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第46卷第4期 V01.46No.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azhongNorIIl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2007年7月 July2007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财政部教科文司1、华中师范大学2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 (1.财政部教科文司,北京100820;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农村政治“三位一体”,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逐步成为新农 村...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第46卷第4期 V01.46No.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azhongNorIIl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2007年7月 July2007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财政部教科文司1、华中师范大学2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 (1.财政部教科文司,北京100820;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农村政治“三位一体”,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逐步成为新农 村建设的障碍。基于对70个县市的农村文化实证调查,本文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是投入 不足、体制不顺、技术环境变化、社会结构转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农民群体的文化 需求,本文提出了以保障文化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并探讨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 应该采取的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456(2007)04一o101—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问题逐步得到我国 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①。2005年,中国政府颁 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将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 度。从1995年到2007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学界发表了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文章不下 300篇,对当代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特点和 规律、建设目标、任务与内容、战略与对策等均有 论及,并形成了以下几个研究热点:一是关于农 村文化体制的研究,包括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目 标设定、政府基层文化管理职能的转变、农村文 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等;二是关于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研究,包括当代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理 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研 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政策研 究等;三是关于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和农村 文化的产业发展研究,包括农村文化资源的类型 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民间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研究等。[1_6]但这些研究成果不论是作 为理论成果还是应用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存在 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方面的局限。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从理论与实践两 个层面探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式,特 别是公共财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财政部 教科文司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课题组于2006年 3—7月组织了全国农村文化调查。本次调查按 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宗教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五大类选择了19个省(自治区)的70个县(市) 200个乡镇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共发放农 民调查问卷18500份、乡镇干部调查问卷4500 份,收回有效农民问卷17971份,回收有效乡镇干 部问卷4332份,共完成了22303份问卷、630万个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 , 一、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概述 (一)农民群体的业余文化活动形式 调查显示,文化消费在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 构中不占重要地位。2005年,农民家庭的平均文 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 (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 [收稿日期]2007一03—10 [基金项目]财政部“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调查” *课题主持人,王家新(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执笔人,吴国生,傅柴 武,徐晓军,吴理财。 ①本文把“农村文化”界定为存在于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技术(物质)一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五大 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 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10l 万方数据 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 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 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 (7.11%)。在接受调查并作答的15770位农民 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 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 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农民对 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正在逐步降低。 (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拥有及使用状况 表l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拥有及使用状况 文化设施名称 文化设施拥有状况文化设施使用状况 人数百分比①排序人数百分比排序 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 电影放映室或电影院 录像厅 戏台或戏楼 有线电视或电视羞转台 有线广播 公共电子阅览室 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阅报栏 老年活动室 文化大院 个体文化室或个体网吧 祠堂 寺庙 教堂 合计 460232.9 170812.2 988 5.6 256918.3 533838.1 305921.8 804 5.7 324323.9 221315.8 334923.2 143810.3 11818.4 13859.9 398628.5 183713.1 37500267.8 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状况来看,普及率 最高的前5种设施分别是: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 台、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寺庙、体育场地和体育器 材、老年活动室。