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举报
开通vip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 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吉家友 摘 要 :魏国历史达 178年 ,魏文侯时期曾经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 ,自魏惠王后 由盛而衰 ,逐渐走向灭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魏国各统治者对魏国的地缘政治变化 后的战略策略运用不当是其重要原因。 关键词 :魏国 ;魏惠王以后 ;地缘政治 ;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 : E29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3451 (2006) 01 - 0104 - 11 作  者 :吉家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自三家...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 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吉家友 摘 要 :魏国历史达 178年 ,魏文侯时期曾经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 ,自魏惠王后 由盛而衰 ,逐渐走向灭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魏国各统治者对魏国的地缘政治变化 后的战略策略运用不当是其重要原因。 关键词 :魏国 ;魏惠王以后 ;地缘政治 ;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 : E29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3451 (2006) 01 - 0104 - 11 作  者 :吉家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自三家分晋 ,魏国、赵国和韩国被承认为诸侯始 ,到魏王假三年 (公元前 225年 )魏国被 灭止 ,其间经历 178年。魏国历史总的说分为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分别以魏文侯、魏惠王和 安厘王为中心。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颇有声望的国君 ,他礼贤下士 ,实行政治经济改革 ,使魏 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魏惠王前期靠文侯打下的基础 ,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期 则连连败绩。到安厘王时期的战略决策几乎是严重失策 ,最终导致国力衰退 ,以致灭亡。本 文试图对魏惠王以后 ,面对地缘政治变化 ,魏国各侯王是如何面对这种局面 ,对内对外采取 了哪些战略策略 ,这些战略策略的应用有哪些得失 ,最终导致魏国被秦所灭等一系列问题进 行论述和探讨。 一、魏国地缘政治的变化 所谓地缘政治 ,就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响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对决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 ,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益 ,控制海 上交通线 ,据有战略要地等。”①《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卷 )中说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 的一个部分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 ,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的战略形势 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 本因素 ,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 ,对国家的政治有相当的影响。”②人们在地缘政治 的长期实践中大致形成了七大思维定式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缘政治的规律。第 一 ,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关系中的第一要义。第二 ,地缘政治中存在着明显的边际效应。第 ·401· 古代军事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三 ,地缘政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敌人。在此要处理好二个关系 :一是本 国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关系 ,一是注意邻国的利益变化动向 ,对其政策和利益的变化趋势 应有清醒估计。第四 ,地缘政治的重点会随着地缘经济的重点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而转 移。第五 ,追求大国的保护是小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本能反应。第六 ,边疆、边界、领土在 地缘政治中是重要因素。第七 ,地缘政治格局追求的目标是地区的实力均衡。这些理论和 规律不仅适应分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在战国时期也适应分析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期由于出现战国七雄 ,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缘政治思想 ,出现了管子、孙子、 吴子、张仪、苏秦等众多的军事家和纵横家 ,也就是现在的地缘政治家。