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天三骨症

三天三骨症

举报
开通vip

三天三骨症『三天三骨症』之介紹與臨床治療 『三天三骨症』之介紹與臨床治療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 沈邑穎醫師 摘要: 『三天三骨症』(即現代的『肩胛肋骨綜合症』),是台灣地區常見的筋骨酸痛症之一。針灸界老前輩周左宇先生以一組穴位「天應穴、天髎穴、天柱穴、腕骨穴、絕骨穴、束骨穴」為主穴治療此症,效果顯著,故以該組穴名稱呼此症,然其應用及配穴理論鮮為人知,殊為可惜。 本文將從中西醫的角度說明該症的病因病機、所病經絡及肌肉群,然後以傳統及現代中醫經絡經穴學說、生物全息律、古今治療經驗等來探討『三天三骨症』的配穴原理,並附上作者臨證...

三天三骨症
『三天三骨症』之介紹與臨床治療 『三天三骨症』之介紹與臨床治療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 沈邑穎醫師 摘要: 『三天三骨症』(即現代的『肩胛肋骨綜合症』),是台灣地區常見的筋骨酸痛症之一。針灸界老前輩周左宇先生以一組穴位「天應穴、天髎穴、天柱穴、腕骨穴、絕骨穴、束骨穴」為主穴治療此症,效果顯著,故以該組穴名稱呼此症,然其應用及配穴理論鮮為人知,殊為可惜。 本文將從中西醫的角度說明該症的病因病機、所病經絡及肌肉群,然後以傳統及現代中醫經絡經穴學說、生物全息律、古今治療經驗等來探討『三天三骨症』的配穴原理,並附上作者臨證心得,印證療效。如此,一以彰顯中醫針灸之能,並希能將此配穴推廣,以作為中醫界先進臨證時之參考。 『三天三骨症』之介紹與臨床治療 一、前言: 『三天三骨症』即是現代所謂的『肩胛肋骨綜合症』。此名詞係由針灸界老前輩周左宇先生(也是筆者的恩師)首創。周師以一組穴位加減治療此症,效果顯著,故以該組穴名稱之。 周師原籍河北,早年師從大陸名針灸家承澹盦先生,後隨國民政府來台,復拜於孫培榮先生門下精進針灸。周師在台灣居住50餘年,以少將官階退役後,曾創辦【台北針灸義診中心】,每日病患上百人,累積豐富臨床經驗,並培育諸多針灸人才。周師發現台灣地區有三大常見經絡疾患,即肩胛肋骨綜合症(三天三骨症)、肩凝症(漏肩風)及坐骨神經痛(腰腿痛)。周師因此總結其病因病機及針灸治療法,期能解民眾疼痛之苦。筆者臨床應用之,療效明顯,幸蒙周師授權,特以此文推介與中醫同道參考。 二、三天三骨症之中醫病因病機: 周師認為本症與肩凝症及坐骨神經痛三症皆屬於中醫痺證。可因外傷、內臟疾患、勞損及風寒暑濕侵襲經絡,氣血痺阻而致筋脈凝滯、骨肉疼痛。[1] 伊智雄氏在其所編著的《實用中醫脊柱病學》[2]中,以本症的主要症狀,將其命名為「肩胛骨脊椎間疼痛」,亦屬痺證範疇,也可稱為「脊背痛」、「脊痛」。伊氏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有三:一為外力勞損,氣滯血瘀;二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三為風寒濕邪侵襲。書中並引用《諸病源候論‧卷十》“此由體虛,腠裡開,風邪在筋故也。…邪客機關,則使筋攣,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說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痺痛的產生多有“體虛”前提之理。其立論點與周師不謀而合。 三、三天三骨症之西醫病理: 現代醫學對於此類病症的原因認為可能與急慢性損傷、勞損及不良姿勢等有關,使得肩胛胸肋間的滑囊和軟組織充血、水腫等無菌性炎症。病患局部疼痛瘀血腫脹,功能障礙。涉及的神經根病變大多為第三、四、五頸神經。[3] 四、三天三骨症臨床症狀及針灸取穴: (一)臨床症狀: 依據周師所著「三大經絡疾患之針灸特效法則」[4],對三天三骨症的臨床症狀定義如下: 1.肩胛部位疼痛:包括酸痛、刺痛,肩部無法承重,放射痛則及於同側枕部、頭頂、上臂後側到手(太陽、少陽路線)。 2.同側胸壁第四、五肋間神經的分佈區會疼痛。 3.壓痛點: (1)​ 斜方肌枕端(天柱穴)或頭端側緣。 (2)​ 斜方肌的肩端上方(秉風穴)。 (3)​ 肩胛內上角附近(曲垣、天髎)。 (4)​ 擠壓胸骨會加重肩胛區疼痛。 (二)針灸取穴: 1.三天:天應穴、天髎穴、天柱穴。 2.三骨:腕骨穴、絕骨穴、束骨穴。 (三)操作說明: 1.天髎穴須透曲垣,並採合谷刺法。 2.針腕骨穴若效不佳,以後谿穴代之。 3.天應穴拔罐放血後,以艾條灸30分鐘。 (四)臨證加減: 1.外感:加風池穴,同時絕骨穴透三陰交穴。 2.手麻:曲池穴透少海穴,手三里穴、肩髃穴採溫灸針。 3.虛勞:天宗穴隔薑五柱灸。 五、中醫經絡辨證: 三天三骨症病位在頸部及肩胛部,依據中醫傳統經絡學說,將循行於此部位之經絡及經脈病證整理於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表一、循行於頸部及肩胛部的經絡及其有關之經脈病表 經 絡 循 行 經 脈 病 證 手太陽 小腸經 .…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 (1)是動則病…肩似拔,臑似折。 (2)是主液所生病者,…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足太陽 膀胱經 (1)…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 (2)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 (3)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 (1)是動則病…項如拔,脊痛,腰似折…。 (2)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 手少陽 三焦經 …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 是主氣所生病者,…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 足少陽 膽 經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髁前及諸節皆痛…。 由上表看出,循行於頸部及肩胛部的經絡主要為手足太陽經及少陽經,其中,手足太陽經多行於後側,而手足少陽經則行於外側。同時,此四條經絡之經絡病候中,皆與頸肩項背痛證有關,因此,臨床上,可取此四條經絡以調理治之,與周師臨床觀察其放射痛在太陽少陽二經的現象相符。 但是,需注意的是,經脈病證中見肩背痛之經絡不僅以上四條經絡,如手太陰肺經經脈病證中,無論是氣盛有餘或氣虛都會導致肩背痛(其原理將於後文中說明),所以,臨床辨證及取穴思考可多層面。 六、三天三骨症相關肌肉群群解剖位置及功用[5]: 表二、頸肩部肌肉解剖位置及功用表 肌 肉 起 點 止 點 功 用 棘上肌 棘上窩 肱骨大結節 使手臂外展、內旋及外旋 棘下肌 棘下窩 肱骨大結節 使手臂外旋 斜方肌 上項線、枕骨粗隆、項韌帶、及第七頸椎和所有胸椎的棘突 肩胛棘、肩峰和鎖骨 旋轉、舉起和降低肩胛骨、旋轉頭部 提肩胛肌 第一至第四頸椎橫突之後結節 肩胛內上角 提起肩胛角及旋轉頸部 小菱形肌 第六、第七頸椎棘突 肩胛棘上方之肩胛骨內側緣 使肩胛骨向內側和向上方移動 大菱形肌 第一至第四胸椎棘突 肩胛骨內側緣 使肩胛骨向內側和向上方移動 七、穴位特性解析: 對於周師治療本症所採用之穴位,筆者嘗試從所屬經絡特性、功效主治、古今治療經驗及其他資料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1)​ 天應穴: 1.​ 典型的「以痛為俞」取穴法。 2.​ 《素問‧三部九候篇》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寫之,需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6] 天應穴點刺出血之法深符經旨。 (2)​ 天柱穴: 1.​ 功效:疏風通絡,熄風寧神。[7] 2.​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鼻塞,咽腫,肩背痛,癲狂癇;咽喉炎,落枕,癔病,神經衰弱,視網膜出血。”