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极六合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

举报
开通vip

太极六合针法太极六合针法 花费大量金钱和心血收集了些东西,为广交医友无私奉献给有缘的朋友, 你我有缘无私奉献加我QQ643913939 1.李柏松八字新针刺疗法视频13集,ABCD找点图片集,中国新针刺书一本,还有多篇八字针灸的文章约4GB。 2.齐永脐针疗法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三个班的全程录音共6个班的[一个级别不同时间2个],脐针疗法教材,脐针软件,多篇脐针文章,脐针八卦图可放大到1米,视频6个约5GB。 3.左长波董氏奇穴疼痛班,妇科美容班,刺血班,疑难病班,推广班,年会班六个学习班的录音,王全民中山讲课录音,金谷子讲...

太极六合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 花费大量金钱和心血收集了些东西,为广交医友无私奉献给有缘的朋友, 你我有缘无私奉献加我QQ643913939 1.李柏松八字新针刺疗法视频13集,ABCD找点图片集,中国新针刺书一本,还有多篇八字针灸的文章约4GB。 2.齐永脐针疗法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三个班的全程录音共6个班的[一个级别不同时间2个],脐针疗法教材,脐针软件,多篇脐针文章,脐针八卦图可放大到1米,视频6个约5GB。 3.左长波董氏奇穴疼痛班,妇科美容班,刺血班,疑难病班,推广班,年会班六个学习班的录音,王全民中山讲课录音,金谷子讲课录音,杨维杰讲课录音,左长波视频几段,董氏奇穴穴位视频300个小段视频,董氏图片,掌诊资料,几十部董氏的书籍【台湾版】和文献,董氏精华电子书图文并茂4部,以上约16GB大小。 4.黄敬伟经筋疗法,视频20集,经筋文章书籍几十部约10GB。 5.快乐女医生乔丽红新经筋疗法文章,视频,图片约6GB。 6.王本正刺血学习班录音和书一本共20GB。 7.周嘉荣宗筋疗法学习班全程录像和录音约36GB。 8.金玄浩韩国套管针疗法,也就是慢性疼痛的颜氏治疗法,四个学习班的全程录音,套管针操作视频,慢性疼痛颜氏书一本,约4GB。 9。符中华浮针疗法操作视频已压缩,录音,和多本书几十部文章,内容由原来的4G压缩后不到1GB,内容不少。 10。董安立美式整脊30集录像视频约20GB. 谢庆良美式整脊视频,整脊书和文献约1GB还有国内外整脊文献几十部0.5GB。 11。龙层花整脊2GB,靳三针1G。 12.黄强民肌筋筋触发点疗法扎针视频,讲课录音,触发点手册书上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此书台版定价750元]还大量触发点的图片和文章约5GB。 13。薄智云腹针疗法录音,文献书,图片约2GB, 14.闻德超压痛点强刺激推拿视频约和宣老的软组织外科学书约4GB。 15.张炳然电员针疗法视频12集约5GB。 16。八卦象数书和软件上百个约1GB. 17。中医秘方书和文献几百个,约1GB。 18.国外大型解剖软件价值上千元,从前面,后面,侧面,从最外层的皮肤一层一层到里,超好是目前最好的学解剖资料,内有安装说明。 19.胡超伟圆利针,超微针刀视频学习班资料,讲课录音胡超伟门诊超微针刀操作视频,约5GB 20.张伟杰天乙神针学习班全程视频[用微型摄像机偷拍,此学习班的学费要1万多元呢, 21.许跃元脉诊学习班全程视频,录音,书,资料。 本资料不断更新中,还有很多整理中.....太极六合针法 天涯独行客 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太极八卦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运用人体全息理论,以神阙为核心,通过对神阙、腹部及四肢重要腧穴的针刺,发挥神阙经气的“放射状效应”并与外围的经气相连接,以此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针法。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天体八卦是反映自然的,而人体八卦是反映人体的。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又是一个大八卦全息,各部位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脐、眼、耳、手、足、腹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神阙是一个小阴阳合物体,是全身经气聚集之所在,任、督、冲、带、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之气皆会聚于此,神阙之气通百脉,内走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令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无所不通,无微不至。 所谓六合,即天、地、阴、阳、人、针、六合为一。天地相合(天地相交.八卦相错),阴阳相合(内阴外阳.自然相交),人针相合(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人之元神.下针如有神也)。天地者,万物之所容,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天为阳为气,地为阴为血,以天调气,以地调血,以人调气,以气调神,以神调针,此太极六合针法之根本也。如上所述,人体处处有太极和八卦,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八卦,腹部是一个中太极八卦;而腹部的中心点神阙是一个小太极八卦;三个太极八卦融为一体,天地阴阳尽在其中唉。天者气也,地者血也,人者神也,针者器也,天人相应,神气合一,神至气往,气至血行。经主气,络主血,针之所以治病,调阴阳通气血活经络也。人之所以驱病,得天地阴阳之造化也。神阙通过太极八卦方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内络五脏六腑,外连四肢八骸,“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人体的生长盛衰均能通过对神阙及其相应方位的针刺得以调理。太极六合针法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的脏腑辩证为准则,以内八卦神阙为核心,以中八卦腹部为调和,以外八卦头身四肢的为对应,通过简单的行针操作,使人体的脏腑腹背阴阳之气内外相交,上下通应,任督两脉全面贯通,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疾病得以痊愈,因此它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治病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应用是在脐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等多种针法的基础上,融入太极阴阳八卦为一体的新针法。