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风雅_与_超政治性_的日本文学

_风雅_与_超政治性_的日本文学

举报
开通vip

_风雅_与_超政治性_的日本文学 2 0 0 5 年第 4 期 总第 9 2 期 外语研究 F o r e ig n L a n g u a g e s R e s e a r e h 2 0 0 5 , N0 4 S e r ia l NO 9 2 “风雅 ”与 “超政治性 ”的日本文学 叶 琳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 江 苏南京 2 10 0 9 3 ) 摘 要 : 在 中国汉文字和文化影响下诞生的 日本文学 , 尽管在文学理念上沿用了“风雅 ”二字 , 但却没有接受 、 承继汉语所赋予 “风雅 ”的原义 , 而是将其摒弃 , 重...

_风雅_与_超政治性_的日本文学
2 0 0 5 年第 4 期 总第 9 2 期 外语研究 F o r e ig n L a n g u a g e s R e s e a r e h 2 0 0 5 , N0 4 S e r ia l NO 9 2 “风雅 ”与 “超政治性 ”的日本文学 叶 琳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 江 苏南京 2 10 0 9 3 ) 摘 要 : 在 中国汉文字和文化影响下诞生的 日本文学 , 尽管在文学理念上沿用了“风雅 ”二字 , 但却没有接受 、 承继汉语所赋予 “风雅 ”的原义 , 而是将其摒弃 , 重新注人与 日本人 审美意识相吻合的含义 , 即远离现实社会 、 政治 , 埋头 于 自然 , 顺从 自然 , 追求 与 自然一体化的人生 乐趣 , 从而导致 日本 文学带有较浓厚 的“超政治性 ”倾 向 。 关键词 : 风雅 ; 自然 ; 超政治性 ; 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一 7 2 4 2 ( 2 0 0 5 ) 0 4 一 0 0 7 6一 0 4 一提及 “风雅 ” , 中国人很容易就联想到 “风流儒 雅 ” 、“风流雅 士 ”这样的词 , 认为应该是指那些具有 一种高雅 的生活情趣 、风度翩翩 、文学修养非凡等行 为或品质的人 。 根据中国的《辞源》解释 , “风雅 ”的 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 》和《大雅 》、《小雅 》。 “风 雅’,具有文章教化之含 义 。 由. 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 代封建时期居于 强有力的统治地位 , 所以儒家诗论 者把 “风雅 ”列为“ 六义 ”中的二 义 , 主张诗要担负起 对社会 、政治加以 “讽刺 ” 、 “讽喻 ”和“讽谏 ” 的批 判和 “教化 ”作用 。 正如《毛诗正义 》所说 : “夫诗者 , 论功 颂德之歌 、止僻防邪之训 , 虽无为而 自发 , 乃有意 于 生灵 。 ” ( 周祖洗 19 99 : 1 9 ) 《毛诗大序 》也同样强调 : “在心为志 , 发言为诗 , 情动 于中 , 而行 于言 。 ” “故 正 得失 , 动天地 , 感鬼神 , 莫近于诗 。 先王 以是经夫妇 , 成孝敬 , 厚人伦 , 美教化 , 移风俗 。 ” ( 成九 田 、 畅孝昌 1 9 98 : 11 9 ) 《毛诗大序 》不仅强调 了诗的 “教化 ”和 “社 会功用性 ” , 而且还提出了 “诗言志 ” 的主张 。 于是 , 中国古代文人继承 了儒家诗教提出的“风雅 ”精神 , 采用赋 、 比 、兴 、风 、雅 、颂 ,对统治者进行 “美刺 ” 。 因 此 , 中国文学到现在反映的主题基本上都同社会 、政 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并具有较浓的 “政治性格 ” 。 日本文学是在 中国汉文字 和文化的影响 下 , 尤 其是在 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下诞生的 。 虽然 日本人 在文学理念上也沿用 了 “风雅 ”这两 个汉字 , 但他们 却没有接受 、承继汉语所赋予 “风雅 ” 的原义 , 而是将 其摒弃 , 重新注人与日本人审美意识相吻合的含义 , 即远离现实社会 、政治 , 埋头于 自然 , 顺从 自然 , 追求 与自然一体化的人生乐趣 , 即松尾芭蕉所言 : 贯通于 西行之和歌 、 宗抵之连 歌 、 雪舟之绘 画 、 利休之茶道之中者 , 皆属 同一精神也 。 