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举报
开通vip

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世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教案) 世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教案) 第一部分:世界经济形势 一、2010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增长2010年下半年将弱于上半年: 欧洲债务危机阴影;通缩威胁--通胀威胁;主要国家财政刺激政策逐渐淡出;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居民增加储蓄;始于2009年中的存货调整告一段落;新兴大国防止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 世界经济伴随的主要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商业银行危机;大宗商品价格(粮食)飙升;储备货币危机;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货币政策近乎用无可用;财政刺激边际效应不断减弱且财赤超出警...

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世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 世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教案) 第一部分:世界经济形势 一、2010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增长2010年下半年将弱于上半年: 欧洲债务危机阴影;通缩威胁--通胀威胁;主要国家财政刺激政策逐渐淡出;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居民增加储蓄;始于2009年中的存货调整告一段落;新兴大国防止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 世界经济伴随的主要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商业银行危机;大宗商品价格(粮食)飙升;储备货币危机;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货币政策近乎用无可用;财政刺激边际效应不断减弱且财赤超出警戒水平;其他有效经济政策缺乏。 地缘政治紧张(伊朗与朝鲜) 二、未来5-10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一)总的形势 1、21世纪世界经济开局不顺,第一个十年以危机开始,又以危机结束,中间夹杂丛丛经济乱相。 2、透视未来5-10年,世界经济将步出危机阴影,重归正常发展之路。 3、特点:变革、竞争和合作。集中于科学技术、经济格局、发展模式的变革;新兴产业、能源资源、规则理念的竞争,以及在全球治理上的合作。 4、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与变数大大增加。全球化倒退和系统性危机等风险或将冲击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路径,诱发更大的衰退。 (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发达国家复苏面临难题多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改写世界经济版图 终端消费市场位移,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口问题对经济影响不断凸显 国际资源、能源短缺加剧,竞争激烈 其他主要经济风险 发达国家复苏面临难题多 1、结构调整难度大。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深陷危机后遗症,结构调整难度大,金融瘦身与加强监管,将使融资成本上升,由此影响生产率提高,抑制经济潜在增长。OECD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将永久性减缓发达国家的潜在产出水平。 2、“无就业”复苏。危机使发达国家失业呈结构性上升。OECD预测,发达国家失业人口增加将持续至2010年底,失业人数将比2007年增加2100万,失业率将升到9%,美欧日分别达到9.9%、10.6%和5.6%。 3、资产重建与去杠杆化。危机使家庭财富严重缩水,修复资产负债表需要很长时间,如此将影响私人消费需求。OECD估计,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将使美国储蓄率提高3个百分点,欧元区提高1.5个百分点,日本提高1个百分点。 4、财政赤字与债台高筑。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升至二战以来最高,成为后危机时代最大风险。OECD数据,2010年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升至8.3%,比危机前高出7个百分点;2011年其成员国的政府债务将超过GDP的100%,比2007年高出30个百分点。 5、​ 低利率与高赤字使经济刺激政策捉襟见肘。高财政赤字影响美国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影响欧元区与日本经济增长各0.8个百分点。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改写世界经济版图 ​ 低碳与新能源技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技术。 ​ 信息技术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技术。 ​ 以新能源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迅速席卷世界。谁能掌控两类技术的发展方向,谁就将占据未来国际分工产业链的高端,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 终端消费市场位移,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 以美国消费为核心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 ​ 城市化进程加速使终端消费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 ​ 新兴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人口问题对经济影响不断凸显 ​ 发达国家除美国外均将面临严重的人口问题。 ​ “金砖四国”增长潜力因人口趋势不同而出现分化。 ​ 撒哈拉以南和除印度以外的南亚地区人口将迅速增加。 资源能源短缺加剧,竞争激烈 ​ 旺盛需求推动国际能源、资源价格高企。 ​ 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的制约与威胁日益凸显。 ​ 对国际资源和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能源、金属和食品价格增长 (三)格局与秩序的矛盾加剧 世界经济整体格局变迁: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优势地位的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发展参差不齐。 美国经济优势地位下降: 双赤字与债务危机、美元危机;产业空心化;科技创新的缓慢--停滞,生产力增长迟缓;社会矛盾与种族分裂;维护霸权、“文明冲突”、反恐等极大地消耗美国经济力量 欧盟一体化面临多重挑战 : 主权国家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拖累欧元--欧元存亡;财政、税收、债券市场一体化;贫富差距与发展不平衡;美国的经济打压与政治挑拨。 