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_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_1908_看清末的新疆社会

从_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_1908_看清末的新疆社会

举报
开通vip

从_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_1908_看清末的新疆社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2008年第 1期 (总第 150期 ) 从《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1906—1908》 看清末的新疆社会 ① 闫存庭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1906—1908》是芬兰著名探险家马达汉到中国进行军事刺探活动时所写的 ,该书对当时 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政等情况 ,以日记的形式作了详细记载...

从_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_1908_看清末的新疆社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2008年第 1期 (总第 150期 ) 从《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1906—1908》 看清末的新疆社会 ① 闫存庭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1906—1908》是芬兰著名探险家马达汉到中国进行军事刺探活动时所写的 ,该书对当时 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政等情况 ,以日记的形式作了详细记载。通过归纳从农牧业、商业、社会生活及少数民族族 群等方面来对清末的新疆社会状况作一阐述。 关键词 :马达汉 ;清末 ;新疆社会 中图分类号 : K257. 4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733X (2008) 01 - 0098 - 05 The Society of Xinjiang in the Late Q ing Dynasty in“The D iary of Investigating the W estern Region (1906 - 1908) ”by Ma2Dahan YAN Cun2ting (Dep t. of H istory, College of L iberal A rts, Xinjiang University, U 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Ma2Dahan was a famous exp lorer of Finland. In 1906 he was entrusted by Russian government, and as a baron of Fin2 land and an exp lorer, he entered Xinjiang from Central A sia, beginning his trip to China. He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s of Xin2 jiang at that time,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m ilitary and civil adm inistration, etc. extensively on the way, and has