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_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_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_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18 卷 第 3 期 2004 年 5 月 株洲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 te of T echno logy V o l. 18 N o. 3 M ay 2004Ξ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 ——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 张兆凯 (株洲...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_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18 卷 第 3 期 2004 年 5 月 株洲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 te of T echno logy V o l. 18 N o. 3 M ay 2004Ξ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 ——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 张兆凯 (株洲工学院 法律系, 湖南 株洲 412008)   摘 要: 从世官制向选贤举能的转折时期, 作为人才集聚最大群体的儒家, 对选贤的定义、人才的标准、选贤的 方式以及选才的原则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对世官制是强有力的冲击, 同时也为我国古代人才观念 的转变以及人才选拔走向制度化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 世官制; 选贤任能; 人才标准 中图分类号: B 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611 (2004) 03- 0001- 04   西周实行世官制。清人俞正燮在《癸已类稿》卷三《乡 兴贤能论》里概括世官制的特点:“君所任者, 与共开国之 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 不在选举也。”当时由 乡大夫考核推举的贤才则只能出为伍长或用为乡吏, 即使 推荐给诸侯的杰出人才, 也仅止于“士”这一低级职役阶 层。孔子年轻时就曾以士的身份为季氏家的委吏, 负责仓 库保管与会计事务, 孔子的弟子也多为大夫的家臣。[1 ]《万章下》 这种世官制度在当时被视一种“固然”的制度。但到春秋时 期, 随着王室衰微, 诸侯坐大, 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 使霸 主们感到需要突破西周时代的宗法称血缘关系, 从社会的 下层和出身非宗法系统的人中选拔贤才。因而“士”这一为 高级贵族服务的低级杂役阶层, 开始受到霸主们的重视, 招贤、尊贤遂成为—种社会风气和现实需要。 在世官制向选贤任能的转折时期, 作为人才集聚最大 群体的儒家, 不仅身体力行, 成为世官制向选贤举能转型 时期的主要受益者, 而且他们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选贤的 意义、贤才的标准、选贤的方式、任用贤才的原则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进 行了反复论述。这些论述, 不仅加速了世官制的萎缩, 也为 选贤举能思想的最后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其中 尤以孔子以及后来的孟子、荀子等儒家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的论述最 为深刻, 影响也最大。 一、 选贤举能的意义 孔子认为政治的得失、国家的兴亡在于得人与否。齐 景公曾问孔子, 秦穆公国小人寡, 地方偏僻, 为什么能成为 五霸之一? 孔子总结了三条原因: 一是秦穆公有远大志向; 二是他行动果敢, 令行禁止; 三是他善于发现和敢于任用 贤人。孔子认为, 有了这三个条件, 不仅可以称霸, 还可以 称王[2 ]《尊贤》。孔子认为, 有贤人辅政, 即使国君无道, 亦可以 保政权于不亡。春秋时的卫灵公是个很平庸的人物, 孔子 经常批评卫灵公无道。有人问孔子说, 卫灵公既然无道, 为 什么不丧国呢?孔子回答说, 卫灵公有仲叔圉治宾客, 祝鱼它 治宗庙, 王孙贾治军旅。有这三个贤人执掌朝政, 怎么会丧 国呢? [3 ]《宪问》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稳住人 心的问题, 既要使自己辖下的百姓不致外流他国, 同时又 要千方百计招徕别国人民, 以充实自己的国势。鲁哀公曾 就此请教于孔子, 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在, 则民服; 举枉 错诸直, 则民不服。”