日本很可能面临第三个“失去十年”: 老龄化——内需持续减少;通货紧缩、日元汇率走高 ;经济结构——产业空心化;对外经济的严重依赖;债务的不可持续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 BRIC (金砖四国)、BRICET( BRIC+东欧和土耳其);BRIMC( BRIC+墨西哥);BRICKET( BRICET+韩国)。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 三、世界经济的现状——从美国印钞说起 今天如果你关注全球任何一个金融会议,或翻阅任何一份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或阅读财经媒体的重大新闻,你立刻就会发现:“量化宽松”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量化宽松”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一定数量的货币,也被简单地形容为增印钞票。通过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由此达到刺激经济、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立即招致了国际社会的质疑。为何会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它既能帮助美国“自扫门前雪”,又不会扰乱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带来哪些影响? 一、美量化宽松损人不利己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公司宣布破产,次贷危机开始演变为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9月25日快速地推出“量化宽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向市场注入7000亿美元的资金,以方便金融机构购买次贷产品。其关键作用是稳定银行系统,使银行系统的一些环节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断链,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骨牌效应。其后奥巴马上台后又推出8000多亿美元的款项来救助各类金融企业,这是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对于第一次量化宽松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大家都认为是正常的救助行为。 2010年9月10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例会做出决议,随时准备再度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10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鉴于美国经济持续疲弱,美联储需要采取更多行动来刺激经济,譬如大规模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两周后的10月29日,伯南克再次明确宣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采取行动来剌激疲弱的美国经济。 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对伯南克声明的一致解读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所有悬念都已烟消云散,唯一的疑问只是货币再次疯狂扩张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预测是2万亿美元,美洲银行的预测是1万亿美元左右。2010年11月3日,谜底揭晓,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第一阶段,期限自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总额6000亿美元,货币扩张规模平均每月750亿美元。尽管货币扩张规模远远小于之前的市场预期,然而根据伯南克的多次讲话精神和美国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判断,新一轮量化宽松第一阶段于2011年6月到期后,继续延期或扩大规模的可能性很高。 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就是大规模购买美国财政部所发行的债券,期望以此实现两大目的。一是进一步降低长期利率,从而刺激私人部门的信用(借贷)和消费增长。美国是信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只有信用增长,才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增长。二是降低长期利率,储蓄的利息收入随之下降,储蓄者被迫减少储蓄,不得不将资金投入到商品市场或股票市场等其他资产市场,从而提升经济体系的通胀水平,将美国经济拖出通货收缩泥潭。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否真正奏效,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理由有二:假若没有美联储果断及时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一,美国银行金融体系即使不完全破产崩溃,也会出现大范围破产垮台的悲惨局面,1930年代那样长期的大萧条必将重演。其二,美国经济衰退的时间肯定更长,程度肯定更深。所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绝对必要和正确。 反对者则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对于刺激经济复苏没有效果,而且将给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未来带来极其严重的恶果。理由亦有二:其一,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助长了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心理预期和道德风险,许多金融企业不仅不会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反而会继续从事风险过度的经营活动,甚至变本加厉为牟取短期暴利而不顾长期风险,埋下未来金融危机的隐患。其二,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的货币对于刺激真实经济复苏收效甚微,甚至没有效果。尽管美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异常充足,2010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长期维持在1万亿美元以上,个人信贷却没有出现增长。相反,绝大多数货币或流动性都流向资产价格市场、货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推动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货币外汇市场交易量急剧放大,目前全球每天外汇交易量超过4万亿美元。因此,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的流动性迅速恶化了全球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泡沫。加剧了全球汇率动荡和投机热钱对各国金融货币体系的冲击。 事实上,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竭尽全力鼓励银行向央行借钱,大规模购买商业银行的“垃圾资产”或“有毒资产”,帮助商业银行清理或修复资产负债表。