recorded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n detail in the form of diary. This text exactly relies mainly on investigating his diary in the W estern Region, attemp tting to reflect the social state of Xinjiang in the late Q ing Dynasty. Key words:Ma2Dahan; the late Q ing Dynasty; Society of Xinjiang   马达汉 ( 1867 ~1951 年 ) ,芬兰文原名叫 CARL GUSTAV MANNERHE IM ,汉译名 :卡尔 · 古斯塔夫 ·曼纳海姆。“马达汉 ”是喀什噶尔道 台为其签发护照时给起的 ,“道台根据我的名字 第一个音节的发音在名字上加了两个字 ,这样就 产生了马达汉 Ma2Da2Khan这个名字 ”[ 1 ]258 ,意为 “天马行空 ,直达霄汉 ”。 马达汉出生在俄属芬兰大公国 ,是瑞典裔贵 族。他毕业于沙俄皇家骑兵学校 ,当过宫廷侍卫 和御马官 ,并参加过日俄战争。1905年 ,马达汉 接到俄军总参谋部的指令 ,到中国执行军事侦察 任务 ,目的是探明中国中央政府在新疆和甘肃的 实力影响和清朝地方官员对“新政 ”的态度。同 时 ,他受“芬兰 —乌戈尔学会 ”和“安特尔收藏委 员会 ”的委托 ,进行人类学、民族学、人文历史和 语言习俗的考察及收集工作。 为掩盖其敌探活动 ,马达汉以俄属芬兰国男 爵和探险家身份 ,由中亚进入中国新疆。马达汉 广泛结识各级地方官吏和部落头人 ,了解政治、经 济、军事和民政等情况。他还特别注重考察各地 的民风民俗 ,了解人口较少族群的历史变迁和现 状 ,把沿途所见和调查所得详细地写在日记中 ,这 就是我们所见的《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1906 - 1908》(以下简称《日记 》)。本文拟通过马达汉的 西域考察日记来看清末的新疆社会。 一、《日记 》所载新疆的农牧业生产状况 清末新疆的农牧业生产按地域呈现不同特 点 ,从拥有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品种到赋税征收都 不尽相同。 —89— ① 收稿日期 : 2007 - 11 - 03 作者简介 :闫存庭 (1981 - ) ,男 ,河南南阳人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 (新疆 )近现代社会经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农民的土地拥有量很不均衡。按照《日记 》 的记载 ,英吉沙尔 (今英吉沙 )每户约 10亩土地 , 克孜勒每户有 20~100亩土地不等。土地最多的 是柯坪村 ,平均每户约有 100亩土地 ;土地最少的 是法伊扎巴得 (今伽师 ) ,其中一维吾尔男子和他 的 3个妻子和 12个孩子只有 2亩地 [ 1 ]101。南疆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少量小米、棉花和水 果 ,这与椿园七十一所载回疆“百谷可种植 ,而以 小麦为细粮 ⋯⋯余如豆、粟、芝麻、蔬菜、瓜茄之 类 ,无不可以成熟 ,回民不知食用 ,故不多种 ”[ 2 ]77 基本吻合。土地一般分为三等 ,每亩地播种 1、2 或 2. 5察拉克 ( 1察拉克 = 16斤 ) [ 3 ]93不等 ,但按 土地等级每亩地平均产量却大致相当 ,分别为 10、8和 5察拉克。当然 ,村民还从事副业 ,如织 毡毯、纺线等 ,但还是很穷。农民拥有家畜的多少 是衡量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家畜有马、 牛、驴和羊等 ,平均每户拥有的数量也有很大差 别。