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关系史(要打印)

国际关系史(要打印)

举报
开通vip

国际关系史(要打印)2010版《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 绪言 一、国际关系史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1、基本定义: ★ 国际关系: 是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家群体、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 注意两点: 第1,​ 国际关系的内涵。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国际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实质性问题上是一致的——追求利益。国际的各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第2,​ 国际关系的外延。 国际关系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

国际关系史(要打印)
2010版《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 绪言 一、国际关系史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1、基本定义: ★ 国际关系: 是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家群体、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 注意两点: 第1,​ 国际关系的内涵。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国际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实质性问题上是一致的——追求利益。国际的各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第2,​ 国际关系的外延。 国际关系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内因。 ★ 国际关系史(两种表述): 第一种: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以及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综合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第二种:国际关系史是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而且也不应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种所起的作用。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国际关系学: 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国际关系学属政治学范畴,着眼于现实; 国际关系史属于历史学范畴,着眼于历史。 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学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与世界史: 联系——国际关系史是世界史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区别——各自阐述、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3、国际关系史的分段及主要内容: (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分段: 近代国际关系史一般以1871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 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这一段时期主要是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内: ①17世纪中叶——17世纪末,欧洲国际政治力量重新配置; ②17世纪末——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英法矛盾,进行了三次重大较量(1701—171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56—1763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 ③1814——1871年,主要反映出作为欧洲宪兵的俄国由顶峰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 这一时期的主要线索(内容)有: 1​ 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形成的政治外交关系; 1​ 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日本向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扩张,占领殖民地,相互争夺和妥协的关系; 1​ 欧洲列强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在对中近东争夺中形成的所谓“东方问题”。 第二时期: 从1871年到一战结束、十月革命胜利。 这一段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最后30年,由于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瓜分完毕,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最终形成的阶段,主要标志是三次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1899—1902年英布战争、日俄战争); ③1914—1918年。 主要线索: 第1,​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引起了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新的争夺,国际格局也发生了转变。 第1,​ 亚非拉国家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与其他地区相互交融,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促进了国际关系体系全球化的形成。 (2)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起点,以1945年二战结束为下限。 主要有几个内容和线索: 第1,​ 一战后国际社会对维护和平的追求和努力; 第1,​ 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1,​ 外交政策的演变。 (3)当代国际关系史: 从二战后——至今。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1,​ 两极格局形成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1,​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1,​ 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解体及其国际关系; 第1,​ 两极格局的瓦解及其影响。 二、几个主要概念: 1、国际关系体系: 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政治上的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经济政治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 把握国际关系体系的意义: 第1,​ 只有正确地把握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才能看清国际关系的全局,才能真正了解国际关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第1,​ 把握体系可居高临下,更好地研究和深刻理解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 2、​ 国际格局: 指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基于力量对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结构和状态。 