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举报
开通vip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彭  锋 (北京大学 哲学系副教授) 一、导 论 艺术哲学、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 美化理论已经成为今天美学的三个主要的分支领 域。美学领域出现的这三种突出的理论 ,与当前 人们面临的主要审美困惑有关。标新立异的艺术 实验 ,导致人们无法确定究竟什么是艺术 ,于是有...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彭  锋 (北京大学 哲学系副教授) 一、导 论 艺术哲学、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 美化理论已经成为今天美学的三个主要的分支领 域。美学领域出现的这三种突出的理论 ,与当前 人们面临的主要审美困惑有关。标新立异的艺术 实验 ,导致人们无法确定究竟什么是艺术 ,于是有 帮助解决这方面困惑的艺术哲学的兴起。对自然 环境的关注和旅游休闲的发达 ,导致人们思考如 何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自然的审美价值问题 ,于是有了自然美学 或环境美学的兴起。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日常 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兴起呢 ? 我想一个主要的原 因 ,是今天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出现了 整个社会由现代化向审美化的转向。 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就是根据美的标准 对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一般说 来 ,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区分出许多不同的层面 , 有些比较浅显直观 ,有些比较深入隐晦。比如 ,个 人美容、家居装饰、城市景观等等 ,属于日常生活 审美化的外显层面 ;经济生活中符号价值的凸现、 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改造、基因技术对动植物 世界的改造、新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技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以及 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由“解释”而不是 “事实”构成的 ,如此等等相对就比较深入 ,也不容 易为人发现甚至接受。正是基于对全面的审美化 的认识 ,威尔什主张对美学进行重新定位。他说 : “美学已经失去作为一门仅仅关于艺术的学科的 特征 ,而成为一种更宽泛更一般的理解现实的方 法。这对今天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般的意义 ,并导 致了美学学科结构的改变 ,它使美学变成了超越 传统美学、包含在日常生活、科学、政治、艺术和伦 理等之中的全部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不得 不将自己的范围从艺术问题扩展为日常生活、认 识态度、媒介文化和审美 —反审美并存的经 验。”[1 ]ix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所以成为当今美学 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原因在于审美化明显僭越 了自身的边界。按照经典哲学的划分 ,审美化应 该局限在艺术领域 ,与其他领域比如说认识论领 域和伦理学领域无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意味 着审美超越艺术领域的界限而进入认识论和伦理 学领域。这种僭越的合法性需要解释 ,它在实践 上所引起一系列后果的价值需要检验 ,于是出现 了一系列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争论。 我认为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讨论应该在 一个广阔的跨学科的领域进行。我们可以从哲学 上来讨论审美的越界是否应该 ,从社会学上来讨 论这种越界如何可能 ,从政治学上来讨论这种越 界的隐蔽目的 ,因此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 反思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一些人从社会 - 政治 的角度发现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际上是一种新 的、更隐蔽的统治形式 ,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的自由游戏背后隐 藏着意识形态的、资本的和技术的控制。我则从 哲学 —美学的角度主张 ,日常生活审美化必将走 向自身的反面 ,因为它实际上是以美的名义扼杀 我们的审美敏感力。 当然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理论反思 ,都必须建 立在对今天的社会条件的清楚认识的基础上。事 实上 ,不同时代都有不同层次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发生 ,但只有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 ,才有可能出 现全面的审美化进程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才成为 一个引起广泛理论争论的问题。