在历史的针灸的理论中,神阙一直被列入禁针范围,就连现在的针灸教科书中,神阙仍被列入禁针的穴位之一。神阙是百脉之所聚,全身的经络系统都在神阙纵横交错相连接,同时神阙也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之一,这么重要的穴位却不能用针去治疗疾病,实为我中华针道之憾事。后世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己逐渐冲破了这一禁区。我在童年时代看到村里有位老中医针刺神阙治疗中暑腹痛、腹泻,疗效非常满意,记得我10岁哪年的夏天因中暑腹痛求治于老中医,他将一支牙签般粗细的纯银针一下插入了我的肚脐,虽然痛的我民了起来,但却能感受到针入痛止之奇效。那次治疗的感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在我学医后,多次跟老中医学习针刺神阙治疗疾病,但由于那时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教材资料可作参考,治疗仅局限于中暑腹痛、腹泻,肠胀气、小儿消化不良等一些简单的疾病,及至后来学习了脐针疗法后,才扩大了治疗范围,系统应用于临床。1961年,周柏如氏对神阙试针探讨,针刺神阙治疗浮肿、泄泻、排尿困难、子宫脱垂等病症,可以说是对神阙禁针的突破,开了针刺神阙治疗多种疾病之先河。继而钱志云氏等运用针刺神阙治疗各种疾病,经针刺500多人次未见一例医疗事故。2001年,浙江温州的齐永氏经过对神阙针刺机理的深入研究,用太极阴阳八卦的理论应用于神阙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成功。徐占英氏用神阙十字取 穴法应用于临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氏虽然没有直接针刺神阙穴,却对以神阙为中心与周围的腧穴配合治疗多种疾病提出了新的理论。以上这些理论都为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太极六合针法是以脐针疗法和中国传统针灸的理论高度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论点,但它决不是单一的脐针、腹针和体针,是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针法,疗效也非所有单一针法可比。但毕竟它现在还只是处在雏形阶段,许多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并在实践中验证充实,才能不断地完善。 神阙与腹部主要俞穴:神阙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隶属任脉,与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健运脾胃、和胃理肠等功能。让我们先来看看神阙周围的腧穴:中脘为任脉的腧穴,是胃之募穴、脾之结穴,又是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穴,八会穴中之“腑会”,具有温中散寒、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温补脾胃、扶正祛邪等功能。中脘位处中焦,是上腹部的重要穴位之一。气海为任脉之腧穴,为肓之俞,可升阳益气、补肾固精、行气化湿。关元亦属任脉之穴位,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小肠之募穴,有温阳固脱、通调三阴、益肾保健、泌别清浊的功能。关元位处下腹的中心点,是下焦的重要腧穴之一。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大肠之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位居身之中,具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能调理胃肠,行气活血,可调中下二焦之气血。大横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具有调理肠胃、宣通腑气、健脾益气的功能。以上这些俞穴纵横交错分布,使腹部及全身之经气上下贯通。由于这些穴位都分布于上下腹部,故对治疗胃肠疾病的功效犹为突出。如纵行分布的中脘、下脘、皆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能,关元、气海、皆可培元固本,温补冲任。横向分布的天枢、大横都有健脾理气、通调肠胃的功能。分而言之,中脘、下脘位居中焦,以调理中焦为主,因消化系统以脾胃为首,又中脘为腑之会和胃的募穴,故中脘、下脘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气海、关元、中极位居下焦,皆系先天肾气之源,以调理下焦为主。天枢和大横居中,这些为腹部的纵横线的主要穴位,可调理中、下二焦脏腑功能,健脾和胃,培元固本,起到先天后天同调的作用。从经络角度讲,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皆为任脉穴,前面巳提及督、任、冲、“一源三歧”。督脉的分支与任脉并行,冲脉与阳明、少阴之脉并行,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诸阴”,故取此纵横交行的诸穴,可达协调阴阳之目的。“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后天之本”,而天枢为胃经之腧穴,大横为脾经的腧穴,与神阙联系在一起,可共同调整督、任、冲脉及脏腑功能,从而起到先后天同治的整体调整作用。再加上任脉、少阴肾经、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的其它穴位,在腹部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经穴网络。而这些经穴同腹部和神阙的太极阴阳八卦信息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通过针刺神阙和腹部的相应方位,能起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的作用。如胃下垂、慢性胃炎、溃疡病、腹痛、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肛肠病、膀胱炎、遗精、痛经、癃闭、更年期综合征、中风、中暑、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荨麻诊、过敏性鼻炎等,人体的所有内外疾病,几乎都能得到有效治疗。 