第1,​ 它的前提是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间关系结构是国际政治的最重要的本质。 第1,​ 国际格局在无政府状态下只能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为构成单位。 第1,​ 国际格局的主体是大国或大国集团。 作为国际格局的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独立的外交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 ◆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关键或制衡作用。 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国际关系格局是寓于国际关系体系中的。 区别: 第1,​ 国际关系体系只能从国际关系格局中显示出自己的面貌。 第1,​ 作为国际关系格局的组成部分,只能是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 3、​ 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 国家具有主权国家的身份。 民族国家是民族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 三、学习本课程的主要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 a)​ 结合世界通史来学习,特别是近现代、当代史。 b)​ 要结合了解西方国际关系学说、国际政治学说的一些精髓。 c)​ 掌握资料。 ◆各国官方文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特别是外交文件。这些大都需要看原文,国内翻译出版的不多。 ◆私人文书,如日记、书信、回忆录等,这些国内翻译出版的比较多。丘吉尔、杜鲁门、尼克松、基辛格等。对回忆录要特别小心,要仔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核实。 ◆当时的报纸报导等。 第四,要研究并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主要参考书目: ◆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印刷版。 ◆(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 周鲠生编:《近代欧洲外交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苏)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四卷1980年版;第五卷1983年版。 ◆ (法)J.B.迪罗塞尔著:《外交史》(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美)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5年印刷版。 ◆(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五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等译:《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卡伦·明斯特著,潘忠岐译:《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印刷版。 ◆(英)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罗尔克编著,宋伟等译:《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第九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讲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1、​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前,德意志不仅存在新旧教之间的宗教分立和矛盾,同时还有皇帝与诸侯之间、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等矛盾。 1608年,德意志新教诸侯结成新教联盟,并获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敌人、新教国家英、法、荷的支持; 1609年,天主教诸侯也结成了联盟,支持这一联盟的有教皇、皇帝、西班牙。 两派(两大同盟)之间的矛盾的实质是实行什么样的国家体制——是神圣罗 马帝国以皇帝为首、诸侯为臣的君主制,还是以独立的诸侯国所组成,由皇帝任名义上的首领的联邦?亦即是中央集权还是分裂割据? 1、​ 战争起因: 第1,​ 哈布斯堡王朝,特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地区的争斗; 第1,​ 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第三,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冲突及政治等斗争。 1、​ 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 1、​ 战争进程(1618—1648): 4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西米亚(捷克)阶段:1618—1623或25年 第二阶段——丹麦阶段:1625—1629年。 第三阶段——瑞典阶段:1630—1635年。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 2、​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的签订: 1、​ 主要内容: 第1,​ 关于欧洲领土变更的问题。具体规定主要有: ◆​ 法国:获得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其他一些领土的规定——部分满足了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 ◆​ 瑞典: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包括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 ◆​ 德意志的几个大诸侯也扩大了领地,其中包括勃兰登堡—普鲁士,由此,它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 西班牙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的独立;瑞士的独立地位也获得承认,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第1,​ 关于帝国的宗教关系问题,主要规定有: ◆​ 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规定路德教、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对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存在的教产争执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第1,​ 关于德意志的国家体制问题,主要规定: ◆​ 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皇帝不得干涉诸侯内政; ◆​ 帝国的重要事务,如立法、课税、征兵、宣战、缔约等,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 2、和会与和约的影响: 第1,​ 在战后欧洲格局方面: ◆​ 通过战争和和约,法国打下了称霸欧洲的基础,从而埋下了英法、法荷交恶的种子。 ◆​  瑞典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得势,引来了北德意志各邦和丹麦的嫉恨,也导致了瑞典与荷兰、英国、俄国的竞争。 ◆​ 奥地利仍然保持了在中欧国家中的地位,使之在以后的欧洲政治中仍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勃兰登堡也开始兴盛起来。 ◆​ 英国由此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得革命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而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又为争夺海外霸权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1,​ 在近代国际法方面: 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途径 ◆​  在实践上肯定了荷兰著名法学家格劳秀斯(1583—1645)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准则 ◆​  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以此作为维护国际关系体系的稳定方式或手段。——手段 ◆​  和约承认,新教与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了神权的束缚。 ◆​ 自和约缔结后,各国普遍开始设立常驻外交使节。 第二节 17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国际关系 17世纪下半叶,在欧洲主要有三个矛盾斗争的焦点地区: 西欧——法、西、荷、英、奥,其中主要是英荷之间争夺海上霸权;法西、法荷之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东南欧——奥、土、俄、波; 东北欧——俄、土、波、瑞。 一、​ 英荷战争: 1、《航海条例》: 17世纪中叶时,荷兰已号称“海上马车夫”。 它“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马克思 1651年10月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航海条例》。规定: 第1,​ 自1651年12月1日起,凡是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或其他岛屿生产或制造的一切商品或货物,只有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只才能运入英国的领土; 第1,​ 欧洲国家出产或制造的产品和货物,或用英国船或用生产该项商品国家的船,才可运到英国的领土; 第1,​ 不准英国人进口通过某种外来的中介运来的该地区不生产的商品; 第1,​ 只有英国船所捕的鱼制成的鱼品,才许可在英国进口; 第1,​ 从英国出口的鱼品只能用英国商船,而且这些船上的船长和大多数船员都应该是英国人。 1、​ 三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 1654年4月5日,双方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 荷兰已在事实上被迫承认了《航海条例》。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颁布了新航海条例——《奖励和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条例》,其内容比1651年的条例更苛刻(除重申1651年航海条例外,并限定殖民地的一系列商品如烟草、食糖等,只能直接运往英国,后来,限定的商品范围一再扩大。不在限定范围内的商品,允许用英国船只自殖民地运往他国。)由此,英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1667年7月31日,在荷兰签定了《布雷达和约》。 和约规定,英国允许荷兰船只将莱茵河沿岸的货物运往英国;英国退出印度尼西亚,荷兰将新阿姆斯特丹永久割让给英国。 《布雷达和约》表明,英荷两国实际上是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 1674年2月9日,英荷签订了和约,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1、​ 法西之争与《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 条约规定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1,​ 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西班牙国王同意把女儿嫁给路易十四; 第1,​ 西班牙割让领土给法国,使得法国领土在南、北、东三个方向上都有了扩大,阿尔萨斯领地也归属了法国。 2、“遗产战争”与《亚琛和约》: 《亚琛和约》规定,法国取得南尼德兰的部分领土, 3、法荷战争与《奈梅根和约》(1678年): 条约值得注意的地方: 打破国际惯例,第一次用法文代替拉丁文书写国际条约,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威信。 法国霸权的建立及其影响: 《奈梅根和约》“是法国在欧洲最强盛时期的标志”。 法国欧洲霸权的建立,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17世纪以来,奥、西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的波旁王朝相互对峙主宰欧洲的局面不复存在。 4、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与《里斯维克和约》——1688—1697(“九年战争”): 1686年,在德意志南部的奥格斯堡,所有反对法国霸权的国家组成了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主要参与国有荷兰、瑞典、勃兰登堡、奥地利等。 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签署(荷兰海牙附近)。 《里斯维克和约》的深刻影响: 对法国——大大削弱了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对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英国成为欧洲大国,在国际政治中开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身份参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 第三讲 十八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18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 争夺欧洲霸权、殖民地霸权、领土扩张 一、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与《乌德勒支和约》: 1700年10月2日,病危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正式签署遗嘱,将西班牙连同其在新旧大陆的一切领地,全部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法国和西班牙永远不能合并。 1701年9月,欧洲反法大同盟正式组成,以英、荷、奥为主体。 战争主要在意大利、西属尼德兰、莱茵河流域的德意志和西班牙四个战场展开,英荷与法西还进行了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1713年4月,以法、西为一方,以英、荷、普、萨、葡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荷兰)。 1714年3月17日奥法双方在巴登的拉什塔特签订《拉什塔特和约》,此约于9月7日被批准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正式宣告结束。 《乌德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拉斯塔特和约》)统称《乌德勒支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有: 西班牙与法国永远不能合并;给查理六世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以补偿;其他规定。 《乌德勒支和约》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 第1,​ 《乌德勒支和约》承认了以领土补偿的办法实现均势的原则,均势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并第一次将“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第二,《乌德勒支和约》表明,大陆均势必须依靠欧洲大陆外部的力量来维持,特别是要依靠作为海洋大国的英国的势力。 