从农民经常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 的情况来看,农民使用最多或常去的公共文化活动 场所前5位依次是: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有线 电视或电视差转台②、寺庙、体育场地和体育器 材、戏台或戏楼,而农民日常最少去或使用频率 不高的5种公共文化设施分别是:公共电子阅览 室、录相厅、个体文化室或个体网吧、教堂、祠堂 (见表1)。 实地调查显示,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 供给首先是有线电视系统或电视差转台,其次是农 村文化活动室。排在第三、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农 技学校或培训班、有线广播和老年活动室;但同时 乡镇干部群体也已经认识到,在政府提供的这些文 化设施中,农民使用最多的是有线电视和文化活 动室。 、 从农民自有的文化设备情况来看,普及率最 高的是电视机,约90.5%的农民家庭拥有一台或 102 多台电视,62.4%的农民家庭拥有一台或多台 VCD或DVD机。随着电视机在农民家庭中的普 及和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快速推进,调 查结果显示,约74.O%的农民所在村庄已连通有 线电视网络③,另有24.1%的农民家庭安装了卫 星接收设备,能够在家中上网的农民家庭也达到 了O.9%④。 (三)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政府供 给与农民的期待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可供选择的文化活动及 其参与状况,课题组设计了“你们那里有哪些文 化活动?⋯‘您参加最多的文化活动是哪些?”“当 地政府举办最多的活动是哪些?”以及“最希望政 府提供的文化活动有哪些?”四个选题,对这四个 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群体对当 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状况评价和对政府 的期望。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农民参与最多的集体性 或公共性的文化活动是“放电影”,其次是看戏和祭 祖;而政府主办最多的是“文化下乡”活动,其次是 给农民放电影和演戏。另外,政府对杂技、花灯等 民间艺术活动、民俗表演等比较重视,但对剪纸等 民间工艺展览、比赛出力不多。对政府组织的“文 化下乡”活动的高参与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 民对政府的期望,排在农民对政府文化活动期望的 第一位,其次是“放电影”和“民间艺术表演”,而庙 会等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并不在农民对政府的 期望之列。 ① 此处的百分比是指选择该项的人占所有接受凋 查者的比例,如选择文化室的4602人占所有接受调查者 17971人的32.9%,即有32.9%的农民所在的村有文化 活动室,因此总和超过100%,后面超过100%的原因 相I寸。 ⑦ 由于农民可能使用但并未明显感觉到有线电视特 别是电视差转台的存在,因此导致此项比例不高,但根据 课题组实地调查的经验,结合上文农民业余时间从事最多 的活动就是看电视这一结果,课题组认为这一项应该是农 民最常用的,应该进行修正,下同。 ③此处仅指有线电视网络已通到村民所在村庄,但 并不一定代表所在村庄的农民家庭都连通了有线电视网 络。实地访谈证实,由于存在有线电视收费,即便是在有 线电视网络已经覆盖了的村庄,仍然有部分农民家庭没 有接通有线电视网。 ④如果按照作答的人数计算,本应为1.8%。选择 “拥有电脑设备”的农民家庭有8787个,课题组推测另有 9184位农民由于没有上网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上网而没 有作答,因此,应作相应修正,即已上网的农民家庭所占 比例约为O.9%。 ,8¨5 2 9¨4 6 7 m”¨3坨 均铝鼹墟伯∞∞∞跎w¨诣∞眈佗m"豇色L”豇色口;吼包置色豇钆色,翟篙警篇篇篡嚣淼 2 m¨7●6¨4 8 5¨”坨3 9 万方数据 表2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状况及对政府的期望① 文化活 动形式 现存形式 经常参与形式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政府举办 对政府的希望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调查显示,乡镇干部群体与农民群体在对于 政府角色认同上有区别。乡镇干部们认为现在 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最多的是“文化 下乡”、农业科技培训、节庆活动和免费放电影; 但乡镇干部们并不认同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案。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举办的活动首先是农业科技 培训,其次才是“文化下乡”和劳动技能比赛,而 传统的民俗旅游、庙会、花会灯会以及民间工艺 展览和演戏等都被乡镇干部们排在了政府行为 的备选项目中,这反映出乡镇干部积极推进农村 经济建设的意图。 (四)农村日常文化资源获得的途径与渠道 调查表明,农民日常所阅读的书报、杂志主要 是自己花钱购买(44.2%),其次是向他人借阅 (21.3%),第三是政府及有关单位赠送(8.8%)。 这说明,农民日常文化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自己 及所在社区。 农民了解国家政策和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依 然是电视(41.73%)、报纸(书、杂志)(21.03%)、广 播(14.37%)等大众媒体,与亲友或邻居聊天 (10.84%)也是获得资讯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 网络在农民了解国家政策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 用,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不高。 二、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 从体制、结构和变迁的角度来了解和把握当代 中国当代农村文化的特点,从中可以窥见当代农村 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l一)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特点 1.投入体制:总量不足、重投轻管、个人为主 尽管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逐年增长,但从总体 上看,国家财政对文体广事业费的支出在“十五”期 间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均增 长率。从文化行业的局部看,由于基数小,财政拨 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六五”是O.52%,“七五”是0.45%,“八五”是 0.46%,“九五”是O.45%。“十五”期问,2001年是 O.40%,2002年是0.38%,2003年是O.35%,2004 年是0.40%,2005年是O.39%[73;从财政对文化 投入的级别构成看,中央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力度远 远超过地方财政。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存在明显的 “城市偏向”,农村文化的投入在国家对文化投入中 的比例较低,统计表明,从2001年到2005年,国家 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所占国家文体广行业财政支出 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0%到25%之间。 调查显示,农村文化公共投入在配置上不尽合 理,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 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中 西部地区县以下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也几 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 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明显的“重投轻管” 的特点。 与公共文化设施严重老化衰败相对照的是电 视、影碟机等现代文化设备快速普及到家庭,从投 入主体上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文化时代的 到来,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开始进入一个 以个人(家庭)为主的时期。 2.