神阙与督脉的关系: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即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督脉的另一支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督脉的别络名长强,挟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贯膂。 另据《奇经八脉考》,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督脉循身之背属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太阳、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所以金代医家张洁古认为: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即为此意。    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脉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 证。据《针灸大全》载八脉八穴,后溪通于督脉,其主治证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中风不语,痫疾、癫狂、头部疼痛,目赤肿痛流泪,腿膝腰背疼痛,颈项强直、伤寒、咽喉牙齿肿痛,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等。因神阙与督脉相通,故针刺神阙亦能通调督脉和治疗上 述各症。 神阙与任脉的关系:1、任脉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2、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为经络气血之海。另一支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会于咽喉,循行于咽唇口周围。    3、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处再上行经过关元穴,到达咽喉部。    4、任脉别络,名尾翳(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实症,见腹皮痛;虚症,见瘙痒。取用其络穴。 另据《奇经八脉考》,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又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因此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  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称为“丹田”,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 任脉循行胸腹正中,于小腹部与足三阴经交会,如脉气失调,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遣尿、遗精、阴中痛等。   从以上任督两经的循行分布和与各经的交会来看,任督两经联络了全身的阴阳各经和奇经八脉,而神阙本身就在任脉的循行线上,也是任脉的穴位;督脉的一条支络从小腹上行“出脐中央”,因此,神阙不单是通过任脉与全身的诸阴经相交会,同时也通过督脉与全身的诸阳经相交会,故有“脐朝百脉”之说。由此来看,针灸神阙穴能治疗全身各经的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太极六合针法的相关理论中,脐八卦的理论和脐络诸经的理论都至关重要。 神阙与四关十二原的关系:《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按灵枢经的本义,四关为腕、踝、膈、脐,其所属的十二原穴为手腕部的太渊、大陵和足踝部的太冲、太白、太溪,再加上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肚脐,而神阙本身就是四关和十二原的穴位之一,其治疗脏腑疾病的功效不言而喻。 神阙既是全身最大的全息元之一,也是全身庞大经络系统的枢纽中心,能起到统率和通调全身经络气血的作用,同时神阙亦是身体最大的能量激发点之一,针刺神阙时,可激发能量呈放射状向周围(包括深部)扩散,但这种放射状的扩散作用犹如无线电的波段一样,其向周围放射时波幅会受距离的限制,有时还会受人体各种因素的干扰,所激发的能量信息有时无法到达病灶区域,这也是我们单用脐针治疗时失败的原因之一。此时我们若能在其循行放射的路线上或在其远程的腧穴同时下针治疗,则能起到一种导引、接纳和通调经气的作用,能促使经气直达病所,增强神阙所发射的经气对病灶区域的输布,增强治疗效果,从而能快速地治愈疾病。 人体八卦方位分布:太极六合针法的理论将人体分为内、中、外三个八卦,内八卦即脐八卦,中八卦即腹八卦;外八卦即体八卦。三个八卦与人体的对应均以后天八卦的方位定位,脐八卦和腹八卦与人体的对应定位如下: 1、​ 八卦与脏腑对应(内八卦): 乾-大肠  兑-肺  坎-肾  离-心  震-肝  巽-胆  艮-胃  坤-脾  歌诀:乾金大肠兑金肺,肾水坎位心火离;震肝巽胆同属木,艮土属胃坤土脾。 2、​ 八卦与身体外表对应(外八卦): 乾-首  坤-腹  坎-耳  离-目  艮-手、鼻  兑-口 巽-股  震-足 歌诀:乾为头首坤为腹,坎为两耳离为目;艮为手鼻兑为口,巽为腿股震为足。 3、​ 八卦与躯体对应(体八卦): 离-头 坎-尻 兑-左腰 震-右腰  坤-左手 巽-右手 乾-左足 艮-右足 歌诀:顶离坐坎,兑震束腰,擎坤举巽,踏乾踩艮。 顶离坐坎――离,南方火位,头也;坎,北方水位,尻也。 兑震束腰――兑,西方金位,左腰也;震,东方木位,右腰也;。 擎坤举巽――坤,西南土位,左手也;巽,东南木位,右手也。 踏乾踩艮――乾,西北金位,左足也;艮,东北土位,右足也。 人体外八卦的方位分布以洛书的定位为依据,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土居中”。头在上居离位,尻在下居坎位(洛书.既有二、四为足,又何来履一?人岂有三足乎?坎一实为神龟之尾?-编者);坤为左上肢,巽为右上肢;(双手上举状)乾为左下肢,艮为右下肢。兑为左腰,震为右腰,神阙居于中土。 太极六合针法是一种具有穴位综合效应的针法,它的治疗机理和作用比较复杂,主要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通调内、中、外太极八卦、补虚泻实,与时间性发作疾病的配合治疗等。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治疗前首先辩明是脏腑病症还是经络病症,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明辩。属脏腑病症的确定那个脏腑为病,是经络病症的确诊那条经络为病,这样才能下针治疗。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经主气,络主血,经络是人体中气血运行的通道。