以阿克苏为例 ,平均每户有 1匹马、4头牛、2 头毛驴、12只羊 ;在柯坪村 ,平均每户有马 10匹、 骆驼 15—16峰、羊 1 000~2 000只 [ 1 ]117 ;但在博 尔村 ,平均每户仅有 1 /10匹马、1 /4头奶牛、1 /3 头驴和 1 /2只羊 [ 1 ]92。家畜喂养的质量极差。马达 汉在和阗看到的马匹瘦骨嶙峋 ,性情暴烈 ;奶牛体 形很小很瘦 ,出奶困难 ,挤奶时不得不用牛犊来诱 奶 ;毛驴则非常普遍 ,成为维吾尔人的代步工具。 《日记》记载北疆和东疆地区居民种植的作 物有些许变化。北疆的古牧地 (今米泉 )、吉木 萨、古城 (今奇台 )等地主要种植小麦、高粱、大 麦、玉米、油料作物和少量罂粟 ;东疆的吐鲁番、辟 展 (今鄯善 )、哈密、巴里坤包括托克逊除种植小 麦、高粱、大麦、玉米外 ,还种植青稞、棉花、芝麻和 其它油料作物等 ,种植品种显然比南疆要丰富得 多。北疆和东疆地区相对于南疆而言水量充沛 , 且“天山以北地经久荒 , 土壤膏荣 , 蕴蓄弥 厚 ”[ 4 ]1113。因此 ,北疆和东疆农作物产量要比南 疆高得多。古牧地、古城、哈密、巴里坤等地的平 均产量是种子的 8~10倍。吐鲁番、托克逊等地 产量则更高 ,如托克逊小麦产量是种子的 10~14 倍 ,高粱则达 20倍 [ 1 ]251。《日记 》中鲜有对北疆 地区家畜种类及数量的记载 ,但对东疆的吐鲁番、 巴里坤等地的牧畜总量略有记载。吐鲁番、辟展 两个区的牲畜数量加起来有绵羊与山羊 10万只、 马 1万匹、毛驴 1万头、骆驼 500峰 [ 1 ]297。巴里坤 的官方畜群数量如下 :羊 20万只、马 2. 5万匹 (包 括国家的 ,即省衙门当时在巴里坤放牧用作驿站 交通的储备马匹 )、牛 2万头、骆驼 1万峰。马达 汉认为羊、马和牛的数字在某种程度上低于实际 数量。裴景福也有“驿马皆巴里坤产 ”[ 5 ]272的记 载。哈密的牲畜数量总共有 :马 6 000匹、牛 1. 5 万头、骆驼 1 000峰、羊 10万只 ;此外 ,回王的畜 群有马 7 000匹、牛 4 000头、骆驼 300峰、羊 5万 只。北疆地区因农作物产量较高 ,粮食可以自给自 余 ,而且大部分外销 ;东疆地区的居民除了农业生 产外 ,夏季还到古城和乌鲁木齐打工 ,以维持生计。 时新疆农业的税收与清初 “赋不以丁而以 地 ,不以钱而以粮 ,人土相依 ”[ 6 ] ,“贱谷而贵麦 , 故纳粮以麦不以谷 ”[ 7 ]123的状况有了改变。税额 由地方官根据每个税户的财产比例摊派。按照地 方官的不成文规定 ,赋税经常是应纳税的好几倍。 叶尔羌 (今莎车 )的卡拉昆村居民每种一亩地 ,就 要出一天工来维修灌溉渠。农民自己开垦的土地 就归自己 ,需要政府帮助的则可以租土地耕种。 农业税或地租都可以在第七个年头交 ,每亩耕地 交两斤半稻谷。在巴音布鲁克营地 ,卡尔梅克人 (即土尔扈特蒙古人 )的赋税额度全然由汗王决 定 ,相当于汗王的个人开支。例如 ,拥有 100只羊 的牧户要付约 10两银子的税 ,占其财产的 3~ 5% (这里一只两年生的羊值 3两银子 ) ;哈密的 维吾尔族承担赋税的方式有 :杂工、农田建筑工、 放牧、采煤、狩猎等劳役。另外 ,这些人每三年要 被征收 50%的年播种量的粮食 [ 1 ]39。 二、《日记 》所载新疆的商业贸易状况 清末 ,在南疆、北疆和东疆分别形成了以喀什 噶尔、古城和巴里坤为中心的商业圈。 喀什噶尔是南疆重镇 ,商业十分繁荣 ,特别是 与俄国的贸易。当地的维吾尔人为了获得商人的 身份而不惜代价地挤入商界 ,往往为了开个小铺 子做生意而债台高筑 [ 1 ]39。英吉沙尔的商品陈设 琳琅满目 ,并有印度商品。在叶尔羌 ,英属印度与 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十分激烈。俄国商品的优势 是运费便宜 ,而印度商品的优势在于能够贩运一 定数量的贵重物品 ,以抵偿昂贵的运费 [ 1 ]51。这 里有形形色色的商人 ,在旅店的院子里进行批发 交易。和阗的商业不及喀什噶尔、叶尔羌繁盛 ,但 也别有一番特色。“风俗淳朴 ,无游惰浮华之习 , 男力耕作 ,女勤刀尺 ”[ 8 ]12是和阗的一大民风。这 里有许多手工业作坊 ,规模都很小 ,一般都是三四 个工人一起工作 ,完成一件产品就拿到市场上去 卖 ,或者卖给二道贩子。在这里 ,“商品的质量不 是主要的 ,低廉的价格决定一切 ”[ 1 ]86。