[3 ]《为政》意思是说把正直贤能的人提拔上 来, 放在邪曲人之上, 百姓就会服从, 反之, 百姓就会不服, 流向他国。在孔子看来, 举贤使能是国强民盛的重要前提。 战国时期, 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继续发展了孔 子举贤使能的思想。 孟子认为“尊贤位能, 俊杰在位, 则天下之人皆悦, 而 愿立于其朝矣。”[1 ]《公孙丑上》只有尊贤使能, 国家才能免于忧 患, 他说:“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 明其政 刑, 虽大国, 必畏之矣。”[1 ]《公孙丑上》孟子还批驳了时人淳于髯 “贤者无益于国”的谬说, 指出:“虞不用百里奚而亡, 秦穆 公用之则霸。”[1 ]《告子下》怎么能说贤者无用呢?孟子认为, 任用 贤人, 不仅关系到国家兴亡, 而且也可起到淳化风俗的作 用。他说:“圣人, 百世之师也, 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 之风者, 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 闻柳下惠之风者, 薄夫敦, 鄙 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 百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 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1 ]《孟子·尽心下》伯夷是商末著 名的贤者, 柳下惠则是春秋鲁国的著名贤者, 他们均是中 国古代圣贤的典型。 晚于孟子约半个世纪的儒家另一著名人物荀子, 虽然 在政治和伦理的某些观点方面与孟子相对立, 但在主张选 贤举能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荀于认为“明主急得其人, 而 间主急得其执。急得其人, 则身佚而国治, 功大而名美, 上 可以王, 下可以霸; 不急得其人, 而急得其执, 则身劳而国 乱, 功废而名辱, 社稷必危。”[4 ]《臣道》荀子此处所谓“执”, 指法 律制度。在荀子看来, 国家虽有严刑苛法, 而无贤人治理, 国家必定出乱子, 甚至危殆。荀子还进一步指出, 国家有正 义之臣, 财朝政不偏邪; 君王身旁有谏争辅弼之人, 则君过 很快就能得到纠正; 有良将能吏护边, 国家的疆域就不公 丧失。故明主尚贤使能而享其盛业, 那些妒贤忌能而灭其Ξ 收稿日期: 2004- 03- 12 作者简介: 张兆凯 (1953- ) , 男, 湖南桃江人, 株洲工学院法律系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法制史研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贤臣功绩的人, 就是桀纣一类昏淫暴君。[4 ]《臣道》 二、 贤能的标准 尊贤使能既然与国家的兴衰存亡有如此紧密的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贤能呢? 也就是说, 贤能的具体 标准又是什么呢? 孔子把人分成五等, 即庸人、士、君子、贤才、大圣。所 谓庸才, 就是那种口不能道善言, 心不知愁闷, 生活没有目 标, 甚至行为不能完全由思维来指挥的人; 所谓士, 是能够 遵循一定的道德, 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很谨慎, 三思而后 行, 富贵、卑贱都不能动摇自己意志和信念的人; 所谓君 子, 是那种遵循忠信, 而不自以为德, 身行仁义而不矜伐, 思虑通达又不与人争执的谦谦之人; 所谓贤才, 是那种自 己的行为完全符合规矩, 说的话能够使天下效法, 使天下 人富有而自己不蓄积私财, 布施天下而不担心自己贫穷的 人; 所谓大圣, 是那种通达天下事物的根本与情况, 明察天 地日月的运行规律, 能够随机应变一切突然事件的 人。[4 ]《哀公》不过, 在另外的场合, 孔子对贤能的表述要简单得 多。子贡曾问孔子关于士人的标准, 孔子回答说:“行已有 耻, 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 可谓士矣。”[3 ]《子路》这里孔子的士人 标准是品德与才能二者的结合, 缺一不可。就品德与才能 的先后关系来说, 孔子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才能被放第二 位,“夫弓矢和调, 而后求其中焉; 马悫愿顺, 然后求其良材 焉; 人必忠信重厚, 然后求其知能焉。”[2 ]《尊贤》人如果不忠实 诚恳, 稳重朴实, 但却有智慧才能, 就如同豺狼一般, 不能 让身子靠近它。因此先要看他的仁厚诚信, 然后才亲近他, 该人有智慧, 然后重用他。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该人是否忠 信重厚呢? 那就要“观其言而察其行”。孔子认为言语是用 来抒发胸中情志的, 能干事的人一定能够用言语表达出 来。因此要先观察他的言论, 再考察他的行为。即使是为非 作歹的人, 也不能掩饰他的实情。[2 ]《尊贤》为此, 孔子特别反对 任何用“相者、健者、口锐者”三种人。相者就是好胁制别人 的人; 健者是急于进取的人; 口锐者是能言善辩的人。孔子 认为好胁制别人好作乱, 锋芒毕踞, 不可尽用; 急于进取的 人多贪得无厌; 能言善辩的人多夸诞不可信。