简言之,经络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经是主干道路,络是细小的支路,道路是用来运输人和各种物资的,好人和营养物资可以在路上运送,坏人和毒品也可以在路上运输。而经络是人体内大大小小的通路,是用来输送气血的,正气可以在经络中运行,邪气病气也可以在经络中传变。而穴位则是分布在这些道路上大大小小的车站;好人可以进出车站,坏人也同样可以进出车站,同理,正气可以在穴位汇聚出入,邪气也可以在此汇聚出入。经络系统是人体复杂的动态功能结构,而人体的内、中、外八卦是构成人体庞大的经络网络通路的枢纽,神阙则是这个网络枢纽的中心点。同时神阙也是人体最大的信息窗口,当某条经络受邪气的侵袭或堵塞不通后,就会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疾病的信息就会反馈到神阙,在神阙出现异常反应点,治疗时可根据这些反应点去辩明何处有病,是脏腑为病还是经络为病,如属经络为病,则应辩明病在那条经络,阴经还是阳经,属表还是属里,属虚或是属实;一般来说急症新病多属表症实症,慢病久病多属里症虚症,然后根据病情以生克补泻确定处方用穴。例如头痛一症,有急性头痛和慢性头痛之分,又有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之别,治疗前须先辩证后再行施治;再如按头痛的部位来分也各有所别,前额痛为阳明头痛,偏头痛是少阳头痛,后头痛是太阳头痛,巅顶痛是厥阴头痛,因所属经络不同,治疗配穴也就有所不同。头痛虽然所患的经络不同,但都可在神阙下针治疗,这是因为神阙与所有的经络相通,阳明和太阳头痛可针内八卦的离位为治疗针,因离为阳为火,躯体八卦属头,方位又属太阳,再在中八卦下针,针尖指向中脘,中脘为阳明六腑之会,可引导经气上行,然后在头痛的部位针刺纳气,如前额痛针头维为纳气针;对少阳头痛的病人,可以神阙的巽位为治疗针,在中八卦的相应方位为导引针,再在头痛部位针刺纳气,这样三部齐下,上下经络得以疏通,内外气血得以调和,为疾病的治愈开辟了快捷的通道。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治疗脏腑疾病时,在内八卦和中八卦下针的同时,可配合五俞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和下合穴等进行治疗。以上这些腧穴是人体穴位的精髓,我们最好能加以熟悉。五俞穴是十二经分布于四肢末端的五个腧穴,五俞穴的治疗作用各有特点:井主神志病、心下满,荥主发热病,俞主风湿痹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胃肠等六腑病症,在治疗时各有所主,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原穴是脏腑之气经过、留止和聚集的部位,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外邪的作用,因此原穴治疗脏腑的疾病犹为重要。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既能治本经病,又能治疗相表里经的疾病。郄穴为经气深聚之处,有疏通气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症,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症。募穴是脏腑经气结于胸腹部的腧穴,六腑病症多取募穴治疗。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八脉交会穴具有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可上下相交取穴,疗效很好。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经气所汇聚的腧穴,与其所属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八会穴具有调理脏腑、调和气血、舒筋益髓的作用,凡是属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这八个方面的疾病,皆可取其相关穴位与内、中八卦配合治疗。六腑下合穴是从胃经、胆经、膀胱经三条阳经上的六个下合穴处别出了一条支脉直接到六腑,均分布在下肢的膝关节以下,下合穴具有调理六腑输导经气的作用,凡六腑的病症皆可用下合穴治疗。 在太极六合针法治疗脏腑疾病时,内、中八卦与以上这些人体的重要腧穴配合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阴病行阳”就是五脏有病多反应于背俞穴,“阳病行阴”就是六腑有病多反应于胸腹部的募穴。从上述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五脏六腑关系最密切的穴位是背俞穴、募穴和原穴,其次与六腑关系最密切的还有下合穴。因太极六合针法针刺时患者的体位一般取仰卧位,不便用背俞穴治疗,故临床治疗中五脏疾病大多配合原穴治疗,也可配合募穴;如肺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渊和募穴中府。肝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冲和募穴期门。脾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白和募穴章门。肾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溪和募穴京门。心脏有病可取原穴大陵和募穴膻中等。治疗六腑病症首取下合穴和募穴,如胆病可选取阳陵泉、日月。胃病可选取足三里、中脘。大肠病选取上巨虚、天枢。小肠病可选取下巨虚、关元。膀胱病取委中、中极。三焦有病可取委阳、石门。当然还可配合其它的一些重要腧穴如络穴、郄穴、交会穴等,同时还要根据脏腑病症的寒热虚实,用五行生克制化补泻法定位治疗,使脏腑气血协调,阴阳平衡。 通调内中外太极八卦:太极六合针法在治疗人体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疾病,尤其是在治疗四肢的一些运动系统疾病时,以所患肢体的八卦方位定位取穴,治疗时可配合病灶部位的一些重要穴位,如上肢疾病可在针刺神阙的坤位或巽位同时,根据据所患病症的经络配合针刺上肢的一些腧穴如后溪.、腕骨、中渚、三间、合谷、外关等,也可针络穴和郄穴;治疗下 肢疾病在针刺乾位或艮位的同时,根据所患疾病的经络配合针刺下肢的俞穴如足临泣、内庭、太冲、太溪、昆仑、束骨等。如治疗头面颈项部的疾病时可根据所患疾病的具体方位先针内、                   中八卦的离位或时钟的11点、1点处、再针头面或颈项的病灶部位。躯干和其它部位的疾病亦可参照上法对应治疗。除用上述方法配合治疗之外,也可配合各经的一些重要腧穴如两经或多经的交会穴以增强疗效。 通调四关经气:四肢末端是阳气之根、阴气之本所在,也是外八卦的分布区域,肘膝以下的腧穴对头面躯干和内脏的疾病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据灵枢经的有关内容,四关为腕、踝、膈、脐。