第三,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大国地位的调整:“在欧洲大陆,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并且,此和约还奠定了划定18世纪欧洲国家的疆界的基础。 第四,和约的序言中明确写明:各签约国有责任、有义务、有意识地维持这一均势状态。 二、北方大战(1700—1721)与〈〈尼斯塔得和约〉〉(尼什塔特): 1721年8月,俄瑞签署《尼什塔特和约》(芬兰阿兰群岛)。 根据和约,俄国占领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这样,俄国终于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由内陆国家成为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 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与《亚琛和约》: 战争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欧洲战争的因素,英法双方在1744年由间接对抗转为正式战争。原先普奥之间的战争转而变为以英法为核心的两个集团之间的战争。 四、七年战争(1756—1763)与《巴黎和约》、《胡贝图斯堡和约》: 1、​ 战争原因: 《亚琛和约》后英法之间和普奥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英法:其焦点是争夺欧洲政治的主导权和商业、殖民地霸权,特别是在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权问题上。 普奥:争夺德意志的主导权、西里西亚和中欧霸权。 1、​ 战争进程: 这场战争分为欧洲大陆战场和英法殖民地战场两个部分(陆地和海洋)。 1、​ 战争结果: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 根据和约: ◆ 美洲的加拿大、布里敦角岛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都从法国转入英国之手; ◆ 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与英国,从法国得到路易斯安那的西部和一笔补助金; ◆ 在西印度,英国从法国夺走了多米尼加、圣文森特、格林纳达、多巴哥诸岛; ◆ 在非洲,英国从法国夺走了塞内加尔; ◆ 在印度,法国仅保留5个城市; ◆ 西班牙收回古巴; ◆ 西班牙、法国的军队撤出葡萄牙和葡萄牙的属地; ◆ 法国保证撤出属于英王的汉诺威选帝侯领地。 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图斯堡和约》(位于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之间)。和约规定: 普鲁士是西里西亚“无可争辩的所有者”,奥地利“不能再有收回这个地区的进一步军事企图”; 普王答应支持奥地利国王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儿子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1、​ 战争的影响(后果): a 战争的两个重要结果: ◆ 法国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英国则扩张了自己的海上霸权; ◆ 此次战争是普鲁士未来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以及俄国起国际作用的开端。 b 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1、七年战争确认了欧洲五强林立、多种势力相对均衡的世界格局。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经过数年的较量,分别确立了自己作为欧洲强国的地位。 1、​ 欧洲国际政治斗争重心从西欧转移到了东欧。 1、​ 战争引发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财政和政治危机,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普鲁士的地位得以加强,在德意志国家中影响加大。 5、导致了欧洲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 第四讲 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入了英国领导的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以法国为一方和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为另一方的两极对抗格局。 1、​ 拿破仑战争与反法联盟: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一、​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二、维也纳会议的影响: 第1,​ 维也纳会议在欧洲范围内创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构成了一个多极均衡的力量格局。在这格局中,英、俄这两个侧翼国家的力量占据了相对优势。 第2、​ 确立了“欧洲协调”原则。 第三,针对国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法律问题作出规定,对国际社会的规范化、国家间交往的有序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1815年后的十几年时间内。 “梅特涅时代”。 后期:大约从1830年——五、六十年代。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关键是封建王朝的稳定和大国之间的均势,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使维也纳体系走向了解体。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第五讲 克里米亚战争 一、“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从俄、奥、土几国之间的焦点问题到成为全欧洲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1821年希腊爆发了反土起义。希腊起义加速了东方问题的发展。 1829年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 1841年7月,英、法、俄、奥、普、土签订了《海峡公约》。该公约确认了海峡的中立性,将它实际上置于列强共管之下。 二、克里米亚战争: 1、​ 圣地管辖权问题 “如果不在多瑙河挡住俄国人,我们将不得不在印度河阻挡他们”。 英国驻土使节的看法对英国的亲俄政策起到了动摇作用。 1853年4月起,斯特拉特福德·坎宁重新担任英国驻土大使 1853年沙皇特使缅什科夫在圣地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1、​ 克里米亚战争: (1)战争爆发: 1853年10月,土耳其对俄宣战,11月,俄国正式对土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开始。 1854年3月,英法向俄国宣战。 (2)双方阵营: 俄国 英法、土耳其、撒丁王国。 (3)战争范围——主要集中在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一带 三、《巴黎和约》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巴黎和约》: 巴黎和会:1856年2月25日——3月30日闭幕。 主要参加国:法、英、奥、撒丁、土耳其和俄国。 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1,​ 废除俄国在土耳其帝国境内的所有优势,土耳其置于欧洲协调保护之下,各国承诺尊重土耳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 第1,​ 黑海中立化。黑海的水域和港口对各国商船开放,正式或永久地禁止沿岸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军舰通行,黑海沿岸各地区不得建造或保留陆海军军火库; 第1,​ 各国无权干涉土耳其苏丹与其臣民之间的关系; 第1,​ 多瑙河适用于国际河流自由航行的原则,各国共同对此监督; 第1,​ 多瑙河两公国仍处于苏丹的宗主权之下,俄国放弃对两公国的保护权,并由缔约国共同保障两公国的权利; 第1,​ 和约没有要求俄国赔款。英法联军归还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和港口给俄国,俄国则把南比萨拉比亚割让给摩尔达维亚; 第1,​ 一旦土耳其与缔约国中的某一方发生武装冲突,须通知其他缔约国,以“采取行动进行调解”。 