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

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

举报
开通vip

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 “华文传媒与海皇l华文文学”国瞩学求硼诩舍特辑 趋界华文文学论l云2010.2 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 [菲律宾]云 鹤 摘要:菲华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及期刊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总结了华文传播媒 介的历史和现状,认为以传统文学的编辑方式为本,文学作品先经一定的筛选后集体上 网,似较之各 自为政为好,而目前菲华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尚极为有限,正待有心人 不断地介绍与推广。 关键词:菲华文学;华文传播媒介;网络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

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
“华文传媒与海皇l华文文学”国瞩学求硼诩舍特辑 趋界华文文学论l云2010.2 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 [菲律宾]云 鹤 摘要:菲华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及期刊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华文传播媒 介的历史和现状,认为以传统文学的编辑方式为本,文学作品先经一定的筛选后集体上 网,似较之各 自为政为好,而目前菲华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尚极为有限,正待有心人 不断地介绍与推广。 关键词:菲华文学;华文传播媒介;网络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10)2—0005—06 菲律宾华文报的创办与菲华文学的播种 (1888--1930) 菲华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及期刊有着 密切的关系。菲华最早的一家华文报 ,创刊于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华人文化界先驱杨 维洪所创办。当时菲律宾华侨有数万人,受过 ·— 一十 ”—-卜 ”—卜 ”—·卜 -.——+-”—+_“—卜 ”—·卜 一—-卜 “+ “+ ”+ ”—·卜 “——卜 “+ ”+ -一十 一+ “—-卜 ”+ ”+ 一+ —·卜 关注的学术领域。就其发展的进程看,可以说, 前 20年是成长期,上世纪的最后十年才逐步走 向成熟。这个过程十分艰辛 ,但也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现在为了继续前进 ,一方面是要深化 这个领域若干重要理论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研究;另一方面 是要关注这一领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回应 现实的挑战。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当下性、现 场性和参与性。 当前,以文学期刊为基础的这一领域的文学 传播传统正在发生变化,文学传播的形式、接受 的途径 日益多样化,华文传媒的这种开放性、流 动性,极具挑战性和魅力,也为研究者带来困难。 