乌什有许 多俄国奢侈品和印度商品出售。阿克苏的商店里 有大量的布匹、服装、工艺品、卫生化妆品、瓷器和 日用工业品出售。 “古城商务于新疆为中枢 ,南北商货悉自此 转输 ,廛市之盛 ,为边塞第一 ”[ 4 ]1172 - 1173。这里有 —9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店铺 642家 ,其中 6家大批发商、25家小批发商。 新疆各地的商人都到乌鲁木齐和古城采购货物。 北京每年运来 2~3万驮货物 ,价值约两百万两白 银。古城的街道上有各式工匠、水果铺子、肉铺 子、布店、当铺、药店、杂货店、陶瓷店和小吃摊点 等 [ 1 ]280 ,每天都做买卖 ,“市面颇盛 ”[ 5 ]293 ,不像南 疆那样规定集市日。无论从商品种类抑或从商业 规模上看 ,古城都要比南疆发达一些。 地方官员对商业税的征收方面。在叶尔羌 , 城里人不纳粮 ,而是根据贸易货物的价值缴纳商 业税。每 1两交 32个铜钱 ,也就是 8%的税。外 国货则不缴税 ,税收负担实际上都由本地商品承 担了 ,这与清初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为清初 “外番安集延、布鲁特人部落至喀什噶尔贸易者 计其牲畜货物按三十分抽收一分 ”[ 9 ]8。大量的牲 口买卖须缴付的税收 ,由地方官派人直接在骡马 市场收取。其他的税收则交由一些包税人去做。 喀什噶尔各地街市的赋税权 ,都已经卖给了 4个 包税人。哪些商品需要交税 ,哪些商品可以免税 , 很大程度上由地方官员的意愿而定。不难看出 , 商人承担的赋税十分沉重和繁杂。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商队的建设 ,南疆、北疆与 东疆所依靠的运输工具、所运输的商品及商队的 运输规模也有很大区别。南疆的主要运输工具是 毛驴 ,也有少量的牛拉车 ,商队规模较小 ;北疆和 东疆主要依靠骆驼和马匹 ,商队规模比较大。外 国人的商队则主要用马匹作为运输工具。 在哈尔噶里克 (今叶城 ) ,马达汉遇上一支拥 有一二百头毛驴的商队 ,是从和田到喀什噶尔的 , 驮运的是羊皮、毡毯和地毯。在固玛 (今皮山 县 ) ,马达汉看到了一支约有 140头驴子的商队 , 驮运纸张、羊皮。在古城 ,马达汉看到了拥有 500 峰骆驼的驼队 ,是从北京运送枪支弹药到伊犁的。 按照《日记 》所载 ,这里的商人每年 4次 (二、五、 九、十二月 )联合驼队运银子去北京 ,驼队大小不 等 ,大约 150~200头 ,每头驮运 2 400两银子。 新疆每年运送 1. 3万驮货物到内地 ,包括药材、羊 皮、牛皮、俄国工业制品等。“燕晋商人多联结驼 队 ,从归化城沿蒙古草地以趋古城 ,长途平坦 ,无 盗贼之害 ,征榷之烦 ,其至常以夏五月秋八月为 期 ”[ 4 ]1114。 在哈密 ,由于道路经常受严寒和暴风雨袭击 , 所以只能靠骆驼运输。巴里坤的商队主要依靠马 匹运送货物 ,每年从北京运进的货物总额约 18万 两。阿富汗、俄国、印度人的商队多用马匹驮运 , 他们的商队规模不得而知 ,但从运货总量来看却 不少 ,如每年从印度来叶尔羌的货物有 1 500匹 驮马 ,从俄国到叶尔羌的有 2 500匹驮马。 三、《日记 》所载新疆民众的社会生活 马达汉笔下涉及到新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 ,本文着重介绍新疆民众的生活状况、教育状 况、娱乐活动及传教士的社会活动。 先来看农民的生活。《日记 》中记载维吾尔 人的生活方式极其简单 ,住房是用土坯垒起来的 , 很松脆 ,屋顶和地面都是泥土的 ,只在表面抹了一 层掺稻草的黏土。地上铺两块毡布就是全家共用 的床铺。墙底下简单挖个坑就当作灶 ,在它上方 留个口就当作烟囱。铜茶壶、几只陶质酒杯和酒 壶、用黏土烧制的陶灯以及一把铲刀状的锄头和 几件种棉花的工具 ,这大体上就是维吾尔人的全 部家当。较富有的农民会有更多的家什、衣服和 牲口。城里的商人尤其是富商还有整箱的衣服 , 更有维也纳式的椅子、灯具、书籍、几盒糖果 ,甚至 可能有一瓶烈性酒。他们的房子也精致一些 ,窗 框是欧式的 ,房间的墙上有壁架和壁柜。