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 (自我)—— 反思)为什么 文化纯度: 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 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 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 (自我)—— 反思)为什么 文化纯度: 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 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 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必读作品: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坟》《热风》 郭沫若:《女神》《屈原》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 冰心 乡土派小说 徐志摩 闻一多 冯至 文学运动与社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1、阵地:《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上海——1917年,北京):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吴虞、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北京大学:蔡元培 2、目标:反封建专制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纲常。 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人道主义/进化论(竞争)/社会主义思想 3、文学革命:1917年 目标: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理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同时,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怎么活 怎么写、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兽性和神性,和起来便只是人性。”)、《平民的文学》“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双簧戏”:钱玄同(王敬轩)——刘半农,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与复古派的三次论争(文化制衡作用):林纾(“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学衡派(1922年1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创办《学衡》月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否定文化有新旧优劣之别。) 成就:白话文的推广/外国思潮的涌入(易卜生 ),社团的蜂起/理论建树/作品(鲁迅、郭沫若 问题小说 白话小诗)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武器)、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1、缺乏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     2、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及简单化倾向;     3、范围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 4、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二,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经沈雁冰革新的《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1921年12卷1号——1931年22卷12号,132期。)为会刊。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比较重视写实主义的创造方法。“为人生”的文学社团。 2、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出版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标举“为自我而艺术”,宗旨:“本着内心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而创作。崇尚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反抗色彩的浪漫主义社团。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开始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围绕《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928年12月)、徐志摩接编后的《晨报》副刊和《新月》月刊(1928年3月——1933年6月)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多是从欧美留学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思想的留学生。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林徽音、凌叔华等。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提倡“新格律诗”。“三美” 4、语丝社:1924年11月《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930年3月)创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该刊主要发表“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杂文和小品文,被称为“语丝体”,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 一,生平:(1881——1936)中国最孤寂最忧患最清醒的灵魂 1881——1898 浙江绍兴 1898——1902 江苏南京,《天演论》 1902——1909 日本,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06年:“幻灯事件”,弃医从文。 1912——1918 北京绍兴县馆“补树书屋” “铁屋子”——“反抗绝望” 1918——1926 创作高峰 1923 兄弟失和 1925年 结识许广平 1927 上海 1930年 参加左联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 二,小说:精神界战士——传统、文化、每一个人、我(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农民:承受力——文化的惰性,变革之难)《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狂人日记》: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与环境文化的分离)   我怕得有理。 