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伦理思想与传统商业道德

古代伦理思想与传统商业道德

举报
开通vip

古代伦理思想与传统商业道德  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8年第 4期(总第 82期)  古代伦理思想与传统商业道德 沈 毅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源远流长。优秀传统商 德作为其主体部分, 讲究公平交易和诚信不 欺,崇尚节俭,反对奢糜, 也热心公益,乐善好 施和爱国济民。传统商德衍生于古代伦理思 想,故探寻二者具体关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对于弘扬国粹, 继承优秀传统, 加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提高今天 中国商业道德水平,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 显而易见的。 一、儒家伦理与传统商德 先秦之际,儒学与法、墨、道等诸学的先...

古代伦理思想与传统商业道德
 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8年第 4期(总第 82期)  古代伦理思想与传统商业道德 沈 毅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源远流长。优秀传统商 德作为其主体部分, 讲究公平交易和诚信不 欺,崇尚节俭,反对奢糜, 也热心公益,乐善好 施和爱国济民。传统商德衍生于古代伦理思 想,故探寻二者具体关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对于弘扬国粹, 继承优秀传统, 加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提高今天 中国商业道德水平,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 显而易见的。 一、儒家伦理与传统商德 先秦之际,儒学与法、墨、道等诸学的先哲 们,怀舍我其谁之志,抱匡世救时之心,竞相向 备受社会动乱之扰的人们展示其改造社会的 美好蓝图。西汉之后,儒学倍受垂青, 处官学地 位,而一度与儒学平等争鸣鼓噪的诸子学说受 到冷落,地位一落千丈。此后中国社会二千余 年的悠长岁月中, 达官显宦, 士农工商, 或富 贵,或贫贱,其观念、言行,其道德规范,无不受 到儒学的支配和制约。理所当然地, 儒家思想 对优秀的传统商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 儒家的“义利”观和“天理人欲”观对传统 商德的影响最大。义,即道德规范;利,指个人 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先秦儒家看来,个人 利益当然不可不要,但道德规范却万不可丢。 孔子本人就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过,如有机会发财,他甚至愿 当一名市场看门人。这说明他并非无条件地反 对获取利益。但孔子不能原谅那种违背道德, 不择手段获利的行为。他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去之,不去也”。� 孔子提出了获利的正当 原则, 即“见利思义”� ,要求人们在获利时, 一 定要考虑此举是否符合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荀子明确提 出: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显 然, 先秦儒家既未义利并重, 也没有厚利薄义, 而是道德第一, “义以为上”。�孔子虽然从一 般意义上讲并不反对利的存在,但他对于“利” 是视为等下之物的,认为惟有小人才整日考虑 它。孔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说 过“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谋道不谋食”, 正 反映了他的这种态度。   消费者的不成熟表现在消费者缺乏自我 保护意识,对市场的不熟悉,缺乏关于商品的 质量、价格、品牌等知识,消费者将市场的心态 和自任倒霉的心理都使不法经商者有持无恐。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起步阶段,社 会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是不道德商业行为泛 滥的原因。商业道德的建设也要坚持两手抓的 原则, 一方面加速经济改革的步伐,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成熟,培植一批 谋业型企业, 使之在各个行业中占居市场的主 导地位, 使之在优化商业道德的工作中成为中 坚力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尤其要重视对企业家进行道德教 育, 使其认识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发展企业文 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参加重建商业 道德的运动。 ·57·   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阐述,虽始自春秋 战国, 但直至明清仍在继续和深化,并出现了 这样一种倾向: 越往后世,占主导地位的正宗 儒学越强调“义”, 越忽视“利”。西汉代董仲舒 说:“利者,盗之本也”, “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 以而言愧之而已,愧之塞其源也”。� 宋明理学 则把“义以为上”的道德至上论, 推向了极端的 唯道德论。朱熹认为, “今人一言一动,一步一 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那么,怎样处理义 利关系呢?朱熹要求“凡事不可先有个利心,才 说着利,必害于义。圣人做处,只向义边做”。朱 熹认为,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明天理, 灭人 欲”。