一积极的目标情景中为完成同一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彼此指导,并以集体的成功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和发展的学习策略。只有当小组成功时,组员才能达到他们各自的目标,这样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组员各自发挥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综合使用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就能使组员对同组伙伴所做出的努力给于积极的肯定。体现了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翁的身份,他们把完成任务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仅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 2、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所以要在这一种合作学习当中,也要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分开的若干组要进行比赛。在比赛获奖后,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就得到加强。如果没有获奖,也没有关系,教师要与其队员找出落后的原因与措施克服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提高重在参与的意识,鼓励孩子今后继续参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决心。 四 评价新颖、全面、发展性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适当调整,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往往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自我批评过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比教师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估计还要低,这类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成绩提高,学习能力缺少信心,这也是造成他们成绩恶性循环的普遍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评价一定要新颖、全面、而且要有发展性。 1、评价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原则。评价的目标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涉及到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更要突出人的能力,态度,兴趣,道德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体现了社会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评价的目标也应该是多层次的,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知识技能,家庭等方面,只有多层次评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发展水平,才能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因为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建立学生自信心,它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 教学期间,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天生就是笨,读书这么久没有行过”。但我发现篮球比赛中,他却是个高手,他的篮球打得特别棒。我鼓励他,肯定他的兴趣特长,现在 学校举行班级篮球比赛,几场比赛后,他竟然成了初一级的“球星’了。 2、评价过程要有发展性原则,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要考虑到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我们不仅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 -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1世纪的世界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则是人才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师生口才的训练术》第291页 2、《清远市中小学英语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2004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 4、《给教师的建议(下册)》第75页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第一版 6、《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7、《课堂教学艺术》湛翁才 1993年9月第1次印刷 8《清远市中小学英语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2003 (此文获07年县优秀论文奖) 英语课堂的提问技巧 佛冈县水头中学 黄丽芬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很多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是在结合教学实践的情况下,围绕英语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英语课堂提问的意义、目的、类型和内容、设计原则、策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一一的剖析,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的实践体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旨在能引发各个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英语教师们能更好地对学生传授知识,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 技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苏联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学方法之一。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从广义上讲,提问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转引自张晓英,《为“敢问”叫好》)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R.Stevens)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提2—4个问题。贝拉克(Belarck)通过研究发现,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转引自叶彬福,《关于英语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规定教师应避免单纯采用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 instruction)”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理念认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作为班级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恰好正体现“任务型”“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环节,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考察的一种方式,也是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反馈,更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兴趣与自信心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它不仅在传统教学中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代教学以及今后的发展中还将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人次、频率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学科。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言语实践”和“语言实践”)。由此可见,能抓住英语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明确英语课堂提问内容与方式,会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经常和学生进行双边活动,就更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正在按照“新课标”的模式轰轰烈烈的进行,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实行新课改,可是当前的英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 :(一)、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简单了事,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二)、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三)、 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厌恶,畏惧老师的提问,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收效甚为,甚至不如不问。(四)、“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 出现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总体来说是因为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意义 英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习惯,英语教学理论认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主要是简单模式,机械操练、意义操练,交际性操练以及师生间在真实语境中的交流,有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人次、频率都多于其他学科。因此从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英语课堂提问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新教材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直接告诉式”教学法,把语言教学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不是通过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总结和掌握。由于忽视课堂提问的运用与作用,学生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的动力,只是依赖被动接受,易导致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忘、课堂容量随之变小等不良后果。同时,课堂也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与语言情境。可是,这种忽视课堂提问的做法有诸多的弊端。 而新教材的特点是大容量、多信息,其教学思想又主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语言的应用作为重要目标。