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中国画的诗画合一

传统中国画的诗画合一

举报
开通vip

传统中国画的诗画合一 收稿日期: 2004207208 作者简介: 赵震 (1970- ) , 男, 安徽濉溪人, 淮北师范学校美术讲师。 传统中国画的诗画合一 赵 震 (安徽省淮北师范学校,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国画诗画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诗与画内外部结合的方式等的分析, 进一步阐释了诗 画合一是传统中国画的优秀形式, 这一极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中国画; 艺术形式; 诗画合一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275 (2005...

传统中国画的诗画合一
收稿日期: 2004207208 作者简介: 赵震 (1970- ) , 男, 安徽濉溪人, 淮北师范学校美术讲师。 传统中国画的诗画合一 赵 震 (安徽省淮北师范学校,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国画诗画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诗与画内外部结合的方式等的分析, 进一步阐释了诗 画合一是传统中国画的优秀形式, 这一极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中国画; 艺术形式; 诗画合一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275 (2005) 0120056202 Com bination of Poem and Pa in ting in Trad itiona l Ch inese Pa in ting ZHAO Zhen Abstract: T he thesis ta lk s abou t the developm en t and w ays of the com b inat ion of poem and pain t ing in trad it ional Ch inese pain t ing and enp la in s the com b inat ion is a good art fo rm of trad it ional Ch inese pain t ing, w h ich w e shou ld learn and u se. Key W ords: Ch inese pain t ing ; art fo rm ; com b inat ion of poem and pain t ing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 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 厚的文化土壤里,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融 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 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的完整艺术体系。 诗词入画, 提倡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之 一。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把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提高 到自觉阶段。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给同学们讲清 楚诗画结合这一问题, 对帮助他们了解传统中国画 的发展, 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 诗画的完美合一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 是中国 这块土地所特有的, 也是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 闪光点, 是最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诗是用文字来 塑造意象的, 画是以可视形象塑造意象, 它们都是 通过写形来抒情。无论诗还是画都离不开创造和想 象。关于诗与画, 在西方艺术史论中都有相当精辟 的论述。公元前六世纪, 希腊诗人基奥的·西蒙尼 德斯说:“画是不语诗, 诗是能言画。”[1 ]文艺复兴时 期意大利画家达· 芬奇说:“诗画之区别:‘画是哑 巴诗, 诗是盲人画’”[2 ]。而到了十八世纪德国美学 家莱辛在他的美学专著《拉奥孔》中却说诗画是“绝 不争风吃醋的姊妹”。 中国古代画论论述的多是诗与画的密切联系。 北宋大文豪苏轼认为唐代王维的诗与画是“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 并指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 新”[3 ]。北宋张舜民则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 诗。”[4 ]南宋吴翰龙云:“画难画之景, 以诗凑成, 吟 难吟之诗, 以画补足。”[5 ]这说明诗画相结合的必 要, 也说明了他们结合的可能。 传统中国画诗与画的结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 情况是诗与画表面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形式上 的结合, 有两种类型: 其一是依诗作画, 即用绘画来 描绘诗人所写的意境或物象。在绘画史上, 首先依 诗作画的是后汉的刘褒, 他画了《诗经》中的《北风 诗》和《云汉诗》。据后魏孙畅之《述画记·刘褒》中 记载:“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 人见之觉 热; 又画《北风图》, 人见之觉凉”。可见刘褒对诗的 理悟, 画出的画有冷热的感觉。后来东晋戴逵画了 《嵇轻车诗》。据唐代房玄龄《晋书·顾恺之传》中记 载, 顾恺之也常画嵇康的诗, 书中云:“恺之每重嵇 康四言诗, 因为之图, 恒云:‘手挥五弦易, 目送归鸿 难。’”顾恺之还根据其他诗人的诗进行作画, 如传 世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诗《洛神赋》创作的。 