�在朱熹看来,尽管现实生活中不乏趋利 之徒,但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应如圣贤那般“只 知有义而已, 不知利之为利”。�朱熹视义利关 系如同水火, 彻底否定了人们功利行为的正当 性,即便与义不矛盾的功利行为也是不足取 的。也就是说,赢利赚钱性质的工作可以去做, 但主观上万不可考虑赢利赚钱, 不能因其有利 可图才为之。 儒家的义利观和天理人欲观,对属于道德 规范的义和天理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和提倡,这 种道德至上论乃至唯道德论,对社会发展有副 作用的一面, 但其积极意义就在于营建了一种 重视道德的社会氛围。古代的一些家喻户晓的 通俗读物,多讲处世为人道理, 其中许多内容 都浸透着儒家的道德观。明人撰《菜根谭》,要 求人们“利勿在前, 德勿在后”;“超越天地, 不 入名利”;“修身种德,事业之基”。清季的《增广 贤文》教人重义轻利:“钱财如粪土, 仁义值千 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人们耻言利, 讳言利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从言论和行动 上讲究道德, 以不道德为耻辱。在这样的社会 氛围下,商界利欲熏心之辈和尔虞我诈之举会 为多数人所不容和诟病,有利于商业道德的建 设。 儒家学说教人去“爱人”。儒家提倡的道德 是什么呢? 曰仁。什么是仁呢? 孔子说:“仁者 爱人”。这种“爱人”包括了二层含义, 一层是爱 亲, 即爱血缘之亲,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 仁”; �另一层是爱亲情以外的他人, “樊迟问 仁, 子曰: 爱人。”�显然,要实现仁的要求, 就 应由近及远地爱人,由爱血缘之亲,推及到非 血缘之亲的他人。实现仁的途径,孔子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为 “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己欲 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为“忠”。此外,孔子 认为“礼”是成为仁者的重要一环: “克己复礼 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 勿动”; ��“礼之用, 和为贵”。显然,一方面要去 爱亲、爱人;另一方面要讲等级秩序, 知亲疏、 贵贱、尊卑。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也体现出孔 子的爱人精神。孔子说: “独富独贵, 君子耻 之”; ��天下财富“不患寡而患不均”。 按照先秦儒家的道德设计,人人都各有名 分和等级,人人被人所爱,同时又去爱人。“忠 君”和“妇随”存在着扼杀人性,否认人格平等 的一面, 从血缘亲情为基础的、由近及远的“爱 人”也有厚此薄彼之局限,但仁所体现的爱的 本质却是非常可贵的。这种人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古代中 国深入人心, 并在规范人们的行为。读书士人 径可直接由圣贤经典中汲取营养,即便发蒙之 书和通俗读物也无不教人去爱人。清季的《弟 子规》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 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凡是人,皆须 爱, 天同覆,地同载”。清代的《三字经》讲为人 “十义”: “父子恩, 夫妇从。兄则友, 弟则恭。长 幼序,友与从。君则敬,臣则忠”。清季《增广贤 文》劝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宁 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重定增广》教人“望 于天,必思己所为;望于人,必思己所欲”。《菜 根谭》提出“忠恕待人”、“信人己诚”。显然,儒 家“仁者爱人”的道德理想强调“正己”,追求人 际关系的和谐, 肯定爱心,从具体的规范来指 导人们的行为,这一切无疑有助于提高人的道 德水准。我们从儒家的道德设计中,找到了传 统商德中童叟无欺、诚信第一、谦和有礼的思 想基础。 儒家素有强调人性尊严,重视个人气节及 ·58· 倡导个体社会责任的优秀传统。儒家非常强调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 者,礼义也”; “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也”。��孟子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 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先秦儒家 看来, 与人的尊严和气节相比, 一切富贵荣华 都是没有意义的。基于重视唯人类独有的精神 世界,儒家重视节俭,反对奢糜。孔子要求治国 者“节用”。大夫季氏按身份只能享受四佾待遇 (佾,古时乐舞行列) ,却八佾舞于庭。孔子怒不 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对自己的学生颜 回潜心读书, 以苦为乐, 孔子予以高度赞许: “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反对读书 人讲吃讲穿:“士忘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 足与也”。显然,孔子认为,在物质生活标准上, 应安分守己,各得其所; 若有坚定的信仰和精 神追求即使生活差一点也是光荣的。孔夫子一 句名言: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既激励 着读书人不畏贫寒, 追求真理, 也为中国社会 创立了一种重人格, 轻物欲,不以贫富论英雄 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儒家重视精神世界的理想 追求,孔子提出“欲而不食”;孟子认为“养心莫 善于寡欲”; 荀子鄙视“为事利, 争货财, 无财 让,果敢而振, 猛贪而戾, 然唯利之见”的 行为,认为不过是“贾盗之勇”, 主张“争之则 失,让之则止”;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淡泊 明志,宁静致远”。 