2O09年8月,我在长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联合举办的“共和国文学六十 年”研讨会,在会上,文学研究所的白烨先生介绍 当前国内的文学动态,他说:现在中国文学是“三 分天下”:(1)传统文学;(2)市场文学;(3)以网络 媒介为依托的新媒体文学。后者现在还不属于 文学研究对象,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它有300 万作者,300万读者,5000多家网站。国内外华 文文学界这方面的情况怎样?我们还不了解,但 从当前发展中的这种文化态势看,我们研究者要 面对的就不只是以往“纸媒”传播的文学,还有各 ” -4---·—- ”+ 一+ ”—- 一+ ”+ ”—· 种文化产业,即文化、信息资源,媒体的信息资 源。不去关注这些,不去了解和探讨,旧思维就 适应不了新语境。 正是随着传媒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网络 文学的兴起,使我们原有的文学观念、文学思维 形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才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 正确理解和对待当前出现的各种新的文化现 象,将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探讨和研究。本 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 学的新空间”,主要目的就是在这方面为大家提 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海外华文文 学在媒体变革时代的发展趋势,促进华文传媒 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互动影响。本次会议是海外 华文文学界举办的首次跨学科的会议,希望能 得到与会专家、朋友们的积极支持和回应。此 次国际研讨会是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国 家“2l1”工程项目“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与海外 华文文学”主办,广东嘉应学院协办。暨南大学 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 究中心”的师生为研讨会的召开付出了辛勤的 劳作,在此特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者饶芄子,女,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 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 · · 教育的亦不少。鉴于清政府腐败,国势岌岌可 危,有识之士,盼能借舆论机关,以激发振奋华 侨的爱国心,遂有办报创刊之壮举。 此一时期的华文报,因缺乏经济支持,寿命 都不长,但前仆后继。自 1888年至 1912年辛 亥革命成功这十几年间,共出现六家:《华报》 (1888年)、《岷报》(189o年)、《益友报》(1899 年)、《岷益报》(1900年)、《警铎新 闻》(1908 年)、《公理报》(1912年)。 1912年至 1930年另有十一家华文报在菲 律宾创刊:《中华日报》与《民号报》(1914年)、 《新福建报》(1915年)、《平民日报》(1919年)、 《华侨商报》与《华侨公报》(1922年)、《救国日 报》与《南星晚报》(1923年)、《新闽日报》(1925 年)、《中西日报》(1928年)、《侨声日报》(1930 年)。 在此期间,除华文报外,尚有华文期刊二十 一 种:《教育月报》(1917年)、《华铎》(1918年)、 《平民》(1919年)、《教育报刊》(1919年)、《教 育》、《人言》、《华潮半月刊》、《商报月刊》与《东 方月刊》(1920年)、《心声》与《小说丛刊》(1922 年)、《工商》与《礼拜日》(1924年)、《铁笔评论》 与《努力》(1925年)、《艺术月刊》与《华光半月 刊》(1926年)、《中学半月刊》(1927年)、《破晓 半月刊》与《黎明》(1928年)、《先锋》(1929年)。 