三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 ,为奴隶而不得的人。”!(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 十二(忏悔)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原罪意识) 《孤独者》 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内容:“表现的深切” 对封建礼教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吃人” 《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 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 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形象系列: 农民形象 《阿Q正传》《风波》《故乡》 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 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 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精神胜利法:尽管阿 Q 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 Q 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 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知识分子形象:在变革的时期,对几代知识分子命运和道路的探索。 《白光》(陈士成)《孔已己》/《高老夫子》《肥皂》(四铭)/《狂人日记》《伤逝》(涓生)《在酒楼上》(吕维甫)《孤独者》(魏连殳) 女性形象: 《祝福》《明天》(单四嫂子)《离婚》(爱姑) 《伤逝》子君 艺术:(格式的特别) 在表现上,有时多用白描(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如《肥皂》,如《高老夫子》;有时侧重抒情,如《故乡》、《社戏》、《伤逝》;有时则是白描和抒情的有机的结合,如《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等。 象征手法:《药》《长明灯》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代环境,个人的生存环境;善于通过高度的概括,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小人物),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目的。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全书收故事八则,如《自选集·自序》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更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对话,对现实的批判。   第一篇《补天》根据女娲“抟黄土作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描写了这位传说中的人类母亲淳朴浑厚的形象。“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渺小而又滑稽,作品的主题到这里有所扩大,产生了联系现实斗争的反封建的意义。   《奔月》写神话里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鲁迅安排一个典型的环境,勾画羿的正直的性格,写出了一个勇士的孤独的心境。 《铸剑》发表时原名《眉间尺》,取干将铸剑、其子报仇的故事。作品歌颂了羿和黑色人的战斗的性格。:精神界战士:文化的复仇   《理水》: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看客)的英雄。《非攻》: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采薇》、《出关》、《起死》三篇,都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对当时社会思想消极方面的形象的批判。《采薇》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用独幕剧似的形式加以演化。   艺术手法: “速写居多”,后期五篇在这点上特别显著,例如写老子,就反复地用一句同样的话:“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象一段呆木头。”基本上采取勾勒的方法,并且时时加以漫画化。 运用了现代生活细节的《故事新编》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出了他们的形象,既不违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 三,《朝花夕拾》:对“爱”和“死”的童年体验和成年思考。自然亲切,“任心而谈”散文风格。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吃人》《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四,《野草》:收散文诗23篇,1924-1926年。反抗绝望的思想,独语的表述方式,奇诡的梦境、意象,象征、隐喻的手法,散文诗的形式。对外 黑 世界的反抗内 为对 己心灵世界的反抗。 阔的聪明人 不阔的 “独战的战士”,“精神界战士”:《这样的战士》(“无物之阵”,“举起了投枪”)、《过客》“走”:反抗绝望、《秋夜》(枣树则以落尽子叶子的枝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雪》 人的生存困境和选择:《影的告别》(“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它愿意“独自远行”。)、《墓碣文》、《希望》、《死火》、   个体和群体(他者)的对立:《求乞者》、《复仇》、《死后》《颓败线的颤动》《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狗的驳诘》《淡淡的血痕中》。 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 五、杂文: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说胡须》、《看镜有感》、《论“他妈的!”》批判 “国粹主义”,指出在中国,从缠足、拖大辫、吸鸦片一直到人身买卖、一夫多妻,他们的“所谓国粹,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 “国粹家”们甚至觉得“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 《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猛烈地攻击腐巧的名教、吃人的礼法,反对寡妇主义,反对坚壁清野主义,宣传家庭革命。