当时虽然没有地缘 政治这个概念 ,但是人们已有地缘思想 ,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思想可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 , 一个杰出的地缘政治家辈出的时代。而地缘战略在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 这种地缘战略包括地缘外交战略和地缘军事战略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战国时期尤为明显。魏国前期又 是最早运用地缘政治思想较好的国家 ,从而使魏国首先独霸中原。魏惠王以后 ,地缘政治思 想运用得不好 ,甚至不用 ,就使魏国每况愈下 ,最终被秦消灭。 (一 )内政外交的变化 1.三晋联盟破裂 ,魏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在战国初期 ,魏韩赵三国在三家分晋的基础 上结成联盟 ,形成唇亡齿寒的相互依赖关系。魏国就是依靠这个联盟才打败秦齐楚等大国 , 并独霸中原的。所以当时秦国人对魏文侯的看法是 :“魏君贤人是礼 ,国人称仁 ,上下和合 , 未可图也。”③《资治通鉴 ·周记 ·卷第一 》记载 , 魏早期 ,魏桓子时期 ,当时知伯带领韩魏围 赵 ,并准备灭赵。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曰 :“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 赵 ,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 :“我心知其然也 ,恐事未遂而谋泄 ,则祸立至矣 ”。张孟 谈曰 :“谋出二主之口 ,入臣之耳 ,何伤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 使人杀守堤之吏 ,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 ,襄子将卒犯其前 ,大 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 ,尽灭智氏之族④。 魏文侯时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 :“寡人与赵 ,兄弟也 ,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 伐韩 ,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  于己也 ,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 晋 ,诸侯莫能与之争⑤。由此可以看出 ,魏国早期都很重视三晋之间的关系。 到了魏惠王时 ,由于魏国过于强大并显露出统一三晋的意图 ,从而引起韩赵的不安 ,并 趁其即位之时进行武装干预 ,引起三晋分裂 ,形势发生变化。他们的矛盾终因魏武侯去世 , 公仲缓和公子罃 (即魏惠王 )争夺君位而爆发。公元前 369年 ,魏惠王即位的时候 ,韩赵两 国趁公仲缓与惠王争立的机会 ,实行武装干涉 ,在浊泽大败魏军 ,围魏惠王。由于韩赵意见 不统一 ,因此韩国退兵。魏惠王终于打退了韩赵的武装干涉 ,巩固了他的政权 ,但是从此也 由于三晋联盟的破裂而使魏国陷于孤立。同时秦国和齐国已经开始强大。公元前 362年 , 韩、赵和魏之间 ,因利害冲突而发生大战的同时 ,秦国乘机派庶长国伐魏的少梁 (今陕西韩 城西南 ) ,大败魏军 ,俘虏了魏相公叔痤 ,攻取了庞城 (即繁庞 ,今韩城东南 )。这年魏国虽然 战胜了韩、赵两国 ,却被秦打得大败。齐国在桓公午时期也摆脱了魏国的羁绊 ,开始和魏国 争夺对淮泗诸侯的领导权。 三晋联盟的破裂和秦齐的强大 ,显然是魏国霸业不稳的先兆。但是魏惠王相较而言 ,仍 然是一个有作为的诸侯 ,鉴于此种情况 ,他没有坐以待毙 ,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自己霸业 ·501· 《军事历史研究 》 2006年第 1期 的措施 ,来改变这种地缘政治不利的局面。第一 ,在公元前 361年 ,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 因为此时魏国的领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和今天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以及大 梁一带 ,东西两部成葫芦形。安邑在魏国西部 ,距东方太远 ,经上党 (今山西西南部 )通到东 方 ,而上党崎岖多山 ,交通不便 ,并且不便于控制东方诸侯 ,也不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如果韩 赵切断上党的交通线 ,将使安邑陷于韩赵秦三国的包围之中。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和控 制东方诸侯 ,为了国家的安全 ,因此迁都大梁。第二 ,对内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生产。第三 , 对外采取团结韩赵的政策。公元前 361年 ,魏惠王把原来攻占赵国的榆次、阳邑 (榆次南 ) 交还赵国 ,以求得和赵国和好。同年 ,魏惠王和韩昭侯在巫沙 (河南荥阳县北 )相会。公元 前 358年魏惠王用军事压力迫使韩昭侯和他在巫沙结盟⑥。第四 ,开创选拔“武卒 ”的制 度⑦。第五 ,加强防备和控制交通。公元前 359年魏与韩交换部分土地 ,魏取得了轵道 (今 河南济源一带 )的要道 ,控制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线。公元前 358年魏派“龙贾帅师筑长城 于西边 ”⑧ ,这可能就是在大梁以西沿洛水建筑的长城 ,这条长城的修筑 ,明显是用来防备秦 国进攻中原的 ,说明魏国已经采取守势 ,以防御为主。由于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较切合时宜 的措施 ,因此 ,魏国又扭转了地缘不利的局势 ,国力大大加强。公元前 356年 ,鲁宋卫韩的国 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 ,继文侯、武侯之后 ,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但是魏惠王后 期没有实行既定政策 ,时而攻赵 ,时而攻韩 ,导致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失败 ,在这样的沉 重打击下 ,魏国由于损失惨重而国力大大削弱 ,不仅丧失了霸主地位 ,而且不得不向齐国屈 膝 ,魏惠王不得不到齐国去朝见齐威王。