这些刊物大部分寿命不长,而且刊载的大部分 是旧诗古文,或仅谈风花雪月,虽然不属于新文 学,但对菲华新文学不无启蒙作用。菲华报业 发轫之早、传播媒介之发达,由此可见。是以清 末至2o年代末期,应视为菲律宾华文文学的播 种期。 华文报的茁壮与菲华文学的萌芽 (193l一1941) 1932年王雨亭、卢家沛诸人编办《洪涛三 日刊》。l933年林建民、李法西、林西谷等人组 织黑影文艺社,社员作品均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在上官世璋主 编附属于《华侨商报》的《华侨周刊》上。1934、 1935年林建民、蔡远鹏、卢家沛、林一萍诸人编 办的《天马》与《海风》两本刊物。1936年蓝天 民与王文廷向《公理报》借版刊出《前哨青年》, · 6 · 每周发表一次。蓝天民与王文廷各撰《哲学讲 座》与《文学讲座》专栏,鼓吹新思潮,20年代播 下的文艺种子开始萌芽。未几,《前哨青年》被 报社下令停刊。继后,蓝天民在《华侨商报》开 辟《新潮》副刊。《新潮》副刊是菲华华文报第一 个新文艺副刊,创刊后不久,该刊作者组织新生 社,致力于提倡新文学,社员包纳了当时主要的 华文作者,是菲华 30年代主要的文艺团体。 在此期间有华文报六家创刊:《民情日报》 (1931年)、《新中国报》(1932年)、《前驱 El报》 (1933年)、《华侨日报》(1934年)、《国民日报》 (1938年)、《中山日报》(1941年)。并有期刊十 种创刊:《商业》(1931年)、《救联会》与《洪涛三 日刊》(1932年)、《唯爱旬刊》(1932年)、《迫击 报》(1933年)、《学生文坛》(1933年)、《民众》与 《天马》(1934年)、《海风》(1935年)、《思潮月 刊》(1936年)。这些新创立的报刊虽然寿命都 不长,但它们给文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发表园 地 ,令菲华文学萌芽后的种子开始长成。 日据时期的一片空白(1942--1945)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岛沦陷。菲 华文报负责人及文艺工作者,凛于国家民族大 义不愿苟生于敌伪蹄下,或避匿外省,或转入地 下。沦陷期间,一切文艺活动均停顿,是菲华文 学史中一段短暂的空白期。 二次世战后的菲华文学(1945~2009) 1945年马尼拉市光复、1946年菲律宾宣布 独立,迄今已一甲子有余,其间菲华文艺发展可 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46-- 1959 长达三年(1942~1945)的 日据时期,菲律 宾华文文艺活动一片空白;1945年 2月美军登 陆,马尼拉光复,菲华社会处于百废待兴的景况 中,华文文艺界亦在找寻重建的契机。日据前 华文报的文艺副刊对菲华文学的推动发挥甚大 作用。光复后《公理报》、《华侨商报》、《新闽 日 报》先后复刊,继而《前锋报》、《华侨导报》、《大 华日报》、《中正日报》、《侨商公报》、《重庆日 报》、《民声日报》、《民族日报》等报创刊,除《大 华日报》与《中正日报》后合并为《大中华日报》 外,新创刊的这几家华文报均在较短期间 内 停刊。 光复后复刊的《公理报》“晨光”文艺副刊先 后由吴毓珊、何祖圻主编;《华侨商报》文艺副刊 仍由蓝天民主编;《新闽日报》仅有综合性副刊 “新副”而无纯粹的文艺副刊。其他新创立较有 影响力的华文报文艺副刊有 :《华侨导报》的“笔 部队”(林林 、杜埃主编);《前锋 日报》的“北望” (亚薇主编);《大华 日报》的“长城”(杜若主编); 《中正日报》的“文艺工场”(施颖洲、亚薇主编) 等。这些副刊给予菲华文艺爱好者以风格与政 治立场互异的创作园地。 而文思经长期禁锢终获得解放的华文文学 爱好者,虽然部分在沉寂期间因环境变迁而对 文艺失却兴趣 ,但仍有一大部分坚持对文艺的 热诚。