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举报
开通vip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魂年第 ∀ 期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晃 福 林 在政治史 、 社会史的一般叙述 中, 春秋时期常被说成是 “礼崩乐坏” 的时代。 这大致是 不错的 。但是 , 这个叙述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 那就是要把它限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 就整个春秋 时期的社会面貌而言 , “礼崩乐坏” 并非其时代特征 。 春秋时期 , 传统的礼不断被 更新和扬弃 , 社会人们对礼的重视和娴熟 , 较之以往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本文试图考察春秋 时期礼的发展脉络 , 并...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魂年第 ∀ 期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晃 福 林 在政治史 、 社会史的一般叙述 中, 春秋时期常被说成是 “礼崩乐坏” 的时代。 这大致是 不错的 。但是 , 这个叙述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 那就是要把它限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 就整个春秋 时期的社会面貌而言 , “礼崩乐坏” 并非其时代特征 。 春秋时期 , 传统的礼不断被 更新和扬弃 , 社会人们对礼的重视和娴熟 , 较之以往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本文试图考察春秋 时期礼的发展脉络 , 并进而说明由于礼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观念的变迁 , 希望能够由此促进 人们对春秋时期社会精神风貌的认识和研究 。 不揣诱陋 , 试述如下。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植根于社会结构的变动 。 从两周之际开始 , 宗法制度下的贵族等级更 加扩大 , 社会阶层趋于细密 , 以至有 “王臣公 , 公臣大夫 , 大夫臣士 , 士臣皂 , 皂臣舆 , 舆 臣隶 , 隶臣僚 , 僚臣仆 , 仆臣台” �《左传》 昭公 # 年� 之类的说法出现 。 这种情况 , 要求作 为普遍适用的社会行为与道德规范的礼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 在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方面发挥更 大作用 。“礼义立则贵贱等” �《礼记 · 乐记�∃� , 进而使 “礼无所逆 ” �《左传》 襄公 % 年� , 实是 春秋 时期统治阶级所追求的 目标 。 另外 , 春秋时期政治复杂化 , 礼 日益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 手段 , “治国而无礼 , 譬犹警之无相与” �《礼记 · 仲尼燕居��� , 礼乃统治者所须臾不可离者。 春秋列国外交频繁 , 礼仪不仅是外交场合的点缀 , 而且是重要的外交斗争武器 。 总之 , 礼在 春秋时期不仅居于社会文化领域的显著重要地位 , 而且对于政治和外交也有巨大影响。 作为准则 , 礼是春秋列国间正常交往所必须遵守的 , 即如郑国游吉所言 , “礼也者 , 小事 大 、 大字小之谓 , 事大在共其时命 , 字小在恤其所无” �《左传》 昭公 &∋ 年� 。 前 () 。年 , 陈使 书》�。 这种交往 , 对于两地的物产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 晋人孙楚在遗孙皓书中说 ∗ “昔公孙氏承藉父兄 , 世居东裔⋯⋯不供职贡 , 内傲帝命 , 外 通 南 国 , 乘 摇 沧海 , 交酬货 贿 , 葛越布于朔土 , 貂马延于吴会 ” ��� 晋书 · 孙楚传∃�� 。 江左以纺织品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 到了东北 , 东北以貂马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到了江南 。 这对于加快两地人民社会经济文化的 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 后来 , 江左的蚕桑也是通过这条海道传至辽东地区的 。 “先是 , 辽川无 桑 , 及 �慕容 �魔通于晋 , 求种江南 , 平州之桑 , 悉由吴来” ��� 太平御览》卷! ∀ ∀引 《十六国春 秋》�。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 , 与其浮海求夷洲一样 ,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有 积 极 意 义 的 , 其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 臣至吴慰问 , 人吴境而卒 , 依礼吴国当为陈使臣殡硷 , 可是吴却拒绝其枢入城 。 陈国副使据 理力争谓 “臣闻之日 ∗ 事死如事生 , 礼也 。 于是乎有朝聘而终 、 以尸将事之礼 , 又有朝聘而 遭丧之礼 , 若不以尸将命 , 是遭丧而还也” �《左传》 哀公 ∀ 年� , 吴人不得已 , 只得 依 礼而 行 。 以弱小之陈而使强昊折服 , 其所依靠者便是朝聘之礼 。 从陈国副使的话中可知当时列国 交往实有详细的礼仪规定 。 齐桓公称霸时 , 其政治资本之一便是以礼保护弱小国家 。《左传》 殖公元年载 “邢迁于夷仪 , 诸侯城之 , 救患也 。 凡侯伯 , 救患 、 分灾 、 讨罪 , 礼也 ” 。象齐桓 公迁邢救卫这类事情 , 便是 “大字小 ” 之礼的典型 。 大国假若不能这样做 , 便 会 被 人 指责 召弃礼也 , 其何以为诸侯主 ” �《左传》 哀公 ∀ 年� , 或者说是 “非礼 , 何以主盟 ” �《左传》 襄 公 ! 年 �。前 ∀∀ ∋年 , 晋平公之舅祀孝公卒 , 按照 “为邻国网” 之礼 , 邻国有丧 , 诸侯不举乐 , 且晋 、 祀有甥舅关系 , 然而 “平公不彻 �撤� 乐 ” , 此事即被指责为 “非礼” �《左传》襄公 %& 牟 � 。 