由于三晋都到齐国朝见 ,淮泗间的小诸侯当然都顺 从齐国。齐威王会诸侯朝天子 ,代替魏国而称霸 ,魏国的辉煌不再。 2.人才战略意识不强 ,导致人才外流   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关系中的第一要义 ,当然 富国强兵离不开人才。魏惠王经过几十年的征战 ,深感人才的缺乏 ,于是在魏惠王三十三 年 ,惠王数被于军旅 ,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 :“寡人不 佞 ,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 ,上将死 ,国以空虚 ,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 ,辱 幸至弊邑之廷 ,将何利吾国 ?”孟轲针对此有感而发 :“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 欲利 ,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 ,上下争利 ,国则危矣。为人君 ,仁义而已矣 ,何以利为 ! ”⑨尖锐 地指出魏惠王的失败是只顾争利 ,不施仁义的结果。显然 ,惠王后期虽有所觉悟 ,想广招贤 士以挽回不利局势 ,但为时已晚。我们知道 ,魏国在公元前 445年魏文侯即位后 ,已建成中 央集权的国家。中央设置了可以任免的相、将等官职来统领百官 ,在郡县也已设置了可以任 免的守、令等官职来统治人民。魏文侯曾先后任用魏成子 (文侯弟 ,名成 )、翟璜 (名触 )、李 悝为相国 ,并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 ,吴起为西河郡守 ,西门豹为邺县令 ,对经济、政治和军 事进行了改革。同时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 ”,并尊敬田子方 (子贡弟子 )、段干木 (子夏弟 子 )等人。可谓人才济济 ,百业有序。并用李悝为相国 ,主持变法。使魏国首先成为战国初 期的强国 ,一时称霸中原。相较魏文侯时期 ,魏惠王时期逊色不少。即使如此 ,魏惠王还是 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就 ,而魏惠王之后 ,基本上再无改革。 在魏惠王以后 ,有两个对当时战国时局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他们的命运使我们就可以看 出魏国的用人政策 ,他们一个是张仪 ,另一个是范雎。 张仪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 ,在魏国未得重用 ,曾游说楚王没有得志 ,路经东周而入秦 ,曾 得东周昭文君的礼遇和资助。公元前 329年来到秦国 ,正好楚威王攻魏 ,张仪游说秦惠王出 ·601· 古代军事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兵帮助魏国 ,因而魏楚大战 ,魏打败楚于陉山 ,秦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⑩。公元前 328年张仪被秦惠王任为相 ,首创连横战略 ,为秦国后来兼并各国立下大功。张仪的地缘政 治和地缘战略思想及其实践 ,主要表现在他根据秦国的地理特点和各国的实力 ,为秦国制定 了破纵连横的战略 ,就是在其他各国已有联合抗秦之势时 ,采取破坏其联合 ,伺机各个击破 的方针。前 328年 ,秦使公子华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 (今山西隰县 ) ,攻取后张仪却请秦王 归还给魏 ,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 ”送到魏国 ,这是张仪推行他的连横策略 ,张仪前往 魏国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 ”,魏因而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 ,秦惠文君因 以张仪为“相邦 ”,把少梁改称为夏阳 λϖ 。就在这年秦打败赵将赵疵 ,取得蔺 (今山西离石 西 )和离石 (今山西离石 )。次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 ,这是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 连横策略。因此 ,张仪连横政策的使用先后打败楚、齐国 ,并使韩赵魏三国逐渐衰微 ,使秦国 逐渐强大。 魏国中后期夹在几个大国之间 ,并已开始走下坡路 ,张仪也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角 度对魏襄王陈说过地缘政治的利害关系 ,虽然目的是劝其投靠秦国。“张仪为秦连横说魏 王曰 :‘魏地方不过千里 ,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 ,诸侯四通 ,条达辐凑 ,无有名山大川之 阻。从郑至梁 ,不过百里 ;从陈至梁 ,二百余里 ; ⋯⋯南与楚境 ,西与韩境 ,北与赵境 ,东与齐 境。魏之地势 ,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 ,则齐攻其东 ;东与齐而不与赵 ,则赵攻其北 , 不合于韩 ,则韩攻其西 ;不亲于楚 ,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 大王不事秦 ,秦下 兵 ,攻河外 ,拔卷、衍、燕、酸枣 ,劫卫取晋阳 ,则赵不南。赵不南 ,而魏不北 ,魏不北则从道绝 , 从道绝 ,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 ! 秦挟韩而攻魏 ,韩怯于秦 ,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 , 魏之亡可立而须也。⋯⋯为大王计 ,莫如事秦 ,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 ,无楚韩之患 ,则大王 高忱可卧 ,国必无忧矣。’”λω 范雎 ,字叔 ,魏国人 ,初为魏大夫须贾的家臣 ,曾随须贾出使齐国 ,因触怒须贾和魏相魏 齐 ,被魏齐令舍人打断肋骨 ,丢置厕中 ,后装死得脱 ,匿于郑安平家中 ,化名张禄 ,经郑安平向 秦使王稽的推荐 ,载雎入秦 ,到咸阳后 ,等待一年多 ,才得昭王的召见。