组织体制:行业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有限资 源浪费 农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 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电视广播,县文化局负责 群众文化,县体育局负责群众体育活动,县委宣传 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乡一级,党委有党委 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办(所)有教育办(所)组织的 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 单,政出多门,领导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 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 ① 本表所列数据仅局限于当前农村文化中具有集体 性或公共性的文化活动项目。“看电视”、“读书看报”等活 动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调查组没有将它们列入农民群众对 政府的期待文化活动范围,本表所反映的农民文化活动与 上文提到的“农民业余文化活动”不同。 103 万方数据 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与投入,这 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 挥应有的效益。 3.评价体制:重形式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估 绩效评价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 的工作,它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 束的作用。但调查表明,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评 估工作机制不全,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 向”,评价的标准就是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少 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 制度,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 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 标。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评估一般都是一次性评 估,缺乏一个事后的反馈监控机制,一些已建成的 农村文化设施很难得到有效使用。 . (二)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特点 1.农村文化在供求结构上的部分不对称 调查发现,政府供给的文化活动与农民的文化 活动需求之间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 节。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如上文所述,政府 提供的文化设施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有线电视或 电视差转台、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农民技术学校、 有线广播、老年活动室;而农民对政府提供文化设 施的需求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文化活动站或服务 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 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有必要说明 的是,由于政府供给的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台普及 率已经比较高,农民对这一设施的需求也相应地降 低,从而导致农民文化需求中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 台等设施没有排进前5名,但这并不等于农民不需 要“电视”。在其他的调查中也显示了同样的情况, 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不能仅仅理解为农村文化资 源贫乏,而是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 不足这一结构性矛盾造成的结果。现有的农村公 共文化供给制度存在缺陷。[8] 2.农村文化在城乡结构上的边缘性和滞后性 调查发现,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处于边 缘化的境地。自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以家庭消费文 化为核心的“私性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与城市公共 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 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 微。[9]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农村 文化基础设篪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有所 改变,但在整体上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永 远是城市盲目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但农村却在追随 l04 和模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从农民对文化活动 的选择偏好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对文化活动以及 文化设施的偏好具有明显的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 痕迹。调查发现,农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也都是电 视、广播、书、报纸、杂志等现代媒体,普及率较高的 也是各种现代文化传播工具,但在文化内容的供给 方面,仍然大大滞后于城市。当代中国的中心文化 是现代都市文化,农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 边缘。 3.农村文化在地缘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中国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 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建国后,随着农村 宗族逐步消减,亲缘、业缘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力也 在不断消退,而基于地缘之上的地域文化特点保存 相对完整。据课题组对东、中、西部农村的实地考 察,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体现在地缘结构上仍然具有 一定的封闭性,即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很大, 地域文化特色往往与当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宗教 信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系统结 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地域的农民很难轻易 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系中去,例如,各地方戏曲 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这种地域文化的差 异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农村文化在地缘结构上的 相对封闭性。 4.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的差异性 农民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年龄、文化 程度、宗教信仰等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次级群体, 形成不同的群体亚文化。群体亚文化既是层次分 化的原因,又是层次分化的结果。因此,农村文化 体现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同层次、 归属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农民具有相同和相近的文 化消费取向,一般不会融入其他亚文化群体的文化 交往圈子。本次农民文化消费偏好调查表明,不同 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相似,但不同年 龄的农民对于文化设施的需求则具有很大的差异, 当前农村文化消费出现了分众化趋势,一种文化样 式难以满足所有农村亚文化群体的文化需求,农村 文化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三)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变迁性特点 1.