儒家的崇俭戒奢的品格和对精神生活的 执著追求,加上历代清廉刚正, 为民请命的忠 臣良相的楷模示范作用,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道 德建设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淡化财货,贬抑 奢糜,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因争物欲带来的人际 摩擦。即便是商人,也会以“固穷”的君子之风 相标榜, 从而可排除或减少种种非道德的行 为。 儒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个人要为家族、 国家和社会负起责任, 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服 从于整体利益。孔子认为春秋之际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的原因, 就在于人们私欲膨胀, 摆不 正自身与国家、天下的关系。要改造社会,只能 “克己”, 即超越自我,克制私利,“一日克己复 礼, 天下归仁焉”。儒家认为, 人人遵守道德,克 己奉公,便会出现一个美好无比的人类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明辩人的社会责任,时刻从“三代”行 “大道”、“天下为公”的社会美景相激励, 无疑 会有效地抑制人们内心对物的冲动,避免争夺 物质利益带来道德沦丧,并为热心公益和爱国 济民提供了理论依据。 儒家先贤们不仅提出了道德主张,而且提 出了实践这种主张的办法,并身体力行。先贤 们强调律己修身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为仁由 己”,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安伦守分, 反躬内 求, 即可达到此种境界。具体做法包括慎独、内 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慎独强调自我独 处时严格要求自己,毫不懈怠。内省即如曾子 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关于养气,孟子提出: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先贤们通过道 德实践,从理性自觉来培养正气、气节和理想 人格。这样的美德境界,按孔子所说具体包括 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恭、 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 孟子、董仲舒等又发展为“三纲”、“五伦”、“五 常”。孔子认为真正的道德楷模应该是“志士仁 人”, 他们应该“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 仁”。��孟子认为应该“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屈”。历代具有儒家道德规范和理 想人格的仁人志士,为人们树立了活生生的榜 样, 使得儒家先哲们道德说教和道德自律更具 魅力, 从而激励更多的人们自觉超越自我, 从 物欲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带动社会整体道德水 ·59· 平的提高。《增广贤文》认为:“士者国之宝,儒 为席上珍”。《菜根谭》要求人们“修德忘名,读 书深心”,并认为唯有进行正己修身的道德自 律,“心体光明”和“独坐中堂”,才能做到“暗室 青天”和“六贼无踪”。这些记载, 说明儒家道德 自律在民间是有广泛影响的。 二、墨、道、佛、俗诸伦理与传统商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除了儒家文化外, 其 余如墨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及民间俗 文化,也都分别占有一席之地。自儒学成为官 学后, 这些非正统地位的文化, 在不同社会发 展阶段,其影响大小是不同的。其繁荣勃兴之 际,足以与儒家文化分庭抗礼;其衰落之时,也 未曾销声匿迹。这些非正统地位的中国传统文 化,也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起到或 大或小的促进作用。 墨家代表了小私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墨 子不同意先秦儒家建立在亲疏贵贱基础上的 “仁爱”,提出了“兼相爱”的伦理主张。墨子抨 击当时社会从国君到国人私欲横流的罪恶现 实,并指出了此种私欲祸国殃民的危害性。他 说:“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 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 不爱人之家, 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 人只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 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 不相爱, 则必相篡; 人与人不相爱, 则必相 贼”。�� 怎么来改变这种状况呢? 墨子的“兼相 爱”之法具体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 相爱, 则不野战;家主相爱, 则不相篡;人与人 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 则惠忠;父子相爱, 则慈孝; 兄弟相爱, 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诈 不欺愚。” 与儒家别尊卑、贵贱等级的“仁爱”相比, 墨子“兼相爱”的设计因缺乏实现的基础,而难 免成为一厢情愿的美好的幻想。但作为一条原 则, 要求无条件地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之 爱, 人们却无理由予以否定。它一经产生,就不 能不对人们的思想、行动、道德观念产生直接、 间接的作用, 不断呼唤人们的良知,成为人们 憧憬的美好理想和鞭鞑邪恶、倾轧的武器。不 能因为墨家倡导的“兼相爱”脱离实际,而否认 其对后世优秀美德提供精神营养的作用。