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定稿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定稿

举报
开通vip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定稿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各类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 2、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定稿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各类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 2、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理论、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专业化发展。(四点意义) 一、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1概念: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2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3特征: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为参照,进行专业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上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班)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向扩展,对社会发展形成一定文化影响力,对引领和带动社会先进文化发挥着作用。 二、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是怎样兴起的1、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清末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先后兴起,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开始向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戊戌变法期间我国开始出现真正的新式大学,随着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上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先后创办,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2、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从1911年到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变革、调整和发展。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抗战时期沿海和华北高校纷纷内迁。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高等教育别具特色。 三、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指高等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情形,主要体现是: 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首先高等教育的性质属于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且在高等教育内部有鲜明的层次性。其次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考虑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一系列问题。2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高校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特点外,还具备更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特点;大学教学还具有创新性;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靠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熟练,更需要科学研究、学术探索作支撑。3高等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和心理发展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具备高度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男女性别差异鲜明,情感丰富,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理想表现多样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4高等学校职能具有特殊性。高校具有教育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文化引领作用。 四、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总目标,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方面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2、高等教育目的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价值追求问题,由于价值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和具体性,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样性、动态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有:高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文化本位论、高等教育无目的论和高等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 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 4、我国高等教育方针:1998年8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一、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特定的人,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对这些特定的人的素质和规格在观念形态上的规定,因而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某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能确保人们的活动不偏离目标,使人们在统一的目标指引下进行活动,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整体性。2调控作用: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个方面。宏观上来说,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的规划、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都具有支配作用。从微观上说搞的那个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3激励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旦认识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并自觉接受他的指导,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必定能够激起人们更强的责任感、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充沛的精力、更有效的合作,从而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4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也必须借助于高等教育目的来判断。高等教育目的是检查教育活动结果的依据和标准,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高等教育目的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丰富的教育活动而得以展现,但最终结果是否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求,需要作出评价,评价的依据只能是高等教育目的。 二、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特点对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与总体要求。2、专业培养目标:指高等教育的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总规定。3、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是每一门课程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三、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品德方面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健全的人格,还要求有更强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智的方面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开阔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终身学习意识;在体的方面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体魄和体能;在美的方面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鉴赏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这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决定的。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思想的体现,明确了教育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上,是建设者;在社会主义信念上,是接班人,两者不是对立与分割的,要统一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内涵之中。 四、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1社会本位观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理论盛行于19-20世纪,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强调认识社会的产物,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他特别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和社会政治。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是不可取的。2个人本位论主要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代表人物老子、卢梭。由于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权利、兴趣和爱好、社会参与及自我实现。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全面的。(还有文化本位论、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 五、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1教学工作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活动。高等学校的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但最多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相同。2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可以直接推动学科的发展,使学科教学内容不断得以更新,教师通过授课使学生所学内容是当前最新的。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提高。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更深刻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要求,能准确认识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反映到自己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六、高等教育的几种价值取向1高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2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3高等教育目的的文化本位论4高等教育无目的论5、高等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七、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的因素:1、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2、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和谐。3、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4、专业培养目标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八、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教学工作2、科研训练3、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高等教育宏观上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等;微观上主要有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课程机构、教师结构、学生结构等。 2、高等学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其运行机制。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提高个体文明素养和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等方面。 4、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一、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划分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宏观上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等;微观上主要有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教师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科研结构等。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通常意义上一般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级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级;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类型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的构成状态;区域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状况,或者高等学校数量、类型、层次的地区分布情况。 二、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极其运行机制。它既有宏观上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联系方式,也包括微观上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三种类型。 三、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1、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是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培养人才的教育,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法规,控制教育经费和官员任免、规定教学内容等方式,直接或间接行使对教育的领导权,以确保高等教育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这种政治功能主要表现是:培养政治人才;使受教育者政治化;促进社会政治化。