让我先从今天的 社会状况的变化谈起。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发生的 社会条件   对于今天的社会所发生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 看到了不同的侧面。从总体上来说 ,经济学家喜 欢称今天的社会为消费社会 ,社会学家喜欢称之 为大众社会 ,政治学家喜欢称之为民主社会 ,也有 人喜欢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称之为信息社会 ,或者 从哲学的角度称之为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社 会。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今天的社会最好被 称为审美化的社会。 尽管不同的学科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的 称呼不同 ,但他们似乎都承认 ,与过去任何时代的 社会相比较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变得更加柔软 , 第 44 卷 第 4 期 2007 年 7 月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4 , No. 4 July 200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可以塑造和虚拟。比如 ,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 ,产品的符号价值已经超过了 使用价值成为人们消费的主导价值。如果说使用 价值是“实”,符号价值就是“虚”;如果说产品本身 是“硬件”,产品的外观、商标、理念等等就是“软 件”。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 ,“虚”超过“实”、“软 件”超过“硬件”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社会 现实的角度来说 ,媒体的报道变得比事实本身更 为重要 ,甚至更为真实。我们都是通过媒体来了 解社会现实 ,都相信媒体报道的真实性 ,以致当真 正的社会现实出现的时候反而让人不敢相信。一 些思想家甚至过激地主张 ,在今天这个媒体的时 代 ,根本就不存在社会现实 ,存在的都是被媒体解 释和虚构的叙事。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 ,科学 家发现物质的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的能、信息或 者意义 ,而不是牛顿式的孤立的实体。离开物质 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离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 我们就无法理解物质。这一系列现象表明 ,我们 今天所处的社会已经被高度虚拟化了 ,已经变得 越来越柔软和虚幻。这种由“硬件”向“软件”的转 变 ,被罗蒂、舒斯特曼、威尔什等人概括为由以科 技为主导的现代化向由艺术为主导的审美化的转 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舒斯特曼指出 ,“后现代 转向实际上就是审美转向”[2 ]114 。 罗蒂等人的概括无疑是有道理的。从柏拉图 以来 ,艺术就被认为是对社会现实的模仿 ,是一个 可以让人们驰骋想象的虚构的领域。如果说今天 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那么今天的社 会现实本身就成了艺术作品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 边界就彻底模糊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罗蒂等 人将社会的虚拟化概括为审美化。 由此可见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特定的概 念 ,专指 20 世纪后半期发生的一种特别的现象 , 即整个社会由实在向虚拟发展的现象。由此 ,我 们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现实生活的艺 术化现象都可以被当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来看 待。比如 ,在前现代社会 ,贵族阶级的生活可能是 艺术化的 ,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器具本身就是艺术 作品 ,但这种生活的艺术化不能被称为日常生活 的审美化 ,因为在贵族们的生活世界中 ,连艺术作 品也被当做实在对象来看待。再如 ,在现代社会 , 某些前卫艺术家用现成品艺术模糊了艺术与现实 的区分 ,将社会现实中的器物当作艺术作品来看 待 ,这种艺术的生活化也不能被称为日常生活的 审美化 ,因为根据前卫艺术家的反抗逻辑 ,社会生 活中的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 ,正因为它们不是 艺术。为了叙述的方便 ,我将前者称之为“生活艺 术化”,将后者称之为“艺术生活化”。 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前现代社会 “生活艺术化”和现代社会“艺术生活化”的最大区 别 ,在于前者是一种普遍现象 ,后两者都是一种特 殊现象。