且所谓 排谐 之 “风稚” , 乃顺从 天地 自然 、 以 四季变化 。 为友 。 所 见之处无不是花 。 所思之物 无不是 月 。 若所见之象 7 6 非花 , 则为夷狄º ;所思之物非月时 , 则类同鸟兽 。 简 而 言之 , 风稚者 , 出夷狄 、 离鸟兽 、顺从造化 而 归造 化 者也 。 (犬养廉等 1 98 7 : 1 0 9 ) 这里的“风雅 ”完全是一种 日本式的概念 , 它贯 穿整个 日本文学 , 是 日本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审 美境界 。 因此 , 日本文学同中 国文学形成强烈的对 比 。 这种不同的“风雅 ”观 , 在中 日两 国对 “ 文学 ”一 词 的定义中也能反映出来 。 在中国具有权威性 的《辞海》中 , 对 “ 文学 ”是这 样定义的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 是用语言塑造 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作者思 想感情的艺术 。 文 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 在一定 的语言结构之中 , 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 的某种发现和体验 , 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 , 而非机 械性复制现实飞在有阶级 的社会里 , 文学具有阶级 性 。 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 认识生活 , 反 映生活 , 宣传本阶级的思想 。 ( 见夏征农 19 99 : 4 36 7 一 4 3 6 8 )而在 日本具有权威性的《广辞苑 》中 , 却看不 到中国式的这种定义 。 它 只是这样解释道 : 文学是 作者借用丰富的想象力 , 依靠语言文字 , 来表现外界 和内界的艺术作品 。 外界是指非我的客观世界 , 内 界是指每个人的思考 、情感 、欲望 的世界 , 也就是意 识的内在世界 。 (见新村出 19 98 : 23 81 ) 显然 , 中国文学带有较强 的 “文 以载道 ” 、 “ 诗言 志 ”的情结 , 而 日本文学带有一种 “脱俗 ”的色彩 。 在 日本 ,文学家不认同把文学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 。 因此 , “主情 ”或“重抒情”是 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 ,这 在世界文学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 造成 日本文学这种 “超政治性 ” ( 日语称为 “脱政 治性 ” )特点的原因可 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 著名中国 文学研究学者铃木修次先生曾这样说 : “ 日本人一直 是生活 在过 于超政治性的土壤之 中 。 ” (铃木修次 19 9 1 : 5 2) 这里的“ 土壤”可 以归结为地域性 、风物气 候 、社会历史 、 民族性等方面的内容 。 日本是一个 土 地 面 积很 小 的 ’国 家 , 国土 只有 3 7 . 8 万平方公里 。 它 四面环海 , 内陆多 山地 , 少平 原 , 河流纵横却短浅 , 最 高的富士 山也仅仅是海拔 3 7 76 米 。 整体的 自然景观显得十分小巧 、 清雅 、 秀 丽 。 再加上来自亚洲大陆的季风使日本一年四季的 自然景色富于变化 。 日本人 因此而喜好 、 善于抒发 内心对 自然的种种感受 , 咏叹 自然成为他们表达情 感的主题 。 再加之 , 日本自古 以来几乎是 一个单一性 民族 ( 大和民族 ) 的国家 。 历史上 , 日本国内的战乱较少 , 朝代的更迭也不频繁 。 当然 , 皇族内部也曾发生过 无数次争夺皇权的斗争 , 但是杀 父拭子之类的事件 极为罕见 。 因此 ,在 日本文学中“激烈的怒吼……雄 壮而崇高的风物和人事 , 不从所 见 。 ” ((( 万有大百科 事典》第 1 卷 , 小学馆 , 1 9 7 7 年 , 第 6 75 页 ) 日本现代 著名文学评论家加藤周一也曾指出 : 日本 “对于社会 风俗的批判 ,在和歌中不曾所见 ,在假名书写的物语 中也极其少有 ” , “谁也不会想象唐朝诗人那样吟咏 战争的悲哀和贫穷的痛苦 , 吟咏对于腐败政治的愤 怒 。 ” (李芒 2 0 0 0 : 53 ) 即使有 , 也 可谓凤毛 麟角 。 较 为稳定的政治使得贵族阶层的文学家更加亲近得天 独厚的自然风光 , 远离社会 。 日本宗教 的复合形态 , 即本土 的神道教同外来 佛教的兼容 ,尤其 12 、 13 世纪禅宗的传人 , 对 日本人 的心理结构和人生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 而这一切 又直接关系到日本文学理念的深化 。 在 日本文化的 底蕴中 ,佛教文化所占的份量要远 远大于先传人 日 本的儒家思想 。 在使 日本文学同社会政治发生偏离 的过程中 ,佛教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 在佛教传人 日本之前 , 日本人普遍信仰神道教 。 他们把自然万物和神道视为一体 , 认为无处没有神 , 无处没有道 。 崇拜自然如同敬仰神灵一般 。 自然在 日本人心中是神圣的 , 是赞美 、歌咏的对象 。 在 日本 文学里 , 随处可 以看到作者对 自然景物的抒情 。 尽管宣扬儒家思想的汉诗 、典籍被遣唐使带回 日本 , 受到上层贵族文化人的喜爱 , 但毕竟由于汉字 烦琐 ,要搞清楚其真意 , 实属不易 。 再加上儒家许多 “做人”的思想并不都是完全符合 日本统治阶级需要 的 。 因此 ,儒家的思想文化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大力 推广 , 在汉诗学大兴的情况下 ,像儒家的 “教化 ” 、 “诗 之功用 ”理论也几经淡化 。 相反 , 作为中国大陆文化 载体的佛教传人 日本后 , 其教义 和精神却在 日本受 到特殊的礼遇 , 并在 日本的土壤里深深地扎下根来 。 佛教轻视现实人生 、重视彼岸灵魂 、追求摆脱轮回的 思想同现实社会是相悖的 。 而推崇万物有神 (灵 ) 论 的神道教是 日本生产力非 常低 下 、 文 明尚不开化的 情况下产生的 。 它较之佛教而 言 , 教义简单而不完 整 , “更多的是取自神话传说的故事和从此衍生 出来 的各种仪式的总合 ” ( 叶渭渠 20 0 0 : 11 7) 。 神道把修行 的重点放在祭祀自然的神灵上 ,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神 的精灵 , 有神灵的现世乃 是自然之境 。 虽然佛教的 “来世 ”观和神道教的“现世 ”观有差异 , 但它们之间并 没有明显 的界 限 。 在很 多场合 , 它们都 是复合一体 的 。 这在《平家物语 ))o 的 开篇处就可 以窥视一斑 . 即 : 抵 园精舍的钟声 , 回 荡着万物 变化 的声音 。 攀 罗树上盛开的 花 色 , 昭 示 着盛者必 衰之真理 。 骄横 者不 长久 , 恰似春夜里的一场梦 。 勇猛者 亦终将灭 , 如 同风前的 尘埃 。 佛 、神道的融合在丰富了原始神道教的同时 ,也 使外来的佛教趋于 日本化 。 佛教 主张游于 四方 、 因 果报应 、心性等思想深受 日本贵族的欢迎 。 尤其是 佛教的净土宗摒弃了烦琐的修行 , 主张一切众生 皆 可成佛的观点 , 得到 了下层百姓的拥护和赞赏 。 佛 教主张 “清静无为”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进行愚 民统治 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 因此 , 佛教也深得统治者的欢 心 。 正是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和倡导 , 佛教在 日本 日益充满活力 。 到了 日本中世纪 时期 (1 2 世纪 末至 17 世纪初 ) , 战乱 、 政权更迭不断 , 无常思想便 大行其道 , 于是佛教成 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 。 其 影响大大超过 了儒学在 日本的传播 。 