《巴黎和约》签署后, 4月6日通过《巴黎宣言》,对海洋法作出四项规定: 第1,​ 禁止私掠船制(私船捕获制度宣告取消); 第1,​ 中立国船只上的敌国物资(用于战争的物品除外)不得没收; 第1,​ 敌国商船装载的中立国货物(除战时禁用品外)不得没收; 第1,​ 封锁必须是有效的,即只有在被封锁的港口实际为海军封闭的情况下才承认是封锁。 这四项规定成为国际法上的四大规则。 2、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表明了新的多极均衡格局的形成,主要反映为欧洲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1,​ 俄国是最大的输家。主要表现在: 其一,实力大大下降: 其二,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一落千丈。 在战后的一段时期内,俄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相对低调的姿态。 俄国调整自己的扩张方向,侵略矛头从欧洲转向亚洲。 第1,​ 法国在欧洲大国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第1,​ 英国获益不小,占据了欧洲优势。 其一,在战略上,英国在西亚、北非的利益得以保证,英印之间的战略交通线的安全也得以保障。 其二,在经济上,战后英国在土耳其的商业影响明显上升。 其三,在对外政策上,英国逐渐走向“光荣孤立”。 第1,​ 奥地利在国际上的处境困难。 第1,​ 土耳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其一,帝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其二,英法等国资本乘机加紧奴役土耳其。 其三,土耳其对附属国的统治遭到严重削弱,民族运动更加活跃。 第1,​ 普鲁士和撒丁在欧洲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中将起到重大影响作用。 第六讲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一、普法战争和德国统一对欧洲的影响: 《法兰克福和约》的主要内容: 1871年5月,德法正式签定《法兰克福和约》。规定: 第1,​ 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割让给德国; 第1,​ 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年内交付10亿法郎,其余赔款在3年内付清; 第1,​ 在赔款付清之前,普军对法国1/3领土实行占领,法国负责供应占领军的给养。 普法战争和德国统一对欧洲的影响: 第1,​ 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第1,​ 德国的统一与崛起为欧洲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德法关系日趋复杂化和尖锐。 二、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一)俾斯麦的基本外交方针: 面对法国的复仇可能,德国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 第1,​ 以战争手段彻底摧毁法国的复仇欲望; 第二,通过外交途径孤立法国,使其复仇无望。 采取这一政策的内外根源: 内部——巩固统一成果的需要; 外部——国际形势不容许德国进一步打击法国。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1、三皇同盟的缔结与矛盾: (《兴勃隆协定》):1873年6月 在三皇同盟中,德——反法; 俄——反英防奥,但不同意反法; 奥——防俄防德,但不同意反对英法。 2、三国同盟的形成: (1)俄德关系恶化的因素: ◆​ 1875年德法危机; ◆​ 1878年柏林会议期间俾斯麦的态度; ◆​ 两国经济贸易上的矛盾。 俄土战争与柏林会议: 俄土战争:1877年,《圣斯特法诺和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 ◆​ 成立大保加利亚,受俄国保护; ◆​ 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独立。 柏林会议:1878年。 柏林条约:全面修正《圣斯特法诺和约》,保加利亚的疆土大大缩小,俄国丧失大部分胜利果实。 德俄关系恶化的后果: 导致了三皇同盟的裂痕和解体;三国同盟的形成,其基础就是德俄关系的破裂。 (2)、德奥同盟的建立:1879年10月7日(三国同盟建立的第一步) 条约第1条规定: 如果与它们的愿望相反,并且与缔约国双方的忠诚愿望相背,两帝国之一遭到了俄国的进攻,两缔约国有义务以其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实行互助,而且也只能在彼此同意后共同缔和。 第2条规定: 倘若不是俄国,而是另一个其它大国发动进攻时,只要俄国末参加侵略国一方,双方则须相互承诺恪守善意的中立。如果俄国支持进攻的国家 ,“不论这种支持是积极合作还是一些构成对被进攻的国家的威胁的军事措施”,第1条立即生效,缔约国中的每一方都必须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参战。 条约的有效期为5年,双方对本条约应保守秘密。 (3)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年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1、俄英矛盾和三皇同盟的恢复(1881年的三皇同盟): 条约第1条规定:如果德国同法国发生战争,俄国应恪守中立,俄国同英国发生战争时,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应恪守中立。 条约第2条规定:必须保证奥匈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占领。 条约第3条:明确列强对封锁海峡原则是互相负责,而不是如英国代表解释的那样,仅仅对土耳其素丹负责。 第3条还规定“土耳其不得为了任何政府的利益而例外地将海峡所构成的土耳其帝国的这一部分领土供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 2、德俄再保险条约(1887年) 条约的第2条涉及巴尔干问题:“德国承认俄国历史上在巴尔干半岛取得的权利,特别是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的优越的和决定性的势力的合法性。两国宫廷约定,未经它们事先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决不允许对该半岛领土现状有所改变。” 第8条重申1881年条约关于封锁海峡的条文。 3、两次地中海协定: 第一次:1887年2月,英意奥; 第二次:1887年12月,英意奥。 (四)俾斯麦体系的解体: 1、法俄同盟的建立 2、“世界政策”取代“大陆政策” 第七讲 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一、​ 法俄同盟的缔结 1、​ 英德矛盾和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结束: 1、​ 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八讲 凡-华体系和20年代的国际关系 一、​ 一战与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1,​ 改变了列强的实力地位和原有的世界力量分布格局。具体体现在: ◆​  三国同盟彻底瓦解了,四大帝国垮台了; ◆​  三国协约中的英法受到了削弱。 ◆​  美日成为一战的暴发户。 第2,​ 开创了一个革命的新时代。 第3,​ 国际社会从此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斗争的新局面,国际关系增添了意识形态色彩,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变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凡尔赛体系: 1、评价和影响 第1,​ 是建立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是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和约体系。 第2,​ 是建立在羞辱和掠夺战败国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制定和约时就埋下了矛盾和仇恨的种子,从而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仇恨。 第3,​ 加深了列强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促使国际关系紧张化。 