在前现代社会 ,只有极少数的贵族阶级 可以享受生活的艺术化 ;在现代社会 ,同样只有极 少数的前卫艺术家将现成品视为艺术作品 ,将艺 术生活化 ;但在后现代社会 ,审美化是一种普遍的 大众现象 ,是消费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我们还 可以根据对待美的态度的不同 ,将这三种现象区 别开来 :在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前现代社会中 ,贵族 阶级视艺术为美的结晶 ,以区别于丑陋的现实 ;在 追求艺术生活化的现代社会中 ,前卫艺术家维持 了艺术美与现实丑之间的区分 ,只不过力图通过 将现实中丑的东西转化为艺术作品来模糊艺术与 现实之间的界限 ;后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则将社会现实本身变成了美的商品。社会现实本 身是美的 ,社会大众都可以享受美的生活 ,这是后 现代社会日常审美化与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发 生的某些类似于审美化的现象的最大区别。 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 社会—政治批判   以罗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欢呼审美化时代 的来临。在罗蒂看来 ,审美化给人类追求的自由 民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只有在审美化的社会里 , 人类的最终解放才有可能 ,因为在一个完全虚拟的 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可以完全平等 ,人可以像写小 说一样自由地叙述自己的生活 ,而用语言叙述的生 活就是真实的生活 ,语言叙事取代了社会实践。 罗蒂等人的这种构想 ,遭到了许多新马克思 主义者的批判。这些新马克思主义者发现 ,如果 放到全球的范围里来看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仍然 是一种局部现象 ,是少数人的奢侈生活 ,建立在大 多数人的贫穷和痛苦的基础上。由于剥削与被剥 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由同一个社会之内的阶 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转 化成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关 系 ,人们就会因为无法直观到剥削和压迫而盲目 乐观地认为它们已经不复存在。新马克思主义者 所洞察到的这种转化在今天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确 存在 ,我们完全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 论来批判今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70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过 ,更多的人发现 ,即使在享受日常生活审 美化成果的社会中 ,也并不像罗蒂所主张的那样 , 人民已经获得了彻底的民主和自由。相反 ,他们 发现 ,审美化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统治 形式 ,在表面的自由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控制、 资本的控制和技术的控制。让我们以网络世界为 例对此做些简要的说明。在网络世界中 ,网民们 的确获得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民主和自 由 ,在那里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没有种族、 文化、国家、地区、年龄、性别、真假、贵贱等一系列 的社会差别。但是 ,不是所有的网站都能访问 ,不 是所有的言论都能流通 ,这就体现了意识形态的 控制 ;不是所有人都有钱买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 , 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建立自己的网站 ,这就是资本 的控制 ;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使用电脑 ,没有任何人 能够在不遵守技术规定的情况下享受网络资源 , 这就是技术的控制 ;不是所有人都懂英语 ,因而不 是所有人都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这就体现了文 化的限制。这些控制或限制被巧妙地隐藏在表面 的自由背后 ,从而使被控制者失去对控制的意识。 一些左翼思想家将这种控制追溯到 18 世纪 美学兴起的时候 ,他们通过历史考察发现 ,美学与 资本主义同时兴起 ,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教育的核 心。与传统的贵族社会强调固定的等级秩序不 同 ,资产阶级主张打破固有的等级秩序 ,强调个人 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 力 ,而不是家庭出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是自由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秘密是自由地尊重 权威 ,让个体对规则和秩序的服从成为发自内心 的自觉要求。个人自由与尊重权威之间的矛盾 , 是资产阶级启蒙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而 解决这个难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实施审美教育。 