目前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超过1万亿美元,流动性宽松程度史无前例。然而,流动性宽松并不一定意味着信贷的相应扩张。决定美国经济复苏的根本力量,不是货币供应量或流动性,而是私人部门的真实信贷。2010年8月10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的决议说得非常清楚,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和前景堪忧的根源,核心是经济体系的信用持续萎缩。“最近数月来,产出和就业的复苏步伐已经放缓,预期未来经济复苏速度很有可能更低。尽管家庭支出在逐步增长,然而,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增长异常缓慢,家庭财富持续缩水,信用市场持续紧缩,皆显著制约着家庭支出的增长。企业的设备和软件投资确有上升,然而,非住宅结构类投资依然萎靡,雇主不愿意增加雇佣新员工。银行信贷继续萎缩。 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向全球注水,招致了众多国家的质疑和反对。尤其是二十国集团不少成员国对此表示不满,担心这一措施会阻碍全球经济复苏。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认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是“靠人为压低汇率来刺激出口”,这一政策是“短视的,最终会损害各方利益”。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让一克洛德·容克说:“从美联储作出的决定中,我看到了更多风险和全球经济滑出正轨的更大可能性”。俄财政部副部长德米特里·潘金表示,美联储采取的最新货币措施是危险的,他说:“美联储的行为可能导致形成新的金融泡沫,并使汇率失衡。这种措施的受害者不是美国,而是新兴经济体。”巴西财政部长吉多·曼特加批评说,美联储此举难以增加就业,却会加剧全球失衡。南非财政部长普拉温·戈尔丹指出,美联储的政策“损害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危机期间努力捍卫的多国合作精神,也违背了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精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就创造美国就业和保持美国低通胀率目标而言,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来讲,该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来说并不是优化的选择,而是会带来副作用。 可以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但对国内经济的刺激效果有限,反而招来了国际社会的一片谩骂声,实属损人不利己之举。 二、残酷的现实,悲观的愿景 既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美联储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这个“非常规”政策呢?其实,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所以,一个更重要、更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需要争先恐后地采取这样的货币政策?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经济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了吗? 首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发达国家经济整体上陷入长期衰退和低速增长,“停滞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亦不容低估。美国经济复苏前景非常暗淡。2010年,美国失业率始终维持在接近10%的高位。美联储决议分析,失业率高企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投资、消费、信贷持续萎靡不振。现实非常严峻,前景则更加悲观。美国经济学者算过一笔简单的账:美国要想5年内将失业率降低到5%水平,那么美国经济每个月必须创造32万个新工作岗位;要想10年内将失业率降低到5%,则每个月需要创造23万个新工作岗位;要想让失业率维持现状,不继续攀升,也就是说确保新增劳动力有工作,则每个月必须创造10万千新工作岗位。以美国2010年9月份的数据为例:当月私人部门新增雇佣6.4万人,然而政府部门却裁员15.9万人,综合两项,共有9.5万人丢掉饭碗。可见,要想实现降低失业率的任务,确实异常艰巨,奥巴马政府的日子真的不好过。 再看看日本。日本经济2010年前三季度的增速只有微不足道的0.1%,全年估计连0.4%都达不到,远远低于年初预测的1.7%。日本经济低迷增长已经长达20年,至今看不到任何可能重返快速增长的迹象。日本国债与GDP之比早已超过200%,财政政策几乎没有施展空间。货币长期患有“日元升值预期综合征”,2010年9月日本政府曾经高调入市干预日元汇率,阻止日元大幅度升值,却毫无效果,“零利率货币政策”已失效,通货收缩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所谓“日本经济病”不仅困扰着日本政府,而且是全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一大难题,答案可能超越了货币金融和经济范畴。 欧元区经济同样大势不好。希腊、爱尔兰债务危机接踵而至,西班牙和葡萄牙主权债务信用级别被连续下调,形势发发可危。2010年中期,欧元区对银行体系进行压力测试,结果之恶劣超乎预期:之前人们非常乐观,原以为整个欧元区银行体系只需补充资本35亿欧元,实际上仅爱尔兰一国就至少需要补充资金400亿欧元,更不用说还有西班牙、比利时、希腊、意大利,甚至法国和德国的银行同样需要大量补充资金。欧元区银行体系的“去杠杆化”远远没有结束,痛苦程度比之前人们的预料要沉重许多倍!“欧猪国”(PllGS,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大规模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的经常项目逆差,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经济长期陷入“准萧条”状态,通货收缩风险急剧上升等,至今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 {“去杠杆化”简单来说,“杠杆化”指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 上述事实,对于我们理解美联储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什么意义呢?意义非常大。我们只有找到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内在问题的共同特征,才能够深刻理解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效果和局限性。 概括起来,发达国家经济面临六大困难:(1) 经济增速长期放缓;(2) 政府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3) 货币政策持续维持“零利率或低利率”,短期内无法刺激经济快速增长;(4) 个人消费和投资持续萎靡,个人和家庭“去杠杆化”过程远未结束,对信贷的需求持续下降;(5) 银行体系也在“去杠杆化”,补充资本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贷供给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快速增长;(6) 政府部门面临同样的“去杠杆化”过程,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无法继续大规模增加。 