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学学生版

财政学学生版

举报
开通vip

财政学学生版教 学 活 动 首 页 绪论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二、财政学的涵义 (一)财政的含义 1.定义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剩余产品)进行集中性分 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财政的三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2.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是其他职能的前提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国防、公共管理、建造公共工程、干预外溢性行为、介入自然垄断领域。...

财政学学生版
教 学 活 动 首 页 绪论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二、财政学的涵义 (一)财政的含义 1.定义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剩余产品)进行集中性分 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财政的三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2.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是其他职能的前提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国防、公共管理、建造公共工程、干预外溢性行为、介入自然垄断领域。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有: 1)在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职能 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继续 是指公共部门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对市场体系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问题。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是: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计算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D 比 若洛伦兹曲线为曲线OAD,基尼系数=直线OD至曲线OAD的面 例 积/直线OD以下的面积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在[0,1],数值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 合理区间0.3~0.4 O 人口比例 C 财政作用于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财产税、征收遗产与赠予税、政府的济贫支出、政府的社会保险支出、政府干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的投资性支出。 (3)经济稳定(Economic Stabilization)职能 是前两个职能的结果,又是实现前两个职能的前提条件。 实现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1)​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对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这个财政年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来实现。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于高速的最优结合。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公共需要。 (二)财政学的含义 财政学public finance: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学科;也即是主要研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从事社会经济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学科。 三、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学的形成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国富论》意味着财政学的创立与诞生。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建立了财政学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财政学的发展 1、​ 穆勒等人的贡献 穆勒在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大大拓展了财政学的广度与深度。 2、巴斯塔布尔的突破 1892年巴斯塔布尔(C.F.Bastable)的《公共财政学》(Public Finance)出版,意味着财政学的发展开始突破持续200余年的两个束缚。 3、财政学发展的几大阶段 第一阶段(1892~1928年)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第二阶段(1929~1958年)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中期阶段 第三阶段(1959年至今)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后期阶段 4、财政学在中国 “国家分配论”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中国,于60年代上半期开始占据主流地位,70年代末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中国财政学,并一直维持到90年代中期。90年代后半期中国财政学开始公共化的变革。 四、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政府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 2.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3.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4.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相结合 五、财政学的研究体系 第二章 效率及资源配置理论 一、​ 效率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指的是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若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它的实现,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组合效率。 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指的是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若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处境变差,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也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被称为帕累托改善。 二、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 1.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因 (1)人的欲望或需求是无限的。 (2)这些需求的轻重缓急是各不相同的。 (3)可以支配利用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2.公共部门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 (1)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2)私人部门不愿矫正外部效应。 (3)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所导致的垄断。 (二)资源配置机 1.构成——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 2.种类 (1)市场机制 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 (2)非市场机制 模式是计划经济模式 3.