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举报
开通vip

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何三畏 元月11日,成都,天冷,电视里正在操弄一个“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来自“北方的大气候”:之前几天,北方气温骤降,冰雪成灾,北京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这时候,新闻要做什么,怎么做,基本是程式化的,行业内外的人都知道。你可以熟视无睹,但琢磨一下,还是有意思的。 该典型人物叫王长荣。王先生是北京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不普通的是,他“心里时刻放不下居民们的出行安危”,在北京的街头“持续”扫雪铲冰“四天四夜”后,劳累过度,“导致脑出血”,晕倒在岗位上。送到医院时,他的衣服和鞋子...

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 何三畏 元月11日,成都,天冷,电视里正在操弄一个“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来自“北方的大气候”:之前几天,北方气温骤降,冰雪成灾,北京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这时候,新闻要做什么,怎么做,基本是程式化的,行业内外的人都知道。你可以熟视无睹,但琢磨一下,还是有意思的。 该典型人物叫王长荣。王先生是北京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不普通的是,他“心里时刻放不下居民们的出行安危”,在北京的街头“持续”扫雪铲冰“四天四夜”后,劳累过度,“导致脑出血”,晕倒在岗位上。送到医院时,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裤腿被冰渣锁住,脱不下来,是用剪刀剪开的。万幸的是,王先生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新闻事实就是这样。别的背景都没有。王先生48岁了,他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工作那么长时间?为了“居民出行的安危”,需要这样工作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王先生本人自愿不休息,那么,他的工作单位,他的上级和同事,为什么会同意和允许他这么干?他这么长时间不回家,这么寒冷的天气,他的家人为什么不去找他回来?这些完全应该是一个正常受众第一反应的问题,新闻就假设所有受众都“不正常”,都不会想到。 至于这是不是有悖《劳动法》?这是不是“过劳致病”?有关部门有没有责任?他会不会获得国家赔偿?为什么扫雪除冰就要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进而,如果一个城市的环卫力量不够,无法完成铲冰扫雪任务,那么,在此非常时期,市民,包括“临时户口”的外来居民,以及随时都在寻找机会的NGO,是否没有一点公益心,一点不愿意参与打扫他们身在其中的城市?有关方面做过这样的动员没有?如果这些都没有做,那么,导致城市生活如此脆弱的,到底是冰雪,还是人们自身呢?如此等等一切正常人都无法回避的追问,新闻就更是避之惟恐不及了。 在成功绕开了这些人之常性和人之常情的自然联想之后,媒体就进入了“自由王国”,它随心所欲,想到哪儿靠岸,就到哪儿靠岸,端的无拘无束了。例如,这时就由主持人直接出面,深情款款劝喻观众,或者说是代表观众表态道:感谢王先生的奉献,他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温暖。总之,鼓励人们无条件地向他学习。从新闻的形式来说,这属于评论范畴了,但它既不表明是本台观点,还是本主持人的个人意见,看上去倒似乎是主持人自己的真情难抑,又好像毫不经意。 但凭良心说,诚如新闻所报,王长荣先生难道不是一个悲剧,而是特别幸运,以至值得大家向他看齐呢?那么你先学习一番,你们一家人都去学习他吧,其他人暂时就免啦——这当然只是开个玩笑!我的意思是,主持人是在把社会向不负责任的方向引导,他内心应该在祝愿自己及其亲人永远不要做王长荣。假设这世界真的跟着这样的引导走了,也就真的疯狂了。我宁愿相信,这个社会再冷漠,如果真有一个工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冰天雪地里四天四夜没下班,应该有人去寻找他,去劝他回去。也希望,一个社会再没有秩序,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应该有人负责任,至少有人对王先生及其家属表示歉意。只是我们的新闻却不会照着这种的方式发生。 问题是,是否可以假设,世界上真有这样一位先生,他的心理没有疾患,他也明白,这只是一个涉及“市民出行的安危”的问题,而并非有人的生命正在遭受威胁的危急关头,需要他用个人的牺牲去换取他人的安全,一句话,这不是一个“道德绝境”,但他就是要在冰雪的大街上持续干四天四夜(虽然我并不知道这是否超过了人的极限)不回家呢?假设从前确实没有,但在这样的新闻的长期导向下,能否最终产生这样的人出来呢?如果不能作这样的假设,那这样的报道还有什么用呢?不过,让这样的假设永远成为假设吧,我的兴趣是要琢磨一下这类新闻的操作要领。 我的观察是,在新闻制作之初,最要紧的是“制造道德绝境”,把人放在绝境中去表现。王长荣这个典型人物的遗憾,正是给他设置的境遇不太绝对(即便是一个每一出行需要管制交通的那种级别大人物的“出行安危”,也不需要用他人的生命去换取吧)。其二,制造道德绝境的方法,通常是“隐瞒新闻要素”。如王长荣先生的报道,坚决不提为什么需要一个大活人在冰天雪地里坚持四天四夜。第三是“制造感动”。新闻导向绝不能在新闻事实的逻辑盲点上耽搁,不管受众有多么疑惑,后面部分只管诉诸情感的引导。然后是报道学习先进典型的“热潮”。 制造感动要加入公众的互动。王长荣先生的报道滚动到下午,内容加量了,加入了“网友评论”。报道引述网友们的话,都是深情地表示感谢王长荣先生带来的温暖和向他学习的。真不得了,我也查了网络,发现它确实跟电视和报纸的报道相呼应,许多内容正如电视报道所引,不仅有这样的留言,还有人写了博文,似乎还有人专门注册了宣传王长荣的博客。看了这种情景,不禁令人产生一种诱人的想像:人们在网上留了言写完博客,就要奔上街去学王长荣去了吧,北京的大街上就要堆满了人吧,冰雪还没有融化,说不定还可以在街头呆上王长荣一样的时间呢。领导也去看望了,也表示了向王长荣学习,莫非领导从医院出来,就不坐小车了,直接去街上挥几天铲子不回家了?可是,后来新闻并没有报道北京街头出现这样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 一旦为先进典型所感动并在媒体上掀起学习先进典型的社会“热潮”之后,它意味着一种被引导的道德评价。如前所述,它的真正绩效,是否造成社会观念的分裂,难以评估。但是,我们可以老实承认,这种主题先行的新闻操作方式跟冰雪灾害一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它一点都不让人心温暖,反而令人心寒。导向终归是有局限的,它不能扭转常识,却必须违背逻辑,留下漏洞。否则,这世界就没有真相了。同时,媒体在这样的新闻操作中,把自己置于常识之外,这实际上是一点都没法运作的,每完成一个步骤,都给自己增加了负分。媒体当然只知道这样走不通,只不过要硬撑着。 (作者系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本文转自《南方传媒研究》22辑,第242-245页,特此说明。
本文档为【某类新闻操作技术指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944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1-09-21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