维吾尔 人常吃的是馕和茶。稀薄的肉汤、“沙斯里克 ” (烤羊肉串 ) ,尤其是“泼拉夫 ”(羊肉抓饭 ) ,更是 他们的美味佳肴。瓜果成熟的季节是他们最悠闲 的时候 ,他们什么也不干 ,整天享用这些水果 , “以抵饭食 ”[ 10 ]。《日记 》中记载柯尔克孜人住的 是毡房 ,壁上挂的是布袋及其它必需品 ,几只水 桶、铸铁水壶、茶壶、盛酸奶用的皮囊、木碗和瓷碗 及针织的床罩、毛毯和地毯等能购买得起的物品 , 还有几只金属镶边的小箱子 ,箱子的数量从某种 程度上可以衡量财富的多少。较富有的家庭还有 棉布窗帘、大搪瓷盆等。 官员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官府大门前面 有厚厚的挡风墙。走进院子 ,有木结构的厅堂。 厅堂有三面彩绘的墙壁和天花板 ,后院有雅致的 单层建筑物。官邸内摆放着红木高桌、四方形的 沙发床 ,墙上的吊柜上放着花瓶、镜子或座钟之类 的东西。官员的饮食尤其是招待客人时十分讲 究 ,先是上茶、糖果和水果 ,接着是各种小菜 ,共 12碟 ,再接着是大菜 ,头几道是燕窝、鲍翅和其他 一些稀罕的东西。24道大菜上过之后是相同数 量的煎炸食品 ,然后是各种各样的糕点 ,最后还有 肉汤泡米饭。官员们除喝洋酒外 ,还有甜酒和香 槟等。 马达汉对清末新疆的卖官现象也有所记载。 清初新疆官员无养廉银或数额很小 ,所以官员就 “视其所辖回民之多寡贫富恣意索取 ”[ 10 ]卷三 ,清 末愈演愈烈。在喀喇沙尔 (今焉耆 ) ,官员们除非 法课税外 ,还在所辖地区开设商号 ,放高利贷 ,开 钱庄、当铺 ,以搜刮民脂民膏 [ 1 ]245。方希孟感叹 道 :“天下各省之奔竞钻营 ,贪污卑鄙 ,明目张胆 , —0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殆未有过于新疆者 ”[ 11 ]144。吐鲁番地区官员滥用 职权的行为比南疆要少一些 ,不会超过税收的 20% ,原因显然是离乌鲁木齐较近 ,便于居民投 诉。当然 ,省府也有一些监管机制 ,如派相关官员 到地方巡查。但这种巡查按马达汉的说法是“中 国式的视察 ”,老百姓要诉诸法律保护十分困难。 一般情况下 ,巡查只能给巡抚带来上万两银子的 收入。地方官视这种开支为一种有益的投资 ,因 为巡抚做出的赞扬性报告将为他们提升或延长任 期带来好处。当然 ,官员的视察并不总是没有结 果。有的官员打扮成商人或穿便服来查访 ,等到 查出弊端 ,才公开进城查办贪官。不仅在官场 ,在 老百姓中间也早已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 ,那 就是 ———合理的盘剥是可以允许的 [ 1 ]59。 新疆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喀什噶尔的学校 只教读写《可兰经 》;较高级别的教育机构只是多 读一些《可兰经 》,还有就是一点地理知识。最高 的学识就是会背诵《可兰经 》,这会受到民众的极 大尊敬。叶尔羌军区长官衙门开办了一所维吾尔 儿童学校 ,学校里有两个汉人打扮的维吾尔族老 师 ,唯一学习的是读写中文。教学是免费的 ,学习 期限不定 ,学生读书写字可以长至 16年。乌鲁木 齐已设立了较高等的学堂。学堂学期没有定规 ,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确定。按照《日记 》记载 ,优 秀学生还有机会到北京继续学习。新建的学堂还 教授中文、英文、俄语、地理和算术 [ 1 ]262。“然缠民 闻招入学则皆避匿不往 ,富者或佣人以代 ”[ 4 ]1385 , 这说明在维吾尔族中推行教育难度很大 ,原因之 一是教师大多从内地来 ,教习“千字文、百家姓 ” “缠民茫然不知所谓 ,愈益厌苦 ”。 马达汉对清末新疆的娱乐活动记载不多 ,但 对赌博的记载却很详细。在叶尔羌 ,赌博达到了 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从沉溺于赌博的官员到带 着沉重镣铐、枷锁的罪犯 ,甚或穿着破烂的乞丐 , 都分享着赌博的乐趣 [ 1 ]60。