上述六大困难环环相扣,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形成典型的经济“负循环”。经济体系“负循环”包括这些内在机制:(1) 经济增速放缓负循环。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下降,个人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必须相应缩减,个人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缩减反过来加剧经济放缓;(2) 失业上升负循环。失业意味着收入减少,收入减少意味着需求减少,需求减少意味着企业开工不足,开工不足导致失业进一步增加;(3) 预期收入下降负循环。经济增速放缓和失业持续增加,让人们对未来预期收入前景持续悲观,悲观的收入前景迫使人们进一步收缩消费,消费不足又影响经济前景;(4) 信用萎缩负循环。经济放缓、失业上升、预期收入下降,迫使经济所有部门。“去杠杆化”,整个经济体系的信用需求和供给持续收缩,社会财富包括个人财富和政府财富随之持续缩水。 其中最重要的是“信用萎缩负循环”。一旦经济陷入信用萎缩负循环,货币政策则完全失效。因为货币创造机制并不等同于信用创造机制,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扩张,并不等同于信用扩张。日本长达10多年的“低利率或零利率货币政策”早已证明这个重要观点。全球金融危机两年来的悲惨现实再一次证明,货币和信用并不是一回事。 三、美国战略别有用心 从全球汇率博弈角度来考察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角度,对中国尤其重要。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将对全球货币、金融和经济产生深远持久的重大影响。 1.​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其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1) 由于美元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占全球储备货币的65%,美元钞票的滥发就等于美国向全球征收铸币税,意味着全球财富向美国转移。 (2) 美元滥发导致全球通胀恶化,等于美国向全球征收通货膨胀税,也是财富向美国转移。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已经加速恶化,譬如印度、俄罗斯、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的通胀水平已经超过或接近10%。 (3) 美元滥发导致美元汇率长期贬值和全球通货膨胀,意味着外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持续贬值,美国实际上是以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的方式间接赖债或抵消对外债务。而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和其他美元资产的国家(譬如中国)、公司和个人都要相应蒙受损失。 (4) 美元滥发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大幅度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增加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多家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未来5年内,石油价格可能突破每桶200美元。能源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的主要力量。 (5) 美元滥发和美元汇率动荡加剧全球汇率和金融动荡,增加企业的汇率风险和提高相应的风险成本,对我国稳定出口增长非常不利。 (6)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热钱加速流入新兴国家。对我国来说,一方面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扩大实际升值幅度,一方面大量热钱流入房地产和其他资产市场,加剧房地产调控难度,并有进一步恶化资产价格泡沫的可能。我国货币政策和整体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操纵美元与世界其他货币的汇率,赢得巨大的利益。美国是如何通过操纵汇率来赢得利益呢?赢得了多少利益呢?根据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研究,以2001-2006年为例,这几年正是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贬值时期,也是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最激烈的时期。该时期美国累计对外借债净增加3.209万亿美元,然而净负债竟然还减少了199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期净赚了3.408万亿美元。3.408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美国6年的国防军事开支总和。也就是说,美国通过操纵美元汇率创造了超级利益。意味着世界各国为美国庞大的军事开支“买单”! 11月3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一下冲高到1:1.4282,创2010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面对欧元的迅速升值,欧洲国家已经提高警惕,并对美国提出严厉谴责。法国经济学家指出,美国把新印刷的6000亿美元注入美国经济,实际上是让美元贬值约20%,从而稀释了各国特别是把美元作为重要外汇储备国家的资产。 2.​ 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 2010年11月3日以来,人民币一直持续升值,对许多中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根据最新的统计观测,2010年圣诞节期间,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浙江温州地区出口订单下降幅度高达50%,我国总体出口形势曰益严峻。国家外管局外汇储备增幅和人民银行外汇占款数据清楚表明,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刺激国际投机热钱加速流向中国。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愈加恶化。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一直以来美国强压人民币升值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美国的人民币汇率战略完全是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战略考虑,目的是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制造中国经济泡沫和金融危机, 从而打乱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从根本上遏制中国的战略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2002年开始, 美国强压人民币升值和浮动的主要理由都不成立, 理论上站不住, 事实上也毫无依据。美国强压人民币升值和浮动的理论有如下数种,“全球经济失衡论”、“全球储蓄过剩论”、“美国贸易逆差论”、“人民币汇率低估论”、“中国工人抢夺美国工人饭碗论”、“不公正竞争优势论”、“'汇率升值和浮动对中国有益论”、“汇率浮动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论”等等,皆是稀奇古怪之谬论。