春秋前期 , 洛守周礼的鲁国曾受到齐国重视 。 鲁国庄公 、 阂公之际 , 内乱频仍 , 齐桓公 曾有取鲁之意 。 齐国仲孙揪到鲁考察情况后 , 对齐桓公说鲁不可取 , 其根据便是鲁国 “犹秉 周礼 , 周礼 , 所 以本也” , “鲁不弃周礼 , 未可动也” �《左传》 阂公元年 �。 此后 , 终齐 桓 之 世 , 齐鲁关系一直密切 , 齐桓公还嫁女于鲁嘻公 。 齐国本身并不怎么重视周礼 , 然而却不敢 小视洛守周礼的鲁国 , 这应当是当时列国间重礼之风影响的结果 。 在春秋时期 , 小国假若不 守周礼 , 那就会遭到鄙视 。 前 + && 年祀桓公用夷礼朝鲁 , 即被视为非礼不恭 , 鲁不仅贱称其 为 , 祀子 ” , 而且还派公子遂率军人祀 , “责无礼 ” �《左传》 傅公 %# 年�。 列国间的征伐交战的原因很多 , 其中之一便是以对方 “无礼 ” 为借 口而寻衅 。 例如 , 前 # ∋+ 年诸侯戍齐 , “齐人馈之汽 ” �《左传》 桓公 + 年� , 让鲁人排定受馈赠的先后次序 , 鲁按照 周王室封爵先后为准把郑排在了后面 。 这事使郑人大怒 , 认为自己在礼仪上丢了面子 , 遂于 前#∋ %年率齐 、 卫两国伐鲁 。 鲁国则坚持认为自己依周礼办事而“有辞−� 《左传》 桓公 ∋ 年 � , 即有理 , 便发兵跟三国联军交战 。 这场战争即由礼仪之争而引起 。 又如 , 前 +% & 年秦军袭郑 未遂 , 灭姬姓的滑国以后返归 , 晋卿先轮认为晋文公刚刚去世 , “秦不哀吾丧 , 而伐吾同姓 , 秦则无礼 ” ��� 左传》 俘公&& 年� , 遂发兵袭击 , 败秦师于般 。 晋发动般之战的 借 口 便 是秦的 肖无礼 ” 。 春秋时期列国间朝聘 、 会盟之载不绝于史 , 绝大多数是为了以礼仪加强相互关系 , 即使 是相互敌视的国家有时候也会因为礼仪有加而使关系缓和 。 郑文公曾追随楚国欺侮宋国 , 致 使宋襄公在前 + &) 年的乱之战中受伤身亡 。 前+ &+ 年宋成公路过郑国 , 郑文公询问如何礼遇宋 君 , 郑卿皇武子以作为殷商后裔的宋 “于周为客 ” �《左传》 嘻公 %( 年� 为理由 , 建议以丰厚 享礼待之 。 事后 , 郑宋关系得以改善 。 鲁齐关系在鲁嘻公晚年比较紧张 。 前 +% # 年 , 齐卿国 庄子聘鲁 , “ 自郊劳至于赠贿 , 礼成而加之以敏 ” , 鲁国认为 “齐犹有礼” , “服于有礼 , 社樱之 卫也 ” �《左传》 禧公&& 年� , 鲁嘻公遂人齐聘问 , 使两国关系有所转机 。 齐晋之间也有类似情 况。 前“ ∋年齐庄公长驱直人 , 攻至晋国腹地 。 两年后 , 晋平公伐齐 , 迫使齐求和 。 前 ∀ (∀ 年 齐景公欲朝晋 , 遭权臣庆封反对 , 陈文子则谓 “先事后贿 , 礼也 , 小事大 , 未获事焉 , 从之 如志 , 礼也 ” �《左传》 襄公 %) 年 � , 主张依礼聘晋 。 齐景公听其议 , 于这年夏天朝于晋 , 缓和 了齐晋关系 。 在相对弱小的国家中能够使礼成为捍卫国家之武器者 , 以郑国最为典型 。 郑是大国称霸 所争夺的焦点, 屡遭征讨 , 因此洛守礼仪并实行恰当的外交策略乃是郑的立国之本 。 卫国的 北宫文子曾评论说 ∗ “郑有礼 , 其数世之福也 。 其无大国之讨乎 .�� 诗》 云 ∗ ‘谁能执热 , 逝不以 灌。 ’礼之于政 , 如热之有灌也 。 灌以救热 , 何患之有 . ”�《左传》 襄公& 年� 郑国正是以礼作 为应付 “大国之讨 ” 的手段并取得不少成绩的 。 前 ∀ !# 年 , 楚庄王围郑三月之久 , 攻克郑都 , 郑襄公依照战败而降的古礼 , “肉祖牵羊以逆” �《左传》 庄公 % 年� � , 以此迎接人城的楚庄 王 , 并继之以恰当辞令 , 遂使楚军后退� 里而与郑靖和 。 前 !∀# 年 , 晋于平丘会盟诸侯 , 在 确定贡献等级时 , 子产据理力争 , “自日中以争 , 至于昏 , 晋人许之 ” , 避免了郑国负担加重 。 孔子曾评论这件事情 , 谓 “合诸侯 , 艺贡事 , 礼也” , 认为子产以礼为武器防止了霸主贪求无 厌 , 其举动 “足 以为国基矣 ” ∃《左传》 昭公%� 年 & 。对古代礼仪的熟稳与掌握应用是子产成为 著名政治家 、 外交家的重要条件 。 当然 , 不讲礼仪 , 或不懂礼仪 , 而只是赤裸裸地使用暴力 的情况 , 在列 国关系中并非没有 , 可是 ,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 ∃顾炎武 《日知录》 卷十三 & , 把礼仪放在重要位置 , 却是列国政治与外交的主流 , 就象一层温情脉脉的纱幕 , 礼仪一直笼 罩在春秋社会之上 。 礼与仪原来是融为一体的 ,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礼的重要性日增 , 所以, 礼 与仪两者之间逐渐有了区分 。 前 !� ∋ 年 , 鲁昭公朝晋 , 自郊劳至于赠贿等揖让周旋之事都循 规蹈矩 , 完成得很好。 晋平公赞扬鲁昭公善于礼 , 然而 , 女叔齐则断言鲁昭公不知礼。 他强 调指出, 自郊劳至赠贿诸事 , “是仪也 , 不可谓礼 。 礼 , 所以守其国 , 行其政令 , 无失其民者 也 ” ∃《左传》 昭公 !年& 。 在女叔齐看来 , 鲁国政令归诸三桓之家 , 公室被 四 分 , 君 权 很危 殆 , 在这种情况下 , 鲁君虽娴于仪节 , 但距离真正懂 “ 礼” 却是很遥远的 。 郑国的游吉有和 晋国女叔齐相似的看法 。 前 !%∋ 年黄父之会时 , 赵简子曾向游吉请教 “揖让 、 周旋之礼” , 游 吉谓 “是仪也 , 非礼也 ” , 并引子产语说 “礼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左传》 昭 公∀ !年 & , 强调指出如许重要的礼远非一般的仪节所可比拟 。 春秋时人对于礼的治国作用有相当充分的认识 。 晋 国的叔 向说 ( “礼 , 政 之 舆 也 。”∃《左 传》 襄公 ∀% 年& 郑国的子皮说 ( “礼 , 国之干也 。 ” ∃《左传》 襄公 � 年 & 卫国的宁庄子说 ( “礼 , 国之纪也 。” ∃《国语 · 晋语》 四 & 这些都是相当典型的论述 。 曾在齐鲁长勺之战中大露风头的 鲁人曹判 , 在他成为 “ 肉食者 ” 之后曾说 ( “礼 , 所以整民也 , 故会以训上下之则 , 制财用之 节 , 朝以正班爵之义 , 帅长幼之序 , 征伐以讨其不然。 诸侯有王 , 王有巡守 , 以大习之 。 非 是 , 君不举矣 。 ” ∃《左传》 庄公∀� 年& 在曹岁」看来 , 诸侯的举动皆当合乎礼 , 这样才能成为民 之表率 , 并进而治理民众 。 