(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的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4)高等学校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高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专业领域的技能,同时还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因而在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传播科学技术,通过高等教育活动将科学技术传授给受教育者,再由受教育者作用于生产过程;二是生产科学技术,利用科研基础条件的雄厚基础优势,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创新科学技术,为经济领域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促进科学技术发展。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承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任务,在城市经济布局、区域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 五、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教学类服务、科技类服务、开放式服务) 六、高等学校的内部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教师结构 七、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八、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几次变化:1、1950-1956:校长负责制2、1956-1961: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3、1961-1966: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4、1966-1978:党委一元化领导5、1978-1985: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6、1985-1989: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7、1989年之后: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九、高校决策机构主要表现形式董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 十、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1、经济价值2、科技价值3、文化价值4、教育价值5、生活价值 十一、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1、促进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发展2、提高个体文明素养3、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 第四章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1、规律是指客观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2、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同社会的发展协调和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的需要片面发展,必须是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得到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3、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律。 一、简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你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1、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两方面。 2、基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 3、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不同于高等教育本质,不同于高等教育原则,也不同于高等教育关系。高等教育本质回答“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揭示高等教育这一社会现象有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属性,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回答“高等教育是如何运行的”,它揭示高等教育在运动和发展中所遵循的必然的逻辑顺序。高等教育原则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行为准则。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回答的是“高等教育是如何运行的”,而高等教育原则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二、根据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1、原理:高等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方面经济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一定的经济都是以一定的教育为前提条件的。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水平。2、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的适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间接性。高等教育是通过所培养的人才和研究成果间接服务于经济的,并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性具有超前性。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周期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而人才培养的效益又常常不是短期内既可以做出科学评价的。3、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这些不是生产的直接要素,但可以再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态势,有利于生产革新和技术改造的开展,并且为发展国民经济新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型的劳动力;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为经济建设培养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三、举例说明教育要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1、在阶级社会,高等教育受一定阶级政治利益支配,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取代以后,高等教育也就随着改变它的性质、任务、方针政策,结构体制。高等教育是政府活动和公共政策的一个方面。每个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事业,各国政府都为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令、规划。政治制度决定了该制度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并由此制约高等教育的内容、课程乃至方法;政治制度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功能。2、高等教育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在阶级社会中,高等教育总是受一定阶级的政治影响,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和教育法规都渗透着阶级性。从中外教育的历史来看,教育是具有政治属性的。3、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4、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规定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规定着哪些人受教育,受什么教育,规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为高等教育工作制定出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确定人才的选拔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管理高等学校,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制度,从教材内容到培养方式都进行了全面的安排、监督和检查;统治阶级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把教师提到了天地君亲师的高度,尊师正是为了重道。 四、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注重整个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但缺乏对高等教育的针对性研究。2、注重高等教育与其它方面关系的研究,忽略高等教育的主体性。3、注重高等教育各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忽略对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素的研究。 五、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试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的直接对象”,但又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的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对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生产关系则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要通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来实现,这一规律也要受到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就教育谈教育”是不足取的,离开社会环境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且无法进行;而“就政治谈教育、就经济谈教育”也是不正确的,离开了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仅用政治手段和经济规律来代替自身培养人才的规律,事实证明也是不会成功的。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活动时,必须同时遵循这两方面的规律,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六、高等教育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类社会的产生与教育的产生发展;未来社会将成为智力社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科学把握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高等教育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七、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间接性2、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性具有超前性3、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周期性 八、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3、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还为经济建设培养计划、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章 高校的专业与课程 1、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高等学校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专业教学赖以展开的依据。 2、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四个方面。 3、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4、国家精品课城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集资建设等六方面的建设。 一、高等学校专业概念的内涵:1、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2、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3、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二、高等学校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以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4、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可以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5、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可以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计划,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三、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之间的特殊性1、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2、以探求高深学问为首务。3、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完善。 四、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原因1、内部原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致。2、外部原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知识的激增;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个人的需要。 五、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2、适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六、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1、确定教学计划2、制定教学大纲3、编写教材 七、从内容上看高校教学计划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2、课程结构3、主要教学形式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学历) 八、高校教学大纲组成部分: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附录 九、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原则2、前沿性原则3、理想性原则4、启迪性原则5、教学适应性原则 十、教材编写的原则:1、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原则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原则3、利于学生学习原则 十一、高校教材特点: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5、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十二、高校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了各门课程的规范2、推动了其他教学相关工作3、推动了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 十三、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十四、国家精品课建设的特点:1、强调教授主讲课程2、强调实用信息技术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1、高等学校教学是一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构成。 