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大西方哲学史课件

人大西方哲学史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人大西方哲学史课件西方哲学史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philosophi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爱智慧”的意思。 1.智慧(aophia) 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技术,而是比两者都更高的东西:在知识中它是有预见性,能看出长远效果的东西;在技术中它又是体现出一种境界和层次的东西。它是全面的、最高的知识,而不是具体层面的知识;它不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它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态度和人生境界,它包含道德的和审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爱智慧,即哲学 (1)智慧是最高的知识,在宗教背景...

人大西方哲学史课件
西方哲学史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philosophi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爱智慧”的意思。 1.智慧(aophia) 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技术,而是比两者都更高的东西:在知识中它是有预见性,能看出长远效果的东西;在技术中它又是体现出一种境界和层次的东西。它是全面的、最高的知识,而不是具体层面的知识;它不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它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态度和人生境界,它包含道德的和审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爱智慧,即哲学 (1)智慧是最高的知识,在宗教背景下,人不能也不配得到只有神才具有的神圣智慧。 (2)一种谦逊的态度:我不敢自称有智慧,但我能够并愿意去追求,去爱神所具有的智慧。 (3)“爱”——一种内在的冲动和力量。 (4)反思。从“智者”到“爱智慧”,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了真正的哲学精神——反思精神的成长。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建立在反思之上的。反思就是对一个现实的事实反过来追溯其来源。反思的起点在于对表象的质疑,故有“哲学自怀疑始”的命题。 (5)反思需要“爱”的冲动,爱也表明了反思的态度,即意识到与所思的对象有距离。爱是一种痛苦,一种永不知足。 哲学就起源于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亦即‘终极关怀’的问题。由于哲学的对象具有无限性特点,哲学问题无论从事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说,都是一些没有终极答案,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的难题。虽然如此,人类如此,人类精神对这些问题却又注定要永远追问下去。 ——张志伟《痛苦的智慧》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 ——王小波 3.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哲学中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数学、物理学和“第一哲学”。 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metaphysics),它的字面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这里的“之后”不是“其次”,而是有“超出”、“超越”的意思。 两种思维路线: 1.因果论的思维路线: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思维。 2.目的论的思维路线: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思维。 哲学反思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强烈的把握未知事物的要求,即“惊异”,也就是对“智慧”的“爱”。 第二,要寻求和造就能够进行反思和分析的工具,这就是语言。这里的语言就是“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建立起来的。 自亚里士多德之后,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史就是形而上学史。形而上学是西方一切哲学的最璀璨的明星,是一切科学的女王,它虽然在不同时代也有过自己的衰落,甚至奄奄一息,但总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使她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崛起。这是人类思想史的奇迹。 二、哲学史 1.作为发展史的形而上学史 (1)哲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哲学不但是反思的,而且是不断反思的,即“发展”的。这里的“发展”,不单是指时间的延续和量的积累,而是层次的提高和质的突变,是对以前根据的否定和再造新的根据。发展的原动力就是“爱”,爱是创造性的,也是自我否定,把智慧作为爱的对象,就把爱引向一个无限的超越性过程。 (2)哲学发展的“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 只有一个唯一的哲学,它具有自己的生命和生长过程,各个不同的哲学只是她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环节,所以哲学史就是哲学,是历史形态的哲学本身。 (3)形而上学史 形而上学(第一哲学)根据的是语言分析,即语言中包含的抽象范畴与逻辑。纯粹的哲学史的标志就是范畴的逻辑演进。在诸范畴中,最高、最普遍的范畴就是那个“存在”或“有”,关于“存在”或“有”的学问就叫做“本体论”(ontology),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中最核心、最纯粹的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西方哲学(philosophy)就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而形而上学的核心就是本体论(ontology)。 2.作为问题史的西方哲学史 (1)哲学问题是人类永恒追求,但却无法最终获得答案的“难题”。 (2)“问题”是西方哲学活的灵魂和源泉。 (3)哲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哲学不是科学”。 (4)哲学的意义不是体现在“知识”上,而是体现在“问题”上。 (5)“问题意识”的两层含义: 一方面,哲学面对永恒无解的难题,从根本上乃是一条永恒的探索之路;另一方面,不可将任何前人的思想绝对化。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批判精神”。 思考: 1.哲学与神话、宗教世界观的区别? 2.学习哲学的意义? 3.应该怎样学习哲学? 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希腊哲学引言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希腊哲学的特质可归结为两条: 一是非宗教的精神; 二是思辨精神。 1.关于非宗教的精神 ​ 希腊哲学是与神化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 希腊神化有一下几个特征: ​ (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 (2)神人同形同性。 ​ (3)迷狂的宗教精神。 ​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 希腊人开始以理性的方式对“自然”(physis)进行哲学思考,以对抗神化世界观。 2.关于思辨精神 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即“好奇心”。这里的“诧异”就是“爱”的冲动。表现了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自觉与超越。 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可以被概括为一下五个特点: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 第一节 伊奥尼亚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 (一)水本原说 1.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公元前585/584年)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2.“本原”(arche)即万物从那里来,毁灭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3.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二)无定说 1.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是泰勒斯的亲戚和学生。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indefinite)。 3.“无定”是指无任何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性的一种混沌状态。如《周易》中对宇宙的描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是生成,万物复归于“无定”的过程是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三)气本原说 (1)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2)阿那克西美尼“水”和“无定”的特征,提出 “气本原说”。“气”既有“无定”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又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气本原说以“气”的凝聚和疏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 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出生爱非斯王族。 (一)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二)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 (1)“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一般被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可能性。 (三)对立面的同一 在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首次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四)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了认识论的问题。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五)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重大意义: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则根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第二节 南意大利哲学 一、毕达戈拉斯学派 毕达戈拉斯(Puth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出生于靠近伊奥尼亚的萨摩斯岛,他中年招徒结社,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戈拉斯学派。 据说毕达戈拉斯学派有两条最能典型概括他们思想特色的格言:“什么最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在哲学上,毕达戈拉斯最重要的思想有三点,即数本原说、和谐观念和灵魂理论。 (一)数本原说 (1)毕达戈拉斯本人及其弟子擅长数学研究,当他们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作万物的本原。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毕达戈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 数有两种形式,即奇数和偶数,其中奇数是有定形的,偶数是无定形的,所以奇数是完满的,偶数是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产生出一切物体。 (二)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1)毕达戈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天体的和谐。“和谐”(harmonia)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主要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 (2)“宇宙”(cosmos)的本来含义是“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 (3)在毕达戈拉斯学派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 (4)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说相比,数本原的“秩序”与“规定性”的思想更有利于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三)灵魂学说 (1)毕达戈拉斯派的灵魂观具有宗教和哲学的双重意义。 (2)“灵魂”(psukhē)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荷马史诗》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在泰勒斯那里表现为普遍的生命力和活动的原则;而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主要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少牵强附会甚至神秘荒诞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但是其主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他们提出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模式,试图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结构来解释一切;他们第一次引入了和谐概念和宇宙概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事物上;他们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灵魂问题,思考精神现象与其它现象的统一。 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克塞诺芬尼的一神思想 (1)克塞诺芬尼(Ksenopha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540年)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关于神、关于万物的生成和关于真理认识。 (2)对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芬尼对于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神的新见解: 神是唯一的;神是不动;神主宰一切。 (二)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1)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是爱利亚人。 在《论自然》一开头,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 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 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 (2)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3)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重大意义: 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再次,他不再象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他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三)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Zenon, 盛年约在公元前464-461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在于他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芝诺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都是归谬法,而从内容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 二是论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 (1)芝诺反对存在众多的论证有两个: 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 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 (2)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有四个: 第一,“二分法”。 第二,“阿基里追龟”。 第三,“飞矢不动”。 第四,“运动场”。 上述论证虽然具有明显的诡辩性质,但它们涉及到有限与无限、间接与连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和极限等问题,引起了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思考。 第三节 多元论哲学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一)“四根”与“友爱”、“争吵” (1)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盛年约在公元前444年)明确宣称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整个世界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 (2)这四种元素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它们之外”的“友爱”与“争吵”作为动力才使得它们分分合合。“友爱”是一种亲和力,靠它组合四根,形成事物。“争吵”是离散力,由它导致事物的分离消亡。这两种永恒的力量大小相同,作用相反,交互消长,轮流坐庄,形成宇宙万物悠忽生灭、不停流转的总画面 。 (二)同类相知与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狭,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可见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与流射说。 (三)灵魂轮回说 他宣称灵魂不是从我们的血液和呼吸中产生的,而是从别处来到肉体中寄居的,它是一个被神的命令逐出的“完完全全的流浪汉”。灵魂开始处于原始的纯洁状态,没有冲突和争吵,只有爱与美之神库波莉斯。但堕入肉体后,灵魂就沾染了血液带来的罪恶,于是便不得不历经轮回。人只有通过净化洗涤罪恶,才能最终使灵魂返回与诸神同在的极乐世界。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 (一)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1)阿那克萨戈拉(Anaksagoras, 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把本原看作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子”(speramata): 第一,“种子”是永恒的。 第二,“种子”是无限的。 第三,“种子”是同类的。 第四,“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 第五,“种子”没有运动能力。 (二)自主的理智是运动的原因 (1)“理智”是阿那克萨戈拉哲学的重要概念,希腊语原文为nous,源于动词noein(思想),通常音译为“努斯”,亦意译为“心灵”、“理性” 。 (2)“理智”是永恒的、无限的、无形的、独立自为的,它知晓一切并支配一切。 (三)感觉由相反者生成 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异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如:由热而知冷,由咸而知淡,由苦而知甜,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虽然他的“异类相知”说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说正好相反,但是在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的作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 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 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从学于哲学家留基波(Leukippose,盛年约在公元前440-430年)。 (一)原子与虚空 (1)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说存在和非存在。所谓“原子”在希腊语中为atom,直接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外,还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所谓“虚空”(to kenon)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 (二)宇宙生成理论 以原子-虚空理论为依据,德谟克利特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在广袤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原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漩涡运动。。这种漩涡运动就是万物生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他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生成”。 (三)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思想比较复杂,提出两种理论。 (1)“影像”说 (2)“约定论” (3)德谟克利特的基本倾向是轻视感觉,重视理性。 (四)灵魂思想 德谟克利特的灵魂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灵魂的构成和作用。 他认为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因为这种形状的原子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 (2)灵魂的安宁问题。 德谟克利特主张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他认为要真正达到灵魂安宁就必须克制欲乐,淡薄名利。 古希腊哲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第二,探讨phusis(自然、本性)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 第四,探索精神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第二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所谓“古典时期”是相对于公元前8至6世纪的上古时期而言的,大体上指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40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以前的100多年,这是希腊城邦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的三个突出的特点 (1)首先从地域来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主要是雅典哲学。 (2)其次从内容上看,希腊哲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最后从方法上看,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早期自然哲学那种直陈宣称式的方法被日益严密的逻辑推理所取代。 第一节 智者的启蒙 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七贤”。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显然,“智者”与“哲学家”(philosophos)不一样,虽然两者都与“智慧”(sophia)有关,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智慧”是不同的。前者自称“有智之人”,后者则认为自己是“爱智之人”。 一、普罗泰戈拉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三)社会生成论 二、高尔吉亚 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三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 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第二节 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出生在雅典,父亲是石匠,母亲是产婆。自师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Archelaus)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 一、认识你自己 1.反自然哲学: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agathon)。 2.反“智者学派”:智者们虽然注重社会和人生问题,扭转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但是却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由此走向了诡辩论或怀疑主义,因而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更违背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 二、德性即知识 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 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三、“是什么”的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这一问题的哲学意义: 1.从本体论上说,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中普遍性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是其存在的根据。 2.从认识论上看,知识与意见有别,唯有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确定的、普遍的本质,我们才能形成知识。 3.从方法论上看,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问题,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原则确定了基本的形式。 四、助产术 1.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ctic)。 A,“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 B,“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 C,“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助产术。 D,“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但苏格拉底从未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预示了哲学问题的永恒性,因而“辩证法” 意义在于“过程” 。 2.苏格拉底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A,柏拉图 B,黑格尔 第三节 小苏格拉底学派 哲学史上一般把苏格拉底的其他学生所创立的派别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以区别于柏拉图这个大门派。 小苏格拉底学派虽然一致认为最高的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在究竟什么是善的问题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在这些学派中,思想特色鲜明,对后世哲学有直接影响的有三个,即麦加拉派、昔兰尼派和犬儒派。 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 麦加拉派在阐释苏格拉底的思想时深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并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它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把善等同于巴门尼德的存在; 二是能言善辩,提出了不少著名的辩题。 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 昔兰尼派的特点: 一是快乐原则; 二是实用倾向。 三、犬儒派:善即节欲 犬儒派的创始人是安提斯塞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5-360年)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诺普人第欧根尼(Diogenes,约公元前404-323年)。 安提斯塞尼虔信苏格拉底,并从他那里学会了忍耐,并着意摹仿他对情感的冷漠,由此开创了犬儒的生活方式。