第4,​ 留下了许多矛盾,孕育了新的战争危机,从而导致了凡尔赛体系的必然崩溃。表现在: ◆ 德国对和约的深刻不满,导致了民族主义和复仇主要情绪的蔓延。 劳合·乔治: “历史证明,一项作为外交技巧和政治家手腕的成就而受到胜利国欢呼和约,即使从长远后果看来是适度而有节制的,也必将被证明是目光短浅的;并且对胜利者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 ◆ 领土的变动带来了少数民族问题。 ◆ 法国边界的安全问题。 第5,​ 美国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和加入国联,极大地削弱了巴黎和会建立起来的和平与秩序。 2、威尔逊与国联: (1)威尔逊的“十四点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纲领)”: 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美国的战后目标(第一至第五点); 第二,解决俄罗斯问题(第六点); 第三,欧洲领土和民族自决权问题(第七至第十三点);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第十四点) (2)威尔逊“十四点计划”造成很大影响的原因: (3)威尔逊失败的原因: (4)国际联盟: 建立国联的目的、国联的机构、国联的宗旨和任务、国联的作用 国联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第1,​ 提出了集体安全主义原则和普遍裁军的任务。 第2,​ 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帮助欧洲建立了相对合理的国际边界; 第3,​ 国联盟约中列入了一些社会和人道主义条款,并在实践中展开了一些社会救济工作。 (2)​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体系的评价和影响: 第一,列强瓜分世界的凡—华体系最终形成。 第二,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排列组合。 第1,​ 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复杂化。 第2,​ 推动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2、凡—华体系存在的问题: ◆ 列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中最突出的是英美矛盾、英法矛盾和美日矛盾。 ◆ 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不满和抗拒; ◆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三、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 (1)​ 德国赔款问题: 1、各国在赔款问题上的态度和意图: 2、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个阶段: 第1,​ 法国主导阶段(从赔款委员会成立到1923年鲁尔危机): 第二,美国主导阶段: 1924年8月,《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的影响: 第1,​ 对国际关系——是对《凡尔赛和约》的重大修改: ◆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 ◆反映出战胜国对德政策开始转变:削弱——复兴 第二,有利于德国——工农业的恢复;为政治上重新加入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和约的束缚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对美国来说:◆美国资本由此大举进入德国; ◆美国由此获得英法等国偿还的战债; ◆为美国在政治上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四,法国在赔款问题上丧失了主导权,并日益被美英所排挤,其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第五,英国并没有能够取得德法关系仲裁人的地位。 第三阶段:最终解决阶段——《杨格计划》和胡佛《缓债宣言》、洛桑会议: 《杨格计划》: 1929年提出,1930年各国批准。 主要内容:略 影响:◆德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减少赔款数额,撤消了财政监督莱茵区撤军; ◆结束了德国在战后的半占领状态; ◆为德国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创造了条件; ◆美国通过对国际清算银行的操纵,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对欧洲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影响。 胡佛《缓债宣言》: 1931年6月20日发表。 主要内容有: 第1,​ 赔款、债务均停付一年本息; 第2,​ 赔款问题与战债不能捆绑在一起,是两个独立问题,前者与美国无关,后者不能取消。 洛桑会议: 1932年6月,英、法、德等主要国家举行洛桑会议,再次讨论德国赔款问题。 《洛桑协定》规定:德国赔款总额最终为30亿马克;可缓付3年;37年内全部付清。 (二)欧洲安全问题: 斯特莱斯曼:德国外交部长(1924年底—1930年) 他的: 近期目标——收复在《凡尔赛和约》中丧失的领土,如波兰走廊、上西里西亚、莱茵区等; 远期目标——整合聚居东南欧的讲德语的地区,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政治经济共同体”。 洛迦诺会议(1925年10月): 1、《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是《莱茵保证公约》等几个文件的总称): 第1,​ 英、法、德、意、比五国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维持德法、德比边界现状,德国同法比之间的一切分歧应和平解决,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英意两国以保证国的身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第2,​ 德国与法、比、波、捷四国分别签订仲裁条约,规定双方发生的一切分歧如不能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 第3,​ 法国与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法波或法捷受到德国侵略时,彼此应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4,​ 各协约国同意德国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2、洛迦诺会议和《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第一,改善了德法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助于稳定欧洲局势。 第二,是英国的外交胜利,英国从此扮演了欧洲局势的“平衡手”的角色。 第3,​ 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第4,​ 德国从中获利最多,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 ◆ 德国以西方一员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并缔结公约——德国恢复了国家尊严,获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这就为德国进一步冲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创造了条件; ◆ 英法等国同意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后,德国借口日后履行国联盟约第16条义务的需要(国联盟约第16条规定,国联会员国尊重并保持各会员国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受侵犯。如遇此种侵犯,其他所有会员国在经行政院的裁决后可对侵犯行为施以包括武力在内的制裁行为。),敦促协约国于1926年1月撤出了科隆驻军,12月协约国又通过了取消对德军事管制的决议。这样,德国获得了不受监督的重整军备的机会; ◆ 《洛迦诺公约》的条款经不起推敲,存在严重的漏洞。 史学家的观点——“洛迦诺”是“绥靖主义的先驱”。