为什么说审美教育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尊重 权威之间的矛盾呢 ? 众所周知 ,审美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起人们对美和作为美的结晶的天才艺术作 品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根据美学理论 ,人们对美 和艺术的欣赏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 ,体现 的是无利害性 ,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强迫的结果。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 ,就是发现或者确立 美和艺术的基本规则。根据 18 世纪确立起来的 美学的构想 ,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欣赏是自由的 , 美和艺术又是有规则的 ,因此审美教育就能够将 个人自由与尊重权威这个矛盾统一起来 ,从而在 根本上解决资产阶级启蒙教育的难题。当一个人 在审美领域中培养起了自由地尊重权威和规则的 习惯 ,他在社会上就也能够在享有个人自由的同时 尊重社会权威和规则。正是在这种意义 ,一些思想 家将自由地尊重权威和规则看做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的秘密 ,看做资产阶级启蒙教育的最高理想。 然而 ,人们在欣赏美和艺术的时候所享有的 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 一些美学家通过对 18 世 纪美学学科的确立过程的考察发现 ,现代美学所倡 导的审美无利害性其实隐含着更大的功利目的 ,人 们在审美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中所享有的自由实际上是阶级压迫 的结果。让我们对这些观点作些具体的解释。 审美无利害性是现代美学的核心概念 ,正是 通过审美无利害性 ,美学得以区别于伦理学和认 识论而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 ,正是因为美学学科的独立 ,因为全面推行审美 教育 ,人们才将无利害性态度视为唯一合法的审 美态度。在 18 世纪之前 ,人们对待美和艺术作品 的态度各式各样 ,美和艺术在政治宣传、道德教 化、宗教信仰、科学认识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 用。在 18 世纪美学独立之后 ,美和艺术的这些外 在功用遭到了抑制 ,自律的美和艺术的目的 ,成了 一种无利害的愉快 ,一种无目的的游戏。然而 ,一 些社会学家发现 ,审美无利害性概念背后隐含着 更大的功利考虑 ,是贵族阶级积累文化资本的一 种策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布尔迪厄指出 :“审 美冲突 ,实际上是一场政治冲突。”[3 ]154 —155 无利害 的静观是贵族阶级内部长期培养起来的一种审美 态度 ,在 18 世纪之前并不享有主导地位。18 世 纪随着美学的独立 ,无利害的态度被确立为唯一 合法的审美态度 ,与此相应 ,某些适合于无利害静 观的艺术形式被抬高为美的艺术或高雅艺术 ,而 那些不适合无利害静观的艺术形式被贬低为手工 制品或低俗艺术 ,这种区分为进一步赋予美的艺 术或高雅艺术以巨大的经济价值奠定了基础。由 此 ,本来是贵族阶级用来消遣的东西 ,或者贵族阶 级的消遣方式本身 ,通过被确立为唯一合法的审 美对象和审美态度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与 此相对 ,劳动人民用来消遣的东西 ,或者劳动人民 的消遣方式本身 ,由于被排除在审美领域之外而 变得一钱不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一些社会学 家认为 ,美学的独立和艺术的自律 ,是统治阶级的 一种新的压迫和剥削形式。这种压迫和剥削形 式 ,是通过在完全个人化的、平等的消遣领域中确 立某种标准和权威而实现的。这种新的压迫和剥 削方式的目的 ,是让被统治阶级心甘情愿地接受 统治阶级的统治。一些美学家甚至不无夸张地将  第 4 期 彭  锋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7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审美无利害性视为统治阶级积累文化资本的“阴 谋”或“丑闻”。① 四、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批判 不过 ,也有人认为新马克思主义者对日常生 活审美化的政治 —社会批判既不得要领又过于夸 张。首先 ,新马克思主义者担心审美化背后隐藏 着的控制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严重 ,至 少跟前审美化时代相比较 ,所谓的意识形态控制、 资本控制和技术控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 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控制也会愈加减弱。新 马克思主义者对控制的担忧是多余的。其次 ,一 些人左翼思想家将审美自律视为资产阶级积累文 化资本的“阴谋”或“丑闻”有些过于夸张 ,事实上 在不同传统的审美文化中都体现了对限制的强 调。比如 ,中国儒家文化中君子所追求的“从心所 欲而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也明显呈现出外在权力 或权威内化为个人自由的症状。