这些作者在文艺活动完全停止的日据期 间养精蓄锐,摒除影响文艺创作的其它因素而 暗中对写作技巧下功夫,解禁后得以充分发挥, 是以光复初期菲华文艺的水平,与光复前比较, 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个影响光复后初期菲 华文艺质量的因素是:日寇南侵中国至太平洋 战争爆发这段期间,从中国南渡至菲律宾的学 者与文艺爱好者为数甚多,加上当时华文教育 程度颇高,三年多的沉寂给作者们以沉思与 自 我充实的机会,基本上沉寂期对菲华文艺作者 影响不大。是以当有了耕耘的园地,一时百花 齐放,呈现从来未有过的蓬勃现象。 50年代初期,除《华侨商报》“新潮”副刊作 者战前已成立的“新生社”部分社员仍然经常活 动之外,《公理报》“晨光”副刊作者组织“晨光之 友”、《华侨商报》“新潮”副刊与附属该报“华侨 周刊”的作者组织“旭阳社”、爱好文艺的侨校学 生亦组织“默社”,大量文艺创作经常在各华文 报副刊上出现。不久,《大中华 日报》“长城”副 刊主编杜若亦号召组成“菲律宾华侨文艺工作 者联合会”(简称“文联”)。1951年“文联”在各 华报刊登“菲律宾一日”征文启事,以该年二月 五日农历大除夕为日期,展开征文活动并结集。 《菲律宾一 日》同年七月出版,收入五十九位作 者各一篇作品。1953至 1954年,“文联”组织了 两期“青年文艺讲习班”,由菲文艺名家为讲员, 有系统地为菲华培植文艺新血。这几年间,文 艺团体有步骤地鼓舞文艺创作之风,成绩甚为 显著。1959年,~群年轻的诗人因厌倦传统的 表现手法而组织“自由诗社”,是菲华第一个接 受现代主义文艺观的青年文艺团体。 这段期间出版的文艺选集有:《文艺年选》 (施颖洲等编,1946年)、《钩梦集》(杜若、芥子 编,1947年)、《海》(杜若、施颖洲编,1951年)、 《芳草集》(杜若、施颖洲编,1951年)、《菲律宾 一 日》(杜若等编,1951年)、《商报小说集》(共 四集,华侨商报小说选,1953、1954、1955、1956 年)、《菲律宾华侨新诗选集》(1957年)、《菲律 宾华侨散文选集》(1958年)。这段时间个人文 集出版不多,以描述 日据时期生活的《碧瑶集中 营》(李成之著)、《达忍三年》(潘葵邮著)、《出生 入死》(吴重生著)三本著作最为重要。至于文 艺期刊“文联”1951年创刊的《文联季刊》(1951 — 1955年)与 1959年创刊的《椰风》为此时期的 二本文艺期刊。 I9 1972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菲华第一代与第二 代文艺作者的交棒期,新一代作者与50年代的 前辈在环境上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他们大部分 在菲律宾土生土长、在华校接受过较完整的华 文课程,也接受到较高的英语教育;在文学上所 得到的营养较为丰富,而思想亦更为开放;他们 接受新的文艺观并开始实验与前辈全然不同的 创作技巧。另一方面,“文联”在 1961年恢复 1954年停办的“青年文艺讲习班”而改名称为 “暑假文教讲习班”,分 日、夜两班,聘请台湾文 艺名家为讲员,为菲华文艺界培植不少人材;而 1966年“菲华反共总会”创立“文艺厅”并主持 小说创作奖以及中学与社会青年写作比赛 ,亦 鼓起青年写作的热潮。 这段期间文艺界组织文社之风甚盛,除尚 活跃的“晨光之友”、“文联”与50年代末青年诗 人组成的“自由诗社”外,文艺青年尤其在华校 肄业学生组成的文艺团体有“耕园”、“辛垦”、 “飞云”、“新艺”、“青苗”、“梅花”、“青年写作协 会”、“星座”、“寒梅”、“独雁”、“铁苗灵鹤”、“征 · 1 · 涛”、“育青”、“现代文学美术协会”、“青年文艺 讲习班同学会”等,并向当时的四家华文报《华 侨商报》、《大中华日报》、《新闽日报》、《公理报》 商借版位刊登同仁文艺创作外,且出版文社选 集《一九六一》(自由诗社)、《辛采集》(辛垦社)、 《飞云选集 1与2》(飞云社)、《沉默》(梅花社)、 《雁影》(独雁社)等。 此期间个别作者文艺结集颇多,虽然水平 参差,但总的均呈现出一股新锐之气。文艺选 集的出版有:《诗潮》(云鹤编,1962年)、《新绿》 (叶若迅等编,1968年)、《文艺桥》(穆中南编, 1969年)、《菲华创作》(林骝编,1971年)、《菲华 文艺年选》(文艺厅编,1971年)。 