文化主体:当代农村空心化趋势与农村文化 精英的出现 除东部发达地区之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大多是 劳动力输出地。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家庭平均每 户就有1人外出打工。中西部农村外出打工人员 一般要占全村总人口的25%一30%,西部个别地 万方数据 区可能达到40%。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主要 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而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 用的中青年人却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 外。一方面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 发展的后劲,造成了农村文化传统的断裂;另一方 面,公共文化服务因为缺乏农村中坚力量的参与, 客观上使其日益边缘化。这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作 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同时,调查组在一些农村基层考察时也看到, 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锐、富于改革和进取精 神的中青年农民已经成为农村文化事业的主体。 他们以农村文化市场为导向,组建各类农村民间职 业剧团、农民业余文艺队或民间演出队等文化组 织,采取适宜的文化活动形式,积极迎合本地及邻 近地区农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农村文化专业户和农 村文化精英。 2.文化内容: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萎缩与现代都 市文化的渗透 ’ 调查组发现,农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 记忆正在逐步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 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 缩,一些民间艺人也随着生活的压力等原因相继转 换岗位,一些经典文艺活动和文艺人在人们的生活 中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原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 瓦解熄灭了农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原已发展起来的 唢呐、秧歌、皮影、戏剧、舞龙、舞狮等农村班社随着 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也逐渐解散,民间艺术也 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 ‘ 集镇生活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模仿和对周边农村 的辐射,带来了城市文化下沉和乡村文化模仿现代 都市文化的双重动力。同时,“民工潮”在城乡间的 空前大流动,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了解城市、参与现 代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机会,电视、广播、书刊、报 纸、杂志等现代大众媒体也逐渐占据了当代中国农 村文化的主导地位,广大农民群众模仿城市人的文 化消费方式,现代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农村文化 开始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3.文化载体:低技术服务产品的没落与高科技 文化载体的流行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体。 在当代农村存在着戏曲杂技、电影、电视和计算机 互联网等多种文化类型。传统戏曲杂技以人的身 体为介质,电影基于近代光学技术,电视基于现代 电子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则是当代众多高新技术的 集成,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构成了一个从低技术含 量到高技术含量的等级阶梯。技术进步同样影响 到农村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随着当代农民自己 拥有的现代文化设备愈来愈多,低技术文化服务产 品愈来愈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调查表明,戏 曲传统开始在农村出现断裂,“有线广播”和老式胶 片电影这些文化服务方式,无论是在农民心目中还 是在乡镇干部眼中,都没有得到认同。社会经济愈 发展,这种趋势愈明显。 调查发现,西部地区由于相对封闭,现代经济 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比东部要小得多,传统文化 艺术形式(主要是地方戏曲)保存相对完整,民间 “自乐班”发展较好,电脑和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民家 庭,但普及率不高。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家庭已经进 入到一个电脑和互联网服务快速发展时期,调查表 明,广东有5.7%的农村家庭能在家中上网, 26.3%的农民家庭拥有电脑设备,高新科技的文化 载体发展迅速。 4.文化消费:公益文化活动的退缩与农村文化 产业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逐步降低对农 村基层的介入程度,乡镇和村一级的经济实力弱 化,除东部个别地方之外,中西部的绝大部分乡镇 和村都不再有文化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乡镇文化 站、村一级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村组文化室大 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县乡文化机构组织的 “文化下乡”、“电影进村”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这 种“喂食”式的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唱独角 戏,难以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心中的文化热情,也没 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几十年的建设和努力依然 没有培养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与这种公共文 化活动逐步退缩相对照,农村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开 始起步,农民自发集资改建文化阵地、资助政府办 电视差转台、成立个体电影放映队、兴办舞厅、游戏 厅与网吧等,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成为满 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 5.文化阵地:政府文化阵地的衰退与民间文化 组织的成长 农村集体化时期,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几乎都是 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建立了县、乡、村和生产队系统 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对 农村管理方式的转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不再存 在,没有了公共文化网络,县乡政府也很难开展大 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民间文化活 动开始兴起,农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民间组织的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 105 万方数据 一些地方戏剧和曲艺团体活跃,民间文化精英开始 出现。 农村文化的这种现状与特点也得到了众多调研报 告的证实,这些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普遍认为当前政府对农村文化重视 不够,供给不足,投入不足,渠道不畅,体制不顺。[6] 三、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 理论模型和目标模式 为了保证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和 可操作性。必须分析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 发展的基本模式,确立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行动 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存在和运 行环境 (一)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三种理论 模型 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基础结构经历了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体制、过渡期混合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的进程,不可能超越经济基础所能提供的改革空间 限度,不可能超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能提供的潜 在范围。