[4 ]《哀公》 孔子还提出了进贤为贤胜过用力为贤的思想。孔子认 为真正的贤才是能够向君主推荐贤人的人。他在回答子贡 关于今人谁最为贤的问题时说:“吾未识也, 往者, 齐有鲍 叔。郑有子皮, 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 乎?”子曰:“赐, 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邪? 用 力为贤邪?”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 吾闻鲍叔之进 管仲也, 闻子皮之进子产也, 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 也。”[2 ]《臣术》 孔子进贤为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战国时期的法 家李悝也承袭了孔子这一思想。时魏文侯欲置丞相, 候选 人有两个, 一是魏文侯的大臣翟黄, 一是魏文侯的弟弟公 孙季氏, 两个人都有声名, 有政绩, 魏文侯举棋不定, 去征 求上地太守李悝的意见。李悝初以“贱不谋内、疏不谋亲” 为理由, 不肯应对。文侯再三要求, 李悝对曰:“君不察故 也, 可知也。贵视其所举, 富视其所与, 贫视其所不取, 穷视 其所不为。由此观之, 可知矣。”文侯曰:“先生出矣, 寡人之 相定矣。”[2 ]《臣术》李悝在门外遇见翟黄。黄打听结果, 李悝答 以季成子为相。翟黄很不高兴, 质问李悝为什么不推荐他 为相。李悝如实回答了他同魏文候的对话, 翟黄认为西河 之太守、计事内史都是自己所任命的; 他推荐乐羊作将军, 三军攻克了中山; 魏国无致冶之臣, 则推荐了李悝; 太子没 有老师, 则推荐了屈侯鲋。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季成子呢? 李悝回答说, 两人虽然都推荐了人才, 但人才的起点不同, 内质不同。翟黄推荐的人都是人臣之才, 而季成子推荐的 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均为人主之师, 故季成子应为丞 相。翟黄听后表示心服。后田子方对翟黄说, 魏国的丞相离 翟黄不会太远, 翟黄认为自己所推荐之人皆为守职守禄之 臣, 因而不可能任魏国之相。田子方曰:“吾闻身贤者贤也, 能进贤者亦贤也, 子之五举者尽贤, 子勉之矣, 子将终其 次。”[2 ]《臣术》翟黄后来果然继季成子作了宰相。从这一事例来 看, 进贤为贤的思想已经深入列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实际政 治生活之中, 并已为各学派所接受, 为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实施。 孟子在贤才的标准上, 提出善是贤能的主要品质。时 鲁国准备让孟子的学生乐正子主持国政, 孟子喜而不寐, 别人问他, 是不是乐正子很有本事? 孟子回答说, 乐正子没 有其他本事, 但他为人好善。在孟子看来,“好善优于天 下”, 好善则四海之内的人皆不远千里而来告之以好的建 议; 夫苟不好善, 将会把前来提建议的人推得远远的。这 样, 小人就会乘机进谗言, 与阿谀奉迎的小人生活在一起, 想把国家搞好的希望就十分渺茫。[1 ]《尽心下》 荀子发展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他认为真正的贤能, 其仁德与智慧必须兼备。他说:“知而不仁不可, 仁而不知 不可; 既知其仁, 是人主之宝也, 而王霸之佐也。”[4 ]《君道》荀子 的知指才能, 仁指德行。光有德行而无才能, 或者只有才能 而无德行均不是真正的贤能。只有二者兼备, 才能担当大 任,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孔子和孟子都十分轻视那种唯唯诺诺, 没有主见, 只 知阉然媚世的好好先生——“乡原”。孟子对“乡原”的描绘 是: 言不顾行, 行不顾言, 象阉人那样满脸堆笑, 四处讨好。 你要找他的缺点, 又抓不住他的大毛病。他任何人都不得 罪, 随风转舵, 这种人孔子斥之为败坏道德的伪君子。[3 ]《阳货》 “乡原”对社会的危害, 比那种狂妄自大的人还要烈, 因而 切不可任用。 三、 选拔贤能的方式 贤能的标准确立后, 接着是如何按这些标准选拔人 才。先秦儒家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 概括 起来, 大体为四个方面: 其一, 对贤能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 既要广泛听取意 见, 又要不为流俗所蔽。 孔子的学生仲弓为季氏的总管, 他向孔子请教治政之 法, 孔子提出三条原则: —是以身作则; 二是不计较别人的 小错误; 三是提拔优秀人才。仲弓又问怎样才能识别优秀 人才? 孔子回答说, 提拔自己所知道的, 那些自己不知道 的, 别人也不会埋没他的。[3 ]《子路》这里孔子把公众的舆论和 识见作为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不过事情往往不会这 样简单, 一些优秀人才可能会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见容于 世, 以致遭到流俗的谗毁。《说苑·尊贤》记载说, 春秋时晋 人杨因求见赵简子说: 我住在乡里, 三次遭驱逐, 事奉君主 五次离开。听说您喜好士人, 所以跑来求见。