孔子说 ( “礼云礼云 , 玉帛云乎哉 )∗∃ 《论语 · 阳货&+& 他反对只追求 形式而忽视礼的实质 , 所 以说 ( “能以礼让为国乎 ) 何有 ) 不能以礼让 为 国 , 如 礼 何) ” ∃《论 语 · 里仁》& 礼的重要作用在于 “为国” , 达到 “君使臣以礼 , 臣事君以忠 ” ∃《论语 · 八情&&& , 造成 “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 ∃《论语 · 颜渊》&的局面 。 可以说 , 把礼作为 “上下之纪” ∃∃∃ 左传》 昭公 ∀! 年& , 强调 “政以礼成 ” ∃∃∃ 左传》 成公 %∀年 & , 乃是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共识 。 更有把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者 , 致有 “远礼不如死 ” ∃《左传》 文公 %! 年& 之说 。 揖让 、 周旋 、 进退之类的仪节尽管与作为治国之本的礼有所 区别 ,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 以被忽略 。 实际上 , 这些仪节在春秋时期还是为贵族们娴熟而倍受重视的。 孔子就曾 “人太 庙 , 每事问” �《论语 · 八份∃�� , 以熟悉宗庙祭祀之礼。 由于各种礼仪十分繁复, 一般人不易 通晓 , 所以当时有 “礼书” 专门记载 , 典礼 、 仪式要依 “礼书 ” 而行 � 。 春秋时期 朝 聘 、 会 盟 、 愧憎 、 祭祀 、 巡守 、 征伐 、 婚娶 、 丧葬 、 饮宴之类的事情无日不有 , 贵族们自幼学习各 种典礼的仪节 , 《仪礼》、 《礼记》的许多篇章都是这些仪节的记载 。 今天看来 , 这些仪节十分 繁琐 , 似无必要 , 可是这些繁文缉节却是当时贵族在各种仪式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 若 违背 , 便会遭人耻笑 , 影响其声誉 。 前 −.# 年周襄王派内史过赐晋惠公以命圭 , 惠公 “执玉 卑 , 拜不稽首 ” ∃《国语 · 周语》上 & , 不符合礼仪 , 内史过即由此断言晋惠公将绝无后。 郑定 公于前!∀ −年为晋卿韩起举行享礼 , 郑大夫孔张在典礼上站的位置不对 , “客从而笑之 ” , 事后 , 子产大发脾气 , 认为孔张 “在位数世 , 世守其业 , 而忘其所 ” ∃《左传》 昭公%− 年& , 实在太不 应该 。 鲁国孟嘻子为 自己不熟悉礼仪而深感遗憾 , 谓 “礼 , 人之干也 。 无礼 , 无以立” ∃《左 传》 昭公 ∋ 年 & , 临终前嘱其子师事孔子以学礼。 《诗经 · 相鼠》的 “人而无仪 , 不死何为” , “人而无礼 , 胡不遗死 ” , 常为春秋时期的贵族们称引 , 成为人们的训诫之辞 。 郑国贵族子减 因 “好聚鹉冠 ” ∃《左传》 俘公∀. 年 & , 违背了冠服之礼 , 即被郑文公派人杀掉 。 春秋时期贵族 实将懂礼 、 守礼看作安身立命的根本 。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指的是诸侯和卿大夫的僧越 , 用孔夫子的话来说便是 “礼乐征伐 自 诸侯 出” 、 “自大夫出” 以及 “陪臣执国命” 等现象 。 鲁国季氏的 “八情舞于庭” 和三桓 “以 《雍》彻 ” ∃《论语 · 八情+&& , 就是典型事例 。 然而 , 这并不意味着贵族们已视礼仪如敝展而 不屑一顾 , 恰恰相反 , 在迅速变动的形势下贵族为了稳固自己的根基和图谋发展 , 往往更重 视礼仪 。 从诸侯来说 , 原先近于白痴的鲁昭公就曾 “屑屑焉习仪以亚” ∃《左传》 昭公 !年 & 。 前 !� / 年楚灵王会盟诸侯时 , 曾询问会盟之礼的仪节 , 宋国向戌 “献公合 诸侯之礼六” , 郑国 子产 “献伯子男会公之礼六” 。在会盟时 , 虽然向戌 、 子产所献六礼由于繁琐难遵 而 未 被 采 用 , 但楚灵王仍 “使椒举侍于后以规过” ∃《左传》 昭公.年 & , 唯恐自己在典礼上仪节有误 。 齐桓公称霸 , 于前 “ %年会盟诸侯于葵丘 , 周襄主使宰孔赐昨 , 特意免去 “下拜” —降于阶下再拜稽首—之礼 , 齐桓公却煞有介事地谓 “天威不违颜咫尺 , 小白 , 余敢贪 天 子 之命 , 无下拜 )∗ 遂 “下 、 拜 、 登 、 受 ” ∃《左传》 俘公 #年& , 不顾霆老而完成了仪节。 其实 , 据 《国语 · 齐语》 和 《史记 · 齐世家》 记载 , 齐桓公本来是满心不愿意 “下拜” 的 , 只是听管 仲之谏才勉强行之 , 可见他所行的仪节只是尊王的姿态 。 晋文公称霸 , 在城蹼之战后对周襄 王行献俘之礼 , 周襄王则举行享礼策命晋文公为侯伯 , “晋侯三辞 , 从命 , 日 ( 重耳敢再拜稽 首 , 奉扬天子之不显休命 。 受策以出 , 出人三觑 ” ∃《左传》 嘻公∀/ 年& , 晋文公对朝期礼仪的 娴熟 , 令人无可挑剔 。 然而 , 随后不久 , 在会盟诸侯于温的时候 , 晋文公却 “召王” 至会 , 给 自己尊王的形象抹了黑 , 难怪后来孔子说他 “ 以臣召君 , 不可以训 ” ∃∃∃ 左传》嘻公 ∀/ 年 & , 由此亦可见晋文公所娴熟的朝期之礼也只是一种尊王姿态 。 循规守礼与僧越非礼两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并存 , 诸侯对于周天子 , 其守礼往往是做表面 文章 , 只注目于某些仪节 , 而实质上却感兴趣于僧 越 。 人们虽然对周天子依旧顶礼膜拜, 但 随着王权下跌 , 对周天子的崇敬里也就难免减少几分虔诚 , “礼 , 王之大经也” ∃《左传》 昭公 %− 年& 之类的语言已不为人们重视。 新兴贵族往往 “无礼而好陵人 , 估富 而 卑 其上 ” ∃《左 传》 昭公 元年 & , 以 “媚于天子” 为核心的周礼对于他们来说已如隔年黄历。 前 !. 年 , 韩宣 子聘鲁 , 观书于大史氏 , 感叹道 ( “周礼尽在鲁矣 ,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 以王也 。∗∃ 《左 传》 昭公 % 年� 春秋列国除鲁之外对周礼多已不甚了了, 往往仅知皮毛而已 。 周天子威风扫 地之时 , 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周礼不可避免地要趋于没 落 , 待到列国诸侯重蹈周天子覆辙时 , 维护诸侯权威的礼仪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 前 + (! 年周襄王赐晋惠公以命圭 , 晋惠公据傲 不敬 , “执玉卑 , 拜不稽首”�《国语 · 周语》 上� , 周内史过评论说 ∗ “不敬则礼不行 / 礼不行则 上下昏。 ”�《左传�� 禧公0 年� 用这个评论来说明春秋时期礼仪下移的情况 , 也是恰当的 。