更有甚者 , 深 受中国传统的老庄 、儒家等思想合流 、独具中国特色 的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派 , 于 12 世纪传人 日本后 , 立 刻受到 以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政权及武士们的支持 和欢迎 。 因为禅宗视 “生死一如” , 主张“物我两忘” 、 “生不可喜 , 死不可 悲 ” 、 “不立文 字 ” 、 “ 以心 传心 ” 、 “冥想 ” 、 “顿悟 ”等学说与武士 阶层的生 活和心理状 态正相适应 。 很快禅宗得 以在 日本开花结果 , 并赚 得 了众多的信奉者 。 在长期的佛风梵语的熏陶下 , 日本人对 中国传 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引进和吸收出现了明显的 偏向 。 他们从中国输入的大多是一些佛教 、 禅林文 学 ,或抒情 、或咏物 、或叹情事的汉诗文 。 而唐代“诗 圣 ”杜甫的诗在 日本却没有产生过什么影 响 。 这当 然同他的创作风格—愤世嫉俗 、 抨击社会政治有关 。 相 比之下 , 白居易的诗如《白氏文集 》被 日本上 层贵族视为必读之书 , 对 日本文学却产生 过 巨大影 7 7 响 。 但仔细查看就能发觉 ,也仅仅限于他的那些 “闲 适诗”和“感伤诗 ” , 如《长恨歌 》、《琵琶行 》等 。 日本 人感到亲切的几乎都是 白居易歌咏风花雪月 之诗 , 而他本人极其称道的“讽喻诗”却没有在 日本文学中 留下什么印痕 。 像《游仙窟》之类与社会政治毫无干 系的“软文学 ” , 却大受日本人的喜爱和重视 , 在 日本 “并被视为 宝 贵的文 化遗产加 以保护 ” (铃木修次 1 9 9 1 : 4 6 ) 。 由此可见 , 古代 日本人在接受外来文化 的过程中是按照 自己的喜好加 以取舍 , 把中国古典 文学富于社会政治批判精神的文学作品排除在外 。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 , 日本人对本 民族的文学 创作也持同样态度 。 比起文学 的思 想性来 , 他们更 注重追求的是文学的艺术性 。 在 日本假名文字没有发明以前成书 的《万叶集 》 (约 75 9 年 )是完全借用 中国汉字 的“音 ”或 “意 ”编写 的 日本最早的一部诗歌 (和歌 ) 总集 。 在万 叶时代能 够用汉字写歌的 , 只能是贵族 。 即使有部分民歌也 是由那些中下贵族出身的“文人墨客”们搜集整理出 来的 。 《万叶集 》所收集的前 、中期诗歌的歌风语言 率真 、朴实 ,格调雄浑遒劲 , 感情诚挚 、热烈 , 意境宽 阔而富有原始情调 。 主要代表歌人为宫廷出身的柿 本人麻吕 ( 生 卒不详 ) 、朝廷高官大伴旅人 ( 6 6 5一 7 3 1) 和地方长官山上忆 良 ( 66 0一 7 3 3 ) 等 。 受儒家诗 学的启迪 , 这个时期 的“ 和歌 ”内容客观地反映了 日 本大和 、奈 良时代社会的真实风貌 , 不仅有为天皇歌 功颂德 的 , 而且还有为豪门贵族唱赞歌的 ; 既有 以生 产劳动为题材的 , 也有以摇役 、战争为题材 的 ; 有关 心百姓疾苦的 , 也有勇武尽 忠的等等 ,充溢着男子汉 刚毅的气概 , 故《万叶集 》在 日本文学史 上又被称为 “ 男子”文学 。 到了万叶后期 , 整个歌风变得哀婉 、伤 感 、优美 、纤细 、柔弱起来 , 内容也 日益狭窄 , 咏叹 自 然和爱情 的作品明显增多 , 歌人们比较 追求写作技 巧 ,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 强调 主观情绪的感动 。 这个 时期的代表歌人 、贵族出身的大伴家持 ( 7 18 一 7 85) 主张用“ 心 ”写歌 。 这里的 “心 ”可 理解为 “真 ” 、 “ 主 情 ” 。 “心 ”是主体的感情 , 是诗歌 ( 和歌 )美的主要条 件 。 显然 ,在此 已经失去 了前中期作品 中表现现实 社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以及题材的广阔性 。 从总体 上来看 ,在《万叶集》里赞美 自然和爱情的诗篇 占总 数 的 6 4 % 。 代表 日本 文.