赵简子听了后 2 株 洲 工 学 院 学 报 2004 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停下饮食, 长跪而行以迎之。左右的人劝止说, 该人在乡里 三次被驱逐, 是为众人所不容; 事奉君主五次离开, 这是不 忠于主上。就是说此人已有八次过错, 不可用。赵简于说: “子不知也, 夫美女者, 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 乱世所疏 也, 正直之行, 邪枉所憎也。”遂迎之, 授杨为相, 而赵国大 治。 孔子当然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说:“众恶之, 必察 也, 众好之, 必察也。”[3 ]《卫灵公》孟子说得更明白:“国君进贤可 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 未可也; 国人 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 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 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 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 然后察之, 见不 贤焉, 然后去之。”[1 ]《梁惠王下》孟子认为, 尽管国人异口同声褒 贬某人, 但执政者也不能轻易相信众人之议。还要经过自 己的多方面考察后方可作出用或去的决定。 其二, 任人唯贤, 反对任人唯亲。 孟子认为选拔贤能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卑可逾尊, 疏可 逾戚。[1 ]《梁惠王下》荀子对这个问题的阐释更为具体, 他说:“贤 能不待次而举。⋯⋯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 不能属于礼 义, 则归之于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 积文学, 正身行, 能属 于礼义, 则归之于卿相大夫。”[4 ]《荀八侑》从这一大原则出发, 荀 子要求选拔贤能“内不可以阿子弟, 外不可以隐远人, 能致 是者取之”, 这是圣人也不能改易的原则。[4 ]《君道》他举周文王 任用姜太公的事例说:“夫文王非无贵戚也, 非无子弟也, 非无便嬖也, 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 岂私之也哉! 以 为亲邪? 则周姬姓也, 而被姜姓也。以为故邪? 则未尝相识 也。以为好丽邪? 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 浑然而齿堕矣。然 而用之哉, 夫文王欲立贵道, 欲白贵名, 以惠天下, 而不可 以独也, 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4 ]《君道》 孔子时代, 世官制还相当程度地存在, 故孔子对任人 唯贤的主张没有明确的论述。荀子生活的时代, 已是战国 末期, 经过几百年来对世官制的冲击, 这一制度已基本瓦 解, 因而荀子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任人唯贤提出比较鲜 明的见解。 其三, 注意从社会下层选择贤能。 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贤能之才, 需要经受各种考验和 磨炼。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 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 益其所不能。”[1 ]《告子下》人所经受的各种磨难, 对出身于贵族 家庭的人来说是不大可能的, 只有出身下层和贫贱家庭的 人才会有上述各种磨难和考验。在这里, 孟子已从理论的 高度阐释了为什么要从社会底层选择贤能的如因。孟子列 举了历史上舜、傅说、 融、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圣贤, 都是出身社会下层的贫贱之士,“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融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市, 孙叔敖举 于海, 百里莫举于市。”[1 ]《告子下》孟子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的 思想, 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汉代“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 相必起于州郡”的选官思想, 应该说是直接源于孟子的理 论。 其四,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对人要进行全面考察, 不 要因小过而否定整个人。 