他把苏格拉底的善理解为节制、禁欲。 第欧根尼是安提斯塞尼的学生,他是实践犬儒派哲学的典型,并自号为“犬”。 第四节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有: 《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 一、理念(idea) 柏拉图的“理念”(idea),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理念的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理念派生事物的两种方式: 一是“分有” 二是“摹仿”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分离学说——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分离学说具有存在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含义。 柏拉图对分离学说的论证: (一)“线喻” (二)“日喻” (三)“洞喻” 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一)回忆说 (二)灵魂转向说 (三)灵魂学说 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 (一)对理念论的反思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 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 (二)《巴门尼德》篇中的八组假言推论 在这八组假言推论中,前四组假设如若一存在,研究它将产生什么结果,后四组假设如若一不存在,研究它将产生什么结果。 柏拉图对推论的小结:如若一存在或者如若一不存在,则相对于自身或相对于其它的,既完全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既表现为一切又不表现为一切。 (三)《智者》篇中的通种论 理念之间的关系有而且只有三种可能情况,即全部能结合、全部不能结合、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柏拉图对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 (种)进行考察,得出了结论:存在、不存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结合;这四个理念与运动、静止也可以互相结合;但运动和静止不能互相结合。这就证实了前面所说的第三种可能:有的理念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 理念分有说的意义 : 柏拉图将理念之间的结合也称为“分有” ,从八组假言推论到“通种论”所建立起来的理念分有学说,是柏拉图对理念论作出的重大修正之一。它不仅克服了巴门尼德等人把存在与不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贬低不存在的僵化观念,而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作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存在与不存在、相同与相异等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推动了辨证思维的发展。 (四)划分法 划分法是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出的另一修正。划分和概括是辨证法的两条途径。 柏拉图的划分法实质上是二分法(这也是他建构整个哲学体系的方法论特点),即将一个总的东西划分为二,再将其中的一个划分为二,一直这样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 (五)四类存在 把存在分为四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的第三个重要修正。在后期的《斐利布》篇中,他提出了四类存在的观点: 第一类是无定(apeiron),即没有界限或规定的东西。 第二类是有定(peras),即有规定和定量。 第三类是前两类的混合。 第四类是原因,亦即使混合得以产生的产生者。 五、摹仿创世论 摹仿创世论是柏拉图宇宙生成学说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著名对话《蒂迈欧》篇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学说有两个基本前提。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一、方法论与知识观 (一)方法论 第一,历史批判法 第二,概念分析法 第三,经验归纳法 第四,问题探索法 (二)知识的等级 哲学作为最高的知识具有三个特征或条件: 其一,因好奇而生。 其二,因闲暇而生。 其三,为自由而生。 (三)科学知识的分类 1.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成三类: (1)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theoretike); (2)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praktike); (3)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知识”(poietike)。 2.在理论知识中,又以对象的不同再分为三种: (1)研究运动而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物理学(自然学); (2)研究不运动但也不分离存在(即在质料中)东西的是数学(但他承认有些数学对象是可以分离存在的); (3)研究不运动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第一哲学(即神学),亦即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 二、本原-原因论 (一)本原和原因 所谓本原(arkhe),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原因比本原复杂得多。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 (二)四因说 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 (1)“质料因”(hule),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它的首要含义是“载体” 。 (2)“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 ,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 (3)“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 。 (4)“目的因”,原文直译为“所为了的那东西”。 四因说变二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目的亦是形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 。 (三)潜能与实现 (1)潜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 (2)“实现”(energeia,通常译为“现实”,它是个合成词,直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 (3)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 三、运动论 (一)运动的本质、种类和形式 “潜在的事物作为潜在存在的现实就是运动”。 (二)运动的条件:地点与时间 (三)运动与运动者 四、存在-实体论 (一)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断言:“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 (二)实体论 (1)“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它 除有“实体”( 英语 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英语高中英语词汇下载高中英语词汇 下载英语衡水体下载小学英语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题 substance)之意外,还有“本质”(英语essence)之意。 (2)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人”)和种(如“动物”)是第二实体。 (3)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没有规定的潜能,因而不能独立存在,不是“是其所是”意义上的实体;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所以是实体。 (三)神学 (1)三种实体:非永恒的动者;永恒的动者;永恒的不动者。 (2)“第一哲学”研究的就是永恒的不动的实体,这种实体说常被看作“神学”。 (3)永恒而不动的实体,是完全的现实性和无质料的纯形式,是永恒运动的原因,即第一动者。 它也是最高目的,是善。 神是无质料的纯形式、无潜能的完全现实、不动的第一动者、万物的终极目的、“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最高实体,它永恒、至善,以自己为对象,充满永恒的生命活力,但又“没有体积、没有部分,不可分”,也“不承受作用,不被改变”。 五、灵魂论 (一)灵魂的本质及其与躯体的关系 首先,灵魂被视为形式、现实性、实体或本质。其次,他否定了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把灵魂限定在“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范围内再次,他比较好地处理了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一方面,灵魂是精神性的东西,不是物质或物体,另一方面,灵魂又不能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物体,都是由作为形式的灵魂和作为质料的躯体结合而成的,也只有在和躯体的结合中,灵魂才能发挥作用。 (二)灵魂的等级和功能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的等级分为三类 : 植物灵魂 (营养灵魂) 动物灵魂 (感觉灵魂) 人类灵魂 (理智灵魂) 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区别: 一是基本风格不同。柏拉图是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狂热追求恒真、至善、尽美,并企图以此服务于政治,匡正现实。亚里士多德则是理智的现实主义者,因而以平和的中道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且尽量不介入政治。 二是知识背景不同。 三是治学方法不同。 四是哲学的思路不同。 五是崇尚的境界不同。 第三章 晚期希腊哲学 ​ 第一节伊壁鸠鲁主义 ​ 第二节斯多亚学派 ​ 第三节怀疑主义 ​ 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 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 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 一、准则学 准则学研究的是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和情感。其中,感觉是绝对真实的、可靠的。 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是感觉主义的,对理性的贬低和对感觉、情感的抬高必然导致众说纷纭的多准则或无准则。这种观点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古典时期精神哲学贬低感觉的思辨倾向的一种反动,另一方面亦是对现实社会人们对超感觉之物的迷信的一种打击。 二、物理学 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不足的三点重要的修正和发展: 第一,原子形状有限。 第二,原子有重量。 第三,原子有偏斜运动 三、伦理学 (1)快乐主义伦理观:“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 (2)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国家、法律、公正等,都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人们相互约定的。“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其自身的公正,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防止互相伤害的约定。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互相伤害,公正就成立了。” 四、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三点: 其一,他以大量的日常论据和经验事实,通过论证原子论的基本观点,丰富了伊壁鸠鲁的物理学。 其二,他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较为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 其三,他为反对神创论,阐述了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的思想。 第二节 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它起源于东方希腊主义国家,代表人物基本上不是出生于希腊本土; 二是与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关系密切,曾经成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官方哲学; 三是晚期希腊哲学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派别。 一、早期斯多亚学派 (一)逻辑学 斯多亚学派在逻辑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首先,他们发展出了与亚里士多德主谓逻辑系统明显不同的命题逻辑。。 其次,他们在范畴理论方面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修正,重点探讨了范畴之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并将亚氏的十范畴归结为四个,即实体、性质、方式和关系,更强调存在的动态性。 (二)物理学 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包括宇宙论和神学两个部分,其总的特征是对自然的神化和精神化解释,或反过来说,是对神的世俗化和自然化的解释。 (三)伦理学 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核心的问题是德性,他们认为:德性就是合乎或顺从自然而生活,由于“自然”即“本性”(phusis),因而德性就是合乎或顺从本性而生活,如果一个人使自己的本性与宇宙本性和谐一致,遵从宇宙本性行事,那么他就具有了德性。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宿命论观点。 二、中期斯多亚学派 (一)巴内修斯 1.在自然哲学方面,他放弃了世界轮回的大焚烧说,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永恒说。 2.在伦理学方面,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等。 3.在宗教神学方面,他把神学分为三种: 诗人的神学是拟人的和虚妄的,毫无价值; 哲学家的神学是合理而真实的,但不适宜于流行; 政治家的神学坚持传统崇拜,对公众进行教化,是必需的。 (二)波塞多纽 1.