十二原指肺经的太渊,心经的大陵,肝经的太冲,脾经的太白,肾经的太溪,以上五经各两穴共计十穴,再加上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神阙共计十二穴。当病在心时配合针大陵(心包代君受邪),病在肺时针太渊,病在脾时针太白,病在肝时针太冲,病在肾时针太溪;病在上焦针鸠尾,病在中焦针神阙;病在下焦配合针气海。这样能使内、中八卦之气与四关经气相通,对治疗五脏的病症疗效会更好。 时间性发作疾病的配合治疗:人的气血昼夜循行于周身,如环无端,川流不息,气血每隔一个时辰流注于一条经脉,每日按次序循行于十二经脉一周称为“大周天”,同时气血每日还沿着人体前后的正中线任脉和督脉循行一周称为“小周天”。《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就是说有时间性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可取五俞穴的“输”穴进行治疗。对于一些有时间规律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用脐针疗法中的脐地支取穴定位法与十二时辰经气流注相结合,能增强其治疗效果。如丑时失眠、肩痛和腰腿痛的病人,可先针内八卦的丑位,再针相应中八卦的丑位,然后针肝经的输穴太冲,这样内、中、外八卦相结合治疗,会比单一的针法更能起效。再如寅时的咳喘、胃痛、心绞痛,可针内、中八卦的寅位后,再针肺经的输穴太渊。其它如针内、中八卦的卯位配合大肠经的输穴三间治疗卯时发作的病症,针辰位配合胃经的输穴陷谷治疗辰时发作的病症;针已位配脾经的输穴太白治疗已时发作的疾病,针午位配神门治疗午时发作的病症等,这些可依例类推,不一而足。另外,对于发生在任督两脉的时间性疾病,针内、中八卦的同时可根据不同时间配合腹背经气流注的穴位进行治疗也会有很好的疗效。 信息效应:针灸治病的机理非常复杂,中医与西医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一个穴位能治疗多种疾病,一种疾病也能由多个穴位去治疗。全身有相当多的穴位治疗十种以上的疾病,如再加上配穴的话就更多了。张显臣氏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有218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有91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个穴位,可治以上病症的有20个,任脉虽然没有穴位可治上述病症,但也有人用腹部对应点治疗腰痛。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位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还有后来发明的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多种针法,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复杂的了。 治疗疾病靠的是经络和穴位,经主气,络主血,经络是人体中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好比飞机飞行的航线,飞机就按照航线飞行,但飞机飞过后还是一片天空,根本看不到航线。经络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的,但从显微镜和解剖刀下却又看不见其踪影。那么针灸又是如何通过经络和穴位治疗疾病的呢?其实穴位就如分布在人体上大大小小的信息窗口,当人体的某个脏腑或某个部位有病时会从这些窗口上反映出来,而当我们针刺穴位时,就如电子元件一样发射出一种治疗信息,而病灶就像是红外线接收窗,把从穴位发出的治疗信息接收进来后对有害部位进行治疗。我们可以把针刺穴位后所产生的治疗信息称之为“信息发射效应”,同时可以将病灶接受治疗信息的现象称之为“信息接收效应”。从穴位发出的治疗信息除了循经感传外有一定的盲目性,它可以向本经发射,也可以向相表里的经络发射,有时也可向经络以外的路线发射,在向本经发射时还可向多点发射,就象电视台向空间发送信号一样,能向邻近的本地区发射,也能向较远的周围地区发射,本地的用户能收看电视节目,外地用户也能收看,前提是发送信号的电台与接收信号的用户波段与频率相一致。病灶也可以从多方向接收治疗信息,就象一台电视机能接收多家电台的信号一样,所以我们能用一个穴位治疗多种疾病,亦能用多个穴位和治疗点治疗同治一种疾病,就如以上说的全身十三条经络有196个穴位能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道理一样。明确了以上这些问题后,为什么太极六合针法能治疗多种疾病的机理就变得更为清析了,针刺神阙后所产生的治疗信息是向全方位发射的。我们首先针刺内八卦神阙产生了“信息发射效应”,治疗信息向外发出,此时病灶点产生“信息接收效应”将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接收,而针刺腹部的中八卦可引导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向病灶点导引输送,不但能引导信息更为准确地到达病灶部位,同时加快了信息的传送速度,这样治疗信息从发射、引导和接收衔接在一起,提高了治愈疾病的效率。 四步同疗操作法: 第一步,针刺内八卦为治疗针。先辩证论治,后组方用穴,做到成竹在胸,有的放矢。首先通过脏腑和经络辩证确定病灶和病根之所在,然后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以及发病时间等具体情况,以脐八卦、脐洛书、脐地支等定位方法确定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根据组方所定的生克补泻格局依次在神阙针刺治疗。 第二步,针刺中八卦为导引针。按神阙针尖循行的朝向在距神阙边缘约一寸以外(距离可酌情调整)下针,针尖的朝向可与神阙一致(→→)。在这里针刺目的有二,一是导气,将针刺神阙穴后所激发出来的经气{治疗信息}往病灶处导引。二是催气,对经气加以催化以加快向病灶处的传送速度。 对于经气激发后的方向感传,在中国传统针法的循经感传方面就有诸多论述,如在四肢治疗头面部或胸腹部疾病时针尖偏向病灶处,以加速经气的循经感传,我们可以称为“经络感传效应”。但针刺神阙时其治疗信息并不沿着经络的路线感应传导,它所感传的方式有二:一是循着针尖的方向作放射状感应传导,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针尖朝向感传效应”。这种感传效应在治疗以脐洛书定位和体表的疾病时非常明显。二是治疗以八卦定位所属脏腑的病症时,其治疗信息并不是依针尖的方向作放射状传导,如治疗胃病时我们针神阙的艮位,可胃并不在艮位的方向上,再如治疗肺病时针兑位,肺所处的位置与针刺的 方位 也不一致,但治疗信息却能感传到胃和肺部,我们可以将这种感传方式称为“脏腑感传效应”。那么这种治疗信息又是如何感传到达胃部的吸呢?只能用神奇的太极八卦理论去解释了。 脐八卦的脏腑感传效应既复杂又微妙,很难用现代的医学理论去阐释。