孔子认为, 观察一个人, 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和过失, 而应多看他的优点和功绩, 要“见一善而忘百非, 见大善而 忘小非, ”只有这样, 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孔子特别把管 仲作为例子来论证他的这一思想。管仲这个人缺点不少, 孔子认为他器量小, 他收取人民的大量市租, 他的生活很 奢侈, 他也不怎么注意礼节。[3 ]《论八佾》后来孟子也不怎么肯定 管仲。[1 ]《公孙丑上》但孔子从大处着眼, 充分肯定管仲的作用。他 说:“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如今受其赐。微 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径于沟 渎, 而莫知之也?”[3 ]《宪问》孔子的学生子夏发扬孔子的思想, 提出“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的主张。即是说, 人的重 大节操不能逾越界限, 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是可以 的。这种考察人从大处着眼, 存大节, 赦小过的思想对后世 亦有重要影响。 四、 任用贤能的原则 贤才选拔出来后, 在如何使用贤才方面, 先秦儒家也 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 其一, 因能任职, 量能授官。 孔子认为使用人才, 要根据能力大小, 德行高低, 区别 考验后给予任用。但考验要讲究方法, 对君子不可以用小 事情去考验他, 却可以让他接受重大任务, 而小人不可以 接受大任务, 但可以用小事情去考验他。[3 ]《卫灵公》这里的“君 子”是指有德行才能的人。“小人”则是指德行才华相对较 低的人。君子与小人的品质不同, 自然在任用上要区别对 待。君子要放在重要的岗位上, 执掌国家的大政, 而小人则 只能作—般的家臣小吏。孔子举孟公绰为例, 认为“孟公绰 为赵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3 ]《宪问》“老”, 即古代大 夫的家臣, 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 臣则为有余, 但不能够担任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因为小 国也有许多外交事务需要应付, 孟公绰没有这种才能。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 特别强调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与 特长, 来担任某一方面的职务。如子路, 孔子认为他适宜在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负责兵役和军政的工作; 冉求则适 宜在千户人口的县作县宰, 或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家作 总管; 公西赤则适宜接待外宾, 办理交涉; [3 ]《公冶长》而冉雍则 适宜于做某个部门或某个地方的长官。[3 ]《雍也》 荀子对量能授官的论述更为明确和具体。 他说:“量德而定次, 量能而接官, 皆使人载其事而各 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 次贤使之为诸侯, 下贤使之为 士大夫, 是所以显设之也。”[4 ]《君道》荀子还把人才分成三类: 一类是属于谨慎、诚实、勤勉、计算细致而无遗漏, 这是使 吏之材。二类是举止端雅, 遵守法度, 尽心职业, 不敢有任 何损益, 这种人可以守业, 而不能有所造化, 是属于士大夫 官师之材, 意即可以作士大夫长官。三类知道隆重礼义的 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威; 知道国君好士是为了提高国 君的名声; 知道爱民是为了国家的安全; 知道国家设置常 规法律是为了统一风俗; 知道祟尚贤能是为了获得长治久 安; 知道加强农业、抑制工商业是为了增加财富; 知道不与 百姓争利是为了政令通达; 知道国家的制度、物用、称谓等 并不是不能变化的, 这是卿相辅佐之材。[4 ]《君道》 荀子还提醒君主们在使用人才时既不要埋没人才, 又 不要小才大用, 应该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做到了这一点, 人主就可以“身佚而国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 霸, 是人主之要宗也。”[4 ]《君道》 其二, 使用贤能要给以实权, 放手让他们去工作。 3第 3 期 张兆凯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贤能之人能够承担大任, 但仅仅把贤能之人提拔到重 要岗位上还不够, 还需要大胆任用他, 放手使用他, 真正使 他有职有权, 这样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否则, 任而不信, 甚至设置障碍束缚他的手脚, 其才智就不可能发挥出来。 孔子把任而不信的现象称之为“木铎”即“花瓶”。