在哲学上,他把宇宙分成不灭的天上世界和可灭的地上世界两个部分,认为人是两个世界之间的结合物,因为人有肉体与灵魂两方面,处于可灭与不可灭之间。万物和人都由神创造,宇宙受理性和天命支配,所以整个宇宙是统一有序的,一切部分都彼此相互交感。宇宙经历一定周期便焚毁重生。 2.在伦理、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和伦理是一回事,任何形式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活动都是宗教上的责任。人能够使自己自由并获得有关精神天赋的知识,从而在死后享有最高形式的存在。 (三)西塞罗 他是第一个把大量希腊语的哲学概念译成拉丁语的人。 在哲学上,他是典型的折衷主义者(有的学者因此而不把他归为中期斯多亚学派),主要把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观点揉合在一起,反对伊壁鸠鲁主义的原子唯物论,宣扬灵魂不死学说。 三、晚期斯多亚学派 (一)塞涅卡 塞涅卡宣扬摒弃物欲、抑制激情的塞涅卡,自己却聚财敛物、穷奢极欲。他这样狡辩:“哲学家所谈的并不是他自己怎样生活,而是应当怎样生活。我是讲美德,而不是讲我自己;……要知道,如果我的生活完全符合我的学说,谁还会比我更幸福呢?” (二)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指出:一切东西都是神创造的,人是神灵本质的一个特殊部分,并且在人自己身上包含着神的某一部分。神即是善,神的本质在哪里,善的本质也就在哪里。神的本质不是肉体、土地和名誉,而是智慧、知识和健全的理性。所以,人应当克制欲望,保持理性,实现道德的善。 爱比克泰德的信条就是:服从神意、忍受命运、克制欲望。 (三)马可·奥勒留 奥勒留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由神决定其内在次序的整体,所以有两个原则必须确定。首先,“我是自然所统治的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我是在一种方式下和与我自己同种的其他部分密切关联着”。有了这两条基本原则,结论就显而易见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都将满意;我不会做不合乎人群的事情,而会把全副精力放到共同利益上面。 第三节 怀疑主义 一、早期皮浪主义 皮浪并不否认感觉现象的存在,因为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认的,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和我们关于现象所作出的判断。他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否认事物有美或丑、公正或不公正的性质,认为只是风俗和习惯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为了避免独断,他不作判断,因为任何命题都有一个对等的反命题与它对立,二者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我们无权作出关于现象的判断,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二、晚期罗马怀疑主义 (一)爱那西德穆的十种论证 第一,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反应不同。 第二,相同种类事物中的不同个体也有特质差异。 第三,同一个体的不同感官有构造差异,对同一对象有不同印象。 第四,同一个体的身体内部因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第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法律、观念不同。 第六,事物都是互相混合的,一经混合就发生变化。 第七,同一事物因距离、位置等的不同而显得不同。 第八,事物具有相对性。如适量饮酒可增强体质,而饮酒过度则会伤害身体。 第九,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同样改变对事物的判断。 第十,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相对而言的。 (二)阿格里帕的五种论证 第一,观点分歧。 第二,无穷倒退。 第三,相对性。 第四,假设武断。 第五,循环论证。 (三)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首先,原因不存在。 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 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 怀疑主义的重要意义 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 一、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是传统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早期斯多亚学派。 二是以斐洛(Philo,约公元前25-公元45年)为代表的犹太神哲学。 三是以阿波罗尼(Apollonios,公元一世纪)为代表的毕达戈拉斯学派。 四是以普鲁塔克(Ploutarkos,约公元55-125年)和纽曼洛斯(Numenios,约150-200)等人为代表的折衷性柏拉图主义者。 二、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 (一)普罗提诺 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 将理念等级变成三大本体; 将两个世界变成四个层次; 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 将灵魂回忆变成灵魂观照。 流溢说: (1)“流溢说” 表达了“一”生万物的方式。“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 “一”首先流溢出“理智”(nous,或译心灵、努斯等)。 “理智” 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它可以轮回,也可以流溢。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就因为受到污染而堕落了。人的使命就是改造自己 ,使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一”结合。这个过程就是灵魂的回归或上升之路。 “一”向下的流溢过程和灵魂向上的回归过程,构成了普罗提诺哲学的完整框架。 (二)波斐利 最大的哲学贡献 他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 (1)共相是独存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的思想中? (2)如若是实体,有形还是无形? (3)如若无形,与可感物分离还是在可感物之中? 这三个问题,他虽然没有给出答案,却启动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关于共相问题的长期争论。 三、叙利亚学派 叙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波斐利的学生扬布利柯(Jamblikhos,约250-325)。他的目的是致力于建立溶哲学、神学、宗教为一体的体系,为多神崇拜作理论上的辩护,容纳希腊和近东的种种传统信仰,把各民族的神灵接纳进万神殿,让它们各得其所。 四、雅典学派 雅典学派的主要代表普罗克洛的哲学著作主要是对柏拉图作品的注释,尤以对《蒂迈欧》篇的注释最为著名,留传至今的著作是《神学要旨》和《柏拉图神学》。 《神学要旨》模仿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本》写作而成,它以三重发展律为演绎原则,以“一”为起点。首先是自身同一的统一体,其次是由于统一体的活动而产生的生成体,最后是生成体在回归统一体的活动中形成的复生体。 第四章 教父哲学 本章内容: ​ 护教学者:从游斯丁到德尔图良 ​ 教父哲学的体系初创者:基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 ​ 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 教父哲学的尾声:伪狄奥尼修斯与波爱修 第一节 护教学者:从游斯丁到德尔图良 一、游斯丁 在早期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殉教者游斯丁(Justinus,一译查士丁,约100-166)。