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 对于礼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 需要和追求 , 这在春秋时期表现得至为 鲜明 。 对于周天子和列国诸侯来说 , 礼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 即 《礼记 · 礼运》 所谓 “礼者 , 君之大柄也” 。所谓 “王命诸侯 , 名位不同 , 礼亦异数 , 不以礼假人 ” �《左传》 庄公 ) 年 � , 正表现了周天子权力之所在 。 然而 , 春秋时期周天子迫于大国诸侯威势 , 却不得不于 礼仪多有变通 。 前 + #+ 年 , 貌公和晋侯朝见 , 周惠王 “ 皆赐玉五毁 , 马三匹 ” �《左传》 庄公 ) 年� 0 。 依礼 , 公 、 侯名位不同 , 所赐物当有别 , 今 皆同 , 即 “ 以礼假人” , 提高了晋国地 位 。 可见周惠王为了买好强晋而并不拘泥于通常的礼仪 。 晋文公献俘于周襄 王 时 , “郑伯傅 王 , 用平礼 ” ∃《左传》 傅公∀/ 年& 。所谓 “平礼” , 即周平王锡命于晋文侯之礼 。 是时郑武公为 平王卿士以傅王行礼 , 城蹼之战后郑文公仿其例傅襄王行对晋文公的策命之礼 , 显然是为了 提高自己的地位 。“礼以体政 , 政 以正民” ∃《左传》 桓公 ∀ 年 & 乃是列国君主所追求的目标 。 《左传》 隐公十一年所谓 “礼 , 经国家 、 定社程 、 序民人 、 利后嗣者也” , 正说明礼对于诸侯 是何等重要。 春秋后期 , 当列国君权跌落时 , 诸侯们多试图以礼来遏制卿权的发展 。 齐景公 曾向晏婴询问怎样才能制止陈氏势力的勃兴 , 晏婴谓 “唯礼可 以已之 。 在礼 , 家施不及国 , 民不迁 , 农不移 , 工商不变 , 士不滥 , 官不滔 , 大夫不收公利” 。这番话使齐景公茅塞顿开 , 说道 ( “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 ∃《左传》 昭公∀− 年& 显然 , 礼被齐景公视为重要武器 。 列国诸侯虽然固守周礼以维护 自己的地位 , 但有时迫于形势 , 也不得已而变通礼 仪 。 前 ./ / 年吴向鲁征取 “百牢 ” 贡献 , 鲁曾据理力争 , 谓 “君若以礼命于诸侯 , 则 有数 矣 。 周 之王 也 , 制礼 , 上物不过十二 , 以为天之大数也” ∃《左传》 哀公 ∋年& , 尽管依照周礼不当超过十 二牢 , 但迫于强吴 , 以洛守周礼著称的鲁国却不得不奉送百牢 。 列国卿大夫在春秋时期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僧用诸侯之礼 , 以提高 自己的地位 。 卫国大夫 仲叔于奚因救卫卿孙桓子有功 , “卫人赏之 以邑 , 辞 , 请曲县 、 繁缨以朝 , 许之 ” 。诸侯在宫室 内三面悬挂乐器 , 称为 “曲县” , “繁缨 ” 指诸侯的马饰。 作为大夫的仲叔于奚请此二者 , 实 际上是要求允许他用诸侯之礼 。 孔子评论此事说 ( “惜也 1 不如多与之邑 。 唯器与名 , 不可以 假人 。 ”∃《左传》 成公 ∀ 年& 为什么 “器” 如许重要呢 ) 原因就在于 “器以藏礼” , 器是身份 、 地位的一种标识 。 社会舆论对于礼的重视 , 使卿大夫每每把礼作为自己安全的保障 。 楚大夫 申叔时说 ( “信以守礼 , 礼以庇身 , 信 、 礼之亡 , 欲免 , 得乎 ) ” ∃∃∃ 左传》 成公%! 年& 许多贵族 之所以循规蹈矩而不逾于礼 , 目的便在于 “庇身 ” 。这正如鲁国孟献子所谓 “礼 , 身之干也 ” ∃《左传》 成公%� 年& , 不守礼便有生命之危 。 管仲为齐国下卿 , 周襄王曾经 “以 上 卿 之 礼 飨” , 管仲坚辞 , 而只受下卿之礼 , 以示不敢膺越 。《左传》嘻公十二年评论这件事情谓 “管氏 之世祀也宜哉 ” , 认为守礼是管氏世代能够立于齐国之本 。 然而 , 管仲亦有潜越礼仪的行为 , 孔子曾批评说 ∗ “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 。 邦君为两君之好 , 有反沾 , 管氏亦有反沾, 管 氏而知礼 , 孰不知礼 . ”�《论语 · 八情��� 可是 , 孔子又盛赞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巨大 功 绩 , 说 “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枉矣 ” , 称许他 “如其仁 , 如其仁 ” �《论语 · 宪问��� 。 孔子之说既是春 秋时人 “不以一告掩大德” �《左传》 禧公 && 年� 这种宽容风度的表现 , 又说明当时社会人们 对于僧大夫贵族守礼与僧越现象的通融 、 豁达的观念 。 春秋时期的卿大夫贵族 , 一方面悟守 礼仪 , 把礼作为立身之本 / 另一方面又不满意传统的礼对 自己的束缚 , 不少贵族千方百计要 越出礼的樊篱 。 这种矛盾复杂状态对于礼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 在春秋时期社会上有不少关于作为宗法贵族最低层次的士的礼仪规定 , 《仪礼》 一书可以 说就是这些规定的汇集 , 其中作为篇名者就有 《士冠礼》、 《士婚礼》、 《士 相 见 礼》、 《士 丧 礼》、 《士虞礼》等多种 。《仪礼》的其它篇章以及 《礼记》 一书中还有不少与士相关的礼仪规 定 。 礼是士与卿大夫贵族相联系的纽带 , 又是巩固其宗族关系的准则。 然而 , 礼又处于不断 变化之中 , 士阶层要适应这种情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 象孔子这样知识渊博的士已经 在探索礼的历史发展情况 。 孔子说 ∗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 , 周因于殷礼 , 所损益可知 也。 ” �《论语 · 为政》�可见孔子对于礼的历史沿革有所探讨 。 他曾激烈抨击卿大夫 贵 族僧 越 礼仪的行为 。 对于有些 已经名存实亡的礼 , 孔子执拗地坚持 。 周代有一种 “告朔 ” 礼 , 指的 是周天子向诸侯颁历书之后 , 诸侯要将历书藏之祖庙 , 每逢朔 日便杀羊祭庙 。 春秋后期鲁君 不再亲临祖庙 “告朔” , 而只是杀只羊虚应故事 。 子路 “欲去告朔之汽羊 ” , 主张干脆免掉这形 式 , 孔子反对 , 说 ∗ “赐也 1 尔爱其羊 , 我爱其礼 。 ”�《论语 · 八份》�他认为事关天子尊严 , 尽 管只徒具形式也还是湖免不得的 。 按照传统的礼 , 觑见君主要在堂下跪拜 , 后来改在堂上 。 孔子说 ∗ “拜下 , 礼也 , 今拜乎上 , 泰也。 虽违众 , 吾从下 。 ”�《论语 · 子罕��� 为了维护君主尊 严 , 孔子执拗地坚持堂下跪拜之礼。 