[7] 3.​ 古人治療經驗: (1)《備急千金要方》“養老天柱主肩痛欲折。”[8] (2)《針灸大成‧百症賦》“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9] (3)《針灸大成‧東垣針法》“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陽滎、俞:通谷、束骨。”[10] 4.就以現代解剖學,天柱穴恰位於斜方肌及提肩胛肌的起始點附近,治療此二肌肉之疾患自有特效。 綜上所述,天柱穴主治多偏於穴位所在位置的頭頸部為主。 (3)​ 天髎穴、曲垣穴: 1.​ 此二穴為提肩胛肌的止點,為肩頸部酸痛主要的壓痛點及筋結所在。二穴皆為局部取穴,主治局部疾患。 2.​ 針法採取透穴法: (1)​ 一針透兩穴是為「擔法」,療效比分別下針佳。 (2)​ 二穴一屬手少陽經,一屬足太陽經,透穴可兼疏兩經之氣血,一舉兩得。 (4)​ 腕骨穴: 1.​ 功用:增液止渴,利膽退黃。[11] 2.​ 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目翳。熱病汗不出,消渴,脅痛,黃疸,瘧疾,頸項頜腫,指攣痺痛,驚風,瘛瘲;糖尿病,腮腺炎”[11]。 3.​ 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12]小腸為泌別清濁之腑,所以,腕骨穴可分利濕熱,調節小腸功能。故本穴自古即為退黃疸之要穴,如《針灸大成‧玉龍賦》“脾虛黃疸,腕骨中腕何疑。”[13]《針灸大成‧通玄指要賦》“故知腕骨袪黃。”[14]。 4.​ 手足同名經相通法:手足太陽經氣相通,手太陽經穴位可治療足太陽經病證。 5.​ 生物全息律投影區:大陸學者對於《針灸大成》中腧穴功效的計算機分析[15]後所提出的全息元假設,可以說明針灸許多穴位為何可遠道取穴之因。依據該假說,腕骨穴所在位置,採用「上肢部一級全息元」,則其投影區在頸椎,鄰近胸椎處;採用「上肢部二級全息元」,則其投影區在胸椎,鄰近腰椎處。 6.​ 古今以本穴治療肩背疾患之經驗: (1)《備急千金要方》“腕骨主肩臂疼。”[16] (2)《針灸大成‧雜病穴法歌》“腰連腿疼腕骨升,三里降下隨拜跪。”[17] 楊維傑氏在《針灸經穴學》中,對於腕骨穴能治肩臂痛及退黃之理,有精闢的解說:“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清濕作用極強,更由於脾與小腸相通,脾主濕及主四肢,因此針刺小腸經穴位對於四肢風濕之治療頗具療效,腕骨為小腸經原穴,效果當然甚佳。”[18] 對於《針灸大成‧雜病穴法歌》中的腰連腿痛,楊氏認為即今之坐骨神經痛,如為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建議合用後谿穴成倒馬針,療效顯著。 縱上所述,腕骨穴透過與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相通,且全息律投影區在頸、胸椎近腰處,一方面可清利濕熱,治療本經所過的肩臂四肢疼痛,且可兼及足太陽膀胱經所行的腰背痛。 (5)​ 絕骨穴: 1.​ 功用:平肝息風,益腎壯骨,通經活絡。[19] 2.​ 主治:項強,胸脅脹痛,下肢痿痺,咽喉腫痛,落枕,腳氣,半身不遂,痔疾,瘰癧,腋下腫;頸淋巴結核,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19] 3.​ 髓會絕骨:絕骨穴為髓會,可治療與骨髓有關之病。髓藏於骨中,且足少陽膽經主骨所生病者,故本穴可兼治骨病。 4.​ 本穴位於足臨泣(俞木穴)及陽輔(經火穴)之間,木火常相挾為病,且俞穴主體重節痛,本穴居其中,可清膽木之火而息風,並能治療本經循行部位之痛證。 5.​ 古今治療經驗:絕骨穴在許多針灸歌訣中的治證,多與膽經及局部病證有關。近人常用此穴配合後谿、天柱治療落枕。 6.​ 生物全息律投影區:依據前述的全息元假設,絕骨穴所在位置,採用「下肢部一級全息元」,則其投影區在頸椎,鄰近胸椎處;採用「下肢部二級全息元」,則其投影區在腰椎處。(與本穴同經的陽陵泉為筋會,採用「下肢部一級全息元」,則其投影區在亦在腰椎處。) 