范雎主张论功行赏 , 因能授官 ,并严厉抨击魏冉越过韩、魏攻齐取刚、寿的行径 ,提出了“远交近攻 ”和攻人取地 的策略 ,因而被任为客卿 ,谋划兵事。接着他又进说昭王加强王权 ,主张收回“三贵 ”所分去 的权势 λξ。公元前 266年昭王就改用范雎为相 ,削去“三贵 ”的权势。他的远交近攻和攻人 取地的策略使秦国一举灭掉了六国 ,统一中国。 可见 ,张仪和范雎在当时都为难得之才 ,只可惜都未得到魏国的重用 ,造成人才流失 ,危 胁自己。而强邻秦国随时都在注意邻国的形势变化 ,因时制策。如秦昭王时就对韩魏的形 势和关系进行分析 ,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如《史记 ·魏世家 》记载 ,魏安厘王九年 ,秦昭王 谓左右曰 :“今时韩、魏与始孰强 ?”对曰 :“不如始强。”王曰 :“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 贤 ?”对曰 :“不如。”王曰 :“以孟尝、芒贤 ,率强韩、魏以攻秦 ,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 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 ,其无奈寡人何也明矣。”左右皆曰 :“甚然。”中旗冯琴而对 曰 :“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 ,知氏最强 ,灭范、中行 ,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 晋阳之城 ,不湛者三版。知伯行水 ,魏桓子御 ,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 :‘吾始不知水之可以 亡人之国也 ,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 ,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 ,韩康子履魏 桓子 ,肘足接于车上 ,而知氏地分 ,身死国亡 ,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 ,不能过知氏 ;韩、魏虽 ·701· 《军事历史研究 》 2006年第 1期 弱 ,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 ,愿王之勿易也 ! ”于是秦王恐。因此 ,秦国 各王对内重视内政改革 ,对外实行连横、合纵并用 ,远交近攻等政策。一边战争 ,一边改革 , 一边还对巴蜀进行经营和对西南进行开发 ,并兼并了义渠土地 ,稳定了经济 ,扩大了土地控 制范围 ,得到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 )地理变化 ,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 1. 迁都大梁前   三家分晋时 ,魏国占其中部地区 ,主要分 4处 ,《国策地名考 》曾引管 同曰 :“魏地兼有河东、河内、河西、河外 ,约言之 ,龙门以东 ,据汾为河东 ,今汾、蒲、吉、解诸 府州是 ;龙门以西为河西 ,今同、鄘等州是 ;太行之南 ,殷墟为河内 ,今彰德、卫辉、怀庆等府 是 ;太华以东 ,虢略为河外 ,今陕州是。”也就是 :在今陕西省境内 ,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 部 ;在渭河以南 ,有今华阴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 ,并伸入其东南部 ,通连今河南省 北部 ,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 土较为分散 ,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 ,以今山西省东南 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公元前 371年 ,魏国攻取了楚的鲁 阳 (今河南鲁山 ) ,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便有了比较广大的土地 λψ。 魏韩赵三国自从经过了政治改革 ,国力逐渐强大 ,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不断地兼并 土地。其中以魏国为最强大 ,在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也最多。它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 , 在北方取得了中山 ,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间的大片土地。公元前 362年 ,韩、赵和魏之 间 ,因利害冲突而发生大战。魏相公叔痤曾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 ,生擒赵将乐祚 ,取得 赵的皮牢 (今山西翼城东北 )。就在这年 ,秦国乘机派庶长国伐魏的少梁 (今陕西韩城西 南 ) ,大败魏军 ,俘虏了魏相公叔痤 ,攻取了庞城 (即繁庞 ,今韩城东南 )。这年魏国虽然战胜 了韩、赵两国 ,却给秦打得大败。 魏国国都原在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 ) ,地处河东 ,受秦、赵、韩三国包围 ,只有上 党山区有一线地可以和河内交通 ,如果赵、韩联合攻魏 ,切断上党的交通线 ,再加上秦的进 攻 ,形势就岌岌可危。如《史记 ·魏世家 》记载 :“魏惠王三十一年 ,秦、赵、齐共伐我 ,秦将商 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 ,破之。秦用商君 ,东地至河 ,而齐、赵数破我 ,安邑近秦 ,于是 徙大梁。”因此 ,在公元前 361年魏惠王就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 )了 ,以改变地缘形势的不 利局面。 2. 迁都大梁后   魏在迁都大梁前后 ,曾极力图谋在中原开拓土地。公元前 362年攻 取了赵的列人 (今河北肥乡东北 )和肥 (今肥乡西 ) λζ 。这两地就在赵都邯郸东面 ,造成对赵 的严重威胁。次年魏又送给赵榆次 (今山西榆次 )和阳邑 (今山西太谷东北 )两邑 λ{ ;同时又 取得赵的泫氏 (今山西高平 ) λ| 。