1972年 9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全国 实施军事戒严法(简称“军统”),所有报刊均遭 封闭,菲华文艺进入了冬眠期。 l973一 l986 “军统”约一年后,在政府允许下部分传媒 经重组而开始发行。1973年,“军统”前华文 《公理报》与《大中华日报》合并组成《联合日报》 获准出版,但该报为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而不 开辟文艺副刊。1975年6月,中菲数十年来的 关系终于解冻,华文《东方日报》在此时获准出 版但仍无纯文艺的副刊。菲华文艺工作者即使 有作品亦无发表的园地,心情非常苦闷,部分作 者唯有投稿大陆与港台诸地的文艺刊物。军统 期间菲华没有出版机构,但仍有两本菲华文艺 选集《菲华短篇小说选》与《菲华散文选》在台湾 出版,菲华暑期文教研习会也举办了两次研习 班。 1981年初,马科斯宣布解除军统。同年, 《东方日报》重新组织并改名为《世界日报》,于 6月1日面世。《世界日报》给沉睡多年的菲华 文坛,带来一响复苏的春雷。创刊号的《世界日 报》辟有“文艺副刊”,这是菲华的读者与作者在 近十年的“军统”期后,第一次读到纯文艺的副 刊,其心情的振奋与激动非笔墨可以形容。《世 界日报》“文艺副刊”开辟后,《联合日报》也紧随 着开辟“竹苑”副刊。另一家华文刊物《菲华周 刊》于1982年创刊,创刊时乃中英文合刊,一年 后该刊改版为《菲华时报》,亦辟有文艺副刊“岷 · 8 · 江潮”。 此时,50、60年代菲华文艺团体如“耕园”、 “辛恳”、“椰风”、“晨光”开始恢复活动。志同道 合的文艺爱好者,亦先后组成文艺团体。“新潮 文艺社”、“菲华文艺协会”、“菲华青年文艺社”、 “河广诗社”、“辑熙雅集”、“菲华中山学会”、“菲 华儿童文学研究会”、“学群文艺社”、“征航文艺 社”、“菲华艺文联合会”、“千岛诗社”、“中华文 学研究会”、“现代诗研究会”等均在此期间成 立。值得一提的是,其时“军统”虽然解除,政府 对人民的言论 自由及组社的活动较之“军统”期 相对放宽,但文艺界人士心中仍惶惶,与中国关 系较密切的文艺人士尤然,因为中菲两国虽有 外交关系,但由于政制不同,彼此之间尚未能透 彻了解。但此时,“新潮文艺社”毅然向政府机 关申请组社登记立案,成为“军统”解除后第一 个获得政府承认、合法的菲华文艺团体。 另一方面,“军统”期间有大量从中国大陆、 台湾、香港等地移民来菲的中国人,当中不乏作 家、学者、文教工作者。即使年轻一辈的新移 民,他们的中文程度,较之土生土长的华人子弟 高得很多,一旦文艺解禁,除了5O、6o年代为数 不多的“文艺坚持者”外,菲华文坛成为这一批 “移植之花”发挥的天地,为繁荣菲华文艺付出 他们的心血 1 1986年2月 25日人民力量胜利,马科斯总 统下台,阿基诺夫人成为菲律宾第一位女性元 首。新政府对舆论机关非常尊重,“军统”时被 封的传播媒介纷纷复刊,也有不少新报刊在此 时创刊。《华侨商报》于此时复刊,但改名为《商 报》。另一家华文报《环球日报》亦同时创刊。 际此华报文艺副刊及菲华文艺团体在五家华报 商借的文艺园地近三十个。 此期间文艺选集出版有:《菲华短篇小说 选》(施颖洲编,1977年)、《菲华散文选》(施颖 洲编,1977年)、《菲华新诗选》(新潮文艺社编, 1983年)、《菲华散文选》(新潮文艺社编,1985 年)、《稔》(世界日报文艺副刊,1986年)、《玫瑰 与坦克》(张香华编,1986年)、《万象诗选》(现 代诗研究会编,1986年)、《扎根的浮萍》(长风 联谊会编,1986年)。文艺刊物有 1984年创刊 的《菲华文坛》。至于个别诗人作家的诗、文集 出版亦甚丰。 1987— 1999 由于政治环境的开放,菲华文艺界开始对 外作多方面的接触与交流,却由于人材欠缺,加 上 70年代菲政府实行教育菲化的政策,造成华 文教育一蹶不振,在菲土生土长受华校教育的 华文作者几成风毛麟角,英文遂成强势文字语 言,菲华文艺界隐伏着后继无人的危机。但值 得庆幸的是华人子弟尚不乏爱好文学者,他们 以英、菲文抒写华人心态,并有文选出版,在菲 文艺界颇受赞扬。