綜上所論,絕骨穴屬少陽經,是為髓會,全息律投影區在頸、胸、腰部,本身即具有治療少陽經所過的筋骨疾患之效,如項強、落枕、坐骨神經痛等。臨床上,還常見許多膽固醇偏高的患者,兼有頸肩背酸痛的情形,選用本穴疏利肝膽,從本而治,療效更佳。 (6)​ 束骨穴: 1.​ 功用:袪風清熱,寧心通絡。[20] 2.​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目黃,耳聾,癲狂,背生疔瘡,腰背痛,下肢後側痛;神經性頭痛,精神分裂症,結膜炎,肝炎,坐骨神經痛。[20] 3.​ 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 (1)​ 俞穴主體重節痛,故主治本經循行部位的疼痛等證。 (2)​ 陽經俞穴屬木,是為本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可瀉本經之實證。 4.​ 臟腑通治法:楊氏提出「五臟別通」[21]或「臟腑通治法」[22],其中「肺與膀胱通」,即兩經經氣相通,治療上可取通經的穴位,如取肺經穴治膀胱經病,或取膀胱經穴治肺經病。《傷寒論》中,太陽病的提綱證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所以風寒外襲,經氣不利,也會導致頸肩僵硬酸痛。肺經與膀胱經皆主一身之表,若因風寒濕邪束表所致的酸痛症狀,可取用束骨穴,疏通兩經經氣,以解表邪。 5.​ 古今治療經驗: 《針灸大成‧百症賦》“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9] 6.​ 生物全息律投影區:依據前述的全息元假設,束骨穴所在位置,採用「下肢部二級全息元」,則其投影區在頸椎,鄰近胸椎處。 綜上所論,束骨穴對於本經所過部位的疼痛症狀有特殊療效,尤其是實證、表證更佳。 八、臨床應用心得: (一) 與三天三骨症最直接相關的肌肉群為提肩胛肌、大、小菱形肌,胸骨痛較少見: 1.​ 提肩胛肌病變:許多主訴頸僵硬疼痛的病人,以手觸診局部肌肉,多數在天髎穴附近會出現條索狀或圓突形的筋結。患者通常反應這是主要痛點,壓之痛甚。其形成的原因,多與長期肌肉緊張或打電腦時間過長、姿勢不良有關。因為以上因素皆會使得肩部肌肉緊張,肩膀上聳,提肩胛肌持續收縮,提肩胛肌止點長期受力,久而久之,肌肉拘攣腫脹壅滯,形成筋結。當然,頸椎的錯位也會造成不適。 2.​ 大小菱形肌病變:中醫常說的「膏肓」或足太陽膀胱經的「膏肓穴」,其所在位置,淺肌層為斜方肌,深層肌即為大小菱形肌。若排除內科病所反射而來的膏肓痛,僅就中醫傷科的範疇而言,形成膏肓痛的原因與造成提肩胛肌酸痛的原因類似。但據筆者臨床觀察,本症有時與手臂用力不當有關,如突然用手牽拉重物或手臂挫傷,其作用力會循手臂上行至肩胛骨,然後影響到止於附近的大小菱形肌,造成酸痛。另外,胸椎錯位也是部份原因。 臨床上,頸肩僵硬酸痛(提肩胛肌)與膏肓痛二者不必然同時出現,可是,在治療上,筆者的思路都是一樣的。無論有無脊椎錯位問題,一般先以針灸舒緩局部肌肉,調節經絡及改善氣血循環。針灸時,先取健側穴位,配合動氣療法,即醫者一邊行針,同時請患者轉動頸部、聳肩或擴胸以運動大小菱形肌。症重者,可加同側穴位。起針後,若頸椎或胸椎錯位者,予以扳法復位;若無錯位,而局部有特定痛點者,可刺絡拔罐放血。 (二) 三天三骨組穴針灸順序: 1.不建議先在患處取穴下針,因為一方面無法行動氣療法,另一方面局部氣血已為其所擾亂,反而有礙療效。 2.建議先遠部取穴,由遠端而近端,並配合動氣療法。臨床上,可先針健側或疼痛程度較輕一側,一般順序為束骨穴絕骨穴腕骨穴天柱穴天髎穴透曲垣穴局部阿是穴。阿是穴可用針法,或是出針後,予以拔罐疏通氣血,或以滑罐找出瘀血點,直接點刺放血。 3.用穴的多寡,與病情輕重程度有關。有時不必所有穴位全用。如《針灸大成‧百症賦》中治療項強多惡風,僅用束骨穴與天柱穴。臨床應用時,症輕者,常見針雙側束骨穴後,頸部原先緊繃的肌肉已明顯鬆弛,病人感到輕快許多,此時,可依據病情,或針腕骨穴(手足同名經兼上下配穴法),或針天柱穴(同經上下配穴法),或針天髎穴透曲垣穴(局部取穴法),加強療效即可。若症較重者,可於針完全部配穴後,再加針京骨穴配合束骨穴成倒馬針(京骨穴為足太陽膀胱經原穴,與束骨穴合用-俞原穴合用,效果更強),或加上風池穴與天柱穴成倒馬針(風池穴為斜方肌起點,臨床常用以治療少陽經的頸肩酸痛)。