2、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作教学过程。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包括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辩证统一。 3、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是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抽象而提出来的,目的是促进教学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原则是教育规律与教育目的的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4、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也必须是教学与学法的统一。叫法主要在于教师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学法主要在于学生高效地获取和掌握知识、技能,教法与学法虽然是有区别的,但在教学活动中二者又紧密联系。 一、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的比较:1、高校的教学在广度、深度与复杂性方面大大增加。2、高等教育是专门化的教育,学生毕业后要在某一领域从事实际工作。3、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留给学生自己学习与思考的部分更多。 二、高校教学的意义: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从学习时间看,高校教学所占比重最大,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育人的基本任务;从成熟度看,教学是最成熟的途径;从现有条件看,学生参与科研以及社会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都受到条件的限制;从现有的教师队伍看,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远强于科研能力,强于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能力)2、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都要用到的基本形式) 三、高校教学的作用1、授受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创造才能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四、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1、明确的专业目的性2、对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3、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4、社会实践的多样性 五、高校教学过程的环节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学习材料3、理解教学教材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六、确定高校教学原则的依据1、依据高等教育目的2、依据高等学校教学客观规律3、教学原则是高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4、依据高校的特点 七、高校教学原则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做到:正确性与严肃性;教学内容必须与本门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从科学性中引申出思想性)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做到: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知识;教材要有一定难度;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形式,提出不同要求)3、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教师要做到: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要对学生严格要求)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要做到:在传授知识时首先必须讲清楚理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会运用理论去解释实践现象,解决实际问题)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做到:教师要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要把科研训练和哥们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6、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做到:要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进行教学;要帮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不求甚解、急于求成的心理倾向,树立勤奋、求实的学风)7、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 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做到: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在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个别差异的特点,提出在不违反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的不同要求并采取不同措施;要从制度上保证因材施教)8少而精原则(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要有个正确认识;要根据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当的学习分量;精选教学内容)9量力性原则(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力”,善于掌握难易的“度”;要钻研教材,讲究教法) 八、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九、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内容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讲授内容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讲授内容要有思想性;讲授内容应该重点突出,体现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清晰准确精炼;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注意学生信息反馈)(2)讨论法(讨论前教师应该提出讨论题目和讨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研,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时既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之间展开有理有据、言之成理的争论;教师要善于进行小结)(3)实验法(要处理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要处理好经典试验与现代实验的关系;要处理好验证性试验与研究性试验的关系;要处理好实验教学体系与科学实验方法体系的关系;做好事延期去年准备;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2、现场教学方法(1)参观(参观必须服从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参观前腰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地点、对象和步骤,制定参观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学生围绕主要内容收集材料和必要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参观后组织学生讨论参观收获,及时小结)(2)调查(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外部协调工作;做好内部指导;做好调查总结)(3)实习(要有周密实习计划;要对学生实施全面指导;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负责地进入工作情景;正确对待实习期间的失误;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建设合适与稳定的实习基地)3、自学指导方法(1)读书指导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选择课外参考书籍;对学生阅读进行具体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2)练习法(联系的目的要明确;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练习质量) 十、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3、网络教学的崛起和发展 十一、高校教学的组织形式1、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有严格制度,能保证教学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班级上课便于系统传授知识;班级上课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班级上课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培养人才)2、高校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十二、高校教学工作需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相关的器材和场地、制定三种计划2、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优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辅导、答疑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三、高校教学评价的类型1、他评价和自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十四、高校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计划性原则 十五、高校教学评价特征1、评价范围的广泛性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评价功能的多重性 十六、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大纲完成情况评价;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教学基本功的评价(着重分析教师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2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第七章 高校的教师与学生 1、高等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它们构成了高校活动的主体。 2、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工作的承担者,不仅担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3、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处于青年发育的中晚期,是青年心理本质全面展开的时期。高等学校在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大学生成长特点。 一、高等教师的社会地位:1、高校教师的专业地位: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教育成就卓著、贡献突出的教师应该享有优越的待遇和较高的地位。2、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高校教师除享有国家规定的工资和福利外,还有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内的发明创造、专业著述等收入。3、高校教师的社会权益:政治地位不断提高。4、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教师群体的职业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心理状态。高校教师的地位基本符合其职业特征,高校教师是一个很受推崇的职业,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地位比较高。 二、高校教师的社会作用:1高校教师是专门人才培养使命的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三、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1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2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学生3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多种基本技能,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勤奋刻苦、创造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优良学风4、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四、高校教师如何开展承担科研:1、根据学生和生产需要,研究专业领域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力争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推动学科发展,并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领域,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2、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和总结高校教学的普遍规律、本学科的教材教法等。 五、高校教师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方式:1、通过社会培训等方式,为社会培训相关人才2、通过深入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最前沿,直接指导生产、传授技术3、推广科技成果,将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 六、高等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才能从事的复杂劳动。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不是重复劳动,不是简单的复制或再造某种劳动成果,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的内容。3、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培养后备专门人才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实际经济效果、社会效益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才能显现;高校教师的教科研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会对教育对象有长期影响力。4、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专业性劳动与科学发展、职业需求最密切。科学技术发展,高校教师必须跟上学术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职业内涵的提升,高校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需求。5、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高校教师对自己提出“诚信做人,踏实办事,扎实为学”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师的示范性劳动的突出表现。 七、高校教师的心理特征:1、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3、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4、高度的群体意识 八、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1知识结构:对本学科的体系及其理论根据有较深的造诣;对本学科与相关学科有较广泛了解和熟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宽广的知识面。2智力结构:只有敏锐观察,才能发现学生创造力,才能因材施教;只有独立的思维和创造性地设想,才能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采用不同方式,创造性地教学;只有不局限于传统教育思想,才能大胆实践,坚持改革,勇于探索。