可是 , 执礼甚严的孔子也主张权宜变通 , 如谓 “麻冕 , 礼也 / 今也纯 , 俭 , 吾从众 ”�同上� , 又谓 “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论语 · 子路��� , 还曾硬 说违礼而娶同姓之女的鲁昭公“知礼 ”。关于孔子的这些记载表明 , 在新旧礼仪交叉和擅变的春 秋时期 , 士阶层也处于矛盾惶惑伏态 。他们坚信“不学礼 , 无以立 ” �《论语 · 季氏��� “不知礼 , 无 以立 ”�《论语 ·尧日�∃� , 但其目光却多停留在传统的礼仪上 , 对于礼仪的变化则缺少思想准备 。 庶人和士一样 , 虽然不能登堂入室参加诸侯 、 卿大夫的朝聘 、 会盟 、 燕享等礼仪 , 但庶 人亦有婚娶 、 丧葬 、 祭祀等礼仪 , 只不过其规模与贵族的相关礼仪有所区别而已 。 《国语 ·楚 语》 下谓 “诸侯舍日 , 卿大夫舍月 , 士 、 庶人舍时 / 天子遍祀群神品物 , 诸侯祀天地 、 三辰 及其土之山川 , 卿大夫祀其礼 , 士、 庶人不过其祖” , 表明庶人亦有祭祀之礼 。 庶人的其它礼 制当与此相类 。 《礼记 · 曲礼》上谓 “礼不下庶人” , 学者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颇有分歧 , 比 较而言 , 较早的注释家的解释还是可取的 。 孔疏云 ∗ “谓庶人贫无物为礼 , 又分地是务 , 不暇 燕饮 , 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 。 ”又引张逸说谓“有事则假士礼行之 ” 。 可见庶人并非没有礼 , 而只是不参与卿大夫贵族的燕饮等礼 。 这种理解比以阶级壁垒森严之说来解释 , 似乎更恰当 些 。 礼 , 既然是普遍适用的社会行为与道德规范 , 那么 , 它就不可能把广大的庶民阶层 , 甚 至奴隶 , 排除在外 。 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 “整民” � 《左传》庄公 %& 年� , 孔疏谓 “礼者 , 所 以整理天下之民 。 民谓旷庶贵贱者皆是也” 。从统治者的利益看 , 他们既需要用礼维护社会等 级秩序 , 防止膺越犯上 , 又需要把广大庶民纳人到礼的束缚之中 , 从而有利于统治 。 这两者 应该说是并行不悖的 。 陈国芋尹盖曾谓 “以礼防民 , 犹或逾之” � 《左传》 哀公 ∀ 年� , 可见 统治者并非要把民排斥在礼的范围之外 , 而是担心民众摆脱礼的束缚 。 反映民众意识在春秋时期觉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原先融于礼的法的独立和制度化 。 自西 周以来 , 对于违礼的行为不仅有舆论谴责 , 而且要予以制裁 。 周公曾告诫康叔说 , 对于那些 不孝不友使得 “民彝 ” 混乱的 “元恶大惑 ” 要 “刑兹无赦 ” � 《尚书 · 康错》 � 。 彝 , 本指青 铜礼器 , 从 “器以藏礼 ” � 《左传》成公 %年� 的角度看 , 彝器实为尊卑贵贴的一项标识 , 所 以说彝也就是礼 。 对 “非彝 ” 者施 以刑罚为西周时代所习见 。 春秋时期也屡见对于违礼者处 以刑罚的事例 , 可是 , 处以何种刑罚以及处罚轻重 , 却依然没有具体规定 , 要视掌权者的好 恶与需要而行事 。 前∀& +年郑卿子产铸刑书 , 晋国的叔向曾激烈抨击 , 谓 “民知有辟 , 则不忌 于上 , 并有争心 , 以征于书 ” , “民知争端矣 , 将弃礼而征于书” �《左传》昭公 +年 �。在这里叔 向把事情的因果弄颠倒了 。 并不是由于铸刑鼎而使民众“弃礼 ” , 而是礼已不 能 适 应 社会需 要 , 民众已经“弃礼 ” , 所以要以铸在鼎上的成文法作为统治手段的补充 。 郑铸刑书以后 , 过 了% ∋多年 , 晋国将范宣子所著 《刑书》铸于鼎上 。 孔子对此事大为感叹 , 谓 “晋其亡乎 , 失 其度矣” � 《左传》 昭公%! 年� 。 这里所谓的“度 ” , 即传统的礼 。 尽管刑书 、 刑鼎标志着成文 法已经开始公布于众 , 但它并没有将礼取而代之 。 这 以后 , 礼依然是重要的准则与规范 , 是 人们行为的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礼中有法 , 法融于礼 , 以至 “礼法 ” “礼宪 ” 连称 , 这种情况是我国 古代长期存在的 。 四 礼的发展变化给春秋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观念带来重大影响 。 以维护天子威严为核心的周礼在春秋时期已如 日薄西山 , 列国 诸侯对 于 平 王东迁以后 “王室而既卑矣 ,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 � 《左传》 隐公 0 年� 的情况可谓喜忧 参 半 。 王室跌 落固然使乘荫凉的大树倾倒 , 但也给各国本身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 纵观陆续登上霸主舞台的 诸侯的作为 , 可见其踌躇满志的心态溢于言表 , 大有 “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 的气概 。 周王室 对诸侯霸权迭兴不禁有心里酸酸的感觉 。 前∀% #年 , 晋国使臣参加周景王王后的葬礼 , 没有贡 献器物 , 周景王责备他 “数典而忘其祖” , 晋人则指责周王借丧礼而求彝器 为 “非 礼 ” � 《左 传》 昭公 ∀ 年� 。 周天子冀图依旧摆谱 , 诸侯却偏不买帐 。 这样 , 一方尴尬无奈 , 一方趾高 气扬 , 也就为势所必然 。 前 +& %年周襄王应晋文公之召往温会见诸侯 , 他并非 不 知 “君应臣 召” 不合周礼的道理 , 但为了换取强晋的支持也只得硬着头皮前往 , 若用窘迫来说明周襄王 的心态 , 看来是大致不错的 。 许多诸侯在春秋后期一方面志得意满 , 仍旧有所企盼 , 另一方面又在社会形势的变化中 不得不步周王后尘而陷人尴尬境地 。 前 ∀& ∋年晋昭公和齐景公宴飨时行投壶礼 , 晋人祝辞云 ∗ “有酒如淮 , 有肉如低 , 寡君中此 , 为诸侯师 。 ” 齐侯祝辞则说 ∗ “有酒如绳 , 有肉如陵 , 寡 人中此 , 与君代兴 1 ” � 《左传》 昭公 % 平 � 当时已届春秋后期 , 晋 、 齐已开始走下坡路 , 然 国君依然雄心勃勃 。 尽管如此 , 他们对于咄咄逼人的卿大夫势力的兴起却不能不忧心仲忡 。 齐景公曾经望着自己的豪华寝宫叹息说 ∗ “美哉室 1 其谁有此乎 . ” 晏婴回答说 ∗ “陈氏之施 , 民歌舞之矣 。 后世若少惰 , 陈氏而不亡 , 则国其国也已 。 ” � 《左传》 昭公%+ 年� 然而齐国的 形势发展并不以齐侯的 “惰” 与 “不惰 ” 为转移 , 于是齐侯对于陈氏的兴起只能望洋兴叹 。 