同時捻針。針後頸肩若仍不適,可配合推拿手法。 (三) 對於急性膏肓痛,亦即病程較短,疼痛明顯者,筆者常於手陽明經或手太陰經取穴治療。其應用原理有二: 1.要經取穴法:楊氏[23]根據《靈樞.始終篇》“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認為四總穴歌中「肚腹三里留(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即是應用此法則。基於此理,可取手太陰陽明經穴治療腰部以上的膏肓痛。 2.背俞穴經氣與臟腑相通:膀胱經的背俞穴是五臟六腑經氣轉輸於背部的地方,因此背俞穴可用以調節臟腑功能,換言之,當背俞穴處有病變時,亦可取臟腑的經絡調整之。膏肓部位包括肺俞、厥陰俞、心俞、魄戶、膏肓、神堂等穴,相關臟腑為心肺二者,故可取二經穴位治療。 3.五門十變治療法:五門十變法最早見於《內經》,但其實際配穴與應用則始於周師[24]。依據五門十變法「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即肝經與大腸經氣相通,小腸經與肺經經氣相通,所以兩經穴位可合取或互取治病。小腸經行於肩背處,故取肺經穴位可通小腸經而治肩背痛。肝經與大腸經氣相通將在下文一併介紹。周師認為五門十變治療法對於四肢疾病有顯著效果,曾有一「三天三骨症」周師以三天三骨組穴治療不效者,後以其病位屬小腸經,應用五門十變法取肺經的經渠穴而見效。 4.臟腑通治: (1)肺與膀胱通,則頸肩、腰背疾患可取肺經治療;且依據五門十變法,肺經與小腸經通,這就說明了手太陰肺經可治肩背痛之理。 (2)肝與大腸經相通,肝氣主升,大腸氣主降,凡是肝氣亢於上者,皆可取大腸經穴降之,而且,陽明經本身多氣多血,調整氣血能力強,所以,曲池穴常被用來治療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即為此理。膽固醇偏高患者的頸肩背酸痛,也可經由大腸經穴調整肝膽功能而治療酸痛。 以上說明了急性膏肓痛可取手太陰陽明經治療之理。至於實際取穴方面,筆者常於手陽明經上的曲池穴至手三里穴之間,以及手太陰肺經的尺澤穴及其至向下約3寸之間按壓找尋最痛點下針,可取2-3穴成倒馬針。為何不取專穴?乃因病痛會在相關的經穴上反映,但最痛的點卻不一定正在經穴上,所以,在經絡上找出最痛點,離穴不離經,依舊有效,甚至效果更明顯。有時對於怕針的患者,筆者只取列缺一穴,因其為手太陰經絡穴,可通大腸經,同時又可治頭項強痛。 (四)擴充適應證: 從以上分析可知,三天三骨組穴的功用不僅可治療三天三骨症,筆者將之廣泛用於全身上下酸痛症、腰痛,甚至中風後遺症。 若治中風後遺症,可選用「一天三骨」為主穴,即天柱穴、腕骨穴、絕骨穴、束骨穴。以現代醫學看中風,其病位在腦。針灸的十四正經中,入腦的經絡有二,一為足太陽膀胱經,從巔入絡腦;另一為督脈,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膀胱經的後谿穴通督脈。膀胱與腎經相表裡,腎經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督脈會於脊。腎主骨主髓,腦為髓海。手足太陽經氣相通,所以取手足太陽經的腕骨穴與束骨穴治療腦病應有其療效。絕骨穴為髓會,當亦可治腦部髓海病變,所以,古人治驗中常見配絕骨穴治療半身不遂。嘗治一中風後遺症2年多之男性病患,患側手指常有緊繃感。在針束骨穴後,即感緊繃感明顯減輕。但此類臨床案例不多,尚在嘗試階段。 九、結語: 《靈樞.九鍼十二原》歧伯開宗明義指出「鍼道」:“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覩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25]針灸之道誠如歧伯所述「易陳而難入」,現代由於針具的改良,下針容易,痛感輕微,用以直接針刺痛處,止痛效果也不錯,長此以往,醫者易將針灸定位在「頭痛針頭,腳痛針腳」的刻板印象,而未能深入經典,探究深意。 筆者在追隨周師學習針灸的過程中,深深體會針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由於病灶病位與治療穴位皆在同一軀體上,人體的奧妙決定了針灸的內涵,這些都遠遠超乎所謂阿是穴、骨骼肌肉神經解剖、四總穴等等的層次。