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

举报
开通vip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高一历史会考标准条目 高一历史会考条目 必修第一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 【1】分封制 1​ 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 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4​ 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 5​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6​ 作用...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
高一历史会考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条目 高一历史会考条目 必修第一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 【1】分封制 1​ 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 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4​ 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 5​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6​ 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 【2】宗法制 1​ 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2​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 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a b) 统一的过程: ①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并修筑长城,修直道;③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是岭南 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并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 ④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统一的影响: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分别对应过程①和②) (2)皇帝制度的建立 (a b) ①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②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④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a a)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演变的特点(c d)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史实: ①唐朝三省六部制 (a a)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增“参知正事”为副相,设三司。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a a) ⑴设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 2​ 职权: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③清朝设立军机处。(a c) ⑴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⑵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⑶特点: 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②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⑷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史实: ①秦朝:郡县制的建立 ⑴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⑵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⑶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 (a b) ⑴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 ⑵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至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⑶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⑷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b c) ①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 ⑴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⑵消极影响: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 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a b) 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a a) 1840—1842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斗争) 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持续时间达四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83—1885 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 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a b) 条约 主要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意图)。 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危害最大)。 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②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 c) ①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a.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b.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我们遗产。 c.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完整。 d.经济上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 (a b) 概况: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申谕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 (a a)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爆发时间:1894年9月 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 c) 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50年里(1895-1945),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3、伟大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 (a a)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a a)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遇害。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c) ⑴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建立的过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⑤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⑶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 a) 正面战场:①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②太原会战:(平型关伏击战:1937年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抗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最好的战役)。③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广州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⑤枣宜会战: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相持阶段)。 ——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全面抗战路线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 c) ⑴胜利:①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②1945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③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美英等国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关东军;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④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⑵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⑶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 目的: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领导人:总理孙中山。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的爆发(a a)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新军革命首创精神)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a a)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b) ⑴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⑵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利;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 ⑶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君主专制,体现主权在民思想)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③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④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⑤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⑷约法体现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 ⑸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⑹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c)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b b )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⑵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⑶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⑷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中国共产党“一大”(b b) ⑴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 ⑵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⑶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 b) ⑴制定时间: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 ⑵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⑶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革命(a b) ⑴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方式:党内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⑵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⑶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根本原因)。 ⑷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⑸教训:武装斗争、革命领导权 (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a b)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a b) ⑴长征原因: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⑵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⑶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③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④长征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7)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a b)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 c)——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④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 b)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①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b)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2)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b)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成立党政军一体的革命委员会,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b)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3)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依法治国方略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基本),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3)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 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3)意义: 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④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⑤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10月,“汪辜会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台湾回归的有力因素:国家强大、一国两制、人民愿望、国际公认、成功范例 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c) (1)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1955年两次修改。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最初用于解决与临近国家的准则,后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a b) (1)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2)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关键:中美关系缓和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b) (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史实: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b c) 过程: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a b)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史实: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 b):不结盟政策 2.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a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江泽民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3.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 b)——区域外交 (1)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2)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新增:乌兹别克斯坦)。(结伴而不结盟)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a b)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后,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②政治上:(A)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B)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C)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a b)——“黄金时代、古典时代”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 c) 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失:①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②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3、罗马人的法律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 b ) ①《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②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③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自由民)。 ④自然法: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观念: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b c) ①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美国:民主共和政体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1、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光荣革命”(a b) 时间:1688年。 国家:英国。 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推翻它。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结果: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b b) 时间:1689年。 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 c)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虚君”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2、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a b ) 主要内容:①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任期4年,是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 c) 同: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性质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都是司法独立。 异:①国家元首的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不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总揽军政大权;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②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美国的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不 同 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 国王,世袭、终身。 “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 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 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 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 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都是司法独立。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a b) 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经济危机、阶级矛盾); 阶级条件:英法德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条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当时革命实践,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揭露分析。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a b)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因为:第一次较为完备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 a)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侠义的十月革命);11月7日,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攻打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拉开总攻的序幕。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b c) ①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现代史的开端)。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主义)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争锋 (1)雅尔塔体系( a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a b) 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过程:①“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实际上解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②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内容: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影响: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③马歇尔计划的出台: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④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以1955年华约成立为标志)。 (3)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b c) ①消极影响:军备竞赛使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②积极影响: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制度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吸取教训,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不结盟运动出现,第三世界崛起。 ▲2、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a b) ①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②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 ③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不结盟运动(a b) 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人物: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时间: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内容:①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②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影响:①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③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a a) 时间: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标志: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两极格局崩溃。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a a) 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表现:a、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b、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 “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c、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e、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 (3)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a b) 标志: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a b) ①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 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 c)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东汉)、铁铧犁、曲辕犁(唐朝)等得到推广。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又被成为“丝国”。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汉武帝时期推行铁业管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唐三彩(陶制品)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宋代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a b) 唐朝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又远远超过长安,除了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以汴京为典型,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
本文档为【历史会考知识条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60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9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10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