大概也在这个时候 ,赵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 (今河 南鹤壁西 )送给魏国 ,而魏把繁阳 (今河南内黄西北 )、浮水一带给了赵国。公元前 357年韩 派使者把突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 (今河南封丘东 )、户牖 (今河南兰考北 )、首垣 (今河南长垣 东北 )送给魏国 ,要求交换土地。等到魏以土地与韩交换时 ,魏又从韩取得了通过太行山的 交通要道轵道 (在今河南济源西北 )和郑鹿 (即白马口 ,今河南浚县东南 ) λ} 。这是在魏的压 力下 ,三晋之间调整交换了土地 ,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 ,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自从魏国迁都到了大梁 ,战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国间拉拢与国的活动空前活跃 起来。就在魏迁都大梁这一年 ,魏惠王曾和韩昭侯在巫沙 (今河南荥阳北 )相会 λ∼ ;公元前 ·801· 古代军事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358年 ,赵成侯和魏惠王在葛孽 (今河北肥乡西南 )相会 µυ ;次年 ,又在鄗 (今河北高邑东 )相 会 µϖ ;同年赵成侯到齐 ,和齐威王相会 (《史记 ·六国年表 》) ;同年魏国包围韩的宅阳 ,迫使 韩昭侯和魏惠王在巫沙结盟 µω。由于魏国对于韩、宋、鲁、卫等国加施压力 ,到公元前 356年 鲁共侯 (或作鲁恭侯 )、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都入魏朝见魏惠王 µξ。可见魏迁都大粱后的 形势对魏国暂时是有利的 ,但从长期看 ,它又是不利于国防的。 二、魏国地缘政治变化后对外战略得失分析 魏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 ,吴起就进行过分析 :“秦胁吾西 ,楚带吾 南 ,赵冲吾北 ,燕绝吾后 ,韩据吾前 ,六国之兵四守 ,势甚不便。”并提出了内修文德 ,外治武 备的治国方略 ,指出战争对国家的损害 ,即使势力再强大的国家也要少战和慎战 ;面对众敌 要不慎不怯 ,利用矛盾 ,攻其弱点 ,各个击破 ;对敌作战要以对敌国的地缘政治情况进行分析 为前提等思想 ,得到了魏文侯和魏武侯的采纳 ,因而 ,当时魏国走向强盛。在魏惠王以后 ,魏 国地缘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各个魏王侯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决策 ,有得有失 ,失大于得 ,并最 终被秦所灭。 (一 ) 不能正确处理三晋关系及其联盟关系 三晋的关系当时就有人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过分析。苏代曾批评安厘王 :“以地事秦 ,譬 犹抱薪救火。”秦国大臣中旗分析指出 :“魏如能与韩联合起来 ,其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信陵 君无忌也曾有反对魏王伐韩的谈话 ,对亲秦之害、存韩之利的分析极为精辟。三段谈话虽然 出自不同人之口 ,但联系起来恰是一篇完整的谈话 ,层层深入地提示了问题的要害 ,那就是 三晋联合起来 ,一致对外力量强大 ,可保三国不受外来力量侵害 ,保证三国都很强大。如果 不能团结一致 ,就极易被秦齐等国攻破。战国早期的事实已经证明了 ,但是三晋之间总不能 汲取教训。 三晋原是长期联合起来向外扩展的 ,由于魏国打破了实力均衡 ,三晋联盟就分裂了。在 魏国不断强大的同时 ,齐秦也开始强大起来。等到魏国迁都大梁后 ,各大国也纷纷活动 ,争 取与国 ,并迫使小国入朝 ,以谋扩张势力。魏国也不甘示弱 ,改善同韩国的关系 ,公元前 357 年魏和韩结盟 ,解除了魏对韩宅阳 (今河南原阳西南 )的围攻 ,归还釐 (在宅阳西南 )于韩 ,次 年鲁、卫、宋、韩四国君主入朝于魏。魏国占得先机 ,但未能坚持。 1.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使魏伤师失地 ,三晋联盟不复存在   《史记 ·魏世家 》记载 : “魏惠王十七年 ,与秦战元里 ,秦取我少梁 ,围赵邯郸。十八年 ,拔邯郸。赵请救于齐 ,齐使 田忌、孙膑救赵 ,败魏桂陵。”µψ这个战役 ,孙膑采用了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 ”等办法 ,大败 魏军 ,创造了“围魏救赵 ”的著名战例。这一战役 ,魏因主将被擒而失败 ,但是实力损失不 大。公元前 354年秦乘魏进围赵邯郸的时机 ,在元里大败魏师 ,并取得少梁 (今陕西韩城西 南 ) µζ ;同时秦派公子壮率师伐韩 ,深入韩地 ,进围焦城 (今河南尉氏西北 )没有攻克 ,占据了 上枳、安陵 (今河南鄢陵北 )、山氏 (今河南新郑东北 )三地 ,并在那里筑城 µ{ ,插入了韩魏两 国的交界地区。在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的同时 ,楚宣王也派景舍救赵 ,攻取了魏的睢水、  水间地 µ| 。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 ,还是把赵都邯郸攻破了。公元前 352年 ,魏惠王调 用了韩国军队 ,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 ,齐国不得已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 µ} 。次 年 ,魏国便迫使赵国在漳水之上结盟 ,并把邯郸归还赵国 µ∼ 。 ·901· 《军事历史研究 》 2006年第 1期 魏惠王三十年 ,魏伐赵 ,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 ,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 ,使头庞涓 将 ,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太子果与齐人战 ,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 ,杀将军涓 ,军遂 大破 νυ 。这是魏国从来未有的惨败。公元前 341年 ,魏国受到齐、秦、赵三国三面的进攻 ,魏 国曾出师向秦反攻 ,又失败了。次年 ,魏国派公子卬和秦卫鞅交战 ,公子卬又受了卫鞅的欺 骗 ,被俘虏了去 ,这是魏的又一次失败。公元前 338年 ,秦又进攻魏的岸门 (今山西河津 南 ) ,俘虏了魏将魏错。 