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 ,这种症状是所有文化教养的一般性特征 ,而不 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专利。再次 ,这些批判都 没有从美学上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要害 ,它们 都暗中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是美的 ,我们 能够从这些美的现象中获得审美享受 ,日常生活 审美化现象之所以要遭到批判是因为我们在这种 审美享受中受到了控制 ,但这并不否认我们对日 常生活审美现象的享受是一种真正的审美享受。 我认为这种批判在美学上强化了日常生活审美化 现象的欺骗性 ,因为这种批判容易让人们得出这 样的结论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是美的 ,只不过这 种美背后潜在的东西是恶的。这种批判并不能帮 助人们有力地摆脱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迷 恋 ,尤其是对那些只追求审美享受的人来说这种 批判就更是不得要领了。如果我们能够发展出一 种构想 ,证明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并不美 ,对这种 现象的享受并不是真正的审美享受 ,那么就能够 彻底揭露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欺骗性。我将依 据这种思路发展起来的批判称之为美学批判。 为什么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不是真正的美 呢 ? 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对美的概念做点清理 工作。在西方 ,从柏拉图开始就在讨论美是什么 的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 ,的确也出现了许多关 于这个问题的颇有影响力的答案。但是 ,迄今为 止 ,没有一个美的定义获得公认 ,也许这正好表明 美是不能定义的。20 世纪的美学家发现 ,美是什 么是个假问题 ,因为人们在说某物美的时候并不 是在指称事物的特性 ,而是表达主体的感叹。正 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可以用“啊”取 代“美”来表达对某物的感叹 ,但我们不能用“啊” 来表达某物的特性比如“红”,我们必须说“花是红 的”才能表达花的“红”,但我们说“啊”也能表达花 的“美”,由此可见“美”不像“红”一样描述的是花 的某种属性。[4 ]82正是出于这种认识 ,20 世纪的美 学家更喜欢用审美对象 (aesthetic object) 而不是 “美”(beauty)来指称审美欣赏对象。 什么是审美对象呢 ? 或者我们在什么情况下 才发出“美”或“啊”的感叹呢 ? 事实上 ,并不像某 些美学家所主张的那样 ,符合某种美的定义 (比如 比例)的事物就是审美对象。经验告诉我们 ,很多 符合某种比例的事物并不美 ,而很多不符合某种 比例的事物反而更容易成为我们的欣赏对象。此 外 ,也不像另一些美学家所主张的那样 ,符合自身 概念的事物 (比如一头刚好符合鲸的概念的鲸)就 是审美对象。如果一个东西与描述它的概念完全 吻合 ,我们只会说它真而不会说它美。只有当一 个事物突破我们习惯描述它的范畴而又吻合或愉 悦我们的认识能力时 ,我们才会发出“美”或“啊” 的惊叹。审美不是依据概念 (无论是美的概念还 是事物本身的概念)来审察对象的认识 ,而是超越 任何概念束缚的体验。审美对象是无概念的 ,这 并不是说审美对象是某种人类迄今为止尚未认识 的事物 ,而是指事物在我们尚未用概念来描述它 之前的那种活泼泼的状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 我说审美对象不是某种特别的事物 ,而是任何事 物都具有的某种特别的状态。 让我们对此作些更细致的说明。我们可以区 分三种不同的对象 :如此这般的事物 ,事物的概念 或名称 ,以及用事物的概念来描述事物时所获得 的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审美对象不是这三种对 象中的任何一种。审美对象是“如此这般的事物” 在显现为某种适合概念描述的知识或外观而尚未 ① 对于审美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的详细分析 ,见 Richard Shusterman ,“Of the Scandal of Taste”, in Paul Mattick ed. , Eighteenth2Century Aesthetic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t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2Press , 1993) , pp. 105 - 110。 72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成为确定的知识或外观时的状态 ,是在显现的途 中。① 在这种显现状态下 ,事物可以显现为任何 外观却还没有成为任何确定的外观从而具备显现 为任何外观的可能性 ,这是事物最活泼的状态。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说审美对象不是客观存 在的事物 ,不是事物的某个确定的外观 ,而是事物 的活泼泼的状态。与此相应 ,审美经验也不是自 我的某个确定身份的实现 ,而是在无任何确定身 份而又有可能获得任何身份时的逗留 ,一种自由 的开放状态。 根据这种美学构想 ,只有那些对我们依据概 念来理解事物的习惯有抵抗力的事物 ,才容易成 为审美对象。天才艺术作品之所以容易成为审美 对象 ,因为我们找不到任何合适的概念来描述它。 自然物之所以容易成为审美对象 ,因为自然物抵 制我们对它的概念理解 ,总是游离于我们的概念 理解之外。