因此,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发展呈现出 从计划控制模式、过渡转型模式向公共发展模式层 次递进的基本趋势(如图1所示)。 ·以行政主导为 主要动力 ·以维持既定秩 序为价值取向 ·以树结榭”为基 本组织形态 ·以国家资源注 入为基本维持方式 ·以树结构或 树果结构为基本 组织形态 ·国家公共资源注 入和社会赞助 共同起作用 公共发展模式 ·维持并造就尽可能 优良的文化发展 环境 ·以果结构或果树 结构为基本特征 ●以利益协调作为 基本维护方式 ●以人为本,以文 化方式服务于人 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体制的基础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 转型期的基础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础结构 图1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三种模式的差异}E较 这三种模式的区别是,计划控制模式以行政力 量和国家文化动员为主,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 实现了广泛的参与,在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文化 参与权的同时,也部分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享有 权,这种模式在农村公社时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过渡转型模式以国家供给为主,动员社会力量参 与,实行国家和市场双重主导,尽可能地保障广大 农民群从的文化享有权。公共发展模式作为一种 预设的理想模式,必须借助于国家宏观政策主导和 制度安排,通过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等途径,调动 国家公共资源并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整合各种社会 力量,才能实现。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是一种以保证农民群 众文化发展权为核心的公共发展模式。文化参与、 文化享有和文化发展构成当代农村农民群众完整 的文化权利形态。一方面,政府保证农民的文化参 ①树结构及果结构是指社会组织结构的两种类型。我国学者将按照“同权系数分割”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称之为 “树结构”或“树果结构”,将按照“异权系数分割”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称之为“果结构”或“果树结构”。参见杨晓民、周 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06 万方数据 与、文化享有是实现文化发展权的基础;另一方面, 文化发展权又寓于群众文化参与和文化享有的过 程中。在具体的文化生活实践中,由文化参与、文 化享有和文化发展权构成的完整文化权益很难完 全分开。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应是以保 障农民群众的文化发展权为最终目标,体现为一种 由过渡转型模式向公共发展模式演进的过程。 (二)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从历史上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二直 没有很好地解决目标定位问题。20世纪30年代,中 国知识界的一些先觉者意识到改造中国农村文化的 重要性,发起农村文化建设运动,如陶行知的“晓庄试 验”、黄炎培的“农村改进试验”、晏阳初的“定县平民 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2]128-140这些 试验尽管取得了局部的成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个人行为并没有转变为国家行为,对于中国传统 乡村的文化改造收效不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缺乏国家力量的主导。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 家力量对于农村基层的全方位强力介入,改变了中国 农村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对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的破 坏则造成了重大的文化损失。因此,当前对于国家力 量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按照农村文化建设从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大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 标、总要求的原则,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围 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 转变的需求,培养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文 化科技素养和专业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本次调查显示,当前农民群体中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者占近80%,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 占3.1%,这一群体的绝大部分缺乏自我文化提升 的能力,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当代农村文化建 设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市场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的素 质,保证农民群体的文化发展权。包括:第一,通过 文化的方式提升政治参与能力、经济保障能力和自 我学习能力;第二,通过文化的途径来构建承接来 自社会和国家资源输入的素质基础;第三,通过文 化的渠道来提高日常生活需求和权益表达的能力; 第四,通过提升文化的价值来重构城乡差距背景下 的农村生活意义。 2.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1)界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农 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地调查表明,当代农民群体存在着两种文化 消费需求:一种是基本的文化需求,满足的是他们 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基本文化诉求,对于整个农 村地区具有共性;另一种是享受型文化需求,满足 的是农民群体中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具有较强的个性。由于存在这两种不同的 文化需求,所以在当代农村文化建设中事实上也存 在着“公共实现模式”和“市场实现模式”两种满足 方式(如下页图2所示)。 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享 受型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市场的功能。因此,必须 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当代政府在农村文化建 设中的角色定位是:第一,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 第二,引导农村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发展,满足农民 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2)厘清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类型,满足农民群 众基本公共文化需要 当前政府介入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建 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 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因此,必须对何为“基本公 共文化产品”进行界定。本课题组认为,界定农村 “基本公共文化产品”的方法和途径就在于找出不 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信仰的人群 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需求。