抉择的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What? (2)如何生产?How? (3)为谁生产?Who? (三)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1.交换效率 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1)定义:若所进行的交换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使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的同时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则这种交换实现交换效率。 (2)实现条件: 假设有两个人 A和B,两种产品X和Y。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引入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 实现条件: Y OB OA X 图 交换契约线 交换契约线上的各点都代表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所以它满足交换效率的实现条件。 2.生产效率 即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能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产出——实现最大产量。 (1)定义若存在一种生产组合,使在既定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不可能不减少一种产品而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那么这种生产组合便实现了生产效率。 (2)实现条件 假设有两个企业 C和D,使用生产要素L和K,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时所放弃的K 的数量,引入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实现条件: K OD Q OC L 图 生产契约线 生产契约线上的各点都代表C、D两个企业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所以它满足生产效率的实现条件。 3.组合效率即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点生产的产品,既达到生产效率,又实现交换效率,此时的效率实现了组合效率。 引入X对Y的边际转换率: 实现条件: 三、社会福利函数 (一)功利主义观点 若第i社会成员的效用为Ui,则社会福利W = (二)罗尔斯主义观点 社会福利W = min(u1,u2, ………,un) (三)折衷主义观点 社会福利函数为 UB 功利主义 I 罗尔斯主义 折衷主义 0 UA (四)平均主义观点 认为不论社会成员的收入和效用如何,只要是完全一致,那么社会福利就达到最大化。 UB 0 UA 图 平均主义 比较1.平均主义是不足取2.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观点过于简单化,有走极端之嫌。3.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接受折衷主义观点。 三章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理论 一、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涵义 1.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式:xn+j=xin+j 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3)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是与公共产品相对的,由市场供应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纯私人产品公式:Xj=Σxij 特征:1)竞争性 2)排他性 3)外部效应和效用的可分割性 3.混合物品 又称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极之间,不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或多或少具有此性质的商品和服务。分为公共资源和俱乐部产品。 (二)公共产品的提供 1.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由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提供 (1)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原因分析 公共产品的两性决定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成本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补偿。 (2)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2.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由私人部门即市场提供 3.混合产品的有效供给 理想供给方式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供给。 实践中混合产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二、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又叫市场失败或市场缺陷,是指现实中的市场制度与理想中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帕累托最优的完全竞争市场制度之间的差距。 (二)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 是市场失灵的首要原因。 2.外部效应 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1)外部效应的涵义 外部效应: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了自己以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影响。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又叫收益外溢,指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不能够得到由此活动产生的一切收益,而是将总收益的一部分外溢给其他人。 负的外部效应:又叫成本外溢,指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不承担由于其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全部成本,而是将总成本的一部分外溢给其他人。 (2)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 价格 边际成本 价格 边际社会成本 边际私人成本 边际社会收益 边际收益 边际私人收益 0 Q’ Q* 数量 0 Q* Q’ 数量 图a 正外部效应 图b 负外部效应 ①正外部效应 将导致实际产量(消费量)Q’ <最佳产量(消费量)Q*的结果。 ②负外部效应 将导致实际产量(消费量)Q’ >最佳产量(消费量)Q*的结果。 二种效应均未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3)外部效应的矫正 实现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矫正方法: 1)依靠公共部门的努力 ①罚款或课征税收 ②发放补贴③政府规制④法律制裁 2)依靠私人部门自身的努力 ①科斯定理②一体化③社会制裁 3.自然垄断 4.市场信息不对称 可能带来的问题: 一是逆向选择问题 发生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 二是道德风险问题 它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问题。 5.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 6.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小结:前四类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产生的,后两类市场失灵则是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产物。 第四章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一、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 含义: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偏好显示的途径: ①通过投票表达 ②通过发言表达 ③通过进退表达 ④通过反叛表达 2.