譬如“人民币汇率低估论”,人民币汇率究竟是不是低估了?低估了多少呢?即使是美国政府背后的多个智库,他们所估算出来的数据也是差距巨大,有的说低估60%,有的说40%,还有的说20%或15%,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仅此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人民币汇率低估论”理论有重大问题。实际上,美国智库和一些“御用”学者是非常“讲政治的”。他们貌似高深的学术理论和计算模型,实际都是美国政治和战略的一个“幌子”。 那么,人民币升值和浮动对中国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概而言之有六个方面:第一,制约中国出口增长;第二,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第三,让中国经济彻底泡沫化,制造“中国式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第四,加剧国内财富向美国政府转移;第五,加剧国内财富向国际投机者转移;第六,我国货币金融政策丧失独立性。六大危害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明白美国近十年来不遗余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和浮动的真正意图。 事实上,美国的这些战略目的已经部分达到了。根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开始升值以来,至少有超过万亿美元的投机热钱流入中国市场,绝大多数进入楼市和股市。美国胡佛研究所和多家其他机构估算,目前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不少是国际投机热钱流入中国所形成。我国外管局也承认外汇储备里面确有部分投机热钱。 长期来说,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要减少或削弱美元霸权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必须贯彻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促进区域货币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战略思想,积极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 最终实现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总的来说, “量化宽松”如仅作为一国的货币政策似乎无可厚非。但像美国这样实际掌管着一个“准世界货币”发行权且负有大量外债的大国, 没有将此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行适度“量化”的考量, 并且希望将经济衰退的损失转嫁给其他国家, 让全球来分担它的损失, 势必影响到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公信力。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量化宽松"政策下的通胀率合理预期》,肖耿,《经济参考报》2011年1月7日。 《"量化宽松"竞赛搅浑全球经济》,杨子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2月10日. 《终结美元霸权,开启多元货币新格局》,魏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网站2010年11月11日。 思考题: 1、​ 美元霸权是怎么形成的? 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第二部分:国内经济形势 一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接近10%,经济总量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1、经济增长: 在1978--2010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斯蒂格利茨:“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 3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经济增长最高达到15.2%(1984年)、最低为3.8%(1990年)。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增长从2007年的14.2%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6.5%。中国政府实施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率先复苏。 一 二 三 四 2007年:13%、 13.8%、13.4%、11.8% 2008年:10.6%、10.1%、9%、 6.8% 2009年:6.5%、 8.1%、 9.3%、11.1% 2010年:11.9%、10.3%、9.6%、9.8% 2009年,出口下降16%,但国内投资、消费增长加速,全年经济增长9.2%。 2010年,经济增长达到10.3%,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3%。年末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 2、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位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7倍。按2010年全年平均汇率1:6.7704折算,约合5.878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前12位: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西班牙、加拿大、印度、俄罗斯。 3、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1978-- 2010年,人均GDP从不足300美元上升到约4380美元。在新世纪初期跨越低收入国家门槛之后,从中低收入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人均GNI) 1990年 2000年 2009年 低收入 <=610 <=755 <=995 中低收入 611-2465 756-2995 996-3945 中高收入 2466-7620 2996-9265 3946-12195 高收入 >7621 >9265 >12195 “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发展方式: 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上涨,原有发展方式难以适应; 社会管理: 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稳定; 政治体制: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增加,而表达渠道不畅。 二、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呈现出内需、外需“双轮驱动”的结构特征。 2010年,我国出口增长31.3%,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2010年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净出口 1980 71.8 26.4 1.8 1985 85.5 80.9 -66.4 1990 47.8 1.8 50.4 1995 44.7 55.0 0.3 2000 65.1 22.4 12.5 2005 37.9 39.0 23.1 2009 45.4 95.2 -40.6 从主要国家和地区国内需求占总需求比例看,既有主要依靠内需的发展模式,如美国内需占比高达90%左右;也有主要依靠外需的国家和地区,如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外需占比接近60%和7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需占比不断上升,在大国经济中高于美国和日本,低于德国,但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超过70%。 