其理由是: 第一,《洛迦诺公约》恢复了德国领土主权;导致了无法钳制德国军备扩张、德国势力坐大、最终挑起战争的严重恶果; 第二,英国从此在外交上不再偏袒法国,而对德国极其宽容; 第三,英法在事实上默许了德国可以变更东部边界,为日后德国的扩张种下了隐患。 (三)裁军问题和《非战公约》: 1、裁军问题: 国联盟约规定其会员国必须承诺有不从事战争的义务,并在盟约中针对裁军问题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 盟约第一条规定:加入国联的国家必备的条件之一是“须承认联盟所规定关于其陆、海、空军实力及军备之章程”。 盟约第八条规定: (1)​ 联盟会员国承认为维持和平起见,必须减缩各本国军备至适合保卫国安全及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 (2)​ 理事会应在估计一国家之地理形势及其特别状况下,准备此项减缩军备之计划,以便由各国政府予以考虑及施行。 (3)​ 此项计划至少每10年须重新考虑及修正一次。 (4)​ 此项计划经各国政府采用后,所定军备之限制非得理事会同意,不得超过。 (5)​ 因私人制造军火及战争器材引起重大异议,联盟会员国责成理事会找出适当办法,以免流弊,惟应兼顾联盟会员国未能制造必需之军火及战争器材以保持安全者。 (6)​ 联盟会员国有责任将其国内关于军备程度,陆、海、空之计划,以及可以为、战争服务得工业情形,互相交换最坦白、最完整得情报。 盟约第九条规定: “关于第一、第八两条各规定之实施及总括关于陆、海、空各问题,应设一常设委员会,俾向国联理事会陈述意见。” 国联盟约第23条(丁)款规定:国联对世界军火贸易有监督权。 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1925年10月决定成立)1930年通过了一个内容空泛的裁军公约草案。 2、《非战公约》: 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意、日、德等15国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德一般条约》——《非战公约》或《巴黎公约》。 (1)​ 公约的内容: 共3条: 第一条声明各缔约国斥责用战争解决国际纠纷,并声明放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二条规定各缔约国之间发生的任何争端或冲突,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 第三条规定各国加入该公约的手续。 (2)《非战公约》的缺陷: 第1,​ 各国在签约时都附有保留条件。 第2,​ 公约对违反公约的国家和行为,没有规定实际可操作的制裁办法。 (3)《非战公约》的作用: 第1,​ 是一份重要的国际文件; 第2,​ 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第九讲 绥靖政策与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 一、​ 绥靖政策及其根源: 1、绥靖政策的定义(几种表述): 是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 绥靖政策: 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出现的一种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是纵容姑息法西斯的扩张侵略行为,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企图将法西斯祸水引向东方。 绥靖政策是“企图通过让步维持和平的政策”——西方国家。 2、英法绥靖政策形成的根源: 第1,​ 产生的社会背景之一是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 英国著名的和平主义作家尼利尔斯:“就让我们失去我们的帝国吧,如果这是一种必然,就让德国人来统治我们吧,如果德国人想要如此。” “英国今后几年不应卷入战争,这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长久地避免战争风险……对于这一点,无论我们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 “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来谋求和平”,“因为人们地真实感情已被战争恐怖所控制”。 法国:不能花钱每二十年给世界提供一个马恩河战役。 第2,​ 英法的衰落是导致其采取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英法的衰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经济上: 19世纪20年代时,英国经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占据50%,法国占20%,而1930年时,英国就只占10%,法国8%。 殖民地控制——分散了英法的力量和对欧洲事务的注意力 政治上:国内的社会、政治问题更严重、更危险 军事上:见下面 第3,​ 欧洲传统外交惯例是造成绥靖政策的重要因素。 第4,​ 军事力量的衰落。 法国——军费问题、军事装备、最高军事指挥 英国: 摊子铺得过大,英国面临的问题: 其一,英国的空中力量已大大落后德国; 其二,英国陆军部队的力量微不足道; 其三,英国的海军不能同时兼顾两个地区。 第5,​ 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有学者在分析达拉第时说: “他恨共产主义,也恨战争……他怕一场取胜的战争只会将法国断送在极左势力手中,归根到底,法国面临一场抉择,和德国取得谅解,或是逐渐为俄国所统治,在这两者之间,他毫无困难地作出了选择。” 3、学术观点介绍: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介绍了西方史学领域对绥靖政策形成原因的种种解释。主要有: 第1,​ “维护和平”说。 大卫·狄尔克斯:绥靖政策是“企图通过让步维持和平的政策”。 第二,“军事力量软弱”说。持这种解释的历史学家强调英法由于军事力量软弱,不能不对德妥协。绥靖是唯一出路。 第三,“舆论反战”说。这种说法认为,英法在一战中伤亡惨重,因而战后人心厌战,和平主义盛行。在这种情况下,英法政府只得采取绥靖政策。 第四,“经济因素至关重要”说。 第五,“反苏反共”说。 第六,“赎罪”说。持这种观点的认为,绥靖政策是为了弥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不公正待遇而制定的。 第七,“误信敌人”说。 二、绥靖政策的恶果: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和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后果: 第1,​ 导致法比同盟的破裂。法国失去了北部边界的屏障,马其诺防线失去了意义; 第2,​ 法国的战略地位受到削弱,丧失了对德外交的独立性; 第3,​ 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使欧洲甚至全世界的和平遭到了严重威胁。 2、​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这次战争的后果主要体现在: 第1,​ 对英属和法属索马里形成了包围,进一步威胁到了英法通向东方航道的安全; 第2,​ 直接有损国联的声誉和威信; 第3,​ 鼓舞了法西斯士气; 第4,​ 意大利由此逐渐倒向德国,欧洲的政治格局开始向不利于英法方向转化。 第5,​ 摧毁了集体安全体系,迫使欧洲一些小国出于对大国的失望而不得不到国联以外去寻找出路。 3、​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其严重后果: 法国的后院遭到了直接的严重威胁。 4、​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5、​  德国吞并奥地利: 后果: 第1,​ 德国因此而控制了中欧战略要地,形成了对捷克的战略包围; 第2,​ 加强了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也更加膨胀了希特勒的野心。 6、​ 慕尼黑危机及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公开解决这个由于独裁和重整军备而造成体制上紧张和危机的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其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独裁和重整军备……一场为夺取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战争深深扎根于国家社会主义领导下的德国经济发展的恐怖逻辑之中。” 