与此相对 ,一般的人工产品就不容易 成为审美对象 ,因为一般的人工产品是依据概念 制作出来的 ,总是诱导我们用概念来理解它 ,从而 很难在显现状态下持存或逗留。正是在这种意义 上 ,康德嘲笑迎合社交乐趣的艺术 ,阿多诺批判文 化工业 ,杜夫海纳强调艺术并不与自然对立 ,与它 们共同对立的是人工制品。 现在 ,让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如何 进行的。与哲学美学家在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上 争论不休不同 ,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改造的设 计师们对美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看法。设计师们 通过社会调查、民意测验、计算机数据处理获得美 的标准 ,然后再按照美的标准进行设计 ,最终生产 出完全符合美的标准的产品。我将这种美称之为 “平均美”。“平均美”类似于日常语言中的漂亮、甜 美 ,而不是真正的美学意义上的美。如上所述 ,美 学意义上的美或审美对象是不能被抽象成为标准 的 ,它只是每个个体事物直接呈现出来的活泼泼的 状态。与我们要积极投入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智 力上的努力才能介入审美对象不同 ,“平均美”反过 来追逐消费者 ,消费者不需要投入任何积极的努 力 ,只需完全放松就可以消费它。正是在这种意义 上 ,我们说“平均美”扼杀了我们的审美感悟力。 由设计艺术塑造起来的后现代社会的审美化 外观 ,就是这种“平均美”的外观。这种“平均美” 不仅毋须欣赏者的任何主动努力 ,而且具有极强 的侵略性 ,它会主动向消费者进攻。在“平均美” 的攻势下 ,人们逐渐丧失自己的审美判断力 ,随波 逐流 ,任人摆布。“平均美”不仅具有极强的侵略 性 ,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这使得它能够在这个 残酷竞争的社会最终胜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 如果世界上除了“平均美”不存在任何具有其他特 征的事物 ,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 界 ? 一些思想家已经发出了令人震惊的预见 :这 将是一个美的荒原 ! 由此 ,在这样一个全面审美化的时代 ,怎样摆 脱“平均美”的追逐 ,就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认 为唯一摆脱“平均美”追逐的方法 ,就是用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即采用真正的审美策略 ,发现并培 养个体的审美敏感和个性。事实上 ,对感觉和个性 的培养 ,一直是美学和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 向。因此 ,今天的艺术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甚至矛 盾的重任 ,那就是要帮助被“平均美”追逐得无所适 从的大众 ,通过真正的审美而进行自我救赎。 今天的艺术如何实施这种救赎 ? 由于今天的 现实本身已被虚拟化了 ,艺术只有不再虚拟才能 发挥它的救赎功能。由此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将 发生一种奇妙的倒转 :在一个在本质上是模仿的 现实中 ,艺术不再模仿 ;在一个虚幻的现实中 ,艺 术不再虚幻 ;在一个按照某种规则构造出来的世 界中 ,艺术是“事物本身”。今天的艺术将以展示 那个不能被虚拟的存有领域来对抗全面的审美化 进程 ,来拯救人们那业已被审美化所操控或麻痹 的感性。② 参 考 文 献 : [ 1 ]  Wolfgang Welsch. [ M] . London : SAGE Pubications , 1997. [ 2 ]  Richard Shusterman. Practicing Philosophy : 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 [M]. New York and London : Routledge , 1997. [ 3 ]  Pierre Bourdieu. The Production of Belief [ M ]ΠΠ R. Collins. Media , Culture , and Society : A Critical Reader.London : Sage , 1986. [ 4 ]  维特根斯坦. 美学讲演[M]ΠΠ邓鹏译. 蒋孔阳主编.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 (下) . 上海 :复旦大学出 版社 ,1988. (责任编辑   何  方) ① ② 对“平均美”的批判 ,见彭锋 :《美学的意蕴》,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8、180 页。 如 ,马丁·瑟尔强调 ,审美对象与对象的某些外观 ( Erscheinungen) 无关 ,而与它们的显现 ( Erscheinen) 过程有关。 见 Martin Seel , Aesthetics of Appearing , trans. , John Farrell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5) , pp. 3 - 4。  第 4 期 彭  锋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73   
本文档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40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30
浏览量:72