由于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土地、资源、资金等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滞后,生态环境成本没有充分体现,再加上地方政府给予外向型企业的竞争性优惠等,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出口产品成本低估和竞争力虚高。我国货物出口中近50%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推高了我国外需所占比重。 从历史上看,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出口快速增长时期,我国经济往往表现为外需驱动为主的特征;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时期,则表现为内需驱动为主的特征。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具有“双轮驱动”结构特征,在外需不足时,通过有效 启动内需在若干年内走出低谷。我国既不会出现象严重依赖外需的小国经济体那样,由于外需萎缩而导致深度衰退,也不会像大国封闭经济体那样,可以完全脱离世界经济的波动而独善其身。 由于国际竞争力提高带来的外需增长和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内需扩张,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力量。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熟练的制造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使得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同时,中国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为国内投资、消费扩张奠定了基础。 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净出口 合 计 2009 4.1 8.7 -3.7 9.1 2010 3.9 5.6 0.8 10.3 三、投资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房地产市场泡沫化风险加重。 2010年,投资增长23.8%,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3.2%。房地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5%左右。现阶段,房地产业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 亚洲金融危机源于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破裂,本次金融危机则是美国房地产和基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品泡沫破裂而引发的。两次危机的危害程度有目共睹。一旦我国房地产泡沫化,其危害同样难以估量。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国家,年度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不高于3%;国债余额占当年GDP比重不高于60%。 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2.9%;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仅为20%,但加上地方政府债务、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等,比重已达50%。 四省区占全国比重(2008年) 新疆:160万平方公里,2131万人; 西藏:120万平方公里,287万人; 内蒙:118万平方公里,2414万人; 青海: 72万平方公里,554万。 四省区合计:面积470万,占49%, 人口5386万,占4.06% 中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将抑制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长期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四、中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单一内部市场,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发展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生产法GDP: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收入法GDP:劳动所得、资本所得、政府所得。 消费占GDP%:中国与世界平均 最终消费 私人消费 最终消费 私人消费 1970 71.07 63.32 74.27 59.90 1980 64.96 49.98 75.62 59.50 1990 60.12 45.89 75.95 59.98 2000 62.47 46.69 77.75 61.29 2001 61.61 45.50 78.77 61.92 2003 56.60 41.42 79.20 61.67 2005 50.58 36.11 78.50 61.13 •​ 劳动者报酬、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 •​ 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 •​ 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 收入法GDP构成(%) 劳动者 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 净额 营业盈余 1995 51.4 13.0 12.3 23.3 2000 48.7 14.1 15.3 21.9 2005 41.4 14.9 14.1 30.3 2006 40.6 14.2 14.6 30.7 2007 39.7 14.8 14.2 31.3 最终收入分配格局(%) 政 府 企 业 居 民 1995 16.5 16.2 67.2 2000 19.2 16.6 64.2 2005 20.0 20.8 59.2 2007 21.9 20.6 57.8 2008 21.3 21.6 57.1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0年到1970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0.9%,国民生产总值越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0.4%,计划实施的第七年就完成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的目标。同时,基尼系数显著降低,从1964年开始到80年代中期二十年间,基尼系数一直保持0.26的低水平,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拉美现象” 根据美洲开发银行的统计数据,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4,而在拉美,除牙买加(0.38)以外,其他国家均高于世界平均数,其中11个拉美国家高达0.5。