在他看来,妇女只有争取经济权,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平等;做父亲的需要解放自己的孩子,“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作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消灭“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他预感到:形势已经推进到大战斗的前夕,“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艺术特色: 鲁迅的杂感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虽然“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注:《准风月谈·后记》),进而综观他的所有的杂感,则又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 否定性、攻击性、批判性的特色。 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幽默讽刺,曲折冷峭的语言。 鲁迅杂感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郭沫若:时代最强音 生平(1892——1978) 《女神》《瓶》《星空》《前茅》《恢复》《战声》、《蜩螗集》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它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新机运的歌颂,也是祖国和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炽烈的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阔大高远的民族想象,总体把握——新的诗歌思维方式——民族自信力) 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而突入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诗剧一开始写天地晦冥,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女神们从“生命底音波”里听出预兆,感到“浩劫”重现,各各离开了神龛,她们齐声唱出:   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   女神们不屑于去做修补残局的工作,她们再造了一个太阳,并且预言这个新造的太阳将“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这些诗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伟大觉醒作了色彩鲜明的象征性的反映,而“五四”的时代精神反过来又赋予诗人以激越的情调。   《女神》中许多重要的诗篇,都饱含着郭沫若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这也正是对“五四”的礼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喊出了二十七个“晨安”。《匪徒颂》则是为反对日本新闻界对中国青年的诬蔑而作的。最能表达他对祖国眷恋深情的是《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的力量。无论是火中自焚的凤凰,创造新的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囊吞宇宙的天狗,蕴藏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都交融着诗人个人的感愤和长期以来民族所受的屈辱。因此,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狐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的景仰和颂扬。在《地球,我的母亲!》里,他认为“田地里的农人”是“全人类的保母”,“炭坑里的工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   郭沫若对于大自然怀着深情。泛神论思想影响,认为“全宇宙的本体”只是万物的“自我表现”,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光海》、《梅花树下醉歌》    1,《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的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弘传的构思与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等,又都同诗人的“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相适应,反映了革命浪漫主义在手法上的长处。 2,浓郁的泛神论思想: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异化为敌对的关系,重新感觉自然,自然万物都有神性,即自己的精神。 3,抒情主人公:小我:自我的形象/大我:民族的形象(有朝气,有生命力的形象,其出现代表了当时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民族精神。重塑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创造的精神 4,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宏伟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激越的情调,急骤的旋律。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的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意象丰富,新鲜,宏大,有朝气。反复咏唱,排比,造成浪一样的气势。 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丹》《南冠草》 《屈原》五幕剧,塑造我们的英雄形象:男性,女性的英雄 屈原,婵娟——郑袖,宋玉,子兰,上官大夫,张仪 《雷电颂》屈原形象的象征 艺术:1,历史剧观,“失事求似” 2,悲剧观:方生的事物——将死的事物,悲壮 3,诗剧:以《橘颂》贯穿始终,把诗歌的凝练,激情和想象力融入剧作,通过诗的形式内心独白,人物形象也是理想化的(屈原的坚韧,婵娟的美好)。 4,结构:屈原的一生在一天中表现,屈原的愤怒 郁达夫 生平(1896——1945) 作品: 《银灰色的死》《沉沦》《茑萝行》《采石矶》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过去》《迷羊》《迟桂花》(隐逸情怀 莲 女性意识脆弱与危机,安慰) 小说的特征: 1、《沉沦》作品叙述了“他”试图摆(挣)脱“病痛”的努力和沉沦的过程。:爱情——知音(自我认同),价值和情感认同。:真挚、青年(内心的需求 时代的召唤)心灵矛盾挣扎——净化(洁净 脏 自然)(个性解放——罪孽——内在的脆弱) ①通过艺术摆脱心灵上的伤痛,读书,——艺术的困惑 ②寻求自然的帮助——自然的迷失 ③希望得到爱情(责任)来重新找回自我,转移和摆脱精神的痛,——爱情的失落 ④去妓院——人的沉沦 5、死(否定——个性解放的脆弱性,夭折)——洗涤 2、“自叙传”小说 源头:日本的“私小说”/俄罗斯的“多余人” 以描写自我的经历和心灵为主,作品主人公和作者本人在情感世界中是重合的,艺术化地袒露自己的生活隐私和内心秘密,以直抒胸臆,内心独白为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自我剖析,“自伤,自虐,自悼” 人物:“零余者”,知识青年,病痛:个性,孤独、敏感、自卑、感伤、愤世嫉俗;身体,病痛;社会,是有正义感和良心的人,但社会上侮辱他们的良心,歧视他们的才情,折磨他们的心灵;民族,弱国子民的自卑感(外在)。