大赌徒紧挨着赌桌坐 在长凳上 ,小赌徒密密麻麻的挤在大赌徒的后面 , 赌兴丝毫不比大赌徒差。还有若干赌局在泥地上 进行 ,赌徒们或站着或躺着 ,围成一圈 ,四周有兴 致勃勃的旁观者。这些赌局有的甩骰子 ,有的干 脆用四块羊拐骨当骰子。在寺院外面 ,有十来个 罪犯带着枷锁和镣铐在和一些衣衫褴褛的人赌运 气。犯人们可以自由走动 ,也可以赌博。犯人走 路要特别小心 ,因为枷锁是由两块木板契合而成 的 ,上面有官府的大印封条 ,一定要保证封条不破 碎。因此 ,他们的老婆经常跟在后面替丈夫扛着 枷锁。许多病人都靠赌博为生。喀什噶尔的大街 上 ,到处游荡着说书人 ,即所谓“马达赫 ”(即乞 丐 ———流浪艺人 ) ,是十分受欢迎的创造精神生 活的人。老老少少围拢在说书人旁边 ,像吃了冷 饮一样过瘾。其中还常常夹杂着一些对日常发生 的事情冷嘲热讽的评论。 传教士主要从事传教和医疗 ,特别是医疗。 这些传教士为维吾尔人看病已经很长时间了 ,但 没有一个穆斯林愿意接受洗礼。因为“如果他们 改变了宗教信仰 ,有人就会强迫他们离开这个地 区 ”,“家庭悲剧就出现了 ”[ 12 ]71 - 73。汉人则不同 , 很容易转信基督教。在叶尔羌的一名瑞典传教 士 ,除了开展传教和医疗工作外 ,还在筹建一所能 容纳 40名学童的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维吾尔病人的病情不到 严重的地步是不会找医生的。白内障是维吾尔人 的常见病。在这里 ,性病是常见病中第一位的 ,这 可能与当时混乱的婚姻关系有关 ,因为当地人 “换一个妻子恰似换一幅手套 ”[ 13 ]54。传染病有 牛痘和斑疹伤寒 ,特别是伤寒十分普遍 ,然而当地 居民却很少去看病。还有一种困扰居民疾病 ——— 甲状腺肥大症。这里的甲状腺瘤长得出奇的大和 怪。叶尔羌人开玩笑说 ,真正的叶尔羌人脖子上 必须有一个瘤 [ 1 ]50。据斯坦因的记载 ,莎车也流 行甲状腺肥大 [ 14 ]136。巧合的是 ,马达汉和斯坦因 都认为水是患这种病的原因。戴安娜 ·西普顿夫 人则作了进一步分析 ,这里的汉族人从来不喝生 水 ,他们用滚烫的开水泡的茶 ,所以似乎所有的汉 族人从来不得甲状腺病 ,她也同样认为水是得这 种病的主要原因 [ 15 ]77。 四、《日记 》所载新疆的少数民族族群 按照《日记 》的记载 ,和阗附近的塔木艾格勒 村是阿布达尔人的聚居区。据马达汉听当地老者 讲 ,阿布达尔人是大约 1 300年前从土耳其库法 城迁移过来的。他们在穆斯林信徒中的处境跟犹 太人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很相似。由于受伊玛目侯 赛因的咒语驱使 ,他们被迫以行乞为生。无论是 富人还是穷人 ,每年都必须到各地流浪乞食。他 们有的人穿得很破 ,有的穿得很好 ,佩戴着首饰、 念珠等。阿布达尔人的“行乞 ”形象到处可见 ,所 以很多人误把乞丐叫做阿布达尔。他们自己则很 少承认是阿布达尔人 ,似乎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 辱。他们自称是塔木艾格勒人 [ 1 ]78 ,意思是他家 住在塔木艾格勒村。喀什噶尔帕依纳普村的阿布 达尔人要穷得多 ,他们大多数没有土地 ,即使有土 地也极少。村子里有 40~50户人家 ,每户约 4口 人 ,只有耕地约 100亩 ;没有耕牛 ,只有 50匹马 ; 他们大多数承认以乞讨为生 ,并与其他居民是分 开住 ,因为临近村子的人都看不起他们 ,认为他们 行乞时会耍花招 ,诱使爱迷信的维吾尔人献出他 们需要的任何东西。他们强调只会讲维吾尔语 , —1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但邻村的人却说他们之间讲另一种语言 [ 1 ]100。马 达汉感到这种隐瞒自己语言的行为十分特别。 哈尔噶里克 (今叶城 )有帕合甫人和西和休 人。帕合甫人的服装跟维吾尔人一样 ,生活方式 也差不多 ,语言与当地人相同 ,但马达汉认为在发 音上略有不同。斯坦因笔下的帕合甫人有这样的 特征 :大部分仪表堂堂 ,金黄色的眼睛和头发 ,并 认为他们是伊朗人种 [ 14 ]150。帕合甫人住在 3个 村子里 :帕合甫村 100户 ,库科得村和洛克塔格村 各 10户。