神阙是全身最大的全息元,也是全身最大的能量激发点之一,针刺神阙后所激发的经气能量可呈放射状感传,它不但以神阙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扩散传导,同时也向腹部的纵深地带放射和扩散,我们可以将这种放射扩散现象称为神阙经气的“放射状效应”。从神阙发出治疗信息所产生的“针尖朝向感传效应”有时比“脏腑感传效应”更为明显。在治疗一些身体表面的简单疾病时不难看出,只要针尖朝向病灶方位就能迅速奏效,这或许就是神阙经气所产生的“放射状效应”治疗作用。 针刺中八卦导引经气后,不但能使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更为准确地到达病灶点,而且能对信息起到一种催化作用,加速信息向病灶部位的传导,尤其是对一些四肢末端的病灶,还能起到一种“接力效应”。 第三步,针刺病灶为纳气针。经过以上的两步针刺后,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己向着预定的方向感传,此时我们可在病灶处针刺以接纳从神阙传来的信息。当然我们平时在用的许多针法如董氏奇穴、张氏的手足三针、腕踝针等远道取穴治疗法,都没有在病灶部位直接下针去治疗,治疗信息也能按预定的意向到达病灶部位并取得相应的效果,这可能与人体患病后病灶处有一种接收治疗信息的感应域有关,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病灶信息接收效应”。那么我们若在病灶部位扎针后,这种信息的接收不是更快、更准、也更全面了吗。比如说脐八卦的艮位,按外八卦的定位对应属手和鼻,而按脐洛书的对应属右下肢,那么我们如针刺艮位后它的治疗信息是发往手或鼻呢还是发往右脚?如发往手的话是发往左手呢还是发往右手?如上下同时发送的话就如一支军队的力量被分成了两半,这就需要去引导和接纳,哪里有病就引向哪里,这样力量就集中了,治疗效果也就好了。不过我在临床实践中如治疗上肢的疾病还是以脐洛书的定位为优,即以巽位或坤位去治疗左右手的疾病其疗效远比针刺艮位来得快,尤其是治疗体表的运动系统疾病或急性痛症,这些巳在临床治疗中多次得到证实。 治疗脏腑的病症时,纳气针的针尖可朝向神阙(→⊙←),头面四肢的的疾病酌情针刺,不必拘于一格。胃肠、妇科等神阙周围邻近的胸腹部疾病,可在中八卦的稍远处下针,如上腹中线的鸠尾、上脘、下腹中线的屈骨、中极、腹侧线的带脉、大横等,还有隅角线上的胃经、脾经等一些穴位都可配合治疗,针刺这些穴位时针尖都应朝向神阙(→⊙←),与神阙发出的经气迎而待之,合而围之,能很快见效。 第四步,针刺相关腧穴为加强针。根据所患病症的脏腑或经络,取五俞原络等重要穴位以加强疗效。其所取穴位前文己详细论及,在此不作重述。 太极六合针法在治疗中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用“四步同疗”法,一些简单的疾病只要二至三步即可合用,比如神阙周围一些表浅的疾病,只以一至二步合用即能达到治疗效果,当然也有许多简单的疾病,只须针刺神阙就能解决。但治疗一些复杂的疾病时,最好能用四步同疗为好。 “四步同疗”为太极六合针法之核心内容,以内八卦为治疗针,以中八卦为导引针;以外八卦为纳气针,以五俞原络郄募会合等重要腧穴为加强针,构成了四步联合用穴治疗的独特理论,其寓意深远,疗效卓著。它摒弃了以往针刺治病只单用一种针法治疗嫌力之不足,又克服了多种针法同时混用易导致气血错乱之弱点,四步同疗使经络气血内外交融,太极八卦混然一体,百利而无一弊。神阙是全身经络系统的枢纽中心,犹如战争时的武器兵力调控指挥中心,邪气就如入侵之敌无处不入,正气就像作战的军队无往不胜;如某地有敌人入侵需要军队去作战时时首先在指挥中心发出指令并派出军队,而腹部的中八卦则是负责供给和转运的中转站,在这里下针恰似给军队补充营养物质后继续引导军队往作战的目的地;而病灶处就是正邪相搏的战场;在疾病的发作点下针犹如开门迎客,迎接军队进入阵地去打仗。有时由于疾病比较顽固,我们可以同时针刺前文所述及的一些相关的腧穴以加强疗效。如果说将内八卦发出的治疗信息比作主力部队的话,那么人体一些重要腧穴的经气聚集点就如同是地方部队,正如有时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从指挥中心出来的主力部队力量还不足以消灭顽敌时,就得动员地方部队参战以加强战斗力,里应外合,围而歼之,顽敌岂能不克。顽敌既克,顽症亦除,绝处逢生,妙理自成。“四步同疗”内外合一,上下通应,相辅相成,上中 下三焦原气通达,内中外八卦天地相应,疗效非一般针法所能比。总之,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天、地、阴、阳、人、针相合,天人合一的全息思想为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操作中可灵活应用以追求实效。 针具选择:针神阙时根据年龄、性别和体质不同选用0.18-0.25毫米的毫针,长度可在 13-25毫米之间,最长不要超过30毫米。针腹八卦可选用0.25-0.30毫米,长度在5至75毫米的针。外八卦和其它配穴的用针可酌情选定。总之,为减轻疼痛,用针不要太粗,以细针为宜。 运针:各部位都应快速进针以减少疼痛,进针时不必运针,待全部完成进针后再开始双手同时运针以联接经气,这样经气交互联通,遥相感应,如用电针仪连接催气疗效会更好。 留针时间:太极六合针法没有固定的留针时间,急症、实症少留,慢病、虚症久留, 一般性疾病留针时间约在30分钟左右即可。 操作部份写得较为简单,医者必须先掌握脐针疗法和传统针灸,同时熟释太极六合针法的全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 相关附表: 表1  十二时辰经气循行穴位表 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已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辰 23_1 1_3 3_5 5_7 7_9 9_11 11_13 13_15 15_17 17_19 19_21 21_23 经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脉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大 临泣 太冲 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小 鸠尾 膻中 廉泉 王宫 百会 风府 脊中 肾俞 长强 会阴 关元 神阙 注:大即大周天,表示经气在十二经脉的循行时间,小即小周天,表示经气在任督两脉的循行时间。 大周天循行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小周天循行歌诀:周身气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子时走往心窝头,丑时须向泉井求。 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已凤头;午时却与中原会,左右蟾宫分在未。 凤尾属申屈井酉,丹肾俱在戌时位;六宫直等亥时来,不教乱传斯为贵。 