以伤害自己来报复社会,以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心灵为武器向社会开战,最终折毁自己,反抗是黑暗和病态的。 散文化(情绪):结构简单,单线型艺术结构,以一个固定的人物为主线,逐步把他的身世和情绪一步步展现出来,没有特别的情节。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许地山(1893——1941) 一,作品:《命命鸟》《缀网劳蛛》(尚洁)《商人妇》《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玉官》《春桃》《铁鱼的鳃》 二,特征: 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尚洁和春桃为代表的的女性形象, 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因悟性来消解世俗的情感,对于苦难持达观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是坚韧的。 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依附性),不是对于自我个性的张扬而是对于自我内心的坚定,很自重,有清醒的认识,不受外来事物的影响,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尽管她们的人生有残缺,却也有庄严的选择,很自信,有尊严,她们会让剩下的人生过程尽量完美。客观上是被动的,但主观上是主动的。自我意识建立在她们的宗教观上。 坚韧,饶恕别人及命运对她们的不公,饶恕当中是俯视一切苦难的态度,在对命运的逆来顺受中包含着对苦难的轻蔑。 中国妇女传统美德(担当)的认识和塑造。 女性解放、个性解放、人的解放——精神资源的原生性,文化本身的依附性——人 依附品 2、创作倾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不变的是以宗教观念为基础的人生态度。 3、艺术: 人物,环境,情节三者结合得非常好。 特殊的心理描写:通过微小的动作和“梦”来写。 有哲理 文笔优美,“空”“灵”(宗教的底子)《空山灵雨》 废名(1901——1967)冯文炳 一,作品:《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浣衣母》《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二、特色:“田园小说” 主题:生命、美、青春的流逝的永恒性的关怀和表现。 人物特色:少女和老人,他们代表了乡村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少女,美的化身,纯洁,优雅;老人,道德的化身,慈善,通达。 农村经济的破产:勤劳,小说浓重的诗意和悲剧的色调。 文体特色:散文化 追求境界:人与自然的相互发现,人、景合一,自然中有人情,人心中有自然。以突出的位置把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与趣味引进小说艺术,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有意识地将之作为一种风格来追求的是废名。 诗意,以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来写小说,增强了民族气派和作风。 内含的悲剧色调。 叶圣陶 作品:《隔膜》《火灾》《城中》小说集 《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倪焕之、金佩璋、王乐山) 二,特色: 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着力刻画小知识分子们的心灵世界。小人物人物塑造扩大到社会中来,在塑造人物的同时来透视历史,找出历史发展的动向(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 )。 讲究结构布局: 文笔冷静,客观,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问题小说:1918-1920年期间,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以小说的形式提出并反映各种社会人生问题。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作有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庐隐《海滨故人》等。多采用客观写实的手法,有的作品也注重写意。 王统照:《微笑》《雪后》《沉思》《山雨》 爱和美的主题 女性作家 冰心: 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颖铭、颍石)《超人》(何彬,与《烦闷》《悟》构成“爱的三部曲”)/《分》 特色: 问题小说 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美 “冰心体”:典雅秀丽,杂糅古今中外的语言,充满率真,单纯,柔婉。 诗集:《繁星》《春水》(小诗) 庐隐:(自叙传)《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象牙戒指》时代苦闷 冯沅君:(淦女士)《隔绝》《隔绝之后》《菤葹》《春痕》《劫灰》 凌叔华:《花之寺》《绣枕》《酒后》 乡土派小说:“国民性批判”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许杰(《赌徒吉顺》《惨雾》)、台静农(《拜堂》《父亲的花园》《地之子》)、蹇先艾(《水葬》)、彭家煌(《怂恿 》)废名 总体特色: 1、“侨寓者”的文学——受鲁迅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小说派别。以偏远地方的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 2、揭示国民的灵魂——延伸鲁迅所开拓的主题 3、浓郁的地方色彩 4、为人生的主题 5、写实的手法 新 诗歌 概述: 胡适《尝试集》,第一部白话诗集 冰心《繁星》《春水》 湖畔诗社(1924):冯雪峰、汪静之(《蕙的风》)、潘漠华、应修人:情诗,清新单纯《湖畔》《春的歌集》 冯至:意象 1、作品:集子——《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 诗——《我是一条小河》《蛇》抒情诗 《蚕马》《帷幔》《吹箫人》叙事诗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的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蛇》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特色:讲究艺术的节制/非常浓郁的感情化为形象(意象)/幽婉的风格 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古代神话,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三、李金发:象征主义 1、作品: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诗——《弃妇》 特色:现代派诗歌:象征与暗示/追求语言的新奇性,注重通感的运用。 