这里有农田约 300亩 ,只种大麦。从家 畜的头数来看他们的生活还是相当不错 ,因为这 里大约有 60匹马、50~60头毛驴、500头牛 ,以及 5 000~6 000只羊 [ 1 ]94。西和休人的村子位于提 孜那甫河更往上一点的地方 ,他们住在 3个村子 里 :亚扎克 20~30户 ,大吾斯塘 20户 ,小吾斯塘 30户。他们的人口比帕合甫人多 ,但要穷一些。 清政府向西合休人征收的赋税一般是折色 ,每亩 地 8戈比 ,每头牛 80戈比 ,每匹马 1卢布 80戈 比 ,每头驴 30戈比 ,每只羊 20戈比。这可能是因 为他们居住的地方比较偏僻 ,交通不便 ,不利于征 收实物。这两族人都有自己的毛拉 ,但两族人的 共同伯克是西合休人。 《日记》记载喀拉克钦村居民自称“铁热莫尕 勒 ”,因为他们是从铁热莫尕勒村迁徙过来的。 这几个部族约在 1 300年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村 子 ,他们的族群来自沙尔、阿其洛克、伯克勤和阿 拉布拉。沙尔人共有 40人 ,他们不知道从何而 来 ;阿其洛克人是商人 ,因从喀什噶尔的阿其洛克 村迁来而得名 ;伯克勤人是跟随叶尔羌一名伯克 来到铁热尕勒的 ,后来这位伯克结婚后又回到了 叶尔羌 ,跟随他来的人却留下了 ,因此当地人称他 们为“伯克勤人 ”;阿拉布拉是一个不知名的人 , 他在一次“布拉 ”(暴风雨 )中迷了路 ,再也找不到 自己的家 ,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 1 ]106。据马达汉 听当地人讲 ,在阿古柏统治时期 ,铁热莫尕勒村的 居民是阿古柏最热情的支持者。阿古柏死后 ,村 里人怕报复而逃到了安集延。后来 ,这些人又相 继回到村子里。马达汉认为 ,从语言、生活习惯和 外表看 ,他们像是喀什噶尔的维吾尔人。 马拉尔巴什 (今巴楚 )的沙科村是多浪人的 定居点 ,按他们自己的发音叫“图兰 ”。他们看起 来比维吾尔人高大一些 ,面颊颧骨微突 ,手脚形状 很美 ,手指修长。他们盖房子往往不用土胚 ,也不 用泥块 ,而用树枝和小树干编成框架 ,再抹上泥后 当墙壁。他们的村社规模比南疆其它地区要小一 些 ,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 ,小麦的收成是种 12斤 收 15斤 ,玉米的收成是种 100斤收 120斤 [ 1 ]108。 他们的牲畜数量很多 ,几乎每户都有十来只羊 ,很 多牧群里有上百匹马、奶牛和羊 ,常年在“珠儿 嘎 ”(牧场 )上放牧。 五、结  语 在近代外国探险家的考察中 ,马达汉的新疆 考察虽不及斯文 ·赫定、斯坦因那么著名 ,他的新 疆探险也有军事间谍和科学考察双重性质 ,但他 留下的大量资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实录。正 如许建英所讲 :“诚然 ,马达汉在中国进行军事情 报活动应该受到我们的谴责 ,但是时至今日 ,我们 更应该关注他所留下的为数众多、内容广泛的资 料”[ 16 ] ,以便更好地研究清末的新疆社会。同时 , 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地到 ,马达汉的西域考察日记 中也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并可能“因行色匆匆 , 道听途说 ,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大片面性和局限 性 ”[ 17 ]1。但不可否认 ,马达汉的亲身经历、耳闻 目睹 ,对新疆社会风貌及民风民俗等的描述和记 录 ,仍为从一个侧面了解新疆历史提供了具有研 究价值的史料。本文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 ,结合 同时期其他的一些游记资料 ,力图对清末的新疆 社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 参考文献 : [ 1 ]马达汉.