公共选择理论 肯尼思·阿罗提出,布坎南进一步完善 公共选择理论是关于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决定过程和决定机制的理论,即关于公共偏好表达以及在政治程序或选择过程中依据公共偏好有效选择公共产品并决定公共产品效率规模的决定过程和决定机制的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3)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二)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 对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而言,始终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1.偏好显示问题 即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在民主社会下,偏好的显示通过投票来表达。 个人未必能真实地将其偏好表达出来的原因: (1)如果人们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显示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就很有可能隐瞒真实的偏好以减少负担成本。 (2)单个个人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 (3)投票交易等策略性的行动的存在 (4)利益集团理论促进社会公众真实地显示偏好的办法:(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两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二、财政决策机制 (一)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 Rule) 含义:也称为“一致性规则”,指的是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项投票规则。实质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 优点:此规则具有帕累托效率,并且具有参与者权利平等、避免“免费搭车”等 不足:一般只局限于少数场合,而难以成为财政决策的普遍规律 (二)多数同意规则 也称为“多数投票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在实践中普遍运用。 简单多数票规则 最基础、最常用 赞同票超过半数 比例多数票规则 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的某个比例,如2/3、3/4、4/5等 优点:决策成本相对较小,容易做出决策。 不足: 1.存在多数人强制现象 存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 2.与一致同意规则相比,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不再具有决定性,特别是投票人数越多越是如此,因此影响个人参与投票积极性,影响真实偏好的显示。 3.存在多种结果的可能 4.无法表达偏好的强度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与投票悖论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认为,民主政治社会进行公共选择必须遵循五项伦理准则: 1.个人理性假定。 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独立性假定。3.帕累托最优假定。 4.定义域的非限制假定性。5.非个人独裁假定。 不存在某个人,对于可供选择的X、Y,如果他认为X比Y好,则社会严格地认为X比Y好,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偏好。 阿罗发现:如果同时遵循上述五项伦理准则,必然会出现“投票悖论 (四)单峰定理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1.单峰定理 单峰偏好是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多峰偏好是指存在一个偏好程度最低的方案,其附近任何一个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高于它。 2.中间投票人定理 (1)中间投票人的含义 如果每个投票人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案按一定顺序排列,有一个方案处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个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就是中间投票人。 (2)中间投票人定理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按简单多数规则必定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结果恰好是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中间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三、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一)选民行为 是公共选择的基础环节,是形成财政决策的源头。 选民作为经济人,在个人成本—收益分析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所以在投票中只会投票给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 选民的期望效用函数:EU = PU(x)+D-C 只要上式大于0,选民就会参与投票。 (二)政治家与政党行为 政治家作为经济人,追求选票最大化 (三)官僚行为 官僚作为经济人,追求预算最大化 (四)利益集团行为 在集体行动逻辑下,小集团可能战胜大集团;分利集团的活动将降低经济效率,对长期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五)寻租 寻租活动通常与政府管制有关,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1.租金Rent的含义 也称为经济租,指一种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2.租金产生和存在的来源 寻利是生产性活动,其作用是降低成本和鼓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人们自发寻利的结果会增加社会福利。 寻租活动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这时的租金来源于政府干预和管制而带来的人为创造的租金。 四、政府失灵 (一)政府制度 政府制度的作用 政府不能包办一切 (二)政府失灵 1.含义:现实中的政府制度与理想中能够主动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政府制度之间的差距。 2.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①政府决策失误(决策规则、决策过程、决策特殊性导致的无效率) ②寻租行为 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2)政府行为的“越位”或“缺位” 3.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治制度失灵(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3)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膨胀、人员增加、效率下降。 4.政府失灵的矫正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①在行政机构之间引入竞争 ②重构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 ③将私人市场引入公共产品的生产 (2)强化宪法约束,完善公共决策规则 第五章 财政支出 §5-1 财政支出概述 一、财政支出的涵义 (1)​ 含义 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是政府通过立法程序确定财政资金的分配结构和数量而形成的资金有计划的分配过程。 1.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相关 2.财政支出与公共利益相关 3.财政支出与社会经济活动相关 4.财政支出与支出制度相关 (二)性质 1.公共服务性 2.非营利性3.刚性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功能分类,分为经济建设费用、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 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划分,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从动态的再生产上划分,可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 1.