四、新月诗派:回归诗本身,衔接诗歌传统,讲究理性的节制,三美主张,古典主义倾向 1、闻一多(1899——1946)在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爱国主义 《红烛》《死水》 《忆菊》《洗衣歌》 《太阳吟》《孤雁》 太阳呵——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我在心里!  主题: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青春,为爱情,为太阳,为祖国而歌;因黑暗,因丑恶,死亡,苦难而低徊伤情,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 艺术:新格律诗,长歌当哭/象征、比喻、典故/三美 2、徐志摩(1897——1931)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再别康桥》,意象繁复华美,美到极致,也幻到极致,以淡写浓。 艺术:浪漫主义的狂放,重视灵感和想象,重音律节奏 朱湘(1904——1933) 《夏天》《石门集》《草莽集》 东方神韵,轻缓、优美,雅致,宁静的风格。 戏剧 春柳社:中国话剧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们于一九零七年春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根据林纾的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社员回国,在上海和一些原在当地提倡话剧的人合作,演出了《猛回头》、《社会钟》、《热血》等戏。 民众戏剧社:一九二一年三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五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的宣言中明确地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他们强高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代表作欧阳予倩的《泼妇》。 田汉(1898——1968) 《南归》《获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梅雨》《回春之曲》《秋声赋》 特色: 唯美主义,艺术至上,美的幻灭。 漂泊流浪的主题,保持野性,生存状态和心理取向。 传奇色彩 开放的结构,听故事 诗剧,直抒胸臆 四、丁西林(1893——1974) 《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妙峰山》 善意的欺骗,在玩弄中获得喜剧的快感 二元三人的结构 喜剧特色,诙谐,节制, 语言机智,精悍,短小。 散文: 一,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雨天的书》、《泽泻集》。《过去的生命》集中所收早年的白话诗,较多表现“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思索,其代表性作品如《小河》、《歧路》。 朱自清:《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抒情性的散文。作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一、文艺运动与社团流派: (一)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二)左联:(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理论纲领宣布: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 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大会决定同国际左翼文艺运动发生联系,同国内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大会讨论了帮助新作家、培养工农作者、出版机关刊物等事项,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出了具体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大会还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稍后,茅盾、周起应(周扬)相继自日本回到国内,也分别参加了“左联”的工作。鲁迅在“左联”成立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他着重阐明左翼作家必须和实际斗争接触。正确地说明了文学工作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此外,鲁迅还分别阐述了“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等四个重要课题。“左联”自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和秘密发行《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文学》(半月刊)等杂志,还改组或接办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左联”还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先后跟“新月派”、法西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等反动的文艺派别或错误的文艺主张作了斗争。创作方面也获得了出色的成就。“左联”的成立和活动,大大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它明确地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翼,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展开英勇的斗争,使“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三)京派: 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7)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骆驼草》、《文学季刊》、《水星》、《文艺月刊》杂志为阵地。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尺度、法度);注重直觉感悟(文学传统的衔接);强调艺术技巧(新文学建设)。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阶级矛盾)而向梦幻乡土(理想人性、人情之美)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萧乾  (1910—1999)是京派小说的后起之秀,在京派小说作家中成就颇高。自幼丧父,半工半读,寄人篱下,这段辛酸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1926年入北新书局当学徒开始接触文艺,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灰烬》和长篇小说《梦之谷》等。   1937年创作的《梦之谷》是萧乾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自传色彩的作品。这部小说是依据作者流浪经历中一次失败的初恋写成的。