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宋雅雯】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宋雅雯】

举报
开通vip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宋雅雯】 第 23 卷第 1 期 2005 年 1 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 . 23  No. 1 J an. 2005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李 如 龙 (厦门大学 中文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文章用实际语言事实说明了 ,联系地方史可以了解方言的形成和演变 ,透过方言词语 可以研究方言区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和各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文中还提出 ,方言和地域...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宋雅雯】
第 23 卷第 1 期 2005 年 1 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 . 23  No. 1 J an. 2005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李 如 龙 (厦门大学 中文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文章用实际语言事实说明了 ,联系地方史可以了解方言的形成和演变 ,透过方言词语 可以研究方言区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和各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文中还提出 ,方言和地域文化都 应该进行比较研究 ,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区 ,才能对方言与文化有宏观的、本质的了解。①   关键词 :方言 ;文化 ;比较 ;类型   中图分类号 : 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8224 (2005) 01 - 0048 - 09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 ,在一定的地域形 成了方言 ,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 ,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 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 文化 ,方言反映地域文化 ,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 ,前者是整体 ,后者是分体 ,二者之间是大同和 小异的关系。 由此可见 ,研究语言 ,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 ,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 化 ;换一个角度看 ,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 ,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 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最近二十年 间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个 人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以下若干问题做一番探讨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 视角 ? 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 ,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 ,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实才能正确理解。闽方言 的语音以保存上古音多而著称 ,放读同傍 ,展读同典 ,就是“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留存。为 什么全国方言中唯独闽方言保留这两个上古音的特点呢 ? 这就要从闽语的形成时代以及后 来偏安一角、又逐渐走出海洋、向外发展的历史背景去寻找解释。东南方言的单音词多、音节 界线分明 ,应该同古百越语及后来的壮侗、苗瑶诸语言的共处有关 ;北方汉语的翘舌音多以及 ① 收稿日期 :2004 - 11 - 20 作者简介 :李如龙 (1936 -  ) ,男 ,福建南安人 ,教授 ,博导。 轻声、儿化等现象 ,可能与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有关 ,这是民族共处和文化融合对语言的作用。 这是从整体上、宏观上考察地域文化对方言特点的影响的例子。 