通过本次对农村文化 的实证调查和对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差异进行比 较,本课题组认为,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文化设 施和文化活动需求尽管在个别项目和需求强度上 有差别,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也稍有差别,但 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当代中国农村 东、中、西部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可以初步确 定当代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范围。如 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电影 放映室或电影院、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台、公共电 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是普遍的共同需求;在公共文 化活动方面,“文化下乡”、放电影和演戏、花会灯会 歌会等传统娱乐项目是不同群体的共同需求。 一● 四、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有学者提出了当前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 建设“双三赢”的目标,其基本内容包括农村文化社 会进步、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态保 护,[3]64也有学者提出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基本内 107 万方数据 容。[2]№卜126这些理论观点的长处是对农村文化建 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范围界定;不足之处则 是内容庞杂且责任主体不明确,使农村文化建设缺 票 累 童 萎 {蓦 善 \/ 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本课题组从政府主导的角度 出发,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是: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农村公共文化政策 政策导向 【法规体系 国家文化管理和市场 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农村文化经费投入 措施引导 体系 l 礼会化孜揪贫体糸 国家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生产体系 结构互补 农村文化产品市场化 生产体系 l国家农村公共文化供给 渠道共用 农村文化产品市场流通 I组织实施体系 体系 国家农村文化投入绩效 评价体系 奄嗡嗡 信息共享 农村文化市场价值调节 体系 巍黪共熔铲型) 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 农民文化素质 市 蓁 蓁 蓍 向 \ .f 图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市场服务体系的目标及功能区分 (一)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支持体系。健全农 村公共文化且艮务网络 1.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推动县、乡、 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阵地的配套建设,构建县以下面 向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支撑体系。坚持以政 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 象,建设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通过政府和社 会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 泛参与,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 质、覆盖农村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 体系。 2.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要以文化工程项 目为基点,加快推进农村“三大”文化工程,健全农 】08 村广播电视、文化信息和电影服务网络,满足农村 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不仅要确保中央业已确 定的三大农村文化项目的建设与完成,还要建立保 证这些项目长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如:大力推 进“村村通”工程,尽快全面实现广播电视进村入 户;以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础,健全 “人”、“机”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农村数字化 文化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探索 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机制。逐步建立以数字化放 映为龙头、以乡为重点、以村为基点、公共服务和市 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放映体系。 (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 大农民的公共文化产品需求 由于存在地区之间文化发展差异和地域文化 特色,农村文化在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方面呈现出 广泛的差异性,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按同一标准统一 万方数据 建设。在这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国家重在引导。 1.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项目,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农村特色文化,是农民应对现代文明和都市文 化冲击的有效缓冲机制,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既可 以让农民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生活的意义,又 具有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新时期,农 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它基本上 是公益文化产品,应该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 政投入。 2.继续支持“送戏下乡”(流动舞台车)项目,满 足农村中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实现传统地方戏曲 “活态”保护目标与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二合一 调查显示,“送戏下乡”受到基层政府部门和农 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的普遍欢迎。调查组在 与基层群众和文化干部座谈时发现,公共财政支持 的“舞台流动车”项目更是基层关注的热点话题。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送戏下乡”(、流动舞台车) 项目的支持力度。 3.支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建设兼有体育 健身与文化活动功能的村落公共活动场所 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证明,不论是在东部还是 在中西部,体育健身项目受到乡镇干部、农村群众 的普遍欢迎,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体 育健身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趋势。调查显示,大 多数农民群众希望将村公共体育场地建成综合 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及村落公共活动的多功能 活动场所。国家应支持在村一级建设兼具体育 健身与文化活动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村落公共活 动设施。 4.进一步强调“送书下乡”工程的针对性、有效 性和基层性,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投入 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农村的“三农”图书和报 刊数量偏少、实用性差、价格偏高。中国农村广阔, 差异极大,国家统一配送方式目前在操作过程中还 存在着一些无法解决的技术性难题,“送书下乡”项 目应该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如“送书下乡”要求送 到乡镇文化中心,有村级文化室(中心)、“农家书 屋”的地方,要求送到村级文化室、文化中心和 “农家书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送书下 乡”工程项目中引入竞争机制,放开对社会中介 组织的准人限制,切实提高“送书下乡”的效率和 服务水平。 