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一个18岁的北京青年,由于被教会学校迫害而只身流落岭东,在一个海滨中学任教,在一次演剧活动中,结识了会说一口纯正国语的大眼睛姑娘“盈”,俩人互叙不幸的身世,同病相怜,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在“梦之谷”度过了一段“日子也因之镀了银”的天堂般的时光。后来因为金钱这个“万古的妖魔”的压迫,“盈”姑娘被一有钱有势的校董霸占,就这样,纯真的情爱被社会的毒焰所吞噬。《梦之谷》有着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一方面,小说中少男少女纯洁执着的爱情具有经典意味,它唤起了人们对如梦如幻的情爱“梦之谷”的美好追忆和向往;另一方面,《梦之谷》又是对美丽情爱的伤逝之歌,男女主人公在失爱过程中深刻的创痛,使读者体味了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巨大悲剧体验。    凌叔华:《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鲁迅认为凌叔华的小说写的多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的确,她的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闭锁在深闺,隐居在高宅的太太和小姐们。《绣枕》、《吃茶》、《茶会以后》等作品重在描写“五四”时代风尚在旧式小姐们心中所引发的微妙曲折的反响:她们或是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对绣枕上;或是被一点西方“女士先行”的文明举止所陶醉,竟一厢情愿地做起婚姻的好梦来;或是在参加一次茶会后就直奔婚嫁主题。然而,旧式家庭传统思想带给她们的负荷太重,内质的虚弱使她们不堪一击,故而一旦受挫,就再无进取力量,作者也只得让她们重新回到寂寞深闺耗尽青春与生命。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写的是北平一个大热天的众生相,一个同时空的“共在”结构:小说有9部分,包含了大约14个情节片断,钟表时针的移动和水银柱的上升是这个“共在”结构的轴,而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则是围绕这个轴转动的众生之流的断面。作者用电影语言蒙太奇手法如不相关人物位置上的接近、主题的相关、人物心理的联系等把各片断串在一起,中间不作任何过渡,由此作品以流动的方式向前叙事;从而引出了富裕、悠闲的上层社会和受剥削、下苦力的劳动阶层的比照,显示了社会不平等的主题。 人心:自然 社会 自我 他人 (四)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一个追求“纯诗”的诗歌流派(上海)。“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1936年,戴望舒又特邀请与自己诗学主张颇为一致的诗人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共同主编《新诗》杂志,把现代诗潮推向极至。戴望舒是现代派的主将,是“诗坛的首领”。代表诗人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哲存、废名、金克木、林庚、路易士、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徐迟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生存的象牙之塔不复存在,在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中,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从“狂飙期”迅速走向式微。心态:“当时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这时期写诗,总像是身在幽谷,心在峰巅。”卞之琳的这段反思自白,的确颇能代表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走向。现代派追求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诗”。他们对于大都会日常生活题材的探索,对于“诗的哲学”的思考,对于现代白话口语的诗歌语言的提炼,对于散文化自由诗体的创造,都为后来的新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一定的借鉴作用。   代表诗人分析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现代诗人。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享誉一时,获“雨巷诗人”之称。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出版,计存诗90余首。 戴望舒诗歌的基本主题: 1、“寻梦者”(大时代之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人生梦想和价值 ,国家民族的前途的展望/诗歌艺术美的永恒追寻)的形象 《雨巷》《乐园鸟》《寻梦者》 2、“荒原”(对传统的价值和思想的怀疑和失落,意识和思想的迷惘和寻找)意识 《乐园鸟》《深闭的园子》 3、失落之美(大时代知识分子自我迷失的处境) 《雨巷》《印象》《寂寞》 4、诗人的愤怒:爱国主义的情感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乐园鸟(追寻和追寻中的迷惘,迷惘中坚持着追寻)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相思?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放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回不去)? 雨     巷(1、时代青年心灵世界的写照2、诗歌美学的象征,所要追寻的美学境界3、人类追寻的执着和迷惘)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时代的象征、绝望), 我 希 望 逢 着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心灵 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 在 雨 中 哀 怨 , 哀 怨 又 彷 徨 ; 她 彷 徨 在 这 寂 寥 的 雨 巷 , 撑 着 油 纸 伞 像 我 一 样 , 像 我 一 样 地 默 默 彳 亍 着 ,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 她 静 默 地 走 近 走 近 , 又 投 出 太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 她 飘 过 像 梦 一 般 地 , 像 梦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梦 中 飘 过 一 枝 丁 香 地 , 我 身 旁 飘 过 这 女 郎 ; 她 静 静 地 远 了 , 远 了 , 到 了 颓 圮 的 篱 墙 , 走 尽 这 雨 巷 。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 消 了 她 的 颜 色 ,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 太 息 般 的 眼 光 , 丁 香 般 的 惆 怅 。