游斯丁早年是一个异教徒,作为哲学爱好者,他先后求教于斯多亚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毕达戈拉斯主义的哲学,最后通过柏拉图主义皈依了基督教,终生以哲学家身份到处游说,为基督教信仰辩护。 “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学”: 游斯丁认为,逻各斯是上帝的内在理智和永恒智慧,它本身就是上帝。逻各斯永恒地普照着整个世界,向所有的人启示着真理。希腊哲学中的真理和基督教的真理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真理源泉,即上帝的逻各斯。 基于对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之间关系所作出的这种规定,游斯丁最终得出了“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学”的结论。 二、伊里奈乌 里昂主教的伊里奈乌(Ireneaus,约126-202)的护教活动面对的主要是基督教内部的异端,即诺斯替主义。诺斯替派是当时基督教内部最大的异端,直接威胁着基督教的信仰和传统,并在基督教内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伊里奈乌的著作《揭露与批驳伪知识》(通称《反异端》),就是早期教父哲学批驳诺斯替派的一部力作。 三、德尔图良 “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 德尔图良成为教父哲学中反异教、反理性、反哲学最起劲的一位。他认为,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间、在学园与教会之间,不存在任何调和的余地。一切世俗知识在上帝面前都是愚蠢的。基督徒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帝的启示。启示不仅是超理性的,而且也是反理性的。 第二节 教父哲学的体系初创者:基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 一、克莱门 克莱门(Clemens,约150-211)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异教家庭。与游斯丁一样,克莱门曾经游历四方,接触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体系,但最后却皈依了基督教,并成为亚历山大里亚教理学校的校长。 克莱门坚持认为,希腊哲学和犹太律法一样,都是把人引向基督的教育者,并在基督教中得到了自然的延续。所以,把知识与信仰统一起来,是真正的基督徒的任务。 克莱门他指出,上帝的存在是众所周知的。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神的观念。上帝藉着逻各斯从无中创造世界,世界由于是上帝的造物而是善的。但上帝的本质却是我们无法知道的。我们只能借助分析的方法逐级地否认上帝的有限属性,最后达到“上帝不是什么”的否定认识。克莱门的思想已为后世的否定神学开了先河。 二、奥里根 奥里根(Origenes,约185-254)是早期教父哲学最伟大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哲学家。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奥里根坚持哲学思辨的标准是基督教的圣经和使徒的传统。 奥里根提出了一种“寓意解经法”,认为应当从“精神实质”上来理解和解释圣经和使徒传统。在某种意义上说,“寓意解经法”实际上意味着以理性为标准来审视信仰及其传统。奥里根正是以这种方式对基督徒的信仰传统进行了梳理,建立起基督教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奥里根的哲学中,上帝不是人格化的耶和华,而是世界万物唯一的、单纯的、精神性的、永恒的始基,是完满的“一”。作为整体,这个“一”包含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圣父不断地生出圣子(逻各斯),圣子道成肉身即为耶稣基督。但圣父之产生圣子,并不是像自然的生育那样把圣子分离出去,而是像太阳不断地发射光芒那样,圣子永恒地与圣父同在。 第三节 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基督教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他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奥古斯丁后半生忠心耿耿地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上帝的使者”等等。 一、论自我意识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找上帝的路径。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在他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光照说”:奥古斯丁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确认这些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形而上学根源。一切真理的根源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illumination)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 二、上帝的认识与信仰 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对于“三位一体”的上帝,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它归为奥秘,宣称“即使有人在其中捉摸到一些,能表达出来,也决不可自以为捉摸到超越一切的不变本体”。总之,上帝只能信仰而不可认识。 三、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 首先,上帝创造世界没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由他创造的工具或手段。 其次,上帝创造世界没有使用任何材料。 再次,虽然上帝是藉着自身从无中创造世界的,但上帝不是从他自身中创造世界的。 另外,世界与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 四、灵魂的不朽、堕落与获救 灵魂不朽:灵魂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但这并不是由两个实体结合成为一个新的实体,也不是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而是灵魂占有、使用和统治肉体。由于灵魂是与不变的、永恒的真理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也是不朽的。 “原罪说”: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因而也就是犯罪。 “先定说”: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但上帝并不是拯救所有的人,而只是拯救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上帝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选民也没有任何原因,它
本文档为【人大西方哲学史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657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8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3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