春秋时齐 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曰:‘践不能治贵’, 桓公以为上卿, 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 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 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对曰: ‘疏不能制亲’, 桓公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 子曰:“管仲之贤, 而不得此三权者, 亦不能使君南面霸 矣。”[2 ]《尊贤》 管仲为桓公总结了妨碍称霸的五个因素, 为:“不知 贤, 害霸; 知而不用, 害霸; 用而不任, 害霸; 任而不信, 害 霸, 信而复使小人参之, 害霸。”[2 ]《尊贤》桓公本人道德污秽, 但 他在使用贤能的问题上做到了知、用、任、信, 因而成了春 秋时的首霸。 后来孟子也反复提到要信任贤明的问题。他还告诫其 学生公都子说:“吾闻之也, 有官守者, 不得其职则去; 有言 责者, 不得其言则去。”[1 ]《公孙丑下》孟子的意思是作了官而无实 权, 最好辞职不干, 不要赖在那里凑数。 荀子对管仲所道妨碍称霸的五个因素作了进一步的 论证, 提出了六患。他说:“今人有六患: 使贤者为之, 则不 与肖者规之; 使知者虑之, 则与愚者论之; 使修士行之, 则 与污邪之士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4 ]《君道》让贤能的人去做 事, 而让不贤的人用条条框框去限制他; 让智慧的人去谋 划, 却和愚蠢的人去议论他; 让品德高尚的人去实行, 却与 品行卑劣的人去怀疑他, 这样使用贤能, 不仅不可能有所 成就, 而且还会导致政乱国亡之祸。 先秦儒家在举贤的意义、贤能的标准、举贤的方法、使 用贤能的原则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和主张, 不仅是对西周 世官制的强有力冲击, 而且也为我国古代人才的选拔走向 制度化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儒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这一系 列思想和主张, 对我们今天选拔人才亦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孟 子. 孟子 [A ]. 朱熹. 四书集注 [M ]. 海口: 海南出版 社, 1992. [2 ] 向宗鲁. 说苑校正[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 3 ] 孔 子. 论语 [A ]. 朱熹. 四书集注 [M ]. 海口: 海南出版 社, 1992. [4 ] 荀 子. 荀子[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N o rm aliza t ion of T alen ted fo r O fficia ldom in A ncien t Ch ina——Concep t and P rincip le of Confucian Schoo l abou t T a len ted in P re2qian D anasty ZHAN G Zhao2kai (L aw Schoo l, Zhuzhou Institu te of T echno logy, Zhuzhou 412008, Ch ina) Abstract: In the period w h ich changed from the hereditary officia lism to the appo in tm ent of the good and the capab le fo r officia ldom , Confucian Schoo l, w ith a large group of ta len ted peop le gathering around, discussed fu lly abou t the defin it ion, the standard of the ta len ted and the m ethod and the perincip le of their select ion. T heir ideas no t on ly po sed a great impact on the hereditary officia lism but also served as theo retical basis fo r the change of ideas abou t the ta len ted and no rm alizat ion of the ta len ted selection. Key words: hereditary officia lism ; selection and appo in tm ent of the good and the capab le; standards of the ta len ted peop le 4 株 洲 工 学 院 学 报 2004 年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_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710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10-03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