此后 ,赵国也国富兵强 ,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公元前 276年廉颇攻取魏的 η (今河 北大名东南 ) ,次年又攻取魏的防陵、安阳 (两地都在河南安阳西南 )。三晋联盟不复存在。 2.秦国的离间使魏国错误地选择盟友   桂陵之战虽然使魏伤师失地 ,三晋联盟不复 存在 ,但是魏国毕竟曾经强盛 ,还保持着一定的强盛声势 ,因此 ,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 ,召 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 ,图谋攻秦。因而秦孝公很是担心 ,加强防守。卫鞅分析了形势 ,认为 “以一秦而敌大魏 ,恐不如 ”,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 νϖ 。秦孝公接受 了这个主意 ,于公元前 344年 ,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 ,谓“从十二诸侯 ”“不足以王天下 ”,劝 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 ,北面争取燕国 ,西面争取秦国 ,“先行王服 ,然后图齐 楚 ”。魏惠王果然听从了 ,便“广公宫 ,制丹衣 ,旌建九  ,从七星之  ”(《战国策 ·齐策 五 》) ,“乘夏车 ,称夏王 ,朝为天子 ”νω ,俨然摆出天子的场面来。本来 ,在君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 ,王是 最高的等级称号 ,如今由于魏的“功大而令行于天下 ”νξ ,居然自称为王了。魏惠王因而召 集逢泽之会 (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 ) ,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 卫鞅这个计谋 ,使得魏进攻的矛头 ,从秦转变为齐楚 ,“于是齐楚怒 ,诸侯奔齐 ”νψ。也导致 其后的马陵之战齐秦赵共同攻魏的局面 ,以致魏国失败。 3. 魏与齐称王引起赵楚的敌对   在当时齐、秦逐渐走向强大并且两强东西对峙的战 斗形势下 ,韩、魏两国地处中原 ,介于两强之间 ,成为两强必须争取联合的对象 ,因而经常随 着合纵、连横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其联合关系 ,韩魏不是“连横 ”于秦 ,就得“合纵 ”于齐。 魏国在秦、齐等国的夹击中 ,不断地遭到惨败 ,因而到公元前 336年 ,魏惠王不得不采用 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 ”νζ的建议。惠施还认为 ,若要报复齐国 ,“不如变服折节而 朝齐 ”,这样“楚王必怒 ”,“楚必伐齐 ”,得到魏王同意 ,于是就通过齐相田婴的关系 ,带同韩 国国君和其他小国国君朝见齐威王。公元前 336年魏韩二君会见齐威王于东阿 (今山东阳 谷东北 )南 ,次年又会见于甄 (今山东郸城北 ) ,魏韩二君都戴着布冠 ,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 到公元前 334年魏惠王就率领韩昭侯等 ,到齐的徐州 (今山东滕县东南 )朝见齐威王 ,并且 尊齐威王为王 ,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 ,即所谓“会徐州相王 ”。齐、魏两大国在 “徐州相王”,这是楚、赵等国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在公元前 333年赵肃侯派兵围攻魏的黄城 (今河南内黄西 ) ,并在漳水滏水之间筑了长城 ,防止齐、魏两国的进攻 :同时楚威王为了表 示对“徐州相王 ”的愤怒 ,亲率大军进围徐州 ,打败了齐将申缚的军队。 (二 ) 战略意图不明 ,没有独立政治主张 1. 秦国内乱 ,魏国错失灭秦良机   公元前 307年秦武王因举鼎折断胫骨而死 ,因为他 没有儿子 ,诸弟就争夺君位。这场争夺君位的内乱 ,持续有 3年之久。然而以魏国等山东六 国没有趁此机会攻打秦国 ,使之得以喘息 ,国内得以稳定 ,公元前 294年秦分兵两路攻韩 ,向 寿攻取了武始 ,白起进攻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 )。秦将白起大败韩、魏于伊阙 ,次年向寿奉 ·011· 古代军事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命进攻伊阙 ,魏派大将公孙喜统率大军并会合东周军一起帮助韩防守伊阙。公孙喜是八年 前统率魏军与齐将匡章大破楚军的名将 ,当时有犀武的称号。秦相魏冉因此推举左更白起 代替向寿统率大军进攻。当时韩、魏联军在数量上较秦军多一倍以上 ,临阵时韩魏两军都不 愿作先锋 ,相互推让观望 ,秦军出其不意 ,集中精锐兵力击破魏的主力 ,擒杀了魏将公孙喜。 “魏军既败 ,韩军自溃 ,乘胜逐北 ”,斩首二十四万 ,连拔五城 ,白起于是升为国尉 ,“涉河取韩 安邑以东至乾河 ”一带地方 ν{ 。韩、魏二国因此大为削弱。秦取得韩、魏大块土地。 2.公孙衍五国合纵攻秦 ,魏中途投靠秦国 ,致使五国伐秦失败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 策略不久 ,公孙衍 (犀首 )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 ,因为魏的国力衰退 ,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 国 ,联合出击取胜。公元前 319年由于齐、楚两国要驱逐魏相张仪 ,加上魏国派出使者到楚、 赵、燕等国 ,争取合纵 ,于是张仪回秦 ,公孙衍由魏将而升任相国。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 的支持而做魏相 ,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因而在公元前 318年便有“五国伐秦 ”之举。这一 次合纵攻秦 ,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 ,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 战的 ,只魏、赵、韩三国 ,攻到函谷关 ,秦出兵反击 ,魏受到损失较大 ,魏使惠施到楚 ,楚将入之 秦而使行和 ,要和秦讲和 ν| ,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 ,一直进攻 到韩邑修鱼 (今河南原阳西南 ) ,俘虏韩将、申差 ,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 ,斩首八万二千。 