该作是我国最早的诗意画, 开创了后世诗意画的先 ·65· 第 4 卷 第 1 期 2005 年 3 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 RNAL O F HUA IBE I PRO FESS IONAL AND T ECHN ICAL COLL EGE V o l. 4 N o. 1 M ar12005 河。到了唐代山水画发展成独立的画科, 一些画家 也经常以别人的诗意作画。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画意》中还特箴录了一些能作画的诗, 以供后人借 鉴。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终南别 业》) ; 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 横”(《滁州西涧》)。到了南宋时期, 画院的招生考试 是用诗句来命题。据《成都府志》记载:“大观间, 置 画家道亨入学, 试官以‘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 月三更’两句为题, 乃画苏轼牧羊于北海, 被毡枕节 而卧, 双蝶飞扬而上, 又画林木扶疏, 上有子规, 月 正当中, 木影在地, 遂入首选。徽宗令为画家录。”依 诗作画, 并将诗画合编一书出版自明代开始, 新安 汪氏刊的《诗余画谱》是我国最早刊印的一部这方 面的专著。其后《唐诗五言画谱》、《唐诗六言画谱》、 《草木花诗画谱》等也相继问世。清代郑燮和石涛都 善作诗意画。依诗作画的主要作用就象清代孔衍式 在《石村画诀》中所云:“余作画每取古人佳句, 易于 落想, 然后层层画去”。 其二是为画题诗。即画引发了诗人的感情, 把 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诗成为画面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 诗与画进一步融合。清代王士桢、沈 德潜均说, 题画诗为唐代杜甫所创。其实, 早在六朝 时, 有些诗人就为画扇、画屏风题过诗, 如东晋·桃 叶《答王团扇》, 魏·山巨源《咏七宝画团扇》, 梁· 鲍子卿《咏画扇》等。不过六朝时题画诗只是不普遍 而已。到了唐代, 诗歌盛行, 题画诗也渐渐开风。题 画诗未必创于杜甫, 只是杜甫所作较多始显。杜甫 的题画诗近二十首, 并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李白的 题画诗也近二十首, 著名的有《求崔山人百丈崖瀑 布图》、《宣城吴录氏画赞》等诗。题画诗之所以出 现, 乃是诗人见到了画家的画而引发了诗的情感, 而画成了诗的题材和描绘对象, 但唐代及以前的题 画诗并未直接题在画上。 宋代, 文人画运动的兴起, 题画诗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文仝、苏轼、米芾米友仁父子, 作了大量的 题画诗, 但多数都是题在画前或跋后。有画迹可考 的, 在画上题诗的, 当推宋徽宗赵佶为第一人。他的 题画诗很多, 如《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轴》、 《祥龙石图》等画上。元、明、清以来, 题画诗大为盛 行, 几乎是每画必题, 每题必诗, 诗画合壁, 相得益 彰, 将诗、画与书法、篆刻四者结合, 成为传统绘画 的完美形式。为画题诗, 既能阐发画中情景, 又能申 明画外寓意。南宋孙绍远编辑的《声画集》, 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题画诗集。题画诗在明清时期达到鼎 盛, 以后逐渐衰亡。 诗和画相结合的第二种情况, 是诗与画的内部 结合。即画的构图、章法、意象、色彩的诗化, 就是 说, 画上并没有题诗, 却有诗的意境。早在宋代山水 画家兼理论家郭熙就对绘画中的“意”和“境”作出 了阐述:“境界已熟, 心手以应, 方始纵横中度, 左右 逢源。”[6 ]“意”与“境”的结合是画家主观情趣与客 观形象的有机统一, 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把握 和渗透。唐代王维工于描写景物, 读其诗如置身于 画中,“观其思致高远, 初未见于丹青, 时时诗篇中 已自有画意。”[7 ]正如苏轼所云:“味摩诘之诗, 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他的画是“无声 诗”, 如传为他的《江山雪霁图卷》, 看了之后, 马上 使人想到他的“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两句诗。 他的许多诗, 也处处有画境, 非常形象化, 读起来回 味无穷, 感人至深。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在中西艺 术的结合中, 追求诗的意境, 这也是现、当代中国绘 画发展的主要方向。历代大家们通过自己的可视画 作, 将画与诗进行了合理的融合与运用, 使人们在 视觉欣赏之后, 又进入了无限遐想与情韵的回味空 间。 到了近代由于西洋绘画的广泛传播, 西方各种 艺术思潮随之而来, 出现中西艺术相混融的形势。 多种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并存, 由于它们的反传统 性, 传统中国画受到很大冲击, 中国绘画原有的内 部语言和组织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近代白话诗的 兴起, 传统诗词遭受冷遇, 而白话诗一般不适合在 画上题写。 诗和画的完美合一, 是中国绘画的优秀形式, 能增加中国画的意境魅力, 这一样式值得后人借 鉴。 参考文献: [1 ] 西方文论选 (上卷) [M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2 ] 阿尔塔耶夫 列奥纳多·达·芬奇 [M ]. 辽宁美术出 版社, 1993. [3 ] [4 ] [5 ] 中国传统文化[G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 6 ] [ 7 ] 张岂之. 中国美术简史 [J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 刘 栋 ·7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本文档为【传统中国画的诗画合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40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30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