大周天经气循行如下: 子时足少阳胆经(临泣穴)→丑时足厥阴肝经(太冲穴)→寅时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卯时手阳明大肠经(三间穴)→辰时足阳明胃经(陷谷穴)→己时足太阴脾经(太白穴)→午时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未时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申时足太阳膀胱经(束骨穴)→酉时足少阴肾经(太溪穴)→戌时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亥时手少阳三焦经(中渚穴) 因大周天经气循行是以肺经开始,所以从寅时起至丑时止(见大周天歌诀)。 小周天经气循行如下: 子时心窝(鸠尾穴)→丑时泉井(膻中穴)→寅时井旦(廉泉穴)→卯时山根(王宫穴.印 堂下一寸鼻根处)→辰时天心(百会穴)→已时凤头(风府穴)→午时中原(脊中穴)→ 未时蟾宫(肾俞穴)→申时凤尾(长强穴)→酉时屈井(会阴穴)→戌时丹肾(关元穴)→ 亥时六宫(神阙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表2 六阴经五腧穴五行配属表 阴经 五行 井(木) 荥(火) 俞(土) 经(金) 合(水) 肺 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脾 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 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肾 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 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肝 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表3 六阳经五俞穴配属表 阳经 井(金) 荥(水) 俞(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胆(木) 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四肢末端的五个腧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腧穴的治疗作用:五腧穴的治疗作用各有特点,一般井穴主治神志病、心下满;荥穴主治发热病;俞穴主治风湿痹痛;经穴主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合穴主治胃肠等六腑病症。 表4 十二原穴表 十二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经别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脾经 肾经 肝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原穴 太渊 神门 大陵 合谷 腕骨 阳池 太白 太溪 太冲 冲阳 京骨 丘墟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就是五腧穴中的输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十二原穴的治疗作用: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以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外邪的作用,对脏腑疾病常有较好的疗效。 表5 十五络穴表 阴经络穴 阳经络穴 手太阴肺经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 手少阴心经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支正 足厥阴肝经 蠡沟 足少阳胆经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飞扬 足太阴脾经 公孙 足阳明胃经 丰隆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之大络 大包 十二经脉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络穴。络穴的治疗作用: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而治两经”之说。取络穴治疗,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表里经之病,而且治疗效果很好。 表6 十六郄穴表 阴经 郄穴 阳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跷脉 交信 阳跷脉  附阳 郄穴是经气深聚之处,有疏通气血的作用。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症,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表7 八脉交会穴 经属 八脉  通八脉  会合部位及主治病症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胃、心、胸部疾病 手厥阴 内关 阴维 同 上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 后、肩部病症及寒热往来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同 上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病症及发热恶寒等表症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同 上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胸、肺、膈、喉咙病症和阴虚内热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同 上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8个腧穴称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其作用有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可上下相交取穴,临床治疗效果很好。 表8 下合穴表 经属 三阳 六腑 下合穴 手三阳 太阳 小肠  下巨虚 阳明 大肠  上巨虚  少阳 三焦 委阳 足三阳 太阳 膀胱 委中 阳明 胃 足三里  少阳 胆 阳陵泉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皆分布在下肢膝关节以下。从胃经、胆经、膀胱经三条阳经上的六个腧穴处别出了六条支脉直接到六腑。上下合穴的治疗作用:下合穴具有调整六腑、输导经气的作用。凡六腑的病症皆可治疗,而且效果很好。 