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 1906 - 1908 [M ]. 王家骥译. 北 京 :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 , 2004. [ 2 ]回疆风土记 :七十一 [M ] / /王锡祺. 小方壶斋舆地丛抄. 杭州 : 杭州古籍书店 ,光绪二十三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 3 ]阮明道. 西域地理图说注 [M ]. 吉林 :延边大学出版社 , 1992. [ 4 ]袁大化 ,王树楠 ,等. 新疆图志 [M ] / /李毓澍. 中国边疆丛书 : 第一辑. 台北 :文海出版社 , 1961. [ 5 ]裴景福. 河海昆仑录 [M ]. 杨晓霭点校.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 社 , 2002. [ 6 ]和瑛. 三州辑略 : 卷三 [M ]. 嘉庆十年抄本. [ 7 ]纪昀. 乌鲁木齐杂记 [M ] / /王锡祺. 小方壶斋舆地丛抄. 杭州 : 杭州古籍书店 ,光绪二十三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 8 ]西域闻见录 :七十一 ,卷 2 [M ]. 嘉庆七年刻本. [ 9 ]和宁. 回疆通志 : 卷 7 [M ]. 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 10 ]苏尔德. 回疆志 : 卷二 [M ]. 乾隆三十七年手抄本. [ 11 ]方希孟. 西征续录 [M ]. 王志鹏点校.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02. [ 12 ]贡纳尔·雅林. 重返喀什噶尔 [M ]. 崔延虎 ,郭颖杰译. 乌鲁 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9. [ 13 ]鲍戈雅夫连斯基. 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 [M ]. 新疆大学俄 语教研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80. [ 14 ]奥里尔·斯坦因.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 [M ]. 巫新华 ,伏霄汉 译.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 2004. [ 15 ]凯瑟琳 ·玛嘎特尼 ,戴安娜 ·西普顿. 外交官夫人的回忆 [M ]. 王卫平 ,崔延虎译.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7. [ 16 ]许建英. 马达汉新疆考察国际研讨会及野外考察述要 [ J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2006 (4) . [ 17 ]伯希和 ,等.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 [M ]. 耿 译. 昆明 :云南人民 出版社 , 2001. 责任编辑  朱健华   英文审校  孟俊一 —2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从_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_1908_看清末的新疆社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48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1
浏览量: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