3能力结构:高校教师要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学机智能力;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九、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如何体现:1、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继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旧知识,不断解决知识老化问题。2对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懂得教育规律,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引进新的科研成果,提出新观点,运用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具有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十、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依据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任务,对高校教师个体和整体提出素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提高和整体建设的目标和方向。1、职称结构是指高校教师队伍内部具有各种职称专业人才的比例状况,这是教师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志。不同类型、不同基础、承担不同任务的高校可以有不同的教师职称结构。专科“金字塔”型、一般本科“纺锤”型、重点大学倒“金字塔”型。2、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3、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包括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数量的状况。4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5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 十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来看,主要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角度看,主要通过制度、体制建设和机制建立健全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实行。 十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尊重教师成长规律,成长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校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十三、高校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1、知识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通过学科带头人的精心指导,确定专业方向,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2、独立工作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锻炼,能独立承担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任务,要大胆启用,敢压重担,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3、工作成熟阶段。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使他们积极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开设新课、培养指导研究生,敢攻难关,开发新学科。4、知识总结阶段:要适当配助手,协助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著作、论文和教材,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识才、育才、荐才作用。 十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1、建立多层次培养梯队:选45岁左右中年骨干教师以二年为期,达到教授水平;以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为主,以四年为期达到副教授水平;在本科学位教师中选拔,以在职或选送出国方式培养,再经四年左右教科研实践达到副教授水平。2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重点骨干教师3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4、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 十五、高校学术带头人的条件:1、学术造诣深,具有比较雄厚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先进国际学术交流水平。2、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具有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专著或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3、治学态度严谨,学术作风民主,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热心培养中青年教师,具有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能力。4、掌握两种外语,能熟练地掌握其中一种,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5、身体能坚持正常的工作。 十六、重点骨干教师的条件:1、巾帼五年左右的时间,可能争取成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中年骨干教师和少数拔尖的青年教师。2、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3、科研能力较强,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4、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对本学科的发展能提出有科学价值的创见,有一定组织能力,能协同攻关。5、懂两种外语,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其中一种。6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适应紧张的工作。 十七、大学生的生理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已渡过二次生长高峰,身体增长趋向缓慢,体重增加,已接近成人水平。2、心脏生长发育迅速,心率逐渐缓慢,呼吸深度相应增大,肺活量增加,逐渐达到成人水平。3、呼吸系统迅速地生长发育,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大大增强,加上神经系统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加强,为青年身体发育和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4、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细胞结构发育已基本成熟。 十八、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持久的定向注意力,能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在规定的学习内容上,一般不会随意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同时具有坚持自制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毅力。2、初步具备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4、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5、有较强烈的求知欲。6、有明显的独立倾向性。7、心理活动中自我矛盾性。8、心理发展过程的起伏性。 十九、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大学生是一个周期性新老交替的群体;大学生接受的是专业教育;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即使是学习阶段、科类专业、学校地域都相同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本人经历和早期教育的不同,在思想与行为表现上仍然不尽相同。) 二十、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 二十一、高校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因为:1、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丰富者,学生是欠缺者。2、维持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二十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问题:1、学生价值观念变化。首先学生学习目标从文凭获取到为工作学习知识技能;其次对学生考核目标从书本知识的考查转到未来职业技能的掌握。2、学费及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情绪3、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4、使得滑坡损害教师形象5重科研轻教学的消极影响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情感淡漠 二十三、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1、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2、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1、德育内容就是统治阶级通过学校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发髻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主要有德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决定,同时还受德育对象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制约。 2、大学德育无论是对个体、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对道德的需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4、德育途径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和方式,大学德育途径要遵循德育的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 5、德育方法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一些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一、高校德育内容的影响因素1、高校的德育任务2、高校的德育目标3、高校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4、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二、高校的德育内容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2、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4、基本国情和形式政策教育5、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6、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基本要求就是五爱;职业道德就是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等;家庭美德就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五个方面)7、法制和诚信教育8、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9、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三、高校德育的作用1大学德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德育能够制约人的社会化方向;德育可以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德育可以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德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2大学德育对教育的导向作用3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四、高校德育过程的含义:即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五、高校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结构是德育过程各要素或者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群体教育对象,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包括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生群体。德育内容和方法是德育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六、高校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七、组织德育过程、制定和实施德育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八、高校德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继承性和创新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层次性原则6、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7、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8、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9、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九、高校德育的途径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2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日常思想教育工作4、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发挥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学生对社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领导。)5、社会实践6、校园文化建设7、心理咨询 十、高校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德育方法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一些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有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对德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3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要素的影响。 十一、高校德育方法的分类:语言说理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感染熏陶法(参观访问调查法、示范法、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品德评价法(奖惩、奖励和评比) 第九章 高校的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2、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最浅层的物质文化是基础,最深层的精神文化是核心,中间层面的制度文化是形成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切实加强个性化、人文化学校精神的塑造与培育。
本文档为【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定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47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4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