新兴的卿大夫贵族在春秋中 、 后期颇为自负 , 晋国的范宣子曾历数自陶唐氏 以 来 的 范氏谱 系, 冀求 “死而不朽 ” � 《左传》 襄公 %( 年� 。 鲁国的季氏 “八份舞于庭 ” , 三桓则演唱 “相维 辟公 , 天子穆穆 ” 这样颂扬诸侯和天子的诗句而祭祀于堂�见 《论语 · 八份��� 。晋卿赵简子梦 至帝所 , “与百神游于钧天 , 广乐九奏万舞 ” � 《史记 · 赵世家》 � , 很有天子派头 。 在这些新 兴贵族眼中 , 束缚他们手脚的传统礼仪已经如同敝展 。 长达&∋ ∋百多年之久的春秋时代 , 由于宗法制和礼制的发展变化 、 以霸权迭兴 为 标志的 列国竞争 、 士阶层的形成 、 学术的下移等等原因 , 所以形成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 自秦汉 以降逐渐出现的君主专制 、 钳制思想 的局面尚未 出现在春秋 时期 , 这就为那个时代社会人们 以积极乐观 、 进取向上为主流的精神风貌提供了社会条件 。 孔子曾让侍坐的几位弟子各言其 志 , 他最赞赏曾点之说 ∗ “莫 �暮� 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霎 , 咏而归 。 ” � 《论语 · 先进》 � 孔子及其弟子并非达官显贵 , 然其心态却是乐观自 信的 。 《诗经》所保存的春秋时代的诗篇集中于国风部分 , 从诗歌内容看 , 无论是状写农事 劳作 、描写爱情 , 或是指斥权贵 、 嘲讽贵族 , 大都反映了下层劳动群众纯洁健康的情感和美好 真诚的愿望 , 这与“共和 ”之后直至两周之际那些以哀怨情调为主的 “变雅 ”诸篇有明显差别 。 这个时期的劳动群众对于统治者不乏讽刺调谑 。 宋国执政大臣右师华元 在 战 争 中被郑 俘 , 后逃归 , 巡视筑城工地时 , 役人谓∗ ‘眸其目, 蟠其腹 , 弃甲而复 , 于思于思 , 弃 甲复 来 1 ” 讽刺败军之将只会恬着脸对民众摆架子 。 华元命人答对 ∗ ‘牛则有皮 , 犀咒尚多 , 弃 甲则那 户 役人则又说 ∗ “从其有皮 , 丹漆若何户 华元只得败下阵来 , 说 ∗ “去之 1 夫其 口众 我寡 。 ” � 《左传》 宣公%年�后世百姓见到官僚往往毕恭毕敬 , 口呼 “青天大老爷 ” , 然而 , 宋国的役夫则不怎么买官僚的帐 。 《诗经 , 硕鼠》云 ∗ “硕鼠 , 硕鼠 , 无食我黍 1 三岁贯女 , 莫肯我顾 。 逝将去女 , 适彼乐土 。 乐土 , 乐土 , 爱得我所 1 ” 不仅讽刺那些贪鄙重 敛 者为硕 鼠 , 而且表达了对乐土的渴望 。 郑卿子产从政一年 , 引起舆人不满 , 他 们 就 扬 言 “孰杀子 产 , 吾其与之” 。 子产从政三年 , 舆人又转而歌颂说 ∗ “我有子弟 , 子产诲之 , 我有田畴 , 子 产殖之 。 子产而死 , 谁其嗣之. ” � 《左传》 襄公&∋ 牟� 据考证 , 舆人是 “国人中之从征从役 者 ” �童书业 ∗ 《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年版 , 第 ( ∀页� , 其地位并不高 , 然 其嘻笑怒骂 , 却无甚顾忌 。 春秋时人的社会观念和精神风貌与地域文化颇有关系 。 鲁宣公之女伯姬 嫁 为宋 共公夫 人 , 火灾时人们让她下堂躲避 , 伯姬说 ∗ “不可 1 吾闻之也 , 妇人夜出 , 不见傅母不下堂 。 ” � 《公羊传》 襄公&∋ 年� 后来 , 其傅赶到而保姆未至 , 烙守妇人礼仪的伯姬宁肯被烧死 , 也 不下堂 。 鲁国认为伯姬死得隆重 、 光彩 , 特意派卿士往宋国参加葬礼 。 鲁国的公父文伯之母 更以守礼著称 。 她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 , 季康子拜见时 , 她只在寝门之内与之言 , 以求做到 “别于男女之礼 ” 。她哀悼死去的丈夫和儿子 , 尽管极度伤悲 , 也要分别痛苦的时间 , “朝哭穆 伯而暮哭文伯” , 避免别人说寡妇夜间思夫 。 这事为孔夫子赞扬 , 说 ∗ “季氏 之 妇 可 谓知礼 矣户 � 《国语 · 鲁语》 下� 位于泰山之南的鲁国的守礼之风并没有刮到山北的齐国 , 齐人的 精神风貌要比鲁人开放 昂扬得多 , 他们并不受诸多礼仪的束缚 。 前∀ )! 年奎之战 , 齐大败 , 齐 顷公率败兵仓皇逃归途 中 , 锐司徒的女儿敢于出来拦路探听消息 , 态度落落大方 。 齐大夫祀 梁随齐庄公出征战死 , 祀梁妻迎丧于郊 , 齐庄公要郊行 吊唁之礼 , 祀梁妻据理坚辞 , 使齐庄 公不得不 “吊诸其室 ” � 《左传》 襄公 %& 年� 。 这位齐国女子直面国君亦无 扭 2陀之 态 。 齐 、 楚 、 燕 、 宋等国在春秋时并没有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礼仪规定 , 往往组织社祭之类的群众性 活动 , 使男女一起欣赏玩乐 , 即 《墨子 · 明鬼》下所谓 “燕之有祖 , 当齐之社樱 , 宋之有桑 林 , 楚之有云梦也 , 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 鲁庄公曾 “如齐观社 ” � 《春秋》 庄 公 %& 年� , “ 以是为尸女也” � 《谷梁传》 庄公 %& 年� 。 “尸女 ” 之意即 目的是前往看女人 。 可见齐国社 祭时男女不忌 , 致使鲁庄公心里痒痒的 , 非要前往不可 。 由于礼的发展 、 新旧社会观念的交替 、 不同道德标准的冲突等原因 , 所以春秋时人的精 神风貌除了积极乐观的方面之外 , 还有惶惑不安的一面 。 晋国勇士钮魔奉晋灵公命前去刺杀 赵盾 , 见赵盾勤于国事 , 一大早就准备上朝 , 遂叹日 ∗ “不忘恭敬 , 民之主也 。 贼民之主 , 不忠 / 弃君之命 , 不信 。 有一于此 , 不如死也 。 ” � 《左传》 宣公 %年� 他在忠 、 信 两 者之间 进退维谷 , 最后触槐而死 。 在春秋时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 如果只洛守旧的礼仪观念 , 那就往往碰壁甚至陷于绝境 。 晋献公的太子申生遵奉 “事君以敬 , 事父 以 孝 ” � 《国语 · 晋 语》 一 � 的信条 , 对于骊姬的潜害毫无反抗能力 , 最后 自缴身亡 。 晋大夫荀息坚持 “事君者 竭力以役事 , 不闻违命 ” � 《国语 · 晋语》 一 �的愚忠观念 , 向晋献公作出拼死辅佐奚齐的错 误许诺 。 奚齐被杀后 , 荀息欲从死 , 但又听人劝告而改立卓子为君 , 似有翻悔之意 , 但仍为 是否实践诺言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所困扰 , 他曾说 ∗ “吾与先君言矣 , 不可以贰 。 能欲复言而 爱 身乎 . ” � 《左传》 嘻公 !