在拉美,占总人口30%的穷人仅获得国民总收入的7.5%(其他地区平均为10%),而占总人口10%的富人占有国民总收入的40%。 “福利陷阱”:因福利改善导致“养懒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典、芬兰和丹麦这些号称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最慷慨福利模式而闻名于世”的国家,其世界竞争力排名均位列前10名。福利制度有很强的刚性,一旦建立就很难消减,否则容易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曲线)反映了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状况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在工业化初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不断加剧;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不平等程度逐渐缓解。但这一转折不是自然而然到来的,而是伴随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妥协,以及政府主动的政策干预。 五、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逐渐转变为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按产业划分的就业构成(2007、%)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美国 1.4 20.6 78.0 日本 4.2 27.9 66.7 德国 2.3 29.8 67.9 英国 1.4 22.3 76.0 中国(1978) (2009) 70.5 38.1 17.3 27.8 12.2 34.1 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源 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与68%的世界平均水平和72%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悬殊,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52%的平均水平。 主要根源有:不合理的城乡人口结构(46.6:53.4);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恩格尔系数高(36.5、41); 短缺经济与制造业高利润; 国企垄断、政府管制与玻璃墙、弹簧门。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六、2011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2010年,预计增长9.5%左右;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2011年CPI涨幅4%左右。 2010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正常增长轨道。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出口增速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小幅回调趋势将延续到2011年一季度。 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2010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将达到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二季度以后逐步企稳回升,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经济增长9.5%左右。 1、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物价上涨之间的传导机制不同与以往。超量货币在资产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与期货市场、普通商品市场之间流动。在目前房地产、股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农副产品,成为国内投机资金炒作的对象,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2、2010年以来,制造业工资大幅度上涨。由于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资本替代劳动和技术进步等,制造业最终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涨。但是,工资上涨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3、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国际市场初级产品需求增加;全球性气候变化异常,部分农产品减产,供求关系改变;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强了市场上美元中长期贬值预期。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以美元标价和交易,价格再度上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不断加重。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宽财政、紧货币),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转型;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如何转:科技进步和创新(手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轨道);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成功的关键:改革(比如要素市场、收入分配等,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短期行为。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是关键之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定调十二五规划:调整转型和关注民生,主要不是高增长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3日。 2、《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走向》,邱健,《学习时报》2010年12月20日。 3、《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陈佳贵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思考题: 1、​ 如何看待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2、​ 谈谈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看法。
本文档为【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8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9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09-06
浏览量: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