反映了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就业和分配所起的作用 2.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作用,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 3.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总供需状况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4.从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五)按政府层次分类,分为中央支出、地方支出。 (六)国际分类方法 1.从理论分类来看,根据分类的目的不同,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2.从统计分类来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 三、财政支出增长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增长理论 1.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考察和研究英国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诸国经济与财政间的关系后提出。 (1)内容 工业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是不可避免的长期历史趋势。 G E GB B GA A 0 YA YB Y (2)原因解释 1)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提出日益扩大的需求。 2)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干预经济以及从事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的扩大。 3)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那些极大外部经济效益的行业要求政府接管进行直接的生产经营。 4)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提供文教卫与福利服务方面的需求的扩大。 (3)说明 1)后人推测瓦格纳所指的财政支出增长是相对规模。 2)瓦格纳考察研究的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状况。 3)瓦格纳是站在需求的角度分析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原因。 2.梯度渐进式增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怀斯曼于1961年提出此理论。 (1)内容:又称“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强调公共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制约。即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梯度渐进性增长。 时间序列 正常时期 战时 战后 自然灾害 正常时期 (2)原因 1)内在原因——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2)外在原因——审视效应、集中效应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提出 (1)内容: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化。 在早期阶段,政府公共投资在社会总投资额中所占比例较高,增长的速度也很快。 在早期,政府须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因而公共投资的比重较高。 在中期阶段,政府公共投资只是作为私人投资的补充,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收入分配问题上。 在成熟阶段,政府支出重心转移到教育、保健、福利等支出上,政府转移性支出明显上升并超过购买性支出。 (2)评价 注重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动规律,有利于探讨不同阶段财政职能转换、角色转换等问题。 (二)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1.经济性因素2.政治性因素3.社会性因素4.技术性因素 四、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1.成本-效益分析法 也称成本—收入分析法 NPV = 当NPV>0时,该项目可行 适用范围 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即:适用于对不同的资本投资项目或同一资本投资项目的不同投资方案进行选择与确定;适用资本性投资项目分析;不适用于解决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 2.成本—效用分析法 公式 成本效用比率= = 适用范围 其效益不能以货币计量,而以数量单位计量的项目 3.因素分析评分法 x = 适用范围 评估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指标。 特点:比较直观地了解各项影响因素的情况,但某些因素的量化难度较大。 4.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1)含义: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只分析其成本的高低,并以成本最低作为选择目标的方法。 (2)适用范围 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3)特点:简化了效益量化的计算,作为支出项目的事前评价比较有效;但作为支出后评价则不够全面。 §5-2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共同点:财政在消耗经费的同时,相应地获得商品和劳务,并运用这些物品和劳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一、国防支出 (一)含义与性质 1.含义:是保卫国家安全所需的支出,包括军事人员经费、军事装备经费和军事设施经费。 2.性质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二)国防支出的规模 1.​ 影响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国家管辖范围的大小 (3)国际政治形势的状况 (4)军事现代化程度 (5)兵役制度 中国实行的是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2.​ 确定合理的国防支出规模的经济分析 3.​ (1)总量结构分析 基本运用工具就是著名的“黄油”与“大炮”转换曲线。 (2)边际效用分析 (3)博弈论分析 国防支出规模并不是单方面决定的结果,还取决于敌对国国防支出的规模以及对本国国防支出规模所做出的反应。 (三)我国的国防支出现状 我国的国防支出增长缓慢,滞后于财政支出和GDP的增幅。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国防费规模偏低。 二、教育支出 1.含义与性质 (1)含义:也称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2)性质 义务教育——初级教育 纯公共物品 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 混合物品 特点: ①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一般而言,教育的正外部效应大于负外部效应(如提高犯罪技能)。 教育是技术进步的基础;使公民明辨是非获得一技之长,有助于减少犯罪;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使公民文化程度提高,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人口需求。 ②教育能缩小贫富差距 如果教育服务完全由私人部门提供,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就会因为家庭出身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在学费昂贵的情况下,富人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供其子女上学,穷人的子女会被拒之门外。公共部门提供教育服务,就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从而在源头上为消除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创造条件。 ③教育资本市场不尽完善 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 对于家庭来说,用于教育方面的开支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将来会有高额的回报。如果低收入家庭无力支付学费,照理可向私人金融部门贷款。