是 以 1987年厦门大学主持 之“首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中,有菲华代 表提出“从华文文学蜕变为多元化的华人文学” 的观点。另一方面,菲华有识之士极力推动菲 律宾华文文学融入菲律宾文学主流,“菲作家联 盟”(UMPIL)与菲律宾教育部合办之“菲律宾文 学的今日与明Et”,在 1987年 l2月举办第三次 讲座中增加“菲华文学”,正式承认菲华文学为 菲律宾文学之构成部分。 1998年《世界 日报》开辟“世界广场”言论 副刊,除政治评论外并设立小品专栏由菲华作 者执笔。同期问《商报》“大众论坛”与《菲华时 报》言论版,亦开辟多个专栏,千把字的小品文 章成为一时风尚。 在此期间组成的文艺团体有:“菲华文艺工 作者联合会”(与 50年代成立的“菲律宾华侨文 艺工作者联合会”毫无关联)、“亚洲华文作家协 会菲律宾分会”、“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菲华 专栏作家协会”。文艺选集有《绿帆十2.nt-))(秋 笛编,1987年)、《欷》(世界 13报文艺副刊,1987 年)、《万象诗选》(现代诗研究会编,1988年)、 《南北桥》(菲华文联,1988年)、《菲华文学 1》 (柯俊智文教基金会,1988年)、《茉莉花串》(张 香华编,1999年)、《晨光文选》(王礼溥编,1989 年)、《菲华小说选》(新潮文艺社,1989年)、《正 友文学 1》(叶来城、林泥水编,1989年)、《春华 秋实》(陈琼华编,1990年)、《千岛诗选》(千岛 诗社 ,1991年)、《菲华作家文选》(王大凡编, 1991年)、《菲华文学 2,3》(柯俊智文教基金会, 1991年)、《菲华文艺》(施颖洲编,1992年)、《菲 华小说选》(潘亚暾编,1993年)、《菲华散文集》 (庄维民编,1994年)、《菲华文学 4》(柯俊智文 教基金会,1994年)、《菲华文艺选集 1》(菲华文 经总会,1996年)、《菲华文学 5》(柯俊智文教基 金会,1998年)、《菲华文艺选集 2》(菲华文经总 会 ,1999年)。个人结集在数量与质量上收获 亦甚丰。 20(}()_一2o09 此期间菲华文艺有几大特点: 1.侨报除文艺副刊与文艺社商借 的版面 外 ,由于增设了供渎者与作者 自由发挥的言论 版面,千字左右抒写个人感受至谈论社会国家 政经的杂文与小品,成为一时风尚; 2.个人文集的出版,也 日趋拘谨 ,求质而不 求量,且装帧甚为考究; 3.除传统平面媒体外,年青一辈的文艺作 者开始寻找新的发表媒介。 此期间出版的文艺选集有 :《东南亚华文文 学大系菲律宾卷》(云鹤编,2000年)、《菲华文 艺选集 3》(菲华文经总会 ,2001年)、《菲华文学 6》(柯俊智文教基金会,2001年)、《菲华微型小 说集》(王勇编,2002年)、《引叔》(施蕴玲编, 2003年)、《菲华文艺选集 4》(菲华文经总会, 2003年)、《正友文学 2》(叶来城、傅仰峰编, 2003年)、《专栏文选》(菲华专栏作家协会,2003 年)、《菲华文学 7》(柯俊智文教基金会,2003 年)、《岷湾晓唱》(菲华作协 ,2003年)、《相望》 (丁德仁、林鼎安编,2003年)、《21支彩笔》(世 界日报世界广场,2004年)、《新潮选集 1》(新潮 文艺社,2004年)、《广场彩虹》(世界 日报世界 广场,2005年)、《菲华文艺选集 5》(菲华文经总 会,2005年)、《缤纷广场》(世界 日报世界广场, 2006年)、《激情岁月》(世界 日报世界广场,2006 年)、《新潮选集 2》(新潮文艺社,2006年)、《南 瀛诗词》(南瀛吟社,2006年)、《菲华文学 8》(柯 俊智文教基金会,2006年)、《第十届亚细安华 文文艺营诗文集》(菲华作协,2006年)、《传薪 十年》(菲华作协,2007年)、《新潮选集3》(新潮 文艺社,2008年)、《让德文选》(菲律宾让德吴 氐宗亲总会,2008年)、《南瀛诗词 2》(南瀛吟 社,2008年)、《椰岛相思》(菲华作协,2008年)、 · q · 《正友文学》(菲律宾中正学院校友总会,2009 年)。文艺刊物有 2004年创刊的《菲华文学》。 而个人诗集文集的出版,作者均抱谨慎的态度 进行。 