年�卓子被杀后 , 荀息终于在愚忠观念支配下走向绝路 。 在各种社会观念的矛盾交织中要走出困惑 , 就需要经过深人思考而提 出或 接 受新的观 念 。 3 在这方面 , 和荀息同时的晋大夫不郑, 其观念就比荀息强得多 。 他说 ∗ “吾闻事君者 , 从 其义 , 不阿其惑 。 惑则误民 , 民误失德 , 是弃民也。民之有君 , 以治义也。 ” �《国语 · 晋语》 一 � 这个认识把民和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 已经走出了对国君愚忠的误区 。 春秋后期 , 晋 国的史墨曾提出 “社樱无常奉 , 君臣无常位 ” � 《左传》 昭公 &% 年 �的著名论断 , 这与王郑所 谓事君 “不阿其惑” 的观念是有某些渊源关系的 。 在提出新的观念方面 , 齐国的晏婴也是一 位重要人物 。前 ∀( )年淫乱的齐庄公被拭于崔抒家 , 晏婴立于崔氏门外 , 有人向他提出三种可 能的选择 , 即为国君殉死 、 逃亡国外或 回家躲藏 。 晏婴认为这些选择皆不妥 。 他 说 ∗ “君 民 者 , 岂以陵民 . 社樱是主 。 臣君者 , 岂为其口 实. 社樱是养 。 故君为社樱死 , 则死之 / 为社 樱亡 , 则亡之 。 若为己死 , 而为己亡 , 非其私昵 , 谁敢任之 . ” � 《左传》襄公%∀ 年� 在忠君 之外 , 晏婴提出要忠于社翟 , 把君 、 臣的行为准则都置于维护社樱—即国家利 益 的 目 标之下 。 由于有了新的观念支配 , 所以晏婴敢于在崔氏门启之后进人崔氏家中 “忱尸股而哭 , 兴 , 三踊 而 出” � 《左传》 襄公 %∀ 年� , 表示对庄公的哀悼 , 亦即表示对崔抒拭君而危害社 樱利益的做法的不满 。 晏婴既不殉死 , 也不逃跑 , 而是静观 时变 , 寻找对策 。 晏婴的作为显 然要比钥魔 、 荀息等人略胜一筹 , 新的社会观念的重要作用于此亦可见其一斑 。 五 礼的发展变化在春秋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 , 人们对于礼的重要性质有了 明确认识 。 在贵族中 , 无论哪个层次 , 都对礼高唱赞歌 , 至少在 口头上都不敢襄读礼仪 , 他 们都把礼作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或图谋发展的重要工具 。 其次 , 各种礼仪逐渐下移 , 即使卿大 夫的僧越 , 也未尝不是礼仪下移的一种表现 。 再次 , 礼制逐渐系统化 与 理 论 化 , 《仪礼》 《礼记》等书虽然在春秋时期尚未成书 , 但礼书中的许多内容则形成于春秋时期2 。 复次 , 仪 、 法两者逐渐从礼中分离出来 , 但它们与礼又有着密切联系 , 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 子礼的不同要求 。 最后 , 春秋后期 , 礼在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有所减 弱 , 尽 管 社 会上 “守 礼” 、 “复礼 ” 的呼声仍然很高 , 但礼的颓势却未逆转 。 礼的种种发展变化对于社会观念的变迁产生着深远影响 , 其中颇为重要者是人的价值受 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人在礼仪中的位置 日趋重要 , 重民轻天 、 重人轻神成为社会思潮中方兴 未艾的潮流 。 随 国的季梁说 ∗ “夫民 , 神之主也 , 是以圣王先成 民而后致力于神 。 ” �《左传》 桓公 +年� 鲁国的曹岁吐说 ∗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 , 民和而后 神 降 之 福 。 ” � 《国语 · 鲁语》 上� 郑国的 申编说 ∗ “妖由人兴也 , 人无衅焉 , 妖不 自作 。 ” � 《左传》 庄公 ( 年� 子产说 ∗ “天道远 , 人道迩 , 非所及也 。 ” � 《左传》 昭公 ) 年� 貌国的史毋说 ∗ “吾闻之 ∗ 国将兴 , 听 于民 / 将亡 , 听于神 。 神 , 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 依人而行 。 ” � 《左传》庄公 %& 年� 宋国的子 鱼说 ∗ “民 , 神之主也 。 ” � 《左传》信公 ! 年�这些典型的言论虽然没有否定天 、 神的存在 , 但人的地位却大为提高 。 列国统治者如果依礼行事 , 使民以时 , 注重民事 , 就会为舆论所赞 许 , 反之 , 如果残民以事神 , 则会受到谴责 , 这样的人也多没有好下场 。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 , 有些传统的礼仪失去了往 日的权威 。 占 卜祭祀之礼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证 。 春秋时期的人虽然还时常占 卜, 但许多先进者已不怎么虔诚 , 往往对占 卜的作用提 出怀疑 。 还有的人引 《诗》谓 “兆云询多 , 职竞作罗” � 《左传》襄公 )年� , 认为 卜问之事 只是自作罗网而 已 。 郑国的裨灶善于以星象占 卜, 并以知 “天道 , 自居 。 子 产 偏 不 信他 , 说 ∗ “灶焉知天道 . 是亦多言矣 , 岂不或信 . ” � 《左传》 昭公 ) 年� 认为偶然 猜 中 , 不足为 奇 。 “岂不或信 ” , 犹言瞎猫碰上死耗子 , 算不得什么本事 。 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中 , 以 “正民” 、 “治民 ” 为宗 旨的礼 , 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 , 社 会观念亦随之而变迁 。 民 、 人价值的提高 , 不仅表现在其与天 、 神的关系上 , 而且表现在其与 统治者的关系上 。 春秋时期 , 较为开明的统治者常把民放在重要位置 。 朱肠文公曾经占 卜迁都 于绎 , 史臣谓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 郊文公说 ∗ “荀利于民 , 孤之利也 。 天生民而树之君 , 以利 之也 。 民既利矣 , 孤必与焉 。 ” 左右谓不迁于绎可延长君之寿命 , 朱肠文公说 ∗ “命在养民 。 死 之短长 , 时也 。 民苟利矣 , 迁也 , 吉莫如之 1 ” � 《左传》 文公 & 年� 后来 , 邪果迁于绎 。 能 把个人生死利害置于民众利益之下 , 对郊文公这位小国君主来说 , 实在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 列国掌权人物有被称为 “民主 ” 者 。 郑国正卿罕虎授政于子产 , 齐国晏婴评 论 说 ∗ “能用善 人 , 民之主也” � 《左传》 昭公 ∀年� 。 