桌子在东南部的有些方言中叫 (上海、广州) 、床 (莆田、潮州、海南) 、盘 (邵武) 。这是古 来桌子的制作史的记录。先秦席地而坐 ,以盘为桌 ;汉唐的床和几一样矮 ,可卧可坐 ,也用来 写字办公 ,以后有了较长的腿才叫卓 (桌是卓的后起字) 。称为“ ”,可能反映的是倚墙所制 的固定的桌子。其实不但闽粤有 、床、盘的说法 ,现代普通话还管放置古琴的长几叫“琴 床”,山西长治说的“盘床”、浙江绍兴说的“桌床”也还都保留了“床”的旧制或旧义。前代语言 的词汇到了后来有的保存得多 ,有的保存得少 ,经过方言间的比较 ,往往可以从横向的差异看 到纵向的发展过程。这是通过共时的方言差异考察物质文化发展变化过程的例子。 从潮汕地区到雷州半岛 ,再越过琼州海峡到海南岛 ,一路上说闽方言的人都自称祖上来 自福建莆田 ,然而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从莆田大批移民到这一带沿海的具体记载。现 在的莆田仙游是宋代从泉州府分出来的兴化军 ,当时大家说的都是早期的闽南话 ,现在的莆 仙话已经和泉州、漳州地区的闽南话有很多不同了。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 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州泉州不一致的事实 :除桌子称床之外 ,还有 白肉 (肥肉) 、地生 (花生) 、沸水 (开水) 等。这些情况不但可以证实潮、雷、琼一带说闽语的人 确实是从莆田迁去的 ,而且还可以把移民的时间断定为宋代。可见 ,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 比历史文献和地下文物更能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当然 ,语言的词汇会有借用 ,这种同源的比 较必须是批量的、常用的特征词。然而 ,历史文献不是也有伪托的、地下文物也有搬动过的 吗 ? 这是用方言差异来证明历史上的移民过程的典型事例。 福建境内有闽、客、赣、吴各种方言 ,词汇差异甚多。唯独红薯都称“番薯”,无一例外 ,而 且旁及福建周边的客、粤诸方言 ,也相当一致。原来这种作物是明代闽南华侨从菲律宾侨居 地偷偷带回来种植的 ,由于耐干旱、易高产 ,在东南丘陵地区就很快普遍推开了。这些地方大 多称番薯 ,打上初进口的烙印。后来传到江北之后又有了地瓜、红苕、红薯、白薯、洋山芋等说 法 ,那都是晚近的变化。从中国向西洋出口的茶叶 ,在英语叫 tea ,在俄语叫 chai ,分别是闽南 话和北方官话的译音 ,可以用来证明中国茶叶出口的不同时代和出发地。这都是方言词记录 了经济史的典型例证。 山东曲阜方言谓“说话在理”为“子曰儿”,举国上下对孔夫子都是绝对崇敬的 ,但是有这 种说法的怕是不多 ,因为这个老祖宗正是曲阜人两千五百年前的大老乡 ;金华吴语至今还称 呼只说空话 ,办事不实在的人为“伯 ”,也因为这位越国宰相是他们的老祖宗所熟悉而并补 十分敬重的老乡。还有 ,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并补仅仅是地方神祗的名称 , 还用来造方言词 :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这些都是由于历史人物在当地的 深远影响 ,在方言里留下的印记。 北京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中可以发现 100 多条与森林和动物有关的地名 (榆林、梨园、黑 枣沟、鹿叫、豹峪等等) ,这说明早期的京畿一带曾经是林木繁茂、虎豹出没的地方。广东中部 则有许多像白鹤洞、鹤边、鹤州、鹤溪、鹤田等地名 ,有的学者以此来说明粤中“鸡卜”的古俗 , 解释“鸟田助耕”的传说。可见、许多方言地名都是当地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具体事件的忠实 记录。 发掘方言词的文化含义和历史原由是方言于文化的关系的微观研究 ,这类“文化词”的材 94 第 1 期 李如龙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05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5 年 1 月   15 第 1 期 李如龙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25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5 年 1 月   五、方言的文化类型及其历史背景 所谓方言的文化类型是对于方言的文化属性的归类。方言的文化属性是从文化的视角 看方言的外部特征 ,也可说是它的社会性格。不同方言的不同文化特点可以归纳出不同的类 型。考察方言的文化属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 1、从方言成分的结构关系考察方言的整合力 任何方言都是历史上多来源、多层次形成的 ,在形成的过程中 ,有的整合力强 ,因而内部 结构规律就比较严整 ,这种方言可称为单纯型方言。有的整合力弱 ,内部结构就松散而杂乱 , 这种方言是驳杂型方言。凡是形成过程中某一阶段由于人口多、势力大、经济好、文化高 ,其 结构系统成为该方言定型的底座 ,这样的方言就往往成为单纯型方言 ,如粤语是两宋时期的 移民在珠江三角洲独占优势时最后定型的 ,粤语的主流也以此为准 ,是单纯型方言 ,其声、韵、 调的音类和中古音的对应比较整齐 ,文白异读少。若是历史上变动大 ,层次复杂或周边方言 影响多 ,则方言结构可能杂乱 ,成为驳杂型方言 ,例如徽州方言 ,早期是以吴语为基础的 ,在皖 南定型后 ,受到北部和西部的下江官话及南部的赣语的影响 ,就变得驳杂。