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飘 过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深闭的园子 五月的园子, 已花繁叶满了, 浓荫里却静无鸟喧, 小径已铺满苔藓, 而篱门的锁也锈了—— 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 在迢遥的太阳下, 也有璀璨的园林吗? 陌生人在篱边探首, 空想着天外的主人。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真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稍山闪着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寻梦者(对艺术美执着的追寻) 梦会开出花来的 ,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的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寂寞 园中野草渐离离, 扎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 星下的盘桓从兹消失。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 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 长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 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地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黑暗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指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艺术特色:   1、戴望舒的诗作多抒写寻梦者的执著与忧伤。 2、戴望舒是一位在艺术上很有探索精神的诗人。他在诗艺的吸收上是多向度的,既带有中国晚唐温李那一路诗的纯粹性(独立的艺术世界),又追寻法国象征派诗人那种更为自由、朴素、亲切的诗风,同时还受到瓦雷里、波特莱尔等人的影响。戴望舒在新诗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诗既全面地借鉴和吸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可以说,象征主义所强调的各个方面:色彩、音乐性、通感、肌理丰富,意象奇特,象征和暗示,甚至那种深沉抑郁的情绪都在他的诗里得到完美的体现。但他诗中的象征体系、审美原则却是东方式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丁香、百合、残叶、晚云、古树、钟声、残月、夕阳等意象构成了其诗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系统。 3、戴望舒注重“意象性”,他的诗常常通过意象的变幻组合来隐喻暗示诗人的主观意念,把情绪客观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使之具有一种朦胧美。《印象》 4、在诗歌韵律节奏的探索上,戴望舒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雨巷”时期,他创作了被叶圣陶称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雨巷》,这是他致力于音乐美的结果。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一种既缠绵又惆怅的情绪。而后他摆脱了音乐的束缚,大胆追求诗情内在的节奏,运用自然的现代口语,创作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卞之琳  卞之琳(1910— )江苏海门人,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诗集有《三秋草》、《鱼目集》、《数行集》(即《汉园集》的第三部分)和《音尘集》等。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永恒——瞬间)了别人的梦。 《寂寞》(非主体化,生活和生命的节奏机械化——非人化) 乡下的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了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他如今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停止。    艺术特色: 1、袁可嘉曾用“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来说明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认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推动新诗从早期的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到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2、卞之琳的诗歌追求“智性上的探险”,也就是说其诗在情感流脉的背后常常孕育着智性的探求,诗在他那里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而是一种情感的思想,一种智慧的结晶的方式。看似句句明白,实则蕴涵丰富:作情诗读,它寄托着奇妙的爱情;从“装饰”角度看,人生不过相互装饰,遂有无限悲哀渗出;从相对观念体悟,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可以被明月装饰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正是由于智性的多面渗入,诗歌获得了立体意义。   3、闻一多曾把卞之琳称为“技巧专家”。他写诗注重对情感做客观化的冷处理,采用克制与淡出的策略隐蔽自己的情感,通过具体物象的奇妙组合,达到暗示和象征的目的,构成韵味深远的艺术境界。 (五)新感觉派 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节奏快——时间—没有明天—变换——瞬间)作集中的描绘。《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使新感觉派进入兴盛期。其艺术特点: 都市景观  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对畸形与病变方面的描摹富于特色。心理描写  着力开掘人物的深层心理和潜意识(本我/快乐 自我/社会 超我/道德),集中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复杂性,刻画双重性格。表现技巧  心理——(动态世界——心灵)感觉化的叙事方式。新感觉派主要代表作家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    施蛰存 (1905
本文档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096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8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5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