晋卿赵武苟且偷安 , 鲁人即评论说他“不似民主 ” � 《左 传∃∃ 襄公& 年� 。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 , 掌权者应该为民事而兢兢业业 , 否 则 就 不 会有好结 果 , 即 “民主偷 , 必死 ” � 《左传》 文公 # 年� 。 尽管当时的 “民主” 并非指民众当家作主 , 而是指掌权者为民作主 , 但比起对天负责 、 为神驱使的观念来 , 仍不失为一个重大进步 。“民 主” 的概念 , 周初已有 。 《尚书 · 多方》 云 “天惟时求民主 , , 又谓 “简代夏作民主” , 即其 例 。 然其概念中尚有天命论的浓厚影响 , 与春秋时代的 “民主 ” 尚有相当多的区别 。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并没有 , 也不可能消弧阶级矛盾和斗争 。 在春秋后期 , 人们对于阶级 关系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 许多人已经意识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乃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 当时流行的谚语 “兽恶其网 , 民恶其上 ” � 《国语 · 周语》中�、 “盗憎主人 , 民恶其上 , �《左 传》 成公 ∀ 年� , 就是例证 。 许多有识之士还直言不讳地揭露社会弊端 , 陈述民众痛苦 , 晏婴 和叔向曾经分别谈到齐 、 晋两国情况 。 齐国是 “民参其力 , 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 , 公聚朽蠢 而三老冻馁 , 国之诸市 , 屡贱踊贵” / 晋国是 “庶民罢敝而公室滋侈 , 道瑾相望而女富溢尤 , 民闻公命 , 如逃寇摊” � 《左传》 昭公 &年�。 关于民众痛苦和出现盗贼的原因 , 老 子 一针见 血地指出 , “民之饥 , 以其上食税之多 , 是以饥” � 《老子》第#∀ 章� , “法 令 滋 彰 , 盗贼多 有” � 《老子》第∀# 章� 。 在老子看来 , 法令和礼仪制度等等一样 , 也是应当被摒弃的东西 。 然而 , 社会现实却并不如此 。 春秋后期 , 法逐渐独立和制度化 , 与礼相关却又有所区别 。 和 温馨柔婉的礼相比 , 严峻冷酷的法不营是当时社会观念的一种清醒剂 。 在春秋战国之际深邃的思想家那里 , 复古成为一股潮流 。 老子主张回复到 “邻国相望 ,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 第)∋ 章�的远古时代 / 孔子主张回复到周代 , 谓 “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文哉 1 吾从周 ” � 《论语 · 八份》 � , 墨子向往 “三代圣王禹汤文武 方为政乎天下之时” � 《墨子 · 非命》 下� 。 这种 “复古” 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 亦是对所憧 憬的理想的描绘 。 在 “复古 ” 思潮中 , 思想家们对于礼的认识并不一致 , 其中对礼呐喊 、 崇 敬最力者是孔子 。 他说 ∗ “古也有志 , 克己复礼 , 仁也 。 ” � 《左传》 昭公 % 年 � 还提出要做到 “非礼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 � ��论语 · 颇渊》 � 。 在孔子那里 , 复古与守 礼是二而合一的 。 春秋后期 , 传统礼仪的没落虽然没有因为复古思潮而停止 , 但它却不断被 扬弃 , 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战国时期社会上的礼和与其相关的社会观念尽管给人以焕然 一新的感觉 , 但其内涵却与春秋时期的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杨伯竣 《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3叨%年版& 引李贻德 《春秋贾 服 注 辑 迷》 云 ( “ 肉袒牵羊示 臣服者 , 古礼有之 。 《史记 · 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克殷 , 微子乃持其祭器造 于军门 , 肉祖面缚 , 左牵羊 , 右把茅’ 是也。 ” 4 《周礼 · 大史》( “大祭祀 , 与执事 卜日 , 戒及宿之 日 , 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 祭 之 日 , 执书以次位常, 辩事者考焉 , 不信者诛之 。 大会同朝规 , 以书协礼事 , 及将币之 日 , 执书以诏王 。 ” 《周礼》 关于 “礼书” 的这个记载应该是可信 的。 前.# ∀年鲁国火灾 , 子服景 伯 “命宰人出礼书 , 以待命 , 命不共 , 有常刑” ∃ 《左传》 哀公�年 & 。 所记 “ 礼书” 或即鲁 国大 史所掌管者 。 从典礼前大史和诸执事要 “ 读礼书而协事 ” 、 “以书协礼事” , 即事先依照礼 书进行练习的情况看 , 仪节的繁多复杂 , 当是可以肯定的。 0 “马三 匹” 当作马四匹 。 《尚书 · 文侯之命》 《诗经 · 采获》 《仪礼 · 规礼》 皆有赐 马之数为四之例 。 说详王 引之 《经义述闻》 卷十七 。 2 前.∋ /年鲁齐会盟 , 齐平公向鲁哀公 ”5头 , 鲁哀公却仅弯腰作揖 。 齐人 大 怒 , 一 直 耿耿于怀 , 三年后还作歌责备鲁人 “ 唯其儒书 , 以为二 国忧” ∃ 《左传》 哀公∀% 年& , 谓鲁 君拘泥于儒书所载礼仪规定 ∃ 非天子不行稽首之礼 & , 致使两国不睦 。 所 称 “儒 书” , 当即 《仪礼》、 《礼记》 之类的礼书。 这件史实表 明 , 至迟在哀公时已有编纂成型的礼书出现 , 并 且已从鲁国流传至齐 。 齐人虽怒 , 但并未轻启兵衅 , 也没有中断两国交住 , 究其原因盖在干 鲁君的作为符合礼书规定 , 事出有因, 齐人只得 自认倒霉 。
本文档为【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78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9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12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