平面传媒的局限性与寻找新的传播媒介 既然菲华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刊有密切 的关系,现在让我们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一下 目前华文传播媒 介的情况: 菲律宾的华裔菲人,包括一小部分尚保留 中国籍的华侨,人数大约在 100至 150万之间, 占菲律宾官方统计人 口8500万之百分之二左 右。在这小圈子中,有一个极为奇异的现象 一 一 华文报包括最近创刊的有五家之多!这五家 华文报,较保守的估计,每日约有四万份华文报 到达读者手中,假设每份华文报有读者三人,华 文报每 日则有读者十二万人左右。 十二万人占华人总数百分之八左右,在这 少数的华文报读者中,爱好文艺的读者不会太 多。我从事文艺工作多年,可以很大胆地说,看 文艺作品的“严肃的读者”,很难超过华文报读 者总数百分之五,而且这少数的文艺读者对文 艺各有偏爱,甚至各有各的政治立场。是以我 认为,一篇文章发表后,如果有五百位“严肃的 读者”用心地去读它,已是很好的现象了! 而华文报的读者,由于华文教育的不振,土 生土长的读者正被时间逐渐削减着。菲律宾的 华裔菲人,是菲律宾民族的组成部分,华人是菲 律宾少数民族之一。华语华文,是菲律宾方言 之一,菲律宾文学界,对华语华文的态度,与对 西班牙语文或菲律宾其它方言一样,承认它是 菲律宾文学的一部分,并鼓励华文作家参与菲 律宾文艺工作,以扩大及丰富菲律宾文学。笔 者认为,菲华文艺工作者不应该 自囿于菲律宾 华人这个小小圈子中,而应该主动地、有计划有 步骤地把菲华文学这涓涓细流汇入菲律宾的文 学的主流中。 因而,菲华文艺创作者寻找报纸副刊之外 的媒介也是当务之急,其中之一就是大量投入 · l0 · 互联网(Intemet)这种媒介之中。目前较为积极 投入互联网这种新媒介的菲华文艺群体,有菲 律宾华文报《世界日报》的“文艺副刊”与菲华文 艺爱好者在 1982年组织的“菲律宾新潮文艺 社”。《世界日报》“文艺副刊”除附在《世界日 报》网页中的“文艺”栏目之外,另有由该刊作者 与读者 自发创建的“文艺副刊之友网”(http:// blog.udn.corn/FOWNLP),该网页经主持人大量 对外宣传,目前已成为境外文艺爱好者浏览菲 华文艺一个重要的窗口。菲律宾新潮文艺社目 前约有社员八十余人,其中25岁以下的社员占 半数以上,这种年轻化的社员结构在菲华众多 的文艺组织中是唯一的一个。由于社员年轻 化,而年轻社员对网络的偏爱也左右了文艺社 发展 的路 向。“新潮网”(http://blog.udn.corn/ SCAL)目前拥有大量国内外浏览者。 “电子书”这种出版型式,也有广泛传播的 效果。目前电子书在发行上可以说已经超越了 印刷书本的发行模式。部分菲华的电子书,短 期间均超过数千下载次数,这种成绩是远远超 过传统的印刷发行方式的。 结 束 语 ● 走笔至此,笔者认为菲律宾华文文学工作 者,为了真正达到“菲律宾华文文艺创作走出华 人区走向世界”这个崇高的目标,在读者有限的 菲律宾华文报上发表作品,于达致 目标有一定 的难度,而目前日益受各年龄层却不受国家地 区所限制的网络,正是适用的媒介。 网络文学虽然有让诸创作者不受限制而自 由发挥、百花齐放的优势,但也有良莠不齐的问 题存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传统文学的编 辑方式为本:文学作品先经一定的筛选后集体 上网,似较之各 自为政为好。目前菲华文学界 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尚极为有限,正待有心人不 断地介绍与推广。 作者云鹤,本名蓝廷骏,男,菲律宾《世界日 报》文艺副刊主编
本文档为【传媒带领下的菲华文学与寻找新媒介的努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264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1-09-26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