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 ,结果韩惨败。 这一役“五国伐秦 ”以合纵的失败而告终 ,但是其声势曾  赫一时。公孙衍和张仪两人 同时一纵一横 ,其声势也都足以倾动天下。但是魏国追求的地缘政治的目标是什么呢 ,连自 己也不清楚。 3. 两次合纵攻楚使秦国坐大   公元前 306年楚王因齐王来信要求合力组织合纵攻 秦 ,楚就和齐相合。次年秦昭王新立 ,因为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人 ,秦昭王和楚怀王联 姻 ,秦就来楚“迎妇 ”(即昭王后 )。由于宣太后的掌权 ,经楚怀王的推荐 ,由宣太后外族的向 寿为秦相 ν} 。公元前 304年楚王和秦王在黄棘 (今河南南阳南 )相会结盟 ,秦又还楚上庸 (今湖北竹溪东南 )。次年 ,秦攻取魏的蒲阪 (今山西永济西 )、晋阳和封陵 (永济西南 ) ,这 三地都是秦、魏间黄河上重要的渡口。同时秦又攻取韩的武遂 ,这又是韩贯通南北的通道所 在。在这样严峻形势逼迫下 ,韩、魏只有投靠齐国才有生路 ,孟尝君的合纵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就实现了。 这年齐、韩、魏三国就因为“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 ”,联合出兵伐楚 ,楚因而使太子横入质于 秦而请救 ,秦因而派客卿通率兵来救 ,三国因而退兵。公元前 302年入质于秦的楚太子横 , 因在私斗中杀死了一个秦大夫逃回楚国 ,因而秦楚关系又变化。同年魏韩二国又投靠秦国 , 魏襄王和韩太子婴朝见秦昭王于临晋 (今陕西大荔东黄河西岸 )的应亭 ,秦把临晋关对岸的 蒲阪关归还给魏。 公元前 301年孟尝君再度发动三国合纵攻楚 ,怕秦又来救楚 ,三国离间了秦、楚 ,于是三 国合力攻楚 ,楚向秦告急 ,秦不敢出兵 ν∼ 。这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带了三国联 军进攻楚的方城。结果在  水旁的垂沙 (今河南唐河西南 )大败楚军 ,杀死楚国将领唐蔑 (或作唐昧 ) ,宛、叶以北的土地也为韩、魏两国所取得 ου 。同年秦使庶长奂伐楚 ,斩首二 万 οϖ ,攻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 )。秦又攻取韩的穰 (今河南邓县 ) οω。次年秦又伐楚 ,斩首 三万 ,攻取新城 (一作襄城 ) ,杀楚将景缺。这时楚受到齐、秦两面进攻 ,一度攻到楚都郢 ,楚 就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这样削弱了楚 ,坐大了秦 ,使魏等三晋面临更大的危胁。 ·111· 《军事历史研究 》 2006年第 1期 (三 ) 不能充分利用合纵保护、巩固自己 魏国不管在强盛时还是在衰退中在地缘政治战略方面都犯有重大失误 ,不能坚定地执 行合纵制秦的战略 ,不能充分利用合纵保护、巩固自己 ,最后归于失败 ,使秦得以统一天下。 1. 魏由合纵投向连横 ,四面受敌   公元前 316年 ,由于公孙衍为韩相和田文为魏相 , 在齐相田婴的支持下 ,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公孙衍可说是合纵的首创者 ,田文是公孙衍的 合作者和继任者 ,就是从这次参与合纵开始的。因为齐是东方的强国 ,是三晋合纵必须争取 支持的。可是这次合纵的行动 ,未见有什么成就。由于韩国左右不定 ,公孙衍的合纵又一次 失败 ,打得他临阵逃脱了。公元前 314年秦将樗里疾再度攻取了魏的焦和曲沃 (今河南三 门峡西南 ) ,迫使韩不得不向秦屈服 ,把太子仓入质于秦。次年魏襄王就入秦和秦惠文王在 临晋相会 ,秦惠文君举行称“王 ”的仪式 ,按照齐、魏“会徐州相王 ”的先例 ,邀请魏、韩之君入 秦朝见 ,推尊秦君为王 ,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 ,具有巩固秦与魏、韩连横作用。 魏王按照秦王的意见 ,立了亲秦的公子政为太子 ο{ 。于是张仪所主持的秦和韩、魏连横的形 势再度出现 ,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 ”的策略就再度推行。因此可见 ,当时秦、韩、 魏三国和齐、楚二国对峙的形势很是紧张。这是秦相张仪推行连横策略的重大成功 ,秦从此 取得汉中 ,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块 ,排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 ;从此秦又伸展到中原 ,占有 函谷关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 ,既便于防守 ,又便于进取中原 ,因而强盛起来。而魏国虽然一 时得以安宁 ,但又四面树敌。 2. 秦攻魏 ,魏不知所措   当公元前 287年五国攻秦结束后 ,秦就分兵两路攻魏 ,一路 攻魏旧都安邑 ,一路攻魏河内 ,拔取新垣、曲阳 (今河南济源西 ) ο| 。次年秦派司马错攻魏河 内 ,魏献安邑 ,“秦出其人 ,募徒河东赐爵 ,赦罪人迁之 ”ο} 。秦如此攻魏 ,都是在齐的许可下 进行的。这时秦虽已允许齐代宋 ,作为齐允许秦攻取安邑的交换条件 ,但是当齐相韩珉 (即 韩 )主持攻宋的时候 ,秦昭王还是不满 ,认为韩珉是他的好友 ,不该攻他所爱的宋。苏秦为 了支持齐的攻宋 ,为齐进说秦王 ,说魏因此“割安邑 ”给秦 ,“此韩珉所以祷于秦也 ”,齐灭宋 必将西面事秦 ,于是秦王同意了。这时魏怕齐、秦联合而夹攻魏 ,想要和秦讲和 ,苏秦因而入 魏要魏王不讲和。魏发现齐已允许秦取得安邑 ,一度把苏秦拘留 ,由苏厉劝说魏王才得释 放 ο∼ 。此时魏国没有一点主心骨 ,战略意图不明 ,认不清盟友和敌人 ,因此 ,一再丧失合纵攻 秦自救的良机。 3. 攻秦而不占秦对秦无损失   孟尝君二次合纵攻楚后 ,回到齐国重新为相 ,就发动 齐、韩、魏合纵攻秦。公元前 298年 ,齐、韩、魏三国便大规模地进攻秦国 ,一直攻到了函谷 关。这时赵、宋和秦联合 ,目的在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 ,以便寻找机会兼并小国土地 ,因而 没有对秦国做实际的援助。齐、韩、魏三国进攻秦国 ,前后有三年之久 ,先是攻到函谷关 ,驻 屯大军 ,加以封锁 ,后终于攻入了函谷关 ,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了前所攻取的魏的河外、 封陵以及前所攻取韩的河外、武遂 (河外指封陵和武遂二地周围沿黄河一带 ) ,三国兵才退 去。