传统 商德中的“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及乐 善好施等,固然与儒学的熏陶分不开, 但也折 射出墨家学说的光辉来。 老子生活于先秦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 为迷惘无措的人们开出处世的道德处方: 无 为。老子不信任新兴封建势力及其建立的新制 度, 亦不为逝去的西周奴隶制吟唱挽歌。他失 去了生存的政治目标,但他毕竟要在这个社会 中生存下去,于是他提出了“无为”的道德观。 他认为“无为”的妙用在于, 通过无所求,达到 保全自身的目的: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 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怎样做事才算“无为”呢?老子首先要求人 们应“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 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看来,知足常 乐才是躲灾避祸的良策。老子还要求人们“知 止”:“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知止不殆,可 以长久”。老子也要求人们“勿矜”、“勿伐”、“勿 骄”: “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 有功;不自矜, 故长”;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宗“无为”精神对传统社会的影响非常 之大。《菜根谭》讲退让的好处在于: “退亦是 进, 失亦是得”。是书劝人勿贪富贵,因为“富者 多忧,贵者多险”; “贪者亦贫, 知足亦富;”“无 名无位, 乐中之乐”。故人们应该看淡身外之 物, “万事随缘,随遇而安”。《增广贤文》称: “磨 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求财恨不多,财多反害 ·60· 己”。《训蒙增广改本》告诉人们: “贫穷自在,富 贵多忧”;“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 终 身不耻”。是书还批评敛财之举是“人心不足蛇 吞象,心高隔财,愚不自量”。 道家思想无疑在告诉经商者:财运亨通者 要知足, 趋蝇头小利者也应满意; 不要无休止 地追求财货, 要适可而止;不要与顾客、同业者 锱珠必较; 贪得无厌,恶欲膨胀, 终会殃及自 身。这些道理,对恣意损害顾客和同业者利益 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理论强调信众须行善去 恶。佛教把人们的贪、 、痴称为“三毒”。贪即 无休止的私欲; 即人们逞私欲过程中的相互 仇恨和争斗、杀戮; 痴即不能用佛教理论武装 头脑而带来的愚昧。佛教要用施、慈、慧三善根 去贪、 、痴三不善根,做到无贪、无 、无痴。 佛教教义还有善恶轮回报应之说,认为人的言 行举止和思想意识都有“染”、“净”之别, 从而 带来恶、善的果报; 包括人和动物的众生都在 像车轮一样,在天、人、畜、饿鬼、地狱、阿修罗 之间生死轮回。前世行善, 则此生为人。若此 生行恶, 来世将为不人, 或为畜,或为鬼, 或下 地狱。 上述佛教理论, 对既成的社会矛盾、阶级 压迫、贫富分化,客观上当然有为之进行合理 化辩护的作用,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封建统 治者曾不遗余力倡导扶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 仅仅这般解释,恐怕无法说明佛教何以在中国 有那样多下层百姓信徒。《菜根谭》告诫人们: “一念贪私, 坏了一生”; “声色名利, 不可过 贪”。《训蒙增广改本》阐释行善去恶的道理: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该书 要人们知命和安于现状:“命里有时终须有,命 里无时莫苦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 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些文字, 反映了佛 教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影响之大。中国历代佛 教信众的心态, 可谓五花八门, 有摆脱人世烦 恼困扰的,有追求灵魂净化的, 有怀纯粹积德 行善之心的, 有畏来世为畜、为鬼、下地狱的。 不管何种动机,遑论信仰程度怎样,善恶说,轮 回说总会或多或少地规范人们向不贪、不 方 向靠拢, 这对于提高商业道德水平是有积极作 用的。 传统文化体系中, 还有不入流的、属于下 层民众的俗文化。俗文化不是对上述之儒、墨、 道、佛诸学说及法家学说的专门继承, 它是历 代民间百姓对自己生活经历进行体悟感受后, 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改善处境而进行的人生 处世经验总结。既然是这样,儒、墨、道、佛、法 诸家学说都会影响到俗文化。然而,俗文化还 是有许多独到之处的,使其有别于其他有理论 体系的诸文化。俗文化也包括精华和糟粕。具 有积极意义的有“侠义”精神, 我们所熟悉的 “仗义疏财”、“侠肝义胆”、“路见不平, 拔刀相 助”等,正是此种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对商业 道德的意义在于, 它会淡化财货的分量, 突出 友情、道义的重要性,能起到抑制唯利是图、见 利忘义的作用。 注释: � � ! ∀ ��� �!《论语·里仁》; 《论语 ·宪问》;《论语·阳货》;《论语·泰伯》;《论语 ·八佾》;《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 《论 语·卫灵公》。 � ��《荀子·荣辱》;《荀子·君道》;《荀子 ·非十二子》;《荀子·王制》。 � 《春秋繁露·玉英》。 �� 《朱子语类》卷十二;卷三十六。 ��《孔子家语·弟子行》。 ��《礼记·礼运》。 ��《墨子·兼爱》。 ��《老子》第七章。 (作者单位:北京商学院 邮编: 100037) ·61·
本文档为【古代伦理思想与传统商业道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749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20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