问题是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本市场,金融部门与借款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有没有回报或者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因而私人金融部门不愿轻易发放贷款。公共部门提供教育服务,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2.教育支出效应分析 政府部门安排教育支出,主要可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1)对私立学校补助 其他产品 A E E’ I’ I 0 D D’ B C 教育 (2)对低收入家庭补助 其他产品 C A E’ I’ E I 0 D D’ B F 教育 (3)对学生本人补助 对学生补助有两种具体做法:一是给学生发放免费入学卡;二是拨款兴办学校提供免费教育。这种做法的意图在于普及义务教育。 其他产品 A C E’ E I’ I 0 D D’ B F 教育 图 对学生本人补助后个人教育消费的变化 3.我国教育支出现状 (1)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规模扩大 (2)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格局逐步形成 (3)教育支出占GDP达4%的目标尚未实现。 (4)教育经费级次结构失调 § 5-3转移性支出 一、含义 是财政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财政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 共同点: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 二、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 社会保障支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因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其社会保障支出也就有所不同。是政府为了承担社会保障职能、维护社会经济平稳运行而而安排的一类财政支出。包括: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公共部门介入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 ①市场调节难以消除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②保险常常被看成为一种优值品 ③保险市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④ 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3)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效应 1)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 一般认为,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 2)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社会救济支出同样会使穷人的工作意愿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做法仍然会减少劳动供给。 3)社会保障支出引起的效率损失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方向和有待完善的问题 (1)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问题 1)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式、基金式 现收现付式: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 完全基金式:是一种自我养老的保险模式。 部分基金式:是一种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相结合的保险模式。 2)我国当前的现状和改进思路 现状:养老金的隐性负债会导致在职职工的双重负担问题。 思路是:在保证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的分账管理,确保个人帐户的有效积累。 (3)开征社会保险税问题 (4)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财政补贴支出 (一)财政补贴支出的含义和分类财政补贴支出的涵义 1.财政补贴支出的含义 财政补贴支出:就是公共部门支付给企业和个人,能够改变生产要素或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无偿支出 2.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 同:都是一种转移支出,都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都具有收入效应)。 异: 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补贴支出 起因 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事故 生产、流通、价格等因素 用途 消费环节 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 目的 帮助社会弱者,实现社会公平 补偿外部经济,维持正常运转 与商品或劳务的相对价格变动的关联 没有直接关联 不会产生替代效应 存在直接关联 具有替代效应 对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动产生直接影响 3.公共部门安排财政补贴支出的原因解释 (1)外部效应内在化的需要(2)扶持弱质产业的需要 (3)消除“挤出效应”的需要 4.财政补贴支出的分类 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分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消费环节补贴。 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可分为明补(如现金补贴)、暗补(如实物补贴)。 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看,可分为企业补贴、居民补贴。 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角度来看,可分为消费性补贴生产性补贴 5)从补贴项目执行时间的长短看,可分为短期补贴、长期补贴。 6)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看,可分为实物补贴、现金补贴。 (二)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思路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补贴过多过滥,财政负担严重。 (2)长期的补贴是企业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加剧不公平竞争。 (3)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费,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2.建立新型财政补贴制度、提高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益 (1)从制度创新入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财政补贴制度。 (2)改革补贴的方式,重新规范补贴的重点和范围 (3)改革财政补贴的配套措施 四、税收支出 1.概念 是政府为了实行某种行为给予鼓励或照顾的政策目标,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 税法中有关放弃税收收入的条款对纳税人而言是税收优惠;对政府而言则是一项税收支出。 2.税收支出分类 (1)照顾性税收支出 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具有财政补贴的性质。 (2)刺激性税收支出 主要是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 可分为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和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3.主要形式 (1)税基式税收支出 主要项目有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和税收庇护或豁免。 (2)税率式税收支出:指以优惠税率方式而存在的税式支出。 (3)税额式税收支出:主要项目有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盈亏相抵、优惠退税。 (4)递延式税收支出:主要形式有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等。 