学特色的“抒情性 ”或 “主情 论 ”明显胜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 到了平安时代 ( 7 94一 1 192 ) , 假名文字的出现为 日本 “国风 ” 文学的兴起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 它不 仅使“ 和歌 ”艺术 (指 “ 5 、 7 、 5 、 7 、 7 ”型的 “短歌 ” )得以 发扬光大 , 而且还开创了“物语 ”旧 记 、随笔 、说话等 7 8 散文文学的新天地 。 充满浓郁佛教色彩 的“物语 ”文 学集大成的《源 氏物语 》更是从头至尾贯穿着 “感物 兴叹”的美学精神 。 作者不是 以批判社会 、嘲弄政治 为自己的写作 目的 , 而是将真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 对 “物”的“感叹 ”表现了出来 。 它完全是作者本人对 引发 自己内心深处感动的 “人 ”和“事 ”进行种种感情 宣泄 : 或悲 、或喜 、或忧 、或愤 、或怜 、或哀伤 、或惋惜 、 或同情等等 。 在作品 中 , 看不到作者对社会政治进 行强烈抨击的写作态度 。 以 “感物兴叹 ”为基点 、 从禅宗教义中衍生 出来 的“幽玄 ”理论同样强调 “ 主情 ” , 忽视文学 的社会功 用性 , 它使得 日本文学越来越远离现实社会和政治 。 结合“幽玄 ”产生的 “风雅 ”美学理论 , 更是主张文学 的“超现实性 ” 和 “超政治性 ” 。 至此 , 日本文 学也就 背离了现实社会和政治这两大主题 。 另外 , 还有几个导致 日本文学出现明显 “超政治 性 ”倾向的因素不可忽视 。 一是老庄的 “道法 自然 ”与日本神道精神的 “ 天 地 自然 ”是相符合的 。 在 6 世纪末 、 7 世纪初 , 老庄 的思想传人 日本后 ,很受贵族知识分子的欢迎 , 他们 不仅把《老子》、《庄子 》等同儒家经典一 样作为必读 书籍 , 而且有的甚至还把老子的处世态度如“无为 ” 、 “虚静 ”作为 自己的生 活指南 。 老子的 “顺应 自然 ” 、 “虚 ”和 “实 ” 、 “平淡 ”等为 日本式 的“ 风雅 ”理论提供 了一定的依据 。 二是在古代 日本从事 文学创作 的文 学家们虽然 多是贵族出身 , 但他们不 是政治的积极参与者 。 尽 管后来普通市民也参与到文学之中 , 但他们更是与 政治家无缘 。 正如铃木修次先生所说 : “ 日本真正的 传统文学主要是在宫廷妇女 (宫廷女官 ) 、法师 、隐士 和市民等中承继 。 这些人都不关心政治 , 从政治方 面来看 , 多数都属于局外之人 。 日本文 学的核 心是 由作为政治局外人的文学家从事文学游戏的精神所 支撑的 。 ” (铃木修次 19 91 : 4 3) 这在 日本古代文学 以 至近现代文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 。 在 日 本历史上 , 既是参与 国事的优秀官吏 , 又是杰出文学 家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 极其罕见 。 在 日本近现代 , 政 治家中文学造诣很深者或兼为文学家者更是凤毛麟 角 。 文学家把政治家当作 “俗物 ”看待 , 而政治家则 把 文学家视为 “无庸 ” 。 这样 , 必然使 日本文学家在 创作文学时 , 有意识地把文学同社会政治 区分开 , 使 它们分道扬铺 。 而在中国历史上 , 文学的创作者基 本上是一些士大夫阶层的官僚和知识分子 。 他们以 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目的而发奋努力 。 很多 文学家本身就是 “ 以文卫道 ”的官吏 。 他们不可能不 时刻关心着与己 息息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 。 三是 日本假名文字在 9 世纪 和 10 世纪 之间一 出现 , 就是被蔑视为 “女性文字 ”的 。 男 性贵族和知 识分子对它是不屑一顾的 。 由于假名文字没有汉字 那样烦琐 、难辨 、难记 , 又能准确表达 日本人细腻的 思想感情 , 因此 , 假名文字 自然就深受平安朝贵族妇 女的欢迎 。 再加上豪门权贵藤原 氏执政 以后 , 在政 治上推行 “摄关 ” 、 “外戚政策 ” ,更使得更多 的贵族妇 女注重 自己的文学修养 , 形成一种爱好习文的风气 。 因此 ,平安朝时期 , 日本涌现出一 大批卓有成就的女 性作家 。 像贯穿着 “感物兴叹 ”美学理念的《源氏物 语 》就是出 自宫廷女官紫式部 ( 约 9 78 一10 15) 之手 。 她 自幼聪颖好学 , 才华横溢 , 精通汉诗 , 熟稳四书五 经 , 通晓音律 、佛典以及 日本的“和歌 ” 。 