因此,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成了尤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上,并在众多的语篇信息中有目的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师生在愉快的交际氛围中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转引自刘丽,《打开学生创造力的“精神枷锁”---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而目标明确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学生会循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语句篇章,理解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因而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从而培养起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还能锻炼出较好的自学能力。而针对教师的提问,不同学生充满个性回答常常闪耀出创新的火花。这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企盼的吗?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交际教学法强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就要求交际双方有在合理的信息差(Information gap),而提问为课堂创设了自然合理的信息差,师生会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用提问这一桥梁自然地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完成课堂交际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实践和提高。 此外,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还有利于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融洽师生关系等。总之,课堂提问在新教材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提问的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可以从问题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Thompson,1997:99-105)。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 英语课离不开提问,许多教学环节都与提问紧密相关,提问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的提问有不同的功能。 (1)、讲授新知识前提问:这类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学习新知识时的提问:可以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解惑,逐一突破。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通过提问,提供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强化新知识时的提问:这时的提问,能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在强化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巧设问题可以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考,最后豁然开朗。 (4)交际操练时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己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交流,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和内容分析 (1)从课文内容分类 1、课堂程序性问题(instruction questions) 课堂程序性问题旨在落实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和检验学生的理解状况。例如,“Let’s sing a song, OK?” “Ready? Start!” “Are you clear?” “Who can read?” “Do you understand?”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对新语言知识的展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其语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这类问题的答案相对固定,例如, “Let’s sing a song, OK?”学生在回答时一般都会说“OK!”。由于目前学校英语教师相对紧缺,各学校基本上都采用大班教学。在大班教学中,适量地采用这种提问形式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增进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教师控制课堂节奏。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类提问时要注意句式的多样性,同时要控制这类提问的数量。单调、反复地用一种句型来提问,既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实践机会,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长期如此,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所应得到的关注就得不到体现,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将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2、课文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 课文展示性问题是教师就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提问,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学生只需凭表层理解和短时记忆或者查看课文就可以回答。运用此类问题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和新句型。譬如,在学习“apple”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拿一个苹果问学生“What is it?”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回答。在使用这类提问时,笔者认为要巧妙地为学生创设语言情景,避免枯燥的、公式化的“操练”,要让学生体会到学英语是为了交际需要,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3、有真实交际意义的问题(real questions) 有真实交际意义的问题,根据其答案可分为限答式的问题(Yes/No questions)和非限答式的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其中,限答式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Yes or NO),例如:“Do you like English?” “ Could you stand up?”等。非限答性的问题又称非限制性问题,其答案因人而异,例如:“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Why do you like it? “How can we get to Wujiang Garden, by bike, by taxi or by bus?” 等等。 通过有真实交际意义的问题(特别是非限答性问题)进行提问,能对教学工作起到以下几个促进作用:(1)由于从个人的理解出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开动脑筋,调动大脑语料库中的词汇,而且在聆听不同答案时也能扩展词汇;(3)由于回答内容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相对于回答有关课文问题而言,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会更有兴趣、思考会更主动;(4)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 由于回答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词汇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好限答性问题向非限答性问题的过渡。若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非限答性问题,容易使课堂气氛紧张、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另外,在提非限答性问题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语境或备选的答案,帮助学生做出判断,从而达到降低问题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2)根据问题的形式分类 1、根据事实作依据的Yes/No 问题 2、两者间作出抉择的选择性问题 3、Wh-问题(who, what, which, when, where) (3)根据问题的内容分类 1、信息性问题 who, what, when, where一般属于事实性问题,他们要求学生能够再现事实、事件、地点或名字等。 2、理解性问题 学生在理解了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学生只需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查阅课文,便可说出答案。Why问题一般属于这类问题。 3、应用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如: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 manager? 4、分析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回答者分析、解释问题,如: Why did she cry? Who know why he was absent? 5、评价性问题 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必须先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此对事物从事评价判断或选择。如: Was it right or wrong to … 四、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一)、导入新课时提问 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导入新课时的艺术性,他们往往用设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在新目标(go for it)book 1 unit4,我就是用提问导入新课。结合新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教师指着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回答: Where is the boy? He is under the tree. Where is the rabbit? It is behind the tree. What do you see under the tree? There is a flower under the tree. 从学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问句: Is there a flower under the tree? 并帮助学生回答:Yes, there is. 教师指物提问: Is there a boy behind the tree? 学生答:Yes, there is. 这些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并由此很自然地导入到新授内容: Is there a TV in the room? 这样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既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的一种障碍,为新语言的教学创造条件。 (二)、过渡处提问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转引自钱玲,《英语课堂中巧设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book 1 unit 3时,在教完本课单词father, mother, elder, brother, elder sister, photo, family后,要过渡到基本句子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Who is the man in the photo? /what is he? Who is the woman in the photo? /what is she? Who is the big boy in the photo? /what is he? Who is the big girl in the photo? /what is she? Who is the little boy? /what are you? 从这些问题很自然地过渡到基本句子: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根据前面设计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然后再来回答基本句子,学生就比较容易回答了,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三)、突出重点时提问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所谓重点,一般地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例如book 3 unit 10,本课的重点是: She is going to the ……. She is going to ……. She is at home now. She is writing on the card. 针对上述重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Where is Mary going? Why? What card? Where is Mary? What is Mary doing now? 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本课的重点。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化解难点时提问 备课时,除确定教学重点外,教师还应该找出教学难点,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在语音、语调上,有的在语法上,还有的在句子结构上。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化解难点来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如book1 unit 2在初次教学疑问句“is this……?”时,学生既要理解问句的意思,掌握它的用法,还要学会用升调来提问。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语调,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从理解、操练到掌握,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教师指着图片自问自答,引出问句: Is this a plane? Yes, it is. Is that a car? No, it isn’t. 教师指物提问: Is this a plane? 学生答:Yes, it is. 让学生感知问句的句子结构和语音、语调。学生跟说问句进行初步操练: Is this a bus/a plane/a car/a train? 教师提供替换词,并用升调说,学生回答: Pencil is this a pencil? 这样,通过教师自问自答和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化解教学难点。而难度的降低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材料,学习的成功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英语课堂提问注意的问题 (一)、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成功的课堂交流应该覆盖尽可能多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Jackson and Lahaderne (1967,4: 204-208.) 调查发现,越是需要锻炼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次数却往往最少。结果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他们还产生了“老师反正不会提问我”的消极、懒惰思想。也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坐等别人回答。因此,课堂提问应该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给每个学生都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勤于动脑的习惯。 3、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 4、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二).提问的诱导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学生误解了的问题,教师不应批评。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贸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 5、有些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尽准确,教师应做出特别的努力,帮助这些学生。若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尴尬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六、结论 总之,提问属于艺术的范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控制教学环节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提问中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努力探索课堂提问技巧,恰到好处地把握提问的艺术性,将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科学地、艺术地对待“提问”。 参考文献: ①张晓英 《为“敢问”叫好》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9/50651/archives/2006/166413.shtml ②叶彬福 《关于英语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 http://www.ngzx.net/uploadfile/20051011174625889.doc ③刘丽 《打开学生创造力的“精神枷锁”---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http://www.study888.com/lunwen/Print.asp?ArticleID=195739 ④Thompson, G. 1997. 《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 ELT Journal 51(2): 99-105 ⑤罗晓杰、牟金江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J]. 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 (10): 22-26. ⑥钱玲 《英语课堂中巧设提问》 http://www.wjsx.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6&ID=792 ⑦Jackson. & H. Lahaderne. 《Inequalities of Teacher-pupil Contacts 》[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967, 4: 204-208. (此文获08年县教学论文二等奖) 探究心理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佛冈县水头中学 郑妙界 心理教育(或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生活环境影响、教育不当或个体内因而引起心理问题。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包括对社会不信任的家庭、只图眼前快乐的家庭、为达目的不惜冒险的家庭、爱动武的家庭、缺损家庭。二、社会不良影响:如社会的不良风气、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学生的伙伴的不良影响等。三、学校教育的不当: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问题、教师的个性和情绪问题、过重的精神压力、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过失等。四、学生个体的内因: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早期的创伤经验和个性的影响、心理冲突或挫折,以及不良的应付方式等。以上所述种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学生教育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动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不适应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常态:个体的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偏态:个体一旦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欲求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则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如果自我调节无效则得借助他人疏导。不健康状态:当个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当个体发生偏态心理将直接影响其生活和学习,如处理不好发展成为变态心理,将有可能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政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品德的形成。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三、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其次是性成熟性意总值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第三是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第四是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这些特定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扰、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注重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教育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当然这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他对他的人生、家庭甚至社会都是不利的。 PAGE - 89 - _1162205879.unknown _1162205935.unknown _1162206798.unknown _1162206810.unknown _1162206765.unknown _1162205925.unknown _1162204665.unknown _1162204722.unknown _1162204616.unknown
本文档为【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9-01-22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