4.税式支出管理与预算控制 主要有三类: (1)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例如:OECD中的许多国家。 (2)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帐户 例如:前联邦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法国、西班牙等。 (3)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介于前二种方法之间)例如:意大利、葡萄牙、英国等。 第六章 财政收入概述 一、财政收入的涵义 (一)含义 财政收入:是财政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家占有的以一定量的货币收入表现的国内总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 (二)原则——我国 1.立足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 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规范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 3.区别对待,合理负担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1.一般的分类标准 (1)按收入的持续与否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2)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为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公共收费、其他收入 2.我国财政收入分类采用三种不同标准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分为税收、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 (2)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1)以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其他收入等。 2)以财政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分为工业部门收入、农业部门收入、建筑业部门收入、交通运输业部门收入、商业部门收入、其他行业部门收入。 3)以财政收入来源的地区结构为标准,分为东部财政收入、西部财政收入、中部财政收入。 (3)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分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 各种收入形式的关系是: 政府收入=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 财政收入按资金管理方式分类示意图 税收 收费 公共收费(user charges ) (1)收费(公共收费)的性质 1)含义 收费:指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产生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来取得收入的形式。 2)与税收的关系 公共收费 税收 共 性 主体 都是行政主体,即政府及其授权机构 本质 都是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 目的 都用于满足公共部门履行职能的物质需要。 区 别 执行主体 企事业单位 税务机关、财政机关、海关 收入性质 有偿取得 无偿取得 款项使用 方法 未列入预算统一安排 列入预算统一安排 用途 提供混合物品 提供公共产品 作用 强化效率 公平和效率 (2)公共收费的特殊作用 1)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 2)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 (3)公共收费的规范化 1)收费的局限性 ①收费类似于市场经济中的交换收入,受益边界具有一定确定性。 ②从技术可行性上看,对各种公共产品消费通过收费来弥补其供应成本是不可能的。 ③收费不能解决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问题,也无法全部满足这类支出需要。 2)收费扩大化的危害 ①扰乱正常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秩序,侵蚀税基,削弱国家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权。 ②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 ③增加了社会成本 ④滋长腐败 三、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含义 财政收入规模: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财政收入来源的总量,其大小可用绝对量、相对量加以反映。 (二)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增长变化趋势分析 1.总体评估——总体上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呈U型增长。 2.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 1)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各部门代替了财政职能,特别是配置职能。 (3)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4)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银行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 3.“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1)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其上涨,会引起财政收入的虚增;反之则虚减。 (2)现行税收制度 不同税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同 (3)价格比率的变化 即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动。 4.政府的职能范围 职能范围宽,必然要求更多的公共财力为政府活动提高保障。 5.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 6.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战争时期 四、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反映政府以税收和各种非税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的构成状况。对此进行分析,能充分把握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助于对各种收入形式的地位与作用的充分认识。 (二)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为政府提供收入的情况。 (三)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 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为政府提供收入的情况。 (四)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 对之分析,是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和财政差异的重要途径,也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财政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 税收与税收制度 §7-1税收 一、税收的内涵 税收(Taxation)是政府部门出于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获得的收入。 (1)​ 税收的基本属性税收根据理论的发展: 1.马克思--“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2.西方经济学-- “利益交换说” 托马斯•霍布斯: 人们为公共事业交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和平而换取的代价。 间接税和直接税就是为了不受外敌入侵,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向拿起武器监视敌人的人们提供的报酬。 当代资产阶级 税收理论 约翰·洛克 凯恩斯: 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 刺激有效需求、优化产业结构 (二)税收的“三性”(the “three features” of taxation ) P137 1.