慕尼黑危机的严重后果: 第1,​ 它大大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经济军事实力; 第2,​ 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第3,​ 法国在慕尼黑的行为举止使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和名誉受到彻底地动摇,从此,法国苦心经营的同盟体系逐步瓦解。 第4,​ 加深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相互猜忌和矛盾,使得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无法形成。 达拉第: “法国必须正视某些已确定的义务,恪守条约,不是为威吓任何人,而只是为了保护一个小国,使其免受无端入侵。如果法国和英国继续屈服于武力进逼,如果它们共同的政治思考是出于软弱,那么它们只可能使对方接二连三地付诸武力,并为其成功创造条件。相反地,如果它们的政策的总的精神是沉着、冷静和坚定的产物,那么战争威胁将在西方大国面前退却,而不是像近几个月来那样。”“目前还来得及设置障碍,挡住德国的路,不让它实施它的计划,否则即将爆发欧洲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西方大国将不能打赢这场战争。” 第十讲 “东方战线”问题 一、​ 东方战线建立的背景: 1、原因: 第1,​ 苏联与英法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谈判最终破裂。 第2,​ 苏联认为通过与英法联手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指望落空,遂转而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安全。 2、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 ◆​ 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犯行为,或任何攻击; ◆​ 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决不给予该第三国以任何支持; ◆​ 缔约双方将对它们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进行协商; ◆​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 双方应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一切争端。 ◆​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秘密附加议定书》: 对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作了规定: ◆​ 当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属苏联的势力范围; ◆​ 德国和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大体上以维斯杜拉河、桑河一线为界; ◆​ 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强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它对该地区在政治上不感兴趣。 1、​ 苏德条约的影响: 传统观点: 避免了英法集团的祸水东引,是在战火逼近而又同英法达不成同盟的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蠃得了有限的备战时间,是外交上的有限的成功。但有损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总的斗争,也有损于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苏德条约的签订对英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其失去了抗衡德国的强大的同盟者而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德国是该条约的最大的得利者,因为它破坏了英法苏反德联盟,使德国排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从而放心大胆地在西线发动了侵略战争。 二、东方战线的建立: 1、建立过程: 第一步: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并入苏联。 1939年9月17日,在波兰政府逃亡罗马尼亚的同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给波兰驻苏大使的照会及后来对全世界的广播中宣称:“华沙,作为波兰国家的首都,已经不存在了,没有人知道波兰政府的下落。”宣告了苏联红军正在向波兰进军。 苏军开进波兰领土,它所依仗的理由有三点: 第1,​ 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再存在; 第2,​ 德波战争的局势,对苏联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3,​ 苏联政府对波兰境内的同胞不能漠不关心。 1940年,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并入了苏联,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同年,卡廷事件。 第二步:苏芬战争 目的:保卫苏联波罗的海侧翼,特别是保卫列宁格勒的安全。 1939年10月14日,苏联向芬兰政府提交备忘录,要求: ◆​ 靠近列宁格勒的芬兰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 ◆​ 把卡累利阿地峡南部等地区2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苏联;苏联以东卡累利阿2倍于此的土地作为交换; ◆​ 租借汉科半岛30年。 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 1940年3月12日,苏芬和约签订。根据和约,芬兰割让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及其他地区,共4.1万平方公里;靠近列宁格勒地区的芬兰国界北移了150公里;汉科港也租借给了苏联。 第三步: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并入苏联。 1939年9月28日,苏联与爱沙尼亚签订了互助公约。随后,10月5日和10月10日,苏联与拉脱维亚、立陶宛也签订了类似的公约。公约规定,一旦这三个国家遭到欧洲某大国的侵略或威胁时,彼此互相援助,包括军事援助。 通过这些公约,苏联加强了对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军事控制。 1940年8月,在苏联的威逼下,三国并入了苏联。 第四步: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哥维纳并入苏联1940年 三、东方战线的评价: 1、苏联观点: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边界向西移动了150——400公里,扩大了苏联的防御空间,增加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建立东方战线有三个意义: 第1,​ 解放了被压迫民族,保卫了小国人民的独立,帮助他们建立了人民政权。 第2,​ 巩固了苏联的国防。这条战线对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一大障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 第3,​ 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努力。 2、国内观点: 第一种: 认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基本面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第1,​ 损害了一些小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在实际过程中,它也没能起多大作用。 第2,​ 使苏联与英法关系迅速恶化,阻碍了反法西斯联盟
本文档为【国际关系史(要打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8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7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2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