《三)国家扶持农村具有公益色彩的民间文化 的成长。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1.支持农村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引导地方培 养基层文化队伍,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 培训项目 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几十年来国家对农村一味 的“送文化”花费了不算小的公共资源,但几十年来 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的落后面貌。 农村的许多文化观念是依靠国家力量从上而下向 农村社会强行“植入”的,主要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 对大众文化的改造和替代,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 单靠国家力量从外面强制“植入”乡村社会的精英 文化观念,难以在农村社会中植根、发育、开花、结 果,是一种“无根”的文化。一旦国家力量从农村社 会中撤出,这种“无根”文化就会凋谢。因此,通过 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 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 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这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迫 切任务。 2.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农村公 益和准公益文化活动,奖励地方为保护优秀民间文 化而进行的文化保护、开发和研究项目 我国历史悠久,农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 要实现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和发展当代农村文 化的双重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 积极性,形成合力。通过公共财政的政策和利益导 向,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 参与热情在农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平台上 的有机结合,改善当代农村文化的状况。 3.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自办文化,奖励“农村 文化大院(中心户)”、“农村电影队”、“业余剧团”、 “农家书屋”等,为当地农村社区提供特色文化产品 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以多种形式支持和 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国家鼓励各种面向农村、面向 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培养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 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 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 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国家支持农民群众 自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 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4.支持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有学者立足于西部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 了“集体开发、招商开发、个体开发、共同开发”四种 开发模式。[3]】16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8.6%的乡镇 干部认为农村文化可以走产业化道路,但在选择政 】09 万方数据 府支持农村文化的“作为方式”上,并不赞同政府在 具体产业项目上的深度介入,国家支持农村文化产 业的措施主要限制在政策、法规、税收和信贷等方 面,不宜介入具体产业项目。 五、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深化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整合和资 源整合为基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1.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下沉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没中的“基 层”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般认为乡镇所在地就是 农村基层,但乡镇所在地并不是农村文化的最基 层。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心下沉,改革以前 农村文化管理以乡镇为主的模式,在行政村范围内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开 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建设村级文化交流平台,将村 落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纳入村舍整体规划之中, 并建立相应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合资源,建设综合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平台 首先是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目前,由于我国条 块治理的行政体制,乡镇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和沉淀 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技等系统。将分 散在各部门的农村文化建设资源集中使用,在县或 乡一级“打包”整体下拨至村一级,是一种可行的 选择。 其次是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存量。目前农 村文化经过长期的建设,已有一些存量,如“村村 通”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合并后废置的村小学校舍,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在资源投入仍有缺口的 条件下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综合利用,充分 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存量,使农村公共文化的有 限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3.统筹协调都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推进城乡文 化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 道路的独特要求。农村文化的边缘化是“晚发外生 型”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国家的现代化一般 始于城市,为了配合城市的物质增长、经济发展,城 市必然发展出一套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制度等文 化价值体系。在城市高速发展和集聚、吸纳农村资 源的过程中,城市始终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农村 的文化体系不断被边缘化。这种状况对于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统筹 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 】】O 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家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 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 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 动战略,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 广大农村,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协调发展的 统筹机制。 (二)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以机制创新为平台。 确立公共财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多种实现模式 新时期要扭转农村文化建设持续下滑的趋势 和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必须要有国家力量的 介入,国家公共财政介入是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状况 主要和基本的途径之一。 