北京官话是元代 大都话的基础上定型的 ,整合之后成为强势方言 ,西南官话和东北官话是明清之后定型的 ,历 史短 ,变化不大 ,都是单纯型的方言 ;晋方言历史悠久、层次多 ,中古之后成为弱势方言 ,文白 异读繁 ,整合的系统杂 ,成了驳杂型的方言。主张晋语独立于官话之外并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2、从方言区的内部关系考察方言的聚合力 方言分布于或大或小的区域 ,通常由许多小方言组成。区内的小方言之间有的彼此比较 接近 ,有一种权威口音不断对小方言施加影响 ;有的则分歧很大 ,各自为政 ,缺乏权威方言的 影响。前者可称为向心型方言 ,后者是离心型方言。就其历史背景而言 ,凡是区内的方言单 纯 ,又有历史久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 ,便容易成为向心型方言。在两广地区 ,珠江三角 洲历来经济文化发达 ,人口密集 ,广州又是千年首府 ,这片粤语的中心区是典型的向心型方 言。其西部的四邑片、勾漏片和广西平话则是离心型方言。粤东的客家话 ,因为是大片的纯 客地区 ,又有嘉应州的历史文化影响 ,各地口音和用语并无重大差异 ,彼此很容易通话 ,那里 的客家话是向心型方言 ,而粤北的客家话和土话 ,在十几个县内相互穿插 ,它们的周围 ,还有 来自南边的、通行相当广泛的粤语 ,来自北边的赣语的影响 ,境内还有少数民族的语言 ,区内 又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而粤北的客家话和其他土话就成了典型的离心型方言。在福建 的闽语 ,闽东、闽南是向心的 ,闽北、闽中是离心的 ;江浙的吴语 ,北片的苏、沪、宁、绍是向心 的 ,南片的温、处、衢是离心的 ,这些不同的方言在聚合力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 社会历史原因也都不难解释。 3、从方言间的接触考察方言的竞争力 近代以来 ,社会生活变动大 ,不同方言之间接触多 ,相互影响也大。在接触中 ,强势方言 在社会生活里十分活跃和能产 ,对别的方言影响也多 ,是扩展型方言 ;弱势方言则往往逐渐收 缩使用范围 ,放弃方言的特殊成分 ,受共同语和别方言的影响也大 ,是萎缩型方言。方言的强 弱势取决于该分布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的影响力 ,也与分布地域大小、人口多少、以及 交通状况的优劣等有关。珠江三角洲的粤方言由于历来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政治文化势力也 强大 ,对粤西粤语、粤北土话乃至粤东的客家话、潮州话都有明显的优势和影响。粤北、粤西 35 第 1 期 李如龙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不少城镇早在数十年前就放弃原来的土话而改说“白话”了 ,连梅州、潮州这样的非粤语区的 城市也采取了本地客话或闽南话和“白话”并行的双语制。湘南土话 ,桂北平话则抵挡不住西 南官话及粤语的影响 ,呈现了萎缩的局面。在北部吴语 ,早期文化中心是苏州 ,“苏白”一直被 认为是吴语的代表 ,近百年来上海一跃成为东方大港、国际大都会 ,人口超过千万 ,上海话早 有替代苏州话的趋势 ,如今已经成了定局。这是单点的方言竞争力发生升降变化的典型 事例。 4、从方言的演变考察方言的稳定度 近代以来 ,从总体上说 ,方言的演变快了 ,但有的方言还是相当稳定 ,而另一些方言则变 动很大。一般说来 ,大城市的使用人口多的老资格方言都比较稳定 ,中小城市、人口变动大的 小方言则多有变异。在东南方言地区 ,苏州、福州、广州、厦门的方言是稳定型方言 ,赣州、衡 阳、衢州、屯溪的方言则是变异型方言。拿百年前留下的方言韵书和教会罗马字词典和现今 的方言作比较 ,拿老中青三代人的口音作比较 ,并不难考察出方言的稳定度。我们曾经比较 过明朝末年编的《戚林八音》和现代福州话的差别 ,结论是 ,三百多年过去了 ,并没有多少不 同。但是 ,离那里不远的宁德市郊的碗窑村的闽南话 ,因为是处在闽东方言包围下的闽南方 言岛 ,老、中、青三代人之间 ,单是韵母数就有二十多个之差。 各种方言文化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般说来 ,单纯型方言比较稳定 ,也多为向 心型的 ,这种强势方言比较活跃 ,也容易扩展。反之 ,驳杂型的方言容易变异 ,多呈离心 ,成为 弱势方言而逐渐走向萎缩。 六、联系方言状况考察地域文化的类型区 以上讨论的是联系一定地域 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考察理解方言的局部和整体的种种特 征 ,研究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还可以从方言出发来考察和说明地域文化的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民族关系、内外交往等情况的不同 ,中华文化在 不同的地区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异 ,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有同有异 ,都 可以从语言状况的考察得到重要的启发。 上文所说的方言文化类型对于考察地域文化特征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依据 ,大量的带有文 化色彩的方言词语和谚语、歌谣则是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地域文化特点的取之不尽的素材。