她被召进宫 中深得一条天 皇和皇后 的赏识 。 尽管如此 , 她作为 彰子皇后的女官 , 也只是为皇后讲解《白氏长庆集 》、 《日本书纪 》、 《法华经 》等 , 却不曾拥有 参与政治机 会 , 因此她 的写作自然不与政治相连 , 而是着重描绘 笔下人物的感情世界 。 其他女性作家如著名的清少 纳言 (生卒不详 ) 在写作《枕草子 }}( 约 1 00 0 ) 时也是 如此 。 她依靠女性才有 的细腻感觉 , 把笔触几乎都 用于捕捉大自然的秀丽之中 , 由此抒发内心 的各种 感受 。 她们的文学都为后 世文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 调 。 当然 , 作为社会发展产物的文学完全彻底超脱 现实和政治是不可能的 。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会带有 其赖 以产生的时代烙印 。 不仅古代 日本文学如此 , 而且近现代文学亦然 。 但从 日本 近 代主 流文 学来 看 , 文学家仍然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 , 淡化文 学与政治的关系 。 大多数文学创作者 的着眼点在于 追求剔除政治色彩的 “纯文学 ’, ¼ 。 总之 , 在超脱现 实 、远离政治的地方追寻 “风雅 ”确实是 日本文学 的 传统特征之一 。 注释 : ¹ 这里的 “四季变化 ”在 日本文学史上又被称为 “四时 ” 。 º “夷狄 ”在此表示野蛮 、未开化之意 。 » 《平家物语 》是 日本镰仓时代初期战争小说的代表作 , 其 作者与成立的具体时间不详 。 ¼ “纯文学 ”是贯穿 日本整个 文学的 主流 。 在 日本文学史 上 , 它被称为“私小说 ” , 即作家将写作 的重心放在 自己 切身的体验 、或 自己身边 出现 的人 、或琐碎 的事情上 , 注重心理描写 , 追求为艺术 而艺术 。 参考文献 : [ 1 ]成九 田 , 畅孝昌 . 中国古代文论 概述〔M 〕. 太原 : 山西 古籍出版社 , 199 & 〔2 」加藤周一 日本 文 学史序说〔M」. 筑磨学艺文库 , 1 9 9 9 . [ 3 」久保田淳 . 日本人的美意识〔M〕. 讲谈社 , 19 78 . [ 4 〕李芒 . 采玉集【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 2 0 0 0. 「5 〕铃木修次 . 中国文学与 日本文学〔M」. 东京 : 东京 书 籍株式会社 , 1 99 1 . [ 6 〕犬养廉 , 神保五弥 , 浅井清 . 详解 日本 文学史〔M ] . 东 京 : 桐原书店 , 1 9 8 7. 〔7 ]王长新 . 日本 文学史〔M〕. 长 春 : 吉林大 学 出版社 , 1 9 9 0 . 【8 ] 叶渭渠 . 日本文明【M〕. 北京 : 中 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2 0 0 0 . [ 9 ]西 乡信纲 . 日本文学的古典 [ M〕. 岩波书店 , 2 0 0 0. [ 10 ]夏征农 . 辞海 (下 ) [ Z ]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 99 . [ 1 1〕小西甚一旧 本文艺史 [M ] . 岩波书店 , 1 9 8 6 . 【1 2」新村出 . 广辞苑【Z〕. 岩波书店 , 199 & [ 13 」周祖洗 . 隋唐五代文论 选 〔M ] . 北京 : 人 民文 学出版 社 , 1 9 9 9 . 收稿 日期 : 2 0 0 0 一 0 1一 10 作者简介 : 叶琳 , 博士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日本 文学及文学理论 。 (贵任编辑 : 揭 侠 )
本文档为【_风雅_与_超政治性_的日本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547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1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18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