这个战役和上次齐、韩、魏合纵攻楚一样 ,由齐将匡章为统帅 ,这是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第 一次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重要侵地的胜利。但是 ,齐、韩、魏虽然攻入秦函谷关 ,迫使秦国 求和 ,但是他们仅止而已 ,不占其土地 ,从来也没想到要占领秦国的土地 ,因此对秦国来说 , 决战于境外 ,损失很小。 4. 五国合纵伐齐 ,造成魏国事实上无国防   公元前 285年 ,秦昭王和楚顷襄王在宛相 ·211· 古代军事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会 ,又和赵惠文王在中阳 (今山西中阳 )相会。就在这年 ,秦国为了“先出声于天下 ”,派了蒙 骜带了秦兵 ,越过韩、魏 ,开始向齐河东进攻 ,攻取了九个城。次年秦昭王和魏昭王在宜阳相 会 ,又和韩厘王在新城相会 ;同年燕国由于赵国的拉拢 ,燕昭王也入赵会见赵惠文王。 这时秦王谋发动合纵伐齐 ,以瓜分齐地为饵 ,并推举赵主其事 ,由赵拉拢燕合作 ,结成 秦、赵、燕三国联盟 ,并由秦送质子到赵、燕两国作担保。秦鉴于过去和齐连横约攻赵不能成 功的教训 ,推定乐毅为赵、燕两国的“共相 ”,并为五国联军的统帅 ,同时秦又派御史起贾驻 在魏国主持监督五国合纵的事 ,更派将军蒙骜统率秦军越过韩魏先进攻齐的河东 ,既作为进 攻的先声 ,还可以起控制三晋进兵的作用。 当乐毅独率燕师攻破齐国的时候 ,秦、魏正分别攻取齐刚取得的宋地。《史记 ·魏世 家 》:“昭王十二年 ,与秦、赵、韩、燕共伐齐 ,败之济西 ,愍王出亡。燕独入临淄。”秦攻取了最 富庶的陶邑及其周围地区 ,这是秦相魏冉久已想要取得的 ,后来就成为他的封邑。魏由于地 理形势的方便 ,乘齐新得宋地而未能巩固占有的时机 ,攻取得了大片宋地。魏所夺得的宋 地 ,面积很大 ,从此设置了大宋、方与两个郡。大宋郡以宋的旧都睢阳 (今河南商丘南 )为中 心 ,方与郡以方与 (今山东鱼台东南 )为中心。因此魏在中原的领土大为扩大 ,国力从而增 强。这次合纵攻齐虽然魏国占尽了便宜 ,但是战争的过程我们也发现 ,这次战争秦不仅直接 越过魏韩国境 ,而且还坐阵魏国指挥 ,造成了魏国事实上无国防的境地。 5.魏楚合纵救赵成功 ,魏国没有在战争的空隙建立联盟   秦大胜赵于长平之后 ,公元 前 259年的年初十月迫使韩献垣雍 ,以便控制魏国 ,同时分兵两路继续攻赵 ,司马梗北上平 定太原郡 ,并全部占有韩上党郡 ,王龁先攻皮牢 (今山西翼城东北 ) ,继而东进 ,攻取武安 (今 河北武安西南 ) ,准备进围赵都邯郸 ,一举把赵灭亡。邯郸战役 ,魏信陵君指挥的魏军和楚 将景阳指挥的楚军对秦都取得很大胜利 ,不仅解了邯郸之围 ,而且乘胜追击 ,攻到了河东汾 城一带 ,使魏收复河东一些地方 ,因而信陵君和景阳都成为威震诸侯而精通兵法的军事家。 由于这一战役 ,使秦灭亡赵国的计谋不能实现 ,使赵转危为安 ,使得魏、楚暂时解除了秦的威 胁 ,得以向东开拓。 自从魏国信陵君救赵破秦后 ,整个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秦国暂时减轻了对山东六国的 压力。但是山东六国并没有能够振作起来 ,只是各自图谋兼并土地。不仅魏、楚两国趁战胜 秦的余威向东进行兼并 ,赵、燕两国间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到战国后期 ,各个国家 ,仍不能团结起来 ,共同对付秦国 ,而是相互攻伐 ,魏国没有在战 争的空隙 ,建立盟友 ,而是趁胜利的余威 ,向秦的陶郡 (即定陶 )和卫国进攻。在公元前 254 年 ,魏国不仅攻得了秦孤立在东方的陶郡 ,而且把卫国也灭亡了。魏在灭卫之后继续东进 , 攻取了齐的平陆 (今山东汶上北 )结怨于齐。尽管后来又进行了两次合纵攻秦 ,但都不了了 之 ,因而秦国得以寻找机会 ,陆续攻取三晋的土地 ,进一步把六国全部兼并了。 综上所述 ,魏国惠王之前 ,各王侯深得地缘政治之规律 ,善于团结盟友打击敌人 ,使魏国 走向强盛。而魏惠王后 ,魏国战略目标不明确 ,战略决策不当 ,以至重大失误 ,造成魏国连连 失败 ,最终被秦所灭。历史的教训对当今世界不能不有所借鉴。 注释 : ①叶自成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1页。 ·311· 《军事历史研究 》 2006年第 1期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118页。 ③⑨µϖ µψ νυ ν{ οξ οψ司马迁 :《史记·魏世家》。 ④⑤司马光 :《资治通鉴》。 ⑥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214页。 ⑦µ∼ νϖ杨宽 :《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146页、第 148页、第 149页。 ⑧λ∼ µω郦道元 :《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 ⑩刘向 :《战国策·韩策二》。λϖ《史记·张仪列传》。λω《战国策·说魏襄王》。λξ《战国策·秦策三》。λψ宋杰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 1期。λζ《水经注·浊漳水注》引《竹书纪年》。λ{《水经注·洞涡水注》引《竹书尼年》。λ|李 :《太平御览》卷一六三和《太平寰宇记》泽州高平县条引《竹书纪年》。λ}《水经注·河水注》引《竹书纪年》。µυ《史记·赵世家》。µξ《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µζ《史记·六国年表》。µ{《水经注·渠水注》引《竹书纪年》。µ|《战国策·楚策一》。µ}《水经注·淮水注》引《竹书纪年》。νων∼《战国策·秦策四》。νξ νψ《战国策·齐策五》。νζ ο{《战国策·魏策一》。ν|《战国策·楚策三》。ν}《史记·甘茂列传》。ου οϖ οζ《史记·秦本纪》。οω《史记·韩世家》。 (责任编辑  朱加荣 ) ·411· 古代军事 ·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
本文档为【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4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3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30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