周師曾治一陽強不倒病例,以穴名為主要根據取穴下針,一次而癒。周師也曾以人體上下左右對應關係,用衝門穴治癒了一頑固性雲門穴處疼痛病例。 「三天三骨症」只是周師在行醫數十年歷史中的一個見證-見證了中醫的玄妙與豐富。周師現已屆九十高齡,仍耳聰目明,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筆者駑鈍,不揣淺陋擬寫此文,深期能將周師的針灸精神廣傳,嘉惠萬民。 十、參考文獻: 1.​ 周左宇:三大經絡疾患之針灸特效法則,周左宇,台北1999;pp.1。 2.​ 伊智雄:實用中醫脊柱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783。 3.​ 周左宇:三大經絡疾患之針灸特效法則,周左宇,台北1999;pp.6。 4.​ 周左宇:三大經絡疾患之針灸特效法則,周左宇,台北1999;pp.7-10。 5.​ 梁文雄、陳顯塋:圖解解剖學手冊,合記圖書出版社,台北1991;pp.74-88。 6.​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20:219。 7.​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274。 8.​ 李景榮等: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30:658。 9.​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2:38。 10.​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9:357。 11.​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202。 12.​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47:10。 13.​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2:58。 14.​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2:61。 15.​ 劉公立,顧杰:急病針灸典籍通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2000;pp.305-310。 16.​ 李景榮等: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30:658。 17.​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3:81。 18.​ 楊維傑:針灸經穴學,志遠書局,台北2000;pp.290-291。 19.​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350。 20.​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318。 21.​ 楊維傑:針灸經緯,志遠書局,台北1998;pp.155。 22.​ 楊維傑:針灸經緯,志遠書局,台北1998;pp.222。 23.​ 楊維傑:針灸經緯,志遠書局,台北1998;pp.218-219。 24.​ 周左宇:扁鵲鍼灸治療法則,周左宇,台北1997;pp.13-16。 25.​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47:2。
本文档为【三天三骨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3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1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