税收的强制性 2.税收的无偿性 3.税收的固定性 二、税种构成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 (一)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税基是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是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税基通常只表现为征税对象数额的一部分。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它与征税对象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税目是指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二)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又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相关概念: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三)税率 1.含义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的比率,反映了征税的深度。 2.分类 按边际税率变动状况,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1)比例税率:是指对所有征税对象都按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等于平均税率。又分为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 (2)定额税率:是每一个单位的征税对象应缴纳的税额。 评价:计算简便,但缺乏弹性。 (3)累进税率:是指把税基划分成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扩增而递增。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税基越大所适用的税率越高。 计算简便,但负担不尽合理。 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把税基划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 全部税基×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四)附加与加成、减税与免税 (五)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或必须达到的征税起点标准。 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同: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异:(1)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2)侧重点 采用起征点征税是照顾低收入者,采用免征额征税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六)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 (七)违法违章处理 三、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和其他税(资源税和行为税)。我国现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①现行企业所得税 ②现行个人所得税 A.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和纳税人 课税对象——个人所得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符合条件具有纳税义务的人。 B.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和税率 征收模式: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 C.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缴纳 公式:应纳税额=应纳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③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④ 现行土地增值税 四、税收原则 亚当·斯密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 阿道夫·瓦格纳原则:四项九目 财政政策原则 包含:收入充分原则、收入弹性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包含:税源选择原则、税种选择原则 社会公正原则 包括:普遍原则、平等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 包含: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现代观点 1.税收的公平原则 被公认是首要的税收原则 (1)含义的理解 ①横向公平即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②纵向公平即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2)解释 人们对税收公平原则的解释大体可概括为两类: ①受益原则 ②能力原则 2.税收的效率原则 (1)税收的经济效率 通常与税收中性有关 就是指政府实施税制应避免或减少经济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也即要保持税收中性。 相关概念: 1)税收中性是指政府在课税之后,除了使人们因纳税而承受的负担之外,最好不再承受其他负担。 只有收入效应而无替代效应的税就是中性税收,凡是有替代效应的税都是扭曲性税收 2)税收的非中性是指政府课税扭曲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影响了私人部门原有资源配置状况。 3)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P C S+T PD E1 S P0 E0 Tax B’ PS D D B 0 Q1 Q0 Q 减少超额负担的方法:一是对需求弹性为0的商品征税;二是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三是对所得征税。 (2)税收行政效率 概念:税收行政效率 是指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多的税收收入,也即是政府设计的税收制度能在筹集充分的收入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 税收成本:即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由征管成本和奉行成本构成。 征管成本是税务当局为征税而发生的各类费用。如办公大楼的建造费、办公设备和用品的购置费、税务人员的工资和津贴等。 奉行成本是纳税人为纳税而发生的各类费用。如保持簿记资料的费用,申报、缴纳税款的费用,聘用会计师、税务顾问的费用等。 四、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 税负转嫁和税负归宿的涵义 1.税负转嫁的含义: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 (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2.税负归宿的含义 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二)税负转嫁的形式 1.前转方式/顺转 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最典型、最普遍的税负转嫁形式 2.后转方式/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 3.消转/税负转化 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行消化税款。 4.散转/混转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 税收转嫁更多的情况是同一笔税款,有一部分采取向后转嫁,还有一部分则采取向前转嫁。 5.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即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 (三)税负转嫁的实证分析 P C S+T PD E1 S P0 E0 Tax B’ PS D D B 0 Q1 Q0 Q 图 对供给者课税时的税负归宿 两方所承担税负的比例由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决定(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弹性越高的一方所承担的税负比例就越低。 (四)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六、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1.税收的收入效应 A C D G G’ U U’ 0 F D B 2.税收的替代效应 A C G G’ U U’ 0 F D B (二) 税收与经济增长 1.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观点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税收是仅是为了维持“廉价政府”而取得收入的手段,会减少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影响资本积累,因而主张“税不重征”。 (2)社会政策学派的观点 突破了传统观点,认为税收也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主张扩大消费税,对奢侈品和财产的课税要重于对劳动所得的课税,同时对劳动所得实行累进税制。 (3)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税收是调节经济,避免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萨缪尔森认为税收既是经济本身的“自动稳定器”,有时政府可运用的稳定经济的“人为稳定器”。 (4)拉弗曲线 财政收入规模过大,会影响经济增长,所以有必要将财政收入规模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说明宏观税率水平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税收收入 A D E 0 C 税率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A.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B.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C.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优税率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点: A.必须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得到补偿 B.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费用得到满足。 前两点构成宏观税负水平的最高限。 C.须保证政府行使职能的最低物质需要——构成宏观税负水平的最低限 2.减税政策评析 减税既会影响需求也会影响供给,在短期内影响需求是主要的,而影响供给的作用很小;从长期看,减税对供给的影响则较大。 §7-2税收制度 一、税收制度优化理论 (一)最优税收 1.含义 是指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设置不造成任何经济扭曲,且符合公平原则的税收。 特点: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纳税人经济行为的改变与税收无关。 2.评价 它能为税制设计提供理想的参照系;但其前提条件十分苛刻,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最优税收。 (二)次优税收 1.提出人 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斯和美国经济学家兰卡斯特 2.含义 又称最适课税理论,应在保证一定税收收入规模的前提下,使课税行为导致的扭曲(经济扭曲)程度最小。 3.目标 (1)内在优化目标——通过税制和政策本身的优化设计,实现税收超额负担的最小化 (2)外在优化目标——通过税收手段弥补市场缺陷或矫正经济扭曲,谋求效率损失最小化 (三)最优税收理论 1.商品税制优化理论 (1)一般税与选择税的权衡 所以,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要求出发,最优商品课税应首先尽可能地广泛课征,同时对一些基本生活必需品减征或免征。 (2)弹性反比法则 又称拉姆塞定理 认为,要减少税收超额负担,就必须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实行低税率,而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实行高税率。 (3)科利特-黑格法则 美国学者科利特和黑格认为,在设计商品课税的税率结构时,应对与闲暇互补的商品(如游艇)实行高税率,而对与闲暇互替的商品(如工作服)实行低税率。 2.所得税制优化理论 (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2)最优所得税率结构应当呈倒“U”型。 3.关于所得税与商品税的搭配理论 (1)所得税与商品税应当相互补充,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评价:最优税收理论的结论是定性而非定量的,是税制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而不是税制改革的实践基础。 三、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一)1994年之前的税制演进 (二)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主要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八章 公债和公债市场 财政赤字的弥补 一是出售国有资产 一般较少运用 二是货币融资 具体方式有:(1)直接方式(2)间接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债务货币化。 三是债务融资 一、公债原理 (一)公债及其产生和发展 1.公债的含义 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公债的特点:偿还性、自愿性、灵活性 2.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公债的出现晚于税收。 3.特点 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二)公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 1.公债的种类 (1)按期限长短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和永久公债 (2)按发行方法分为自由公债、强制性公债 (3)从用途上分为行政公债、财政公债 (4)从来源上分为内债和外债 (5)从债券的流动性上分为可转让公债、不可转让公债 (6)从发行主体上分为中央政府公债、地方政府公债 (7)从利率形式上分为固定利率公债和浮动利率公债 (8)从发行的凭证上分为凭证式公债和记账式公债 2..公债负担和限度 (1)公债负担 1)认购人负担 2)政府负担 3)纳税人负担 公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普遍实行“以新债还旧债”。 代际负担(Generation Burden)指公债负担由当代人承受还是由后代人承受。 (2)公债的限度 一般是指公债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公债适度规模问题。 绝对指标: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的公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相对指标:公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公债偿还率。 二、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 1.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债务和税收等价,即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公债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核心观点:公债仅仅是延误的税收 2.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反对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居多 三、公债规模分析 (一)影响因素 1.预算收支差额 当收不抵支时,公债可以用来抵补支大于收的差额。 2.公债还本付息 3.宏观经济环境 4.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 (二)主要相对规模衡量指标 1.债务依存度 公式:债务依存度= 按国际较为公认的标准,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约为25%~35%。 2.公债负担率 公式:公债负担率= 按国际较为公认的标准,公
本文档为【财政学学生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090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5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1-09-20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