但必须指出的是,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文化的 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文化发展滞后问题,只能 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文化产品的有限责任。当前我 国农村文化发展滞后既有国家投入不足的原因,也 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总体上,我国农村文化体系 是一种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在 迅猛的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当代农村文化进 入了一个快速的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 环境下形成的农村社区集体主义的文化结构业已 松动和瓦解,而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农村文 化结构的建立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市场的选 择下,科技含量的高低日益成为决定文化产品发展 前景的重要因素,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以戏曲、 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形态日益面临边 缘化的窘境。因而农村文化总体上是新旧夹杂,发 展无序,在城市文化的比照下,更显得落后。而这 种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农村文化结构的变迁,则超 出政府的能力所及。 公共投入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政府和社 会两个积极性,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入“民办公 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公办民营”即 通过政府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 与社会两种力量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加快 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民办公助” 以民间力量为主体,公共财政予以补贴奖励,引导 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同样可以达到 公共财政投入最大化的目标。在当前农村文化建 设中,“公办民营”或“民办公助”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公共文化投入责任主体不明、效率不高的 问题。一些具有现场存在、即时消费特点的文化 活动和文化服务,均可借助于政府购买的渠道逐 步纳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公共经费的支 持范围,通过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 万方数据 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 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 需求。 。 (三)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和组织 保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充分实 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保证。构建和 谐社会,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文化所具有的培育时代 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 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功能,把文化建 设纳入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共进 的整体进程,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各级 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 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 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新 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建立健全 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 机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 度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村民自治面I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 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的追踪考察[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1. [3]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李牡丹,周批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与体制改革思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3). [5]赵德臣,王园君.试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 及方略[J].农经研究通讯,2006(9). [6]曹志来.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政 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95). [7]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0一 200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中共襄樊市委宣传部课题组.论农村文化配置的结 构性失衡[J].求实,2007(3). [9]吴理财.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J].人民论坛,2006 (14). [10]宁夏区党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处.“文化温饱”事 关和谐——关于宁夏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J].共产 党人,2006(2). onCurrentChineseRuralCulture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Group Abstract:Ruralculture,ruraleconomyandruralpoliticsarethemaincomponentsofChina’srural society.Nowadays,thebackward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eisgraduallybecominganobstacletothe constructionofnewruralareas.Basedontheempiricalinvestigationof70ruralcounties,thearticle suggeststhatthecurrentbackward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eisacombinedresultofmanyfactors, whichareinsufficientinput,irrationaljnstitutions,thechangingoftechnologicalenvironmentandsocial restructure.Basedontheculturalneedsoffarmers,agoaltoprotecttherightofculturaIdevelopment asthecoreofthenewruralculturalconstructionisraised.Atlast,thearticlegivessomeadviceson principles,tacticsandwaystoimprovingChina’sruralculture. Keywords:rural;cultureconstruction;publiccultureproducts;publicfinance [责任编辑邓宏炎] 111 万方数据 中国农村文
本文档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29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9-16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