表9 十二背俞穴表 五脏(心包) 背俞穴 六腑 背俞穴 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胆 胆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请注意是脏腑之气而不是经络之气),十二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12穴。背俞穴的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其脏腑相应的病症,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而且用途广泛,效果很好。 十二募穴表 脏腑 募穴 主治病症 脏腑 募穴 主治病症  肺 中府 肺病 心包 膻中 心包病 肝 期门 肝病 心 巨阙 心病 胆 日月 胆病 胃 中脘 胃病 脾 章门 脾病 三焦 石门 三焦病 肾 京门 肾病 小肠 关元 小肠病 大肠 天枢 大肠病 膀胱 中极 膀胱病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于胸腹部的腧穴,请注意是脏腑之气而不是经络之气,也就是说,背俞穴、募穴是直接与脏腑相联通的部位所在,这就是“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共12个穴位。募穴的治疗作用:六腑病症多取募穴治疗。募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其它俞穴配合使用,即所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两穴也可相互诊察病症,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查俞,察俞而诊募”。 表10 八会穴表 八会 穴名 经属 脏会 章门 脾经募穴 腑会 中脘 胃经募穴 气会 膻中 心包经募穴 血会 膈俞 膀胱经穴 筋会 阳陵泉 胆经合穴 脉会 太渊 肺经输穴 骨会 大杼 膀胱经穴 髓会 绝骨 胆经穴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精、脉、骨、髓等精气所汇聚的腧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八会穴具有调理脏腑、调和气血、舒筋益髓的作用。凡是属于脏、腑、筋、骨、髓、血、脉、气这八个方面的疾病,皆可取其相关穴进行治疗。取气会膻中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表11 经脉交会穴表 经属 穴名 交会经脉 手太阴 中腑 手、足、太阴之会 手阳明 肩髃 足阳明、阳跷之会 巨骨 手阳明、阳跷之会 迎香 手、足阳明之会 足阳明 承泣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巨髎 阳跷、足阳明之会 地仓 阳跷、手足阳明之会 下关 足阳明、少阳之会 经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即本经腧穴与他经相交会的穴位。经脉交会穴的治疗作用:经脉交会穴既能治疗本经的疾病,又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治疗任脉的疾病,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疾病;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既可治督脉的疾病,又可治疗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既可治疗脾经病,亦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 多用途十四经特定穴表   阳明 太阳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手   2 6 10   1 5 9 LI SI SJ LU HT PC 大肠 小肠 三焦 肺 心 心包 原穴 合谷 腕骨 阳池 太渊 神门 大陵 络穴 偏历 支正 外关 列缺 通里 内关 郄穴 温溜 养老 会宗 孔最 阴郄 郄门 募穴 天枢 关元 石门 中府 巨阙 膻中 下合穴 上巨虚 下巨虚 委阳     足   3 7 11   4 8 12 ST BL GB SP KI LR 胃 膀胱 胆 脾 肾 肝 原穴 冲阳 京骨 丘墟 太白 太溪 太冲 络穴 丰隆 飞扬 光明 公孙 大钟 蠡沟 郄穴 梁丘 金门 外丘 地机 水泉 中都 募穴 中脘 中极 日月 章门 京门 期门 下合穴 足三里 委中 阳陵泉     络穴: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郄穴: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   四关(脏腑原穴配穴法):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上下肢相应 原络配穴法:以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络穴。 原募配穴法:即十二原穴与十二募穴相配,均治五脏六腑疾病。 原合配穴法: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 募合配穴法:即将本脏腑的募穴与合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六郄穴歌: 太阴肺孔最,厥阴包郄门,少阴心阴郄;大肠经温溜,小肠经养老,三焦经会宗 太阴脾地机,厥阴肝中都,少阴肾水泉;阳明胃梁丘,少阳胆外丘,膀胱经金门 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日月胆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会穴歌:脏章门,腑中脘,气膻中,血膈俞,筋阳陵,脉太渊,骨大杼,髓绝骨。 八脉交会穴: 公孙配内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配申脉,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足临泣配外关,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配照海,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本文档为【太极六合针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413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8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19
浏览量: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