此外 ,方言和共 同语之间的关系、方言和外族语言的关系、方言间的关系也同地域文化的变异相关。 方言有大区、小区 ,各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在这种关系上也表现着不同的层次。地域 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分层次的 ,大片小片都值得研究。 就全国的各大方言说 ,官话方言分布最广、人口也最多。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中心 区 ,全国几个大的平原和高原都在这一带相接并且连成一大片 ,人民之间历来的交往也多 ,种 种历史的条件还使官话方言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借助着全民族共同的文字和书面 语的传播和规范 ,其内部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在诸多方言之中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官话方 言成为现代汉语的代表 ,和中原文化的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正是一种表里一致的关系 ,因果 必然的关系。 和官话方言相邻的北片吴语、徽语、湘语、赣语 ,受官话的影响时间长、变化大 ,在一定程 度上也参与和体现了现代汉语演变发展的方向。这一群“近江方言”所分布的地区也有一些 45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5 年 1 月   共同的文化特征 :经济发达 ,交通便易 ,千百年来 ,浩瀚的长江中下游及其湘江、赣江等大支流 沟通各地 ,近代以来又从长江口走向世界 ,文化的涌动也十分激烈 ,并直接参与了中原大地主 体文化的激荡和变革。 远江的东南方言包括南部吴语、闽语、客家话和粤语。这一带的东南沿海早有走向世界 的传统 ,海上交通、向外移民和对外贸易这三种海洋文化的基因 ,为这一地区带来了经济的持 久繁荣和文化的新潮。不仅如此 ,还为传统的中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并因此给中华文明 古国带来了阵阵革命波涛。近代以来从这里开始发动的各种社会运动成为中华文化现代化 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代的改革开放也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考察这三大片的方言的特征及其所蕴涵的地域文化的特征 ,理解其间的种种对立统一的 矛盾关系 ,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 ,尤其是近代史 ,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规 律 ,理解各种现状 ,预见其发展方向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一些下位的中小方言区 ,我们也可以发现 ,不同方言间的地域文化也有不同的类型特 征。这里以福建境内的几个文化类型区作一简略的叙述。 闽东方言区是江城文化。闽江下游的“十邑”是闽东方言的主体 ,这里的数百万人口居住 在闽江口上 ,靠闽江上溯二十多个县 ,沟通近半个省 ,加以福州古城是千年府城 ,旧福州靠闽 江飘下的木排盖楼 ,在江岸、江洲种粮种果 ;有文化的往往占据许多肥缺 (衙门之外还有海关、 银行、邮电三行业) ;劳动者则靠手艺营生 (理发刀、厨刀、剪刀号称“三把刀”) ,生活可谓安稳。 五口通商之后北上宁波、上海 ,南下厦门、广州 ,虽无太大商业运作 ,也曾繁荣一时。因此人们 不太想离乡背井 ,俗话说 :“七遛八遛不离福州”。闽粤人移居东南亚历史长、规模大 ,唯独闽 东方言区出洋的人少 ,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闽南方言区 (含早期属于闽南话的莆仙方言) 是海洋文化。这里从宋代起就有精耕细作 的农业 ,人口繁衍迅速 ,很快就显得人多地少 ,资源短缺。宋元时代的泉州港就发展了规模巨 大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说 :“泉州人稠山谷瘠 ,虽欲就耕无地辟 ,州南 有海浩无穷 ,每岁造舟通异域”,这是最好的写照。一千年来 ,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厦门港 , 闽南人的足迹不但遍及、琼、台三省沿海 ,定居在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海岸线上 ,还远涉东南亚 各国 ,在那里繁衍了几千万人。远渡重洋谋生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 ,无数的灾难形成了闽 南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是他们的信条。在这种剧烈竞争的过 程中 ,也养成了团结互助的江湖义气 ,中华文化传统和乡土情缘又使他们开拓、发达之后不忘 回归。漳泉厦的千万华侨历来都念念不忘自己的乡梓 ,用国外挣来的钱来带动本乡和周边农 村的建设。 戴云山、武夷山一带包括闽中、闽北方言区 ,属于青山文化。那里山势平、雨量多、植被 好 ,山青水秀、人口稀少 ,从来不知干旱是何物 ,历来是福建的粮仓。北宋圣人朱熹在那里经 营了四十多年 ,这个理学中心在本地有深远的影响。杨龟山、蔡元定等大儒广布儒家文化 ,在 “以吏为师”的传统社会里 ,他们为政以德 ,节用爱民、除暴安良 ,深得民心 ;而澄心默坐 ,安贫 乐道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也影响巨大。安分守己、依赖青山、自给自足、不爱外出 ,不思进 取 ,成了老传统。谚曰 :“日求三餐 ,夜求一宿 ,粗茶淡饭 ,一生清福”,这就是许多闽北人的人 生哲学。 闽西客家山村是移垦文化。这些中原南下的流民的后裔在那里定居后 ,向土著学会了刀 55 第 1 期 李如龙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耕火种 ,植被破坏了 ,水土流失了 ,环境越来越差 ,只好不断迁徙 ,俗谚说 ,“命长唔怕路远”,这 是对客家移垦文化的最好的注脚。身处客地 ,为了立足 ,他们必须崇尚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增 强自己的信心 ,以耕读为本 ,重农轻商、重义轻利 ,以维系良好的地缘 ;固守密切的血缘 ,坚持 丧葬祭祀诸礼 ,以维系亲族的团结。这些客家传统也是由许多褒贬义十足的语词和俗谚来传 承和固守的。清代以来客家人和闽南人一道过台湾、下南洋 ,也走出了一番新境界 ,使客家文 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方言有不同的文化类型 ,地域文化也有不同的类型 ,这两种类型也是紧密相关的。进行 方言与文化的研究 ,应该从微观入手 ,但一定引向宏观 ;可以从单个方言入手 ,但一定要进行 多种方言的比较。只有经过比较、归纳出类型 ,才能展示整体的、宏观的特征 ,抓住事物的本 质 ,也才能对各个个体有真正的科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 : [ 1 ]帕默尔. 语言学概论[ M ]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3. [ 2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 M ]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 3 ]游汝杰. 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 4 ]李如龙. 汉语方言学[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5 ]李如龙. 福建方言[ M]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 6 ]李如龙.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M]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1. [ 7 ]李如龙.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 C] .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 8 ]李如龙 ,梁玉璋 ,陈天泉. 福州话语音演变概说[J ] . 中国语文 ,1979 , (2) . [ 9 ]李如龙 ,陈章太 ,游文良. 宁德碗窑闽南话二百年间的变化[J ] . 中国语文 ,1982 , (5) . [ 10 ]李如龙. 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J ] . 暨南学报 ,1999 , (6) . (责任编辑  陈  生) A Research about Dialects and Local Cultures L I Ru2long Abstract : This paper tells us by language fact s t hat we can know how a dialect formed and involved relating to local history ,and we can research the geograp hical environment s , re2 gional convertions and different cult ure tendencies t hrough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a dia2 lect . The author also point s out t hat only if we compare different dialect s and local cult ures and conclude different type of regions can we get macroscopic and essential views of dialect s and cult ures. Key words :dialect s ;cult ure ;comparison ;type 65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5 年 1 月  
本文档为【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宋雅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97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19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